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這才是心理學之心得

這一本書試圖回答心理學是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研究心理學等基礎問題,奉實徵主義為圭臬,屏棄過往立論鬆散與不可證偽性的通俗心理學,我覺得是一本對於想要研究心理學的人,很好的入門磚。(尤其對我XD)


第1章 活力十足的心理學

心理學之所以跨足各科,又能獨自一家,在於用科學的技術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為,以及透過科學的方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
看來科學方法可說是心理學的核心,而科學又代表著三個特點,分別是系統化的實徵主義、公開知識的產生、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系統化的實徵主義透過有結構的觀察所得,皆是某個世界的規律,最終產生一套理論,或是否定現有的理論。公開知識的產生,則是強調可重驗性與該理論能否說服同行專家。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代表著可驗證的理論,新型的研究工具往往讓無法實證的假說,成為可驗證的理論。
因此,以科學為核心的心理學,才能一步一步驗證與挑戰過去習以為常的常識。


第2章 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

上一章談到科學三個特點之一的"可解決的問題",確保在理論在實徵觀察之後,有被證偽的可能性。具有高可證偽性的理論,能提出具體的預測,同時也確保科學能繼續向前,一個低證偽性的理論,反而容易阻礙科學的進展。
具有高可證偽性與被驗證的次數多寡不太一樣,驗證再多低證偽性的假說,也比不上驗證一個高證偽性的假說。
科學透過理論提出,依據理論提出假設,使用實驗手段驗證假設,被證實,則理論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被證偽,則必須做出修改或被取代,科學是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的。

延伸:
1.研究造假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1299
2.從學術醜聞到科學精神:科學哲學能幹嘛?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94093


第3章 操作論與本質論

本質論(essentialism)認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需要根據現象背後的本質或內在屬性對現象做出終極性解釋,無法提出終極性解釋,就無法反映內在真實情況

操作論(operationism)認為科學理論的概念,必須以某種形式植根於或連結於可以通過測量觀察得到之事件,將理論概念與可觀測事件作連結,就是這一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同時也使這個概念公開化。

心理學不回答本質論的問題,不限於分析語詞的困境,藉著科學的操作、測量,定義出一個人人都可了解的操作型定義,並基於此定義,推積出一個理論的架構,也更加準確反映真實世界的樣貌。

第4章 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

見證證據之所以對現今的心理學毫無用處的原因是"安慰劑效應"的作祟,但卻因為"鮮活性效應"而遭到大眾的推崇。安慰劑效應意及僅靠暗示或心理期待,就能夠使人感到病情好轉,我們無法斷定見證證據是否值得相信,就是因為不知道他是因為安慰劑還是科學使得病情好轉。但人們傾向相信或記得那些真實發生的事件與精力,而不是大量的數據與報告,這樣的鮮活性效應,使得大眾多相信那些依靠見證證據的偽科學,而不是經過大量科學檢證的科學心理學研究。

第5章相關和因果


相關的變數並無法推出因果關係,因為這之間存在三個問題-第三變數、方向性與選擇偏誤問題
第三變數問題:
當我們發現A與B存在某種關係,如在智力測驗中黑人的平均成績低於白人,而武斷的判定,黑人的智力一定比較低,卻忽略與智力、黑人都相關的第三變數-教育資源,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黑人受到歧視,得不到優良的教育資源,進而導致黑人在智力測驗上的成績低落。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有時並非兩者之間存有某種因果關係(虛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s),而是兩者同時與第三變數存有關聯。

方向性問題:
這種問題在於錯誤推估兩個變數的推論方向,不是A導致B,而是B導致A,例如發現某些地方的監獄很多,也發現這些地方的犯罪率高,難道我們要說是監獄蓋太多導致犯罪率增加嗎?而不是因為犯罪率太高,才會擴增監獄嗎?,又或者發現青少年低自尊與問題行為相關,那到底是因為低自尊導致問題行為,還是問題行為導致低自尊呢?

