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感與思想"
1.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探討人們如何做日常生活的決定
A.基模架構(schemas)基模架構存在於我們大腦的認知結構,負責彙整各種主題的資訊,包括我們對事情的基本知識及印象。會因為新資訊的影響而改變,也會因為與基模不合而忽視某些新訊息。
B.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導火線
可近性是最先顯現在腦袋的想法跟信念,並建構出一個基模架構,這個過程稱為導火線
"個體最近的想法或經驗能讓一種基模架構在我們記憶中容易出現,而最近的事件因而引導出一個特定的基模架構"
但,過於簡易的基模架構會使我們過於簡化眼前發生的事件,甚至使自身盲目
C.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影響基模的建構,導致之後的訊息容易被扭曲或忽視
D.固著效應(perseverance effect)
緊抱著原有的基模結構不放,而不願更動,第一印象常因為固著效應而產生初始效應
E.自我實現預言,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在目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所知覺或預期者,常在自已之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也就是會專注那些符合自己基模結構的資訊,而忽略相反的資訊
2.社會知覺與人際關係
A.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人對人的知覺,與之相對的是物體知覺,即一般口語常用的知覺一詞i.第一印象的形成-觀察者在第一次與對方接觸時,根據對方的行為而得出的判斷
*形體特徵,相貌好的容易在第一印象中得到高評價
*非語文行為又或是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常用來表達情緒、表達態度、表達個人特質、協助語言溝通。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透過他人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搭配自身的基模架構去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ii.行為結果的歸因解釋
*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分為情境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的發生是由於情境因素使然
性格歸因-認為別人行為發生之原因歸之於其個人性格或其具有的條件所使然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是由於偏向性格歸因或情境歸因而產生的謬誤
*相對推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從個人相對應的行為來推論個人性格。主要作法是將個人選擇的行為所可能實現的目的,和採取替代性的行動所能實現之目的來進行比較,也就是比較不同選擇的非共同效應
*共變模式(covariance model),針對行為解釋採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的多項行為所提出
1.特殊性,某行為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發生
2.共同性,該情境是否引起大家共同的行為
3.一致性,該個體是否在一樣的情境下都會進行此行為
如情境歸因就是高特殊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不論是誰,都會在某處進行某種行為,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情境的原因
性格歸因是低特殊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某人在某個情境總是做某件事,但其他人不會(低共同性與低特殊性),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性格的問題
B.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以情感為基礎、以利害為基礎、沒有基礎
i.人際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注意、欣賞等心理上的好感,進而吸引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關係的歷程
*生理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決定人際吸引的第一個且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期
*時近性(proximity)-人與人之間的活動空間彼此接近,而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相似性(similarity)-性質相似的人彼此吸引
*互補性(complementarity)-個人為彌補自己的不足或缺陷,因而對自身所缺而對方所長的人,產生示好的心理傾向
ii.愛情與妒忌-建立個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喜歡與愛
喜歡的要素為生理吸引、時近性、相似性、互補性
愛的要素則為關心、 依附、親密、承諾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包含親密、熱情、承諾。親密是互動關係中所分享的溫馨與親近,熱情是愛情關係中存在的一種強烈情緒,承諾則是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仍保存兩人關係的決定與意圖。
基於三種元素可發展出八種組合。

*妒忌-不愉快的情感,夾雜著怨恨、生氣、害怕等感覺
減緩妒忌應試著從認知上理解為何忌妒,以及揭露自己目前的感受,並保持自信(因為忌妒反應的是自己沒有自信與安全感)
iii.孤獨與寂寞
寂寞是少於期望中所能擁有的人際關係,或指沒有從期望中的人際互動中獲得滿意的關係,與獨處不同

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人類更多的社會行為是社會個人或團體之間的所產生的
A.角色與規範社會角色(social role)-個人在團體中經認可的身分、位置與任務
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社會角色表現出來的行為,在社會中經學習而建立,常受到社會規範影響
社會規範(social norm)-社會公認的角色行為標準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團體中其他角色按照社會規範去期待某個角色的行為的心裡傾向
角色間衝突(inter-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兼顧數種角色的狀況
角色內衝突(intra-role conflict)-個人扮演角色時,無法同時滿足數種角色需求
角色混淆(role-confusion)-當個人對自身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明確,無法符合角色期待
B.態度
i.態度的組成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與判斷
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擁有的看法、意見、觀念或信念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與感情
行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採許的行動
ii.態度與行為
態度與行為的關聯,根據行為主義的觀點,個人的態度始於認知,先從觀念上接受信念,再參與活動,從中加強信念,因而形成情感。
iii.態度改變的心理歷程
*說服過程
四要素有資訊來源(來源可信度高則容易說服人)、訊息內容、傳播工具、接收者特質
*F.Heider的平衡論
假設P(perceiver)為當事人,O(other)為他人,X(attitude object)為第三者或態度對象,形成以下的三角形。
三者中如果有兩正或兩負,相乘結果為正,則為平衡狀態,如果相乘結果為負,則不平衡。
*學習制約
態度的形成受到學習經驗的影響,他人意見會對你的態度產生影響
*L.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
當態度與行為不協調時,個體會迫使自己改變態度以達到和諧。
*Bem的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
認為個人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與一般認為的態度決定行為論相反。
C.從眾與心理反感
從眾行為(conformity behavior)-個人在社會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
心理反感(psychological reactance)-說明個人在遭受壓力或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感覺自由受到威脅時,在心理上不期而然產生的反感。
4.利社會行為與暴力行為
A.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影響助人行為的五要素,遺傳基因、社會學習、大眾傳播、過去的生活經驗、宗教信仰。
但情境也會影響,尤其是公共現場容易造成出於責任分散的旁觀者效應
*影響助人行為的五種心理歷程

B.攻擊與暴力行為
生理因素、挫折、社會學習是常見的幾個要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