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與著作
- 勞動價值學說
- 物品之交換價值來自於稀少性與獲得該物所需的勞動量
所謂的投入勞動量包括體現於物品中的現在的勞動及過去的勞動,也就是說,除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直接勞動外,投入於協助勞動者進行生產的器具、工具及建築物的間接勞動亦包括在內
這種勞動價值學說因真實資本所包含的投入勞動量較難設算,故隱含了兩個假定,其一,各產業有相同的資本勞動比率,其二,各產業的資本投資有相同的耐久程度 - 地租論
- 邊際土地不支付地租
- 地租是土地生產力或位置利弊間的差額所產生的,也就是其所謂差額地租,其形態有三,其一是土地品質的差異,其二是土地收益遞減律的作用,其三是土地位置的遠近
- 地租是物價的結果,不是物價的原因
- 地主希望人口快速增加及維持穀物法,以保障高穀物價格,因而使其享受高額地租之利益
- 工資論
- 自然價格
勞動的自然價格為能使全體勞動者維持生存,並無增加或減少而延續其種族上升所需之價格 - 市場價格
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有二,其一是勞動者的供給與需要,其二是勞動工資所支用之物品的價格
勞動需要的增長決定於資本累積,而資本累積必然決定於勞動的生產力 - 利潤論
- 工資的上漲並不提高物品價格,但恆降低利潤
- 在所有國家、所有時代,利潤決定於在不產生地租的土地上(或以不生產地租的資本)對勞動者供給必需品所需的勞動量
- 機器對勞動者的影響
- 使用機器後,使淨生產增加之際,在不減少毛生產時,一切階級生活都獲得改善
- 資本家利潤增加,僕役需要也增加
- 增加流動供給,有助於對勞動雇傭量的增加
- 物品趨於低廉,助於提高勞動者的真實工資
- 貨幣數量學說
- 兩種解釋貨幣價值的方法
- 視貨幣為商品,主張幣材價值決定貨幣的價值
- 貨幣價值決定於貨幣數量的多寡
- 一國所需貨幣數量的多寡,由以下因素決定
- 幣材價值
幣材越有價值,流通所需貨幣越少 - 支付對象的數量或價值
- 節省貨幣所使用的工具
- 貨幣流通速度
轉手次數多,貨幣需要少 - 比較成本理論
- 背後假定
- 兩國兩商品模型
- 自由競爭
- 勞動價值學說或金本位的自動調整機能
- 充分就業
- 資本與勞動不做國際移動
- 生產所需的勞動成本不變
- 不考慮調整生產所需的時間
- 未討論兩商品間交換比率的決定因素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西洋經濟思想史》〈李嘉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