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隨著《蔣檔》開放,比起《長編初稿》,更能詳細探查蔣中正如何看待中英新約的態度
- 廢約的主張
- 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中國屢次向英美兩國提出重談不平等條約,卻遲遲未實現。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成為亞洲地區英美的同盟,才使得美英開始重視廢約這件事
- 「狡獪之流」:邱吉爾
- 中國軍用物資被扣
- 英軍指示緬甸政府扣押美軍運送給中方之物資
- 蔣介石訪問印度
- 不顧英方的告誡,蔣中正堅持拜訪甘地,在中英關係上製造了很大的傷痕
- 緬甸戰場的紛擾
- 緬甸戰場英軍的消極合作加上英方對中國的輕視、貸款的拖延等,種種原因,使得蔣中正在斥罵"狡獪之流",使得中英新約的簽訂,彼此的互信基礎相當薄弱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中英新約簽訂期間,為了香港九龍問題,英中在此問題攻防多次
- 簽訂後,為了西藏、香港問題,依然爭戰不休,可說是鬥爭之年
- 結論
- 在中英簽訂期間,蔣中正為了放下英國九龍問題,痛下心簽訂新約,諸多考驗蔣中正的智慧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利用國史館所庋藏的《蔣檔》中之「事略稿本」, 來探討 1942-1943 年間中英交涉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蔣介石的態度為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重點嗎?我是覺得這篇很好讀耶,好久沒讀到這麼好讀的論文了,感覺很多地方能拿來放進這次的報告
引用格式
陳進金,〈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東華人文學報》七期,p123-150,2005
重點嗎?我是覺得這篇很好讀耶,好久沒讀到這麼好讀的論文了,感覺很多地方能拿來放進這次的報告
引用格式
陳進金,〈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東華人文學報》七期,p123-150,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