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摘錄了50個作者認為對世上影響深遠的發明,並加以分類,從改變生活方式、影響歷史進程(如梨)、概念的發明、由小發明集合而成等等,第51個發明是信用卡,雖然沒有在書中,但似乎在網站上有。透過發明看歷史,我們知道不是單單一個偉大的發明就能改變世界,同時也需要社會願意配合這個發明轉變,以及每個新點子之間有時是承續性,沒有先前的那些啟發,就沒有後來的發明,以iPhone來說,沒有上個世紀的網路、GPS等發明,賈伯斯再厲害也弄不出來,一個發明不必是開拓一個新領域,有時一個小小的調整或改變,也足以改變整個世界、S型彎管,大大幫助那個下水道還不完善的時代,行動支付,調整金錢的使用方式,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等等
藉著作者在書中描繪這些發明,我們可以用更為有趣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轉變與歷史的進程。
第51件發明:
How credit cards changed the way we spend,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41916711
網站: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4b1g3c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 Periodisation and Taiwanese-c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entric History-Evan N. Dawley 〉之筆記
- The Power of Periodisation
- 週期性的分割歷史大大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歷史的發展,西方對現代的定義宰制我們如何切割東亞的歷史階段
- 同時也影響我們看待過去,以政治為中心的認知影響我們發展出以台灣為中心的歷史觀,作者期待他所架設出來的框架,可以增加我們研究的範圍
- Why a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 作者提出其他人也曾做過以台灣人為中心的史觀,如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曹永和提出應與海洋、全球來連結的史觀、蔡石山則從17世紀以來,跨越多的統治集團來看待臺灣,作者認為這些人都被政治框架給限制,並沒有將台灣原住民包括其中
- 過去對臺灣的方志記載,也都受到中國史觀或統治者很大的影響,忽略本地的觀點,直到威權解體(1980s)後,才開始轉變
- 以臺灣為中心的史觀將凸顯出它特殊的殖民經驗、以及超出國家型態的特色
- Periodising Taiwan’s Past
- 過往對臺灣史的劃分都建立在政治形態上,以清代為基礎,轉變在日治,民國時恢復,解嚴後民主化
- 史明對臺灣的三劃分,原住民時期(1624之前)、殖民時期(1624-1988)、民主化(1988-now),其中的殖民時期又分為六個殖民政體,荷、西、鄭、清、日、中。但若我們以臺灣人為中心看待,會發現某些殖民政體反而加深臺灣人的自我認同
- 作者藉著美國史學界的研究,試著連結來自中國的移民與臺灣的原住民,並整合至一個歷史當中
- 作者以三個分水嶺來劃分臺灣的歷史階段,17世紀中期、1870-1880、1970-1990三個歷史階段,其四階段是原住民時期、同化與在地化、 the Era of Taiwanisation、the Taiwanese Era。
- From the Indigenous Era to the Era of Assimilation and Localisation
- 荷西貿易時期,還沒形成任何對這座島嶼的認同,直到來自中國的移民,以及鄭成功帶來的第二波移民,與原住民形成台灣社會的一員
- From the Era of Assimilation and Localisation to the Era of Taiwanisation
- 漢化的原住民被帶進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而這樣的文化轉變與身分建構是這個階段的特點,同時也轉變臺灣島上的居民與臺灣的關聯
- 臺灣島的居民與清朝的衝突,加深對當地的認同,當原住民逐漸被同化時,那些移民以不同的方式也漸漸在地化,但直到1870-1880(西方開始影響臺灣、臺灣設省),這樣的認同程度才達到臨界值
- From the Era of Taiwanisation to the Taiwanese Era
- 從清領的最後十年,到建立台灣國以抵制日殖,使得對臺灣的認同加深
- 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事件昭示了民主化運動的浪潮,而不是解嚴或開放直選
- Whither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 應從過往以政治為中心的書寫論述,轉為以人群為中心的論述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該怎麼說呢~其實我也不是說非常懂(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讀英文論文?),寫出來的筆記也可能錯誤很多
但反正呢? 我覺得這一篇就要提倡要以人群的自我認同為中心去分割臺灣的歷史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作者不以政治形態,而已某些事件、如建省、中壢事件等來切割人民如何去看待臺灣,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引用格式
Dawley, Evan N. "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 Periodisation and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1.2: 245-272.
我是覺得作者不以政治形態,而已某些事件、如建省、中壢事件等來切割人民如何去看待臺灣,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引用格式
Dawley, Evan N. "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 Periodisation and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1.2: 245-272.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這本書試著從現代社會的景況開始,談到為何有越來越多人思考人生意義,以及"高級遊民"的出現,這些現象代表了甚麼?並試著為這些現象辯護,第二章在討論資本主義世界所加諸於人身上的"勞動"概念。到了第三章,開始回應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最後兩章,則敘述了人應如何面對未來與當下。
其中最喜歡的部分應該是第二章,駁斥勞動的神話,與申揚懶惰的權力,至於第四章,大概就是最不太懂了,看似是要追求一個事物最原本的模樣,那然後呢?我是不太清楚與人該何去何從有何關聯?是指人應該要朝這個方向行動嗎?還是?
這本書很多引用其他學者的論述,來讓文章更有力,也有了很多的延伸資料可以尋找,雖然現階段不是很懂,但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思考跟閱讀吧~
*延伸閱讀:
無意義生活之痛苦,Frankl
懶惰的權利以及其他 Paul Lafargue, Charles H.Kerr
其中最喜歡的部分應該是第二章,駁斥勞動的神話,與申揚懶惰的權力,至於第四章,大概就是最不太懂了,看似是要追求一個事物最原本的模樣,那然後呢?我是不太清楚與人該何去何從有何關聯?是指人應該要朝這個方向行動嗎?還是?
這本書很多引用其他學者的論述,來讓文章更有力,也有了很多的延伸資料可以尋找,雖然現階段不是很懂,但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思考跟閱讀吧~
*延伸閱讀:
無意義生活之痛苦,Frankl
懶惰的權利以及其他 Paul Lafargue, Charles H.Kerr
《傻瓜也會寫論文》之心得
我還記得,應該是上個學期吧,突然覺得自己寫的期末報告挺爛得,但不知道怎麼改,畢竟身為歷史系學生,至少也要會寫報告吧,就這樣,開始蒐集關於寫報告的書,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這類型的書超多人在預約的,於是,都到快這學期末,我才看完,雖然不能說看完就會能寫出一篇好報告,至少知道怎樣寫報告會更順暢,而且相較於很多那種硬理論的書,這本書顯得更口語更易懂,在方法論上細細地將整個流程介紹給你,但實際上動筆或是詞語的表達還是要自己慢慢練了~也許要寫論文時,還會再借一本來參考吧~
(隨然歷史學好像沒有量化質化的方法論(是嗎?),但還是值得參考)
※這本的補充資料都會放在FB:https://www.facebook.com/Ichiran0308/
(隨然歷史學好像沒有量化質化的方法論(是嗎?),但還是值得參考)
※這本的補充資料都會放在FB:https://www.facebook.com/Ichiran0308/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小日常的哲學》之小心得
好青年荼毒室是我自大學以來持續在關注的網站,一直滿喜歡裡面的哲普文章,用淺顯的筆調解釋哲學概念,雖然最近好像比較少更新了,不過那些作者似乎都是兼職寫文章的,更新慢也是應該的,這幾年他們推了兩本書,這是第二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帶入哲學思考,為我們的生活帶入更多樂趣?痛苦?(是嗎?有人會變打工邊思考異化嗎?),不過到是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就如第九章說的一樣"在我們開始閱讀的一刻,我們離開了現實世界,然而當我們把故事讀完之後,我們回到的,卻已經不再是原來的世界"
裡面討論很多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但最喜歡的還是第九章-讀故事,從海德格談存在,到利科的重塑世界,讓人莫不感到驚訝,以及工作的那個章節,或是禮與演唱會的連結(從孔子的禮到演唱會,這樣的連結真的厲害)
裡面討論很多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但最喜歡的還是第九章-讀故事,從海德格談存在,到利科的重塑世界,讓人莫不感到驚訝,以及工作的那個章節,或是禮與演唱會的連結(從孔子的禮到演唱會,這樣的連結真的厲害)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心理學概論筆記-心理疾患的治療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
診斷(diagnosis),查看DSM5病症,並進行分類
病原(etiology),找出發病原因
預後(prognosis),評估介入或不介入,可能衍生的影響
治療(treatment),根除病症的來源
治療方式
生物醫學的治療,以化學或物理介入,如手術、電擊、藥物等,改變大腦運作
心理治療,引導病人對話,來改變人的行為,以下治療都包含在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治療,認為症狀是內在潛意識未解決的衝突與創傷,以談話治療來處理疾患
行為治療,以制約原理來改善當事人行為,以新行為取代舊行為
認知治療,重建當事人的思考方式,亦即其扭曲的自我對話
人本治療,強調病人價值觀,目標是開發當事人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偏向增進個體健康功能,而非矯正。
分析師藉著解讀被移轉的情緒,使個體了解這些情緒在其早期經驗的原始來源。
反移情作用則是分析師轉移自身情感至患者身上,若分析師無法發現反移情作用的運作,治療很難發生效用,是分析師需要注意的事項。
1.病人當前的處境(較不強調過去)
2.生活經驗的延續(不只是童年的衝突而已)
3.社會動機的角色和關愛的人際關係的角色(不只是生物本能與自我中心)
4.自我功能的重要性與自我概念的發展(較不強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三位代表人物
Harry Stack Sullian
強調社會互動的重要,認為人的首要動機在於逃避焦慮與尋求安全感,因此心理失調在於個人與重要他人關係上的不安定。
Karen Horney
強調環境與文化背景的重要,認為人不僅由早期經歷,也由當前恐懼與衝動的塑造。其觀點以女性為中心,認為男性對物質成就的慾望來自在生殖這一領域的自卑。
Margaret Mahler
最先鑑定與治療兒童精神分裂的分析學家,其來源自與母親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在孩童逐漸離開父母,發展自我認同時,需與父母良好相處,以便順利發展。
一邊使肌肉處於放鬆,一邊回想使自己焦慮與刺激的情境,並依照焦慮強度逐步進行,直到回想焦慮情境時,不再出現焦慮反應。其治療方法在治療多方面的恐懼上具有療效。
內爆法
與敏感遞減法相反,一開始就鼓勵案主想像最令其感到焦慮的環境,使其發現該刺激並沒有產生心理預期的反應,也就是對案主沒有個人傷害,最終案主不再對其感到焦慮。
泛濫法
與內爆法相似,但不同在於非想像,而是實際暴露,如幽閉恐懼症案主,被放置在幽暗的地方,被認為比敏感遞減法更有療效,也更長久。
這些方法在"暴露"上有其共通點,這些暴露治療不僅使案主減低焦慮,也使其降低抵制焦慮的強迫症行為
透過實際示範與鼓勵,案主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漸漸獲得治療
並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協助人們增進其社交技巧或是擺脫過去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精神分析與行為治療的差異

*其謬誤思考的三個可能前提:
1.不合理的態度
2.不實的前提
3.拘泥於一些規則或教條
透過質疑支撐案主憂鬱症思考的基礎,來協助其改變認知,以下是四種策略
1.質疑案主對於自己生活功能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假設
2.評估案主關於自動化思想的準確性所擁有的證據(自動化思想是那些不假思索即浮現在腦中的想法,憂鬱症案主常會有負面的自動化思考)
3.協助案主把過錯重新歸因於情境因素,而不是歸因於自己不能勝任
4.關於可能導致失敗經驗的複雜任務,協助案主探討另一些解決方式
目標是排除妨礙個人成長的信念,並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實現的潛能。
三個步驟:
1.認知預備-找出案主的不合理信念
2.技巧獲得及預演-試圖協助案主發展正向與合理的信念
3.應用及練習-在真實情境中,實際應用新獲得的信念
這套方法在於協助案主建立其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案主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
其治療法重視人際關係,並依賴治療師的三個特性:無私的誠實、準確的同理心、不帶評價的關懷。視案主為有價值而勝任的個體,並協助其找到自己的個性。
虛設對象法(空椅子技巧 empty chair technique)
要求案主與想像的對象交談,來探索自己被壓抑的強烈情感,那些妨礙自身安寧的情感
1.團體較單人來說,不具威脅性
2.以團體來影響個體的不良適應行為
3.提升觀察與練習人際互動
4.提供類似家庭團體的關係,使矯正性的情緒體驗能夠發生
5.打破"多數人無知狀態",破除只有自己最慘的想法,並提供相互支持
家庭治療,改造家庭間的心理空間與人際互動方式,透過了解家庭內部的權力分配、階層關係,來協助改良其內部架構
1.成癮行為
2.身體疾病和心理疾患
3.生活變遷
4.因重要他人的意外而導致創傷
5.臨終病人
這些團體提供一個相互支持的力量讓案主們能協力度過難關
藥物治療使得精神病患的復原率大大提升,從過往對病患的監管改為復健,那些藥物改變了大腦中的特定功能,使那些症狀能慢慢的被控制
SSRI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減低了血清素的再回收
MAO抑制劑,MAO是分解正腎上腺素的功能,當MAO被抑制,就有更多神經傳導物質
SNRIs(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阻斷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再回收
但以上都有對應的副作用。
腦額葉前側切除術,切斷腦額葉與間腦之間的白質神經纖維,對象是躁動的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與焦慮症病人。但施行後,心理的某些功能將不再復原,且正面效果不確定,現今少許採行。
副作用是短暫的定向力障礙與記憶喪失
rTMS,與ECT類似,透過線圈刺激病人腦部,效果也相似,但其原因仍然不得而知。
根據研究,大部分的治療相對於安慰劑,都展現更多的正面效果,也因此,現今轉而關心為何某種療程會有效,以及該如何搭配療程與症狀。
1.案主持正面期待,且治療師能夠強化此期待
2.治療師清楚的療程規劃
3.治療師與案主正向的聯繫
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是療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一節 治療的背景
一、治療目標與主要治療方式
四個目標診斷(diagnosis),查看DSM5病症,並進行分類
病原(etiology),找出發病原因
預後(prognosis),評估介入或不介入,可能衍生的影響
治療(treatment),根除病症的來源
治療方式
生物醫學的治療,以化學或物理介入,如手術、電擊、藥物等,改變大腦運作
心理治療,引導病人對話,來改變人的行為,以下治療都包含在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治療,認為症狀是內在潛意識未解決的衝突與創傷,以談話治療來處理疾患
行為治療,以制約原理來改善當事人行為,以新行為取代舊行為
認知治療,重建當事人的思考方式,亦即其扭曲的自我對話
人本治療,強調病人價值觀,目標是開發當事人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偏向增進個體健康功能,而非矯正。
二、歷史與文化的背景
(一)西方治療的歷史
18世紀,心理問題才被視為心理疾病,從"把精神病人監禁起來"轉為"復原他們的心智"(二)文化圖騰與治療儀式
西方心理治療側重自我分析,而非洲則側重團體治療,如傳統薩滿,集體主義觀點融進西方後,轉為網路治療,依賴社會、社區、人際關係式的治療,為西方心理治療能適合更多更廣泛的案主第二節 心理動力的治療(psychoanalytic therapy)
假定疾患在於個體潛意識之間的衝突,並藉著找出衝突的核心來消除外顯的症狀一、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
主要工作在於了解個體如何使用壓抑作用(repression)處理衝突,並協助個體洞察內心被壓抑的衝突。常運用以下方法來協助個體將被壓抑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面。(一)自由聯想與宣洩
自由聯想是探索潛意識以及釋放被壓抑衝突的首要方法。讓個體以輕鬆的姿勢躺在椅子上,任憑其心思流轉,自由地說出腦袋浮現的事物。而精神分析師透過這些想法來推敲出其背後的意象。(二)抗拒
在聯想的過程中,個體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抗拒說出聯想到的事物,精神分析則須對這些"抗拒"的事物加以重視,試著使個體能面對那些想法。(三)夢的解析
精神分析學家相信夢是關於潛意識的重要訊息來源,其可能表現出日常生活被超我壓抑的衝動。夢的兩種內容,一是顯性內容-個體醒來後還記得的內容,二是潛性內容-個體遺忘或是模糊的內容,其可能隱含個體不願接受的動機,分析師藉著解析這些夢,來找出潛伏的動機。(四)移情與反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個體在接受分析師治療途中,將潛意識中的情感轉移至分析師身上,當這類情感是關愛與欽佩,則為正移情作用,反之,若為敵意與嫉妒,則為負移情作用。分析師藉著解讀被移轉的情緒,使個體了解這些情緒在其早期經驗的原始來源。
反移情作用則是分析師轉移自身情感至患者身上,若分析師無法發現反移情作用的運作,治療很難發生效用,是分析師需要注意的事項。
二、新佛洛伊德學派的治療
強調1.病人當前的處境(較不強調過去)
2.生活經驗的延續(不只是童年的衝突而已)
3.社會動機的角色和關愛的人際關係的角色(不只是生物本能與自我中心)
4.自我功能的重要性與自我概念的發展(較不強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三位代表人物
Harry Stack Sullian
強調社會互動的重要,認為人的首要動機在於逃避焦慮與尋求安全感,因此心理失調在於個人與重要他人關係上的不安定。
Karen Horney
強調環境與文化背景的重要,認為人不僅由早期經歷,也由當前恐懼與衝動的塑造。其觀點以女性為中心,認為男性對物質成就的慾望來自在生殖這一領域的自卑。
Margaret Mahler
最先鑑定與治療兒童精神分裂的分析學家,其來源自與母親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在孩童逐漸離開父母,發展自我認同時,需與父母良好相處,以便順利發展。
第三節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學家認為異常行為,可以透過制約與學習的原理來加以矯正。普遍而言,在處理特定的偏差行為與個人困擾上最具療效。一、反制約作用
以制約原理來消除不當反應,亦即以新反應取代不當反應(一)敏感遞減法和一些暴露治療法
敏感遞減法一邊使肌肉處於放鬆,一邊回想使自己焦慮與刺激的情境,並依照焦慮強度逐步進行,直到回想焦慮情境時,不再出現焦慮反應。其治療方法在治療多方面的恐懼上具有療效。
內爆法
與敏感遞減法相反,一開始就鼓勵案主想像最令其感到焦慮的環境,使其發現該刺激並沒有產生心理預期的反應,也就是對案主沒有個人傷害,最終案主不再對其感到焦慮。
泛濫法
與內爆法相似,但不同在於非想像,而是實際暴露,如幽閉恐懼症案主,被放置在幽暗的地方,被認為比敏感遞減法更有療效,也更長久。
這些方法在"暴露"上有其共通點,這些暴露治療不僅使案主減低焦慮,也使其降低抵制焦慮的強迫症行為
(二)嫌惡治療法(aversion therapy)
以上是協助克服對案主來說,令其恐懼的情境,這部份則是協助擺脫對案主來說,令其誘惑的情境,如毒品或酒精,則採取嫌遏制療法,運用反制約的方式,將這些誘惑性刺激與令人厭惡的刺激(如電擊等)連結在一起,久而久之,案主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來代替那些對誘惑性刺激的慾望二、後效管理(contingency managent)-指透過改變行為結果以便改變原先行為的綜合治療策略
(一)正強化策略
當某一反應隨後跟著獎賞策略時,該反應就會被加強,被用來提升希望出現的反應,並以取代原先反應(二)消退策略
當正強化策略無法成功時,以及該行為被某些無法辨識的強化強況維持時,就能使用消退策略。藉著完整的了解該行為的強化物,使地維持該行為的強化物降低,或轉移到希望能維持的行為上。三、社會學習治療-安排情況讓案主觀察楷模因為展現良好行為而受到強化,以矯正案主的行為
(一)對楷模的模仿
其基礎在於社會學習理論家認為人會透過觀察來獲得反應。透過實際示範與鼓勵,案主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漸漸獲得治療
(二)社交技巧訓練
社會學習治療家認為,心理失常是在於人們社交壓抑、笨拙與缺乏果斷。並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協助人們增進其社交技巧或是擺脫過去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四、類化技術-協助經治療後的新行為能繼續維持
透過在治療情境中加強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在增強物、目標物、刺激需求等方面,尤其在報償方面以部分強化或是漸進消退,使得案主在脫離治療情境依然能繼續維持新行為。*精神分析與行為治療的差異

