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美國 BMDS 計畫背景
此構想源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 1993 年 5 月宣佈實 施導彈防禦計畫。該計畫包括兩部分;一是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與盟國 免遭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一是 用於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導彈攻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ational MissileDefense, NMD)。
小布希(G. W. Bush)總統上任後,希望建立結合TMD 與NMD的整合型導彈防禦系統,即本文所討論的導彈防禦系統(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BMDS) - 當事國的立場
- 美國
- 美國所以選擇在波、捷兩國部署此系統之主要可能原因為:
- 對俄羅斯的疑慮
2007 年美國國務院在其《戰略計畫》中也指出制 止俄羅斯的負面作為是今後 5 年的外交重點之一 - 領導地位的強化
論者以為,美國其實並 無意讓北約發展自己的BMDS,至少不要脫離美國的框架 - 平衡歐盟的勢力
有論者認為,如果歐盟能形成屬於自己的集體軍事力量,不但 能增加衝突解決與維持和平的能力,更可以對外政策的獨立性。有鑑於此,美國如能在北約的背書與支持下成功地在波捷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不 但可以分化歐盟國家,更可以制約歐盟的軍事能力建構。 - 俄羅斯
俄羅斯之所以在立場上對美國建立BMDS做出強烈反應,主要基於幾 個理由 - 有感自己的安全與戰略空間被嚴重壓縮
- 隨著國際能源價格 的上漲而國力有所提升,普丁在總統任內帶領俄羅斯恢復其昔日大國地位 的心態也漸強烈。故而在與戰略武器有關的導彈防禦問題上,俄羅斯不可 能接受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
- 2008 年 8 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發生軍事衝突,此事件涉及地緣政治和美歐俄三方利益的衝突
- 北約
北約 與美國在導彈防禦的相關事項上其立場是一致的 - 雖然歐美 雙方都認為導彈及WMD的擴散是大西洋兩岸共同的不安全來源,但在歐 洲方面並沒有把導彈防禦列為最優先的安全事項。
- 伊朗
伊朗發展核武與導彈飛彈的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自 己的第二擊(the second strike)軍事能力,美國或是以色列將不會輕易對 伊朗發動軍事攻擊,因為被伊朗報復的可能性與成本將大幅提升。因此如 美國想要使波斯灣要道荷莫茲海峽保有航行自由,就必須具備更強、投射 範圍更廣的監測及防禦系統以阻擋伊朗。故建立BMDS,以及與北約盟 邦的合作就成為利益與成本分析下最為可行的政策 - 理論分析
- 現實主義
以現實主義而言,將安全研究的焦點著重於如何以軍事手段來解決國 家在安全問題上所面臨的「外部」威脅
從本文論及美國在BMDS的立場或相關政策作為可知,其動機與目的 是為了保障美國自身的國家安全,其次則是為其在歐洲的盟邦提供有效的 導彈防禦。這種將安全予以切割,以自身或自身所認定之盟友安全為優先 的本位性或排他性思考,是現實主義安全政策的最佳體現,即建立在「敵 我關係」的思考上 - 自由主義
在一個互賴的世界裡,國際事務往往必須經過協商 與合作,相關國家基於理性和自利的思考,將會傾向選擇以合作或建立制 度(institutions)的方式來減少衝突和獲取利益 - 建構主義
美國如欲在歐洲成功的建立BMDS,必須先說服其在歐洲的盟 邦國家認同它對於安全的描述與威脅的判定。此種說服工作所涉及的層面 已非著重純粹客觀物質力量的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或是側重 理性選擇與利益衡量的新自由制度主義所能負荷,而是得從強調身分認 同、觀念建構以及相互主觀作用性(the product of inter-subjective beliefs) 的社會建構論來分析與理解
將伊朗(或俄羅斯)定義成美國和歐洲盟邦的共同安全威脅,進而建立起 大西洋兩岸共享的安全認知,使雙方在導彈防禦的立場上漸漸推往趨同的 交集點上 - 結論
美國在歐洲 BMDS 部署的成 功並非代表現實主義安全政策的奏效,而是證明「合作」與「觀念」對於 外交政策的影響性實不亞於物質性的權力。其中與「觀念」有關的「身分 建構」又左右了歐洲國家是否相信及願意接受美國的觀點,讓其在歐洲設 立導彈防禦的相關設施並與之配合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美國在歐洲的導彈防禦系統部署: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或社會建構論?〉蔡育岱、譚偉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