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心理學概論筆記-心理疾患的治療

課本是 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

第一節 治療的背景

一、治療目標與主要治療方式

四個目標
診斷(diagnosis),查看DSM5病症,並進行分類
病原(etiology),找出發病原因
預後(prognosis),評估介入或不介入,可能衍生的影響
治療(treatment),根除病症的來源
治療方式
生物醫學的治療,以化學或物理介入,如手術、電擊、藥物等,改變大腦運作
心理治療,引導病人對話,來改變人的行為,以下治療都包含在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治療,認為症狀是內在潛意識未解決的衝突與創傷,以談話治療來處理疾患
行為治療,以制約原理來改善當事人行為,以新行為取代舊行為
認知治療,重建當事人的思考方式,亦即其扭曲的自我對話
人本治療,強調病人價值觀,目標是開發當事人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偏向增進個體健康功能,而非矯正。

二、歷史與文化的背景

(一)西方治療的歷史

18世紀,心理問題才被視為心理疾病,從"把精神病人監禁起來"轉為"復原他們的心智"

(二)文化圖騰與治療儀式

西方心理治療側重自我分析,而非洲則側重團體治療,如傳統薩滿,集體主義觀點融進西方後,轉為網路治療,依賴社會、社區、人際關係式的治療,為西方心理治療能適合更多更廣泛的案主

第二節 心理動力的治療(psychoanalytic therapy)

假定疾患在於個體潛意識之間的衝突,並藉著找出衝突的核心來消除外顯的症狀

一、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

主要工作在於了解個體如何使用壓抑作用(repression)處理衝突,並協助個體洞察內心被壓抑的衝突。常運用以下方法來協助個體將被壓抑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面。

(一)自由聯想與宣洩

自由聯想是探索潛意識以及釋放被壓抑衝突的首要方法。讓個體以輕鬆的姿勢躺在椅子上,任憑其心思流轉,自由地說出腦袋浮現的事物。而精神分析師透過這些想法來推敲出其背後的意象。

(二)抗拒

在聯想的過程中,個體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抗拒說出聯想到的事物,精神分析則須對這些"抗拒"的事物加以重視,試著使個體能面對那些想法。

(三)夢的解析

精神分析學家相信夢是關於潛意識的重要訊息來源,其可能表現出日常生活被超我壓抑的衝動。夢的兩種內容,一是顯性內容-個體醒來後還記得的內容,二是潛性內容-個體遺忘或是模糊的內容,其可能隱含個體不願接受的動機,分析師藉著解析這些夢,來找出潛伏的動機。

(四)移情與反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個體在接受分析師治療途中,將潛意識中的情感轉移至分析師身上,當這類情感是關愛與欽佩,則為正移情作用,反之,若為敵意與嫉妒,則為負移情作用。
分析師藉著解讀被移轉的情緒,使個體了解這些情緒在其早期經驗的原始來源。
反移情作用則是分析師轉移自身情感至患者身上,若分析師無法發現反移情作用的運作,治療很難發生效用,是分析師需要注意的事項。

二、新佛洛伊德學派的治療

強調
1.病人當前的處境(較不強調過去)
2.生活經驗的延續(不只是童年的衝突而已)
3.社會動機的角色和關愛的人際關係的角色(不只是生物本能與自我中心)
4.自我功能的重要性與自我概念的發展(較不強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三位代表人物
Harry Stack Sullian
強調社會互動的重要,認為人的首要動機在於逃避焦慮與尋求安全感,因此心理失調在於個人與重要他人關係上的不安定。

Karen Horney
強調環境與文化背景的重要,認為人不僅由早期經歷,也由當前恐懼與衝動的塑造。其觀點以女性為中心,認為男性對物質成就的慾望來自在生殖這一領域的自卑。

Margaret Mahler
最先鑑定與治療兒童精神分裂的分析學家,其來源自與母親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在孩童逐漸離開父母,發展自我認同時,需與父母良好相處,以便順利發展。

第三節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學家認為異常行為,可以透過制約與學習的原理來加以矯正。普遍而言,在處理特定的偏差行為與個人困擾上最具療效。

