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天論」是一則言說的文本
- 觀點的轉換
- 由"以文論天"的文章,轉換為"以言成道"的言說觀點,了解它可能不是在描述或解釋天,而是在要求人做某些事,並重新檢視"夫是之謂XX"的口語意義
- "夫是之謂XX"的口語意義
- 古老華夏透過正名某些事物,不僅使其名實相符,同時也在建構一套體系,更試著要求某些行動
- 「天」的意義:天地生成之本源
- 以"自然天"為前提,形成兩種詮釋
- 自然哲學,認為天論中的天是自然世界,揭示一種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平行的世界觀
- 主體哲學,認為天論中的天是自然人性,揭示以人文化成完善自然生命的樣態的德行觀念
- 而或許荀子「天論」是在探究天地萬物生成對人的價值(探究天地生成的本源),它的旨趣在於揭示「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典範
- 「天人之分」:「天命」模式的「知天」論述
- 時值戰國,各方思想家須有一套政治論述來說服君王,在此意義下,荀子的「知天」論述,就是詮釋聖王典範意義、探究王道政治如何傳承的論述
- 儒家的"知天"論述,在於"成己"以"知天"。但分歧在於如何進行
- 孟子認為透過「盡其心」可以「成物」(萬物皆備於我),強調的是「反身而誠」、「強恕而行」
- 荀子則認為透過「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可以「成物」(天地官而萬物役),強調的是「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
- 「成己」、「成物」: 「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行動典範
- 「知天」的「知」,不是知識取向的「知」,而是行動取向的「知」。「知」的日常用法,通常是行動取向的「知」,用在處理日常生活所面對的種種情況,此時的「知」其實意謂必須處理完成某種情況。「知」不僅是指知覺、認識與思辨(知性主體所側重的能力),它還伴隨處理與完成(行動主體所側重的能力)
- 結語:人在!物在!天也在!
- 荀子的「天論」文本,其實非關探究「天」的性質為何的自然哲學,而是探究「知天如何可能」的政治論述,目的在解釋歷史敘事當中聖王典範的意義
- 主旨在於揭示如何「成己」、「成物」的政治行動綱領以解除人對於行道的疑惑並且重建敬己、參天的信念
我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試圖從自然哲學與主體哲學的兩種詮釋方法中,帶出具有政治論述的第三種詮釋方法
伍振勳,〈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 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頁51-86,2014.09。試圖從自然哲學與主體哲學的兩種詮釋方法中,帶出具有政治論述的第三種詮釋方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我還不是很懂,但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是,這篇應該要看成"一則言說的文本",也就是從說明某些事,轉為促使或說服某些人接受某些事。
其他應該還有很多啦~但在下才疏學淺XD
引用格式
其實我還不是很懂,但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是,這篇應該要看成"一則言說的文本",也就是從說明某些事,轉為促使或說服某些人接受某些事。
其他應該還有很多啦~但在下才疏學淺XD
引用格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