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鄭瑞耀

  1. 前言
    1. Morgenthau以人性為出發所詮釋的現實主義,至1970年代因受行為學派方法論的影響,以及意圖建立理論的驅使下,Kenneth Waltz在1979年從國際體系權力結構的觀點,並結合傳統現實主義有關權力政治的基本主張,建立了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sim),一般稱為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2. 1980年代,形成攻勢與守勢兩派,基本上守勢現實主義在1990年代略居上風,而攻勢現實主義則從2000年後開始抬頭。
      1. Offensive Realism
        主張國際關係就是權力鬥爭,國家會不斷擴張權力追求國家安全的,被稱為是攻勢現實主義
      2. Defensive Realism
        主張國際關係不必然是權力鬥爭,國家可藉由外交政策的手段尋求合作,而且防禦是獲取國家安全較有效的方法,使類觀點被稱為是守勢現實主義
  2. 現實主義理論基本主張
    1. 國家是國際社會主要成員
      國家是國際社會主要成員,其他如國際組織、國際建制、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或團體,均不被視為主要成員,他們在國際社會的活動能力與範圍,都受國家規定與節制
    2. 國家是單一理性的實體
      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本質與行為皆是相同的,亦即著重成本效益和利害關係,評估國際環境情勢,設定國家企求的目標,以及追求目標的方法與策略。
    3. 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狀態
      現實主義者表示無政府狀態並非是負面的意涵,也非意指國際社會處於無秩序或紊亂狀態,更不是國際社會經常在衝突和戰爭狀態,他只是刻畫出國際社會環境的特色,在國家與國家相互共處的環境中,沒有一個更高的權威位居國家之上
    4. 國家企求的目標是相同的而且相互衝突
      1.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當所有國家都為求取生存而追求安全為目標時,一國增加安全的行動,卻構成另一個國家的安全威脅,如此相互衝突的效應,形成所謂安全困境的難局。
    5. 國家對外影響力主要建立在國家物質能力基礎上
      一般將國家能力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兩類,有形資源即指物質資源如人口、財富、科技與軍力等,無形資源乃非物質資源如民心士氣、外交素質與領導能力等。
      其中現實主義者特別看重有形資源,尤其是軍力。
    6. 權力分配決定國際體系運作與國家對外關係
      1. 權力分配會形成不同權力結構型態,如單極、兩極、三極或多極化,此將直接影響國際關係運作,在不同結構型態下的國際關係,會有不同國際規則,進而制約各國的國際行為
      2. 各國在國際權力結構所屬的位置,將會決定各國在國際關係的角色與地位,強權扮演著主導性角色,弱國則須順應與屈服。
  3. 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主張
    1. 攻勢現實主義承襲新現實主義強調國際體系決定論的觀點,亦即國際體系層次是影響國家對外行為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的兩項要素-無政府狀態構成國際環境的特色,權力分配構成國際體系結構,此兩者交互作用,決定國際關係運作與國際行為。
    2. 在國際社會自助體系下,國家求取生存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權力,此際是國家目標也是手段。
      國家追求權力呈現幾項特色:
      1. 權力增加是沒有限度的,會一直不斷進行,直到成為國際霸權為止
      2. 權力增加沒有限度是因為國家無法知道需擁有多少權力才是安全
      3. 權力增加是以相對權力增加為目的,設法提升在國際權力分配所佔的比例,使己方處於相對的有利地位
      4. 國際社會不存在現狀滿足國家,此因為現狀永不確定,無法滿足於國家需求,國家只有不斷的尋求各種方法與手段增加權力,讓己方處於有利地位。
    3. 國家擴權是本著積極攻勢的作為,但會經過審慎評估,理性衡量成本效益
      1. 國家能力是決定對外擴權的重要因素,亦即當國家力量強大時,會較傾向擴張
      2. 國家擴權須見機行事,伺機而動
      3. 國家擴權以增加財富、壯大軍力、獲取核武、和成就霸權為目標
      4. 國家增權向外擴張是有風險的
    4. 權力分配不只會決定國際權力結構,而且會影響國家行為
      依照Mearsheimer的分類,國家權力結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 平衡兩極Balanced Bipolarity
        攻勢現實主義者認為此種局面是最穩定的結構,權力分配平均,容易形成相互制衡局面
      2. 平衡多極Balanced Multipolarity
        國際體系存在三個以上的強權,彼此之間沒有重大差距,但隨著強權數目增加,權力分配難以達到均衡,誤判程度高,發生衝突機會大
      3. 不平衡多極Unbalanced Multipolarity
        容易出現潛在霸權,並迫使弱勢霸權進行結盟、建軍等防備
    5. 缺陷
      1. 只能解釋大部分現象,而Mearsheimer認為反證案例不影響理論合理性
      2. 因不關切國內政治與決策者的因素,故無法解釋某些現象
      3. 該理論屬國際關係總體層次,對個別現象難以解釋。
        Mearsheimer認為可借助中階理論(Middle-Ranged Theory)來加以補充
  4. 守勢現實主義理論主張
    守勢現實主義承認國家間存在安全困境的難局,以及權力是國家對外行動基礎,但是提出更多彈性與多重的主張;他同時引進外交政策在國際關係扮演的角色,亦即國際關係運作並非僅受權力分配影響,國家政策與行為也影響國際關係運作
    1. 守勢現實主義接受無政府狀態導致的安全困境難局,但指出其仍有合作空間,相對於競爭背後的高度風險,加上國際社會的不確定性,更容易促使國家尋求合作
    2. 傳統上,古典現實主義或新現實主義皆把權力視為國家整體力量看待,並未做特別的區分。守勢現實主義認為該區分無法顧及權利與安全的明確關係。
      依其主張,從國家軍事安全能力角度觀之,權力基礎可以區分為攻勢與守勢武力,亦即國家安全不是決定在空泛權力概念上,而是建立在具體的軍事任務與能力
      守勢現實主義強調,當把攻守能力納入考量後,可以修正過去權力分配決定國家安全的簡單化主張,讓權力與安全的關係更加清晰化,同時增加國家對外政策的選擇性。
    3. 守勢現實主義指出增加權力不等於增加國家安全
      傳統現實主義者都接受權力既是國家的目標也是手段,但是守勢現實主義卻認為安全是國家目標,權力只是手段,不斷追逐與擴張相對權力,不但無助於國家安全,反而因刺激鄰國而造成安全危機。
    4. 威脅平衡代替權力平衡
      國際權力分配並非構成國家安全威脅最重要的原因,威脅實際上來自具體明確的標的,這些包括威脅對象、整體權力、地理位置、攻勢能力以及侵略意圖。國家通常是對特定國際威脅採取制衡的回應,而非一般國際權力分配。
  5.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評析
    攻勢現實主義強調國家擴權與權力競爭,守勢則關切國家安全與國際合作;攻勢現實主義重視權力分配與國際結構,守勢則著重國家政策與環境條件
    1. 安全與權力
      守勢現實主義不否定國家擴張權力的需求,只是強調在國家安全的目標下,關注其如何擴張
      攻勢現實主義也指出維持現狀不是不可能,只是必定有不滿於現狀的國家尋求改變
    2. 合作與競爭
      傳統現實主義視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相同角色,追求相同目標,國家間只有利益衝突問題,而沒有敵友關係。守勢現實主義認為國家間可以存在敵友關係,亦即權力擴張者與安全維護者的關係,兩者之間敵友關係並非既定的,而是透過相互的互動,政策訊息的傳達,與意圖的溝通,此所謂國際社會化的過程所建構形成的。此觀點類似於社會建構主義主張。
    3. 國家政策與國際結構
      守勢現實主義對外交政策角色的主張,當有助現實主義理論跨越國際體系與外交政策層次的界線,並能讓兩者發揮互補效用
      國際體系的權力結構觀可以提供遠距離概括圖形,國家層次的外交政策分析內容,如安全戰略、武器科技、地緣因素、外交目標與互動關係等,則可以呈現近距離實物描繪;權力結構觀可以充作中長程國家發展評估指標,外交政策分析則可作為短程策略評估依據。
      一個理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可以先從權力結構的假設來探討國際行為模式,接著再從一國外交政策內容與實行狀況細究實際國際行為,然後相互比較分析尋求答案,這樣的兩層次分析法應該可得到較完整的答案。
  6. 結論 
    1.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可進一步擴大經驗應證的研究,透過實際經驗探討,可藉使檢驗該理論的可信度與適用範圍
    2.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可相互結合,建構兩層次分析的研究途徑
    3. 攻守勢現實主義只觸及到國際與國家政策層面,並未論及國內政治與決策者層次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攻守勢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是一個對該理論重點式的介紹,很受用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美國學界離岸制衡戰略與 「棄臺論」的爭辯〉陳麒安

  1. 前言
    1. 守勢現實 主義(defensive realism)主張國家有維持現狀的偏好,國家權力的積累 改變或不當運用權力而對他國造成威脅時,就容易引發他國制衡
    2. 攻 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則認為,國家生存在無政府狀態下的國 際體系中,由於不能確信其他國家的意圖,為了要確保生存與安全, 必須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勢,一方面要減少自身國力的消耗,另一方面 則要努力爭取成為體系的霸權,才是獲得安全的最佳途徑
    3. 本文選取了若干重要學者論述,探討其「離岸制衡」戰略與「棄 臺論」之間的關連性。根據初步研究發現,學者們所提出希望美國拋 棄臺灣的政策建議,固然一部分來自於離岸制衡戰略的理論推導,另 一部分也含括了對於美國與中國未來互動關係的悲觀預判。正是這兩 項因素的交互影響,引發了美國學界對於是否要拋棄臺灣的不同面向 討論,更有人士針對美國與中國之間未來可能發生衝突而提出呼籲, 希望美國能降低對於臺灣的安全承諾,以免因兩岸關係的惡化而被迫 捲入衝突。
  2. 國際關係中的離岸制衡戰略
    1. 雷恩認為,即便美國在1990年代享有 單極地位,但正是這樣的權力優勢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遲早會 促使其他大國興起,挑戰美國的地位。由於國際體系向多極發展的趨 勢無法避免,美國的大戰略也必須及早重新規畫。在多極體系中,美 國應該要遵循戰略獨立的政策,採取離岸制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態勢
      1. 戰略獨立政策並不是要美 國拒絕在世界各地使用武力的孤立主義政策(isolationalist policy),而是 讓美國在其他國家無法有效制衡崛起的歐亞霸權時,仍然能夠以本身的 地理優勢,提出承諾運用軍事力量的避險戰略(hedging strategy)
      2. 極大化現實主義者(Maximal realist)強調 霸權地位的重要性,主張美國要盡可能維持軍事力量,並主宰國際體 系
      3. 極小化現實主義者(Minimal realist)則認為,美國並不具有足夠的 資源來維持目前的優勢,而霸權體系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因此建議美 國應該要利用多極體系中的動態權力平衡來獲得安全
  3. 美國「棄臺論」的爭議
    1. 「聯盟兩難」(alliance dilemma)
      史耐德認為,當國家在考慮是否要參與聯盟時,會面臨一種類似安全困境的局面。
      1. 第一種是原本打算藉由參與聯盟體系來保障自身安全,卻反倒可能會激發其他國家的敵意而顯得更不安全的困境
        瓦斯克斯(John A. Vasquez)也認為,國家參加聯盟的主要目的是打算增強相較於對手的軍事實力,但往往會因此而刺激其他國家或對手陣營的不安全感,導致對抗聯盟(counteralliance)的形成
      2. 第二種則是陷入連累或拋棄(entrapment v.s. abandonment)的矛盾
        由於聯盟的形成意味著參與國家對彼此的安全作出承諾,但國家將可能會因盟國向敵對陣營魯莽衝動的挑釁而被連累,或者為了自身個別利益的考量,反倒先拋棄盟國而轉向敵對陣營妥協合作
    2. 臺灣繼續維持事實上的獨立地位(de facto independence)對於美國來說,有著三種好處
      1. 第一,被併吞掉的臺灣會讓中國取得更大的戰略縱深,更容易直接將權力投射到太平洋
      2. 第二,取得臺灣以後,中國會讓日本自衛隊和美軍要防衛日本南方的島嶼顯得更為困難
      3. 第三,中國併吞臺灣以後,會更容易控制連接南海和菲律賓海的呂宋海峽。中國就可以威脅到輸往日本、南韓甚至美國的資源
    3. 美國即使放棄臺灣,也不會減少與中國安全競爭的根源,因為美國與中國可能發生衝突的原因係來自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而非臺灣議題。如同攻勢現實主義的推論,國家為了獲得安全,會追求相對於其他國家還要更多的權力,而由於不能確信彼此的意圖,大國之間的競爭自然無法避免。
      1. 除了臺灣,美國與中國之間還有許多議題—諸如朝鮮半島、釣魚臺、南海或甚至貿易爭議—有可能會引發衝突。放棄臺灣並無法解決美中安全競爭的結構因素
      2. 放棄臺灣而對中國讓步,反倒會增強而非抑制中國的外交政策野心。中國可能將此退讓視為美國軟弱的表現,而取得臺灣以後,中國投射權力的能力將更為強大
      3. 由於臺灣處於日本到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航道上,對美國及其亞太盟國的戰略地位重要,若取得臺灣,中國海軍將會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如此便會影響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海上安全及領土爭議
    4. 美國為了避免與中國產生衝突,因而可能採取的「棄臺論」作為包括
      1. 第一,明確反對或拒絕臺灣參與特定國際組織,避免刺激兩岸主權爭議
      2. 第二,減少、延緩或終止對臺灣出售防禦性武器
      3. 第三,降低或斷絕美臺之間在《臺灣關係法》架構下的非正式雙邊關係
      4. 第四,修改、凍結或廢除《臺灣關係法》
  4. 政策檢驗與評析:美國是否會放棄臺灣
    1. 美國是否採取離岸制衡戰略?
      以歐陸國家來說,由於這些大國彼此相鄰,實力又較為接近,不 論美國或英國作為離岸大國是否推卸責任,原本便將其他大國視為對 手,會透過不同聯盟組合相互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在歷史上多次形 成多極體系。單一國家稱霸的情況不容易實現,因為受到威脅的國家 會有強烈動機聯合起來反對崛起中的霸權。62但是這些國家的主要動機 是要保障自身生存權利,並非是樂意擔負離岸大國推卸過來的責任, 因此,不論離岸大國是否介入歐陸事務或提供安全承諾,歐陸大國本 來就會關注鄰國動態,離岸大國則有運作聯盟形成或是在大國崛起為 區域霸權時,再投入戰事的空間;但是在東亞地區,歷史上的中國則 因為多半享有權力優勢,較少受到鄰近的弱小國家挑戰,反而形成小 國順服大國的單極體系朝貢體制。63這些實力較為弱小的國家在離岸大 國刻意推卸責任並保持距離的情況下,恐怕更不會願意個別或集體制衡中國,使得「缺乏安全承諾」的「離岸制衡戰略」在亞太地區不容 易實現。

