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袁長瑞〉之筆記

  1. 性惡論的提出
  2. 性惡論的意義
    1. 何謂性?
      1. 對性的定義
        1. 〈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2. 〈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
        3. 〈性惡〉: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4. 〈禮論〉:性者,本始材樸也
        5. 〈榮辱〉: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而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6. 綜合上述,孟子所謂的性是每一個生命都擁有,且不須後天培養的本能狀態。而性表現出來不僅有生理上的基本功能,亦有生理經過刺激後而產生的慾望,即所謂"性情欲合一論者"。
      2. 性是不分貴賤,每一人都擁有的
        1. 〈榮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2. 〈性惡〉:聖人之所以同于眾人而不異于眾人者,性也
        3. 〈性惡〉: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
    2. 何謂性惡
      1. 〈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2. 荀子所論述的"性"是中立的,而問題出在"順是",順著本性放縱,終將導致的結果是"惡"的。
        〈性惡〉: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3. 性惡論的兩個層面
        1. 假言命題:如果不培養禮儀,人性自然就因貪、妒等情、欲而向惡
        2. 就自然的人性在具體人生中所表現的種種惡行以觀察人性,且將社會的治亂當成善惡的標準。
          〈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
        3. 總而言之,荀子所言"性惡",指的是外在客觀的社會現象,而非人性的內在屬性
  3. 惡行亂象產生的原因
    1. 原因一:社會上缺乏一套管理眾人的規範
      1. 〈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2. 原因二:心具有的認知功能,與因應刺激產生的反應違反了禮義規範,導致混亂
      1. 〈正名〉: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
  4. 性惡的解消-化性起偽
    1. 化性-讓先天的欲望在追求滿足時,能夠順禮而行
      1. 〈性惡〉: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
    2. 起偽-透過後天人為的努力使人遵從禮義
      1. 含意
        1. 對人的文飾過程,如學、事
        2. 用以文飾人的過程,如禮義法度
      2. 〈性惡〉:可能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3. 〈正名〉: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4. 〈禮論〉;偽者,文理隆盛也
    3. 質疑:如果人的本性是惡的,那為甚麼我們是怎麼去改變本性呢?以及後天的"偽"與先天的"性" 之間的關係是?
    4. 回答:化性起偽的原理
      1. "人之性惡明矣"與"化性而起偽"之間無矛盾
        1. 〈不苟〉:欲惡取舍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舍。-這裡透露出惡行的形成有一段思考的過程,而這過程正是後天可以干涉的地方
        2. 〈性惡〉: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似乎顯示出人有向善的追求,既然想追求善,必定是自身有所不足
      2. "性"與"偽"兩者如同基本材料與加工技術的關係,性呈現出的狀態,取決於偽的作為
        1. 〈禮論〉: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3. "辨"使得人可以可以學習,可以使得"性偽合而天下治"
        1. 〈性惡〉:「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2. 〈富國〉: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
    5. 回答:化性起偽的具體作法
      1. 劃定度量分界
        1. 〈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穀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2. 〈禮論〉: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3. 〈性惡〉: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2. 親近高明的良師益友
        1. 〈性惡〉: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3. 選擇優良的生活環境
        1. 〈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4. 虛壹而靜-為了能夠善加使用人與生俱來的"辨",需要保持謙虛與開放的態度
        1. 〈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虛壹而靜的結果
        2. 〈解蔽〉: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虛壹而靜的定義
  5. 結論-性惡論的時代意義
    1. 從性惡觀點把握人性不受控制與約束的失序與混亂
    2. 強調外在禮義規範的約束
    3. 與性善論相同的兩方面
      1. 主張人人天性平等
        1. 〈性惡〉:。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
      2. 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
        1. 〈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 註:化性起偽並非在於要人們完全的割斷情慾,而是在不危害社會安定的前提下做到"進則近盡,退則節求"
    〈正名〉: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雖說標題是在討論性惡論的時代意義,但我覺得更值得一看的是這篇完整的梳理了性惡論的脈絡,從定義性與偽,到處理性與偽之間的關係,再來是具體做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認為讀這一篇讓我對性惡的脈絡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從性與偽的分別,到偽如何改變性的過程,都挺清楚的。

引用格式

袁長瑞,〈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 ,357期, 2005,52 - 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