選擇偏誤問題:
我們發現大醫院的死亡率總是低於小醫院的死亡率,會因此直接推論大醫院的醫術不如小醫院,但卻沒發現,會去大醫院看病的人,總是因為疑難雜症在小醫院得不到解方,而尋求大醫院協助,導致大醫院的平均死亡人數高於小醫院,這樣因為某特定人選擇某特定環境,導致得出來的相關,往往誤導我們,這就是因為選擇偏誤得出的虛假相關。通常需要透過操控變數的方法來排除。

第6章一切盡在掌控中

心理學等同物理、化學一般,需要透過操弄變數來驗證其假設,因此需要設計一些特殊情境來操弄假定變數與恆定其他變數,最常遇到的反對意見,就是下一章談到的,心理實驗設計出來的情境,而衍出的理論,如何說服他人也能適用於日常生活上。

第7章「但真實生活不是這樣的啊!」

心理學的大多實驗在於基礎研究,而非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透過設計特殊情境來操弄變數,以驗證其理論,但其受試者來源多出自同一類,這就令人可質疑其數據的普遍性了。因此一個心理學實驗往往會在許多地方、不同的受試者重複進行實驗,一旦得到的結果相同,更加驗證此理論的可信。
當我們在質疑真實生活不符合心理學設計的特殊情境,反而要認同實驗得出的結論,正因為是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下,才能在複雜的人類行為找出一條規律,並將之應用於生活上。(難道我們會因為物理學設計的情境跟現實世界不同就否定物理嗎?)

第8章避開愛因斯坦症侯群

愛因斯坦症侯群展露我們對科學抱持的一個錯誤印象-新理論或發現的進展往往依靠某個關鍵人物或實驗,因此這一章要介紹科學進展的兩個原則-關聯原則與證據聚集原則,來說明科學進展的現實。
一個新理論受到人們的接受,往往是他必定解釋了舊理論所能解釋的一切,又能夠預測舊理論預測不出來的現實,包含演化論、相對論等,都必定遵從關聯原則。而通常一個新理論被大家所接受,必定開始有相關的實驗開始進行,等到各式各樣的實驗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我們才能夠公開宣稱某個理論是可信的。如書中所言"在評估心理學的實徵證據時,心中要想的是科學共識,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漸聚集,而不是飛躍進步"

第9章別相信「魔術子彈」

當我們討論某個議題時,往往會先入為主的認定某個主要單一原因,卻忽略交互作用(interaction)的應用,A與B原因都與C有關連,但分別來看,A與B能造成的影響很低,一旦結合來看,卻遠遠超過分別造成的影響,亦即A與B存在交互作用。過度追求單一原因往往受到個人偏見的影響,應試著考慮多元因素所造成的交互作用。

第10章人類認知的罩門

心理學比起其他科學,更多的是用機率來描繪,而人類認知的罩門正好是機率(根據決策心理學),比如,一個具體事件,比起抽象的統計數據,更容易說服人,包含那些科學知識豐富的學者。
這裡列舉一些常犯的謬誤,見證敘述、因為問題的問法而得出錯誤結論、未考慮到樣本大小與代表性,賭徒謬誤、
*書中推薦書籍:
入門
Gerd Gigerenzer,Calculated Risks: How to Know When Numbers Deceive You,2002
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Inevitable Illusions: How Mistakes of Reason Rule Our Minds,1994
進階
Reid Hastie,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1

第11章心理學中的偶然

繼上一章的機率,這一章要談論偶然(chance)與隨機性(randomness),當我們在表示偶然時,並非他是"不確定的",而是"當下無法確定",但我們往往試圖解釋,並給予一個不存在的因果關係(錯誤相關現象),如陰謀論等,其來源可以是緣於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渴望。一個相關的現象則是認為我們活在任何事情都會得到一個公正的世界(公正世界假設just-world hypothesis),其來源都是強加自己信念在現實世界的事件上,而造成的謬誤。
當今的心理學大多依靠統計得出一個機率性質的理論,依此所做的預測稱為"精算式預測(actuarial prediction)",儘管無法全面的解釋所有理論,因此遵循"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也就是依靠一般性原則來預測事件,放棄那些因其他因素而無法預測的事件,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保持一定的穩定度,比起臨床式預測(clinical prediction),依靠個人直覺與經驗的預測,更易受公眾檢驗與可靠。

第12章讓人瞧不起的心理學


這一章在於重申與統整前面的章節(就懶得寫了)
心理學作為一門依靠科學來進行研究人類行為學問,意圖用科學來定義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以機率與統計為方法,而大眾自己身為人類,只看得到自己的周遭,無法接受普遍性的統計數據推疊出的理論,僅僅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獨斷以自己的想法去定義心理學,導致心理學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也給予偽科學搶先的時機。心理學中理想世界與真實世界相距比起物理來說更大,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數學工具。(看來我該去學個統計了~)

*書中推薦書籍:
Robyn Dawes,House of Card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Built on Myth,19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