第四節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基本假設是"失常行為出於人的認知內容與認知過程發生問題",因此會試著改變案主地思考方式,來改變案主的行為與情感一、改變謬誤的信念
認為人的情感困擾在於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面對的事件。其來源於認知上的錯誤理解與不當辨別與他人的關係*其謬誤思考的三個可能前提:
1.不合理的態度
2.不實的前提
3.拘泥於一些規則或教條
(一)憂鬱症的認知治療
"治療師協助病人找出他偏拗的思考,然後學習以較為切合實際的方式陳述自己的經驗"透過質疑支撐案主憂鬱症思考的基礎,來協助其改變認知,以下是四種策略
1.質疑案主對於自己生活功能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假設
2.評估案主關於自動化思想的準確性所擁有的證據(自動化思想是那些不假思索即浮現在腦中的想法,憂鬱症案主常會有負面的自動化思考)
3.協助案主把過錯重新歸因於情境因素,而不是歸因於自己不能勝任
4.關於可能導致失敗經驗的複雜任務,協助案主探討另一些解決方式
(二)理情治療法(RET)
重點在於改變人的不合理信念,Ellis認為每個人都有自身堅持的信念,及核心價值,並讓案主意識到自身的情緒背後所主導的那些核心信念,治療師透過挑戰那些信念,來試圖取代那些僵持的教條。目標是排除妨礙個人成長的信念,並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實現的潛能。
二、認知行為治療法
其初始假設在"你告訴自己你是怎樣的人,你就能夠成為那樣的人;你相信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你將會受到這樣信念的引導。",結合認知與行為治療,透過認知重建來矯正案主的行為模式三個步驟:
1.認知預備-找出案主的不合理信念
2.技巧獲得及預演-試圖協助案主發展正向與合理的信念
3.應用及練習-在真實情境中,實際應用新獲得的信念
這套方法在於協助案主建立其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案主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
第五節 人本治療法
核心概念為"個體處於改變(changing)與轉成(becoming)的不斷過程中",目標為協助案主提升自我實現,並從存在主義中汲取相關的資源。同時也促成1960年代於美國盛行的人類潛能運動,從心理失常到心理健康的人身上,都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具活力。一、案主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Rogers認為人性的動力在於自我實現,需要適當的引導其發展,以免造成偏差行為。且透過真誠的人際互動與關心能協助案主朝向心理健康。其治療法重視人際關係,並依賴治療師的三個特性:無私的誠實、準確的同理心、不帶評價的關懷。視案主為有價值而勝任的個體,並協助其找到自己的個性。
二、完形治療法(Gestalt)
主張通過增加對自己此時此地軀體狀況的知覺,認識被壓抑的情緒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從而改善不良的適應。虛設對象法(空椅子技巧 empty chair technique)
要求案主與想像的對象交談,來探索自己被壓抑的強烈情感,那些妨礙自身安寧的情感
第六節 團體治療
優點:1.團體較單人來說,不具威脅性
2.以團體來影響個體的不良適應行為
3.提升觀察與練習人際互動
4.提供類似家庭團體的關係,使矯正性的情緒體驗能夠發生
5.打破"多數人無知狀態",破除只有自己最慘的想法,並提供相互支持
一、婚姻治療與家庭治療
婚姻治療,協助夫婦了解相互用來支配、控制或混淆對方的各種方式,並協助雙方相互傾聽家庭治療,改造家庭間的心理空間與人際互動方式,透過了解家庭內部的權力分配、階層關係,來協助改良其內部架構
二、社區支持性團體
處理四種生活困擾:1.成癮行為
2.身體疾病和心理疾患
3.生活變遷
4.因重要他人的意外而導致創傷
5.臨終病人
這些團體提供一個相互支持的力量讓案主們能協力度過難關
第七節 生物醫學的治療-視心理病患為大腦的"硬體"發生問題
一、藥物治療
心理藥物學,探討藥物對個體的心理功能及行為的影響藥物治療使得精神病患的復原率大大提升,從過往對病患的監管改為復健,那些藥物改變了大腦中的特定功能,使那些症狀能慢慢的被控制
(一)抗精神病藥物-減低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改善妄想、幻覺等症狀
透過阻礙多巴胺受器的敏感性,來降低大腦整體的活動,卻伴隨副作用,不同類型的抗精神病藥物,都伴隨大大小小不同的副作用。且藥物並非根治病理,卻使得那些極端的症狀能獲得控制。(二)抗憂鬱藥物-提高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來提升病人低落的情緒
三環類藥物,降低神經傳導物質從突觸間隙被神經末梢再回收SSRI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減低了血清素的再回收
MAO抑制劑,MAO是分解正腎上腺素的功能,當MAO被抑制,就有更多神經傳導物質
SNRIs(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阻斷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再回收
但以上都有對應的副作用。
(三)抗焦慮藥物-調整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動水平,來減除焦慮、不安與緊張
不同類型的焦慮需搭配不同的藥物,有些甚至也可以配合抗憂鬱藥物,但須注意依賴的可能二、心理手術-對腦組織施加外科手術的程序以緩解心理疾患
手術往往被視為是最後才施行的手段。因為手術一來無可回復,二來正面效果不是非常好。腦額葉前側切除術,切斷腦額葉與間腦之間的白質神經纖維,對象是躁動的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與焦慮症病人。但施行後,心理的某些功能將不再復原,且正面效果不確定,現今少許採行。
三、ECT(電痙攣治療)和rTMS(重複性穿顱磁性刺激術)
ECT,證實在減輕重度憂鬱上具有療效,而且快速,通常三至四天,快於藥物的一至二禮拜,但依舊是最後才使用,作為緊急狀態使用。(因為至今仍無法得知其確切的運作流程)副作用是短暫的定向力障礙與記憶喪失
rTMS,與ECT類似,透過線圈刺激病人腦部,效果也相似,但其原因仍然不得而知。
第八節 治療評估與預防策略
一、評估治療的有效性
面對質疑心理治療的批評,發展出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統計技術來評估治療的有效性,研究者想知道的是"大部分關於治療成果的研究是否指出正面變化?"根據研究,大部分的治療相對於安慰劑,都展現更多的正面效果,也因此,現今轉而關心為何某種療程會有效,以及該如何搭配療程與症狀。
二、共通因素
除了療程之外,在許多有成效的心理治療中,有某些共通因素:1.案主持正面期待,且治療師能夠強化此期待
2.治療師清楚的療程規劃
3.治療師與案主正向的聯繫
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是療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預防策略
現今的預防展現,從過往以人為主,轉為以關注環境中誘發的因素(從醫學疾病模式朝向公共衛生模式)《深思快想》之心得
不知道為什麼,市面上好像很多這種思考術的書,我一直覺得這些都是垃圾書,感覺讀了也沒啥用,而且都是日本出版的?(或許是個人偏見?),但還是會有一些值得收穫之處,這本書介紹的"因果關係地圖"挺新奇的,感覺很適合用在歷史上(書中也是這麼說),但個人是覺得看了眼花撩亂,而偏好條列式加階層的那種感覺。
心得好像有點少,反正本來就沒啥好寫,不過書中分析餐廳與企業的例子挺有趣,讓人學到分析店家的角度與切點。
心得好像有點少,反正本來就沒啥好寫,不過書中分析餐廳與企業的例子挺有趣,讓人學到分析店家的角度與切點。
《哲學可以吃嗎?》之心得
雖然已經讀過滿多本哲普書了(自認為拉~),但總覺得對哲學還是有一點不了解,又害怕看那種大部頭的經典(總覺得還沒有閱讀經典的能力),所以一直徘迴在哲普書,每次只要看到新的哲普書上市(幾乎每年都有一堆耶~),又會不自覺的去圖書館薦購...
總之,這本跟其他跟海一樣深的哲普書比起來,個人是額外推薦的,一是簡單易懂,每一章節前面是作者與女兒的對話,後面會有幾頁較深的內容,通常在理解完前面的對話後,後面的那些內容總是能提供更深一點的思考,另外,對話式的書寫,讓人能在一方提問或是一方反駁時,也在腦中默默跟著思考,想著如果是我會怎麼回應,但缺點是難以掌握全局,有時讀到一半,突然忘記這一章節的主題...,二是實際,我不知道該不該用實際這個詞,但我想表示的是,一反其他哲普書只是用簡單的話去簡述過往哲學家說過的話,看似面面俱到,卻讓人覺得這些哲學家都在胡扯,這本書很輕易的連結現代心理學與哲學、演化學等,讓人認為這些哲學家真是言之有理,且也容易說服讀者,並與社會時事結合,不僅有理有據,更學會如何在面對社會事件時,如何分析與理解。
其中個人最喜歡關於"自由意志"的那一篇,在看完之後,我也認同作者對自由意志的看法,並稍稍了自我吸收後,得出了一些小小看法。(另外再述囉~),同時對作者以對自由意志的觀點為基礎,衍生出寬容,且類似自由主義的態度,讓人覺得挺有趣的,當然作者也提出面對寬容悖論的回應囉~
這本書的討論在於那些貼近人群的部分,如幸福、寬容、神等,雖然我對神不是很有興趣拉,不過作者嘲諷神的話,真的讓人不得不覺得厲害~
這本書的補充資源(可惡,德文還不夠好,都看不懂):
http://www.leibniz-war-kein-butterkeks.de/
總之,這本跟其他跟海一樣深的哲普書比起來,個人是額外推薦的,一是簡單易懂,每一章節前面是作者與女兒的對話,後面會有幾頁較深的內容,通常在理解完前面的對話後,後面的那些內容總是能提供更深一點的思考,另外,對話式的書寫,讓人能在一方提問或是一方反駁時,也在腦中默默跟著思考,想著如果是我會怎麼回應,但缺點是難以掌握全局,有時讀到一半,突然忘記這一章節的主題...,二是實際,我不知道該不該用實際這個詞,但我想表示的是,一反其他哲普書只是用簡單的話去簡述過往哲學家說過的話,看似面面俱到,卻讓人覺得這些哲學家都在胡扯,這本書很輕易的連結現代心理學與哲學、演化學等,讓人認為這些哲學家真是言之有理,且也容易說服讀者,並與社會時事結合,不僅有理有據,更學會如何在面對社會事件時,如何分析與理解。
其中個人最喜歡關於"自由意志"的那一篇,在看完之後,我也認同作者對自由意志的看法,並稍稍了自我吸收後,得出了一些小小看法。(另外再述囉~),同時對作者以對自由意志的觀點為基礎,衍生出寬容,且類似自由主義的態度,讓人覺得挺有趣的,當然作者也提出面對寬容悖論的回應囉~
這本書的討論在於那些貼近人群的部分,如幸福、寬容、神等,雖然我對神不是很有興趣拉,不過作者嘲諷神的話,真的讓人不得不覺得厲害~
這本書的補充資源(可惡,德文還不夠好,都看不懂):
http://www.leibniz-war-kein-butterkeks.de/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罪責反省:克服過去的新生之路〉
- 反法西斯主義與德國的罪責問題
- 政治層面對納粹的清算起於20世紀70年代,學術層面則於30年代即開始
- Jaspers書中,追究了德國人應付的罪責,同時也追究德國政治傳統中的盲目與服從權威傾向,但也回擊對德國民族根本性的批評,並試圖指明德國新政治的方向
- 反對將某一民族錯誤地實體化為單一的統一主體的思維,乃是把個人還原為集體,因此從一開始就包含著壓制個人自律和多樣性的問題。並指出這與納粹的反猶無異
- 認為德國人對納粹罪行的贖罪,不僅要從國家層面上實行和解並作出相應賠償,更重要的是在政治—道德層面上拋棄陳舊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 罪責區分
- 外部控告:刑事罪責與政治罪責
- Jaspers認為紐倫堡審判對德國人而言,這一審判的長處在於區分了領導者們犯下的特定犯罪,但並未裁定整個德國民族都有罪
- 強調無差別的政治罪責,德國國民之所以承受國家主權限制、戰爭賠償等政治罪責,並非因為他們犯了法律罪責或道德罪責,也不意味著承擔政治領導人的法律的、道德的罪責,而是一種「對自身的政府承擔的共同責任」
- 內部控告:道德罪責與形上學罪責
- 道德罪責和形上學罪責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罪責意識,取決於良知和自我意識。
- Jaspers將「洞察、懺悔和重生」當作道德罪責贖罪的三步驟
- Jaspers認為,所謂道德罪責的贖罪只能產生於每個個體的良心發現當中。在沒有任何外部強迫和約束的情況下,每個個體都應通過良心審查、洞察和懺悔,擺脫導致其罪責的那種思維模式和人際關係模式。
- 與政治罪責問題在於結果不同,道德罪責問題在於意圖,儘管無力改變結果,卻依然無法擺脫"形上學罪責",因為,形上學罪責以「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團結」為前提。
形上學的絕對命令要求我們,在完全無力的情況下,也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為拯救暴力威脅下的他人獻出自己的生命。 - Jaspers還強調,作為人的普遍罪責,形上學罪責不應「削弱或迴避」德國人的罪責意識,而應進一步「深化」德國人的罪責意識。
- 堅持「非納粹化」原則、認清納粹國家的性質、拋棄權威國家的思維方式,是德國進行內在轉化的前提。
- 罪責的關聯性與共同責任
- 雖然Jaspers反對把共同體視為超個人自足實體的集體主義,但他並不一概拒絕個人相互關係中,作為可變歷史產物的共同體概念本身。
- 一切罪責以形上學罪責為基礎,再來是道德罪責,其促成政治罪責
- 政治風氣(Das politische Ethos),是某一政治共同體的集體道德。人類全體的精神是建立在個人的真實性上的,是建立在無數個人現實日常生活中所作的歷史決斷的無條件性上的。因此,雅斯貝爾斯將支配德國政治風氣的「服從氛圍」本身規定為德國人的罪責。
"一個人不可能擺脫他的客觀現實,而未來的政治情況則是通過他對待客觀現實的行為而建立起來的。人不能再對政治漠不關心了。任何人,只要他是真正生活著的,他就必須在為未來的政治現實的鬥爭中作出決定。" - 罪責反省與政治新生
- 雅斯貝爾斯強調,正如道德罪責本質上是個人的良心問題,對待整個德國人的罪責的正確方法並不是道德上相互譴責和詆毀,而是要進行「自由交往」和公眾的「精神之戰」。
簡介Jaspers書中的內容及其對德國帶來的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很認同政治罪責那部分,人作為一個身在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分子,對於整個國家機器所做出的結果應負擔責任,且那是無人可以避免的,因為你每天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大家一同型塑的政治場域。我喜歡這個解釋,因為他提醒我們,我們不應假裝與政治不搭乾,假裝我們可以脫離政治,清清白白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基於自身的道德意識,在政治場域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文中這一句很不錯"一個人不可能擺脫他的客觀現實,而未來的政治情況則是通過他對待客觀現實的行為而建立起來的。人不能再對政治漠不關心了。任何人,只要他是真正生活著的,他就必須在為未來的政治現實的鬥爭中作出決定。"
引用格式
來源:https://read01.com/zh-tw/BeQ8Kj.html#.XBEdFmgzZPY
我很認同政治罪責那部分,人作為一個身在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分子,對於整個國家機器所做出的結果應負擔責任,且那是無人可以避免的,因為你每天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大家一同型塑的政治場域。我喜歡這個解釋,因為他提醒我們,我們不應假裝與政治不搭乾,假裝我們可以脫離政治,清清白白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基於自身的道德意識,在政治場域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文中這一句很不錯"一個人不可能擺脫他的客觀現實,而未來的政治情況則是通過他對待客觀現實的行為而建立起來的。人不能再對政治漠不關心了。任何人,只要他是真正生活著的,他就必須在為未來的政治現實的鬥爭中作出決定。"
引用格式
來源:https://read01.com/zh-tw/BeQ8Kj.html#.XBEdFmgzZPY
《書呆與阿宅》之心得
這本書試圖透過強調文科生在未來可能扮演的位置,來回答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以及指出未來科技如何可能發展。
雖然我想比起強調文科或是理科,其背後蘊含的意義應是,任何科目都有可能透過科技發展新的就業機會與新形態的改革,但確實在科技處理完那些簡單又重複的問題之後,剩下那些錯綜複雜的策略判斷,就還不是單單憑科技能處理的地步了。藉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其門檻逐漸下降,文科生再也不需啃大部頭的手冊,才能使用那些複雜的科技了。綜上,門檻的降低與未來問題的需求,使得文科生能踏上與理科並齊的地步了。但我懷疑的是,那些所謂的人文能力,真的需要主修文科或是大量沉浸在書本中,才能獲得嗎?我想質疑的是,就想人文能力真能幫助科技踏上新的階頭,但前提是能掌握科技吧~(先不考慮團隊的狀況),亦即就算證成文科能力是當今不可忽略的能力,還是無法證成我們需要在升學時優先考慮文科吧~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文科相對簡單,優先選擇理科,再另外找時間修習文科,這樣以理為主,以文為副的方式,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呢?但也許升學時的選擇並不是本書的要點,但我想套用到當今學子們的升學選擇時,頂多只能使他們覺得,先選理科,之後再來個副修或雙主修文科,似乎還不錯(不過我好像相反?),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書中更好的是舉了很多搭配人文思想而衍生的科技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描繪了未來的世界型態,並駁斥對AI的恐懼與幻想。
另外作者在教育、資料科學、政治、醫療上都舉了很多例子,讓人對世界的發展開了很多新的眼界。如書中所說,在解決全球議題上,不論文科還是理科,都有其發揮的部分,恩恩 大概這樣
雖然我想比起強調文科或是理科,其背後蘊含的意義應是,任何科目都有可能透過科技發展新的就業機會與新形態的改革,但確實在科技處理完那些簡單又重複的問題之後,剩下那些錯綜複雜的策略判斷,就還不是單單憑科技能處理的地步了。藉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其門檻逐漸下降,文科生再也不需啃大部頭的手冊,才能使用那些複雜的科技了。綜上,門檻的降低與未來問題的需求,使得文科生能踏上與理科並齊的地步了。但我懷疑的是,那些所謂的人文能力,真的需要主修文科或是大量沉浸在書本中,才能獲得嗎?我想質疑的是,就想人文能力真能幫助科技踏上新的階頭,但前提是能掌握科技吧~(先不考慮團隊的狀況),亦即就算證成文科能力是當今不可忽略的能力,還是無法證成我們需要在升學時優先考慮文科吧~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文科相對簡單,優先選擇理科,再另外找時間修習文科,這樣以理為主,以文為副的方式,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呢?但也許升學時的選擇並不是本書的要點,但我想套用到當今學子們的升學選擇時,頂多只能使他們覺得,先選理科,之後再來個副修或雙主修文科,似乎還不錯(不過我好像相反?),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書中更好的是舉了很多搭配人文思想而衍生的科技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描繪了未來的世界型態,並駁斥對AI的恐懼與幻想。
另外作者在教育、資料科學、政治、醫療上都舉了很多例子,讓人對世界的發展開了很多新的眼界。如書中所說,在解決全球議題上,不論文科還是理科,都有其發揮的部分,恩恩 大概這樣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之心得
Jonathan Miller,負責播報東南亞地區新聞的英國記者,多次參與菲律賓報導,曾被杜特蒂罵"Putang Ina Mo"(後來好像有道歉,不過不是因為罵髒話,而是誤認為美國人XD)
這本似乎是華人世界第一本關於杜特蒂的書(書封寫的),前幾年隱隱約約知道菲律賓出了一個狂人,但沒太多關注,從這書才知道杜特蒂當上總統的背景與意義-反毒戰爭的擴大、獨裁政權的可能、納卯市的再造?,不論如何,這書以一個英國記者的角度,採訪總統身邊的親友、同僚、反毒戰爭受害者、政敵等,試圖給我們一個杜特蒂的面貌。不過我一開始擔心這本書會不會過於偏狹,畢竟作者被杜特蒂罵過,書背也寫得很聳動,還好,書上還是留了一章去描寫杜特蒂可能有過的政績(不過跟造成的傷害比起來,可能是杯水車薪?),但很多地方都描寫了那些杜特蒂支持者的想法(高支持度率的總統呢~),感覺能充分參考兩方怎麼想。但我認為這本除了討論杜特蒂的作為之外,作為一個東南亞國家處理毒品問題的脈絡去看,更有一些收穫,反毒戰爭很多國家都做過,普遍沒有成果(但不代表菲律賓就也一定沒成果,不過看現況...),杜特蒂的反毒戰爭能做到甚麼程度,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以及面對國際人權組織的抗議,這兩者要怎麼協調,我想這是杜特蒂面臨挑戰的地方,另外,不可小看的是地方的反抗勢力,共產與伊斯蘭勢力依然僵持著,杜特蒂能在剩下的兩年還能做些甚麼,又是否能繼續維持高支持率連任,這些都是未來幾年很值得關注的焦點呢XDD
這本似乎是華人世界第一本關於杜特蒂的書(書封寫的),前幾年隱隱約約知道菲律賓出了一個狂人,但沒太多關注,從這書才知道杜特蒂當上總統的背景與意義-反毒戰爭的擴大、獨裁政權的可能、納卯市的再造?,不論如何,這書以一個英國記者的角度,採訪總統身邊的親友、同僚、反毒戰爭受害者、政敵等,試圖給我們一個杜特蒂的面貌。不過我一開始擔心這本書會不會過於偏狹,畢竟作者被杜特蒂罵過,書背也寫得很聳動,還好,書上還是留了一章去描寫杜特蒂可能有過的政績(不過跟造成的傷害比起來,可能是杯水車薪?),但很多地方都描寫了那些杜特蒂支持者的想法(高支持度率的總統呢~),感覺能充分參考兩方怎麼想。但我認為這本除了討論杜特蒂的作為之外,作為一個東南亞國家處理毒品問題的脈絡去看,更有一些收穫,反毒戰爭很多國家都做過,普遍沒有成果(但不代表菲律賓就也一定沒成果,不過看現況...),杜特蒂的反毒戰爭能做到甚麼程度,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以及面對國際人權組織的抗議,這兩者要怎麼協調,我想這是杜特蒂面臨挑戰的地方,另外,不可小看的是地方的反抗勢力,共產與伊斯蘭勢力依然僵持著,杜特蒂能在剩下的兩年還能做些甚麼,又是否能繼續維持高支持率連任,這些都是未來幾年很值得關注的焦點呢XDD
心理學概論筆記-心理疾患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
2.不良適應-個人行為方式阻礙個人與他人、甚至是社會的福祉
3.不合理的言行-個人言談與行為失去理性,並不為人所理解
4.不可預測性-個人在各個情境中的行為處於失控狀態,無法預測
5.不符合習俗或統計上的稀少性-個人行為在統計上具稀少性,且不合社會期待,如智能低落
6.觀察者的不舒適-個人行為使他人感到不舒適與威脅
7.違反道德和理想的準則-個人行為違反社會習俗
但以上這些條件並非具有充分或必要條件,我們應將心理異常看做一個光譜,兩端是"心理健康"與"心裡疾病",正常與異常之間是相對的關係,且愈多的符合以上條件,會被認為較異常
DSM-5最著名的診斷方法為去除五軸診斷而只保留診斷準則ABCDE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8%A8%BA%E6%96%B7%E8%88%87%E7%B5%B1%E8%A8%88%E6%89%8B%E5%86%8A#DSM-IV-TR%E7%89%88%E6%9C%AC%E7%B3%BB%E7%B5%B1
*權威不再的精神醫學參考手冊?─D S M -5 是字典、不是聖經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6/08/d-s-m-5.html
*DSM-5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41
另外,交互作用論(interactionist),認為心理疾患是生物與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他部分因為不清楚那些是DSM-IV-TR的內容,所以都放掉了。(找上課PPT來看好了)
一、心理疾患(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本質
心理功能失常涉及情感、行為或思考歷程的障礙,這導致個人的苦惱,或妨礙個人達成重要目標的能力一)甚麼是異常(abnormal)?
七個標準
1.苦惱或失能-個人困擾或功能障礙導致身心衰退的風險2.不良適應-個人行為方式阻礙個人與他人、甚至是社會的福祉
3.不合理的言行-個人言談與行為失去理性,並不為人所理解
4.不可預測性-個人在各個情境中的行為處於失控狀態,無法預測
5.不符合習俗或統計上的稀少性-個人行為在統計上具稀少性,且不合社會期待,如智能低落
6.觀察者的不舒適-個人行為使他人感到不舒適與威脅
7.違反道德和理想的準則-個人行為違反社會習俗
但以上這些條件並非具有充分或必要條件,我們應將心理異常看做一個光譜,兩端是"心理健康"與"心裡疾病",正常與異常之間是相對的關係,且愈多的符合以上條件,會被認為較異常
二)客觀性的問題
行為的意義由內容與背景決定,一旦被視為"異常",個人所作所為很容易朝異常方向解釋,Thomas Szasz甚至認為,心理疾病是一種迷思,這只是一種醫療上的標籤,用來核准醫療介入的方式。三)心理疾患的分類
心理診斷(psychological diagnosis)是透過把所觀察的行為型態歸類在一套被公認的診斷系統中,以便為異常狀態貼上適當的標籤。而這診斷系統應符合三個條件,共通的速記語言-共通的術語以便快速傳達訊息,病原的理解-詳細說明某疾患的起因,治療方案-針對特定疾患應採取什麼形式的治療方式。1.分類的歷史透視
心裡疾患從中世紀認為的"妖魔附身",到現代的"疾病",認為心理問題有相應的身體問題,並予以分類2.DSM5(心裡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DSM-5最著名的診斷方法為去除五軸診斷而只保留診斷準則ABCDE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8%A8%BA%E6%96%B7%E8%88%87%E7%B5%B1%E8%A8%88%E6%89%8B%E5%86%8A#DSM-IV-TR%E7%89%88%E6%9C%AC%E7%B3%BB%E7%B5%B1
*權威不再的精神醫學參考手冊?─D S M -5 是字典、不是聖經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6/08/d-s-m-5.html
*DSM-5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41
四)心理病態的起因
1.生物途徑
現代生物假定心理失調起源於基礎的生理因素,並試著找出心理疾患與大腦特定區域、基因的關聯2.心理途徑-強調心理與社會因素
I.心理動力論的模式
主張心理疾患起因於個體內部,且童年經驗塑造了正常與異常,症狀是潛意識的衝突II.行為主義的模式
主張心裡疾患是個人學得挫敗或無效的行為方式,重視可觀察的行為,透過改變行為的環境與條件來消除或增進行為III.認知論的模式
主張心裡疾患源於個人對情境現實的扭曲,與不良的解決方式。IV.社會文化的模式
某些行為之所謂被劃為心裡疾患,要根據那個社會文化的脈絡來決定。另外,交互作用論(interactionist),認為心理疾患是生物與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他部分因為不清楚那些是DSM-IV-TR的內容,所以都放掉了。(找上課PPT來看好了)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沉默時代的道德辯護: 雅斯培論國家行動的罪與責-石忠山〉之筆記
- 序言:沉默時代的道德辯護
- 此文對以下四個問題進行闡述
- 雅斯培在《罪的問題》這本書中所捍衛的基本立場與思想內容是甚麼?
- 本書在戰後探討德國戰爭罪責的爭辯中扮演了何種角色與發揮了甚麼影響?
- 本書對於雅斯培後期政治思想的構建起了甚麼作用?
- 其思想論述 究竟藏蘊著甚麼樣的知識價值,以及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作成了何等貢獻?
- 罪責問題
- 二戰後的德國人只想逃避罪責與指控,雅斯培卻要求人們靜下思考並面對過往,並認為要讓德國人真正從過往解脫,只有對二戰時期德國的所作所為真切反省
- 罪責區分:四種罪的類型與概念
- "刑事罪責"是指在客觀上可被證實為違法的行為,審判機關是法院
- "政治罪責"涉及國家政治人物以及該國公民行動所產生的罪責,審判機關是戰勝國
- "道德罪任"是指個人做為一主體,負擔其本身所從事各種行為的道德責任,審判機關是個人良知
- "形而上罪責"是指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一種特殊團結情感與義務,審判機關是上帝
- 區分罪責的目的在於,避免罪的平庸性論述與齊一化,並試圖理解我們是在怎樣的時空脈絡中犯下哪一種罪責。
甚至,雅斯培也試圖為這些罪責建立關聯。
政治行為與公民行為互相塑造,因此一個政治倫理必須透過公民道德意識之間的交流,才能獲得理性論述 - 罪的後果
- 捨棄暴力復仇或是法律審判,以憐憫與寬恕作為替代,肯認其超越法律的道德性
- 集體罪責、寬恕與赦免的相關問題
- 區分罪責,是為了處理"亦即究竟在何種意義下,一個人民群體,不管它僅是 一般的人民團體、政黨或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而接受來自外部的 審判?"這個問題。
亦即我們不能在道德與形而上層次,指責戰敗國的責任,僅能在政治責任上
雅斯培認為"即便一個國家的人民應該為其國家行動所衍生的後果負集體政治責任,但這個 國家的人民並不能作為一個整體而為其國家所犯罪行被宣告有罪或無罪,不管是刑事上、政治上、或者道德以及形而上的,全都不行 " - 這項區分不僅防止戰勝國過度伸張其對戰敗國的權力,也保住國家內那些曾試圖防止國家暴行人們的情操
- 德國問題
- 德國人的罪責區分
- 刑事罪責
- 紐倫堡國際審判,儘管德國內部有許多反對的聲浪,雅斯培卻認為這時德國人最應做的是內省,並認為這次大嬸帶來最大效益是追究國家領導人,而非國家人民的責任
- 政治罪責
- 國家行動,與國內人民積極或是消極作為相關,也因此公民在政治責任上需與國家承擔相同責任,在國家創設的各種秩序當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人能逃避政治責任。
- 道德罪責
- 身為一位具有自省能力的人,都會同意二戰的德國人具有道德罪責
- 雅斯培認為不論以忠誠國家為由,或試圖辯護納粹曾有過的功績,都不能削減納粹的罪責,更不能作為假脫自身道德責任的說詞
- 形而上罪責
- 形而上罪責是針對人們是否於災難發生時充分展現團結情感的精神反省
- 德國人應負擔形而上罪責的原因是,德國人並未於災難發生時反省,他們對其他人類同胞是否也展現了這樣一種人性所應具備的團結情誼
*我想這跟道德責任有點相似,但差別在於形而上罪責要求的是對人類作為同樣物種,或是也具有人性的一群人,沒有展現應該合理對待的態度,反而坐視他們遭到苦難。 - 德國人的集體罪責
- 雅斯培堅持納粹政權的罪刑是德國人的集體之罪,以及要求須共同負擔政治責任的原因
- 人類作為一個群體,活在德國政府構成的秩序環境中,前者要求你不能坐視同為人類的猶太人遭到苦難,後者要求你必須為國家行動負擔集體責任,勝利時同享榮耀,戰敗時同享罪責
- 雅斯培認為只有當德國人接受集體之罪,並透過反省取得重生,才能自國家行動的罪責開脫
- 脫罪的幾種說詞
- 從地理條件來辯駁,國家的軍事主義傾向與人民的臣僕性格
- 從世界局勢來辯駁,當時的社會變盪使得人民不得不採取過激的手段來發洩
- 雅斯培不僅駁斥這些脫罪的說詞,同時也批評歐美其他國家未能在更早時期遏止大戰的發生,但依然堅持德國需負擔挑起戰爭的罪責
- 邁向重生與心靈淨化之路
- 雅斯培祈望每位德國人都能透過反省自身在這場災難中所涉入的程度,作成關於自己所應承擔罪責的精神檢討
- 認為哲學上處理罪責問題的第一要務是並非指責他人的過錯,而是與自我進行深沉的心靈對話,惟有如此,那種因受責難而起的情緒反應才會逐漸獲得撫平
- 幾點反思
- 關於集體罪責的問題
- 雅斯培一方面認為不存在基於個體道德衍生的集體道德,另一方卻又肯認基於此奠基的集體政治罪責?
- 集體政治罪責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脫離不出政府設立的生活之中,積極與不積極參與都同樣是在參與政治生活
- 集體道德之所以不存在,是因為道德意識有兩點,一是具自省能力,二是非外部強控,只能由個體反省形成
- 儘管沒有集體道德意識的責任,卻認為德國人需承擔個人的道德罪責與形而上罪責,是因為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國家行動,且沒有阻止災難的發生
- 雅斯培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除為喚醒戰後德國處於沉默狀態的道德反省外,還在於反駁來自其他國家的指控,認為
"那是一種將罪的類型扁平化、齊一化的不當責難,不僅無助人們正確認識德國以及德國人的罪責問題,也一概否定了災難中存在高尚靈魂的可能性,更是一種罪責說理上的含混不清,和對個體進行道德反省與追求罪責定位的自主權利的否定。 " - 理性、自由與民主:雅斯培罪責反省的思想貢獻
- 對雅斯培而言,惟有藉由心靈的深 切反省、與他人就事物的真理進行理性溝通,人們才能真正通往自由。
- 同時,雅斯培也透過出一種歐洲做一個共同體,與美國結盟,甚至是一個全球的共同體
-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這篇文章試著對以下四個問題進行闡述
- 雅斯培在《罪的問題》這本書中所捍衛的基本立場與思想內容是甚麼?
- 本書在戰後探討德國戰爭罪責的爭辯中扮演了何種角色與發揮了甚麼影響?
- 本書對於雅斯培後期政治思想的構建起了甚麼作用?
- 其思想論述 究竟藏蘊著甚麼樣的知識價值,以及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作成了何等貢獻?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一方面覺得透過將罪責分類,來詳細的指出德國人應該在那些層面上應該負起的責任,一方面又期望能透過反省這些罪責,來重建一個新德國。在批評其他國家早期未能及時遏止,也冀望未來能有一個高於國家之上的共同體,來防止這類事件的再發生。
真的覺得雅斯培的論述滿公道的,很難挑到什麼問題,但形而上那邊比較難懂就是了
引用格式
石忠山,〈沉默時代的道德辯護: 雅斯培論國家行動的罪與責〉,《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66 期,p43-101,2018
我一方面覺得透過將罪責分類,來詳細的指出德國人應該在那些層面上應該負起的責任,一方面又期望能透過反省這些罪責,來重建一個新德國。在批評其他國家早期未能及時遏止,也冀望未來能有一個高於國家之上的共同體,來防止這類事件的再發生。
真的覺得雅斯培的論述滿公道的,很難挑到什麼問題,但形而上那邊比較難懂就是了
引用格式
石忠山,〈沉默時代的道德辯護: 雅斯培論國家行動的罪與責〉,《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66 期,p43-101,2018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転生したらスライムだった件 之自我murmur
自看史萊姆以來,也過了一個月半了,現在才想到可以打篇心得自我告解,哈哈~
事情是這樣的,自開學以來,沒像上學期一樣追日劇或是美劇,也沒有太多想看的新番(沒想到銀魂跟巨人中途卡掉),那只好開始找小說來看囉,一開始,看了一些討論生命意義的小說,連著暑假,把那個作者的那些書都看完了(好像是毛姆的小說吧,真的寫的很好看,我既的我看的是人性枷鎖還有月亮與六便士),接下來也看了上帝之柱(肯福雷特的歷史小說真的很讚,但繁中版太少了吧),雖然精彩,但是挺燒腦的,每次看幾個篇章就覺得累了,可是看完整本後,真的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在腦袋回響,接下來,因為覺得閒閒的,或是想看一些輕鬆的東西,開始找些新番來看,先是看了哥布林殺手,覺得故事挺不錯,但可惜的是異世界日常類型,沒有那種持續追番的動力,接下來是聽說好評不錯的史萊姆,不過以前高中時,就聽朋友在聊,所以有種這大概是套路番的直覺,一開始帶著挺排斥的感覺(抱歉了,高中的朋友們,我可能對你們有先入為主的觀點XD),看了前一兩集,開始勾起興趣,看了下漫畫,覺得挺不錯的,開始看小說,沒想到就中毒了,如果上癮是這種感覺,那大概就是我現在這樣了,跟暑假時看Overlord有得比,我熬了幾天夜看小說,撬了一個禮拜的課,看到最新的進度,最痛苦的感覺是想看但是沒的看,我又來來回回看了小說跟漫畫,大概有四次了吧,我自己真的覺得誇張,沒想到這小說把我的心抓得牢牢的,太可怕了,難怪那些吸毒的人跟菸癮都戒不掉,不過在一個月後,開始走上軌道,好好的控制那股慾望,每個禮拜專注日本周一晚上十二點(台灣時間十一點)收看,其餘時間也慢慢的收斂,轉向那快爆滿的書櫃,跟瘋狂催還的圖書館信箱(真的超煩,每天都收到三四封)。
總之呢~史萊姆真的很不錯看,而且每次當我沉迷在這些時,我都會試著思考是什麼原因吸引著自己,是不是這些小說裏頭藏有某種我渴望或缺少的元素呢?試著透過讀自己喜歡的小說來了解自己,感覺也是一種方法呢~而且用理智去思考時,也有助於緩解那種中毒般的渴望。
不過,史萊姆真的挺不錯看呢(我沒意識到自己竟然打了一樣的句子,太可怕了)只是後面的戰力有點爆棚,讓你很害怕很頭崩掉,我想一個故事就想辯證法一般,一正一反一合,只有正無反,就無法透過揚棄達到合,很容易就會搞壞胃口(亂用辯證法XD),不過說實在,主角在展現強大能力時,尤其是那種沒有自覺的情況下,不知道為啥,總是令人響往,跟Overlord那種知道自己很強,卻故意隱藏能力,在重要時刻展現能力的情況一樣,總是令人不禁回頭看了三遍,也許這是隱藏在意識中,那種想支配他人或是證明自己的渴望吧~(哈 誰知道)
總之的總之,我現在作為一個史萊姆,過著以一個禮拜為單位的生活,滿心期待14捲的發售^^
事情是這樣的,自開學以來,沒像上學期一樣追日劇或是美劇,也沒有太多想看的新番(沒想到銀魂跟巨人中途卡掉),那只好開始找小說來看囉,一開始,看了一些討論生命意義的小說,連著暑假,把那個作者的那些書都看完了(好像是毛姆的小說吧,真的寫的很好看,我既的我看的是人性枷鎖還有月亮與六便士),接下來也看了上帝之柱(肯福雷特的歷史小說真的很讚,但繁中版太少了吧),雖然精彩,但是挺燒腦的,每次看幾個篇章就覺得累了,可是看完整本後,真的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在腦袋回響,接下來,因為覺得閒閒的,或是想看一些輕鬆的東西,開始找些新番來看,先是看了哥布林殺手,覺得故事挺不錯,但可惜的是異世界日常類型,沒有那種持續追番的動力,接下來是聽說好評不錯的史萊姆,不過以前高中時,就聽朋友在聊,所以有種這大概是套路番的直覺,一開始帶著挺排斥的感覺(抱歉了,高中的朋友們,我可能對你們有先入為主的觀點XD),看了前一兩集,開始勾起興趣,看了下漫畫,覺得挺不錯的,開始看小說,沒想到就中毒了,如果上癮是這種感覺,那大概就是我現在這樣了,跟暑假時看Overlord有得比,我熬了幾天夜看小說,撬了一個禮拜的課,看到最新的進度,最痛苦的感覺是想看但是沒的看,我又來來回回看了小說跟漫畫,大概有四次了吧,我自己真的覺得誇張,沒想到這小說把我的心抓得牢牢的,太可怕了,難怪那些吸毒的人跟菸癮都戒不掉,不過在一個月後,開始走上軌道,好好的控制那股慾望,每個禮拜專注日本周一晚上十二點(台灣時間十一點)收看,其餘時間也慢慢的收斂,轉向那快爆滿的書櫃,跟瘋狂催還的圖書館信箱(真的超煩,每天都收到三四封)。
總之呢~史萊姆真的很不錯看,而且每次當我沉迷在這些時,我都會試著思考是什麼原因吸引著自己,是不是這些小說裏頭藏有某種我渴望或缺少的元素呢?試著透過讀自己喜歡的小說來了解自己,感覺也是一種方法呢~而且用理智去思考時,也有助於緩解那種中毒般的渴望。
不過,史萊姆真的挺不錯看呢(我沒意識到自己竟然打了一樣的句子,太可怕了)只是後面的戰力有點爆棚,讓你很害怕很頭崩掉,我想一個故事就想辯證法一般,一正一反一合,只有正無反,就無法透過揚棄達到合,很容易就會搞壞胃口(亂用辯證法XD),不過說實在,主角在展現強大能力時,尤其是那種沒有自覺的情況下,不知道為啥,總是令人響往,跟Overlord那種知道自己很強,卻故意隱藏能力,在重要時刻展現能力的情況一樣,總是令人不禁回頭看了三遍,也許這是隱藏在意識中,那種想支配他人或是證明自己的渴望吧~(哈 誰知道)
總之的總之,我現在作為一個史萊姆,過著以一個禮拜為單位的生活,滿心期待14捲的發售^^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蔣介石 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以1942年訪印為例的討論-呂芳上〉之筆記
- 前言
- 從1920年代蔣介石涉入並主導中國政治後的長期經驗加 以觀察,蔣介石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又是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 中國躋身四強後,一方面感到光榮,一方面感到心虛,日記描述了一個貧弱大國的實際狀況與國際強國並列中的落差,顯示了內心極大的煎熬。
- 中國作為「四強」之一的實與虛
- 1942年,中國成為四強之一,美國贊同,英國卻持反對,成為之後爭執的基礎
- 蔣介石出訪印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2 年 2 月 5 日至 21 日,蔣介石、宋美齡偕同 隨員十五人正式訪問印度
- 蔣自己說訪印的目的有五:
(一)勸英印互諒互讓。
(二)勸印多出兵出力。
(三) 勸英允許印度自治。
(四)為將來中印合作之基礎。
(五)宣揚三民主義。
更具體的說,包括了中印公路交涉、中印航空聯繫、運輸通信交涉、考察印 度西北邊防、與甘地等領袖會晤、調解英印關係、勸告英政府允許印度自 治、勸告印度接受自治領權益、調解印度各黨派等項。 - 蔣此行不顧邱吉爾的勸告,甚至發表〈告印度國民書〉,其此行目的在於表述了一個有被殖民經驗的革命領導人,如何找尋帝國主義與民族自決矛盾的解決之道。
- 重構亞洲政治經驗
- 蔣介石訪印之行,本在促成印度加入反軸心陣線,也思考印度成為援華軍火中繼站的可能。
因情勢複雜,的確碰觸到帝國主義與殖民地關係的敏感神經。 - 1940 年代,中國因抗戰而使國家地位和形象有所改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漸行撤除,於是走向世界,拓展國際關係,以扮演亞洲反侵略陣 線領導者的角色
- 結論
- 蔣介石訪問印度的另一個意義:如何轉移印人親日反英,如何防止民族自由變成民族優越,如何清除以變相的「新帝國主義」取代原有的「舊帝國主義」 。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1920年代蔣介石涉入並主導中國政治後的長期經驗加 以觀察,蔣介石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又是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並以近年開放的蔣介石日記為基礎,重新展開蔣在戰時外交經驗的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一篇就只是以日記為基礎,描述蔣訪印以及中國成為四強的歷程
引用格式
呂芳上,〈蔣介石 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以1942年訪印為例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7期 ,p121-146,2012。
我覺得這一篇就只是以日記為基礎,描述蔣訪印以及中國成為四強的歷程
引用格式
呂芳上,〈蔣介石 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以1942年訪印為例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7期 ,p121-146,2012。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心理學概論筆記-知覺心理學
因為懶得讀課本了,所以直接做ppt的筆記
Stimuli and responses created by stimuli are transformed, or changed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us and perception.
1.inverse problem:
Light from an object is inverted as it falls on the retina. The same pattern of light could be caused by an infinite number of different objects, yet our brains usually manage to make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This is known as the inverse projection problem.
5.Proximal Stimulus 近側刺激
The optical image on the retina –是進到我們感官受器內的、 關於外在實體的訊息刺激。
6.Distal Stimulus 遠測刺激
A physical object in the world –指的是那個外在實體本身。
7.Neural processing
the changes that occur as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aze of neurons.
8.Primary receiving area
• Occipital lobe
•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
9.Recognition
occurs when an object is placed in a category giving it meaning.
10.Knowledge
is any information the perceiver brings to a situation.
12.Top-down processing/knowledge-based processing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perceiver’s previous knowledge (cognitive factors)
–Also called knowledge-based processing
13.Absolute threshold
-smallest amount of energy needed to detect a stimulus (能夠引起感覺經驗的最小刺激)
14.Method of limits (極限法)
• Stimuli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presented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der
• Observer responds to whether she perceived the stimulus
• Cross-over point is the threshold
15.Method of adjustment (調整法)
Stimulus intensity is adjusted continuously until observer detects it
•Repeated trials averaged for threshold
16.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 (定值刺激法)
•Five to nine stimuli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are presented in random order
•Multiple trials are presented
•Threshold is the intensity that results in detection in 50% of trials.
17.Psychometric function心理計量函數
A graph that shows the percentage of detections at each stimulus intensity
18.Difference Threshold (DL:差異閾) (j.n.d.恰辨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malles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timuli a person can detect
19.Response compression(知覺壓縮)
As intensity increases, the perceived magnitude increases more ’slowly’ than the intensity.
20.Response expansion(知覺擴張)
As intensity increases, the perceived magnitude increases more ’quickly’ than the intensity.
21.Steven’s Power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S) and perceived magnitude(P) is a power function
–Steven’s Power Law
•P = KS*n次方
K是各類型刺激的常數
22.Phenome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vs. Transduction =====
Principle of Transformation:Stimuli and responses created by stimuli are transformed, or changed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us and perception.
Transd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ne form of energy to another form
Key words:========
Light from an object is inverted as it falls on the retina. The same pattern of light could be caused by an infinite number of different objects, yet our brains usually manage to make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This is known as the inverse projection problem.
2.visual attention
3.change blindness
4.inattentional blindness
5.Proximal Stimulus 近側刺激
The optical image on the retina –是進到我們感官受器內的、 關於外在實體的訊息刺激。
6.Distal Stimulus 遠測刺激
A physical object in the world –指的是那個外在實體本身。
7.Neural processing
the changes that occur as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aze of neurons.
8.Primary receiving area
• Occipital lobe
•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
9.Recognition
occurs when an object is placed in a category giving it meaning.
10.Knowledge
is any information the perceiver brings to a situation.
11.Bottom-up processing/data-based processing
Processing based on incoming stimuli from the environment
–Also called data-based processing
Processing based on incoming stimuli from the environment
–Also called data-based processing
12.Top-down processing/knowledge-based processing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perceiver’s previous knowledge (cognitive factors)
–Also called knowledge-based processing
13.Absolute threshold
-smallest amount of energy needed to detect a stimulus (能夠引起感覺經驗的最小刺激)
14.Method of limits (極限法)
• Stimuli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presented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der
• Observer responds to whether she perceived the stimulus
• Cross-over point is the threshold
15.Method of adjustment (調整法)
Stimulus intensity is adjusted continuously until observer detects it
•Repeated trials averaged for threshold
16.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 (定值刺激法)
•Five to nine stimuli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are presented in random order
•Multiple trials are presented
•Threshold is the intensity that results in detection in 50% of trials.
17.Psychometric function心理計量函數
A graph that shows the percentage of detections at each stimulus intensity
18.Difference Threshold (DL:差異閾) (j.n.d.恰辨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malles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timuli a person can detect
–Same methods can be used as for absolute threshold
–As magnitude of stimulus increases, so does DL
–As magnitude of stimulus increases, so does DL
而Weber’s Law 韋伯定律用於解釋之間的關聯,DL / S = K
在同類刺激之下,其差異閾限的大小是隨著標準刺激強弱而成一定比例關係的,如果我們用I代表原來的刺激量,用ΔI代表剛能引起較強感覺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一個常數,那麼就可以用公式K=ΔI/I來表示。
在同類刺激之下,其差異閾限的大小是隨著標準刺激強弱而成一定比例關係的,如果我們用I代表原來的刺激量,用ΔI代表剛能引起較強感覺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一個常數,那麼就可以用公式K=ΔI/I來表示。
註:
- 閾限:是物理刺激能量可以被個人覺察的臨界點。
- 絕對閾限:是個體對單一刺激引起感覺經驗時,所需最低的刺激強度。
- 差異閾限:辨別兩個刺激之間的差異時,這兩種刺激強度最低的差異量。
延伸:
https://read01.com/zh-tw/mDeKMM.html#.XAtt6WgzZPY
As intensity increases, the perceived magnitude increases more ’slowly’ than the intensity.
20.Response expansion(知覺擴張)
As intensity increases, the perceived magnitude increases more ’quickly’ than the intensity.
21.Steven’s Power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S) and perceived magnitude(P) is a power function
–Steven’s Power Law
•P = KS*n次方
K是各類型刺激的常數
22.Phenomenological
Searching for stimuli
–Visual search -observers look for one stimulus in a set of many stimuli
•Reaction time (RT) -time from presentation of stimulus to observer’s response is measured
《危機下的日中基督教關係史:"中國認識"的諸相-金丸裕一》之筆記
- 序言-研究史與問題意識
- 討論日本基督教透過怎樣的詮釋,賦予侵略行為正當性
- 開始交流之前的他者形象:1931年之前
- 日俄戰爭之後,1905之後開始在大連建立教會,並進行傳教
- 儘管反對帝國主義,卻對日本打入亞洲保持讚揚
- "偽滿州國"的成立和日中戰爭爆發,是教會數量增加的原因
- 日中兩國的基督教在這短時間開始有組織的交流,而日本卻儼然已指導者自居
- 經過"滿州"問題之後的中國像-1931年-1933年
- 中國質疑日本侵略的野心,日本基督教試圖解釋。而在滿州國成立後,日本基督教主流進行討論,並以打入滿州為要。
- 配合國策的論理結構-1934年-1937年
- 日中戰爭前日本基督教描繪的中國形象為"由有利基督徒領導的脫胎換骨的新興民國",並認為能勝任與民國交流的只有日本基督徒。
- 這段時間也是日本基督教在地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向外侵略的國策影響
- 結束語-日中戰爭爆發和正式向中國發展的開始
- 侵中以及與歐美基督教的摩擦,產生了"大東亞神學"-認為創造神所寄託的日本,將對歐美的懲罰,轉移為對看似支援中國,實際卻侵中的行為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我想是日本基督教在與中國交流,至日中戰爭時,日本基督教如何產生變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文中確實很多檔案資料,但感覺沒有一條明確的主要論述(是日本基督教的轉化,還是日本描繪的中國形象的轉變,還是兩者都有),不知道是不是我沒看清楚?
引用格式(因為是課堂拿到的講義,不是上網找的,就不另外寫了)
我覺得文中確實很多檔案資料,但感覺沒有一條明確的主要論述(是日本基督教的轉化,還是日本描繪的中國形象的轉變,還是兩者都有),不知道是不是我沒看清楚?
引用格式(因為是課堂拿到的講義,不是上網找的,就不另外寫了)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 -陳進金〉之筆記
- 前言
- 隨著《蔣檔》開放,比起《長編初稿》,更能詳細探查蔣中正如何看待中英新約的態度
- 廢約的主張
- 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中國屢次向英美兩國提出重談不平等條約,卻遲遲未實現。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成為亞洲地區英美的同盟,才使得美英開始重視廢約這件事
- 「狡獪之流」:邱吉爾
- 中國軍用物資被扣
- 英軍指示緬甸政府扣押美軍運送給中方之物資
- 蔣介石訪問印度
- 不顧英方的告誡,蔣中正堅持拜訪甘地,在中英關係上製造了很大的傷痕
- 緬甸戰場的紛擾
- 緬甸戰場英軍的消極合作加上英方對中國的輕視、貸款的拖延等,種種原因,使得蔣中正在斥罵"狡獪之流",使得中英新約的簽訂,彼此的互信基礎相當薄弱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中英新約簽訂期間,為了香港九龍問題,英中在此問題攻防多次
- 簽訂後,為了西藏、香港問題,依然爭戰不休,可說是鬥爭之年
- 結論
- 在中英簽訂期間,蔣中正為了放下英國九龍問題,痛下心簽訂新約,諸多考驗蔣中正的智慧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利用國史館所庋藏的《蔣檔》中之「事略稿本」, 來探討 1942-1943 年間中英交涉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蔣介石的態度為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重點嗎?我是覺得這篇很好讀耶,好久沒讀到這麼好讀的論文了,感覺很多地方能拿來放進這次的報告
引用格式
陳進金,〈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東華人文學報》七期,p123-150,2005
重點嗎?我是覺得這篇很好讀耶,好久沒讀到這麼好讀的論文了,感覺很多地方能拿來放進這次的報告
引用格式
陳進金,〈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東華人文學報》七期,p123-150,2005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心理學概論筆記-生命全程的人類發展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討論個人成長的各個過程中,身體與心理功能上的變化,提出"為何會有這些功能?"、"這些功能如何變化"等問題
為了將人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期,先進行常模調查(normative investigations)來取得某些行為展現時的平均年齡。同時依照得到的常模(norms),就能夠區分一個人的實足年齡與發展年齡,並判斷他與其他同年齡個體的相對位置。
另有幾種討論個體發展的方法
縱貫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中重複接受觀察及測試,我們能從其中得到當事人相對於他人的情況,並能夠觀察到發展早期的潛在因素如何影響當事人。
但研究結果只能用於同個出生環境、時期的人,以及研究需要大量時間與金錢。
橫斷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人,進行一個或多種行為的觀察與比較,能快速得到同一時間中,不同階段人們的典型特徵。但因彼此出生環境差異大,而無法分析同或不同年齡內的觀察比較。
序列設計(sequential design),結合縱貫設計與橫斷設計,尋找幾群同年齡層的受試者,每隔幾段時間就追蹤他們的發展,兼具兩者的優點。不僅可以比較不同群受試者在相同年齡的狀況,也可以就每一群分析不同時期的發展。
前兩個星期(胚種期,germial stage),細胞開始分裂
3~8個星期(胚胎期,embryonic stage),細胞開始特化形成不同的組織與器官
8星期之後,開始稱作胎兒(fetus)
神經元的位置大多在產前已形成,產後是樹突與軸突的分支歷程
兒童的身體發展,依據兩個原則
首尾原則(cephalocaudal principle),指發育進展是從頭到四肢
先近後遠原則(proximodistal principle),指身體接近中心的部分先發展,而後是末端
大腦內部,特別重要的是邊緣系統(調節情緒的歷程)、額葉(策畫跟情緒的控制)的成長,邊緣系統先於額葉,可證實青少年傾向有風險的行為。
這一段歷程,生理變化相對輕微。
同化作用是變更新的環境訊息,來符合已知的訊息。如孩童在吸允奶嘴時,大多依然使用吸允乳頭時的方式。
調適作用是變更自己的基模或是方式,來符合新的環境。如孩童在吸允奶嘴時,比起乳頭,會稍稍配合奶嘴更換手勢。
透過這兩種方式,孩童的心智成長會漸漸從具體到抽象
1.感覺運動期
這時期最重要的認知是對不在眼前的物體形成心理表徵的能力。物體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是指兒童理解物體的存在及運作可以無涉於他個人的行動和察覺。
2.前運思期
這時期最重要的認知進展是表徵性思考(representational thought)的鞏固,兒童可在心裡表徵或顯現當前不存在的物體。
另外這時期有三個特徵
(1)自我中心主義
(2)沒有能力區別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
(3)集中化(只強調物體的核心特徵),表示他們對於一次考慮兩個物理維度以上的能力還很薄弱
3.具體運思期
這個階段,孩童有能力進行邏輯與推理思考,而抽象思考仍處於醞釀期。
4.形式運思期
這個階段,能處理抽象與假設性問題。
另外,piaget認為大部分認知發展是內在歷程的成熟物,其他學者轉而探討社會互動的影響,被稱為社會文化的觀點。其中Vygotsky就認為兒童從社會情境吸收的知識,對於認知如何隨著時間而展開有重大影響。
音素(phonemes),是語音的基本單位。同時研究發現,兒童在八個月之前,都可以聽出語音的差異,而之後,非母語的音素,就無法辨認了。
一個字階段(one-word phase),孩童會用一個單字來命名那些發出聲響與移動的物品。
兩個字階段(two-word stage),透過組合兩個字的單字,來表達更多意義,特徵是電報語(telegraphic speech)缺乏連接詞與時態的語句。

