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的再連結〉廖舜右、蔡松伯

  1. 前言
    近年研究發現,國家在執行權力平衡 政策時常出現制衡不足(underbalancing)的現象,關鍵在於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國家對 於體系的認知,導致外交政策創造出不同於權力平衡的結果。因此體系理論並非無法 解釋外交政策,而是需要評估國內政治的因素,這就是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緣起脈絡。
    1. 新古典現實主義也受到學界諸多的批評,其中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 首先,將 分析層次從體系走回國家是在大開理論倒車,也就是回到華茲所謂的簡約理論研究途 徑;即以單一國家的外交政策作為建構國際政治理論的基礎。
      2. 其次,新古典現實主義 者僅僅注重特定國家與體系互動的結果,因此只能詳細描述國家在某段歷史期間的作 為,無法建立一個在廣度上普遍有效的理論。
      3. 最後,新古典現實主義缺乏一個統一的 研究途徑,不同的研究者可隨意加入不同的中介變項,如國家認同、文化傾向、領導 者的評估、國內政治因素等,導致理論發展受到質疑。
    2. 本文試圖解決上述三大問題,藉由整理現有文獻與概念上的推演,希冀能提 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架構,並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改進
      1. 首先,該架構將強化 體系因素的重要性,新古典現實主義者常將體系因素視為環境限制而將其固定變項, 以利於中介變項(國內政治)的研究,但也造成見樹不見林之憾,缺乏對體系因素的理解。
      2. 其次,在補充結構現實主義的不足時,也應仿效其建立普遍性的理論框架 
    3. 本文仍然將體系因素視為主要的自變項,無政府狀態與權力分配的結構才 是國家判斷外部威脅的主要來源,其回應威脅的方式就是以對外政策追求安全,因此 外交政策為本文的應變項。然而,根據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假設,國內政治因素往往左 右外交政策的形成,故本文以決策者評估整合各種中介變項,當一國面對外部威脅 時,決策者需要計算國內是否有能力因應形勢變遷
  2.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批判與發展
    新古典現實主義在理論核心承繼新現實主義對於體系與結構的假設與推論,但在 拓寬解釋變項範圍的部分上,則重新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於國內政治與理念因素的使 用。因此新古典的學者們必須針對上述兩者的研究成果與理論邏輯,從中理解現實主 義如何在保有體系因素的情況下,納入其他非體系(如國內政治因素)與非物質(如 決策者的理念等)變項
  3. 新古典現實主義之途徑
    1. 外交史研究
      外交史研究的特徵在於引據史書,重新詮釋歷史事件,甚至試圖藉由結合理論, 形塑重新詮釋歷史的可能性。其優點是學者經常可以尋獲應證理論的案例,只要例證 足夠,論述清晰,其他學者反駁的可能性相當低,且有助於理論的實用
    2. 比較理論研究
      比較理論研究藉由區分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來達到確立理論 「座標」的功效。
      然而,此途徑的最大缺陷在於無法精準地表達「座標」的位置, 雖然成功地發現其他理論的不足,但卻無法完整地說明理論的內涵。
    3. 中介變項論證之途徑
      中介變項論證之途徑 更重視理論邏輯的描述,以及國內行為者間的因果關係。
      此種途徑最大的限制,在於實證研究的不足。此一途徑往往花費大量篇幅 闡述何種中介變項可以綜合其他國內因素,但卻忽略案例應證上的效度,有時予人因 題設事之疑。但此途徑的主要貢獻在於釐清中介變項與外交政策間的關係,並嘗試建 立模式,以供未來的實證研究所用
  4. 理念因素與外交政策
    1. 有限制的使用國內政治因素
      本文根據決策 者的認知,結合其對於國內政治的評估,從中判斷其外交政策的方向。因此最重要的 主題,在於以決策者認知類型結合體系因素與國內因素。
    2. 決策者評估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本 文 根 據 上述對理 念 的認識,將理 念 定 義為決策者對國際體系的知 覺 (perception)與對國內政治的評估(calculation),以及對於整體國家利益的衡量 (assessment)。
    3. 貼近現實的外交政策
      新古典現實主義加入中介變項的討論,其目的並非為了接近國內政 治學派的研究成果,相反地,是為了更細緻地闡述體系與外交政策之間的關係,以及 修正結構現實主義的僵化趨勢。因此,藉由增強描述力,新古典現實主義比體系現實 主義更能接近現實的外交政策,也與建構主義具有不同理念因素定位
  5. 外交政策類型之適用
    1. 制衡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制衡政策意味該國決策者認知到自身擁有足夠改變現狀的能力與意願,但與結構 現實主義所認知的權力平衡不同,此處的制衡政策較接近瓦特(Steven M. Walt)所闡述的威脅平衡(balance of threat),假設兩大國皆會對其他小國造成一定的威脅,這些 小國應與威脅較低的一方結為同盟,以對抗威脅較大的一方。
      瓦特認為,衡量一國所造成的威脅除了理解該國的侵略能力(offensive capability),尚須評估地理臨近性(geographic proximity),以及受威脅國所認知到的意 圖(perceived intention)。狚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決策者不僅衡量國內對威 脅的評估,也必須知覺國際體系中的誰的威脅更大。
    2. 扈從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對照於制衡政策,既不具備能力亦無意願的國家,則會採取扈從政策
      事實上扈從政策背後的意涵不是對威脅的反應,而是利益的增加。因 為制衡的成本極高,除非有足夠的能力與意願,否則採取扈從是更容易獲利的方式。
    3. 避險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為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 定的關係。因此是一種同時在經濟與安全目標上雙邊投注的策略,一方面盡量減少在 安全議題上的損失,決策者亦不放棄與現狀霸權合作,另一方面則在與改變現狀的大 國交往中擴大利益。
    4. 適應政策之起源與適用
      決策者在某些國際情勢中,亦有可能需要扈從的政策,但國內卻興起反抗的聲 浪 ,此時決策者 必 須 尋 找 其 他 的政策以 替 代 理 想 的 扈 從 政策。本文以 適 應 (accommodate)政策來說明此類需求
      適應政策與避險政策的差別,主要在於原則上仍是傾向採取扈從政策,只是評估 到國內政治的需求,在某些議題上無法完全的跟隨改變現狀大國的利益。若運用在實 際上,決策者認知到改變現狀方有利於該國,但國內則安於現狀的穩定,此時雖在安 全上扈從崛起中的改變現狀大國,但在經濟議題上仍盡量配合現狀霸權國
    5. 外交政策類型之區別  
      總體而言,本文在界定上以光譜概念作為外交政策的分類,其中制衡與扈從兩種 政策,可視為光譜的兩端,而避險與適應政策則居於中段。避險政策在原則上接近軟 性的制衡政策,但因為經濟因素仍需保持穩定的關係。適應政策則是原則上採取扈從 企圖改變現狀的崛起國,但由於民意或經濟的評估,而需要配合現狀霸權的安排
  6. 結論
    1. 新古典現實主義是正常演化
      本文力圖闡述,走回古典現實主義所強調的國內層次,並非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研 究方向,而是必須著重介於體系與單位間的國內政治因素與理念因素,才能避免新古 典現實主義由國際政治理論轉化為特定國家外交政策研究的退化過程
    2. 決策者評估是中介變項 
      學者羅斯認為,新古典現實主義其實有三個重要的中介的變項,除卻決策者評估 的理念因素外,尚有國內政治結構對於國家能力的影響,以及政府運作資源的能力
    3. 外交政策仍需實證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