一、反制約作用

以制約原理來消除不當反應,亦即以新反應取代不當反應

(一)敏感遞減法和一些暴露治療法

敏感遞減法
一邊使肌肉處於放鬆,一邊回想使自己焦慮與刺激的情境,並依照焦慮強度逐步進行,直到回想焦慮情境時,不再出現焦慮反應。其治療方法在治療多方面的恐懼上具有療效。
內爆法
與敏感遞減法相反,一開始就鼓勵案主想像最令其感到焦慮的環境,使其發現該刺激並沒有產生心理預期的反應,也就是對案主沒有個人傷害,最終案主不再對其感到焦慮。
泛濫法
與內爆法相似,但不同在於非想像,而是實際暴露,如幽閉恐懼症案主,被放置在幽暗的地方,被認為比敏感遞減法更有療效,也更長久。
這些方法在"暴露"上有其共通點,這些暴露治療不僅使案主減低焦慮,也使其降低抵制焦慮的強迫症行為

(二)嫌惡治療法(aversion therapy)

以上是協助克服對案主來說,令其恐懼的情境,這部份則是協助擺脫對案主來說,令其誘惑的情境,如毒品或酒精,則採取嫌遏制療法,運用反制約的方式,將這些誘惑性刺激與令人厭惡的刺激(如電擊等)連結在一起,久而久之,案主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來代替那些對誘惑性刺激的慾望

二、後效管理(contingency managent)-指透過改變行為結果以便改變原先行為的綜合治療策略

(一)正強化策略

當某一反應隨後跟著獎賞策略時,該反應就會被加強,被用來提升希望出現的反應,並以取代原先反應

(二)消退策略

當正強化策略無法成功時,以及該行為被某些無法辨識的強化強況維持時,就能使用消退策略。藉著完整的了解該行為的強化物,使地維持該行為的強化物降低,或轉移到希望能維持的行為上。

三、社會學習治療-安排情況讓案主觀察楷模因為展現良好行為而受到強化,以矯正案主的行為

(一)對楷模的模仿

其基礎在於社會學習理論家認為人會透過觀察來獲得反應。
透過實際示範與鼓勵,案主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漸漸獲得治療

(二)社交技巧訓練

社會學習治療家認為,心理失常是在於人們社交壓抑、笨拙與缺乏果斷。
並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協助人們增進其社交技巧或是擺脫過去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四、類化技術-協助經治療後的新行為能繼續維持

透過在治療情境中加強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在增強物、目標物、刺激需求等方面,尤其在報償方面以部分強化或是漸進消退,使得案主在脫離治療情境依然能繼續維持新行為。

*精神分析與行為治療的差異

第四節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基本假設是"失常行為出於人的認知內容與認知過程發生問題",因此會試著改變案主地思考方式,來改變案主的行為與情感

一、改變謬誤的信念

認為人的情感困擾在於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面對的事件。其來源於認知上的錯誤理解與不當辨別與他人的關係
*其謬誤思考的三個可能前提:
1.不合理的態度
2.不實的前提
3.拘泥於一些規則或教條

(一)憂鬱症的認知治療

"治療師協助病人找出他偏拗的思考,然後學習以較為切合實際的方式陳述自己的經驗"
透過質疑支撐案主憂鬱症思考的基礎,來協助其改變認知,以下是四種策略
1.質疑案主對於自己生活功能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假設
2.評估案主關於自動化思想的準確性所擁有的證據(自動化思想是那些不假思索即浮現在腦中的想法,憂鬱症案主常會有負面的自動化思考)
3.協助案主把過錯重新歸因於情境因素,而不是歸因於自己不能勝任
4.關於可能導致失敗經驗的複雜任務,協助案主探討另一些解決方式

(二)理情治療法(RET)

重點在於改變人的不合理信念,Ellis認為每個人都有自身堅持的信念,及核心價值,並讓案主意識到自身的情緒背後所主導的那些核心信念,治療師透過挑戰那些信念,來試圖取代那些僵持的教條。
目標是排除妨礙個人成長的信念,並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實現的潛能。

二、認知行為治療法

其初始假設在"你告訴自己你是怎樣的人,你就能夠成為那樣的人;你相信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你將會受到這樣信念的引導。",結合認知與行為治療,透過認知重建來矯正案主的行為模式
三個步驟:
1.認知預備-找出案主的不合理信念
2.技巧獲得及預演-試圖協助案主發展正向與合理的信念
3.應用及練習-在真實情境中,實際應用新獲得的信念
這套方法在於協助案主建立其認知層面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案主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

第五節 人本治療法

核心概念為"個體處於改變(changing)與轉成(becoming)的不斷過程中",目標為協助案主提升自我實現,並從存在主義中汲取相關的資源。同時也促成1960年代於美國盛行的人類潛能運動,從心理失常到心理健康的人身上,都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具活力。

