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宋學文

  1. 前言
    1. 「規範性」的研究導向要求我們在論文之研究設計,或對實務政 治議題研究加入理論分析時,就要先釐清下列幾個命題:
      1. 「為何」(why)此項議題需此理論? 
      2. 此理論「如何」(how)幫助吾人研析此項議題? 
      3. 以此理論來研究此議題有否不足或不盡相符之處? 
      4. 如何改良此理論? 
      5. 能否將此複雜的「理論與實務之關係」以簡潔( parsimonious) 之模型 (model)呈現出來?
  2. 層次分析在國際關係理論之意涵
    1. 結構約制單元學派
      強調國際層次對單元層次的影響是絕對且單向,位於國際體系制約下的單元,僅能屈從於體系的制約而擬定各自的行為準則
    2. 結構與單元分工學派
      認為國際體系不但是一個分 析架構,同時也是一種分析對象。國際體系作為一種分析架構,就需要討論體系如何 經由各種複雜元素與單位來組織
    3. 單元決定結構學派
      立基於單元層次 的角度,嘗試透過系統性、經驗性的分析方式來探究體系的形成,其研究成果呼應國 際體系實為國家行為或國家間之互動所促成,進而歸結出體系乃為單元輸入的結果, 體系對單元沒有任何影響力之結論
      從層次分析上來說,此學派雖有注意到結構或國 際體系層次之存在,但他們認為國際體系乃是一個「單元之投影」,體系本身是依單元 而不斷改變之依變項;因此,此派之研究重心並不在體系或結構,而在單元
    4. 強調結構與單元互動之過程學派
      此學派的焦點並非侷限於體系或是單元層次,其所討論之重心為體系對單元的約 制以及單元對體系之回應下各自調整的結果,此結果端視結構與單元間互動過程 (process)而定
  3. 建構主義對於層次分析研究之貢獻與限制
    1. 建構主義的對層次分析多元性的重視
      自 1980 年代後期與 1990 年代,有少數學者如 Onuf、Kratochwil、 Wendt、Ruggie 等開始引進或採用「建構主義」概念,強調國際政治中一般被奉為圭 皋的無政府狀態(anarchy)之權力分佈(distribution of power)所形成之國際體系結 構,並非一個「既定」(given)之靜態(static)概念,而是透過能動者(agent)在 相互主觀 ( intersubjectivity ) 的互動下逐漸在「認同」 ( identity ) 與「利益」 (interests)的形塑間「建構」出一種具動態均衡(dynamic equilibrium)之國際的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而此社會結構再形成某種規範(norms)來約制國家 之行為。
    2. 建構主義在層次分析研究方法的限制
      1. 建構主義存在著兩大限制
        1. 一般學者認為,建構主義雖然解釋力強, 但預測力卻不足;本文認為,這點可能與建構主義採用了「多元論」及因果互動關有密切關係,畢竟「多元論」與「因果互動論」對所謂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 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常持一種「不可知論」的立場
        2. 建構主義與新自由制 度主義(neo-liberalism)及多元主義中之學者,其理論或研究分析架構多有重疊,不 易在分類學(typology)上作有系統之分類,因此建構主義學者在理論之預測能力也因 此與多元主義學者一樣常落入一片混亂中。
      2. 以上兩大限制,皆與建構主義學者未能在「層次分析」 上,特別是跨層次分析的著力且未與多元主義學派作切割有關。
  4. 從層次分析設計建構主義之分析模型
    1. 建構主義與未來國際關係研究密切相關的特色:
      1. 建構主義之「社會結構」形成不同於結構現實主義之形成。建構主義之結構 是動態的,其源頭來自於「能動者」(單元)帶著「理念」與「價值」之互動
      2. 建構主義中「能動者」的「國家認同」或「國家利益」是可以經由互動而形 塑,是可以學習並改變的
      3. 建構主義融合系統理論之「反饋」 (feedback)之設計,其層次之間的關係並非單純之線性(linear)關係,而是一種不 斷演變的動態流動,因此建構主義並非純理性導向之研究
      4. 建構主義的確極為強調「理念」,但並非如 Wendt 觀念中的“ideas all the way down”,「理念」還是受到其他「能動者」間「相互主觀」互動影響,並且可以學習及 改變
  5.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