      「離岸制衡戰略」在東亞地區這種權力不對稱的體系下, 離岸大國面臨了兩難:若要避免捲入區域衝突,就要減少對中國周邊 國家的安全承諾,但是這些國家就可能不會願意承擔在第一線制衡中 國的責任;若要鼓勵中國周邊國家牽制中國的崛起,就要提供不同程 度的安全承諾與支持,但是離岸大國就可能會被拖累捲入區域衝突。 米爾斯海默也曾經表示,美國對於臺灣的承諾及其在亞洲的可靠度息 息相關。美國距離東亞遙遠,必須要努力說服亞洲盟邦—尤其是日本 和南韓—在遭遇到中國或北韓威脅時,美國會提供支持協助。如果美 國斷絕了和臺灣之間的軍事聯繫,或者無法在臺灣與中國發生危機時 防衛臺灣,無疑就是向美國的其他亞太盟國傳達出一種不能依賴美國 提供保護的強烈訊號。美方會盡力避免此般結果,並維護作為可靠夥 伴的聲譽,也就是會傾向於無論如何都要支持臺灣
    2. 美國近期對臺灣的政策實踐
      由於聯盟關係基本的概念即為一國對另一國單向或國家之間相互 提供防衛援助的安全承諾。有學者認為,聯盟關係其實是某種「延伸 性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的型態,以凸顯出某個國家作為捍衛者, 設法避免另一個挑戰國攻擊受保護的第三國。捍衛者應該會藉由採取 包括但不限於軍事行動在內的手段,來設法阻斷挑戰國經由征服所獲 得的成果,或給予挑戰國遠超過其可能獲益的處罰
      美國若是為了滿足中國對於臺灣的野心,或避免與中國發 生衝突而決定放棄臺灣時,便可能會被不同國家認為傳達出特別訊 號:對於中國而言,意味著只要中國提出較為強勢的政策,就可以迫 使美國退讓,若中國想要進一步擴張勢力範圍,自然可以獲得滿足; 對於亞太地區的國家而言,意味著美國為了要避免和中國的衝突,可 能會放棄在亞洲的各種戰略利益與安全承諾。即便美國或許只想要放 棄臺灣,但仍然維持與其他盟國的合作關係。然而,不論是對於中國 這個挑戰者或其他受到保護的亞洲國家來說,一旦美國拋棄臺灣,其 「延伸性嚇阻」的可信度將會大打折扣,反倒無法預先制止中國可能 的軍事擴張。坎貝爾也曾坦言表示,美國處理對臺關係的手腕,會影 響美國的亞太夥伴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3. 未來的可能變化
      1. 美國國內因素
        希拉蕊和川普看待盟國的態度有明顯差異。若 是由前者當選美國總統,其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思維,應會延續 當前趨勢,尚不至於出現驟然改變。然而,若是由後者當選,便會希 望盟國承擔更多自我防衛責任,或甚至考慮讓美國擺脫對於盟國的安 全承諾。此舉將可能依循離岸制衡戰略的理論推導,得出拋棄歐亞盟 國之政策建議,臺灣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2. 臺灣內部因素
        作者認為,除非美國確實願意採取戰略收縮,或自我 克制對於權力的運用,將亞太地區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否則輕 言放棄臺灣,固然對於我國的生存來說不啻是重大的打擊,但此舉不 僅不會帶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和平穩定關係,反倒會促使亞太國家思 考,是否需要改為扈從靠向中國以獲得更多的安全保障或經濟利益。 米爾斯海默與瓦特近來便略微修正立場指出,由於中國遠比鄰國更為 強大,這些國家又彼此相距甚遠,難以形成有效的制衡聯盟。美國應 該要加以協調與支持,成為亞洲不可或缺的國家
  5. 結論
    許多學者藉由現實主義的若干假設,推論出美國與中國之間必將 發生衝突,中國會挑戰美國的優勢地位,因而主張美國應該要採取離 岸制衡戰略,並明確宣示放棄對於臺灣的安全承諾,才能減少與中國衝突的可能性。然而,就守勢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美中衝突的發生 在於中國如何評估「挑戰美國權力優勢」的制衡成功可能性。縱使在 美國放棄臺灣以後,中國若是沒有獲勝的把握而貿然挑戰美國,反而 會有害於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這就不符合守勢現實主義的理性假 設;就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美中衝突是大國在國際體系無政府 狀態下追求權力優勢與擴張的政治悲劇。從理論推導來說,是「預 期」體系必然促成的結果,而不是兩個大國是否戰略收縮或拋棄臺灣 就可以迴避的。否則也就不符攻勢現實主義對於大國極力追求權力擴 張的基本前提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棄台論能否可能?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簡單來說,這樣
美國→獲取利益賣台→亞洲盟友不安→美國失去亞洲領導地位
美國→防範衝突而賣台→中國食髓知味→繼續挑戰美國
這兩個走向會讓美國賣台論的可能性降低
而升高的可能,則是這個走向
台灣→台獨→擾亂平衡→美國放棄→中國開打→統一
在中、美、台三角關係中,礙於中國穩定的侵台意圖,台跟美的意圖,尤其是美國就更為重要
在2020年回來看,孤立單邊的川普政策,不僅沒有離岸制衡,反而加緊台美關係,反而是多邊的希拉蕊爆發郵件賣台。
不過我覺得川普的單邊政策是將台灣作為攻擊中國的籌碼而做的,在棄台論框架下,而沒有討論美中關係,反而容易倒出棄台結果,在美中敵意升高,棄台論反而越難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王军

  1. 阐释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内涵与原因
    在讨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常会追溯至 20 世纪 90 年代后 期。因为在那个时期,中日、中美之间爆发了一些事件,从而引发了中国网民带有民族主义 情绪的讨论。1999 年中华网“强国论坛”建立,这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要标志。2003 年,网络民族主义甚为流行,因此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年”。
    1. 关于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有 4 种典型观点
      1. 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较消极 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愤青”在网络上极端的 言论。
      2. 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 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的言论和行动
      3. 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 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4. “网络 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 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2.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 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互联网上中国人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 主义情绪与言论,基于民族主义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
    3. 对于这一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视角进 行了分析
      1. “官方工具论”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中国网络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实质上是官方的工具
        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中国互联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一方面是网民主要由 倾向于成为特权的男性大学生组成,他们接近政治权力,他们拥护现存权威政权,他们是既 得利益者
        2. 另一方面,政府的审查手段确保了与官方路线不一致的信息被删除,从而导致网 络上出现大量拥护政府的民族主义信息
      2. “身份不定”与“事件刺激”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的国际 身份并不确定,并导致中国与外国产生诸多摩擦。不确定身份和诸多事件引起网民对民族和 国家认同、国家发展道路、他国观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3. “中国问题”与“政治正确”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民族主义是理解与解释中国问题 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把钥匙,而网络民族主义是现实生活中中国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反映
        中国问题既包括近代以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又包括改革开放时期所产生的 问题。它们不仅是政府所关切并致力于解决的,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大众所讨论和关注的。 延伸到网络中的这一思路不是虚拟的,它是现实的中国问题及与其相关的民族主义意识的体现和反映。
      4. 认同回归视角
        将中国民族主义纳入全球框架来考察国家和民族认 同的回归以及文化复兴。随着过去 20 多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加速推进,工具理性也 在不断扩张。作为一种回应,认同和文化论战也成为社会运动中的核心内容
        作为一种集体认 同,民族主义是这一认同回归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反映了当代工具理性不断扩张背景下人们 重新思考和寻找“自我”,并侧重于从文化民族主义中寻找力量源泉和精神栖息
  2. 理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主体构成、意识感和言语行为
    1. 构成类型分析
      1. 大众民族主义
        本文将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民族主义之外的民族主义者称之为大众民族 主义者。从形式上看,大众民族主义往往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实质上他们更多 的是民族主义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者和消费者,或者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者。网络上大众民 族主义的原创性生产在于其表达形式,即通过论坛、网络新闻组、QQ 群聊、博客、黑客、 邮件、动漫、创建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网站和主页等方式发泄民族主义情绪,发表民族主义 评论,设计民族主义方案,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在思想和理念上,他们深受知识分子的影响。
      2. 知识分子民族主义
        网络上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更为复杂,部分知识分子以民族主义 者身份参与网络讨论和行动,或者是作为民族主义研究者,其文章被网络引用、传播或引发 争论。其中,前者既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又是网络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消费者; 后者可能只是民族主义研究者,虽然他们撰写有关民族主义的文章,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民 族主义情绪,然而他们的作品客观上在网络内外引发了相关的讨论,并被部分人采纳,从而 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生产、传播和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3. 官方民族主义
        近年(該文為2006年)来, 政府的民族主义表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以往更加温和与理性。不管是在行为和宣 传上,政府显得特别谨慎,领导人很少发表具有进攻性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在宣传话语上, 官方多用爱国主义,而不是直接使用民族主义
        从目前情况看,网络上的官方民族主义色彩非常温和,它是官方的民族主义立场在网络 上再现而已,恰如赵穗生研究指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是务实的,其特点是工 具性、反映性和国家主导
    2. 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类型
      1. 先知与先觉意识
        费约翰(John Fitzgerald)在分析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时,注意到了 具有先知和先觉意识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率先觉醒起来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唤醒中国人。在当代条件下,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相对缺乏先知和先觉意识,只有少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指 出,中国应该走民族主义的道路或者应该采用更加强硬的对外政策。 
      2. 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
        民族主义思想的消费者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参与者。 就责任与使命本身而言,网络民族主义者也有不同观点,或者说在民族主义框架下,它们还 会与其他各种主义纠缠不清,网络上民族主义论战中经常包含这样的主题
      3. 忧患意识与优越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这一相互关联的事实使民族主义者备感压力,历史 和现实的压力以及屈辱感常弥漫在他们心头,就连被贴上“自由主义”标签的胡适亦如是。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忧患意识有强有弱,当发生不利于中国的事件时,集体性的忧患意识更加 强烈;当显性危机消退时,集体性的忧患意识往往与之同退。目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的 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国家走向等问题上。这些具体问题体 现了中国与霸权国以及中国与地区强国的关系以及中国自身的统一和国家建构。前两者直接 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后者涉及主权和国家发展问题
      4. 羡恨交织(ressentiment)
        近代以来,中国从器物、制 度到文化上不断师法西方,学者和政治家激烈地讨论着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中西合用。新 中国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最终通过武装竞争选择了“反西方”的西方主义——社会主义,并在 当代条件下部分地实施着“反西化的西化”。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一直包含 着二元对立与自反性。这一特点塑造了中国民族主义者对于西方国家特别是霸权国所表现出 的羡恨交织的人格特征和他国意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历次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对美国持 亲近感和敌对感比例都很高的原因。国际体系结构既给中国的对外关系制造了压力,也为 中国人之学习道路提供了方向。对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大多表现了 羡恨交织的特点
      5. 捣乱意识与自我认同意识
        在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相对特殊的捣乱意 识,譬如不少人到处散发“抵制日货”的帖子来干扰主帖,有些人纯粹为了逗乐和发泄而发 动民族主义“口水”战,还有一部分人为了寻找新的“我们”和自我意识而不断四处抨击别 人
        他们的身份认同具有拒斥 性认同的性质,把自己与其他人区隔开来,从而在网络社区里获得了“我们”的含义。互 联网塑造出“我向幻觉行为”,这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自我表演,而互联网虚拟实在的特 征通过输入感知模拟道具和布景,最终使虚拟实在中的行为者“入戏”。网络民族主义者的 这一捣乱和自我认同意识表明,他们的民族主义言论和身份可能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3. 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行为分析 
      就网络民族主义者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而言,闵大洪认为中国网络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 倾向: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和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网络民族主义语言具有随意、分散、规范化缺失等特点
  3. 透视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和中国外交
    一般而言,民族主义 的网站和博客所生成的网络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稳定的载体、议题和交流平台,但参与者的流 动性比较大;民族主义 QQ 群、论坛与帖子所生成的网络市民社会的稳定性要弱一些,它们 要么过于依赖事件的刺激,要么主贴者缺乏专业知识、精力和策略来凝聚人气,无法推进问 题的探讨
    从市民社会角度分析中国外交则是近年来国内国际问题研究者所开辟的一个新思路,这 一思路可以延续到网络市民社会中
  4. 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 政治力量,网络民族主义展示了它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其破坏性主要体现在极端言语、排外 以及捣乱行为。其建设性则在于它表现了中国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意识,它刺激了中国网络 市民社会的形成,也不断表达、塑造和凝聚着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把中國網路民族主義的類型、心態進行分類與分析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就是一篇淺談,而且很淺,其中言語行為分析那邊,對外、涉內的部分都沒有講清楚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中國的民族主義〉施正鋒