Erikson認為個人在發展上面臨的社會問題,比生理問題來得重要。個人在生命過程中,透過不斷經歷與克服社會心理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以達到健全的人格發展。
1.安全依附型
"當母親離去之後,幼兒會變得很沮喪,但是當母親返回時,幼兒會去接近母親並感到很快樂。"
2.不安全依附-迴避型
"和母親顯得疏遠,母親在場時無視母親,母親離開時也不會產生明顯失望的情緒,母親再次回來時也不會去尋求母親支持"
3.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
"會在母親離去時顯得相當不安與焦慮,但在母親回來時,也不會變得特別開心,他們無法輕易的被安撫,同時對母親抱持著憤怒及抗拒;但在此同時,他們又很渴望和母親接觸"
這些類型在預測孩童未來生活表現上有很高的預測性。
參考:
1.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2.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二)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89
要求是指父母願意擔任社會化的代理人
感性是指父母對子女個性的認識

參考:
1.以「愛」為名的實驗: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哈洛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0/31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8329
養育孩子時,焦點逐漸放在孩子與家庭負擔上
老年期,注重社交的質更多量
透過MRI,比起女性,男性用有較大的腦,比起男性,女性的額葉(調節社會行為與情緒方面)較大
性別角色(gender roles)是指在既定文化中被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模式。
五歲至七歲時,孩童開始將文化中對於男女性的期待,化為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
Kohlberg基於皮亞傑的基礎,設計出一系列的道德兩難問題,來區分道德階段。並依循四個原則
1.個人在既定時間只能處於一個階段中
2.每個人以固定順序通過這些階段
3.每個階段都比起先前的階段更為複雜,也更具包容力和理解力
4.每種文化都呈現這些同樣的階段
對於Kohlberg的道德階段,第三階段之後的區分引起較多爭議,主要有幾個爭議
1.六階段比起五階段真得更世故或包容力嗎?
2.此階段似乎不是普遍於更個文化,而是更貼近美國文化
3.大量的以男性為觀察,使得此階段更偏向男性
這些爭議動搖了Kohlberg道德階段的客觀性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討論個人成長的各個過程中,身體與心理功能上的變化,提出"為何會有這些功能?"、"這些功能如何變化"等問題
第一節 探討發展
認為發展是一段選擇的過程,伴隨著得到與失去。為了將人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期,先進行常模調查(normative investigations)來取得某些行為展現時的平均年齡。同時依照得到的常模(norms),就能夠區分一個人的實足年齡與發展年齡,並判斷他與其他同年齡個體的相對位置。
另有幾種討論個體發展的方法
縱貫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中重複接受觀察及測試,我們能從其中得到當事人相對於他人的情況,並能夠觀察到發展早期的潛在因素如何影響當事人。
但研究結果只能用於同個出生環境、時期的人,以及研究需要大量時間與金錢。
橫斷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人,進行一個或多種行為的觀察與比較,能快速得到同一時間中,不同階段人們的典型特徵。但因彼此出生環境差異大,而無法分析同或不同年齡內的觀察比較。
序列設計(sequential design),結合縱貫設計與橫斷設計,尋找幾群同年齡層的受試者,每隔幾段時間就追蹤他們的發展,兼具兩者的優點。不僅可以比較不同群受試者在相同年齡的狀況,也可以就每一群分析不同時期的發展。
第二節 生命全程的身體發育
一、產前和兒童期的發育
(一)子宮中的身體發育
受精卵(zygote)形成後前兩個星期(胚種期,germial stage),細胞開始分裂
3~8個星期(胚胎期,embryonic stage),細胞開始特化形成不同的組織與器官
8星期之後,開始稱作胎兒(fetus)
神經元的位置大多在產前已形成,產後是樹突與軸突的分支歷程
(二)適存的嬰兒(prewired for survival,亦即良好適合於應對成年人的照顧,且影響他們的生活環境)
反射(reflect),對特定刺激產生反應,如求食反射(rooting reflex),使得新生兒能找到母親的乳頭、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嬰兒會自動吸吮放進嘴巴的物件(三)兒童期的成長與成熟
成熟(maturation),指某物種在平常的棲息地被養育長大時,該種族的所有成員典型經歷的成長過程。兒童的身體發展,依據兩個原則
首尾原則(cephalocaudal principle),指發育進展是從頭到四肢
先近後遠原則(proximodistal principle),指身體接近中心的部分先發展,而後是末端
二、青少年期的身體發育(Puberty)
外觀方面,首先是手和腳先成長,接著是手臂跟大腿,軀幹最為緩慢。大腦內部,特別重要的是邊緣系統(調節情緒的歷程)、額葉(策畫跟情緒的控制)的成長,邊緣系統先於額葉,可證實青少年傾向有風險的行為。
這一段歷程,生理變化相對輕微。
三、成年期的身體發育
老年的身體變化,不是源自老化,而是源自廢棄不用(一)視力
水晶體逐漸失去彎曲性並呈現黃褐色,使得老年人難以分辨低波長的顏色,如紫、藍、綠,另外,水晶體的硬化,使得觀看近物變得相當困難,並影響暗適應(二)聽力
聽力的缺損使得不易聽到高頻率的聲音(三)生殖功能和性功能
50歲左右,婦女進入停經期(menopause),而男性在40歲之後,精子的存活量開始減少。但這些變化並不影響性行為,只是生殖功能的影響。第三節 生命全程的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探討心理的歷程和產物。一、皮亞傑(Jean Piaget)關於心理發展的洞察力
Jean Piaget將人類心智視為一個主動的生物系統,試圖尋找、選擇、解釋及重組環境訊息,以便能夠調適於自己既存的心智結構。並探討孩童如何知覺各種情境、認識物理現實,以及他們關於物理現實的內在表徵如何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發生演變。(一)、基模(Schemes)-個人用以解讀這個世界的心理結構
Piaget描述孩童初始基模的特色是感覺動作智力,也就是引導感覺動作序列的心理結構或程式(二)、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和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
同化作用與調適作用是認知成長的兩個基本歷程。同化作用是變更新的環境訊息,來符合已知的訊息。如孩童在吸允奶嘴時,大多依然使用吸允乳頭時的方式。
調適作用是變更自己的基模或是方式,來符合新的環境。如孩童在吸允奶嘴時,比起乳頭,會稍稍配合奶嘴更換手勢。
透過這兩種方式,孩童的心智成長會漸漸從具體到抽象
(三)、認知發展的各個階段

這時期最重要的認知是對不在眼前的物體形成心理表徵的能力。物體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是指兒童理解物體的存在及運作可以無涉於他個人的行動和察覺。
2.前運思期
這時期最重要的認知進展是表徵性思考(representational thought)的鞏固,兒童可在心裡表徵或顯現當前不存在的物體。
另外這時期有三個特徵
(1)自我中心主義
(2)沒有能力區別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
(3)集中化(只強調物體的核心特徵),表示他們對於一次考慮兩個物理維度以上的能力還很薄弱
3.具體運思期
這個階段,孩童有能力進行邏輯與推理思考,而抽象思考仍處於醞釀期。
4.形式運思期
這個階段,能處理抽象與假設性問題。
二、關於早期認知發展的現代觀點
對於piaget的階段論,一些學者改採訊息處理的探討模式,將兒童心理視作一個複雜的認知系統。並研究孩童認識世界的規則、組織概念等,來處理他們的知覺世界與認知。另外,piaget認為大部分認知發展是內在歷程的成熟物,其他學者轉而探討社會互動的影響,被稱為社會文化的觀點。其中Vygotsky就認為兒童從社會情境吸收的知識,對於認知如何隨著時間而展開有重大影響。
三、成年期的認知發展
老年人的認知在進入老年後,並不會衰弱,甚至更進一步。(一)智力
在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方面,也就是迅速而確實學習能力這一方面,速度隨著年齡逐漸減緩。至於一些那些與處理速度無關的智力方面,則需要依靠環境刺激與教育來維持智力上的衰退。(二)記憶
老化影響的是新訊息的接收,而非過往訊息的提取。至於對於記憶缺損的機制,提出了幾種方向,有組織與處理訊息的差異、大腦系統的神經變化、老年人的自我預言等,但依然還在研究中。第四節 獲得語言
兒童在六歲時,已經能夠解析語言,並組合字詞,使得我們可以認定人先天具有學習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一、語言學習的先覺者
(一)社會興趣
語言的獲得有賴於兒童對社交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興趣(二)語言知覺能力
音素(phonemes),是語音的基本單位。同時研究發現,兒童在八個月之前,都可以聽出語音的差異,而之後,非母語的音素,就無法辨認了。
(三)語音構成能力
除了知覺語音的能力,孩童也具有發音的生物性先天傾向,在七個月到十個月大時,會有所謂的牙牙學語階段,僅管是先天耳聾的孩童也會有如此傾向。(四)語言獲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兒童具有先天生物上的心理結構,即LAD,儘管這是抽象的假設,也不容易證實,認為這促成孩童對於語詞的理解與形成。但從我們發現孩童在未受到關於母語的系統性規則,即能夠學習語言,可得到相關的支持證據。(五)兒童導向的談話(child-directed speech)
又稱母親語或父母語。有助於提升兒童專注在父母所說的事情上,與情感連結。父母藉著與孩童用父母語溝通,來漸漸教導孩童學會使用語言。二、學習字義
命名爆發期(nameing explosion),在18個月大時,孩童會快速的學會大量的新名詞。一個字階段(one-word phase),孩童會用一個單字來命名那些發出聲響與移動的物品。
三、獲得文法
兩個字階段(two-word stage),透過組合兩個字的單字,來表達更多意義,特徵是電報語(telegraphic speech)缺乏連接詞與時態的語句。
第五節 生命全程的社會發展
一、艾立克森的心理社會階段
Erikson認為個人在發展上面臨的社會問題,比生理問題來得重要。個人在生命過程中,透過不斷經歷與克服社會心理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以達到健全的人格發展。
二、兒童期的社會發展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一種終身歷程,個人的行為模式、價值、標準、技巧、態度及動機受到塑造,以符合特定社會的規範或要求。其中對社會化最具影響力的要屬家庭。(一)氣質(temperament)-指在應對環境上,個人以生物為基礎的情緒反應水平
孩童的早期氣質,又稱蓬勃性(exuberance)-顯現其愛好交際的模式,以及他們對於新經驗之正面情緒的反應,並影響孩童日後的發展。(二)依附(attachment)-孩童與主要照護者之間建立的親密情感關係
從孩童的依附經驗,透過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能歸結出三種類型:1.安全依附型
"當母親離去之後,幼兒會變得很沮喪,但是當母親返回時,幼兒會去接近母親並感到很快樂。"
2.不安全依附-迴避型
"和母親顯得疏遠,母親在場時無視母親,母親離開時也不會產生明顯失望的情緒,母親再次回來時也不會去尋求母親支持"
3.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
"會在母親離去時顯得相當不安與焦慮,但在母親回來時,也不會變得特別開心,他們無法輕易的被安撫,同時對母親抱持著憤怒及抗拒;但在此同時,他們又很渴望和母親接觸"
這些類型在預測孩童未來生活表現上有很高的預測性。
參考:
1.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2.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二)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89
(三)父母管教風格(parenting style)
現在研究將管教風格以"要求"與"感性"分成四個向度要求是指父母願意擔任社會化的代理人
感性是指父母對子女個性的認識

