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採用的課本是 心理學概論(第二版),郭靜晃,2017
1.學習與行為改變
定義"學習":個體因經驗致使行為產生持久性改變的過程。
條件有幾點,一是變化,不論大小,二是持久性,暫時性不算,三是經由經驗與練習產生,四是有多種類型
A.古典制約學習
定義"制約":一種事物的成立以他種事物為先決條件
定義"古典制約學習":透過刺激替代方式,使得A刺激可以替代B刺激,造成同樣的反應
其中有五個現象
1.條件化獲得
非制約刺激透過與制約刺激一同出現,而獲得連結
2.削弱作用
制約刺激條件化之後,如非刺激反應不再出現,會使得已經建立的制約反應逐漸減弱
3.自然恢復
削弱作用之後,再重複一次條件化獲得,反應會自然恢復
4.類化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相似的制約刺激會激起類似的反應,且不需經過制約學習歷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5.辨別作用
古典制約四階段之後,當有多種類似制約刺激出現時,能分辨制約刺激是哪一個。
相關實驗:
巴夫洛夫的狗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117
華生的小艾伯特
https://www.natgeomedia.com/reading/book-news/62287

B.操作制約學習(工具制約學習)
定義"操作制約":操作制約是反應增強的作用,並藉由"增強物"的介入,使得反應頻率增高。
且與古典制約擁有相同的特性,如辨別、類化等
增強物則分為三類,原級增強物(人類基本需求)、次級增強物(能代替原級增強物的)、社會性增強物(概括性的增強物,從關懷、讚美到行為都是)。而加強行為發生的刺激,稱為正增強物,反之,令人不愉快而減少行為的刺激,稱為負增強物。
相關實驗:
史金納箱(Skinner Box)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1832
C.社會學習
強調環境的重要,認為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D.認知行為改變
認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引,藉由矯正想法來改變行動。
定義"行為":行為是指一個人所說或所做的事,但不同派別有不同的解釋。
傳統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行為"
新行為論者認為是"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加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認知論者認為是"行為是心理表徵的歷程",對於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並不太重視
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則認為是"包括內在、外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並側重內在意識與外顯行為,而非內隱的潛意識活動"
造成行為改變的因素則分為
主觀因素,成熟(隨生長程度而使其基本行為產生改變)與學習
客觀因素,遺傳與環境
A.推進良好行為
1.連續漸進法
將複雜動作分解為許多小步驟,來塑造行為
2.正增強作用
透過獎勵鼓勵人去做某件事
3.負增強作用
透過制裁、處罰等,使人不去做某件事
4.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
想似的情境會引發相似的作用以及相同刺激會強化反應並給予分辨
5.代幣增強作用
以代幣取代實物獎勵,如積分卡等
6.模仿原理:身教與境教
身教是以身作則,境教是設計環境來改變行為
7.增強的分配方式
分為"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間歇增強又分為"比率分配"與"時距分配",各又分為固定與變動
間歇優於連續,變動優於固定,比率優於時距
B.消除不當行為
1.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是個體得不到回饋而削弱行為
2.增強相剋行為
當AB兩行為無法並存,使其中一個愉悅反應大於另一個,可排擠另一個行為,最終留下你想要的行為
3.敏感遞減法
透過有系統、次序的呈現刺激,以逐漸消除焦慮與緊張
4.飽足法
飽足法是給太多的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令他感到厭膩。
5.撤除正增強
透過撤除使某人感到愉悅的東西,使其遵行你要的行為
6.遠離增強物
透過調整環境,移走使人作怪的刺激。
C.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1.理情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改變當事人的想法,藉以改變其情緒狀態
2.自我解惑法-透過有系統的分析問題,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3.自我肯定訓練-透過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來坦承自己的主張
4.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恐怖的不利情境,來面對現實、培養積極的看法。其語氣常是自我支持、勉勵的話。
行為主義是"從客觀的動物實驗和精確客觀的測量為主的行為科學",但只能解釋學習行為的"行",卻不足以解釋"知"的複雜學習歷程。
相關資料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805866-%E8%A1%8C%E7%82%BA%E4%B8%BB%E7%BE%A9%E5%BF%83%E7%90%86%E5%AD%B8%E7%9A%84%E5%AD%B8%E7%BF%92%E7%90%86%E8%AB%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