  1. 前言
    1. 「nation」(民族)
      指一群人,他們認為彼此具有一些客觀上 觀察得到的共同特徵,譬如血緣、語言、宗教、文化、或是生活方式,同 時又以為相互在主觀上又有共同的經驗、記憶、以及歷史,更重要的是, 這群人相信大家的集體福祉必須透過國家來保障。
    2.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是一種信念、或是意識形態,還沒有國家的民族想要有自己的國家,不管 是擺脫殖民地的地位、還是由現有的國家分離;如果已經有一個國家,一 方面對外要擺脫強權的支配,另一方面則要如何整合內部的多元族群、塑 造集體認同
      民族主義是在法國大革命以後才出現的,從此將國家存在的 正當性建立在民族,取代過去的君權神授,此後,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 而非王朝,也就是所謂的「人民主權、主權在民」(people’s sovereignty)。 在這裡的人民,不再是君王時代的臣民(subject)、也非尋常的老百姓 (common people)、更不是鬆散的群眾(mass),而是具有共同的集體認 同╱集體意識(collective identity,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具有共同命運 的一個共同體(community),這種認同就是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 這種意識就是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而這種共同體稱為民族。
    3. 「本質論」(essentialism)
      這裡的假設是民族認同是一出生 就決定了,是透過父母的 DNA 遺傳下來的,因此是沒有選擇的、而且是固 定不變的。這種說法的最大謬誤在於無法解釋人們的認同變動,也無法解 釋為何多元族群的社會可以有共同的民族認同,譬如瑞士、或是美國
    4. 「結構論」(structuralism)
      主張認同是一群人在被支 配,發現並不是只有自己有這樣的際遇,而是其他跟自己有共同特徵的人都有相同的命運,因此恍然大悟,開始凝聚了共同的意識,覺悟必須建立 自己的國家、或是把異族趕走
      1. 又稱為「工具論」(instrumentalism),也就是「先有民族主義才有民族」 的說法。
      2.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所有的民族都是想像而來,因此,認同並非天生命定的,而是經過選擇 而來。也因為人們在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抉擇,所以,認同是高度流動 的,也就是法國政治哲學家 Ernest Renan 所言「民族是每天的公投」(daily plebiscite)
    5. 「民族運動」(nationalist movement)的目標是如何讓國家的界線吻合 民族的範圍,也就是建立民族國家
      1. 先有民族、再有國家
        結合具有相同血緣文化的人結合起來, 特 別 是 歐 洲 18 世 紀 以 來 的 民 族 運 動
      2. 先有國家、再有民族
        接受現有的國家疆域, 透過文化教育等國家機器,想辦法將境內的住民(resident)變成同一個民 族的成員,將重心放在「塑造民族」(nation-building)的任務
  2. 馬列主義與民族主義
    1. 由於馬克斯、以及與恩格斯對於民族主義的立場曖昧,在第二國際 (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6)時期,他們的傳人就有不同的詮釋 (Connor, 1984: chapter 2)。盧森堡(Rosa Luxemburg, 1871-1919)、以及 考茨基(Johann Kautsky, 1854-1938)儘管表面上說尊重民族自決權(right to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對於民族概念卻嗤之以鼻,認為民族國家只 不過資產階級支配的變身,相信民族主義只會把工人帶入暗巷
      相對之下, 鮑爾(Otto Bauer, 1881-1938)主張承認民族特色的差異,主張文化自治 
    2. 對於列寧來說,東方還停留在落後的封建社會, 民族主義可以用來煽動革命運動,進而可以促成馬克斯主義革命的外銷; 就戰術而言,雖然擔心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由於必須尋求他們的合作, 因此,表面附和盧森堡,還是必須在口頭上對於民族自決的訴求虛與委蛇
  3. 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
    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始於抗拒列強外犯的結構觀,於革命的過 程採用強烈的排滿結構觀,不過,在革命成功後,轉而以現有國家的領土 範圍來定義民族,也就是表面上看似包容性的「中華民族」(Chinese Nation) 建構
    這 裡的「中華」(China)還是不脫以「華夏」為中心的中原心態,「蠻夷」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只是陪襯的少數民族
  4. 中共對於民族主義
    1. 根據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在 1931 年通過的『十大政綱』,民族自 決被列為第五大要堅決推動的目標,隨後,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 會在 1931 年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承認少數民族具有脫離 中國的民族自決權
    2. 在抗日戰爭即將結束之前,中共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 『中國共產黨黨章』(1945),重點在於中國民族,雖然提及少數民族, 卻已經拿掉民族自決字眼
    3.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之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也就是臨時的憲草,雖然 倡議民族平等、反對漢族沙文主義,更重要的是貶抑「狹隘民族主義」, 以區域自治來應付民族自決權,基本國策已定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1952),更是明 文規定民族自治區統是「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5. 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雖然揭櫫這是「多民族的國家」, 少數民族已經失去自決權、只能民族自治
  5.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民族主義
    在五四運動 70 週年爆發天安門事件(1989),意味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挫敗,共產黨面對嚴重的統治正當性 危機,必須尋找新的意識形態,被迫重新擁抱民族主義,新民族主義應運 而生,也就是強調愛國主義,包括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以及國家統一
    1. 國際定位
      在國際關係學裡頭,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定位可以稱為「國家認同」 (state’s identity)
      作為崛起中的強權(rising power),中國是否繼續自甘「維持現狀國家」(status quo state),還是會師法當年的普魯士、或是戰前的日本,急 著出頭當「改變現狀的國家」(revisionist state),我們無從得知。
      美國的 作法是軟鞭牽豬,一方面進行交往、另一方面從事軟圍堵,而中國的一帶 一路則可以解釋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 夥伴協定』(TPP)對峙的轉進。同樣地,中國在南海的躁進行為,究竟是 習近平企圖藉美國的手希望鷹派稍安勿躁、還是當作消弭民間高漲的「過 分自信的民族主義」(assertive nationalism),還有待觀察
    2. 少數民族
      周恩來(1957)開宗明義反對兩種民族主義,包括被認為 會產生歧視的「大民族主義」,也就是「大漢族主義」,以及擔心會製造 民族分裂的「地方民族主義」,也就是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認為都是資 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表現,只不過,他毫不掩飾地表示,「如果同化是各民 族自然融合起來走向繁榮,那是進步的」,整合主義昭然若揭。根據中國 憲法,這是一個「统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統一」意味著這是單一體制 (unitary system),而非聯邦制。「多民族」是指有 56 個民族,包括漢族 這個大民族、以及其他 55 個少數民族。表面上,透過行政區劃讓各族成立 不同層級的區域自治體,其實是刻意讓族群相互牽制、以達到有效的中央 集權控制,最終目標還是加以整合
    3. 收回故土
      自從中國分別由英國及葡萄牙手中取回香港、以及澳門,與周邊國家 的領土紛爭大致解決,除了台灣牽涉住民自決,近年來的焦點放在東海、 以及南海,分別挑戰日本、以及美國,順勢將台灣捲入靠邊戰的困境,特 別是釣魚台。儘管誓言「追求和平、絕不稱霸」,習近平所謂的「新型大 國關係」,就是要跟美國互別苗頭,試圖透過攘外來安內。不管是南海的 九段、還是十一段 U 形線,涉及島礁主權、海域資源及海權的聲索,根源 則在於戰後美國由日本手中交給中華民國,訴諸歷史則不免又落入帝國思 維的窠臼,而大舉建造人工島就是典型的擴張式民族主義
  6. 習近平的認同觀
    根據中國國務院所彙編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我們可以看到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除了宣示了不少安撫世人的價值,包 括「和平、和睦、及和諧」、以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還 表示「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 弱、以富欺貧」,更誓言「永不稱霸、永不搞擴張」,甚至於直接跟美國 喊話「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隱隱約約透露出共治天下的企盼。 換句話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前,必須先有穩定的 外部環境。
    既然追求「民族復興」,意味著「民族衰敗」,然而,究竟民族是什 麼,習近平似乎認為不說自明。進一步來看,當他說「中華民族和美利堅民族都是偉大的民族」, 可以看出他的民族是以政治疆域來定義的,也就是鬆散的「人民」。
  7. 代結語:辜寬敏的「兄弟之邦」
    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2016)先生日前在平面媒體刊登廣告,倡議以 「兄弟之邦」來跟中國建立正常關係
    綜合辜老的觀點,大致上是以「兄弟之邦」來回應習近平的「兩岸一 家親」,特別是以「本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動之以情
    1. 李登輝總統當年提出的「兩國論」,是指比一般國家關係更密切的「特 殊國與國關係」,也就是「美國模式」;同樣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 也是建立在「華人國家」的想像,訴諸同文同種,有點「新加坡模式」的 味道。中國視兩者為寇仇,關鍵在於兩者都是「兩個中國」,也就是「不 喊台獨的台獨」。辜老的「兄弟之邦」也是以兩個獨立國家為建立彼此關 係的前提,在光譜上介於兩者之間。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民族主義的概念、共產與民族主義、到中共的民族概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總結就是,民族概念虛無飄渺、難以定義,因此容易被拿來作為工具,例如共產,在革命階段,以民族主義作為號召取得權力,拿到權力後,頂著國家的帽子維穩,然後將國內重新塑造成一個統合的國族民族主義。
不過我還是覺得論述的點有點淺,也沒有一個強烈的主張,就拿些資料,然後模模糊糊的描述一個中國的民族概念,基本上是以政治角度來論述,期待一個人類學角度的論述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評米爾斯海默對台灣未來的看法〉康培莊 John F. Copper

  1. 美國知名期刊《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在 2014 年的 3/4 月號 中,刊載一篇題為「向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的文章。在 這篇文章當中,作者(同時也是當代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主張台灣未來將難以避免被中國大陸吸收的命運
  2. 有幾個理由讓我們相信其理論或 許不適用
    1. 攻勢現實主義只是現實主義學派的一支
      現實主義有其它的分支,例如古典現實主義、守勢現實主義及其它 等。若採取現實主義的其它類型,則不一定會得到米爾斯海默所主張的結局,在國際關係理論中還有許多反對或反駁現實主義的途徑,這些 理論對台灣的情形都有其自我見解
    2. 我們必須思考「台灣的命運掌握在美國手中」的假設
      我們可說歐巴馬政府的「面向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 試圖在亞洲建立由美國所主導的權力平衡,目的在遏止中國崛起。對多數 的國際關係研究者而言,權力平衡是現實主義思維的分支或理性的延伸性 概念。然而,美國並未以平衡的方式落實「面向亞洲」政策;美國與中國 的關係比單純的權力平衡更重要。因此,所謂「面向」政策似乎只是一種 影響中國或恐嚇北京的作為。相反地,在嘗試過平衡(或再平衡)政策後, 華盛頓似乎拒絕再繼續執行,或至少就歐巴馬政府而言,其重要性已減 少。無論如何,我們不清楚美國的「面向亞洲」政策是否包括保護台灣在 內,至少歐巴馬政府並未就此發言,其行為亦難以解讀
    3. 不僅亞洲國家普遍不接受權力平衡和現實主義,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亦對兩者發出質疑
      相較西方思想家以十九世紀的歐洲做為參考架構,亞洲人或許並不將 世界視為一場零和競賽。在十九世紀的歐洲,軍事力量是衡量國家影響力 的指標,也是迄今為止西方國際體系的內涵。亞洲人更強調經濟力量,並 認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僅止於軍事實力。非零和的經濟關係較重要,因 此亞洲國家之間的互動可以、也應該是雙贏
      歐巴馬政府在「面向」 政策中加入經濟層面,納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然而,在美國政治當中,TPP 的進度並不順遂。在民主 黨人須對其工會支持者和環保人士言聽計從的同時,部份共和黨人也不願 支持一個談判不透明的協議,除此之外,後者也不認為歐巴馬總統有誠意 在協議中談任何重要議題,更何況他逐漸進入「跛鴨期」。無論如何,美 國近期改變了它對於台灣加入 TPP 的立場。此舉暗示將台灣排除在中國的 勢力範圍外,對美國可能有利(甚至是重要利益)
    4. 我們必須反問,中國是否理解並支持現實主義理論
      由於北京遵循一種較傳統或嚴謹的主權觀,或許讓我們認為,中國領 導人信奉著現實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中國領導人確實是現實主義者。但 是就許多面向而言,中國也擁有一種不同的世界觀
      中國當然相信持續的經濟成長並透過經濟力量統治世界,是增加其影 響力和國際形象的最佳政策選項,尤其是透過對外投資和援助,並促成「條 條大道(以及鐵路、管線等)通北京」(all roads that lead to Beijing)的情 形
      中國領導人認為,當中國開始支配亞洲(和世界)經濟時,台灣將想 要成為中國的一部份。此舉將是一個明智選擇。由於北京「以經圍政」的 政策沒有限期,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相較米爾斯海默的攻勢現實主義所 暗示的,台灣的未來並非絕對或明定的。從某個角度來說,台灣選擇加入 中華邦聯或聯邦是有可能的;其中,台灣可能保留或喪失主權,或者擁有 有限或有條件式的主權,總之經濟和政治主權可被分開。未來中國可能將 焦點更多地轉向其內部問題(而擱置台灣問題),相對地,台灣或許希望 有條件式、附帶逃脫條款、或漸進式地成為中國的一部份。可能的情形與 選項非常多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作者想要主張米爾斯海默的理論不適用,第一點說攻勢現實主義以外的可能會有其他結果,但沒有提出,第二點台灣的命運在美國手中,如果不是那會在誰的手中,台灣?中國?僅僅討論美國的亞洲政策,連台灣都沒怎麼提到,第三點從經濟層面來討論,(這邊還沒看米爾斯海默那篇,不知道他有沒有提到經濟實力),第四點米爾斯海默說台灣會被中國吸收,但這一節又說米爾斯海默說台灣的未來並非絕對的,所以是會不會被吸收拉?反正作者說會被吸收拉

總結,看起來是要反駁米爾斯海默的台灣被吸收說,但實際是贊成台灣被吸收說,並著重在經濟層面上的吸收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華文哲學百科-分析美學 Analytic Aesthetics〉


  1. 分析哲學與美學
    1. 一般說來,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具備底下特徵
      1. 廣泛運用邏輯與概念分析
      2. 注重論證
      3. 強調客觀性與真理
      4. 偏好精簡、準確、直白的論述語言,避免使用文學語言
      5. 定義相關詞彙並明確闡述(包括形式化)相關論點
      6. 遵循「提出假設/尋找反例/修正假設」之科學方法
      7. 偏好處理細節性的問題
  2. 藝術的定義 (Definitions of Art)
    1. 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
      本質主義主張藝術有一固定不變的本質 (essence),這個本質可視為是藝術的充要條件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任何事物只要具備它就是藝術,並且缺少它就不是藝術。
      對本質主義者而言,問題就在於這個本質究竟是什麼。在西方美學史上曾有過許多不同的說法,例如,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表現 (expression)、創造力的展現或是某種有意義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
      1. 反例-杜象的噴泉
        二十世紀初期興起的前衛藝術 (avant-garde art) 往往意在顛覆傳統,挑戰人們對藝術的固有認知。例如藝術家杜象 (Marcel Duchamp) 的現成物 (readymade) 都是直接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杜象 1917 年的現成物作品《噴泉》(Fountain) 便是由工廠購得的小便斗。這樣的作品不帶有作者的情感,並非是創造力的展現,甚至是否具備有意義的形式可能都有爭議
    2. 反本質主義 (anti-essentialism)
      哲學家懷茲 (Morris Weitz) 於 1956 年提出了他著名的反本質主義立場,主要是借用了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的概念來論證藝術並無本質 (Weitz 1956)。
      例如,上述本質主義者所提到的情感表現、創造力展現以及有意義的形式,其實都只是藝術作品的相似點而非共同點;我們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看到這些相似之處,但我們無法在所有的藝術作品中找到共同點。懷茲進一步指出,藝術是一個開放的概念 (open concept),無法被定義;若將藝術視為是封閉的概念,等於是間接承認藝術無法自我顛覆
      1. 難題
        不過,家族相似性卻難以解釋所謂的「第一藝術」(first art):歷史上最早的藝術品是跟誰相似?
    3. 關係性質 (relational property)與內在性質 (intrinsic property)
      後來嘗試定義藝術的哲學家採取了與本質主義者截然不同的路線。早期尋找藝術之充要條件的哲學家都聚焦在事物的內在性質,但也許關鍵在於關係性質。關係性質是透由事物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所產生的。
      例如,杜象《噴泉》的形狀是內在性質,但《噴泉》的「反美感」(anti-aesthetic) 特質並不是;《噴泉》挑戰了過往以美感為主的藝術傳統,反美感特質正是來自《噴泉》與傳統藝術之間的關係。《噴泉》與其他小便斗在內在性質上並無二致,但前者是藝術品,後者卻不是。關鍵就在於,前者所處的歷史背景所賦予它的關係性質讓其得以成為藝術,而其他的小便斗並未具備相同的關係性質。
    4. 體制論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迪基 (George Dickie)
      體制論早期的版本 (Dickie 1974) 宣稱,某物要成為藝術品必須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一)是一人工製品 (artifact);(二)被藝術界(包括但不限於作者、評論家或美術館)授予被欣賞的候選資格。迪基對人工製品的定義十分寬鬆,任何在美術館展示的物件都可被視為人工化 (artefactualized),因此不管是現成物或拾得物(found object, 如河邊拾得的漂流木)都囊括在內。
      體制論的優點在於可以很好地說明為何前衛藝術是藝術,但卻也飽受許多批評。
      1. 常見的批評包括有循環定義的危險(用藝術界來定義藝術)、難以說明藝術界是一個一般意義下的「體制」以及仍舊無法解釋第一藝術(第一藝術出現時應當沒有藝術界的存在)。
    5. 歷史主義 (historicism)
      歷史主義採取的是歸納定義 (inductive definition) 的路線,認為某物為藝術的條件在於其與過去藝術品的關係;也就是說,歷史主義已先承認有某些物件是藝術,而其他物件是否為藝術取決於該物件是否與先前的藝術具備恰當的歷史關係。
      1. 列文森 (Jerrold Levinson) 認為這種關係奠基在某物是否被意圖用某種方式對待,而這種方式與對待先前被歸類為藝術品的方式相同 (Levinson 1979)。
      2. 卡羅爾 (Noël Carroll) 認為恰當的歷史關係奠基在一套融貫的歷史敘事:某物為藝術取決於我們是否能說出一個合理的故事來連結它與過去的藝術 (Carroll 1988)。
    6. 美感功能主義 (aesthetic functionalism)-比爾茲利 (Monroe C. Beardsley)
      根據這種看法,某物是否為藝術,取決於它是否被意圖來實現某種功能:提供一定強度的審美經驗 (Beardsley 1983)。美感功能主義的優點在於能夠囊括第一藝術,缺點在於無法涵蓋前衛藝術(《噴泉》無法讓大部分的觀者覺得美)。
    7. 戴維斯 (Stephen Davies) -選言定義 (disjunctive definition)
      這三個條件明定該事物必須:
      (a) 在實現重要的審美考量時展現出高超的技藝與成就,並且這種展現是該事物的主要功能,或者至少是對主要功能有貢獻的次要功能
      (b) 可被歸類在某個藝術類型,而這種類型已被確立於既存的藝術傳統中
      (c) 被其產製者意圖做為藝術作品並且該產製者有採取相關手段去實現這個意圖。
  3. 美感性質 (Aesthetic Properties)
    1. 西伯利 (Frank Sibley) 於 1959 年出版的〈美感的概念〉(Aesthetic Concepts)
      西伯利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區分:美感性質與非美感性質 (non-aesthetic property)。當我們在審美時會使用到美感詞 (aesthetic term),這些詞指涉到審美對象本身具備的性質。例如,評論家常用下述的詞來描述作品的特徵:「統一的 (unified),和諧的 (balanced),完整的 (integrated),死氣沉沉的 (lifeless),安詳的 (serene),陰沉的 (somber),有生氣的 (dynamic), 強大的 (powerful),鮮明的 (vivid),雅致的 (delicate),動人的 (moving),陳腐的 (trite),多愁善感的 (sentimental),不幸的 (tragic)」
      然而,當我們說一幅畫中有紅色的圓圈,或是畫中的線條是波浪狀,我們是在使用非美感詞 (non-aesthetic term) 來描述該作品所具備的非美感性質。
      1. 不論是美感性質還是非美感性質都符合下列條件:(一)是內在性質;(二)能夠直接被欣賞者的知覺捕捉,不需要透過其他媒介來察知。
        1. 首先,雖然美感性質與非美感性質都是內在性質,但前者是一種二階性質 (second-order property)。這是因為美感性質隨附於 (supervene on) 非美感性質之上
        2. 西伯利否認美感詞的應用有規則可循。這意思是說,他否認我們可以從某組非美感性質的存在推論出某個美感性質的存在。要知道某個審美對象確實具有某美感性質,唯有透過親自知覺該對象,而無法透過掌握關於一階性質的知識來推知。然而,美感性質的捕捉要比非美感性質來得困難許多,需要具備一定的敏感度與訓練,西伯利認為這種能力正是所謂的「品味」(taste)。
    2. 基維 (Peter Kivy) 主張美感詞可化約為非美感詞:當我們感知到一幅畫的統一性時,我們不過就是感知到了處於某個特定排序的線條結構,而非從這些一階性質中突現(emerge)的某個二階性質
    3. 沃頓 (Kendall L. Walton) 在他 1970 年的經典論文〈藝術的類別〉(Categories of Art) 
      承接丹托的思路,主張不能完全用內在性質的概念來了解美感性質。這是因為歷史脈絡等外在因素會影響作品具備的美感性質。
      沃頓的論證分為兩部分,他先論證藝術類別的歸屬會影響美感性質的顯露,接著再論證正確的類別歸屬為歷史因素所決定 。
      1. 類別
        沃頓的論證是,針對同一個作品,我們把它歸屬在不同的藝術類別中會知覺到不同的美感性質,而作品有正確歸屬的類別,因此若不把作品放在正確的類別中知覺,我們無法得知作品真正所具有的美感性質