(四)舒適接觸(contact comfort)與社會經驗
Harlow的實驗揭示了兩件事,一是孩童成長過程中,並非只依靠麵包等維生物資,而必須有所謂的舒適接觸,二是有所謂舒適接觸,卻沒有母親的照料的情況下,無法負好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參考:
1.以「愛」為名的實驗: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哈洛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0/31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8329
(五)人類剝奪
如同實驗中的猴子一般,人類社會中也有一些情況,使得孩童被剝奪了舒適接觸,如收容所的孩童們,研究也顯示,這些孩童儘管有良好的生理照顧,其缺乏的社會接觸卻影響其大腦發育。三、青少年期的社會發展
(一)青少年期的經驗
一般認為青少年階段的特色是"風暴與壓力(storm and stress)",而文化研究卻認為這項特色並非生物上的發展,反是文化的影響,但平均而言,大腦控制情緒反應的成長,大多在青少年時,可以解釋大多青少年經歷的情緒極端。(二)認同的形成
在Erikson的發展過程中,青少年的階段任務是尋求認同感,從父母的權威到青少年的自主。(三)同儕關係
這段時期是同儕在影響個體上開始與家庭競爭的時期。四、成年期的社會發展-社會關係與個人成就居於優先地位
(一)親密關係(intimacy)-對另一人展現承諾與傾注的能力
成年期,伴侶雙方透過共同執行某些事,來維持長期關係養育孩子時,焦點逐漸放在孩子與家庭負擔上
老年期,注重社交的質更多量
(二)生產力(generativity)-對家庭、工作更多的投入,建立起一種心理幸福感
其核心在於"他人取向(others oriented)"身為一個有同情心,且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成年人第六節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差異
一、生理性別差異(sex differences)
睪固醇在男女生理的差異,有很大的影響。平均而言,男性羊水中的睪固醇濃度較大,而高濃度的睪固醇與社會不良行為也較大關聯。透過MRI,比起女性,男性用有較大的腦,比起男性,女性的額葉(調節社會行為與情緒方面)較大
二、性別認定(gender identity)和性別角色(gender roles)
性別認定(gender identity)是指個人對自己身為男性或女性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生理性別的覺知和接納。性別角色(gender roles)是指在既定文化中被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模式。
五歲至七歲時,孩童開始將文化中對於男女性的期待,化為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
第七節 道德發展
道德(morality),是關於人類舉止對或錯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基本判斷。一、柯柏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推理階段
皮亞傑認為隨著孩童發展,會對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s)與行為者的意圖(intentions)指派不同的相對重要性,隨著年齡增長,會對行為者的意圖指派較大的重要性。Kohlberg基於皮亞傑的基礎,設計出一系列的道德兩難問題,來區分道德階段。並依循四個原則
1.個人在既定時間只能處於一個階段中
2.每個人以固定順序通過這些階段
3.每個階段都比起先前的階段更為複雜,也更具包容力和理解力
4.每種文化都呈現這些同樣的階段
對於Kohlberg的道德階段,第三階段之後的區分引起較多爭議,主要有幾個爭議
1.六階段比起五階段真得更世故或包容力嗎?
2.此階段似乎不是普遍於更個文化,而是更貼近美國文化
3.大量的以男性為觀察,使得此階段更偏向男性
這些爭議動搖了Kohlberg道德階段的客觀性

二、道德推理之性別與文化的透視
承繼上面的爭議,我們發現文化對於男性與女性的要求,以及道德的界定上,產生很大的影響。《美國,原來如此!》心得
這本書從一個州警夫人、立場偏右、從臺灣移民到美國生活的角度,來書寫美國日常~
撇掉這本書很多關於美國節日、華盛頓州的小特色、軍人妻子的內容來看,我比較關注的是作者對於左派與自由主義的批評,對自認為偏左派的我來說,挺中肯的,他點出左派價值觀下的盲點,值得我們好好想想。(這邊左派的定義是政府應提供援助給下層人民、支持兩性平權等價值)
有幾件有趣的事情先來討論
1.2016美國大選,民主黨以低教育水準、種族歧視來給支持川普的人貼標籤,其實這件事跟今年臺灣的公投一樣,那種自以為高尚、正義、高知識水準的嘴臉形成一成厚厚的同溫層,排斥與痛罵同溫層以外的人,但這樣的態度與護家盟其實沒兩樣,意見不同的人無法交流,當然也沒有什麼人會支持囉~我想沒有哪一個價值是絕對至高無上的(道德相對論者?),你要得到支持,無非就是努力了解他人的論點,然後說服他人罷了。各種價值在每個世代互相競逐,勝出的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然後新價值冒出,或是舊價值復興,不斷輪替罷了
2.過度要求人權,卻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當我們要求政府應該補恤遊民、中下層人民,卻造成底層人民覺得不需工作也可以活著,那幹嘛工作呢?所謂的homeless by choice,顯然這不是政策的原意,我想福利政策是盡力讓人人都有同樣的起點向上競逐,卻不知有人停在起跑點就躺下來睡覺了。另一個是國家過度注重犯人、移民、黑人人權,卻反而造成社會秩序崩壞與反向歧視,如書中舉布朗案,明明警方是正當防衛,卻被渲染成種族歧視,或是警方想驅逐移民,卻因為與上頭政策不和,而遭到開除。這兩件事我想可能不能跟平權劃上等號,我們想的是讓黑人能受到與白人同等的待遇,而不是特別優待,政府與社會對於黑人人權的過度敏感,與對白人的刻板印象,使得媒體見獵心喜,但不能說打翻一竿子黑人平權的支持阿,那移民...(這我沒有做關注,先不提)。
總之,我還是支持政府應該抽高稅,補貼下層人民,盡量讓每個人擁有相同的起跑線,支持平權,無論種族或性別,自由主義價值等等。但我認同書中作者提到的事件都是起於左派思想,但我想那些結果並非左派思想的內容,而是價值在形成政策時,以及執行時,產生了偏差,又或者我想在支持左派或是右派時,有一些價值比起這兩者更重要,如思考、真相等,沒有思考,左右派會成為宗教,沒有探清真相,容易受人煽動與作出錯誤的推論。
我想在反駁與支持自己的派別時,還是有一些價值更應該先支持。我想想這其實是不同層面的耶,政治思想算是討論政府方面的,至於思考這些算是基本功吧?是嗎?改天再想~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謀殺理性批判 之心得筆記
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看到模仿三大批判的書名"謀殺理性批判",心中不禁激昂起來,對這本書充滿好奇。雖然我不是偵探小說的愛好者,也不常看,但該說這本是偵探小說嗎?我現在對於兇手如何作案與動機,都是間接得知,看似這些連環殺人案的動機起於受到康德寫的論文蠱惑的僕人,但為甚麼僕人最後也死掉呢?當然康德也跟者死了,感覺整個案件好像還沒有釐清楚就完結了,讓人感到有點遺憾,與其說重心在案件,我想應該是在主角所持有的那種不理性,對於殺人感到興奮、跨越道德的不理性,也就是說作者想要闡述這種不理性,但似乎沒有太多的論述,如此一來,這本的深度就不太夠了,難得書名這麼帥,也從偵探小說變成歷史小說?感覺作者的時代背景跟環境塑造的挺多的,也有怪誕嗎?畢竟那種動機似乎是無來由的,但要比偵探小說,沒有兇手的殺人夜還更令人怵目。
最後,我很好奇的是,為何作者要修改康德的名言"吾心常懷兩大驚奇──頭頂高處的繁星夜空,心底深處的無盡黑暗",但我記得原文不是"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這是我對這書最大的疑問了~~是為了配合主題,還是...
最後,我很好奇的是,為何作者要修改康德的名言"吾心常懷兩大驚奇──頭頂高處的繁星夜空,心底深處的無盡黑暗",但我記得原文不是"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這是我對這書最大的疑問了~~是為了配合主題,還是...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心理學概論筆記-行為的生物與進化基礎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
突變指的是同一物種內,不同個體在心理與生理特質上的差異,物種彼此間的競爭,適應最良好的物種會勝出,其所擁有的基因也會被傳承下去。
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則對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社會行為提供進化上的解釋。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則擴大這些解釋到人類經驗的其他層面
樹突(dendrites)-神經元接收信號的部分,由一套分支的纖維構成
神經元的細胞體(cell body)-含有細胞核及維持生命所需的細胞質
軸突(axon)-整合由樹突接收到的訊息,傳至一條向外伸展的長纖維。
終止扣(terminal buttons)-軸突末端膨大、球根狀的結構
神經膠質(neuroglia)-保持神經元在固定位置上,以及廢物排除跟隔離
髓鞘(myelin sheath)-膠質細胞在軸突的周壁上形成的絕緣外鞘,大幅增加神經信號傳導的速度

不活化時(處於靜止狀態),細胞內K+的濃度為細胞外Na+濃度的十倍,這種輕度極化稱為靜止電位(resting potential)
離止通道-是細胞膜上容易興奮的電位
抑制性輸入-導致離止通道更致力於保持細胞內部呈現負電荷,使細胞免於放電
興奮性輸入-導致離止通道開始容納Na+流進,使細胞放電,達到一定強度,開始展開動作電位,並使得細胞去極化(depolarize),連續的去極化,神經信號沿著軸突傳送下去。
放電之後,Na+流入的通道關閉,K+流出的通道開啟,使得神經元恢復負電荷
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當動作電位傳給軸突的下一個分節時,會有一段時間是絕對不反應期,對任何刺激神經元都不會起反應,接下來進入相對不反應期,對超過平常強度的電位才會起反應。不反應期確保動作電位方向的一致性,而無相反方向的傳送發生。

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s)內存有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用來激發其他神經元的生化物質。碰到Ka+破裂之後,神經傳導物質就會散布到突觸裂之中,並埋置在突觸後細胞膜上的受納器分子(receptor molecules)。
突觸裂(synaptic cleft)是指位於某個神經元的終止扣與下一個神經元的細胞膜之間的小空隙。

發現於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在神經與肌肉的接點上具有興奮作用。當分泌Ach的神經元衰變時,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
(二)、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伽瑪-胺基酪酸)
腦部普遍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對GABA敏感的神經元多集中在大腦,如視丘、下視丘、枕葉等。當這類神經傳導物質偏低時,容易焦慮或憂鬱。
(三)、麩胺酸鹽(glutamate)
常見的興奮性傳導物質,因為其有助於腦內傳遞訊息。在學習、記憶歷程上有重要的影響。
(四)、多巴胺(dopamine,DA)、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血清素(serotonin,或稱5-羥色胺,5-HT)
提高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有助於提升心境與減輕憂慮。
製造血清素的神經元位於腦幹-牽涉到醒覺與許多自律系統的歷程。
(五)、腦內啡(endorphins)
常被歸類為神經調節物(neuro-modulator),任何能夠調整突觸後神經元活動的物質。在情緒、
疼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針灸與安慰劑所產生的減輕疼痛效果,也是腦內啡的協助。
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CAT),運用X光射線從不同角度穿透腦部的各個區域,並加以分析與繪製能判讀的影像資料。
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掃描),先為受試者注射不同但安全的物質,觀察這些物質在腦中的活動,來觀察受試者的心理活動與大腦神經活動之間的關係。
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磁場和輻射性電波在腦內產生能量脈衝,來繪製原子在大腦中的位置圖像,並建立大腦結構與心理歷程之間的關聯。
功能性MRI(fMRI),結合MRI與PET,以偵測血液在大腦中的流動的磁性變化,被用來探索人類認知能力在腦中的分布位置。
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監控身體內部功能的例行運作
兩者以"拮抗"的方式完成任務


延伸:http://www.hkpe.net/hkdsepe/human_body/nervous_system_pns.htm
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由神經細胞的密集網路構成,在睡眠期間也能保持警覺,此區損傷會導致昏迷。
視丘(thalamus),將輸入的感覺資訊傳送到專責的大腦皮質。
小腦(cerebellum),協調身體的運動、平衡,以及一些高級認知功能。
海馬迴,邊緣系統最大的構造,在記憶上扮演重大角色。
杏仁核,在情緒控制、情緒記憶的形成與提取,扮演重大角色。
下視丘,是邊緣系統最小的構造,調節恆定性、內分泌。

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一條厚實纖維在兩半球之間傳遞訊息。
額葉(frontal lobe),涉及運動控制和認知活動
頂葉(parietal lobe),負責觸覺、痛覺及溫度覺等的控制
枕葉(occipital lobe),視覺訊息的最後目的地
顳葉(temporal lobe),負責聽覺
軀體感覺皮質(somatosensory cortex),處理關於溫度覺、觸覺、壓覺及身體位置的訊息
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處理聽覺訊息
視覺皮質(visual cortex),處理視覺訊息
大多皮質負責解讀與整合訊息,決策則交由聯合皮質執行

但大腦兩半球各自有其功能,沒有優劣之分。

一、遺傳與行為
(一)、進化與自然淘汰
1.自然淘汰(natural selection)
認為良好適應所在環境的生物,相較於那些適應不良的生物,所產下的子代較多,亦即"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個體的成敗是從產生的後代數量加以比較"2.基因型與表現型
除了環境之外,突變與競爭也會影響自然淘汰突變指的是同一物種內,不同個體在心理與生理特質上的差異,物種彼此間的競爭,適應最良好的物種會勝出,其所擁有的基因也會被傳承下去。
3.人類進化
人類生理上的兩項適應,使得人有能力進行複雜的思考,即直立化-直立行走的能力,腦容量擴大-腦部尺寸的擴大。另一是語言的發展,人類可以開始共享知識,並傳承下去,成為文化進化的基礎。(二)、人類基因型的變異
1.基本遺傳學
DNA組成的基因,其中的蛋白質調節身體的身體歷程與表現型特質的展現,而基因位於染色體上。2.基因與行為
人類行為遺傳學(human behavior genetics)討論人類基因型如何與環境產生互動。將重點放在估計人類特質與行為的可遺傳性上。0表示該特質由環境影響,1表示由遺傳影響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則對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社會行為提供進化上的解釋。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則擴大這些解釋到人類經驗的其他層面
二、神經系統(neuroscience)的作用
一、神經元(neuron)-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
在體內用來接收、處理或傳遞信息給其他細胞的一種特化細胞樹突(dendrites)-神經元接收信號的部分,由一套分支的纖維構成
神經元的細胞體(cell body)-含有細胞核及維持生命所需的細胞質
軸突(axon)-整合由樹突接收到的訊息,傳至一條向外伸展的長纖維。
終止扣(terminal buttons)-軸突末端膨大、球根狀的結構
神經膠質(neuroglia)-保持神經元在固定位置上,以及廢物排除跟隔離
髓鞘(myelin sheath)-膠質細胞在軸突的周壁上形成的絕緣外鞘,大幅增加神經信號傳導的速度

二、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一)、動作電位的生化基礎
神經傳導經由荷電粒子穿過神經元薄膜的流動而產生不活化時(處於靜止狀態),細胞內K+的濃度為細胞外Na+濃度的十倍,這種輕度極化稱為靜止電位(resting potential)
離止通道-是細胞膜上容易興奮的電位
抑制性輸入-導致離止通道更致力於保持細胞內部呈現負電荷,使細胞免於放電
興奮性輸入-導致離止通道開始容納Na+流進,使細胞放電,達到一定強度,開始展開動作電位,並使得細胞去極化(depolarize),連續的去極化,神經信號沿著軸突傳送下去。
放電之後,Na+流入的通道關閉,K+流出的通道開啟,使得神經元恢復負電荷
(二)、動作電位的特性-全有或全無律(all-or-none law)
全有或全無律(all-or-none law),只要到達閥限水平,動作電位的大小就不受刺激強度的增減。其附帶結果是動作電位的大小不會隨著軸突的長度而增減。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當動作電位傳給軸突的下一個分節時,會有一段時間是絕對不反應期,對任何刺激神經元都不會起反應,接下來進入相對不反應期,對超過平常強度的電位才會起反應。不反應期確保動作電位方向的一致性,而無相反方向的傳送發生。

三、突觸的傳遞(synapse transmission)
突觸傳遞是動作電位到達終止扣時,啟動的一系列運轉,跨過突觸之間的空隙傳到另一個神經元。而當動作電位抵達終止扣之後,引起的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s)往前移動,並附著在終止扣的內層膜,突觸傳遞就開始了。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s)內存有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用來激發其他神經元的生化物質。碰到Ka+破裂之後,神經傳導物質就會散布到突觸裂之中,並埋置在突觸後細胞膜上的受納器分子(receptor molecules)。
突觸裂(synaptic cleft)是指位於某個神經元的終止扣與下一個神經元的細胞膜之間的小空隙。

四、神經傳導物質及其功能
(一)、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發現於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在神經與肌肉的接點上具有興奮作用。當分泌Ach的神經元衰變時,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
(二)、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伽瑪-胺基酪酸)
腦部普遍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對GABA敏感的神經元多集中在大腦,如視丘、下視丘、枕葉等。當這類神經傳導物質偏低時,容易焦慮或憂鬱。
(三)、麩胺酸鹽(glutamate)
常見的興奮性傳導物質,因為其有助於腦內傳遞訊息。在學習、記憶歷程上有重要的影響。
(四)、多巴胺(dopamine,DA)、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血清素(serotonin,或稱5-羥色胺,5-HT)
提高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有助於提升心境與減輕憂慮。
製造血清素的神經元位於腦幹-牽涉到醒覺與許多自律系統的歷程。
(五)、腦內啡(endorphins)
常被歸類為神經調節物(neuro-modulator),任何能夠調整突觸後神經元活動的物質。在情緒、
疼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針灸與安慰劑所產生的減輕疼痛效果,也是腦內啡的協助。
三、生物與行為
一、探索腦部的奧秘
(一)、介入大腦
Phineas Gage的事件,使得人們提出"大腦功能與複雜行為之間關係"的假設,並開始一連串透過刺激大腦某區位來查看行為的實驗。(二)、大腦活動的紀錄與造影
腦波圖(elestroencephalogram,EFG),被用來探討心理活動與大腦反應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探討睡眠與做夢的歷程。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CAT),運用X光射線從不同角度穿透腦部的各個區域,並加以分析與繪製能判讀的影像資料。
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掃描),先為受試者注射不同但安全的物質,觀察這些物質在腦中的活動,來觀察受試者的心理活動與大腦神經活動之間的關係。
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磁場和輻射性電波在腦內產生能量脈衝,來繪製原子在大腦中的位置圖像,並建立大腦結構與心理歷程之間的關聯。
功能性MRI(fMRI),結合MRI與PET,以偵測血液在大腦中的流動的磁性變化,被用來探索人類認知能力在腦中的分布位置。
二、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掌管對緊急情境的反應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監控身體內部功能的例行運作
兩者以"拮抗"的方式完成任務


延伸:http://www.hkpe.net/hkdsepe/human_body/nervous_system_pns.htm
三、腦部結構及其功能
(一)、腦幹、視丘與小腦
延髓(medulla),位於脊髓的最頂端,呼吸、血壓及心跳的中樞,而來自軀體與腦部的神經纖維在此交叉。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由神經細胞的密集網路構成,在睡眠期間也能保持警覺,此區損傷會導致昏迷。
視丘(thalamus),將輸入的感覺資訊傳送到專責的大腦皮質。
小腦(cerebellum),協調身體的運動、平衡,以及一些高級認知功能。
(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調節動機行為、情緒狀態與記憶歷程
包含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下視丘(hypothalamus)海馬迴,邊緣系統最大的構造,在記憶上扮演重大角色。
杏仁核,在情緒控制、情緒記憶的形成與提取,扮演重大角色。
下視丘,是邊緣系統最小的構造,調節恆定性、內分泌。

(三)、大腦(cerebrum)
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大腦外層,由數十億細胞組成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一條厚實纖維在兩半球之間傳遞訊息。
額葉(frontal lobe),涉及運動控制和認知活動
頂葉(parietal lobe),負責觸覺、痛覺及溫度覺等的控制
枕葉(occipital lobe),視覺訊息的最後目的地
顳葉(temporal lobe),負責聽覺
軀體感覺皮質(somatosensory cortex),處理關於溫度覺、觸覺、壓覺及身體位置的訊息
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處理聽覺訊息
視覺皮質(visual cortex),處理視覺訊息
大多皮質負責解讀與整合訊息,決策則交由聯合皮質執行

