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評鑑?-心理評鑑(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指運用特殊化的測驗程序以評定人們的各種能力、行為及個人特質
1.評鑑的歷史
Sir Francis Galton提出四個關於智力的觀念,可量化、智力上的差異形成一鐘形曲線(常態分配)、可經由客觀測驗測量出來、兩組測驗分數之間的關聯可統計出來
2.正式評鑑(formal assessment)的基本特徵-信度、效度、標準化
缺乏信度,必定缺乏效度。
具有信度,卻未必具有效度。
A.信度(reliability)-評鑑工具在產生一致的分數上可被信任的程度求取信度的方法有三種:
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同一種測驗在前後兩次不同時間中對同一群受試者施測,再以兩次測驗所得分數求其相關,所得相關係數即為重測信度係數,約趨近+1.00越值得信賴
適用於速度測驗,而非難度測驗
複本信度(alternate-forms)-當編製測驗時,同時編製具有類似性質及內容的兩份測驗,然後以這兩個複本交替施測,再根據受試者在兩個複本測驗上的分數求其相關,所得即為複本信度係數。
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把受試者的測驗結果,依據題號分為兩半(奇數、偶數分)來計算分數,再依個人在兩半測驗上的得分求其相關,所得即為折半信度係數(又稱"內部一致性係數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B.效度(validity)-一份測驗能夠測量到他想要測量之特質的程度
效標(validity criterion)的不同,效度可分為五種效度: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對測驗內容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包括我們想要測量的行為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就表面上而言,該測驗是否想要測量的事務有所關連,雖不可靠,但有助於取得授試者的信任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指測驗分數與現有效標之間相關的高低
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ralidity)或是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該測驗分數與未來行為表現進行比較,之間的相關程度就是效標關聯效度
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指測驗題目的選擇具有理論上依據的程度
C.標準化與常模
標準化,使測驗過程、測驗情境及測驗計分維持一致,才能獲得較真實的結果
常模,透過選定母群中的受試者,得到其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與平均數(mean),作為母群的常模。受試者的分數便可在其脈絡中看出其分數代表的意義。
二、智力評鑑
智力是"非常廣泛的一種心智能力,他特別是包括了推理、策劃、解決問題、抽象思考、理解複雜觀念、迅速學習,以及從經驗中學習等能力"1.IQ測驗
A.斯比智力量表(The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公式:智商(IQ)= [心智年齡(MA) / 實足年齡(CA) ]*100 -比率智商(ratio IQ),而後採離差智商(deviation IQ)來解釋測量分數
而後,持續的修正通常是因為擴展該量表的適用範圍,隨社會變遷而改變,更新常模等
B.魏氏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
特點是在於根據題目的性質,而分為幾個子測驗,獨立計算分數。
2.智力的兩極端
A.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與學習障礙有幾點特色
‧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IQ位於平均數大約兩個標準差以下
‧個人在適應行為上顯現一些缺陷,如語言使用、遵從規則、自我照顧等
‧初發年齡低於18歲
可能引起的遺傳因素,如唐氏症、苯酮尿症、懷孕母親感染麻疹或喝酒吃藥
B.資賦優異(giftedness)
Joseph Renzulli提出三環(three-ring)概念-能力、創造力、工作傾注去描述資賦優異,解釋了人通常不是全面性地資賦優異。
三、智力理論
1.智力的心理計量理論
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是專門研究心理測驗之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其中最常應用的技術為"因素分析",從大數目的一組自變相中找出較小數目的維度、群集或因素的一種統計程序。目的在於鑑定所研究概念的基本心理維度。Charles Spearman發現在一系列智力測驗中,個人在不同測驗之中的表現呈現高度相關。
依此,認為人類智力由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與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普通因素是個人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每人擁有的量卻不相同。特殊因素是個人學習各種特殊知識所需要的能力。因此,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s因素,這些s因素都一定擁有部分g因素。
