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美國,原來如此!》心得
這本書從一個州警夫人、立場偏右、從臺灣移民到美國生活的角度,來書寫美國日常~
撇掉這本書很多關於美國節日、華盛頓州的小特色、軍人妻子的內容來看,我比較關注的是作者對於左派與自由主義的批評,對自認為偏左派的我來說,挺中肯的,他點出左派價值觀下的盲點,值得我們好好想想。(這邊左派的定義是政府應提供援助給下層人民、支持兩性平權等價值)
有幾件有趣的事情先來討論
1.2016美國大選,民主黨以低教育水準、種族歧視來給支持川普的人貼標籤,其實這件事跟今年臺灣的公投一樣,那種自以為高尚、正義、高知識水準的嘴臉形成一成厚厚的同溫層,排斥與痛罵同溫層以外的人,但這樣的態度與護家盟其實沒兩樣,意見不同的人無法交流,當然也沒有什麼人會支持囉~我想沒有哪一個價值是絕對至高無上的(道德相對論者?),你要得到支持,無非就是努力了解他人的論點,然後說服他人罷了。各種價值在每個世代互相競逐,勝出的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然後新價值冒出,或是舊價值復興,不斷輪替罷了
2.過度要求人權,卻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當我們要求政府應該補恤遊民、中下層人民,卻造成底層人民覺得不需工作也可以活著,那幹嘛工作呢?所謂的homeless by choice,顯然這不是政策的原意,我想福利政策是盡力讓人人都有同樣的起點向上競逐,卻不知有人停在起跑點就躺下來睡覺了。另一個是國家過度注重犯人、移民、黑人人權,卻反而造成社會秩序崩壞與反向歧視,如書中舉布朗案,明明警方是正當防衛,卻被渲染成種族歧視,或是警方想驅逐移民,卻因為與上頭政策不和,而遭到開除。這兩件事我想可能不能跟平權劃上等號,我們想的是讓黑人能受到與白人同等的待遇,而不是特別優待,政府與社會對於黑人人權的過度敏感,與對白人的刻板印象,使得媒體見獵心喜,但不能說打翻一竿子黑人平權的支持阿,那移民...(這我沒有做關注,先不提)。
總之,我還是支持政府應該抽高稅,補貼下層人民,盡量讓每個人擁有相同的起跑線,支持平權,無論種族或性別,自由主義價值等等。但我認同書中作者提到的事件都是起於左派思想,但我想那些結果並非左派思想的內容,而是價值在形成政策時,以及執行時,產生了偏差,又或者我想在支持左派或是右派時,有一些價值比起這兩者更重要,如思考、真相等,沒有思考,左右派會成為宗教,沒有探清真相,容易受人煽動與作出錯誤的推論。
我想在反駁與支持自己的派別時,還是有一些價值更應該先支持。我想想這其實是不同層面的耶,政治思想算是討論政府方面的,至於思考這些算是基本功吧?是嗎?改天再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