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從1920年代蔣介石涉入並主導中國政治後的長期經驗加 以觀察,蔣介石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又是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 中國躋身四強後,一方面感到光榮,一方面感到心虛,日記描述了一個貧弱大國的實際狀況與國際強國並列中的落差,顯示了內心極大的煎熬。
- 中國作為「四強」之一的實與虛
- 1942年,中國成為四強之一,美國贊同,英國卻持反對,成為之後爭執的基礎
- 蔣介石出訪印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2 年 2 月 5 日至 21 日,蔣介石、宋美齡偕同 隨員十五人正式訪問印度
- 蔣自己說訪印的目的有五:
(一)勸英印互諒互讓。
(二)勸印多出兵出力。
(三) 勸英允許印度自治。
(四)為將來中印合作之基礎。
(五)宣揚三民主義。
更具體的說,包括了中印公路交涉、中印航空聯繫、運輸通信交涉、考察印 度西北邊防、與甘地等領袖會晤、調解英印關係、勸告英政府允許印度自 治、勸告印度接受自治領權益、調解印度各黨派等項。 - 蔣此行不顧邱吉爾的勸告,甚至發表〈告印度國民書〉,其此行目的在於表述了一個有被殖民經驗的革命領導人,如何找尋帝國主義與民族自決矛盾的解決之道。
- 重構亞洲政治經驗
- 蔣介石訪印之行,本在促成印度加入反軸心陣線,也思考印度成為援華軍火中繼站的可能。
因情勢複雜,的確碰觸到帝國主義與殖民地關係的敏感神經。 - 1940 年代,中國因抗戰而使國家地位和形象有所改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漸行撤除,於是走向世界,拓展國際關係,以扮演亞洲反侵略陣 線領導者的角色
- 結論
- 蔣介石訪問印度的另一個意義:如何轉移印人親日反英,如何防止民族自由變成民族優越,如何清除以變相的「新帝國主義」取代原有的「舊帝國主義」 。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1920年代蔣介石涉入並主導中國政治後的長期經驗加 以觀察,蔣介石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又是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並以近年開放的蔣介石日記為基礎,重新展開蔣在戰時外交經驗的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一篇就只是以日記為基礎,描述蔣訪印以及中國成為四強的歷程
引用格式
呂芳上,〈蔣介石 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以1942年訪印為例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7期 ,p121-146,2012。
我覺得這一篇就只是以日記為基礎,描述蔣訪印以及中國成為四強的歷程
引用格式
呂芳上,〈蔣介石 一位彈性國際主義者: 以1942年訪印為例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7期 ,p121-146,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