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討論荀子人性論與天道論之間的關係
- 荀子對性概念的定義
- 〈性惡〉: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 文中指出作者對性偽之分的概念,不應只著重在生理認知的層面,應放在價值層面,也就是"心好利",荀子對"心好利"的定義將作為性惡善偽的重點
- 荀子對性惡說的論述
- 荀子對於放縱本性導致惡行,進而推定性惡,受到時代的影響,僅僅節選惡這一方來看,因此荀子接著做出幾套論證。
- 荀子以比喻的方式,說明人的本性是在聖人的教化而有向善的可能,但面對的質疑是"如果人有向善的可能,是不是也能證明人性本善呢?"
荀子對此的回應是將禮義作為外在修飾,與人之本性內涵分割開來 - 另一種質疑是"如果一般人有自己向善的可能,那是不是也能說明人性本善呢?",荀子對此的解決方式,是將性惡著重在現象上,而非動力性與可能性上
*〈性惡〉: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接下來,荀子以先王立定教化禮儀來證明人性為惡,但結果並不能回推前提,因此不是有效論證
*〈性惡〉: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衆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性惡說與重禮義的關係
- 荀子在以制禮為要的脈絡下,人所顯現出來的惡,作為需要禮義約束的現象,來論證人性惡。其中聖人制禮義的可能性與動機是性惡論的關鍵。
- 荀子論聖人
- 荀子性惡論中的"偽",來自聖人制禮,不是聖人的"性",而是聖人透過理性判斷(虛壹而靜),而成為聖人,亦即聖人與常人無天生的差別。
- 荀子論天
- 天作為一個自然世界,與人毫無關聯,也與人性論無關
- 結論
- 荀子與其他儒學相較而言,荀子是禮義制度外在約束的人文主義,其他儒學是道德心主宰的人本主義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我想這篇在討論人性論與天論的關聯,結果兩者沒有關聯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性惡論那部分的脈絡釐清,個人覺得挺不錯
引用格式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 34(10), 2007。
性惡論那部分的脈絡釐清,個人覺得挺不錯
引用格式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 34(10), 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