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疾患(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本質
心理功能失常涉及情感、行為或思考歷程的障礙,這導致個人的苦惱,或妨礙個人達成重要目標的能力一)甚麼是異常(abnormal)?
七個標準
1.苦惱或失能-個人困擾或功能障礙導致身心衰退的風險2.不良適應-個人行為方式阻礙個人與他人、甚至是社會的福祉
3.不合理的言行-個人言談與行為失去理性,並不為人所理解
4.不可預測性-個人在各個情境中的行為處於失控狀態,無法預測
5.不符合習俗或統計上的稀少性-個人行為在統計上具稀少性,且不合社會期待,如智能低落
6.觀察者的不舒適-個人行為使他人感到不舒適與威脅
7.違反道德和理想的準則-個人行為違反社會習俗
但以上這些條件並非具有充分或必要條件,我們應將心理異常看做一個光譜,兩端是"心理健康"與"心裡疾病",正常與異常之間是相對的關係,且愈多的符合以上條件,會被認為較異常
二)客觀性的問題
行為的意義由內容與背景決定,一旦被視為"異常",個人所作所為很容易朝異常方向解釋,Thomas Szasz甚至認為,心理疾病是一種迷思,這只是一種醫療上的標籤,用來核准醫療介入的方式。三)心理疾患的分類
心理診斷(psychological diagnosis)是透過把所觀察的行為型態歸類在一套被公認的診斷系統中,以便為異常狀態貼上適當的標籤。而這診斷系統應符合三個條件,共通的速記語言-共通的術語以便快速傳達訊息,病原的理解-詳細說明某疾患的起因,治療方案-針對特定疾患應採取什麼形式的治療方式。1.分類的歷史透視
心裡疾患從中世紀認為的"妖魔附身",到現代的"疾病",認為心理問題有相應的身體問題,並予以分類2.DSM5(心裡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DSM-5最著名的診斷方法為去除五軸診斷而只保留診斷準則ABCDE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8%A8%BA%E6%96%B7%E8%88%87%E7%B5%B1%E8%A8%88%E6%89%8B%E5%86%8A#DSM-IV-TR%E7%89%88%E6%9C%AC%E7%B3%BB%E7%B5%B1
*權威不再的精神醫學參考手冊?─D S M -5 是字典、不是聖經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6/08/d-s-m-5.html
*DSM-5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741
四)心理病態的起因
1.生物途徑
現代生物假定心理失調起源於基礎的生理因素,並試著找出心理疾患與大腦特定區域、基因的關聯2.心理途徑-強調心理與社會因素
I.心理動力論的模式
主張心理疾患起因於個體內部,且童年經驗塑造了正常與異常,症狀是潛意識的衝突II.行為主義的模式
主張心裡疾患是個人學得挫敗或無效的行為方式,重視可觀察的行為,透過改變行為的環境與條件來消除或增進行為III.認知論的模式
主張心裡疾患源於個人對情境現實的扭曲,與不良的解決方式。IV.社會文化的模式
某些行為之所謂被劃為心裡疾患,要根據那個社會文化的脈絡來決定。另外,交互作用論(interactionist),認為心理疾患是生物與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他部分因為不清楚那些是DSM-IV-TR的內容,所以都放掉了。(找上課PPT來看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