四、大腦半球的側化
側化(lateralized),當某一側大腦在某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如左大腦掌管多數與語言相關的功能。但大腦兩半球各自有其功能,沒有優劣之分。
五、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
無管腺的一種網路,腺體會製造激素(hormons)注入血液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荀子的性論與天論-杜保瑞〉之筆記
- 前言
- 討論荀子人性論與天道論之間的關係
- 荀子對性概念的定義
- 〈性惡〉: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 文中指出作者對性偽之分的概念,不應只著重在生理認知的層面,應放在價值層面,也就是"心好利",荀子對"心好利"的定義將作為性惡善偽的重點
- 荀子對性惡說的論述
- 荀子對於放縱本性導致惡行,進而推定性惡,受到時代的影響,僅僅節選惡這一方來看,因此荀子接著做出幾套論證。
- 荀子以比喻的方式,說明人的本性是在聖人的教化而有向善的可能,但面對的質疑是"如果人有向善的可能,是不是也能證明人性本善呢?"
荀子對此的回應是將禮義作為外在修飾,與人之本性內涵分割開來 - 另一種質疑是"如果一般人有自己向善的可能,那是不是也能說明人性本善呢?",荀子對此的解決方式,是將性惡著重在現象上,而非動力性與可能性上
*〈性惡〉: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接下來,荀子以先王立定教化禮儀來證明人性為惡,但結果並不能回推前提,因此不是有效論證
*〈性惡〉: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衆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性惡說與重禮義的關係
- 荀子在以制禮為要的脈絡下,人所顯現出來的惡,作為需要禮義約束的現象,來論證人性惡。其中聖人制禮義的可能性與動機是性惡論的關鍵。
- 荀子論聖人
- 荀子性惡論中的"偽",來自聖人制禮,不是聖人的"性",而是聖人透過理性判斷(虛壹而靜),而成為聖人,亦即聖人與常人無天生的差別。
- 荀子論天
- 天作為一個自然世界,與人毫無關聯,也與人性論無關
- 結論
- 荀子與其他儒學相較而言,荀子是禮義制度外在約束的人文主義,其他儒學是道德心主宰的人本主義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我想這篇在討論人性論與天論的關聯,結果兩者沒有關聯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性惡論那部分的脈絡釐清,個人覺得挺不錯
引用格式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 34(10), 2007。
性惡論那部分的脈絡釐清,個人覺得挺不錯
引用格式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 34(10), 2007。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袁長瑞〉之筆記
- 性惡論的提出
- 性惡論的意義
- 何謂性?
- 對性的定義
- 〈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 〈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
- 〈性惡〉: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 〈禮論〉:性者,本始材樸也
- 〈榮辱〉: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而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 綜合上述,孟子所謂的性是每一個生命都擁有,且不須後天培養的本能狀態。而性表現出來不僅有生理上的基本功能,亦有生理經過刺激後而產生的慾望,即所謂"性情欲合一論者"。
- 性是不分貴賤,每一人都擁有的
- 〈榮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 〈性惡〉:聖人之所以同于眾人而不異于眾人者,性也
- 〈性惡〉: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
- 何謂性惡
- 〈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荀子所論述的"性"是中立的,而問題出在"順是",順著本性放縱,終將導致的結果是"惡"的。
〈性惡〉: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 性惡論的兩個層面
- 假言命題:如果不培養禮儀,人性自然就因貪、妒等情、欲而向惡
- 就自然的人性在具體人生中所表現的種種惡行以觀察人性,且將社會的治亂當成善惡的標準。
〈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 - 總而言之,荀子所言"性惡",指的是外在客觀的社會現象,而非人性的內在屬性
- 惡行亂象產生的原因
- 原因一:社會上缺乏一套管理眾人的規範
- 〈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 原因二:心具有的認知功能,與因應刺激產生的反應違反了禮義規範,導致混亂
- 〈正名〉: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
- 性惡的解消-化性起偽
- 化性-讓先天的欲望在追求滿足時,能夠順禮而行
- 〈性惡〉: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
- 起偽-透過後天人為的努力使人遵從禮義
- 含意
- 對人的文飾過程,如學、事
- 用以文飾人的過程,如禮義法度
- 〈性惡〉:可能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 〈正名〉: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 〈禮論〉;偽者,文理隆盛也
- 質疑:如果人的本性是惡的,那為甚麼我們是怎麼去改變本性呢?以及後天的"偽"與先天的"性" 之間的關係是?
- 回答:化性起偽的原理
- "人之性惡明矣"與"化性而起偽"之間無矛盾
- 〈不苟〉:欲惡取舍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舍。-這裡透露出惡行的形成有一段思考的過程,而這過程正是後天可以干涉的地方
- 〈性惡〉: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似乎顯示出人有向善的追求,既然想追求善,必定是自身有所不足
- "性"與"偽"兩者如同基本材料與加工技術的關係,性呈現出的狀態,取決於偽的作為
- 〈禮論〉: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 "辨"使得人可以可以學習,可以使得"性偽合而天下治"
- 〈性惡〉:「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 〈富國〉: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
- 回答:化性起偽的具體作法
- 劃定度量分界
- 〈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穀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 〈禮論〉: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 〈性惡〉: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 親近高明的良師益友
- 〈性惡〉: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 選擇優良的生活環境
- 〈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 虛壹而靜-為了能夠善加使用人與生俱來的"辨",需要保持謙虛與開放的態度
- 〈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虛壹而靜的結果
- 〈解蔽〉: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虛壹而靜的定義 - 結論-性惡論的時代意義
- 從性惡觀點把握人性不受控制與約束的失序與混亂
- 強調外在禮義規範的約束
- 與性善論相同的兩方面
- 主張人人天性平等
- 〈性惡〉:。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 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
- 〈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註:化性起偽並非在於要人們完全的割斷情慾,而是在不危害社會安定的前提下做到"進則近盡,退則節求"
〈正名〉: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雖說標題是在討論性惡論的時代意義,但我覺得更值得一看的是這篇完整的梳理了性惡論的脈絡,從定義性與偽,到處理性與偽之間的關係,再來是具體做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認為讀這一篇讓我對性惡的脈絡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從性與偽的分別,到偽如何改變性的過程,都挺清楚的。
引用格式
袁長瑞,〈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 ,357期, 2005,52 - 61。
我認為讀這一篇讓我對性惡的脈絡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從性與偽的分別,到偽如何改變性的過程,都挺清楚的。
引用格式
袁長瑞,〈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 ,357期, 2005,52 - 61。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有本事的人,九成九都愛操煩:將不安化為行動的科學方法之 心得
當初會被這一本吸引,就是看到標題寫著"愛操煩",瞬間覺得感同身受,心想可能可以從這本得到一些相關的意見。看完之後,雖然不能說非常有收穫,但還是可以寫寫幾句話...
這本書的論調奠基在"人生的目標是做想做的事情",因而提倡行動力,而過於擔心操煩的人,缺乏的是行動的決斷,過於樂觀的人,缺乏的是謹慎的思考,而這本書偏重容易不安操煩這一面論述。一開始先簡介不安的優點,接下來是如何控制與擺脫,最後是轉為行動力。
在第一章介紹,透過將心中的慾望模糊化,或是試著用客觀的角度觀看自己,逃離被不安控制的狀態。接下來,透過正確的評價自己,不致陷入自己架設的自我形象之中,也不要擅自論斷他人的情緒,有助於自己擺脫不安,實際來說,可試著脫離當下情境,等到心情安定再細細思考,或是舒展身體,透過身體來影響心理,都有助於自身脫離不安的掌握。最後是將不安轉為行動力,這部分我最有感覺的是勞動興奮,之前我發現當我再拖延報告時,指要強迫自己開始動工,自然就會湧上力氣,充滿興奮的感覺,雖然不知道為甚麼,不過總覺得真正在做事的時候跟想像不太一樣,另一部分是量便與質變,書中談到過於追求質變,反而容易停滯不前,應不計結果追求量變,反而更容易累積經驗,產出質變的結果。
雖然標題是在告訴你如何將不安轉為行動力,但感覺這本書的最重要的反而是最後一章,告訴你應為自己設立主要人生目標,並一步一步踏實向前。不過倒也讓自己有機會細細思考,自己要的成功是甚麼?並試著符合作者要求的四個要件,以我為主體、具體、肯定語氣、能與社會共融的。
這本書的論調奠基在"人生的目標是做想做的事情",因而提倡行動力,而過於擔心操煩的人,缺乏的是行動的決斷,過於樂觀的人,缺乏的是謹慎的思考,而這本書偏重容易不安操煩這一面論述。一開始先簡介不安的優點,接下來是如何控制與擺脫,最後是轉為行動力。
在第一章介紹,透過將心中的慾望模糊化,或是試著用客觀的角度觀看自己,逃離被不安控制的狀態。接下來,透過正確的評價自己,不致陷入自己架設的自我形象之中,也不要擅自論斷他人的情緒,有助於自己擺脫不安,實際來說,可試著脫離當下情境,等到心情安定再細細思考,或是舒展身體,透過身體來影響心理,都有助於自身脫離不安的掌握。最後是將不安轉為行動力,這部分我最有感覺的是勞動興奮,之前我發現當我再拖延報告時,指要強迫自己開始動工,自然就會湧上力氣,充滿興奮的感覺,雖然不知道為甚麼,不過總覺得真正在做事的時候跟想像不太一樣,另一部分是量便與質變,書中談到過於追求質變,反而容易停滯不前,應不計結果追求量變,反而更容易累積經驗,產出質變的結果。
雖然標題是在告訴你如何將不安轉為行動力,但感覺這本書的最重要的反而是最後一章,告訴你應為自己設立主要人生目標,並一步一步踏實向前。不過倒也讓自己有機會細細思考,自己要的成功是甚麼?並試著符合作者要求的四個要件,以我為主體、具體、肯定語氣、能與社會共融的。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別鬧了,費曼先生之心得
前天收到很久以前跟圖書館薦購的書,結果花了一天半,把這本自傳?回憶錄?給看完了,雖然他並沒有像書背評語寫得那樣好笑,但還是挺吸引人的,那我比較關注費曼對人文的想法與科學教育這兩處,以下細細詳述。
費曼在書中提到他參加人文學科研討會的經歷,認為這些人都不先定義清楚題目再繼續討論,以及自以為是的滿嘴胡說八道,這我倒是挺讚同的,這些人文學科的缺點,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科的進展:但我總是會自問,在我們擅自批評之前,真的理解那些人文學科的嗎?我自己絕對讀不到千萬分之一,沒資格說,但費曼我不知道,我倒是想問問費曼,你確定不是你底子不夠,無法理解,還是他們真的是胡說八道呢?(到底理工學科的方式能不能套用到人文學科,還是要再討論,儘管我個人認為人文學科應該像科學看齊)
討論科學教育最精彩在於費曼去巴西教書跟審查教科書那兩段,費曼認為巴西的物理學背離大自然,讓學生只懂得死背,一口理論公式,卻對大自然與應用一竅不通,跟我們很像嗎?或許吧,高中物理三年,實驗室沒進過幾次,也只會滿嘴解題、套公式的。另一方面批評美國教科書為教加法而教加法,以抽象概念解釋另一個抽象概念,脫離物理本是為解釋大自然而產生的原因。我自己覺得費曼在教育的方面,很注重應用,但是否忽略學習歷程中,可能需要一點傳統式的、重複性的練習來打基底呢?
另外,從這本書中,很清楚看到費曼那種浪蕩不羈的風骨,以及那種隨性、反傳統的性格,對於科學卻謙虛又嚴謹,是一位值得學習的人呢~~
另外,看完這本後,讓人突然想讀物理,且對物理充滿興趣,這算是這本書的優點嗎?
感覺適合國高中生看,會讓學生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而且會開始對學校教育反思。
費曼在書中提到他參加人文學科研討會的經歷,認為這些人都不先定義清楚題目再繼續討論,以及自以為是的滿嘴胡說八道,這我倒是挺讚同的,這些人文學科的缺點,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科的進展:但我總是會自問,在我們擅自批評之前,真的理解那些人文學科的嗎?我自己絕對讀不到千萬分之一,沒資格說,但費曼我不知道,我倒是想問問費曼,你確定不是你底子不夠,無法理解,還是他們真的是胡說八道呢?(到底理工學科的方式能不能套用到人文學科,還是要再討論,儘管我個人認為人文學科應該像科學看齊)
討論科學教育最精彩在於費曼去巴西教書跟審查教科書那兩段,費曼認為巴西的物理學背離大自然,讓學生只懂得死背,一口理論公式,卻對大自然與應用一竅不通,跟我們很像嗎?或許吧,高中物理三年,實驗室沒進過幾次,也只會滿嘴解題、套公式的。另一方面批評美國教科書為教加法而教加法,以抽象概念解釋另一個抽象概念,脫離物理本是為解釋大自然而產生的原因。我自己覺得費曼在教育的方面,很注重應用,但是否忽略學習歷程中,可能需要一點傳統式的、重複性的練習來打基底呢?
另外,從這本書中,很清楚看到費曼那種浪蕩不羈的風骨,以及那種隨性、反傳統的性格,對於科學卻謙虛又嚴謹,是一位值得學習的人呢~~
另外,看完這本後,讓人突然想讀物理,且對物理充滿興趣,這算是這本書的優點嗎?
感覺適合國高中生看,會讓學生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而且會開始對學校教育反思。
這才是心理學之心得
這一本書試圖回答心理學是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研究心理學等基礎問題,奉實徵主義為圭臬,屏棄過往立論鬆散與不可證偽性的通俗心理學,我覺得是一本對於想要研究心理學的人,很好的入門磚。(尤其對我XD)
心理學之所以跨足各科,又能獨自一家,在於用科學的技術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為,以及透過科學的方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
看來科學方法可說是心理學的核心,而科學又代表著三個特點,分別是系統化的實徵主義、公開知識的產生、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系統化的實徵主義透過有結構的觀察所得,皆是某個世界的規律,最終產生一套理論,或是否定現有的理論。公開知識的產生,則是強調可重驗性與該理論能否說服同行專家。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代表著可驗證的理論,新型的研究工具往往讓無法實證的假說,成為可驗證的理論。
因此,以科學為核心的心理學,才能一步一步驗證與挑戰過去習以為常的常識。
具有高可證偽性與被驗證的次數多寡不太一樣,驗證再多低證偽性的假說,也比不上驗證一個高證偽性的假說。
科學透過理論提出,依據理論提出假設,使用實驗手段驗證假設,被證實,則理論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被證偽,則必須做出修改或被取代,科學是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的。
延伸:
1.研究造假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1299
2.從學術醜聞到科學精神:科學哲學能幹嘛?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94093
本質論(essentialism)認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需要根據現象背後的本質或內在屬性對現象做出終極性解釋,無法提出終極性解釋,就無法反映內在真實情況
操作論(operationism)認為科學理論的概念,必須以某種形式植根於或連結於可以通過測量觀察得到之事件,將理論概念與可觀測事件作連結,就是這一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同時也使這個概念公開化。
心理學不回答本質論的問題,不限於分析語詞的困境,藉著科學的操作、測量,定義出一個人人都可了解的操作型定義,並基於此定義,推積出一個理論的架構,也更加準確反映真實世界的樣貌。
相關的變數並無法推出因果關係,因為這之間存在三個問題-第三變數、方向性與選擇偏誤問題
第三變數問題:
當我們發現A與B存在某種關係,如在智力測驗中黑人的平均成績低於白人,而武斷的判定,黑人的智力一定比較低,卻忽略與智力、黑人都相關的第三變數-教育資源,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黑人受到歧視,得不到優良的教育資源,進而導致黑人在智力測驗上的成績低落。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有時並非兩者之間存有某種因果關係(虛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s),而是兩者同時與第三變數存有關聯。
方向性問題:
這種問題在於錯誤推估兩個變數的推論方向,不是A導致B,而是B導致A,例如發現某些地方的監獄很多,也發現這些地方的犯罪率高,難道我們要說是監獄蓋太多導致犯罪率增加嗎?而不是因為犯罪率太高,才會擴增監獄嗎?,又或者發現青少年低自尊與問題行為相關,那到底是因為低自尊導致問題行為,還是問題行為導致低自尊呢?
選擇偏誤問題:
我們發現大醫院的死亡率總是低於小醫院的死亡率,會因此直接推論大醫院的醫術不如小醫院,但卻沒發現,會去大醫院看病的人,總是因為疑難雜症在小醫院得不到解方,而尋求大醫院協助,導致大醫院的平均死亡人數高於小醫院,這樣因為某特定人選擇某特定環境,導致得出來的相關,往往誤導我們,這就是因為選擇偏誤得出的虛假相關。通常需要透過操控變數的方法來排除。
當我們在質疑真實生活不符合心理學設計的特殊情境,反而要認同實驗得出的結論,正因為是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下,才能在複雜的人類行為找出一條規律,並將之應用於生活上。(難道我們會因為物理學設計的情境跟現實世界不同就否定物理嗎?)
一個新理論受到人們的接受,往往是他必定解釋了舊理論所能解釋的一切,又能夠預測舊理論預測不出來的現實,包含演化論、相對論等,都必定遵從關聯原則。而通常一個新理論被大家所接受,必定開始有相關的實驗開始進行,等到各式各樣的實驗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我們才能夠公開宣稱某個理論是可信的。如書中所言"在評估心理學的實徵證據時,心中要想的是科學共識,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漸聚集,而不是飛躍進步"
這裡列舉一些常犯的謬誤,見證敘述、因為問題的問法而得出錯誤結論、未考慮到樣本大小與代表性,賭徒謬誤、
*書中推薦書籍:
入門
Gerd Gigerenzer,Calculated Risks: How to Know When Numbers Deceive You,2002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Inevitable Illusions: How Mistakes of Reason Rule Our Minds,1994
進階
Reid Hastie,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1
第1章 活力十足的心理學
心理學之所以跨足各科,又能獨自一家,在於用科學的技術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為,以及透過科學的方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看來科學方法可說是心理學的核心,而科學又代表著三個特點,分別是系統化的實徵主義、公開知識的產生、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系統化的實徵主義透過有結構的觀察所得,皆是某個世界的規律,最終產生一套理論,或是否定現有的理論。公開知識的產生,則是強調可重驗性與該理論能否說服同行專家。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代表著可驗證的理論,新型的研究工具往往讓無法實證的假說,成為可驗證的理論。
因此,以科學為核心的心理學,才能一步一步驗證與挑戰過去習以為常的常識。
第2章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
上一章談到科學三個特點之一的"可解決的問題",確保在理論在實徵觀察之後,有被證偽的可能性。具有高可證偽性的理論,能提出具體的預測,同時也確保科學能繼續向前,一個低證偽性的理論,反而容易阻礙科學的進展。具有高可證偽性與被驗證的次數多寡不太一樣,驗證再多低證偽性的假說,也比不上驗證一個高證偽性的假說。
科學透過理論提出,依據理論提出假設,使用實驗手段驗證假設,被證實,則理論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被證偽,則必須做出修改或被取代,科學是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的。
延伸:
1.研究造假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1299
2.從學術醜聞到科學精神:科學哲學能幹嘛?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94093
第3章 操作論與本質論
本質論(essentialism)認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需要根據現象背後的本質或內在屬性對現象做出終極性解釋,無法提出終極性解釋,就無法反映內在真實情況操作論(operationism)認為科學理論的概念,必須以某種形式植根於或連結於可以通過測量觀察得到之事件,將理論概念與可觀測事件作連結,就是這一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同時也使這個概念公開化。
心理學不回答本質論的問題,不限於分析語詞的困境,藉著科學的操作、測量,定義出一個人人都可了解的操作型定義,並基於此定義,推積出一個理論的架構,也更加準確反映真實世界的樣貌。
第4章 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
見證證據之所以對現今的心理學毫無用處的原因是"安慰劑效應"的作祟,但卻因為"鮮活性效應"而遭到大眾的推崇。安慰劑效應意及僅靠暗示或心理期待,就能夠使人感到病情好轉,我們無法斷定見證證據是否值得相信,就是因為不知道他是因為安慰劑還是科學使得病情好轉。但人們傾向相信或記得那些真實發生的事件與精力,而不是大量的數據與報告,這樣的鮮活性效應,使得大眾多相信那些依靠見證證據的偽科學,而不是經過大量科學檢證的科學心理學研究。第5章相關和因果
相關的變數並無法推出因果關係,因為這之間存在三個問題-第三變數、方向性與選擇偏誤問題
第三變數問題:
當我們發現A與B存在某種關係,如在智力測驗中黑人的平均成績低於白人,而武斷的判定,黑人的智力一定比較低,卻忽略與智力、黑人都相關的第三變數-教育資源,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黑人受到歧視,得不到優良的教育資源,進而導致黑人在智力測驗上的成績低落。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有時並非兩者之間存有某種因果關係(虛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s),而是兩者同時與第三變數存有關聯。
方向性問題:
這種問題在於錯誤推估兩個變數的推論方向,不是A導致B,而是B導致A,例如發現某些地方的監獄很多,也發現這些地方的犯罪率高,難道我們要說是監獄蓋太多導致犯罪率增加嗎?而不是因為犯罪率太高,才會擴增監獄嗎?,又或者發現青少年低自尊與問題行為相關,那到底是因為低自尊導致問題行為,還是問題行為導致低自尊呢?
選擇偏誤問題:
我們發現大醫院的死亡率總是低於小醫院的死亡率,會因此直接推論大醫院的醫術不如小醫院,但卻沒發現,會去大醫院看病的人,總是因為疑難雜症在小醫院得不到解方,而尋求大醫院協助,導致大醫院的平均死亡人數高於小醫院,這樣因為某特定人選擇某特定環境,導致得出來的相關,往往誤導我們,這就是因為選擇偏誤得出的虛假相關。通常需要透過操控變數的方法來排除。
第6章一切盡在掌控中
心理學等同物理、化學一般,需要透過操弄變數來驗證其假設,因此需要設計一些特殊情境來操弄假定變數與恆定其他變數,最常遇到的反對意見,就是下一章談到的,心理實驗設計出來的情境,而衍出的理論,如何說服他人也能適用於日常生活上。第7章「但真實生活不是這樣的啊!」
心理學的大多實驗在於基礎研究,而非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透過設計特殊情境來操弄變數,以驗證其理論,但其受試者來源多出自同一類,這就令人可質疑其數據的普遍性了。因此一個心理學實驗往往會在許多地方、不同的受試者重複進行實驗,一旦得到的結果相同,更加驗證此理論的可信。當我們在質疑真實生活不符合心理學設計的特殊情境,反而要認同實驗得出的結論,正因為是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下,才能在複雜的人類行為找出一條規律,並將之應用於生活上。(難道我們會因為物理學設計的情境跟現實世界不同就否定物理嗎?)
第8章避開愛因斯坦症侯群
愛因斯坦症侯群展露我們對科學抱持的一個錯誤印象-新理論或發現的進展往往依靠某個關鍵人物或實驗,因此這一章要介紹科學進展的兩個原則-關聯原則與證據聚集原則,來說明科學進展的現實。一個新理論受到人們的接受,往往是他必定解釋了舊理論所能解釋的一切,又能夠預測舊理論預測不出來的現實,包含演化論、相對論等,都必定遵從關聯原則。而通常一個新理論被大家所接受,必定開始有相關的實驗開始進行,等到各式各樣的實驗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我們才能夠公開宣稱某個理論是可信的。如書中所言"在評估心理學的實徵證據時,心中要想的是科學共識,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漸聚集,而不是飛躍進步"
第9章別相信「魔術子彈」
當我們討論某個議題時,往往會先入為主的認定某個主要單一原因,卻忽略交互作用(interaction)的應用,A與B原因都與C有關連,但分別來看,A與B能造成的影響很低,一旦結合來看,卻遠遠超過分別造成的影響,亦即A與B存在交互作用。過度追求單一原因往往受到個人偏見的影響,應試著考慮多元因素所造成的交互作用。第10章人類認知的罩門
心理學比起其他科學,更多的是用機率來描繪,而人類認知的罩門正好是機率(根據決策心理學),比如,一個具體事件,比起抽象的統計數據,更容易說服人,包含那些科學知識豐富的學者。這裡列舉一些常犯的謬誤,見證敘述、因為問題的問法而得出錯誤結論、未考慮到樣本大小與代表性,賭徒謬誤、
*書中推薦書籍:
入門
Gerd Gigerenzer,Calculated Risks: How to Know When Numbers Deceive You,2002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Inevitable Illusions: How Mistakes of Reason Rule Our Minds,1994
進階
Reid Hastie,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1
第11章心理學中的偶然
繼上一章的機率,這一章要談論偶然(chance)與隨機性(randomness),當我們在表示偶然時,並非他是"不確定的",而是"當下無法確定",但我們往往試圖解釋,並給予一個不存在的因果關係(錯誤相關現象),如陰謀論等,其來源可以是緣於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渴望。一個相關的現象則是認為我們活在任何事情都會得到一個公正的世界(公正世界假設just-world hypothesis),其來源都是強加自己信念在現實世界的事件上,而造成的謬誤。
當今的心理學大多依靠統計得出一個機率性質的理論,依此所做的預測稱為"精算式預測(actuarial prediction)",儘管無法全面的解釋所有理論,因此遵循"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也就是依靠一般性原則來預測事件,放棄那些因其他因素而無法預測的事件,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保持一定的穩定度,比起臨床式預測(clinical prediction),依靠個人直覺與經驗的預測,更易受公眾檢驗與可靠。
這一章在於重申與統整前面的章節(就懶得寫了)
心理學作為一門依靠科學來進行研究人類行為學問,意圖用科學來定義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以機率與統計為方法,而大眾自己身為人類,只看得到自己的周遭,無法接受普遍性的統計數據推疊出的理論,僅僅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獨斷以自己的想法去定義心理學,導致心理學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也給予偽科學搶先的時機。心理學中理想世界與真實世界相距比起物理來說更大,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數學工具。(看來我該去學個統計了~)
*書中推薦書籍:
Robyn Dawes,House of Card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Built on Myth,1994
第12章讓人瞧不起的心理學
這一章在於重申與統整前面的章節(就懶得寫了)
心理學作為一門依靠科學來進行研究人類行為學問,意圖用科學來定義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以機率與統計為方法,而大眾自己身為人類,只看得到自己的周遭,無法接受普遍性的統計數據推疊出的理論,僅僅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獨斷以自己的想法去定義心理學,導致心理學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也給予偽科學搶先的時機。心理學中理想世界與真實世界相距比起物理來說更大,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數學工具。(看來我該去學個統計了~)
*書中推薦書籍:
Robyn Dawes,House of Card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Built on Myth,1994
馬漢及其《海權論》,from 《改變歷史的書》之筆記
馬漢以英國17世紀海軍的擴張,提出海權是向外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並認為在海權與陸權之間,嚴密徹底的海軍封鎖,遠比一支常勝陸軍更有決定性的力量,深信控制海洋的國家,便會成為經濟上的強權,進而統治世界。其促成德國、日本的政策方針,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向外擴張的理據,更成為美國老羅斯福時期擴張主義的蓬勃發展。
其提出六項海權富強的要素:
1.地理位置,認為島國是最佳的地理位置,且在靠近主要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與海軍基地。而那些與大陸相連結的國家,不是被迫保持一支陸軍自衛,就是海陸軍兩面擴張而耗盡財力。
2.天然地形(包括天然物產與氣候),認為海權國家的形成條件在於擁有深闊的港灣、天然條件不優厚、土壤貧瘠,國內人民自然容易向海上尋找出路。
3.領土面積,這裡指的領土是指海岸線的長度與各港灣的特性,以及國家總人口數與海岸線長度的比例
4.人口數量,如馬漢所言"不僅是壟統的人口數,而是指其人口在海上生活,或至少有志於赴海上工作的人數。這個數字無論是建立強大海軍或商船團,都是必需的"
5.人民性格,意即樂於對外貿易的傾向,以及建立一種健全殖民地的傾向(長遠而非殺雞取卵)
6.政府的性質,分為平時與戰時,平時,國家依其政策鼓勵國內企業成長與向外貿易;戰時,以相同於貿易利益的規模相稱,來維護一支軍隊,並保持適當的海軍基地遍布在外
同時說到"海權的歷史。就廣義而言,是在使一民族在海上或沿海地方實力強大,主要的是一部軍事史"
其提出六項海權富強的要素:
1.地理位置,認為島國是最佳的地理位置,且在靠近主要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與海軍基地。而那些與大陸相連結的國家,不是被迫保持一支陸軍自衛,就是海陸軍兩面擴張而耗盡財力。
2.天然地形(包括天然物產與氣候),認為海權國家的形成條件在於擁有深闊的港灣、天然條件不優厚、土壤貧瘠,國內人民自然容易向海上尋找出路。
3.領土面積,這裡指的領土是指海岸線的長度與各港灣的特性,以及國家總人口數與海岸線長度的比例
4.人口數量,如馬漢所言"不僅是壟統的人口數,而是指其人口在海上生活,或至少有志於赴海上工作的人數。這個數字無論是建立強大海軍或商船團,都是必需的"
5.人民性格,意即樂於對外貿易的傾向,以及建立一種健全殖民地的傾向(長遠而非殺雞取卵)
6.政府的性質,分為平時與戰時,平時,國家依其政策鼓勵國內企業成長與向外貿易;戰時,以相同於貿易利益的規模相稱,來維護一支軍隊,並保持適當的海軍基地遍布在外
同時說到"海權的歷史。就廣義而言,是在使一民族在海上或沿海地方實力強大,主要的是一部軍事史"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心理學概論筆記-智力與智力評鑑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可惡!之前那本借書期限到了)
2.正式評鑑(formal assessment)的基本特徵-信度、效度、標準化
A.信度(reliability)-評鑑工具在產生一致的分數上可被信任的程度
求取信度的方法有三種:
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同一種測驗在前後兩次不同時間中對同一群受試者施測,再以兩次測驗所得分數求其相關,所得相關係數即為重測信度係數,約趨近+1.00越值得信賴
適用於速度測驗,而非難度測驗
複本信度(alternate-forms)-當編製測驗時,同時編製具有類似性質及內容的兩份測驗,然後以這兩個複本交替施測,再根據受試者在兩個複本測驗上的分數求其相關,所得即為複本信度係數。
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把受試者的測驗結果,依據題號分為兩半(奇數、偶數分)來計算分數,再依個人在兩半測驗上的得分求其相關,所得即為折半信度係數(又稱"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B.效度(validity)-一份測驗能夠測量到他想要測量之特質的程度
效標(validity criterion)的不同,效度可分為五種效度: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對測驗內容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包括我們想要測量的行為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就表面上而言,該測驗是否想要測量的事務有所關連,雖不可靠,但有助於取得授試者的信任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指測驗分數與現有效標之間相關的高低
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ralidity)或是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該測驗分數與未來行為表現進行比較,之間的相關程度就是效標關聯效度
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指測驗題目的選擇具有理論上依據的程度
C.標準化與常模
標準化,使測驗過程、測驗情境及測驗計分維持一致,才能獲得較真實的結果
常模,透過選定母群中的受試者,得到其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與平均數(mean),作為母群的常模。受試者的分數便可在其脈絡中看出其分數代表的意義。
公式:智商(IQ)= [心智年齡(MA) / 實足年齡(CA) ]*100 -比率智商(ratio IQ),而後採離差智商(deviation IQ)來解釋測量分數
而後,持續的修正通常是因為擴展該量表的適用範圍,隨社會變遷而改變,更新常模等
B.魏氏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特點是在於根據題目的性質,而分為幾個子測驗,獨立計算分數。
A.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與學習障礙
有幾點特色
‧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IQ位於平均數大約兩個標準差以下
‧個人在適應行為上顯現一些缺陷,如語言使用、遵從規則、自我照顧等
‧初發年齡低於18歲
可能引起的遺傳因素,如唐氏症、苯酮尿症、懷孕母親感染麻疹或喝酒吃藥
B.資賦優異(giftedness)
Joseph Renzulli提出三環(three-ring)概念-能力、創造力、工作傾注去描述資賦優異,解釋了人通常不是全面性地資賦優異。
Charles Spearman發現在一系列智力測驗中,個人在不同測驗之中的表現呈現高度相關。
依此,認為人類智力由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與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普通因素是個人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每人擁有的量卻不相同。特殊因素是個人學習各種特殊知識所需要的能力。因此,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s因素,這些s因素都一定擁有部分g因素。
Raymond Cattel採用因素分析,認為普通智力可分為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與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固定智力是個人已獲得的知識和他存取該知識的能力,由詞彙、算術等測驗算出,有助於處理生活中重複發生的具體挑戰。
流動智力是指透視複雜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由積木設計和空間視覺化等測驗所測量出來,有助於處理抽象問題。
J.P. Guilford提出沿著內容(content,及訊息的類型)、運作(operation,執行心理活動的類型)、產物(product,訊息被表徵的形式)三個維度組成的智能結構模型,共有五種內容、五種運作及六種產物。

