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以英國17世紀海軍的擴張,提出海權是向外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並認為在海權與陸權之間,嚴密徹底的海軍封鎖,遠比一支常勝陸軍更有決定性的力量,深信控制海洋的國家,便會成為經濟上的強權,進而統治世界。其促成德國、日本的政策方針,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向外擴張的理據,更成為美國老羅斯福時期擴張主義的蓬勃發展。
其提出六項海權富強的要素:
1.地理位置,認為島國是最佳的地理位置,且在靠近主要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與海軍基地。而那些與大陸相連結的國家,不是被迫保持一支陸軍自衛,就是海陸軍兩面擴張而耗盡財力。
2.天然地形(包括天然物產與氣候),認為海權國家的形成條件在於擁有深闊的港灣、天然條件不優厚、土壤貧瘠,國內人民自然容易向海上尋找出路。
3.領土面積,這裡指的領土是指海岸線的長度與各港灣的特性,以及國家總人口數與海岸線長度的比例
4.人口數量,如馬漢所言"不僅是壟統的人口數,而是指其人口在海上生活,或至少有志於赴海上工作的人數。這個數字無論是建立強大海軍或商船團,都是必需的"
5.人民性格,意即樂於對外貿易的傾向,以及建立一種健全殖民地的傾向(長遠而非殺雞取卵)
6.政府的性質,分為平時與戰時,平時,國家依其政策鼓勵國內企業成長與向外貿易;戰時,以相同於貿易利益的規模相稱,來維護一支軍隊,並保持適當的海軍基地遍布在外
同時說到"海權的歷史。就廣義而言,是在使一民族在海上或沿海地方實力強大,主要的是一部軍事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