        沃頓用三種非美感性質來闡述類別這個概念:標準 (standard) 性質、可變 (variable) 性質以及反標準 (contra-standard) 性質。
        以繪畫為例,畫作的平坦性 (flatness) 是標準性質,意思是說,平坦性是繪畫這個類別的必要條件;畫布上的線條與顏色則是可變性質,亦即繪畫這個類別允許畫布上的線條與顏色做出各種變化;立體性則是繪畫的反標準性質,可視為使作品失去被歸類到某類別的充分條件
      2. 決定正確的類別
        對於作品 W 而言,要如何找出正確的類別 C,沃頓認為有下列四種判準。
        1. 比起其他類別,W 擁有 C 最多的標準性質
        2. 將 W 歸類在 C 可以讓 W 的審美價值更高
        3. W 誕生後普遍被作者所在的文藝社群中歸類成 C;這個判準被沃頓視為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卻不是必要條件
        4. 作者意圖把 W 歸類成 C
          不過,沃頓並未在文中言明作者關於藝術類別的意圖是否有失敗的可能,若有,是否就交由第三點判準來決定作品正確的類別?
      3. 沃頓的理論直接駁斥了前述西伯利關於(二)的主張。如果外在於作品的因素能幫助我們找到作品的正確類別,進而發現作品真正具有的美感性質,那麼西伯利的美感理論就不正確。這意味著對藝術作品的判斷依據不能侷限在作品本身呈現出的線索,還必須考慮外在於作品的事物。
  4. 藝術本體論 (Ontology of Art)
    1. 古德曼-《藝術的語言》(Languages of Art) 針對藝術類型做了兩個重要的區分
      1. 第一個區分是「親筆的」(autographic) 藝術與「非親筆的」(allographic) 藝術
        1. 所謂親筆的藝術指的是有贗品 (forgery) 問題的藝術類型
          以這種藝術類型而言,作品的同一性 (identity) 被作品的產製歷史 (history of production) 所決定。
      2. 第二個區分是「單一的」(singular) 藝術與「多重的」(multiple) 藝術
        至於單一與多重的藝術之區別在於作品是否能被多重例示 (multiply instantiated)。
    2. 柯里-《藝術本體論》(An Ontology of Art
      本體論主張:藝術作品是「行動類型」(action type),這裡的行動指的是作者透過某種管道來發現某種結構的過程
    3. 脈絡主義 (contextualism)
      該立場源自丹托、沃頓等人提出的新方向,主張藝術作品的同一性、美感性質以及意義是部分地被作品的生成脈絡所決定
    4. 文本主義 (textualism)
      古德曼與艾爾珍 (Catherine Elgin) 主張,作品同一性 (work-identity) 為文本同一性 (text-identity) 所決定,無關乎文本的脈絡
      1. 問題在於文本同一性又該如何定義?古德曼認為語法同一性 (syntactic identity) 和語言同一性 (identity of language) 至少會是必要條件。語法同一性就如前文暗示過的,指的是兩個文本有相同的語言符號,包括拼字、字母順序甚至標點符號都必須相同;語言同一性指的是兩個文本都是被當成同樣的語言使用(例如都是英文)
      2. 脈絡主義者反對將文本與作品畫上等號。對脈絡主義者來說,即便是相同的文本,只要源自不同的脈絡就構成不同的作品。
  5. 虛構 (Fiction)
    1. 虛構真理 (Fictional Truth)
      1. 路易斯 (David Lewis) 在 1978 年發表的〈虛構中的真理〉(Truth in Fiction)
        路易斯將虛構真理理解為說書人 (storyteller) 的信念。當我們在閱讀一則虛構敘事或小說時,我們是在想像有一個人在告訴我們所讀到的事情是已知事實 (known fact)。
        1. 虛構真理由文本所明白陳述的內容來決定
        2. 在不與文本明白陳述的內容牴觸的情況下,在真實世界為真的,在小說中也為真。這個方案常被稱為「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3. 訴諸作者所在之社群的共同背景信念,並以這樣的信念來做為推斷虛構真理的基礎
      2. 柯里 (Currie 1990) 在路易斯提供的基礎上修改其立場
        柯里將虛構真理稱為「故事意義」(story meaning),並將路易斯的說書人稱為「虛構作者」(fictional author)。柯里主張,故事意義即是虛構作者的信念系統,而後者由「知情讀者」(informed reader) 所建構 (construct)。知情讀者的條件其實就是謹守前述的相互信念原則,也就是說,知情讀者是熟悉(真實)作者所在社群之背景信念的人,在這樣的條件下,根據虛構作者的陳述(也就是文本證據)去建構出虛構作者的信念系統。
      3. 列文斯頓 (Paisley Livingston) 駁斥了虛構作品中必定存在所謂的說書人或虛構作者這樣的主張,也進一步反駁了柯里關於虛構真理的反實在論;列文斯頓認為,真實作者的心理實在是決定虛構真理的主要因素 
    2. 虛構性 (Fictionality)
      1. 哲學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來解釋什麼是虛構。二十世紀中葉之後一種流行的看法是將虛構作品(通常是指小說,但也包括抒情詩)視為是對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1. 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指的是一個人藉由文字之使用來行使某事的行為
          其他如斷言 (assert)、請求 (ask)、提醒 (remind)、懇求 (plead) 都是言外行為的例子。
          言外行為由語言哲學家奧斯汀 (J. L. Austin) 所提出,是語言行為理論 (speech act theory) 的核心。奧斯汀的語言行為理論著重在語用學 (pragmatics),研究人類如何使用語言進行溝通。
      2. 比爾茲利主張虛構作品是對言外行為的再現
        比爾茲利羅列出一些條件,這些條件的存在會導致虛構作品無法成為真正的言外行為。
        1. 第一,小說中關於人事物的名稱或描述並沒有指涉到任何真實存在於世界中的人事物,因此言外行為不可能真正地被行使。
        2. 第二,對虛構作品的作者而言,產出文本這樣一個行為欠缺溝通行為該具備的具體語境,因此無法產生言外行為的效力。
        3. 第三,作品中的敘事者 (narrator) 或說話者 (speaker) 無法直接等同於作者,因為兩者並未具備完全相同的性質;若此,我們就不能把說話者所行使的言外行為視為是作者所行使的言外行為,而應該視為是作者再現的言外行為。
      3. 柯里
        發展了一套格萊斯式的、關於虛構性的理論。簡單說,柯里認為小說作者並非如瑟爾所說的是在「假裝」;小說作者真正所做的是意圖他的讀者去「假裝相信」(make-believe) 他所說出的語句為真。換句話說,一個言說 (utterance) 之所以是虛構的,關鍵在於言說者具備某種溝通意圖,必須視為是一種特殊的言外行為。
        1. 柯里的分析可如下表述:

          S 的言說 U 是虛構的,若且唯若,S 言說 (utter) U 並意圖受眾會
          察覺 S 意指 p;
          察覺 U 被 S 意圖來意指 p;
          察覺 S 意圖自己(受眾)假裝相信 p;
          假裝相信 p

