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 Periodisation and Taiwanese-c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entric History-Evan N. Dawley 〉之筆記


  1. The Power of Periodisation
    1. 週期性的分割歷史大大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歷史的發展,西方對現代的定義宰制我們如何切割東亞的歷史階段
    2. 同時也影響我們看待過去,以政治為中心的認知影響我們發展出以台灣為中心的歷史觀,作者期待他所架設出來的框架,可以增加我們研究的範圍
  2. Why a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1. 作者提出其他人也曾做過以台灣人為中心的史觀,如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曹永和提出應與海洋、全球來連結的史觀、蔡石山則從17世紀以來,跨越多的統治集團來看待臺灣,作者認為這些人都被政治框架給限制,並沒有將台灣原住民包括其中
    2. 過去對臺灣的方志記載,也都受到中國史觀或統治者很大的影響,忽略本地的觀點,直到威權解體(1980s)後,才開始轉變
    3. 以臺灣為中心的史觀將凸顯出它特殊的殖民經驗、以及超出國家型態的特色
  3. Periodising Taiwan’s Past
    1. 過往對臺灣史的劃分都建立在政治形態上,以清代為基礎,轉變在日治,民國時恢復,解嚴後民主化
    2. 史明對臺灣的三劃分,原住民時期(1624之前)、殖民時期(1624-1988)、民主化(1988-now),其中的殖民時期又分為六個殖民政體,荷、西、鄭、清、日、中。但若我們以臺灣人為中心看待,會發現某些殖民政體反而加深臺灣人的自我認同
    3. 作者藉著美國史學界的研究,試著連結來自中國的移民與臺灣的原住民,並整合至一個歷史當中
    4. 作者以三個分水嶺來劃分臺灣的歷史階段,17世紀中期、1870-1880、1970-1990三個歷史階段,其四階段是原住民時期、同化與在地化、 the Era of Taiwanisation、the Taiwanese Era。
  4. From the Indigenous Era to the Era of Assimilation  and Localisation
    1. 荷西貿易時期,還沒形成任何對這座島嶼的認同,直到來自中國的移民,以及鄭成功帶來的第二波移民,與原住民形成台灣社會的一員
  5. From the Era of Assimilation and Localisation to the Era  of Taiwanisation
    1. 漢化的原住民被帶進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而這樣的文化轉變與身分建構是這個階段的特點,同時也轉變臺灣島上的居民與臺灣的關聯
    2. 臺灣島的居民與清朝的衝突,加深對當地的認同,當原住民逐漸被同化時,那些移民以不同的方式也漸漸在地化,但直到1870-1880(西方開始影響臺灣、臺灣設省),這樣的認同程度才達到臨界值
  6. From the Era of Taiwanisation to the Taiwanese Era
    1. 從清領的最後十年,到建立台灣國以抵制日殖,使得對臺灣的認同加深
    2. 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事件昭示了民主化運動的浪潮,而不是解嚴或開放直選
  7. Whither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1. 應從過往以政治為中心的書寫論述,轉為以人群為中心的論述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該怎麼說呢~其實我也不是說非常懂(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讀英文論文?),寫出來的筆記也可能錯誤很多
但反正呢? 我覺得這一篇就要提倡要以人群的自我認同為中心去分割臺灣的歷史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作者不以政治形態,而已某些事件、如建省、中壢事件等來切割人民如何去看待臺灣,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引用格式
Dawley, Evan N. "Finding Meaning in Time and Space: Periodisation and Taiwanese-centric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1.2: 245-2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