揚棄以心理計量為主的因素分析與智能結構,試圖理解人類解決問題上的認知歷程,以擴展IQ的概念。
分析性智力提供基本訊息處理技能,被認為是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智力成分,訊息處理的三種核心成分為知識獲得的成分、運作的成分、後設認知的成分。
創造性智力捕捉的是人們處理"新奇VS例行"兩種極端問題的能力,其意涵為個人善於運用觀察、建立起新觀念、處理新事物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以及展現高度工作效率的能力。
實務性智力反映個人日常事務的實際管理,包括適應情境、選擇適宜情境、塑造自己所需的情境等能力,即我們俗稱的生活智慧。
情緒智商被界定為四種主要成分,反映情緒在智能發展上具有積極角色。
1.準確而適宜地感知情緒、評估情緒即表達情緒的能力
2.利用情緒以促進思考的能力
3.理解及分析情緒的能力,以及有效應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4.調節個人情緒以促進情緒成長和智能成長的能力。
而遺傳率緊緊解釋特定團體內的估計值,並不能解讀團體之間的差異。亦即當某族群的分數低於另一族群的分數時,並不能以遺傳率來解釋這兩個族群之間的差異。
另一種焦點在於讓人提出具有創造性的產品-畫作、文學作品等。
對於那些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有幾種描述,風險承擔(risk taking)-願意涉入未知的領域,預備(preparation)-已花費數多年沉浸在某專業領域,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對自己的創造感到愉悅與滿足。
測驗在教育評估上的實用性-從提供關於學生能力的客觀證據,轉為資源上的不當分配以及評斷學校與老師素質的依歸
利用測驗分數做為標籤的正當性-被標籤學生的自我設限與大眾過於將成敗歸於於個人,而忽略其他因素,如環境、經濟等因素。
我們需認識到"個人現在的存在是他過去的存在、他預計自己未來的存在、以及當前正影響他行為的情境等的共同產物"
一、何為評鑑?-心理評鑑(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指運用特殊化的測驗程序以評定人們的各種能力、行為及個人特質
1.評鑑的歷史
Sir Francis Galton提出四個關於智力的觀念,可量化、智力上的差異形成一鐘形曲線(常態分配)、可經由客觀測驗測量出來、兩組測驗分數之間的關聯可統計出來
2.正式評鑑(formal assessment)的基本特徵-信度、效度、標準化
缺乏信度,必定缺乏效度。
具有信度,卻未必具有效度。
A.信度(reliability)-評鑑工具在產生一致的分數上可被信任的程度求取信度的方法有三種:
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同一種測驗在前後兩次不同時間中對同一群受試者施測,再以兩次測驗所得分數求其相關,所得相關係數即為重測信度係數,約趨近+1.00越值得信賴
適用於速度測驗,而非難度測驗
複本信度(alternate-forms)-當編製測驗時,同時編製具有類似性質及內容的兩份測驗,然後以這兩個複本交替施測,再根據受試者在兩個複本測驗上的分數求其相關,所得即為複本信度係數。
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把受試者的測驗結果,依據題號分為兩半(奇數、偶數分)來計算分數,再依個人在兩半測驗上的得分求其相關,所得即為折半信度係數(又稱"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B.效度(validity)-一份測驗能夠測量到他想要測量之特質的程度
效標(validity criterion)的不同,效度可分為五種效度: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對測驗內容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包括我們想要測量的行為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就表面上而言,該測驗是否想要測量的事務有所關連,雖不可靠,但有助於取得授試者的信任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指測驗分數與現有效標之間相關的高低
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ralidity)或是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該測驗分數與未來行為表現進行比較,之間的相關程度就是效標關聯效度
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指測驗題目的選擇具有理論上依據的程度
C.標準化與常模
標準化,使測驗過程、測驗情境及測驗計分維持一致,才能獲得較真實的結果
常模,透過選定母群中的受試者,得到其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與平均數(mean),作為母群的常模。受試者的分數便可在其脈絡中看出其分數代表的意義。
二、智力評鑑
智力是"非常廣泛的一種心智能力,他特別是包括了推理、策劃、解決問題、抽象思考、理解複雜觀念、迅速學習,以及從經驗中學習等能力"1.IQ測驗
A.斯比智力量表(The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公式:智商(IQ)= [心智年齡(MA) / 實足年齡(CA) ]*100 -比率智商(ratio IQ),而後採離差智商(deviation IQ)來解釋測量分數
而後,持續的修正通常是因為擴展該量表的適用範圍,隨社會變遷而改變,更新常模等
B.魏氏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特點是在於根據題目的性質,而分為幾個子測驗,獨立計算分數。
2.智力的兩極端
A.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與學習障礙有幾點特色
‧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IQ位於平均數大約兩個標準差以下
‧個人在適應行為上顯現一些缺陷,如語言使用、遵從規則、自我照顧等
‧初發年齡低於18歲
可能引起的遺傳因素,如唐氏症、苯酮尿症、懷孕母親感染麻疹或喝酒吃藥
B.資賦優異(giftedness)
Joseph Renzulli提出三環(three-ring)概念-能力、創造力、工作傾注去描述資賦優異,解釋了人通常不是全面性地資賦優異。
三、智力理論
1.智力的心理計量理論
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是專門研究心理測驗之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其中最常應用的技術為"因素分析",從大數目的一組自變相中找出較小數目的維度、群集或因素的一種統計程序。目的在於鑑定所研究概念的基本心理維度。Charles Spearman發現在一系列智力測驗中,個人在不同測驗之中的表現呈現高度相關。
依此,認為人類智力由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與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普通因素是個人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每人擁有的量卻不相同。特殊因素是個人學習各種特殊知識所需要的能力。因此,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s因素,這些s因素都一定擁有部分g因素。
Raymond Cattel採用因素分析,認為普通智力可分為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與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固定智力是個人已獲得的知識和他存取該知識的能力,由詞彙、算術等測驗算出,有助於處理生活中重複發生的具體挑戰。
流動智力是指透視複雜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由積木設計和空間視覺化等測驗所測量出來,有助於處理抽象問題。
J.P. Guilford提出沿著內容(content,及訊息的類型)、運作(operation,執行心理活動的類型)、產物(product,訊息被表徵的形式)三個維度組成的智能結構模型,共有五種內容、五種運作及六種產物。

2.Sr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創造性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實務性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揚棄以心理計量為主的因素分析與智能結構,試圖理解人類解決問題上的認知歷程,以擴展IQ的概念。分析性智力提供基本訊息處理技能,被認為是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智力成分,訊息處理的三種核心成分為知識獲得的成分、運作的成分、後設認知的成分。
創造性智力捕捉的是人們處理"新奇VS例行"兩種極端問題的能力,其意涵為個人善於運用觀察、建立起新觀念、處理新事物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以及展現高度工作效率的能力。
實務性智力反映個人日常事務的實際管理,包括適應情境、選擇適宜情境、塑造自己所需的情境等能力,即我們俗稱的生活智慧。
3.Gardner的智力多元論和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智力多元論包括數學邏輯、語言、大自然、音樂、空間、身體動感、人際、自我認識,每種智力的價值隨著不同社會而定,在評鑑上,除了紙筆測驗外,另需在各式各樣生活情境中接受觀察及評鑑。情緒智商被界定為四種主要成分,反映情緒在智能發展上具有積極角色。
1.準確而適宜地感知情緒、評估情緒即表達情緒的能力
2.利用情緒以促進思考的能力
3.理解及分析情緒的能力,以及有效應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4.調節個人情緒以促進情緒成長和智能成長的能力。
四、智力的政治議題
1.團體比較的歷史
Henry Goddard對於IQ是某種深植於種族上的差異,來自於20世紀對移民的篩選,並助長了一戰時對黑人的歧視,僅僅因為其平均IQ低於白人。2.遺傳與IQ
遺傳在IQ上扮演很大的角色,遺傳相似性越高,IQ相似性也會越高,同時,生長環境的相似程度也與IQ相似度一致。當今討論遺傳對IQ分數的影響,有30%-80%的變異數可歸之為遺傳的影響。另外,遺傳率也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對此狀況的解釋是"遺傳素質輕推我們朝向那些突顯我們遺傳傾向的環境,因此導致在生命全程中遞增的遺傳率"而遺傳率緊緊解釋特定團體內的估計值,並不能解讀團體之間的差異。亦即當某族群的分數低於另一族群的分數時,並不能以遺傳率來解釋這兩個族群之間的差異。
3.環境與IQ
許多因素足以影響IQ的高低,如健康因素、教育資源、社會階級等,繼上一段的討論,某一族群的IQ分數之所以低於另一族群,其差異須考量與這個族群相關的經濟、教育資源的因素。4.文化與IQ測驗的有效性
不同文化在一個人身上塑造的特質,與某一個文化底下發展出來的IQ測驗,兩者必定有其差異,進而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五、創造力-指個人產生觀念或創作產品的能力
1.評估創造力及它與智力的關聯
評估創造力的焦點多投注在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上-對某問題提出各式各樣不尋常解答的能力。結果發現在IQ120以前呈現適度的關聯,但在這之後,關聯卻降下來,其推測"智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創造力成為可能,但並不是促進創造力"另一種焦點在於讓人提出具有創造性的產品-畫作、文學作品等。
2.創造力的兩極端
對於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會認為他們的生活具有某種瘋狂,但並未如此,兩者之間有其關聯,並未有其因果。對於那些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有幾種描述,風險承擔(risk taking)-願意涉入未知的領域,預備(preparation)-已花費數多年沉浸在某專業領域,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對自己的創造感到愉悅與滿足。
六、評鑑與社會-期望以客觀的測量方法代替主觀的判斷
根據測驗結果決定的公平性-產生淘汰不符合標準分子的科學正當性錯覺測驗在教育評估上的實用性-從提供關於學生能力的客觀證據,轉為資源上的不當分配以及評斷學校與老師素質的依歸
利用測驗分數做為標籤的正當性-被標籤學生的自我設限與大眾過於將成敗歸於於個人,而忽略其他因素,如環境、經濟等因素。
我們需認識到"個人現在的存在是他過去的存在、他預計自己未來的存在、以及當前正影響他行為的情境等的共同產物"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茍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李哲賢〉之筆記
- 荀子之性惡說析論
- 〈性惡篇〉之文本問題
- 文本中重複文句,疑為後人添加
- 性惡篇是否為單一、連貫之作品,因其核心論證不甚協調
- 文本論證過程(文本底下補充)
- 荀子利用歸納法,以行為結果(好利、疾惡、耳目之欲)回推出原因為性惡
(我倒是疑問為什麼對結果的價值判斷可以直接回朔原因?) - 以類比方式說明,人性如同枸木、鈍金一般,需要外力(禮、檃栝烝矯、礱厲)才能使其改變本性
(我認為這並不是論證了,而是只是純粹說明自己的主張罷了,況且鈍金需要外力,怎麼可以類比到人身上呢?) - 以類比方式說明,聖人創建禮義如同陶工、工人一般,禮義非出於聖人之性,而是聖人之偽,以及如果磨練大眾的本性向善,如同陶被捏成器一般。
(但似乎沒有說明聖人與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他們如何不同於一般人可習得禮義) - 以"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四句歸納出人性本惡,而人欲為善
(已一簡單的惡來歸納那些向外有所求的人,似乎過於草率,且最後推出人欲為善,也過於果斷,依照荀子的說法,不是應該依照禮義而行才是善嗎?為何是人欲?) - 作者藉著分析以上文具來論證荀子所著為嚴謹著作,但每一段只看到歸納法,能算是詳細的論證嗎?但能看到在比喻上有相似之處。
- 性惡說之意義
- 荀子對性之定義
-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 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俠,是皆生於人之 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
-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 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 可能荀子定義的性包括感官能力、生理欲望、心理反應,以及反思能力
- 荀子對善惡之定義
-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 是善惡之 分也矣
- 作者認為荀子認為的性惡是放任人原有的性情,將會導致偏險悖亂。
- 性惡說之定位
- 在當時,荀子提出性惡說,是為了彰顯禮義之功能與效用而建立,且唯有如此,禮義始能落實,可說是荀子理論中的核心。
討論性惡論本身是否嚴謹以及有否後人添竄的可能,以及性惡論的意義是?跟在荀子理論中的地位。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贊同作者最後定位性惡論作為禮義的基礎,以及對性惡論較為中性的闡釋(那個"順是",得知所謂的惡,是放任人之本性而產生)
但對於荀子性惡論中的論證是否嚴謹有邏輯倒有點疑慮,我承認核心文本是和諧的,但從結果為惡推出原因為惡與人欲為善這兩部分倒是不太認同。
從行為來推出這個人本性如何如何過於草率了,因自我不足向外追尋,而認為不足的自己是惡,人欲為善,這部分也沒有論證。
引用格式
李哲賢,〈茍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哲學與文化》,40卷5期,P137-153
*論證文本例子
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我贊同作者最後定位性惡論作為禮義的基礎,以及對性惡論較為中性的闡釋(那個"順是",得知所謂的惡,是放任人之本性而產生)
但對於荀子性惡論中的論證是否嚴謹有邏輯倒有點疑慮,我承認核心文本是和諧的,但從結果為惡推出原因為惡與人欲為善這兩部分倒是不太認同。
從行為來推出這個人本性如何如何過於草率了,因自我不足向外追尋,而認為不足的自己是惡,人欲為善,這部分也沒有論證。
引用格式
李哲賢,〈茍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哲學與文化》,40卷5期,P137-153
*論證文本例子
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2.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2.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雎,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
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始出於治,合於善也。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3.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
3.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
應之曰:是不然。
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
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
...
...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以為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4.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4.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
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
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心理學概論筆記-性格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其定義為"人類行為的心理特徵,在遺傳與環境作用之下,展現個體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所呈現的獨特心理特徵"
與品格、能力等詞並不相等
人格是個人身心各方面的特質所綜合而成,這些人格特質相互影響,而產生複雜性
各種人格特質組合成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其改變是漸進的
除了智力與精神分裂症被證實有遺傳因素之外,其他人格特質只被認為有相關的可能。
B.體型
薛氏體質論(Sheldon's constitutional theory)認為人依照不同的體型有不同的性格,但普遍共識為此相關甚低。
C.生理
對於生理功能與行為的證據多來自動物實驗,能否套到人類身上有其疑慮。根據Schachter與Singer的實驗,人類的情緒反應不僅是生理的影響,心理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C-1生理對行為的影響
交感神經系統被激起時,容易亢奮
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起時,則精神渙散
A.共同環境-相同文化或次文化下的環境
如臺灣的特徵與香港、新加坡等國家相近,為遠東文化集群,就其一般傾向,為不同文化間差異大於同文化間的差異
同一文化底下常被要求特定的角色期待,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傾向。
B.獨特環境-無法從文化特質中看出的環境
如學校、家庭等,因每個人擁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另外個體當前面臨的情況也會影響其人格。
人格的影響有生理,也有環境的影響。平均而言,與身體有關的人格特質,如個人對自己身體給予的主觀評價以及情緒、動機等,則多為生理所影響 : 興趣、態度等特質,則多受環境影響大。
*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作為一個整體,由這三者互相影響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為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與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生之本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死之本能則包括攻擊與破壞兩種。其原則為唯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來,為適應現實的限制而發展出來,學習如何在現實中滿足本我的需求,其原則為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同時,位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有調節緩衝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對本我與自我有監督作用,其包含自我理想(ego-ideal)與良心(conscience),其原則為完美原則(perfection principle)
*人格動力-本我、超我、自我彼此激盪產生的內在動力,進而表現在外在行為,稱為防衛方式(defense mechanism),意指此行為是個體為了防衛自己以減緩人格結構的衝突。
主要有這幾項
1.壓抑作用(repression)-個體將不容於超我的概念,從意識境界壓入潛意識,以免形成焦慮
2.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個體在行為上表現與意念相反,以減輕因意念存在的焦慮
3.投射作用(projection)-將自己的缺點或過失加諸他人,以減輕自己的焦慮
4.轉移作用(displacement)-當個體無法直接滿足需求時,轉移對象以間接滿足
5.退化作用(regression)-用幼稚的表現方式來惹人注意以解除焦慮
6.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以社會認可的理由掩飾自己真正的動機
7.昇華作用(sublimation)-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念加以改變,以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去表現
*人格發展 -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共有五階段,前三階段的基本需求是否滿足是日後發展順利的關鍵,如未能滿足,容易產生固化作用(fixation)影響未來的人格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靠口腔活動得到滿足,此階段若未滿足,會形成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行為上是貪吃、菸癮等,性格上是依賴、退縮等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靠大小便排泄來獲得滿足,此階段若未滿足,會形成肛門性格(anal character),如冷酷、尖酸等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靠玩弄性器官得到滿足,並對父母之異性產生性慾,男女各有不同
男童對母親有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 對父親有閹割焦慮(fear of castration),這種畏懼父親的情緒會昇華成認同父親,變為以父親為楷模
女童對父親有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以及對男性忌妒的陽具妒羨(penis envy),而這情結直到結婚之後才會化解
4.潛伏期(latent stage,7-青春期)-此期的慾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興趣從自已與父母轉為周遭事物上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性需求轉向年齡相似的異性
B.新佛洛伊德主義
新佛洛伊德主義肇因於對Freud的精神分析有以下缺失,改為重視社會文化因素與人格發展擴至整個生命歷程
i.過份重視本我、自我與超我間的衝突
ii.過份強調本能的消極性與破壞性
iii.過份著重心理的發展
iv.過份重視潛意識對人格的支配性
v.過份強調人格決定於兒童期的經驗
*Alder的個別心理學-不滿於Freud以性欲力為主的解釋與潛意識主導一切行為的觀點
i.人性為主,認為人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而非本我與潛意識之間的衝突
ii.追求卓越,認為人在目標導向的生活活動中,有求全求美的心態,而不是戰勝他人
iii.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個人面對困難情境時,由無力感與無助感交織而成的心態,繼而形成退縮反應與過度補償
iv.生活格調(style of life),生活格調透過個人追求卓越與處理自卑感的生活經驗而生成
*Jung的心理分析
i.自我的功能,自我具有獨立性、連續性與統合性,基於自幼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其意識與潛意識互相調和,而非衝突
ii.自我潛意識,潛意識出於被壓抑,自我強度不足,積壓過多會形成情結(complex)
iii.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又稱為原型(archetype),是人類在種族演化過程中長期留傳下來的普遍觀念,由種族長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
iv.人格內動力,Jung將人格結構視為許多兩兩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如內在VS.外在、意識 VS潛意識等
v.人格的發展,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歷程,兩極的內動力逐漸趨於調和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從個人健康發展的觀點出發,將人生發展分為八階段(如圖)
A.Abraham Harold Maslow
*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認為動機是人類生存成長的內在動力,其中由多種不同且高低層次的需求組成,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便會往上逐漸發展。
五個需求中,前四個被認為是基本需求或是匱乏需求(D-need),自我實現需求則是存在需求(B-need)或衍生需求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是指個體成長中對未來境界追尋的動機或慾望,而此動機會引導個體在成長歷程中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在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時,體驗到的經驗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B.Carl Ransom Rogers的自我論
以自我觀念的形成發展與自我觀念中自我的和諧與衝突為人格理論的中心
*自我觀念(self-concept)-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
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下形成的,價值條件就是重要他人的對自己評價時所根據的價值標準
*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衝突的心理現象
而自我不和諧有兩種狀況
a理想我(ideal self)與真實我(real self)不一致時
理想我是個體嚮往中的自己,真實我是個體知覺到的我,兩者不一致時,自我會不和諧
b重要他人的評價處於有條件積極積極關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時,並與自我評價不一
有條件積極關注是他人雖對你關心呵護,卻給予壓力,無條件則是不給予壓力
重要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不一時形成的"焦慮"加上有條件積極積極關注形成的"壓力",形成的自我不和諧
Hans J.Eysenck 藉著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提出兩個人格向度,內-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與穩定-不穩定(stability-instability),並依此劃分出四種人格類型,分別為自信型、樂天型、憂鬱型、暴躁型。
Eysenck指出只有少數人符合完全落在某塊區域中,多數人都多落在中間,較難分辨。同時認為人格根源基於神經生理,藉著遺傳來形成。

B.特質論
傾向列舉很多人格特質來評量個人,再以心裡圖析(psychogram)的方式,將個人在多種特質中的等級列出,並與常模比較來評定個人的人格傾向
*奧氏人格特質論(Allport's personality-trait theory)
Allport認為人格結構中包括兩類傾向,一是共同特質(common trait),同一文化下所共同具有的性格傾向,另一為個人特質(personal trait)或是獨特特質(unique trait),為每個人獨有的性格傾向,Allport強調個人特質才是真正的特質
Allport認為個人特質依其重要性,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尤以首要特質為要,而中心特質最常被用來說明個體性格,這三類都可透過生活經驗取得,且具有永恆性
i.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足以代表個人最具獨特個性的特質
ii.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指構成個體獨特個性的幾個彼此有統整性特質,為人格組織的中心部分
iii.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指代表個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現的暫時性性格
*卡氏人格因素論(Cattell's 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根據人格測驗的結果實施因素分析,從受測者對問題的反應歸納為兩個特質
i.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由人格測驗求得,可直接觀察到的行為特質,常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ii.潛源特質(source trait),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做歸納,無法表面觀察,只由行為去推測的特質。
C.學習論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的人格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採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來解釋人格,視人為環境的產物
i.人格結構-視人格為一些反應組合而成的行為組型
個體在某情境表現出來的常見行為組型,為人格特質,透過增強作用而建立
ii.人格動力-認為動機、驅力、情緒等因素的決定關鍵是行為原因、環境變化、反應結果三者。
對於動機,認為其具有特殊性,屬於環境的變項,而驅力與情緒,則認為是操作制約中的反應
iii.人格發展-認為人格發展亦可用操作制約的原理來說明
採用行為塑造的概念來說明人格不過是各種行為組型的結合,透過型為塑造而建立
*Albert Bandura的人格社會學習論-兼採認知學習及社會學習的原理來解釋人格,視人為環境與個人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i.觀察學習-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是經由學習而來。
控制學得行為表現中的增強作用是觀察學習中的重要角色,藉此增強或減少某部分的行為
ii.相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行為、個人、環境三個變相會互相影響
基此理論,發展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規範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種 主觀評價,效能的高低取決於個體對特定事物的成敗經驗
自我規範,是個體在自我增強時依據的內在標準,來自早期重要他人給予的獎與罰
其優點在於施測簡單、計分方便,缺點在於缺乏客觀效標,效度不易建立,信度也因為受試者對於題目的回答會隨時空有所變化而缺乏其信度。
量表依照效度不同而建立,有實證效度(empirical validity)與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實證效度是與另一外在標準比較,從而取得相關程度而定的效度。
構念效度是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而制定
A.羅夏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
該測驗製作方式是"將墨汁滴於紙片中央,然後將紙對折猛壓使墨汁四溢,形成不規則但對稱的各種圖形",共十張圖片,其中5張是白底黑墨水,2張是白底及黑色或紅色的墨水,另外3張則是彩色的。
延伸:
每個人看見的都不一樣!古老神秘的羅夏測驗,3 張圖猜中你的心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8/25/rorschach-inkblot-personality-test-psychology/
B.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測驗包括30張圖形具體但題意曖昧的圖片,以及一張空白卡片。
使用時,按受試者年齡與性別選取其中20張圖片,每次出示一張,讓受試者憑主觀意識陳述圖中所代表的故事。
內容不限,但要包括,圖中的情境、情境發生的原因、之後怎麼演變、自己覺得如何
其測驗假定編造的故事投射出個體內心的想法。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在心理學的使用上,多與性格一詞相近。其定義為"人類行為的心理特徵,在遺傳與環境作用之下,展現個體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所呈現的獨特心理特徵"
與品格、能力等詞並不相等
1.人格的獨特性
獨特性在於個體對人、對己、對環境等適應時的表現,每人不盡相同,其同義詞為"individuality"(個性)
2.人格的複雜性
人格是個人身心各方面的特質所綜合而成,這些人格特質相互影響,而產生複雜性
3.人格的統整性與持久性
各種人格特質組合成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其改變是漸進的二、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的影響
A.遺傳Bussn與Plomin的實驗結果,加上Willerman,可以發現同卵出生的雙胞胎有高度相似的人格特質,而認為遺傳確實在人格發展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除了智力與精神分裂症被證實有遺傳因素之外,其他人格特質只被認為有相關的可能。
B.體型
薛氏體質論(Sheldon's constitutional theory)認為人依照不同的體型有不同的性格,但普遍共識為此相關甚低。
C.生理
對於生理功能與行為的證據多來自動物實驗,能否套到人類身上有其疑慮。根據Schachter與Singer的實驗,人類的情緒反應不僅是生理的影響,心理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C-1生理對行為的影響
交感神經系統被激起時,容易亢奮
副交感神經系統被激起時,則精神渙散
2.環境的影響
A.共同環境-相同文化或次文化下的環境如臺灣的特徵與香港、新加坡等國家相近,為遠東文化集群,就其一般傾向,為不同文化間差異大於同文化間的差異
同一文化底下常被要求特定的角色期待,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傾向。
B.獨特環境-無法從文化特質中看出的環境
如學校、家庭等,因每個人擁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另外個體當前面臨的情況也會影響其人格。
人格的影響有生理,也有環境的影響。平均而言,與身體有關的人格特質,如個人對自己身體給予的主觀評價以及情緒、動機等,則多為生理所影響 : 興趣、態度等特質,則多受環境影響大。
三、人格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為心理學家對人格此一概念所做的理論性與系統性的解釋
1.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sis)
A.Freud的精神分析論*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作為一個整體,由這三者互相影響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為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與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生之本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死之本能則包括攻擊與破壞兩種。其原則為唯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來,為適應現實的限制而發展出來,學習如何在現實中滿足本我的需求,其原則為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同時,位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有調節緩衝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對本我與自我有監督作用,其包含自我理想(ego-ideal)與良心(conscience),其原則為完美原則(perfection principle)
*人格動力-本我、超我、自我彼此激盪產生的內在動力,進而表現在外在行為,稱為防衛方式(defense mechanism),意指此行為是個體為了防衛自己以減緩人格結構的衝突。
主要有這幾項
1.壓抑作用(repression)-個體將不容於超我的概念,從意識境界壓入潛意識,以免形成焦慮
2.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個體在行為上表現與意念相反,以減輕因意念存在的焦慮
3.投射作用(projection)-將自己的缺點或過失加諸他人,以減輕自己的焦慮
4.轉移作用(displacement)-當個體無法直接滿足需求時,轉移對象以間接滿足
5.退化作用(regression)-用幼稚的表現方式來惹人注意以解除焦慮
6.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以社會認可的理由掩飾自己真正的動機
7.昇華作用(sublimation)-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念加以改變,以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去表現
*人格發展 -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共有五階段,前三階段的基本需求是否滿足是日後發展順利的關鍵,如未能滿足,容易產生固化作用(fixation)影響未來的人格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靠口腔活動得到滿足,此階段若未滿足,會形成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行為上是貪吃、菸癮等,性格上是依賴、退縮等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靠大小便排泄來獲得滿足,此階段若未滿足,會形成肛門性格(anal character),如冷酷、尖酸等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靠玩弄性器官得到滿足,並對父母之異性產生性慾,男女各有不同
男童對母親有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 對父親有閹割焦慮(fear of castration),這種畏懼父親的情緒會昇華成認同父親,變為以父親為楷模
女童對父親有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以及對男性忌妒的陽具妒羨(penis envy),而這情結直到結婚之後才會化解
4.潛伏期(latent stage,7-青春期)-此期的慾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興趣從自已與父母轉為周遭事物上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性需求轉向年齡相似的異性
B.新佛洛伊德主義
新佛洛伊德主義肇因於對Freud的精神分析有以下缺失,改為重視社會文化因素與人格發展擴至整個生命歷程
i.過份重視本我、自我與超我間的衝突
ii.過份強調本能的消極性與破壞性
iii.過份著重心理的發展
iv.過份重視潛意識對人格的支配性
v.過份強調人格決定於兒童期的經驗
*Alder的個別心理學-不滿於Freud以性欲力為主的解釋與潛意識主導一切行為的觀點
i.人性為主,認為人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而非本我與潛意識之間的衝突
ii.追求卓越,認為人在目標導向的生活活動中,有求全求美的心態,而不是戰勝他人
iii.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個人面對困難情境時,由無力感與無助感交織而成的心態,繼而形成退縮反應與過度補償
iv.生活格調(style of life),生活格調透過個人追求卓越與處理自卑感的生活經驗而生成
*Jung的心理分析
i.自我的功能,自我具有獨立性、連續性與統合性,基於自幼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其意識與潛意識互相調和,而非衝突
ii.自我潛意識,潛意識出於被壓抑,自我強度不足,積壓過多會形成情結(complex)
iii.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又稱為原型(archetype),是人類在種族演化過程中長期留傳下來的普遍觀念,由種族長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
iv.人格內動力,Jung將人格結構視為許多兩兩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如內在VS.外在、意識 VS潛意識等
v.人格的發展,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歷程,兩極的內動力逐漸趨於調和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從個人健康發展的觀點出發,將人生發展分為八階段(如圖)
2.人本論(humanistic theory)或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一反於精神分析以觀察病患所得的理論推導至大眾,以及行為主義以動物研究的理論套用到大眾,人本論主張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的價值、慾望、情感等,目的在協助個人健康發展A.Abraham Harold Maslow
*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認為動機是人類生存成長的內在動力,其中由多種不同且高低層次的需求組成,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便會往上逐漸發展。
五個需求中,前四個被認為是基本需求或是匱乏需求(D-need),自我實現需求則是存在需求(B-need)或衍生需求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是指個體成長中對未來境界追尋的動機或慾望,而此動機會引導個體在成長歷程中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在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時,體驗到的經驗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B.Carl Ransom Rogers的自我論
以自我觀念的形成發展與自我觀念中自我的和諧與衝突為人格理論的中心
*自我觀念(self-concept)-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
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下形成的,價值條件就是重要他人的對自己評價時所根據的價值標準
*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衝突的心理現象
而自我不和諧有兩種狀況
a理想我(ideal self)與真實我(real self)不一致時
理想我是個體嚮往中的自己,真實我是個體知覺到的我,兩者不一致時,自我會不和諧
b重要他人的評價處於有條件積極積極關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時,並與自我評價不一
有條件積極關注是他人雖對你關心呵護,卻給予壓力,無條件則是不給予壓力
重要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不一時形成的"焦慮"加上有條件積極積極關注形成的"壓力",形成的自我不和諧
3.類型論(type theory)、特質論(trait theory)與學習論
A.類型論Hans J.Eysenck 藉著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提出兩個人格向度,內-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與穩定-不穩定(stability-instability),並依此劃分出四種人格類型,分別為自信型、樂天型、憂鬱型、暴躁型。
Eysenck指出只有少數人符合完全落在某塊區域中,多數人都多落在中間,較難分辨。同時認為人格根源基於神經生理,藉著遺傳來形成。