Raymond Cattel採用因素分析,認為普通智力可分為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與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固定智力是個人已獲得的知識和他存取該知識的能力,由詞彙、算術等測驗算出,有助於處理生活中重複發生的具體挑戰。
流動智力是指透視複雜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由積木設計和空間視覺化等測驗所測量出來,有助於處理抽象問題。
J.P. Guilford提出沿著內容(content,及訊息的類型)、運作(operation,執行心理活動的類型)、產物(product,訊息被表徵的形式)三個維度組成的智能結構模型,共有五種內容、五種運作及六種產物。

2.Sr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創造性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實務性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揚棄以心理計量為主的因素分析與智能結構,試圖理解人類解決問題上的認知歷程,以擴展IQ的概念。分析性智力提供基本訊息處理技能,被認為是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智力成分,訊息處理的三種核心成分為知識獲得的成分、運作的成分、後設認知的成分。
創造性智力捕捉的是人們處理"新奇VS例行"兩種極端問題的能力,其意涵為個人善於運用觀察、建立起新觀念、處理新事物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以及展現高度工作效率的能力。
實務性智力反映個人日常事務的實際管理,包括適應情境、選擇適宜情境、塑造自己所需的情境等能力,即我們俗稱的生活智慧。
3.Gardner的智力多元論和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智力多元論包括數學邏輯、語言、大自然、音樂、空間、身體動感、人際、自我認識,每種智力的價值隨著不同社會而定,在評鑑上,除了紙筆測驗外,另需在各式各樣生活情境中接受觀察及評鑑。情緒智商被界定為四種主要成分,反映情緒在智能發展上具有積極角色。
1.準確而適宜地感知情緒、評估情緒即表達情緒的能力
2.利用情緒以促進思考的能力
3.理解及分析情緒的能力,以及有效應用情緒知識的能力
4.調節個人情緒以促進情緒成長和智能成長的能力。
四、智力的政治議題
1.團體比較的歷史
Henry Goddard對於IQ是某種深植於種族上的差異,來自於20世紀對移民的篩選,並助長了一戰時對黑人的歧視,僅僅因為其平均IQ低於白人。2.遺傳與IQ
遺傳在IQ上扮演很大的角色,遺傳相似性越高,IQ相似性也會越高,同時,生長環境的相似程度也與IQ相似度一致。當今討論遺傳對IQ分數的影響,有30%-80%的變異數可歸之為遺傳的影響。另外,遺傳率也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對此狀況的解釋是"遺傳素質輕推我們朝向那些突顯我們遺傳傾向的環境,因此導致在生命全程中遞增的遺傳率"而遺傳率緊緊解釋特定團體內的估計值,並不能解讀團體之間的差異。亦即當某族群的分數低於另一族群的分數時,並不能以遺傳率來解釋這兩個族群之間的差異。
3.環境與IQ
許多因素足以影響IQ的高低,如健康因素、教育資源、社會階級等,繼上一段的討論,某一族群的IQ分數之所以低於另一族群,其差異須考量與這個族群相關的經濟、教育資源的因素。4.文化與IQ測驗的有效性
不同文化在一個人身上塑造的特質,與某一個文化底下發展出來的IQ測驗,兩者必定有其差異,進而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五、創造力-指個人產生觀念或創作產品的能力
1.評估創造力及它與智力的關聯
評估創造力的焦點多投注在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上-對某問題提出各式各樣不尋常解答的能力。結果發現在IQ120以前呈現適度的關聯,但在這之後,關聯卻降下來,其推測"智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創造力成為可能,但並不是促進創造力"另一種焦點在於讓人提出具有創造性的產品-畫作、文學作品等。
2.創造力的兩極端
對於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會認為他們的生活具有某種瘋狂,但並未如此,兩者之間有其關聯,並未有其因果。對於那些高創造力的人,往往有幾種描述,風險承擔(risk taking)-願意涉入未知的領域,預備(preparation)-已花費數多年沉浸在某專業領域,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對自己的創造感到愉悅與滿足。
六、評鑑與社會-期望以客觀的測量方法代替主觀的判斷
根據測驗結果決定的公平性-產生淘汰不符合標準分子的科學正當性錯覺測驗在教育評估上的實用性-從提供關於學生能力的客觀證據,轉為資源上的不當分配以及評斷學校與老師素質的依歸
利用測驗分數做為標籤的正當性-被標籤學生的自我設限與大眾過於將成敗歸於於個人,而忽略其他因素,如環境、經濟等因素。
我們需認識到"個人現在的存在是他過去的存在、他預計自己未來的存在、以及當前正影響他行為的情境等的共同產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