          S 還進一步意圖
          前述的 (2) 是 (3) 的理由;
          前述的 (3) 是 (4) 的理由
        2. 列文斯頓就質疑柯里理論中的溝通意圖並非普遍存在於所有的虛構言說。例如白日夢與幻想是虛構的,但幻想者顯然不具備柯里所說的溝通意圖
    3. 對虛構事物的心理反應 (Emotional Responses to Fictions)
      瑞福的經典論文〈我們怎能被安娜‧卡列尼那的命運給撼動?〉(How Can We Be Moved by the Fate of Anna Karenina?) 思索人們對虛構藝術的心理反應,正式開啟分析美學家對此議題的哲學探索 (Radford 1975)。
      1. 信念原則 (B):一個人會產生悲傷、同情、震驚、恐懼等情感的必要條件是他相信某件悲傷、糟糕、駭人聽聞、危險之事發生了,或可能、將要發生。
      2. 虛構悖論 (paradox of fiction)
        (1) 我們會對人事物產生情感反應(掉淚、憤怒或恐懼)的必要條件是我們相信這些人事物實際上存在(此即信念原則);
        (2) 我們欣賞虛構作品時並不相信作品中的人事物實際上存在;
        (3) 我們對虛構作品中的人事物時常產生情感反應;
        上述三個語句分開來看都為真,放在一起卻不一致,
        這個奇怪的狀況後來被稱為虛構悖論 (paradox of fiction)。瑞福認為這說明了我們對虛構作品的情感反應是不理性的 (irrational
        1. 用「設想」(conceiving) 這個概念來涵蓋「相信」與「假裝相信」)。按照這樣的看法,前述的 (B) 可修改為:
          (B1):一個人會產生悲傷、同情、震驚、恐懼等情感的必要條件是他設想某件悲傷、糟糕、駭人聽聞、危險之事發生了,或可能、將要發生。
      3. 史馬茲 (Aaron Smuts) -「痛苦藝術悖論」(paradox of painful art) 
        (1) 人們會避免引起痛苦情緒的情境;
        (2) 人們對某些藝術作品會有痛苦的情感反應;
        (3) 人們會追尋那些他們知道會引起痛苦的情感反應的作品。
  6. 意圖與詮釋 (In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
    1. 1946 年的〈意圖謬誤〉(The Intentional Fallacy),由文學評論家威薩特 (William K. Wimsatt Jr.) 與比爾茲利合著,兩人都是反意圖主義者
      該文主張,詮釋作品時訴諸作品之外關於作者意圖的證據(例如作者的傳記)便是犯了意圖謬誤。威薩特與比爾茲利在此提出了他們著名的兩難論證:作者意圖要嘛成功實現在作品中,要嘛失敗;如果作者意圖成功實現在作品中,那麼訴諸外在證據來得知作品的意義就是不必要的;如果作者意圖沒有成功實現在作品中,那麼訴諸外在證據來得知作品的意義就是不充分的;因此訴諸外在證據來得知作品的意義要嘛不必要,要嘛不充分。事實上,兩難論證最多說明了外在證據與詮釋不相干,但並未將作者意圖完全從反意圖主義的論述中排除,畢竟兩難論證仍承認作者意圖在成功實現時可以決定作品的意義。
    2. 比爾茲利在後續的著作中更具體地表述了意圖謬誤的論證,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作品的意義從作者意圖完全脫鉤
      1. 認為(一)蘊含(二)就是犯了意圖謬誤,而這就是意圖主義最大的錯誤。就是因為這樣的錯誤,意圖主義者才會訴諸文本之外關於作者意圖的證據來試圖推知作品的意義。
        1. (一)作者 A 意圖使語言單元 U 於作品 W 中傳達意義 p (A intended U to mean p in W)
        2. (二)語言單位 U 在作品 W 中傳達了意義 p (U means p in W)
        3. 支持(一)蘊含(二)的人通常被稱為極端版本 (extreme version) 的意圖主義者。這種意圖主義者認為作者意圖是作品意義的充分條件,因此完全排除了意圖實現失敗的可能性。
      2. 自主原則 (Principle of Autonomy):文學作品是自足的個體,對於作品的詮釋與判斷之真假取決於作品本身的性質
        因此,一個作品是否傳達了意義 並不是由外在於作品的事物所決定(例如作者意圖),而是作品本身(在作品其他性質所組成的基礎上)是否確實傳達了 p
    3. 赫許 (E. D. Hirsch) 
      赫許所主張的意義理論與比爾茲利不同。赫許認為絕大部分的語句或文本,不論長短,都具有不確定性 (indeterminacy),可以被不同人讀出不同的意義。但這些不同的意義並非是任意讀出的,而是受到語言慣例的限制。也就是說,語言慣例頂多可以替我們篩選出文本意義的候選名單,但無法充當這些意義的仲裁者。如果我們真的想在這些意義中做出抉擇,唯一客觀的標準只有作者意圖,因為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文本的詮釋不一定會有共識。若我們不想讓詮釋學落入(在赫許看來是無可救藥的)相對主義中,我們就不應該「驅逐」(banish) 作者
    4. 托赫斯特 (William Tolhurst) -「假設意圖主義」(hypothetical intentionalism)
      托赫斯特修改了語言哲學家西佛(Stephen Schiffer)的意義理論,將文本意義定義為「目標受眾」 (intended audience) 對作者意圖的最佳假設。目標受眾即為作者意圖透過文本溝通的對象;目標受眾所賴以做出假設的資源,即為該受眾對於溝通語境所握有的相關背景知識與信念
      1. 納森 (Daniel O. Nathan)指出,鑒於目標受眾仍為作者意圖所決定,若目標受眾為與作者共享私密語言的特殊群體(甚至個體),將會導致假設意圖主義落入極端版的意圖主義 (Nathan 1982)。
      2. 為了避開納森的批評,列文森將目標受眾的概念修正為理想受眾 (ideal audience),其條件為「熟知作者創作該作品的時空背景,但不包含對作者語意意圖 (semantic intention) 的任何所知 
    5. 價值最大化理論 (value-maximizing theory)
      該立場由反意圖主義蛻變而來,同意詮釋不必涉及作者意圖。但該立場認同赫許的不確定性原則,認為語言慣例無法仲裁文本意義。最大化論者引入價值判準,主張我們應該挑選能放大作品價值的詮釋。然而,最大化論者否認這樣的詮釋只會有一個,進而澄清只要是可以「放大價值」的詮釋都在最大化的範圍內。
  7. 圖像再現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在什麼條件下,一幅繪畫(或者更廣泛來說,一則圖像)再現 (represent) 了某個人事物(或者某一類的人事物)?也就是說,哲學家在此想要尋找「(圖像)再現 b」這句話為真的條件。
    1. 相似性 (resemblance)
      定義再現關係最常見的條件是相似性 (resemblance)。按照這種看法,「再現 b」為真是因為 與 具備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然而,相似性理論會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圖像往往與它再現的事物不相似。
      沃頓認為要解開相似性理論會遇到的悖論,必須引入類型的概念。一旦我們認知到包含畫布在內的整個物件應該被歸類在繪畫這個藝術類別,肖像畫與真實人體的巨大差異性(包括看起來平板以及有塗抹痕跡)就要被忽略,因為這些都是繪畫這個類別的標準性質,而考慮相似性時不該把繪畫的標準性質考慮進來。
    2. 「選擇性相似」(selective similarity) -比爾茲
      所謂「再現 b」指的是 與 之間的相似性受到某種選擇性的限定。選擇性限定發生在畫布表面上,被選擇的範圍是那些能夠凸顯 的視覺特質的性質
    3. 古德曼 (Goodman)
      古德曼 (Goodman 1968) 反對相似性理論的進路。古德曼認為「相似」是一種對稱關係 (symmetric relationship),因此「與 相似」(a resembles b) 蘊含「與 相似」(resembles a)。這意味著,從「埃貢‧席勒的自畫像再現了埃貢‧席勒」可以推出「埃貢‧席勒再現了埃貢‧席勒的自畫像」,後者顯然為假。對古德曼而言,再現就是指稱 (denotation),一幅馬的圖畫之所以再現了馬,是因為前者指稱 (denote) 後者。古德曼進一步宣稱,包含繪畫在內的各式藝術類型就如同語言一般,是一種符號系統 (symbol system)。
    4. 沃罕 (Wollheim)
      沃罕將再現理解為一種獨特的視覺經驗:「再現 b」就是我們在 中看見了 b(沃罕稱此為 seeing-in)。這樣的視覺經驗包含了兩個面向,都關涉到視覺上的覺察 (visual awareness)。首先是結構面向 (configurational aspect),這是指觀者覺察到圖像的表面;再者是識別面向 (recognitional aspect),這是指觀者覺察到圖像的內容。然而,這樣的理論卻無法排除幻覺、想像或錯視等狀況。
    5. 分析美學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後的三本重要著作 (Giovannelli SEP)
      古德曼的《藝術的語言》、
      沃罕的《藝術及其對象》(Art and its Objects)、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 (Ernst Gombrich) 的名作《藝術與幻象》(Art and Illusion)
  8. 情感表現 (Emotional Expression)
    當我們說一個作品表達了某種情感,這意思究竟是說,這種情感是我們賦予給作品的,還是作品本身就具備的?更精確地說,藝術的表現性 (expressiveness) 是不是作品的客觀性質?
    1. 用聯結 (association) 的概念來解釋音樂的表現性
      某些旋律或樂器會被認為表現了某種情感,是因為兩者之間原本就有公認的聯結。例如擊鼓聲之所以表現了危機感是因為擊鼓聲原本就與戰爭有聯結;這種聯結並非個人經驗的聯結,而是普遍存在於人類社群的聯結(不管在哪個文化社群,擊鼓聲都與戰爭有聯結)。
      1. 聯結論最大的問題在於,聯結的產生難道不是來自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情感?擊鼓聲會與戰爭產生聯結,似乎是因為擊鼓聲本身就傳達了危機感,而不是因為與戰爭有了聯結才產生危機感。
    2. 表現論 (expression theory)
      要替表現論下精準的定義並不容易,因為表現論者對於何謂情感表現的說法不一。但在分析美學中所討論的表現論通常是指,作品所表現的情感必定來自作者的情感。一首音樂之所以哀傷是因為它表現了作者的情感
      1. 反對者指出表現論者混淆了兩件事:(a) 表現情感;(b) 創造能表現情感的事物。當我們說一首音樂哀傷,這不代表作者在創作這個作品時必定也是哀傷的,我們頂多只能說作者創作出了一首哀傷的音樂。
    3. 情感論 (emotivism)、激發論 (arousal theory)
      這種立場主張,一首音樂之所以哀傷,是因為它具備讓聽者感到哀傷的傾向 (disposition)。這種立場的問題在於,即使在理想狀況下,聽者也不一定會產生該有的反應。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賴於情感論者針對相關傾向實現的恰當條件做出更多說明。然而,對情感論而言,更嚴峻的挑戰是本節開頭所提示過的,一首音樂之所以讓我們感到哀傷,似乎是因為我們認知到它是哀傷的音樂,因此才產生哀傷的情感反應。因此情感論還是沒有解釋到最關鍵的問題,亦即音樂為何表達哀傷?
    4. 角色論 (persona theory)
      這種立場主張一首音樂之所以哀傷,是因為聽者在音樂中感受到了某個虛構人物的情感。精確來說,聽者把聆聽音樂當成聆聽故事,在聆聽過程中想像音樂訴說著某個故事角色的遭遇,進而辨識出角色在故事中的心境,也就是辨識出在音樂中被表達出來的情感。
      1. 這種理論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並非所有聆聽者都有意識地用這種方式聆聽音樂,因此做為一個描述音樂客觀性質的理論,角色論難以成立。
      2. 第二個困難是,不同的聆聽者對相同的音樂可能會達致不同的結論,亦即對於音樂故事中的角色所懷有的情感有不同認定。
    5. 相似論 (resemblance theory)
      這種理論認為,我們應該將音樂的表現性視為一種隱喻,畢竟音樂不是人,不可能真的具備情感。當我們說一首音樂是沉痛的,我們其實是在說這首音樂在聲音上的表現特質 (expressive character) 與一個人在心情沉痛時的行為表現是相似的。
      一個人在心情沉痛時往往會步履沉重,若音樂在聲音的表現上趨於緩慢低沉,這首音樂自然成為沉痛的音樂。反之,輕快的音樂之所以表達了快樂的心情,是因為人在心情好時步履輕盈,而音樂在聲音的安排上近似輕快的步伐
  9. 價值與評價 (Value and Evaluation)
    1. 藝術作品的價值如何定義?
      1. 比爾茲利(Beardsley)
        1. 作品的價值在於是否能提供顯著的 (marked) 美感經驗
          也就是說,價值在某個程度上是由美感經驗的強度來決定的,若作品展現出的美感特質未能引發欣賞者一定強度的美感經驗,就不能算是有價值。而作品之間的價值高低,則可透過美感經驗的強度來比較。
        2. 類似的看法見於巴德 (Malcolm Budd),但巴德更強調賞析者在美感經驗中對於美感性質的覺察
      2. 郭德曼 (Alan H. Goldman) 
        郭德曼將作品的價值定義為「作品能讓受眾的心智能力多方運轉的程度」。這裡提到的心智能力包括四個面向:認知 (cognition) 、想像 (imagination) 、情感 (emotion) 以及知覺 (perception)。在這四個面向能夠讓讀者投入的的程度愈高,作品的價值就愈高。
    2. 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美感性質,這些性質具備正價 (positive valence),可提高作品價值
      1. 普遍主義者 (generalist) 
        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並據此宣稱,存在普遍的原則讓評論家可以對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
        如果承認統一性 (unity) 具備正價,那普遍主義者就可建立如下原則:統一性在任何作品中都是優點 (merit)
        1. 比爾茲利
          1. 主要特徵 (primary feature)
            強度 (intensity)、複雜度 (complexity) 以及統一性 (unity) 
          2. 次要特徵 (secondary feature)
            指的是那些在價值上可變的 (variable) 特徵,其價值可變性取決於是否增加或減損主要特徵的價值
            在某些作品中,次要特徵可強化主要特徵,在某些作品中則否
        2. 西伯利-修正比爾茲利
          他認為主要特徵與其他特徵的互動有可能讓其從優點變成缺點,但這種變化只是表面上的 (prima facia),也就是說,在這種狀況中主要特徵仍具有內在的 (inherent)、不變的 (invariant) 正價
        3. 迪基-修正比爾茲利
          認為應該將主要特徵的條件限定為「被孤立 (isolated) 時所具備的美感價值」
      2. 個別主義者 (particularist)
        認為不存在上述這樣的原則;一個美感性質在某個作品中也許是優點,但當它出現在其他作品中時有可能會變成缺點 (demerit)。
    3. 作品的價值是否會被作品中的不道德 (immoral) 成分所影響?
      1. 作品價值的自主論者 (autonomist)
        藝術價值與作品中傳達出的道德觀是兩件獨立的事,作品中的道德面向既不減損也不增加作品的價值
      2. 道德論者 (moralist)
        1. 激進版本的道德論者主張作品的價值必然受到作品中道德觀的影響。
        2. 溫和版本則認為在某些時候作品中的道德瑕疵會減損價值,但某些時候會提高價值
      3. 不道德論者 (immoralist)
        這種論者主張作品中的不道德面向在某些情況可提高作品的價值,這是因為作品所提供的這種體驗可以深化受眾對道德的認知和反省
  10. 其他重要議題與當前發展
    1. 環境美學
      環境美學的代表人物是卡森 (Allen Carlson)。卡森將脈絡主義的思路應用到自然環境的欣賞,主張欣賞者應該要掌握自然環境的生成背景之相關科學知識,才能恰當地欣賞自然環境 。這種關於環境美學的立場有時又被稱為科學認知主義 (scientific cognitivism)
    2. 生活美學
      厄芬 (Sherri Irvin) 在 2008 年重新演繹杜威 (John Dewey) 關於美感經驗的理論。根據杜威,美感經驗源自日常經驗。人餓了會找食物吃,冷了會取暖,這種調適的過程帶來滿足感,美感經驗正是衍生自這種滿足感
      1. 杜威進一步指出,一個經驗要成為美感經驗必須滿足一些特定的條件,包括統一性 (unity)、封閉性 (closure)、複雜性 (complexity) 以及覺察 (recognition)。
        統一性指的是經驗內容被某個單一特質貫穿,因此內容之間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封閉性指的是經驗過程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並且是一個累進的過程
        複雜性指的是經驗內容具備一定的繁複程度
        覺察指的是經驗者認知到經驗內容之中各元素間的關係。

        一般說來,藝術經驗都滿足上述條件,都是美感經驗,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同樣滿足上述條件,因此也能算是美感經驗,例如登山、聆聽演講、組裝家具。
    3. 身體美學
      人對於自己的身體的自我呈現與覺察可以是美感的來源。身體美學 (somaesthetics) 的代表人物為舒斯特曼 (Richard Shusterman)
    4. 演化美學 (evolutionary aesthetics)
      人類的審美行為以及藝術的創作與欣賞是否是演化來的?持否定態度的哲學家認為藝術的概念只是西方啟蒙時代下的產物,在那之前並不存在。認為藝術與演化相關的論者又分為兩派陣營:一派認為藝術行為是演化的適應性 (adaptation),另一派認為藝術行為只是演化的副產品 (by-product)。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就是對分析美學的一個基礎介紹,每個都點一下,但一個大脈絡大概抓得到,脈絡、作者、作品三個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重點。

〈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譚偉恩

  1. 前言
    以華茲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在理論上係隸屬結構形塑論,其目的在 於建構一個科學的國際關係理論。而要解釋的客體並不是一般的國際現 象,而是那些現象中最具有規律性的一部分,即國際政治歷史上反覆不 斷出現的權力平衡。為了對此一體系結構的現象做出解釋,華茲在構築 理論的過程中對個別行為體的差異進行抽象和簡化,這種作法雖然加強 了理論的解釋力與簡約性,但也使得其對於權力平衡的理解出現疏漏。 為了修正與彌補此一理論上的瑕疵,其他的新現實主義者開始從事個別 行為體具體行為的理論研究。

    本文指出, 新現實主義關於權力平衡理論的貢獻在於解釋了國際政治長期演進過程 中一個必然的規律或傾向,從根本上解釋了權力平衡形成的原因。華茲 所注重的權力平衡實際上是「體係結構的平衡」,而不是國家間「聯盟勢力的平衡」。此外,權力平衡並非制約國家權力的一種可靠方式,儘管它 如現實主義所說,在國際政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理論內部的 缺失與疏漏確實使其無法全面有效的解釋國家行為和扮演維護國際秩序 的角色。
  2. 現實主義下的國際秩序
    1. 現實主義(Realism)
      不僅是國際關係的主流理論之一,也是一個內 含豐富,包含不同成員的大理論(grand theory)。學者瓦特(Stephen M. Walt)曾表示,現實主義不是一個單一理論,而是一個研究國際關係的 大方案(program)。 因此,若就整體而論,雖然現實主義對於道德(ethic) 和人性均抱持一種較為悲觀的態度,但實際上彼此間悲觀態度的根源係 來自於不同的認知。
    2. 古典現實主義(Classical Realism)
      其悲觀態度肇始於對人性的理解
      1. 早期的古典現實主義學者,如霍布斯(Thomas Hobbes)
        將權力視 為解釋人類行為的關鍵因素,認為人類對權力的追求欲望是永無止盡的,至死方休
        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community)處於 一種長期的無政府狀態,無法如同國內社會那般形成一種公共的權威機 構(國際巨靈)來解決個別國家間的利益衝突,因此使得自助(self-help) 成為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獲得安全的方法,迫使國際社會的行為者(國 家)必須依賴自己的實力在衝突中維護本身利益
      2. 以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遂認為國際 政治中的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才是維持秩序的良方,離開了權 力平衡,國際法或國際組織等國際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將名存 實亡。
    3. 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或稱為結構現實 主義 Structural Realism)
      悲觀態度係根源於國際體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本質
      1. 華茲(Kenneth N. Waltz)
        認為,國際體系與國內體系不同;國內政治體系的組成單元之間是一種 層級關係,上位者有權指揮,下位者有義務服從。反觀國際政治體系的組成單元之間是一種水平的等同關係,國際體系的結構基本特徵便是無政府狀態(anarchy),亦即不存在一個超越各國且合法的統領控制力量。
        華茲認為在一個以自助為特色 的國際體系中,成員如果「力」不如人,將無異使自身陷入險境。為了 避免這種風險發生,國家唯有採取一些行動,建立起「權力平衡」的秩 序
        在華茲的觀點裡,權力平衡論並未假設國家 的行動一定是合乎理性的,同時也不能用以解釋國家行為的動機。
        另外,權 力平衡只要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努力設法在無政府狀態下求生存 時便會自然地出現,而非如一般人所誤解的,只有在國家追求權力平衡 的情況下權力平衡才會存在。
    4. 現實主義學者們共同的認知
      1. 現實主義者相信國家是國際政治中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行 為者(the actor),是構成當今國際體系的基本單元
      2. 現實主義者將無政府狀態視為國 際政治中最顯著的特徵。在此狀態下,自助是國家必然的行為準則,國 家必須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來保護其利益
      3. 現實主義者認為,國家將儘可能地設法尋求其權力的增加
        一些現實主義者將研究重心集中於權力,認為它本身就是目的,例如: 摩根索。
        而另外一些現實主義者將權力看作維繫自身安全的手段,例如: 華茲
      4. 現實主義者假定,國家是國際事務中理性的行為者,能夠 合理的訂定其對外政策,考慮各種方案間的可行性和可能的結果,然後 選擇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目標的策略。
    5. 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理論比較

  3. 現實主義的國際秩序運作模式:權力平衡
    1. 學者克勞迪(Inis L. Claude)曾指出,權力平衡係一複雜而具有多種意涵的概念。 在其研究中將權力平衡歸納為下列三種態樣:
      (1)一種國家間權力分配大致相等 的情形(situation)
      (2)一種國家的外交策略(strategy),目的在達成權力平衡的 狀態或維持此一狀態
      (3)國際體系的一種現象(phenomena),即國際關係運作 中的一種必然發生的事實。
      克勞迪表示,權力平衡的不同態樣常被學者夾雜使用, 甚至連摩根索也不例外
    2. 古典現實主義-摩根索
      摩根索以人性本惡為基礎、借助權力和依據權力來界定國 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解釋國家的外交政策與國際關係的各種現 象,由此建構古典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理論
      1. 摩根索從國家追求權力和權力政治的邏輯出發,導 引出關於權力平衡的論述,他認為追求權力的國家,總是在維持現狀與 推翻現狀之間鬥爭,最後形成一種均勢的權力平衡結構以及維持這種結 構的政策。權力平衡本身與維持權力平衡的政策不僅是無法避免的,而 且在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中是一項不可獲缺的穩定因素與管理權 力最有效的方法
      2. 摩根索的權力內涵