B.特質論
傾向列舉很多人格特質來評量個人,再以心裡圖析(psychogram)的方式,將個人在多種特質中的等級列出,並與常模比較來評定個人的人格傾向
*奧氏人格特質論(Allport's personality-trait theory)
Allport認為人格結構中包括兩類傾向,一是共同特質(common trait),同一文化下所共同具有的性格傾向,另一為個人特質(personal trait)或是獨特特質(unique trait),為每個人獨有的性格傾向,Allport強調個人特質才是真正的特質
Allport認為個人特質依其重要性,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尤以首要特質為要,而中心特質最常被用來說明個體性格,這三類都可透過生活經驗取得,且具有永恆性
i.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足以代表個人最具獨特個性的特質
ii.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指構成個體獨特個性的幾個彼此有統整性特質,為人格組織的中心部分
iii.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指代表個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現的暫時性性格
*卡氏人格因素論(Cattell's 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根據人格測驗的結果實施因素分析,從受測者對問題的反應歸納為兩個特質
i.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由人格測驗求得,可直接觀察到的行為特質,常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ii.潛源特質(source trait),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做歸納,無法表面觀察,只由行為去推測的特質。
C.學習論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的人格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採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來解釋人格,視人為環境的產物
i.人格結構-視人格為一些反應組合而成的行為組型
個體在某情境表現出來的常見行為組型,為人格特質,透過增強作用而建立
ii.人格動力-認為動機、驅力、情緒等因素的決定關鍵是行為原因、環境變化、反應結果三者。
對於動機,認為其具有特殊性,屬於環境的變項,而驅力與情緒,則認為是操作制約中的反應
iii.人格發展-認為人格發展亦可用操作制約的原理來說明
採用行為塑造的概念來說明人格不過是各種行為組型的結合,透過型為塑造而建立
*Albert Bandura的人格社會學習論-兼採認知學習及社會學習的原理來解釋人格,視人為環境與個人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i.觀察學習-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是經由學習而來。
控制學得行為表現中的增強作用是觀察學習中的重要角色,藉此增強或減少某部分的行為
ii.相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行為、個人、環境三個變相會互相影響
基此理論,發展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規範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種 主觀評價,效能的高低取決於個體對特定事物的成敗經驗
自我規範,是個體在自我增強時依據的內在標準,來自早期重要他人給予的獎與罰
四、人格測驗(Personality test)
人格測驗是為了瞭解個體間性格上的差異,並試圖將其歸為某人格類型,而採用的一切測量工具。1.自陳量表(self-report)
屬問卷式,量表有幾個特色,陳述性題目、陳述假設性行為或心理狀態、多為第一人稱其優點在於施測簡單、計分方便,缺點在於缺乏客觀效標,效度不易建立,信度也因為受試者對於題目的回答會隨時空有所變化而缺乏其信度。
量表依照效度不同而建立,有實證效度(empirical validity)與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實證效度是與另一外在標準比較,從而取得相關程度而定的效度。
構念效度是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而制定
2.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
投射實驗優點在於可得到個人人格完整的印象,也比較容易知道個體較為真實的想法。
缺點在於沒有客觀標準、效度不易建立、結果不易解釋、測驗原理難以上手。
該測驗製作方式是"將墨汁滴於紙片中央,然後將紙對折猛壓使墨汁四溢,形成不規則但對稱的各種圖形",共十張圖片,其中5張是白底黑墨水,2張是白底及黑色或紅色的墨水,另外3張則是彩色的。
延伸:
每個人看見的都不一樣!古老神秘的羅夏測驗,3 張圖猜中你的心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8/25/rorschach-inkblot-personality-test-psychology/
B.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測驗包括30張圖形具體但題意曖昧的圖片,以及一張空白卡片。
使用時,按受試者年齡與性別選取其中20張圖片,每次出示一張,讓受試者憑主觀意識陳述圖中所代表的故事。
內容不限,但要包括,圖中的情境、情境發生的原因、之後怎麼演變、自己覺得如何
其測驗假定編造的故事投射出個體內心的想法。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人類存在的意義之心得筆記
這本書以生物學的角度來探究人類的存在,人類的困境以及人類的未來。第一章以生物學指出人類作為一個生物存在的偶然性,以及提出多層次則太多來解釋那令人難解的善惡,接著在第二章繼續論述人類的優勢,人文理工學科的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作為最後一章人類應如何面對未來的基礎。
其第四章論述人類內在的幻想,討論宗教、自由意志與本能,我認為很適合配合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一起閱讀。另外,第三章試圖以人類為主,搭配生物學的理論來推測那些地球之外的生物,我認為是這本書趣味度較高的一篇。
而本書除了討論人類之外,總括生殖理論與多層次擇汰說的理論也令人感到興趣(雖然並不是很懂),本書之中,我對多層次擇汰說最感到興趣,他似乎提供了善惡、道德的演化理論基礎,但還需要再研究看看。
其第四章論述人類內在的幻想,討論宗教、自由意志與本能,我認為很適合配合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一起閱讀。另外,第三章試圖以人類為主,搭配生物學的理論來推測那些地球之外的生物,我認為是這本書趣味度較高的一篇。
而本書除了討論人類之外,總括生殖理論與多層次擇汰說的理論也令人感到興趣(雖然並不是很懂),本書之中,我對多層次擇汰說最感到興趣,他似乎提供了善惡、道德的演化理論基礎,但還需要再研究看看。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小王子的領悟 之心得
小王子的領悟這本書集結十五篇作者對小王子書中的詮釋,看的時候,搭配一本小王子應該比較好(我之後應該借本來看),書中很多有趣的觀點,但我僅短短留個痕跡在部落格哩,改天再來好好品嘗了
延伸:
若問世界誰無雙:愛情裡的獨一無二https://corrupttheyouth.net/2018/04/19/%E8%8B%A5%E5%95%8F%E4%B8%96%E7%95%8C%E8%AA%B0%E7%84%A1%E9%9B%99%EF%BC%9A%E6%84%9B%E6%83%85%E8%A3%A1%E7%9A%84%E7%8D%A8%E4%B8%80%E7%84%A1%E4%BA%8C/
第四章內容
https://www.chineseupress.com/image/data/preview/9789629967918_sample.pdf
參考書目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OoqDwAAQBAJ&pg=PA202&lpg=PA202&dq=%E5%B0%8F%E7%8E%8B%E5%AD%90%E7%9A%84%E9%A0%98%E6%82%9F+%E5%8F%83%E8%80%83%E6%9B%B8%E7%9B%AE&source=bl&ots=dY2Gdu79as&sig=_fAE_M2H-pbL2zIb4orBk3EmKUc&hl=zh-TW&sa=X&ved=2ahUKEwiI5_CbwerdAhWBOnAKHdPxDGUQ6AEwD3oECAkQAQ#v=onepage&q&f=false
延伸:
若問世界誰無雙:愛情裡的獨一無二https://corrupttheyouth.net/2018/04/19/%E8%8B%A5%E5%95%8F%E4%B8%96%E7%95%8C%E8%AA%B0%E7%84%A1%E9%9B%99%EF%BC%9A%E6%84%9B%E6%83%85%E8%A3%A1%E7%9A%84%E7%8D%A8%E4%B8%80%E7%84%A1%E4%BA%8C/
第四章內容
https://www.chineseupress.com/image/data/preview/9789629967918_sample.pdf
參考書目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OoqDwAAQBAJ&pg=PA202&lpg=PA202&dq=%E5%B0%8F%E7%8E%8B%E5%AD%90%E7%9A%84%E9%A0%98%E6%82%9F+%E5%8F%83%E8%80%83%E6%9B%B8%E7%9B%AE&source=bl&ots=dY2Gdu79as&sig=_fAE_M2H-pbL2zIb4orBk3EmKUc&hl=zh-TW&sa=X&ved=2ahUKEwiI5_CbwerdAhWBOnAKHdPxDGUQ6AEwD3oECAkQAQ#v=onepage&q&f=false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中東心臟之心得筆記
這一本概述了近代沙烏地社會的發展,從王位繼承、外交、社會底層、改革、國內派系鬥爭,很清楚了解近代阿拉伯面臨的困難與改革的方向。
至今沙烏地進行多項的改革、多遭到國內基本教義派的阻撓,顯然這是沙烏地牛步改革的原因,基本教義派試圖讓沙烏地人民回到好幾世紀前的傳統信仰生活,拒絕西方文明、壓制女性,只不斷灌輸古蘭經的教義,試圖以宗教控制人民。在幾百年前,或許這招行得通,搭配王室的灑錢,或許會被認為是國力強大的國家,但在20世紀,全球化的興起、科技的進步,一個國家要是不與其他國家接軌,學習進步的知識,是很難生存的,人民透過網路,得知其他國家的富庶,宗教灌輸再也騙不了人民了,王室亟欲改革卻無法執行,人民逐漸不滿,附近的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厭惡沙烏地對美國的依從,想要奪取沙烏地的政權,在這內憂外患之下,內憂不是人民的不滿爆發,就是基本教義派的反抗,而外患是其他伊斯蘭國家的覬覦與美國的不再支持。要能夠在這多重困難中找出一條新路,甚至是在石油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更是難上加難。當今第七任國家-31歲的沙爾曼親王,一反過去老病衰頹的國王,很期待能看到沙烏地的新風貌(聽說最近女性開始可以開車,還可以看電影了?)
延伸
沙烏地式扭曲:導讀《中東心臟》與王國的未來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070759
沙漠中的權力遊戲:換王儲?沙烏地王室的三代暗戰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538241
至今沙烏地進行多項的改革、多遭到國內基本教義派的阻撓,顯然這是沙烏地牛步改革的原因,基本教義派試圖讓沙烏地人民回到好幾世紀前的傳統信仰生活,拒絕西方文明、壓制女性,只不斷灌輸古蘭經的教義,試圖以宗教控制人民。在幾百年前,或許這招行得通,搭配王室的灑錢,或許會被認為是國力強大的國家,但在20世紀,全球化的興起、科技的進步,一個國家要是不與其他國家接軌,學習進步的知識,是很難生存的,人民透過網路,得知其他國家的富庶,宗教灌輸再也騙不了人民了,王室亟欲改革卻無法執行,人民逐漸不滿,附近的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厭惡沙烏地對美國的依從,想要奪取沙烏地的政權,在這內憂外患之下,內憂不是人民的不滿爆發,就是基本教義派的反抗,而外患是其他伊斯蘭國家的覬覦與美國的不再支持。要能夠在這多重困難中找出一條新路,甚至是在石油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更是難上加難。當今第七任國家-31歲的沙爾曼親王,一反過去老病衰頹的國王,很期待能看到沙烏地的新風貌(聽說最近女性開始可以開車,還可以看電影了?)
延伸
沙烏地式扭曲:導讀《中東心臟》與王國的未來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070759
沙漠中的權力遊戲:換王儲?沙烏地王室的三代暗戰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538241
心理學概論筆記-社會心理學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感與思想"
基模架構存在於我們大腦的認知結構,負責彙整各種主題的資訊,包括我們對事情的基本知識及印象。會因為新資訊的影響而改變,也會因為與基模不合而忽視某些新訊息。
B.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導火線
可近性是最先顯現在腦袋的想法跟信念,並建構出一個基模架構,這個過程稱為導火線
"個體最近的想法或經驗能讓一種基模架構在我們記憶中容易出現,而最近的事件因而引導出一個特定的基模架構"
但,過於簡易的基模架構會使我們過於簡化眼前發生的事件,甚至使自身盲目
C.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影響基模的建構,導致之後的訊息容易被扭曲或忽視
D.固著效應(perseverance effect)
緊抱著原有的基模結構不放,而不願更動,第一印象常因為固著效應而產生初始效應
E.自我實現預言,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在目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所知覺或預期者,常在自已之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也就是會專注那些符合自己基模結構的資訊,而忽略相反的資訊
i.第一印象的形成-觀察者在第一次與對方接觸時,根據對方的行為而得出的判斷
*形體特徵,相貌好的容易在第一印象中得到高評價
*非語文行為又或是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常用來表達情緒、表達態度、表達個人特質、協助語言溝通。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透過他人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搭配自身的基模架構去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ii.行為結果的歸因解釋
*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分為情境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的發生是由於情境因素使然
性格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發生之原因歸之於其個人性格或其具有的條件所使然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是由於偏向性格歸因或情境歸因而產生的謬誤
*相對推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從個人相對應的行為來推論個人性格。主要作法是將個人選擇的行為所可能實現的目的,和採取替代性的行動所能實現之目的來進行比較,也就是比較不同選擇的非共同效應
*共變模式(covariance model),針對行為解釋採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的多項行為所提出
1.特殊性,某行為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發生
2.共同性,該情境是否引起大家共同的行為
3.一致性,該個體是否在一樣的情境下都會進行此行為
如情境歸因就是高特殊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不論是誰,都會在某處進行某種行為,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情境的原因
性格歸因是低特殊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某人在某個情境總是做某件事,但其他人不會(低共同性與低特殊性),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性格的問題
B.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以情感為基礎、以利害為基礎、沒有基礎
i.人際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注意、欣賞等心理上的好感,進而吸引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關係的歷程
*生理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決定人際吸引的第一個且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期
*時近性(proximity)-人與人之間的活動空間彼此接近,而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相似性(similarity)-性質相似的人彼此吸引
*互補性(complementarity)-個人為彌補自己的不足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的心理傾向
ii.愛情與妒忌-建立個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喜歡與愛
喜歡的要素為生理吸引、時近性、相似性、互補性
愛的要素則為關心、 依附、親密、承諾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包含親密、熱情、承諾。親密是互動關係中所分享的溫馨與親近,熱情是愛情關係中存在的一種強烈情緒,承諾則是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仍保存兩人關係的決定與意圖。
基於三種元素可發展出八種組合。

*妒忌-不愉快的情感,夾雜著怨恨、生氣、害怕等感覺
減緩妒忌應試著從認知上理解為何忌妒,以及揭露自己目前的感受,並保持自信(因為忌妒反應的是自己沒有自信與安全感)
iii.孤獨與寂寞
寂寞是少於期望中所能擁有的人際關係,或指沒有從期望中的人際互動中獲得滿意的關係,與獨處不同

A.角色與規範
社會角色(social role)-個人在團體中經認可的身分、位置與任務
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社會角色表現出來的行為,在社會中經學習而建立,常受到社會規範影響
社會規範(social norm)-社會公認的角色行為標準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團體中其他角色按照社會規範去期待某個角色的行為的心裡傾向
角色間衝突(inter-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兼顧數種角色的狀況
角色內衝突(intra-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滿足數種角色需求
角色混淆(role-confusion)-當個人對自身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明確,無法符合角色期待
B.態度
i.態度的組成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與判斷
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擁有的看法、意見、觀念或信念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與感情
行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採許的行動
ii.態度與行為
態度與行為的關聯,根據行為主義的觀點,個人的態度始於認知,先從觀念上接受信念,再參與活動,從中加強信念,因而形成情感。
iii.態度改變的心理歷程
*說服過程
四要素有資訊來源(來源可信度高則容易說服人)、訊息內容、傳播工具、接收者特質
*F.Heider的平衡論
假設P(perceiver)為當事人,O(other)為他人,X(attitude object)為第三者或態度對象,形成以下的三角形。
三者中如果有兩正或兩負,相乘結果為正,則為平衡狀態,如果相乘結果為負,則不平衡。

*學習制約
態度的形成受到學習經驗的影響,他人意見會對你的態度產生影響
*L.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
當態度與行為不協調時,個體會迫使自己改變態度以達到和諧。
*Bem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
認為個人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與一般認為的態度決定行為論相反。
C.從眾與心理反感
從眾行為(conformity behavior)-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
心理反感(psychological reactance)-說明個人在遭受壓力或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感覺自由受到威脅時,在心理上不期而然產生的反感。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要素,遺傳基因、社會學習、大眾傳播、過去的生活經驗、宗教信仰。
但情境也會影響,尤其是公共現場容易造成出於責任分散的旁觀者效應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種心理歷程

B.攻擊與暴力行為
生理因素、挫折、社會學習是常見的幾個要素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感與思想"
1.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探討人們如何做日常生活的決定
A.基模架構(schemas)基模架構存在於我們大腦的認知結構,負責彙整各種主題的資訊,包括我們對事情的基本知識及印象。會因為新資訊的影響而改變,也會因為與基模不合而忽視某些新訊息。
B.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導火線
可近性是最先顯現在腦袋的想法跟信念,並建構出一個基模架構,這個過程稱為導火線
"個體最近的想法或經驗能讓一種基模架構在我們記憶中容易出現,而最近的事件因而引導出一個特定的基模架構"
但,過於簡易的基模架構會使我們過於簡化眼前發生的事件,甚至使自身盲目
C.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影響基模的建構,導致之後的訊息容易被扭曲或忽視
D.固著效應(perseverance effect)
緊抱著原有的基模結構不放,而不願更動,第一印象常因為固著效應而產生初始效應
E.自我實現預言,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在目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所知覺或預期者,常在自已之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也就是會專注那些符合自己基模結構的資訊,而忽略相反的資訊
2.社會知覺與人際關係
A.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人對人的知覺,與之相對的是物體知覺,即一般口語常用的知覺一詞i.第一印象的形成-觀察者在第一次與對方接觸時,根據對方的行為而得出的判斷
*形體特徵,相貌好的容易在第一印象中得到高評價
*非語文行為又或是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常用來表達情緒、表達態度、表達個人特質、協助語言溝通。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透過他人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搭配自身的基模架構去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ii.行為結果的歸因解釋
*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分為情境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的發生是由於情境因素使然
性格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發生之原因歸之於其個人性格或其具有的條件所使然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是由於偏向性格歸因或情境歸因而產生的謬誤
*相對推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從個人相對應的行為來推論個人性格。主要作法是將個人選擇的行為所可能實現的目的,和採取替代性的行動所能實現之目的來進行比較,也就是比較不同選擇的非共同效應
*共變模式(covariance model),針對行為解釋採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的多項行為所提出
1.特殊性,某行為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發生
2.共同性,該情境是否引起大家共同的行為
3.一致性,該個體是否在一樣的情境下都會進行此行為
如情境歸因就是高特殊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不論是誰,都會在某處進行某種行為,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情境的原因
性格歸因是低特殊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某人在某個情境總是做某件事,但其他人不會(低共同性與低特殊性),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性格的問題
B.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以情感為基礎、以利害為基礎、沒有基礎
i.人際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注意、欣賞等心理上的好感,進而吸引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關係的歷程
*生理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決定人際吸引的第一個且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期
*時近性(proximity)-人與人之間的活動空間彼此接近,而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相似性(similarity)-性質相似的人彼此吸引
*互補性(complementarity)-個人為彌補自己的不足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的心理傾向
ii.愛情與妒忌-建立個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喜歡與愛
喜歡的要素為生理吸引、時近性、相似性、互補性
愛的要素則為關心、 依附、親密、承諾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包含親密、熱情、承諾。親密是互動關係中所分享的溫馨與親近,熱情是愛情關係中存在的一種強烈情緒,承諾則是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仍保存兩人關係的決定與意圖。
基於三種元素可發展出八種組合。

*妒忌-不愉快的情感,夾雜著怨恨、生氣、害怕等感覺
減緩妒忌應試著從認知上理解為何忌妒,以及揭露自己目前的感受,並保持自信(因為忌妒反應的是自己沒有自信與安全感)
iii.孤獨與寂寞
寂寞是少於期望中所能擁有的人際關係,或指沒有從期望中的人際互動中獲得滿意的關係,與獨處不同

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人類更多的社會行為是社會個人或團體之間的所產生的
A.角色與規範社會角色(social role)-個人在團體中經認可的身分、位置與任務
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社會角色表現出來的行為,在社會中經學習而建立,常受到社會規範影響
社會規範(social norm)-社會公認的角色行為標準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團體中其他角色按照社會規範去期待某個角色的行為的心裡傾向
角色間衝突(inter-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兼顧數種角色的狀況
角色內衝突(intra-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滿足數種角色需求
角色混淆(role-confusion)-當個人對自身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明確,無法符合角色期待
B.態度
i.態度的組成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與判斷
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擁有的看法、意見、觀念或信念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與感情
行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採許的行動
ii.態度與行為
態度與行為的關聯,根據行為主義的觀點,個人的態度始於認知,先從觀念上接受信念,再參與活動,從中加強信念,因而形成情感。
iii.態度改變的心理歷程
*說服過程
四要素有資訊來源(來源可信度高則容易說服人)、訊息內容、傳播工具、接收者特質
*F.Heider的平衡論
假設P(perceiver)為當事人,O(other)為他人,X(attitude object)為第三者或態度對象,形成以下的三角形。
三者中如果有兩正或兩負,相乘結果為正,則為平衡狀態,如果相乘結果為負,則不平衡。
*學習制約
態度的形成受到學習經驗的影響,他人意見會對你的態度產生影響
*L.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
當態度與行為不協調時,個體會迫使自己改變態度以達到和諧。
*Bem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
認為個人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與一般認為的態度決定行為論相反。
C.從眾與心理反感
從眾行為(conformity behavior)-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
心理反感(psychological reactance)-說明個人在遭受壓力或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感覺自由受到威脅時,在心理上不期而然產生的反感。
4.利社會行為與暴力行為
A.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影響助人行為的五要素,遺傳基因、社會學習、大眾傳播、過去的生活經驗、宗教信仰。
但情境也會影響,尤其是公共現場容易造成出於責任分散的旁觀者效應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種心理歷程

B.攻擊與暴力行為
生理因素、挫折、社會學習是常見的幾個要素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沒有兇手的殺人夜之心得
我一直以來都滿少看偵探小說的(我是這麼覺得拉),但其中某一類型我一直都挺喜歡的,不是那種案件複雜、巧妙設計的那種,而是那種動機匪夷所思,富有深意的那種那種(或許吧),最後一篇〈沒有兇手的殺人夜〉,我第一次見到敘述性詭計的利害,透過敘事的方式,人稱的改變,直到最後才讓你發覺,原來兇手與被害者一直都直白白的呈現在你面前,只是你沒有察覺到,真的很讓人驚訝。
除此之外,微不足道的蓄意或是舞孃也都令人感動,對受害者那微不足道的意圖,那萬分之一的慘劇就這樣發生;懷有好意的禮物,間接成為自殺的導火線,讀來令人震撼,這種劇情雖然比不上嫌疑犯X的獻身那樣的感人,但也是很值得一看了。
我想,讀偵探小說不只是在讀情節的設計巧思,也是在讀人心。
除此之外,微不足道的蓄意或是舞孃也都令人感動,對受害者那微不足道的意圖,那萬分之一的慘劇就這樣發生;懷有好意的禮物,間接成為自殺的導火線,讀來令人震撼,這種劇情雖然比不上嫌疑犯X的獻身那樣的感人,但也是很值得一看了。
我想,讀偵探小說不只是在讀情節的設計巧思,也是在讀人心。
《21世紀的21堂課》之心得
這一本書談論的內容包山包海,從自由主義面對的挑戰、區域國族主義的興起、假新聞的橫行、自我意義的探尋,很難也懶得在這一篇心得中道盡
但得說,這一篇如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有許多很值得討論的見解。其中,意義那一篇章,我覺得作者似乎將佛教那樣,認為人生並無任何意義,也不須創造意義,但最後的那一句"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似乎可與世俗主義那一篇章中的"同情"相牽連,是否意味者,我們不須構造一種神話,只要注重現世的苦難,並試著去解決,又是否這就是作者提倡的世俗主義呢?作者是否也提倡了一種意義的敘事-世俗主義呢?
個人見解很難道盡,看看啾啾鞋的解說,希望可以彌補這一小段文字的缺憾
但得說,這一篇如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有許多很值得討論的見解。其中,意義那一篇章,我覺得作者似乎將佛教那樣,認為人生並無任何意義,也不須創造意義,但最後的那一句"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似乎可與世俗主義那一篇章中的"同情"相牽連,是否意味者,我們不須構造一種神話,只要注重現世的苦難,並試著去解決,又是否這就是作者提倡的世俗主義呢?作者是否也提倡了一種意義的敘事-世俗主義呢?
個人見解很難道盡,看看啾啾鞋的解說,希望可以彌補這一小段文字的缺憾
〈白恐研究中檔案與口述歷史間的實與虛-許雪姬〉之筆記
- 前言
- 國家檔案管理局負責管理白恐的相關國家檔案
- 以案件建檔
-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為眾多白恐受難者做了許多的口述檔、影音檔、回憶錄等
- 以人建檔
- 有許多受難者提供的資料,但虛實不分
- 口述歷史的特點
- 優點
- 受難者透過傾訴可得到療育
- 對同一案件有多重的觀點
- 容易閱讀,比學術論文吸引人
- 缺點
- 虛實不分
- 受訪者有意識型態的置入
- 相同問題不同回答的羅生門
- 檔案的性質及其重要性
- 檔案的性質
- 以一宗一案為原則,以受害者為主
- 檔案的類型
- 判決書等國家資料
- 白恐案件相關研究-以愛國青年會案(滿洲建大案)為例
- 何謂愛國青年會
- 二二八事件後,從滿州回台的關東軍台籍軍官,形成的組織
- 另一說法是中共台灣省地區工作委員會
- 愛國青年會案
- 因林慶雲而起的案件,其他人因同是建大生而被逮補
- 另外的建大案
- 李水清涉入台北監獄案
- 黃山水案
- 涂南山案
- 三建大生被捕案
- 結論
- 上述和建大生有關的案件,多因為其身分或無實的密告而入案,對於判決書中虛實真假的紀錄,需搭配受難者的口述來獲得相關事實。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阿,我覺得這篇有點瑣碎耶
但我想重點應該是想透過建大案來說明,白恐案件的虛虛實實,還需要我們去探究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同上
引用格式
許雪姬,〈白恐研究中檔案與口述歷史間的實與虛〉,載台灣口述歷史委員會,《紀錄聲音的歷史》(台北:台灣口述歷史學會,2016),頁223-242
同上
引用格式
許雪姬,〈白恐研究中檔案與口述歷史間的實與虛〉,載台灣口述歷史委員會,《紀錄聲音的歷史》(台北:台灣口述歷史學會,2016),頁223-242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 之筆記
能在這時候看到這本書,我真是三生有幸,在看完這本書的當下,心中想起這句話
這本書為那些有志於學術探討、喜歡讀書的人,詳細的介紹讀書的方法,學界、投稿期刊的眉眉角角,尤其是關於教授、投期刊,對於我的目標,開始有一些實際的想像了。
除卻那些細節,最值得一看的還是作者推薦的讀書方法
先廣博而後精、不住相的讀書、以通儒為典範
作者強調不為任何目的,只為興趣的閱讀,初期的廣泛閱讀、不住相,正是以通儒為典範的步道,爾後在選擇其中一個領域專精,同時,初期的閱讀成果,將會成為你後期精讀研究時,很重要的靈感來源。
我簡短的統整一下這些,也期許自己能夠做到這些簡短但重要的建議。
這本書為那些有志於學術探討、喜歡讀書的人,詳細的介紹讀書的方法,學界、投稿期刊的眉眉角角,尤其是關於教授、投期刊,對於我的目標,開始有一些實際的想像了。
除卻那些細節,最值得一看的還是作者推薦的讀書方法
先廣博而後精、不住相的讀書、以通儒為典範
作者強調不為任何目的,只為興趣的閱讀,初期的廣泛閱讀、不住相,正是以通儒為典範的步道,爾後在選擇其中一個領域專精,同時,初期的閱讀成果,將會成為你後期精讀研究時,很重要的靈感來源。
我簡短的統整一下這些,也期許自己能夠做到這些簡短但重要的建議。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 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 論述的主題-伍振勳〉之筆記
- 前言:「天論」是一則言說的文本
- 觀點的轉換
- 由"以文論天"的文章,轉換為"以言成道"的言說觀點,了解它可能不是在描述或解釋天,而是在要求人做某些事,並重新檢視"夫是之謂XX"的口語意義
- "夫是之謂XX"的口語意義
- 古老華夏透過正名某些事物,不僅使其名實相符,同時也在建構一套體系,更試著要求某些行動
- 「天」的意義:天地生成之本源
- 以"自然天"為前提,形成兩種詮釋
- 自然哲學,認為天論中的天是自然世界,揭示一種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平行的世界觀
- 主體哲學,認為天論中的天是自然人性,揭示以人文化成完善自然生命的樣態的德行觀念
- 而或許荀子「天論」是在探究天地萬物生成對人的價值(探究天地生成的本源),它的旨趣在於揭示「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典範
- 「天人之分」:「天命」模式的「知天」論述
- 時值戰國,各方思想家須有一套政治論述來說服君王,在此意義下,荀子的「知天」論述,就是詮釋聖王典範意義、探究王道政治如何傳承的論述
- 儒家的"知天"論述,在於"成己"以"知天"。但分歧在於如何進行
- 孟子認為透過「盡其心」可以「成物」(萬物皆備於我),強調的是「反身而誠」、「強恕而行」
- 荀子則認為透過「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可以「成物」(天地官而萬物役),強調的是「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
- 「成己」、「成物」: 「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行動典範
- 「知天」的「知」,不是知識取向的「知」,而是行動取向的「知」。「知」的日常用法,通常是行動取向的「知」,用在處理日常生活所面對的種種情況,此時的「知」其實意謂必須處理完成某種情況。「知」不僅是指知覺、認識與思辨(知性主體所側重的能力),它還伴隨處理與完成(行動主體所側重的能力)
- 結語:人在!物在!天也在!
- 荀子的「天論」文本,其實非關探究「天」的性質為何的自然哲學,而是探究「知天如何可能」的政治論述,目的在解釋歷史敘事當中聖王典範的意義
- 主旨在於揭示如何「成己」、「成物」的政治行動綱領以解除人對於行道的疑惑並且重建敬己、參天的信念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試圖從自然哲學與主體哲學的兩種詮釋方法中,帶出具有政治論述的第三種詮釋方法
伍振勳,〈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 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頁51-86,2014.09。試圖從自然哲學與主體哲學的兩種詮釋方法中,帶出具有政治論述的第三種詮釋方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我還不是很懂,但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是,這篇應該要看成"一則言說的文本",也就是從說明某些事,轉為促使或說服某些人接受某些事。
其他應該還有很多啦~但在下才疏學淺XD
引用格式
其實我還不是很懂,但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是,這篇應該要看成"一則言說的文本",也就是從說明某些事,轉為促使或說服某些人接受某些事。
其他應該還有很多啦~但在下才疏學淺XD
引用格式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學習跟大腦的關係 之心得筆記
這本書透過解釋大腦的運作,來告訴你怎樣才能掌握讀書的訣竅,看到簡介跟序,感覺好像很厲害,讓人有點期待
1.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A.發散模式與專注模式
專注模式是用理性、循序漸進的、分析的方法來看問題,常出現在你專注在某件事的時候。
發散模式則出現在當你放鬆下來的時候,讓大腦不同區塊互相交流,而產生出獨特的創見。
專注模式是用理性、循序漸進的、分析的方法來看問題,常出現在你專注在某件事的時候。
發散模式則出現在當你放鬆下來的時候,讓大腦不同區塊互相交流,而產生出獨特的創見。
在你困在某些問題,無法逃脫的時候,可以試著從專注模式轉換到發散模式,有時會靈光一散,想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B.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工作記憶指的是必須立刻處理且有意識處理資訊,常透過複誦來維持工作記憶。再加上間隔式重複法,則可以將之存為長期記憶
B.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工作記憶指的是必須立刻處理且有意識處理資訊,常透過複誦來維持工作記憶。再加上間隔式重複法,則可以將之存為長期記憶
C.記憶組塊
組塊是一組以意義組合而成的資訊,許多組塊組合成概念。
建立組塊有三步驟,一是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二是理解資料的要點,透過理解可以讓資料之間更容易接合在一起,三是建立脈絡,讓你知道這些組塊之間的關係。而透過反覆練習(提取腦中資訊與回想),可以讓剛形成的組塊更結實。
習慣的特性分為提示、例行動作、獎賞、信念。我們透過得到獎賞,回饋到我們的例行動作,強化我們對提示的反應,且不斷增強我們的信念。
因此要藉著駕馭習慣來抵抗拖延,必須先從獎賞著手,了解自己為何拖延來設計獎賞,並避免那些誘惑你拖延的提示,加上番茄鐘工作法堅持例行動作,最後搭配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或是與朋友一同加油,會讓整個過程更好。
"想要避免拖延,最好別把焦點放在結果上,你反而應該用心建立過程"-P132
幾個小方法協助抵抗拖延
1.建立工作清單
2.用自我實驗找出抵抗拖延的方法
3.從小挑戰做起,一步一步改變
延伸書目: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查爾斯.杜希格,大塊文化,2012
《搞什麼,又凸槌了?! :如何拯救壓力下的失常表現》,Sian Beilock,商周出版,2011
善用譬喻或對比-圖像化抽象的概念,不僅容易理解也記得牢
間隔式記憶法-每隔幾天就回想你想記起來的東西,慢慢得越隔越久
延伸影片:
如何增強記憶力?福爾摩斯「思維宮殿」 5步驟記憶法大揭密 | Why學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ktHJPyVKA
"學習來自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收到的訊息"-P232
也就是養成直覺式的理解力
"過於刻意要求專心,可能反而妨礙你找到答案...有時最好暫時放下問題,先去處理別的事"-P240
"用譬喻跟類比建立記憶組塊,能讓南轅北轍的概念之間產生激盪"-P251
費曼學習法,用簡單的隱喻或類比,來解釋一個複雜的概念
"對於學習來說,毅力往往比智力重要"-P279