一、案主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Rogers認為人性的動力在於自我實現,需要適當的引導其發展,以免造成偏差行為。且透過真誠的人際互動與關心能協助案主朝向心理健康。
其治療法重視人際關係,並依賴治療師的三個特性:無私的誠實、準確的同理心、不帶評價的關懷。視案主為有價值而勝任的個體,並協助其找到自己的個性。

二、完形治療法(Gestalt)

主張通過增加對自己此時此地軀體狀況的知覺,認識被壓抑的情緒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從而改善不良的適應。
虛設對象法(空椅子技巧 empty chair technique)
要求案主與想像的對象交談,來探索自己被壓抑的強烈情感,那些妨礙自身安寧的情感

第六節 團體治療

優點:
1.團體較單人來說,不具威脅性
2.以團體來影響個體的不良適應行為
3.提升觀察與練習人際互動
4.提供類似家庭團體的關係,使矯正性的情緒體驗能夠發生
5.打破"多數人無知狀態",破除只有自己最慘的想法,並提供相互支持

一、婚姻治療與家庭治療

婚姻治療,協助夫婦了解相互用來支配、控制或混淆對方的各種方式,並協助雙方相互傾聽
家庭治療,改造家庭間的心理空間與人際互動方式,透過了解家庭內部的權力分配、階層關係,來協助改良其內部架構

二、社區支持性團體

處理四種生活困擾:
1.成癮行為
2.身體疾病和心理疾患
3.生活變遷
4.因重要他人的意外而導致創傷
5.臨終病人
這些團體提供一個相互支持的力量讓案主們能協力度過難關

第七節 生物醫學的治療-視心理病患為大腦的"硬體"發生問題

一、藥物治療

心理藥物學,探討藥物對個體的心理功能及行為的影響
藥物治療使得精神病患的復原率大大提升,從過往對病患的監管改為復健,那些藥物改變了大腦中的特定功能,使那些症狀能慢慢的被控制

(一)抗精神病藥物-減低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改善妄想、幻覺等症狀

透過阻礙多巴胺受器的敏感性,來降低大腦整體的活動,卻伴隨副作用,不同類型的抗精神病藥物,都伴隨大大小小不同的副作用。且藥物並非根治病理,卻使得那些極端的症狀能獲得控制。

(二)抗憂鬱藥物-提高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來提升病人低落的情緒

三環類藥物,降低神經傳導物質從突觸間隙被神經末梢再回收
SSRI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減低了血清素的再回收
MAO抑制劑,MAO是分解正腎上腺素的功能,當MAO被抑制,就有更多神經傳導物質
SNRIs(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阻斷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再回收
但以上都有對應的副作用。

(三)抗焦慮藥物-調整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動水平,來減除焦慮、不安與緊張

不同類型的焦慮需搭配不同的藥物,有些甚至也可以配合抗憂鬱藥物,但須注意依賴的可能

二、心理手術-對腦組織施加外科手術的程序以緩解心理疾患

手術往往被視為是最後才施行的手段。因為手術一來無可回復,二來正面效果不是非常好。
腦額葉前側切除術,切斷腦額葉與間腦之間的白質神經纖維,對象是躁動的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與焦慮症病人。但施行後,心理的某些功能將不再復原,且正面效果不確定,現今少許採行。

三、ECT(電痙攣治療)和rTMS(重複性穿顱磁性刺激術)

ECT,證實在減輕重度憂鬱上具有療效,而且快速,通常三至四天,快於藥物的一至二禮拜,但依舊是最後才使用,作為緊急狀態使用。(因為至今仍無法得知其確切的運作流程)
副作用是短暫的定向力障礙與記憶喪失
rTMS,與ECT類似,透過線圈刺激病人腦部,效果也相似,但其原因仍然不得而知。

第八節 治療評估與預防策略

一、評估治療的有效性

面對質疑心理治療的批評,發展出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統計技術來評估治療的有效性,研究者想知道的是"大部分關於治療成果的研究是否指出正面變化?"
根據研究,大部分的治療相對於安慰劑,都展現更多的正面效果,也因此,現今轉而關心為何某種療程會有效,以及該如何搭配療程與症狀。

二、共通因素

除了療程之外,在許多有成效的心理治療中,有某些共通因素:
1.案主持正面期待,且治療師能夠強化此期待
2.治療師清楚的療程規劃
3.治療師與案主正向的聯繫
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是療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預防策略

現今的預防展現,從過往以人為主,轉為以關注環境中誘發的因素(從醫學疾病模式朝向公共衛生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