      3. 兩極體系還是多極體系較有助於國際體系 本身的穩定?
        摩根索認為權 力平衡的最佳模式是多極體系(multipolar),因為由多極體系維持的權 力平衡是自西伐利亞條約(the Treaty of Westphalia)以降,到二次世界 大戰這段期間國際政治的主要特徵,而兩極體系(bipolar system)則是 國際關係中的反常現象。摩根索認為在多極體系中,因為不存在單一大 國的主導,各種聯盟型態因時而異,這樣的體系本身靈活性較大,因而 戰爭或衝突的可能性較小
      4. 對於權力平衡的理解
        摩根索認為,權力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決定因素,既是手段,也是 目的。理性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應最大限度地設法獲取權力,以求在與 他國互動過程中,保持彼此間權力的平衡,維護國家自身的安全和國際 體系的穩定
    3. 新現實主義-華茲
      華茲認為在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下,權力平衡係一自然現象,與摩根索不同,華茲從國際體系的結構和單元的 相互作用中,推導出權力平衡形成的必然性。也就是說,華茲認為在 國際政治的競爭環境下,國家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國家行動 和彼此互相影響的過程中,權力平衡的現象會自動形成。不論國家是否 為有意識地尋求建立和維持平衡狀態;或者是國家想要發動侵略或征 服,權力平衡的現象都會存在
      1. 兩極體系還是多極體系較有助於國際體系 本身的穩定?
        華茲則持完全相左的觀點,他認為行為者數 目越少的體系越穩定,因為隨著行為者數目的增加,國家決策者面對的 不確定因素也隨之增加;而不確定因素越多,決策者對潛在對手國的意 圖和行動就越可能產生誤判。因此,多極體系的不確定因素要遠比兩極 體系多,多極體系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也遠比兩極體系大。華茲主張兩極體系下的權力平衡較有助於體系的穩定,簡單的兩極關係及其具有的結構壓力會使國家變得謹慎保守,雙方將力圖維持現狀,即便發生戰爭 也是有限的戰爭,是以維持體系內的權力平衡作為目的
      2. 對於權力平衡的理解
        華茲認為,權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國家利益的一 種手段,過大的權力將招致風險,國家最終關心的應是生存安全,而非 權力
  4. 權力平衡理論的內在矛盾及檢討
    1. 權力平衡理論及其疏漏
      1. 華茲將理論的核心聚焦於「國際 體系」中力量的失衡,認為國家遭遇體系變遷時的行為反應是共同對抗 強者(指某一力量超越其他行為者的國家或集團),以維持現存體系的秩 序。也就是說權力平衡的 核心論點在於當國家面對體系變動時,會選擇「平衡」強國,而非「扈 從」
        1. 依照華茲的定義, 「平衡」是與弱者結盟以對抗強者的策略行為;而「扈從」則是加入強 者一方的策略行為,在華茲的認知裡,強大的權力即是對現有國際秩序 的威脅。此一說法表面上似乎合理,但事實上卻是著重客觀物質能力的 理解。詳言之,華茲的權力平衡理論並未考量國家的主觀認知因素,單 純依據國家客觀面實力的強弱作為國家選擇平衡與否的判準。
          這樣的 論述可能會出現如下的理論瑕疵:當體系中某國的實力開始增加並明顯 超越他國時,雖然其不具有修正現有秩序和侵略他國的主觀意圖,但在 權力平衡的邏輯下,其他國家依舊會相互結合起來與之對抗。一旦此種 情形出現,則華茲的平衡行為策略反而成為弱國相互結合,共同對抗現 有國際秩序的破壞行為,於是權力平衡成為巔覆現有秩序的兇手而不是 維繫者。反之,當一個國家在主觀上具有修正現狀的意圖,而無客觀上 足以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實力時,可能因為其他國家的與之結合,獲得 了壯大實力的機會或加速其實力的成長。
          毋寧,依照華茲的看法,權力 平衡在這種情形下會成為助紂為虐的扈從,是一種對現有秩序造成危險 的行為
      2. 瓦特的修正-威脅平衡理論(balance of threat theory)
        強調「危險來源」在平衡策略中的重要性,瓦特不同於華茲僅專 注於國家客觀實力的差距,他認為國家採取平衡手段的對象,除了在客 觀實力上優於自己外,還必須在主觀層次具有侵略的意圖。國家會因 為對威脅的感受度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反應。
        1. 威脅平衡理論對權力平衡理論做出下列三點修正:
          1. 將主觀層面的認知因素導入
            為了能對國家遭遇強國時何以不採取對抗的平衡策 略,或是當與他國實力不相伯仲時卻甘冒風險採取抗衡手段的情形加以 解釋
          2. 修正平衡與扈從的定義
            將平衡及扈從兩個概念重新加以定義。平衡在瓦 特的認知中是與其他行為者合作以共同對抗優勢「威脅」的行為;而扈 從則是加入危險的一方與之成為盟友
          3. 對國家面對威脅時的行為動機予以考量
            關於國家面對威 脅時行為反應的動機。依據瓦特的看法,威脅平衡理論視國家行為的動 機是「躲避威脅」(threat-averting),追求生存安全的最高可能。若依此 邏輯,當國家在無法與具有威脅性的國家抗衡「且」找不到盟友結合的 情形下,便有可能為了苟活而採取扈從的行為反應 
        2. 威脅平衡理論不認為外在的國 際體系結構是決定國家外交政策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指出「具有威脅 性的國家」,才會較有可能引起其他國家起而抗衡。所以依據威脅平 衡理論,單極的國際政治結構並不必然引起其他國家的抗衡,霸權國所 表現出的行為與意圖,才是決定體系內其他國家是否會不服霸權領導的國際秩序之原因。
        3. 面對由霸權國主導的國際 秩序,國家可能會有如下三種不同的反應:一、保持現狀政策(status quo),即服從霸權的國的領導
          二、修正現狀(revisionist),設法與霸 權國抗衡
          三、不確定的觀望狀態(uncertain or undecided)
          而霸權國 對於上述這些不同政策所採取的相對反應是:合作、打壓或對抗、交往 及說服
    2. 權力平衡理論與歷史
      權力平衡理論雖然係一解釋國際政治現象的理論,但在解 釋國際關係的歷史事件時,卻因為理論本身對於歷史研究的不足而產生 矛盾。此一疏漏使得權力平衡理論對於國家行為的解釋,乃至於預測能 力顯現出不足,換句話說,在國際體系發生變動階段,國家應是採取另 一種比權力平衡理論更為複雜的行為策略,單純結弱以制強的邏輯並非 最好及最全面的解釋
    3. 權力平衡理論的修正
      1. 學者從「利益」的觀點切入來解釋國家遭遇國際體系變動時的 行為反應,例如史威勒(Randall. L. Schweller)從利益著手考量,將國家的認知分為兩類:
        1. 將國際體系的變動視之為「威脅」
          國家將體系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動看作是一種對自 身安全的威脅,為了保命可能會選擇:平衡、扈從、制約(binding)、 保持距離(distancing)、推卸責任、接觸(engagement)等行為策略
        2. 將國際體系的變動視之為「機會」
          則是將體系的不穩定或失衡視為一種可以獲利的機會,應 而其行為可能是:助紂為虐(jackal bandwagon)、錦上添花(piling on)、 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保持平衡
        3. 然而,史威勒的觀點過度強調國家趨利的主觀 面向,可以說是在某程度上忽視了國家客觀能力的差距,因為弱國往往無法在體系變動的過程中如強國那般地對利益加以執著的追求。試想, 當弱國面對一個具有修正現狀意圖的新興強權,除了選邊站或保持中立 外,不太可能有其他的選擇。史威勒企圖從利益的觀點對國家面對體系 變動時的行為反應做出全面的解釋,卻反而因為過度強調利益,使其與 華茲的權力平衡理論過度重視客觀的能力一樣,流於以偏概全
      2. 國家遭遇體系變動時的行為反應
        1. 平衡
          平衡是國家基於維持現狀的目的,而單獨或聯 合其他國家,對造成體系不穩定或是失衡的威脅國家進行抗衡的策略
        2. 中立
          本文定義為既不與維持現狀國家結盟合作,也不扈從於威脅國家的行為策略,是一種單純希望遠離衝突的行為
        3. 委屈求全的安撫(conciliator)
          當國家受到新興強權國家的威脅時,如果無力與之單獨對抗,又無 法獲得其他國家的援助或支持時,委屈求全加上適當的利益奉獻,有時 可以作為延續國家生存的方
    4. 小結 
      當國際體系發生變動時, 影響國家行為反應的解釋變項,除了華茲所強調的客觀力量外,尚有國 家主觀上對威脅的認知及體系變動當時的國際環境兩個因素
      1. 解釋和預測國家行為策略的模型

  5. 結論
    權力平衡是一個含義模糊、內容複雜的概念,但原則上可由下列二 個面向對之進行理解:第一,權力平衡是一種用以描述國際體系或國家 間彼此力量大致平衡的客觀狀態;第二,權力平衡是一種國家對外的政 策或處理國際關係的策略或方法
    1. 而本文也在透過研究之後發現權力平衡理論的下列幾項缺失或真 諦:
      第一、它是大國與強權政治的產物,作為維繫國際秩序與穩定的功 能只是一項副產品
      第二,權力平衡是大國運作國際關係的手段,並且 往往伴隨著小國利益的犧牲,因此即使維持了沒有戰爭的和平(the peace without war),也多半犧牲了正義
      第三,權力平衡本身並不能保證消彌戰爭,它真正的價值乃是利於大國維護其利益的體系結構或是國家策略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新現實主義跟古典現實主義的區別,並著重在權力平衡理論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還是應該著重在實例上,在理論上繞圈圈實在很難知道誰比較有說服力
另外,如果不以國家為單位,單就一個最小權力單位,如里長?之類的,從最小共同體開始構築理論,而不是直接跳到國家體系,會不會更完整

〈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之評析-林宗達〉

  1. 前言
    1. 1948 年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出版《國際政治》 (Politics Among Nations)一書,而建立起現實主義之國際關係研究途徑
    2. 1970 年代,從摩 根索之傳統的現實主義分裂出來,而以華茲(Kenneth N. Waltz)為首 的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因華茲的新現實主義特別強調國 際體系結構在探究國際政治分析中的重要性,故學界又將新現實主 義稱為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
    3.  1990 年代以降,華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又有了新的變 化,並且至少產生了兩個新的異種,一是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另一則是守勢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Snyder, 2001)。
      然因攻勢現實主義與守勢現實主義均相當依賴新現實主義之國際體 系結構論述的依據,故而或有學者又將這兩個國際關係之現實主義 理論稱為攻勢結構現實主義(offensive structural realism)與守勢結構 現實主義(defensive structural realism)(Elman, Griffiths ed., 2007)
  2. 論述基礎
    1. 現實主義理論傳統之承續與其新見
      1. 五個重要的假設
        1. 「國際體系為無政府狀態」(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anarchic)
          現實主義認為在無政府狀態之國際體系中,國家須為安全與戰爭而進行鬥爭,因而如此之體系除了衝突之外,實別 無其他之特色
          1. 華茲-結構現實主義
            則運用國際政治體系的無政府狀 態之假設,作為解釋戰爭之所以發生,以及侷限國家之間的合作基 礎。據此基礎,華茲認為基於國際政治體系中,因缺乏一個領導者 來懲罰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之不合作者,或者並無國際政府來 處罰像流氓國家(rogue states)的違規行為之故,以致於國際之間的合 作無法確保,而且衝突總是很可能產生。因此,華茲認為「國際的 無政府狀態乃是容許戰爭的原因」
          2. 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nmer)-攻勢現實主義
            主要是從後者新現實主義之國際體系結構對國家行為的影 響,作為推論國家追求安全之驅動力的依據,而並非是以古典現實主義之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所論之人性與國家對權力貪求的慾 望,作為其探究國際關係之根據
        2. 「強權國家本能地會想擁有攻擊性的軍事武力」(great power inherently possess some offensive military capability) 
          1. 古典現實主義者
            按照修昔提底斯(Thucydides)之權力政治為人類行為法則的 表徵之論,將權力當作其理論的假設之一,並強調對國家追求權力之特性(attribute) 的分析,進而提出國際政治就是權力政治,「政治是為權力而鬥爭者」
          2. 新現實主義
            亦將權力視為其理論之關鍵性的變數(key variable)。權力在國際政治關 係中,仍然是必要與不可或缺的要素
            然新現實主義的權力之要素涵蓋甚廣,如此之權力的內含至 少包括自然資源、工業能力、道德的合法性、軍事的備戰能力(military preparedness) 以及政府的人民支持等
          3. 攻勢現實主義
            亦重視權力,並據此作為整合其理論推 演的核心。
            只不過,攻勢現實主義對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之 權力的假設進行限縮,而將權力內涵之主要重心,置之於軍事能力, 尤其是攻擊性的軍事武力之上。蓋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基於國際政 治體系之無政府狀態以及國家具有對其他國家的潛在威脅之故,故 而一個國家擁有越多的軍力,就會對其他國家產生更大的威脅
        3. 「國家從未能確定其他國家的意圖」(state can never be certain about other state’s intention)
          攻勢現實主義將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下之國家意圖的不確定 性,當作是制約國家行為之決定性因素(decisive factor),並據此而發 展出強權擴張權力,追求相對權力的極大化(maximization of relative power)之論。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因強權既然無法知道其他國家當前之意圖,亦無從得知他國之未來意圖,故而在面對持續性之生存威 脅的恐懼之下,強權會把握每一個可能極大化權力之時機 (opportunity),擴張權力,以確保國家安全
        4. 「生存是強權的首要目標」(survival is the primary goal of great powers)
          1. 古典現實主義
            認為生存是所有的國家核心利益,而在 權力決定利益的情況之下,追求權力,就是促進國家利益,此乃是 現實主義的不可或缺的「鐵律」(iron law)
          2. 新現實主義
            亦將安全視為是國家的目標,不過,國家最終的目標卻是安全的極大 化(maximization of security)
          3. 攻勢現實主義
            以強權為其國際關係分析的主要單元,以及 承續上述現實主義的傳統,故而米爾斯海默提出生存是強權首要的 目標之假設,而強權國家會尋求其領土的完整性與國內政治秩序的 自主性。因為如果國家被征服或消滅了,則將一無所有,故而生存 掌控了強權的其他動機,安全成為國家最為重要的目標
        5. 「強權是理性的行為者」(great powers are rational actors)
          1. 現實主義
            在國家中心論的假設之下,現實主義認國家是單一的理性行為者 (unitary rational actor),而不論政府的類別(民主、威權或獨裁)或者 是經濟組織的型態(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或社會主義的經濟型態), 其均會有相同的目標,此即是追求國家的利益。並且如此之單一的理性行為者,因受到理性的影響 與驅策,故而國家會在無政府和無秩序的國際體系之敵對環境中, 尋求極大化國家所期望之利益
          2. 古典現實主義者
            摩根索則認為權力 與安全是國家利益之所在,權力等同於利益,而國家的外交作為, 都是以獲取權力與安全為主要之目的
            因而國家理性之展現就是追求 權力的極大化
          3. 新現實主義者
            華茲在內之新現實主義者,雖均承襲古典現實主義對 國家之理性的假設。然基於新現實主義將國家的理性重點置於追求 國家安全極大化之上,權力僅是國家追求安全的手段之一,安全才 是國家的最終和最重要的目標之故,因此,新現實主義之國家理性 的表現,並非是國家權力的極大化,而是安全的極大化。因為就華 茲而論,權力只是國家的手段,而非國家之目的,安全才是國家的 目標。故而國家最終的目標並非是權力極大化,而是安 全的極大化
          4. 攻勢現實主義
            攻勢現實主義結合古典現實主義之國家理性是追求權力極大化 與新現實主義之國家理性為追求安全極大化之論,認為國家之理性 就是要思考如何因應外在的環境與相對應的生存戰略,從而極大化國家的權力,以獲取國家安全 的極大化,確保國家安全。因為權力愈大,安全愈高;最大的權力, 安全最有保障。故而攻勢現實主義之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之展現, 就在於如何尋求權力與安全的極大化(maximization of power and security)之上
    2. 理論推演之邏輯
      國家生存之最佳策略,就是 追求「相對權力的極大化」(maximization of relative power)。然此,即是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之核心