考前準備表P302-303
"先從難題開始--但是很快跳到簡單的題目"-P304
讓大腦的其他部份去解決難題
十種好的讀書方法P321-323
1.回想學習內容
2.檢驗自己
3.建立問題組塊
4.間隔練習
5.交替練習不同的解題技巧
6.休息
7.運用說明式質問法
8.專注
9.先吃掉青蛙
10.使用心理對比
十種糟糕的讀書方法P323-325
1.被動式反覆閱讀
2.劃滿了滿篇重點
3.只是看解答,以為自己讀懂了
4.最後一刻臨陣磨槍
5.重複練習你已經知道如何解答的題型
6.把讀書小組變成聊天大會
7.做題目之前沒有讀課本
8.不找老師或同學討論你不明白的地方
9.不斷分心
10.睡眠不足
組塊是一組以意義組合而成的資訊,許多組塊組合成概念。
建立組塊有三步驟,一是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二是理解資料的要點,透過理解可以讓資料之間更容易接合在一起,三是建立脈絡,讓你知道這些組塊之間的關係。而透過反覆練習(提取腦中資訊與回想),可以讓剛形成的組塊更結實。
2.如何不再拖延
抵抗拖延之前,我們先來認識習慣的養成習慣的特性分為提示、例行動作、獎賞、信念。我們透過得到獎賞,回饋到我們的例行動作,強化我們對提示的反應,且不斷增強我們的信念。
因此要藉著駕馭習慣來抵抗拖延,必須先從獎賞著手,了解自己為何拖延來設計獎賞,並避免那些誘惑你拖延的提示,加上番茄鐘工作法堅持例行動作,最後搭配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或是與朋友一同加油,會讓整個過程更好。
"想要避免拖延,最好別把焦點放在結果上,你反而應該用心建立過程"-P132
幾個小方法協助抵抗拖延
1.建立工作清單
2.用自我實驗找出抵抗拖延的方法
3.從小挑戰做起,一步一步改變
延伸書目: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查爾斯.杜希格,大塊文化,2012
《搞什麼,又凸槌了?! :如何拯救壓力下的失常表現》,Sian Beilock,商周出版,2011
3.如何記得牢?
宮殿記憶法-透過視覺想像出一個場景,為場景中的物品賦予意義,協助你記住你想記憶的事情善用譬喻或對比-圖像化抽象的概念,不僅容易理解也記得牢
間隔式記憶法-每隔幾天就回想你想記起來的東西,慢慢得越隔越久
延伸影片:
如何增強記憶力?福爾摩斯「思維宮殿」 5步驟記憶法大揭密 | Why學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ktHJPyVKA
4.如何學得更深入?
我覺得書中有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來自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收到的訊息"-P232
也就是養成直覺式的理解力
"過於刻意要求專心,可能反而妨礙你找到答案...有時最好暫時放下問題,先去處理別的事"-P240
"用譬喻跟類比建立記憶組塊,能讓南轅北轍的概念之間產生激盪"-P251
費曼學習法,用簡單的隱喻或類比,來解釋一個複雜的概念
"對於學習來說,毅力往往比智力重要"-P279
5.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
"競爭是一個激烈的合作模式,可以激發人們最大的潛力"-P293
考前準備表P302-303
"先從難題開始--但是很快跳到簡單的題目"-P304
讓大腦的其他部份去解決難題
十種好的讀書方法P321-323
1.回想學習內容
2.檢驗自己
3.建立問題組塊
4.間隔練習
5.交替練習不同的解題技巧
6.休息
7.運用說明式質問法
8.專注
9.先吃掉青蛙
10.使用心理對比
十種糟糕的讀書方法P323-325
1.被動式反覆閱讀
2.劃滿了滿篇重點
3.只是看解答,以為自己讀懂了
4.最後一刻臨陣磨槍
5.重複練習你已經知道如何解答的題型
6.把讀書小組變成聊天大會
7.做題目之前沒有讀課本
8.不找老師或同學討論你不明白的地方
9.不斷分心
10.睡眠不足
心理學概論筆記-記憶與遺忘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定義記憶為"個體對其經驗的登錄、貯取以及再認或回憶提取"
A.下視丘-間腦系統:包括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旁灰質、腦幹上部、視丘下部及細胞核
B.海馬系統:海馬的雙側,海馬迴及乳頭體,顳葉之下內側
C.其他:如額葉、前扣帶皮質、胼胝體等
記憶障礙-因外傷或是神經化學作用而造成的記憶喪失
A.間腦或海馬迴損傷的記憶喪失,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產生永久的重度記憶喪失,如高沙可
夫症侯群(Korsakoff's syndrome)
B.廣泛性大腦疾患所引起的記憶缺失,如老人痴呆、阿茲海默症
C.精神疾患有關的記憶障礙
C-1.心因性失憶症,在沒有腦部疾病的狀況下,因突發的心理因素,而失去與個人有關的某些記憶
C-2.憂鬱性假性癡呆,嚴重的憂鬱症常患有記憶喪失及類似痴呆症狀,常因注意力不足等,使得感官器官無法接收訊息
C-3.其他的精神患者,如躁症、精神官能症等都有記憶喪失等傾向
A-1.登錄(encodeing)、保留(retention)和提取(retrieval)
登陸是訊息第一次儲存在記憶系統的方法
保留是指經過一段時間再現的方式
提取是指訊息最後由此記憶系統再現的方式
A-2.訊息流失(information loss)
意指任何干擾訊息提取的發生
A-3.碼
訊息在記憶系統中呈現的方式,聲音、圖像等
A-4.訊息縮減(information reduction)或再組織(reorganization)
訊息縮減是紀錄下來的資訊比其原有的訊息更為縮減
再組織是透過整理原有的訊息,以其他方式重新儲存
A-5.訊息容量(capacity)
依照訊息容量來選擇不同方式登陸及提取訊息
B.人類的記憶結構
B-1.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SM)
個體憑著五官,在感受到刺激時引起的短暫記憶,如果沒有立即處理,記憶就會消失
B-2.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又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初級記憶
經過感官記憶後而能保存20s內的記憶,與感官記憶不同的是,從未經處理的感覺訊息,轉為有意義的概念。
大約有752個訊息單位可以同時被持有,透過反覆背誦可以進入長期記憶,但容易受到相似訊息的干擾
B-3.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又被稱為次級記憶
能夠長期、甚至永久儲存。應用長期記憶有兩個心理現象,一是"舌尖現象(tip-of-tongue phenomenin)",無法立即提取長期記憶的狀況,二是記憶扭曲(memory distortion),記憶內容與事實不符。
容量無限,但容易受到意義相似的訊息干擾
A.記憶模式
認為注意(attention)作為一個選濾模式,是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之間的橋樑
B-2.貯存(storing)
B-3.提取(retrieval)
C-2.回憶法(recall)
C-3.再學習法(relearning),又稱節省法(saving method)
C-4.後設記憶(meta-memory)
D-1.感官記憶
定義記憶為"個體對其經驗的登錄、貯取以及再認或回憶提取"
1.記憶的生理基礎
目前已知可能與記憶有關的大腦結構A.下視丘-間腦系統:包括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旁灰質、腦幹上部、視丘下部及細胞核
B.海馬系統:海馬的雙側,海馬迴及乳頭體,顳葉之下內側
C.其他:如額葉、前扣帶皮質、胼胝體等
記憶障礙-因外傷或是神經化學作用而造成的記憶喪失
A.間腦或海馬迴損傷的記憶喪失,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產生永久的重度記憶喪失,如高沙可
夫症侯群(Korsakoff's syndrome)
B.廣泛性大腦疾患所引起的記憶缺失,如老人痴呆、阿茲海默症
C.精神疾患有關的記憶障礙
C-1.心因性失憶症,在沒有腦部疾病的狀況下,因突發的心理因素,而失去與個人有關的某些記憶
C-2.憂鬱性假性癡呆,嚴重的憂鬱症常患有記憶喪失及類似痴呆症狀,常因注意力不足等,使得感官器官無法接收訊息
C-3.其他的精神患者,如躁症、精神官能症等都有記憶喪失等傾向
2.記憶系統與結構
A.人類的記憶系統A-1.登錄(encodeing)、保留(retention)和提取(retrieval)
登陸是訊息第一次儲存在記憶系統的方法
保留是指經過一段時間再現的方式
提取是指訊息最後由此記憶系統再現的方式
A-2.訊息流失(information loss)
意指任何干擾訊息提取的發生
A-3.碼
訊息在記憶系統中呈現的方式,聲音、圖像等
A-4.訊息縮減(information reduction)或再組織(reorganization)
訊息縮減是紀錄下來的資訊比其原有的訊息更為縮減
再組織是透過整理原有的訊息,以其他方式重新儲存
A-5.訊息容量(capacity)
依照訊息容量來選擇不同方式登陸及提取訊息
B.人類的記憶結構
B-1.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SM)
個體憑著五官,在感受到刺激時引起的短暫記憶,如果沒有立即處理,記憶就會消失
B-2.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又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初級記憶
經過感官記憶後而能保存20s內的記憶,與感官記憶不同的是,從未經處理的感覺訊息,轉為有意義的概念。
大約有752個訊息單位可以同時被持有,透過反覆背誦可以進入長期記憶,但容易受到相似訊息的干擾
B-3.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又被稱為次級記憶
能夠長期、甚至永久儲存。應用長期記憶有兩個心理現象,一是"舌尖現象(tip-of-tongue phenomenin)",無法立即提取長期記憶的狀況,二是記憶扭曲(memory distortion),記憶內容與事實不符。
容量無限,但容易受到意義相似的訊息干擾
3.記憶模式與歷程
A.記憶模式
A-1.選濾模式(filter model)
認為注意(attention)作為一個選濾模式,是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之間的橋樑

A-2.緩衝模式(buffer theory),又稱三段記憶模式(a three-store mode of memory)
認為記憶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並假設重要的訊息會經由複誦而進入緩衝區,進而成為長期記憶,這段過程稱為複習緩衝(rehearsal buffer),另外組織(亦即運用記憶塊)以及精進作用(聯想方式)

B.記憶的歷程
B-1.譯碼(encoding)原始訊息經由感官,並由中樞神經加以整理,稱為譯碼
B-2.貯存(storing)
為訊留存在個體所持續的時間,分為固化過程(consolidating)、重組過程(reconstructing),前者使得記憶能夠完整保留,後者則加入新訊息加以重組
B-3.提取(retrieval)
透過再認法與回憶,將記憶提取出來
C.記憶的測量
C-1.再認法,又稱辨認知(recognition)
為學校常用的選擇與是非題
C-2.回憶法(recall)
為學校常用的填充與簡答題,用於短期記憶
分為自由回憶法與序列回憶法
C-3.再學習法(relearning),又稱節省法(saving method)
透過讓受試者重新學習,記錄其時間與初始時間相比較來測量
其中有四種效應
序列效應(serial-position)-項目的排列位置會影響受試者的記憶
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剛開始的東西容易記得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後面的東西容易記得
閃光燈效應(flashbulb effect)-震撼的東西容易記得
萊斯托夫效應(Restorff effect)-最特別的最容易記憶
C-4.後設記憶(meta-memory)
讓個體能夠了解自己的記憶能力與擅長的記憶方式,有其三項,了解自己跟記憶有關的特質、了解不同的記憶材料對記憶的影響、記憶策略的運用與規則
D.記憶的策略與記憶技巧
D-1.感官記憶
重要在於注意階段,因此要減少分心刺激與目的單純化
D-2.短期記憶
在幾十秒內的心理活動中,要善用聲碼、擴大記憶廣度、複習後輸入長期記憶等D-3.長期記憶
決定個體的學習成效,重點在於利用關鍵字、情境、組織等
4.遺忘
A.客觀事實的遺忘-記憶過程中的訊息貯存不足
A-1.記憶痕跡的消失(Memory loss)
當個體沒有繼續練習或使用記憶,導致記憶痕跡消失
當個體沒有繼續練習或使用記憶,導致記憶痕跡消失
A-2.干擾效果
曾經學過或新學過的事務會對記憶產生干擾而遺忘
曾經學過或新學過的事務會對記憶產生干擾而遺忘
B.動機性遺忘
個體因為心理因素,將某些記憶予以壓制,使得記憶提取失敗
個體因為心理因素,將某些記憶予以壓制,使得記憶提取失敗
C.機體性遺忘
器質性器官導致的大腦受損,造成記憶喪失
延伸:
凱絲琳‧芮敏(2007)。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 (初版) (蘇采禾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巴特萊特(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 理學研究 (初版) (洪蘭譯)。臺北市﹕桂冠。
史奎爾;肯戴爾(2001)。透視記憶 (初版) (洪 蘭譯)。臺北市﹕遠流
'False memories -Lost in a shopping mall -Elizabeth Loftus' .2010.10.02
器質性器官導致的大腦受損,造成記憶喪失
延伸:
凱絲琳‧芮敏(2007)。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 (初版) (蘇采禾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巴特萊特(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 理學研究 (初版) (洪蘭譯)。臺北市﹕桂冠。
史奎爾;肯戴爾(2001)。透視記憶 (初版) (洪 蘭譯)。臺北市﹕遠流
'False memories -Lost in a shopping mall -Elizabeth Loftus' .2010.10.02
勇者無懼(Amistad)之心得
本來這部影片要當作期中報告,看到一半發現時代背景在內戰之前,喔!只好再找一部了,不過我也因此看了一部好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一件真實發生的案件,當時,有些奴隸商人會跑到非洲抓非法奴隸,在假扮成合法奴隸,因此這些奴隸從哪來,便成為這件案件的重點之一,但卻因為西班牙王室與男方人士的介入,使得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層級的案件,將奴隸交給西班牙亦或處死,一方面關係著與西班牙外交關係,一方面關係著南方人與北方人的緊張關係,而廢奴人士也無不盡全力要拯救這些黑人。
最後,黑人成功遭到釋放,卻也開啟美國內戰的導火線,黑人回到非洲,卻得面臨部落內戰以及無法止息的奴隸買賣,美國內戰成功平息後,黑人還為自由身,卻依然得面臨歧視,如同電影所說,"有些人厭惡奴隸主義,卻更憎恨黑人"。
這部電影講述一件真實發生的案件,當時,有些奴隸商人會跑到非洲抓非法奴隸,在假扮成合法奴隸,因此這些奴隸從哪來,便成為這件案件的重點之一,但卻因為西班牙王室與男方人士的介入,使得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層級的案件,將奴隸交給西班牙亦或處死,一方面關係著與西班牙外交關係,一方面關係著南方人與北方人的緊張關係,而廢奴人士也無不盡全力要拯救這些黑人。
最後,黑人成功遭到釋放,卻也開啟美國內戰的導火線,黑人回到非洲,卻得面臨部落內戰以及無法止息的奴隸買賣,美國內戰成功平息後,黑人還為自由身,卻依然得面臨歧視,如同電影所說,"有些人厭惡奴隸主義,卻更憎恨黑人"。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心理學概論筆記-學習與行為改變
阿,今年終於有時間修心理學概論了耶,照慣例在這裡把筆記打上去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定義"學習":個體因經驗致使行為產生持久性改變的過程。
條件有幾點,一是變化,不論大小,二是持久性,暫時性不算,三是經由經驗與練習產生,四是有多種類型
A.古典制約學習
定義"制約":一種事物的成立以他種事物為先決條件
定義"古典制約學習":透過刺激替代方式,使得A刺激可以替代B刺激,造成同樣的反應
其中有五個現象
1.條件化獲得
非制約刺激透過與制約刺激一同出現,而獲得連結
2.削弱作用
制約刺激條件化之後,如非刺激反應不再出現,會使得已經建立的制約反應逐漸減弱
3.自然恢復
削弱作用之後,再重複一次條件化獲得,反應會自然恢復
4.類化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相似的制約刺激會激起類似的反應,且不需經過制約學習歷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5.辨別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當有多種類似制約刺激出現時,能分辨制約刺激是哪一個。
相關實驗:
巴夫洛夫的狗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117
華生的小艾伯特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287

B.操作制約學習(工具制約學習)
定義"操作制約":操作制約是反應增強的作用,並藉由"增強物"的介入,使得反應頻率增高。
且與古典制約擁有相同的特性,如辨別、類化等
增強物則分為三類,原級增強物(人類基本需求)、次級增強物(能代替原級增強物的)、社會性增強物(概括性的增強物,從關懷、讚美到行為都是)。而加強行為發生的刺激,稱為正增強物,反之,令人不愉快而減少行為的刺激,稱為負增強物。
相關實驗:
史金納箱(Skinner Box)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1832
C.社會學習
強調環境的重要,認為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D.認知行為改變
認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引,藉由矯正想法來改變行動。
定義"行為":行為是指一個人所說或所做的事,但不同派別有不同的解釋。
傳統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行為"
新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加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認知論者認為是"行為是心理表徵的歷程",對於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並不太重視
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則認為是"包括內在、外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並側重內在意識與外顯行為,而非內隱的潛意識活動"
造成行為改變的因素則分為
主觀因素,成熟(隨生長程度而使其基本行為產生改變)與學習
客觀因素,遺傳與環境
A.推進良好行為
1.連續漸進法
將複雜動作分解為許多小步驟,來塑造行為
2.正增強作用
透過獎勵鼓勵人去做某件事
3.負增強作用
透過制裁、處罰等,使人不去做某件事
4.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
想似的情境會引發相似的作用以及相同刺激會強化反應並給予分辨
5.代幣增強作用
以代幣取代實物獎勵,如積分卡等
6.模仿原理:身教與境教
身教是以身作則,境教是設計環境來改變行為
7.增強的分配方式
分為"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間歇增強又分為"比率分配"與"時距分配",各又分為固定與變動
間歇優於連續,變動優於固定,比率優於時距
B.消除不當行為
1.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是個體得不到回饋而削弱行為
2.增強相剋行為
當AB兩行為無法並存,使其中一個愉悅反應大於另一個,可排擠另一個行為,最終留下你想要的行為
3.敏感遞減法
透過有系統、次序的呈現刺激,以逐漸消除焦慮與緊張
4.飽足法
飽足法是給太多的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令他感到厭膩。
5.撤除正增強
透過撤除使某人感到愉悅的東西,使其遵行你要的行為
6.遠離增強物
透過調整環境,移走使人作怪的刺激。
C.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1.理情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改變當事人的想法,藉以改變其情緒狀態
2.自我解惑法-透過有系統的分析問題,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3.自我肯定訓練-透過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來坦承自己的主張
4.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恐怖的不利情境,來面對現實、培養積極的看法。其語氣常是自我支持、勉勵的話。
行為主義是"從客觀的動物實驗和精確客觀的測量為主的行為科學",但只能解釋學習行為的"行",卻不足以解釋"知"的複雜學習歷程。
相關資料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805866-%E8%A1%8C%E7%82%BA%E4%B8%BB%E7%BE%A9%E5%BF%83%E7%90%86%E5%AD%B8%E7%9A%84%E5%AD%B8%E7%BF%92%E7%90%86%E8%AB%96
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1.學習與行為改變
定義"學習":個體因經驗致使行為產生持久性改變的過程。
條件有幾點,一是變化,不論大小,二是持久性,暫時性不算,三是經由經驗與練習產生,四是有多種類型
A.古典制約學習
定義"制約":一種事物的成立以他種事物為先決條件
定義"古典制約學習":透過刺激替代方式,使得A刺激可以替代B刺激,造成同樣的反應
其中有五個現象
1.條件化獲得
非制約刺激透過與制約刺激一同出現,而獲得連結
2.削弱作用
制約刺激條件化之後,如非刺激反應不再出現,會使得已經建立的制約反應逐漸減弱
3.自然恢復
削弱作用之後,再重複一次條件化獲得,反應會自然恢復
4.類化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相似的制約刺激會激起類似的反應,且不需經過制約學習歷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5.辨別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當有多種類似制約刺激出現時,能分辨制約刺激是哪一個。
相關實驗:
巴夫洛夫的狗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117
華生的小艾伯特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287

B.操作制約學習(工具制約學習)
定義"操作制約":操作制約是反應增強的作用,並藉由"增強物"的介入,使得反應頻率增高。
且與古典制約擁有相同的特性,如辨別、類化等
增強物則分為三類,原級增強物(人類基本需求)、次級增強物(能代替原級增強物的)、社會性增強物(概括性的增強物,從關懷、讚美到行為都是)。而加強行為發生的刺激,稱為正增強物,反之,令人不愉快而減少行為的刺激,稱為負增強物。
相關實驗:
史金納箱(Skinner Box)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1832
C.社會學習
強調環境的重要,認為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D.認知行為改變
認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引,藉由矯正想法來改變行動。
定義"行為":行為是指一個人所說或所做的事,但不同派別有不同的解釋。
傳統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行為"
新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加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認知論者認為是"行為是心理表徵的歷程",對於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並不太重視
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則認為是"包括內在、外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並側重內在意識與外顯行為,而非內隱的潛意識活動"
造成行為改變的因素則分為
主觀因素,成熟(隨生長程度而使其基本行為產生改變)與學習
客觀因素,遺傳與環境
A.推進良好行為
1.連續漸進法
將複雜動作分解為許多小步驟,來塑造行為
2.正增強作用
透過獎勵鼓勵人去做某件事
3.負增強作用
透過制裁、處罰等,使人不去做某件事
4.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
想似的情境會引發相似的作用以及相同刺激會強化反應並給予分辨
5.代幣增強作用
以代幣取代實物獎勵,如積分卡等
6.模仿原理:身教與境教
身教是以身作則,境教是設計環境來改變行為
7.增強的分配方式
分為"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間歇增強又分為"比率分配"與"時距分配",各又分為固定與變動
間歇優於連續,變動優於固定,比率優於時距
B.消除不當行為
1.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是個體得不到回饋而削弱行為
2.增強相剋行為
當AB兩行為無法並存,使其中一個愉悅反應大於另一個,可排擠另一個行為,最終留下你想要的行為
3.敏感遞減法
透過有系統、次序的呈現刺激,以逐漸消除焦慮與緊張
4.飽足法
飽足法是給太多的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令他感到厭膩。
5.撤除正增強
透過撤除使某人感到愉悅的東西,使其遵行你要的行為
6.遠離增強物
透過調整環境,移走使人作怪的刺激。
C.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1.理情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改變當事人的想法,藉以改變其情緒狀態
2.自我解惑法-透過有系統的分析問題,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3.自我肯定訓練-透過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來坦承自己的主張
4.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恐怖的不利情境,來面對現實、培養積極的看法。其語氣常是自我支持、勉勵的話。
行為主義是"從客觀的動物實驗和精確客觀的測量為主的行為科學",但只能解釋學習行為的"行",卻不足以解釋"知"的複雜學習歷程。
相關資料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805866-%E8%A1%8C%E7%82%BA%E4%B8%BB%E7%BE%A9%E5%BF%83%E7%90%86%E5%AD%B8%E7%9A%84%E5%AD%B8%E7%BF%92%E7%90%86%E8%AB%9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