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莫大華

  1. 前言
    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建構主義"是探討人類意識及其在國際關係的角色,以及國家認同與利益形成,而不是主流理論所關切的權力與利益
  2. 建構主義的興起
    1. 起源與定義
      1. Alexander Wendt
        建構主義是國際體系的一種結構理論,有著以下的核心主張
        1. 國家是國際政治理論的主要分析單位
        2. 國家體系的關鍵結構是相互主體性的,而不是物質性的
        3. 國家認同與利益是由這些社會結構所構成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由人性或國內政治對國家體系的特定外在因素所構成
    2. 理論的來源
      建構主義大量地從社會學擷取理論,作為其探討社會事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社會學理論中的結構理論與互動理論;就哲學基礎而言,則是以詮釋哲學所開展的"批判理論"為主要。以此兩者,建構其在認識論、本體論與方法論上的內容
  3. 建構主義的理論內容
    1. 結構與行動者的關係
      建構主義者強調行者者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行動者藉由其行動重新產生或改造了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又反過來影響了行動者的認同與利益。
      行動者的行動也只有在相互主體的社會結構內才有意義。因為國家在互動之前,是沒有認同、沒有利益、沒有期望,互動過程決定了認同與利益
    2. 認同與規範
      建構主義思考國家是否來自一個集體認同?不同國家能形成一個集體認同?學者從結構脈絡、系統過程、策略運用、權力競爭論論述集體認同的形成
    3. 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
      建構主義主張國家主權是種社會建構,他應考量國家與主權間的建構關係,在相互主體可認同的社群內,由於互動與磋商產生的主權之方式與意義,以及實際上建構、重新產生、重新建構、及解構國家與主權的各種不同方式
      而國家利益是在國際規範與價值的脈絡下所界定,並理解甚麼是好的且適當的國家利益
    4. 無政府、安全兩難與軍備競賽
      安全兩難是社會規則的相互主體的互動結構。他影響了國家行為,國家以此結構去詮釋其他國家的言行,由於不知他國的企圖而產生相互不信任、不安全的體系。因此安全兩難是國家互動的結果
    5. 規則與規範
      規範建立了對於行動者在特定環境下的期望及行為,進而影響其認同、利益與政策
    6. 建構主義的個案詮釋
    7. 建構主義內的差異
      John Gerard Ruggie依據對社會科學哲學的詮釋角度不同,建構主義有三種不同類型
      1. 新古典建構主義
        引進其他社會科學新概念修正傳統的建構主義
      2. 後現代論建構主義
        強調語言、對話、詮釋邏輯等,作為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基礎,以建構行動與互動的意義之重要性
      3. 自然論建構主義
        主張如主流理論般的社會科學理論,以及運用科學實在論為哲學基礎
  4. 對建構主義的批評
  5. 個人的主張-代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