       
    3. 理論的企圖—答覆國際政治之六大根本問題
      米爾斯海默更以為權力之於國際關係,就 如同金錢對於經濟一般重要,因而如此之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之企 圖,就在於回答以下關於權力的國際政治之六大根本問題
      1. 何強權期望擁有權力?解釋國家何以期望擁有權力的 根本性邏輯又為何? 
      2. 國家要有多少權力?國家又需要多少權力才足夠? 
      3. 權力是什麼?如何界定與衡量權力這個國際政治的核心 概念? 
      4. 國家獲取權力的策略為何,或者當國家受到其他強權的 威脅而擾亂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BOP)之際,其又如 何維繫之?  
      5. 引起戰爭的原因為何?哪些和權力相關之因素會更為可 能或更不可能使安全競逐,成為激化與轉變為公開性衝突 的因素? 
      6. 何時受威脅的強權才會採取制衡危險的敵人?以及強權 何時才會嘗試將制衡危險的敵人之責任轉於受威脅的國 家?
  3. 主要論點
    1. 無政府狀態之國際體系與國家自助 
      米爾斯海默的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主要是從結構現實 主義的國際體系之無政府狀態與安全關係之論,作為其推論國家追 求安全驅動力之依據,此理論相當強調國際體系決定論之觀點,而認為國際體系層次對國家行為之影響, 乃是最為重要之因素,其他的國家特質與決策者等因素,最多僅是 次要因素,難以與國際體系之層次相提並論。
      而在國際體系層次方 面,攻勢現實主義認為此主要有無政府狀態與權力分配(distribution of power)等兩個關鍵性的構成要素。前者之無政府狀態建構了國際 環境之特質,至於後者之權力分配,則形塑了國際體系之結構,在 無政府狀態之國際環境特質與權力分配之國際體系結構兩者相互作 用之下,進而決定了國際關係之運作與國家的對外行為
      1. 國家如何在這種國際體系之無政府狀態之 下,求取生存之道。華茲認為唯有自助之外,別無他法。
        聯盟僅是短暫獲取安全保 障的權宜之計,最為重要的還是國家要進行自立自強的自助作為, 國家唯有在自助的努力下,才會在必要之時,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 事實上,米爾斯海默的「國際政治的自助天助」(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之意,即在於此。
        然而國家在這種依靠自助之無政府狀態的國際 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獲取權力,方能獲取生存。此即是米爾 斯海默所論之「最佳的生存之道就是成為如此體系中之最有權力的 國家」(the best way to ensure their survival is to be the most powerful state in the system)
    2. 安全、權力與軍力
      現實主義者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乃是一種國家必須依 靠自助而求取生存的體系,故而又將國際體系稱之為「自助的國際 體系」(self-help international system, 自助體系)。在自助的國際體系 之下,國家必須憑藉自身的防衛之法,方能保衛國家
      1. 國家之權力、安全與恐懼之關係
        國 家的安全與國家權力的大小成正相關,而國家對其生存的恐懼及因 此而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則與國家的權力成負相關。

      2. 米爾斯海默對國家的權力的見解
        基本上,米爾斯海默將國家的權力分成大 兩類:一是軍事力量(military power)。另一則是潛在的力量(latent power)。此意指可作為建造軍事力量的社經要素(social-economic ingredient),主要是取決於國家的財富和人口的多寡,但是,從歷史 的經驗來看,潛在的力量並不等於軍事力量
        從軍力幾乎 等同於權力與權力等同安全的觀點而論,相對的,軍力即可等同於 權力與安全。據此,可以如此言之,軍力越強,權力越大,安全保 障越高。因而米爾斯海默有「軍力確保安全,最強的軍力就是安全 的最佳保障」之論
      3. 國家之軍力、安全與權力之關係

    3. 區域霸權與虛幻的全球性霸權
      1. 關於霸權,就米爾斯海默之見解而言,其以為「霸權是一個擁 有強大力量而能夠掌控國際體系之所有國家者,且無任何一國可擁 有與之對抗的軍事力量」
        然米爾海默認為這種能夠掌控世界的全球霸 權,事實上,並未曾得見。且在當前的國際體系中,除非有一個國 家具有「足以摧毀敵對者而無懼於其報復能力」之「確切性的核子優勢」
      2. 基本上,米爾斯海默將霸權分為兩類: 一為前者所論之全球霸權;另一則是區域霸權。
        全球性 霸權僅是強權擴展權力,將其權力極大化的理想而虛幻的目標而已。簡言之,從現實層面來看,區域霸權乃是強 權追求權力極大化與安全期望之可能實現的最佳結果
    4. 強權與其審慎的攻勢擴權戰略
      1. 強權是指對國際政治具有強大影響力,且在未 來可能成為區域霸權之潛在霸權 (potential hegemony) 的國家。潛在霸權是區域體系中最有權力的國家,並總 是渴望想成為霸權,而不達此目標,絕不罷休
        1. 第一類強權是大陸型強權(continental great power)
        2. 第二類強權為海島型強權(island great power)。不同於大陸型強 權之將區域霸權列為國家目標之最為優先的企圖,海島型 強權因其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之故,因此其對抗強權的興 起之作為,主要是採取 BOP 之法,然其對此之作為與投入, 更勝於讓自己成為區域霸權
        3. 第三類強權是區域霸權
          區域霸權的作為主要是防止企圖改變當前有利於其國 家的權力分配之作為,而以維護現狀為其優先之外交政策
      2. 強權採 取這種審慎的擴權攻勢戰略,而朝向霸權之過程中,米爾斯海默認 為主要有以下幾個重點是較為值得關注者。
        1. 國家力量增強之際,則較有傾向擴展權力之舉。基於能 力決定國家對外擴張的根本之故,因此當國家力量強大之際,即較 會有傾向對外擴權之作為 
        2. 國家擴展權力是謀定後動,決非是盲目而衝動之舉
        3. 增加財富、加強軍力、取得核武與成就霸權為擴展權力 的目標
        4. 審慎推斷,避免誤判
    5. 維繫區域霸權的策略—離岸平衡
      強權之權力競逐的最佳目標,就是要成為區域性的 霸權。然當強權達到區域性霸權的地位之際,則如何維繫此一地位?就米爾斯海默 的攻勢現實主義而言,這個維繫強權地位的戰略,即是離岸平衡
      1. 米爾斯海默之離岸平 衡戰略運作之前提
        1. 國際政治體系中,只存在區域性的霸權,而未有全球性的霸權
        2. 既有的區域霸權滿足當前的權勢與地位,而有維護現狀之企圖
        3. 既有的區域性霸權既是陸權強國,也是海權大國,擁有 強大的跨洋之軍事武力與對此之投射能力
        4. 各個強權在所處之區域內均有其各自面臨權力競逐之對 手,區域霸權亦樂意見到世界其他地區都能有兩個或三個 以上的強權,以使其互相競爭,而不威脅區域性霸權和難 以與之競爭 
        5. 權力在同一區域之間,大致上是平衡地分配,如若權力 失衡,致使該區內的其他國家無法制衡潛在的霸權之際, 則既有的區域霸權將負擔起直接遏制對區域霸權具有安全 威脅與挑戰其地位之責任。
      2. 然就米爾斯海默之見解而論,阻擋潛在霸權的崛起之離岸平衡 策略並非是單一戰略,而是由推諉卸責與制衡等兩個次要戰略所構成者
        1. 推諉卸責
          該戰略所指的是,當其他大陸區域出現可能 掌控該區域的潛在性霸權之際,當前的區域性霸權首先採取的策略 是「坐山觀虎鬥」,而將抑制這個興起的潛在霸權之責任,推卸給與 潛在霸權處於同一地區之強權,從而使其避免陷入在其他地區中之 霸權爭奪戰或強權戰爭
        2. 制衡
          則是指當推諉卸責策略 無法奏效,難以阻擋潛在霸權的崛起之際,霸權將會採取離岸平衡 之另外一個策略,那就是制衡。在制衡的策略指引下,區域霸權會 動用其軍事力量去援助與這個潛在霸權處於同一地區之其他強權, 或者是直接主導這個消除潛在霸權對其權力的挑戰與安全威脅的戰 爭,並在重新建構該區域的權力平衡之後,才會撤出對該地區之權 力運作
    6. 戰爭的原因—國際體系結構與強權衝突的層級之關聯
      攻勢現實主義最終的重要論點就是置於強權衝突的可 能性之上,並以國際體系結構為核心,而論強權的衝突之程度與其 可能性
      1. 米爾斯海默認為「戰爭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國際體系的結構」(the main cause of war are located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然如此之國際體系的結構,主要是取決於強權的數目以及 每一個強權可以掌控多少權力。故而所有強權的權力比例,乃是影 響國際政治穩定前景之所在,只不過,這種國際政治穩定與否之權 力的關鍵比例(key ratio),關鍵點還是落在國際體系中之兩個最為主 要的強權
      2. 據此,米爾斯海默將國際體系分成不平衡的兩 極(unbalanced biopolarity)、平衡的兩極(balanced biopolarity)、不平 衡的多極 (unbalanced multipolarity) 與平衡的多極 (balanced multipolarity)等四類,並以此而論強權之間的衝突之可能性與層級
        1. 不平衡的兩極
          因為不平衡的兩極體系很難在真實的世界中出現,故而米 爾斯海默不將其列入探究之中
        2. 平衡的兩極
          指的是 國際體系中,主要是由兩個權力大致均等的強權所掌控
        3. 不平衡的多極
          國際體系中,有三個以上的強權,且在這些強權之中, 有一個潛在霸權
        4. 平衡的多極
          國際體系中,亦有三 個以上的強權,然在此強權之中,卻無一個具有強烈企圖的霸權
      3. 米爾斯海默認為不平衡的多極與平衡的多極等兩個國際體系是要比 平衡的兩極體系更為不穩定,此一原因在於
        1. 強權之相互為敵與發生潛在衝突的對數越多,國際體系越不穩 定
        2. 不平衡與平衡的多極體系之權力不均等的可能性較大,此 包括兩個強權可能聯合起來,對付另一個強權的情況
        3. 不平衡 與平衡的多極體系之強權錯誤估算的機率較大
      4. 米爾斯海默在攻勢現實主義之論中,亦以為平衡的兩極體系 最為穩定。這是因為在兩大強權掌控的國際體系中,安全競爭的邏 輯是明確的,毫無其他競爭對手,且強權的潛在衝突之捉對廝殺的 相互敵對之數目最少,權力的不平衡之可能性較低,以及形勢誤判 而導致嚇阻失效的情況亦較少見,故而平衡的兩極體系是最不可能 發生戰爭的國際體系,也是較為穩定的國際體系
  4. 限制
    1. 解釋國際政治現象之侷限與反證問題
      在攻勢現實主義的反證的問題之中,尤以米爾斯海默 忽略了國際關係在規範與制度方面的量化研究之探討最受關注,因這些可以作為國際和平之實際量化事證,卻都與米爾斯海默之攻勢 現實主義理論的主要立論,有所牴觸
    2. 偏狹的權力論
      米爾斯海默將國家的權力分軍事力量與潛在的力 量,並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潛在的力量並不等於軍事力量,故而國 家有效權力之實質要素乃是軍事力量。如此偏狹之權力論,基本上, 至少有以下兩個相當嚴重的謬誤,從而造成該理論難以彌補的缺陷。
      1. 從歷史經驗來看,潛在的力量雖不必然可以等同於軍事 力量,但絕對可以作為國家優質軍事力量之最佳保證
      2. 軍事力量絕不等同於權力。米爾斯海默認為權力概可分 為軍事力量與潛在力量,且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潛在的力量並不等 於軍事力量,而國家有效權力之實質要素乃是軍事力量。此一論調, 儘管不是直接地承認軍事力量等同於權力,至少亦是間接性地道出 軍事力量等同於權力。然事實上,軍力絕對不等同於權力
        此可從以下之權力定義與實際案例等兩個面向,而論其失誤之所在。
        1. 從普遍性的權力之定義而論,軍力絕不等同於權力,主 要在於軍力與權力的內涵有很大的差異
          1. 國際關係學者 T. A. Couloumbis 和 James H. Wolfe
            認為在探究國家之權力與能力的關係 之際,第一個要區別的相關概念就是權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其以 為權力是一個比軍力要更為廣泛的概念(wider concept),權力不僅包括武力的威脅或真正的運用,亦含有諸如經濟獎勵(economic reward) 與合作的行動等正面和非暴力的說服手段以及影響力等
          2. 國際關係學者 Robert J. Art
            軍力僅是權 力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更非最為至關重要者,事實上,道德或說 服之權力要更勝於軍事武力之權力。故或認為一個國家要極大化權 力,並不能只憑藉軍事力量,而是需要道德。蓋權力越大之際,就 需有道德之相對提升的意識與責任,而如此對權力的增長,才有正 面之助力。因而權力有時卻是伴隨道德的增長而來者
        2. 就實際案例而論。若從米爾斯海默之軍力等同於權力, 以及國家追求權力是為了掌控其他國,極大化權力之最佳目標就是 要成為區域霸權,而成為可以掌控區域霸權所處之地區的每一個國 家之論而言,米爾斯海默的攻勢現實主義就更加無法解釋身為區域 霸權的美國,何以會有 1961 年豬玀灣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之慘 敗,致使美國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的聲望跌至谷底
    3. 現實主義傳統權力的擴展無法保障新世紀之霸權的安全
      在全球各國面對新的安全挑戰與威脅之 下,美國企圖想以現實主義之傳統權力觀作為外交政策之準繩,此 不僅難以維繫美國的霸權地位,更無法保障美國的安全,而採用最 為極端之攻勢現實主義的權力觀,則只有使其區域霸權之權力和地 位,受到更多的挑戰。
      國際關係之新自由主義大師奈伊(Joseph S. Nye)對美國的現實 主義的傳統權力觀,提出嚴厲的批評
      1. 奈伊以為從硬權力(hard power) 的傳統衡量,美國仍是世界第一,然這個世界第一的硬權力卻不能 被運用,因此,美國應該追求軟權力(soft power)。據此,奈伊提出 美國應該摒棄小布希之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驕傲和偏狹主義的 外交政策
        在新世紀中,美國所需要的權力並非是傳統的硬權力,而是軟權力, 並且全球化的擴展將會提升美國這個力量的發揮,從而贏得和鞏固 美國在世界之地位與安全
    4. 太過強調強權之間的權力競爭而忽略強權對安全的實 際考量與合作
      1. 就以權力競爭致使強權朝向擴展權力的權力極大化之途 邁進的問題而論。
        1. 無法解釋為何在極大化國家權力為國家目標的要求下,美國和俄羅 斯(前蘇聯)這兩個國家從冷戰至今所簽訂的戰略核武裁減協議以及 與相關的諸多限制戰略核武發展的軍備管制條約,而在此之中,卻 不乏採取削弱自己軍事武力之國家權力的條約
          事實上,儘管國際政治是無政府狀態,但為了相互性的利益 (mutual advantage),國家還是會簽訂軍備管制協議,以獲取彼此在 合作協議中之共同利益
      2. 新世紀的安全挑戰,改變了強權之間的權力競爭本質與目標
        冷戰結束之後,基於大規模毀滅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擴散之問題有日益嚴重,並已有朝向至非國家行 為者(non-state actor)擴延之趨勢,如國際恐怖主義(international terrorism)獲取 WMD 之問題,致使美國不得不加強與中共和俄羅斯 等強權國家進行合作,而如此之戰略思維與作為,在 2001 年的「911 事件」後,實有更為加強之趨勢。
  5. 結論
    作為國際關係理論之現實主義學派之一,攻勢現實主義無論在 理論內涵的創新與其對國際政治之分析,均有其獨到之處,而成為 攻勢現實主義之重要的特質。然此,主要展現於以下幾點:
    1. 國家理性之展現
      認為國家之理性就是要思考如何因應外在的環境與相對應 的生存戰略,從而極大化國家的權力,以獲取國家安全的極大化, 確保國家安全。因為權力愈大,安全愈高;最大的權力,安全最有 保障。故而攻勢現實主義之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之展現,就在於如 何尋求權力與安全的極大化之上。 
    2. 霸權觀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國家追求權力之最高目標就 是成為霸權,然而除非有一個國家具有「足以摧毀敵對者而無懼於 其報復能力」之「確切性的核子優勢」,否則,國際體系就不可能有 真正的全球霸權。因此,從現實層面來看,區域霸權乃是強權追求 權力極大化與安全期望之可能實現的最佳結果
    3. 離岸平衡
      攻勢現實主義轉化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 義之權力平衡為離岸平衡,並將此視為是區域霸權維繫其地位的重 要手段。
    4. 霸權爭奪戰
      儘管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強權追求權力極大化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是審慎的攻勢擴權戰略,且霸權會以推諉卸 責與制衡等兩大戰略阻擋潛在霸權的興起。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攻勢現實主義的一個詳細的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脈絡介紹得很完整,但如果不單是理論,而有更多實例的應用就更好了

〈橙色革命在烏克蘭〉明居正

書評:Revolution in Orange: The Origins of Ukraine’s Democratic Breakthrough〔橙色革命:烏克蘭民主突破的根源〕edited by Anders Aslund and Michael McFaul〔安德斯.阿斯倫德、麥可.麥克福(編)〕(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2006, paperback, 224 pp., ISBN0870032216)
  1. 前言
  2. 本書簡介
    烏克蘭的橙色革命發生於2004年底到2005年初之間,事件的近因就是在野 陣營認為執政黨在10月及12月的兩次總統大選中舞弊,反對派遂號召百萬群眾 集會遊行,以抗議這種不公的行為。最後執政黨迫於壓力而讓步,反對派領袖 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才得以登上總統的寶座
    從結構上看,兩位編者邀請這些作者分別自舊體制派系與庫奇馬(Leonid Kuchma)、反對派的沈潛與再起、平民百姓與橙色革命、公民社會的凱旋、社 會團體「是時候了」的分析、媒體的反叛、西方的影響與俄羅斯的角色等八個 面向進行分析,外加Anders Aslund所撰寫的前言與Michael McFaul寫的結語, 總共十章。
  3. 對峙的雙方
    1. 庫奇馬 總統與烏克蘭的政治經濟寡頭
      Aslund認為,烏克蘭之所以會爆發橙色革命與它的政治在1990年代後逐漸 腐敗有密切關係。1991年蘇聯崩潰後烏克蘭宣告獨立,但是民主政治並未生 根。當庫奇馬(Leonid Kuchma)擔任總統後逐漸腐化,與大財團密切結合, 共同掌握了國會議員、傳播媒體及政府官員等,形成了勢力龐大的舊體制。這 個舊體制在烏克蘭橫貪暴斂數年後被一位正直的記者所揭發,前者為了維護自 身利益竟然在2000年底將這位記者謀殺了,而總統庫奇馬竟然被發現涉案。
      這個案件在烏克蘭政壇引發了軒然大波。反對的力量逐步擴大,團結在前 總理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周圍,經過數年的爭鬥角力,終於在2004年 底藉著新一波的選舉弊案一舉拉下庫奇馬與舊體制,橙色革命因而勝利
      1. 在本節中對於寡頭的探討 比較膚淺,接近於單純的描繪,而且對於經濟寡頭如何最終成為政經寡頭,亦 即經濟寡頭如何參政的問題,作者的分析說服力不足
    2. 反對運動
      Adrian Karatnycky對於反對運動的探討也有類似的現象。文章中比較強調 「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對於事情為何會如此發生,作者的剖析比 較無力。因此整體讀來,較像是新聞記者的報導而較不像是社會科學家的分 析。例如談到2002年大選中,反對派一躍而成為一個大的政治力量。說起來, 這應該是全文的重點所在,理應大加剖析,但是作者只是利用一些統計數據來 表現,並未深入挖掘反對派大幅興起的原因
  4. 烏克蘭的社會力量
    1. Pora
      這個團體真正存在並運作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從2004年的3月到2005年的1月,還 不滿一整年,但是它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Demes和Forbrig注意到這個團 體的主力多數是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他們有理想、有熱忱,在後來大規模的 群眾運動中是主要的推手。他們有具體的步驟,譬如:設計策略、訓練義工、 建立組織、進行資訊與宣傳戰、回應官方鎮壓以及鼓吹公平而合理的大選等 等,這使得他們在人民上街之前和之後都起到了主導的作用。最 後,當大勢底定時Pora就宣布功成身退
    2. 大 眾傳播媒體
      本節的作者Olena Prytula觀察到,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媒體曾 經有過一段短暫的黃金時代,各類型的媒體大量出現,報導的尺度也相對寬 鬆。但是當庫奇馬上任後就逐步緊縮媒體的言論空間;他以行政命令、口諭、 查稅、甚至司法手段來對付不聽話的媒體,最後媒體為了生存只好開始自我 審查,刪除它們認為舊體制不喜歡或是不能接受的新聞。媒體的叛變—正如 作者Olena Prytula所言—始於2001年的記者被暗殺事件。自此以 後,就有部分媒體開始加大對於舊體制派系與庫奇馬的揭發與抨擊。其中發 揮比較大的作用的包括第五台電視(Channel 5)、網際網路和Radio ERA三者
      最關鍵的時刻是當2004年11月第二次選舉舞弊發生後,少部分民眾開始上 街遊行,支持尤申科的第五台電視立刻大幅報導,尤申科也利用這難得的管道 發聲。他一方面抨擊庫奇馬和他所支持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操 弄選舉,另一方面則對他的支持者提出呼籲,要求大家上街抗議選舉不公。這 時有愈來愈多的報紙加入報導的行列,而Pora等公民團體也利用各種管道進行 動員,其中網際網路起到了動員青年學生的作用,成千上萬的學生罷課參與, 最後在首都基輔的Maidan廣場竟有高達上百萬的群眾集會,強烈抗議當局的違 法行為,橙色革命因而爆發
  5. 外力的影響
    1. 歐盟各國對於這件事情的政策不同
      所謂的老歐盟各國,例如法國 與德國等,他們所採取的政策基調是「俄羅斯優先」,意指他們會先考慮如何 平衡好或維持好與俄羅斯的關係,然後才考慮如何面對烏克蘭變局。而新近加 入歐盟各國則會更多的支持烏克蘭的進一步民主化,即便對於俄羅斯有所得罪 也在所不惜
    2. 美國的態度與歐盟各國又不盡相同
      美國的態度自始至終都很明 確:民主程序第一。美國的態度為自己開創了一個相當靈活的迴旋空間,它將 重點置於建立制度上,只要制度公平合理,則其所產生的後果都可以接受。如 此一來,美國就避免了支持某人、反對某人的窘境
    3. 俄羅斯
      平心而論,只要有辦法,沒有一個俄羅斯的政治領袖會願意放棄烏克蘭的,畢竟兩國的密切關 係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紀。普亭當然也是如此。本節作者Nikolai Petrov和Andrei Ryabov指出,基於戰略考慮以及意識型態的相似性,普亭曾經竭盡全力想保住 庫奇馬和舊體制的那幫人。無奈這些人在權錢問題上有著太多的弊端,而且這 些弊端隨著雙方的爭鬥被尤申科集團一一挖出,經過傳播媒體的宣傳後被打到 潰不成軍。俄國本來有多重管道足以影響烏克蘭,從戰略態勢、經貿關係、天 然氣供應、政經人脈乃至KGB特工,但是當百萬人民走上街頭時,普亭遂明智 地決定放手了。俄國的鬆手遂成為壓垮庫奇馬集團的最後一根稻 草。
  6. 本書的貢獻與不足
    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及時性。烏克蘭的橙色革命發生於2004年底到2005 年初,一年後本書即已問世。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能推出這本書,讓外界對 於這個重大事件能有相當的認識,它對於學界、政界以及新聞界的重要性可 謂不言而喻。其次,這本書的面向寬廣,涵蓋了舊體制派系與庫奇馬(Leonid Kuchma)、反對派的沈潛與再起、平民百姓與橙色革命、公民社會的凱旋、社 會團體「是時候了」的分析、媒體的反叛、西方的影響與俄羅斯的角色等八個 面向,其架構可謂相當完整
    1. 本書也有其明顯的不足之處
      1. 因為出版的時間距離事件發生 時間較近,所以這本書難免有難以深入之嘆。因為事件較新鮮,能夠收集到的 資料有限,許多官方資料還不可能解密,因此作者們只能就手頭所能掌握的資 料進行分析,這就限制了分析的深度
      2. 由於多位作者是記者或是政治 觀察家,而非政治或社會學者,所以所能做出的分析較像新聞報導、評論或分 析,欠缺了較深的理論性的分析與探索。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Revolution in Orange: The Origins of Ukraine’s DemocraticBreakthrough的書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這本書一個簡單的介紹與點評,但就很淺這樣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窩窩頭的社會文化史〉陳元朋

  1. 序論
    對於窩窩頭這個案例,本文將採取一種俯瞰的研究視野,而其目的則是為了發掘結構現實的多重內在機制。換言之,麤糲的本身將不是討論的主題,塑成麤糲的各種主客觀因素,以及那些由麤糲所引發的,具有在長時間中持續延展的文化表現,才是本文所欲探究的議題。
    本文認為,當代中國人對於窩窩頭所展現的記憶內容,雖然表面上看來像是一種對於特定時空生活經驗的詮釋。但這個詮釋的內在,其實又是由窩窩頭製作素材的生物性特徵,以及由其所衍生的文化性認知,所共築而成的結構性產物。
  2. 生態、物性、身體感
    作為窩窩頭最主要素材的棒子麵,乃是一種由玉米粒實再加工後的粉狀食物原料
    1. 粉製
      粉製所透露的不自然,其實是人類因應自然的一種對策。再換個角度來說,這道工序的存在,直接涉及到的是這種外在糧食作物的物種生態特徵,而中國人對於玉米所採取的食用方式,也是這些特徵所間接決定的
      農藝上的易簡,再加上高產的誘因,誠然是人們選擇種植玉米的最主要理由。然而,玉米粒實的生物特性倘若無法克服,這個糧食作物所有的優勢都必然難以維持。關於此,當代穀物倉儲專家所提出的方案是乾燥。
    2. 玉米的食用
      低等的人吃低等的食品,這是玉米在中國傳播200年後的實況。這種糧食,必須曬乾了方能儲藏,但那乾癟癟的粒實,又非得磨碎了才能入口。如此的認知,大概在清代中期以前就已然在民間形成。
  3. 「九外一中」的價值判斷--以20至30年代之平津地區為主的討論
    1. 唐魯孫的《中國吃》-以啃窩頭喝涼水來形容軍中的困乏
    2. 1941出版的《輔仁生活》-經濟食堂中的黃金寶塔,其實是窩窩頭
    3. 1949的北平-義務戲被稱為窩窩頭會
  4. 當代中國的「窩窩頭」記憶
    過去六十年來,讓許多中國人處於飢餓的歷史時空,大抵有以下幾個:
    1.1959-1961的三年自然災害
    2.1958-1961的公共食堂
    3.1968-1978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不同的場合,各自有著不同的致變因素,只是棒子麵窩窩頭的身影,總是伴隨出現在人們對於所有吃不飽年代的記憶裡。
  5. 結論
    本文針對窩窩頭所提出的設問有四:為什麼不好吃?誰在吃他?人們如何評價他?人們為何記憶他?
    而形塑窩窩頭社會文化史的取徑則包括:「素材的生態特性與物性」、「食用者的身體感受」、「食用者的社會階層」、「食品的社會形象」,以及「食品的記憶」這五條脈絡
    換言之,對於本文而言,窩窩頭不是食品而已,他其實還是一種載體,一種可以轉錄與轉譯各種自然與人文影響的物質。
    1. 另外,本文認為在1949年以來的無產階級專政歷程裡,在貧窮、貧困、困乏等同義辭被政治化對待的年代裡,很可能同時帶動了這些語彙在道德上的偏向。因為唯有如此假設,我們才能從社會與歷史的記憶角度,理解今日處於炫富大環境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何會以「棒子麵窩窩頭」的記憶,來承載他們與其所處時代的對話。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近代中國窩窩頭象徵的文化意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窩窩頭的生物特徵、史料的窩窩頭意指,來構築出一個近代的窩窩頭形象。這樣的歷史取徑我覺得應該可以試試看
不過,除了窩窩頭,應該還有與其相似的作物才是,又或者與窩窩頭相同生物特徵卻沒有如此形象的物種。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現代日本における声優の歴史 -声優の誕生と黎明期〉佐藤桂一

  1. はじめに
    本稿の目的は第一に,それまで本格的にはまとめられてこなかった「『声優』の歴史」を明らか にすることである。また第二に,「声優」と言っても,その言葉に「 」(鍵括弧)をつ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ように,現代においても「定義が曖昧」であるため,「声優という職業の定義」づけも本 稿では試みたいと考える
  2. 「声優」の誕生―声優の定義―
    1. 日本の声優第一号は誰か
      筆者はここで,仮説とも言える,筆者の考える「声優の定義」を提示したい。この要素・条件をすべて満たせば,それは声優と言えるのではないか。その要件は以下のようになる。
      1. 声優としての一定以上の仕事量があること
      2. 基本的に演じるのは,一作品の中で一人一役で あること
      3. スタジオ収録で「声」をアテること
      4. 世間のイメージ・認知度(その人物が声優で あると認められていることの度合い),である。
    2. 活動弁士
      1. 声優業の黎明期に主な仕事の一つであった,「外国映画(洋画)の吹き替え」について,時代をさ かのぼると,これもまた諸説あるが,外国映画が日本に輸入され,上映されたのは1895年,また は1896年,という説がある
        当然映画は最初,いわゆる「活動写真」と呼ばれる,白黒 の無声映画,サイレント映画であり,「活動(写真)弁士」(以下,活動弁士,弁士と表す)が内容 を「説明」することで「音声」が入ることになった。それは後のトーキー映画(音声を収録した映 画),そして現代の映画へと近づいていくことになる
      2. その日本独特の形で発展した弁士であるが,活動写真という映画作品自体ではなく,特定の弁士 自体の人気が高まったり,弁士によって映画を選ぶ,ということもあったりしたという。その点 については,今の声優の人気の原点,性質,共通点を見出すことができる。また現役の活動弁士・ 山崎バニラ は,無声映画時代の映画館での弁士は「前座からメインを務める弁士までランクも分 かれていました」19 と述べている。これは現代における声優の「ランク制」2に関わる共通点であり 重要な点である
        無声映画の全盛期はわずか30年ほどであり,弁士は1930年代になると「トーキー映画」の浸透によって,弁士は「時代遅れ」になり急速に姿を消していったとされている
      3. 活動弁士の山崎バニラは「声優と活動弁士の違い」について,(例外もあるが)基本的に声優は 一役に集中して演じる点,活動弁士は同時に様々な役を演じる点だとしている25。一人の声優が同 じ作品の同じ話・回で複数役を演じることもあるが,それは比較的稀なケースであり,一方弁士の 場合,一人で説明ナレーションから,何人もの役を並行で演じるのが当たり前になっている。
    3. 俳優の「声優業の兼業」
      当初声優の仕事を始めて間もない頃は,劇団に所属 していた舞台・ドラマ俳優だった人たちであり,仕事の一つ(副業)として,あるいはあくまでも 本業の合間のアルバイトとして声優業をこなしていた
      1. 2016年,『君の名は。』,『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等の劇場版アニメーションにおいて,タレント が主演声優として世間でも若者を中心に注目を集め,大活躍したことはまだ記憶に新しい。現代で も劇団所属の子役やタレントが仕事の一つとして声優業をしていたり,あることがきっかけで声優 という職業に完全に移行したりする,というケースは少なくなく,むしろ実力派に多い
      2. 戦前の映画や戦後 TV が放送されて間もない頃の声優業の黎明期に,吹き 替えなどの声優業を担当した劇団の舞台俳優・女優らの多くは,それ以後必ずしも「吹き替えなど の声優の仕事を相当量こなした」とは言えない。やはりむしろ「劇団所属の舞台・芝居俳優(女優)」 というイメージが強く,そういう役者,俳優は,声優とは素直に言うことはできないのではない か。だがむしろその時点で「声優として継続して活躍した俳優」らが以後「大御所声優」などと言 われている事例も多々ある。
      3. 「NHK 放送劇団」の研修生が「声優第一号群」
        この NHK 放送劇団とは,戦前の昭和初期「1941年」,当時の娯楽として, また情報伝達・収集の手段として生活の一部になっていたラジオ放送の中で,人気となっていた 「ラジオドラマ」に力を入れるべく,自前でラジオドラマの役者も用意できるように,NHK が専 門の劇団をつくったものである。これ以降,多くのラジオ局が放送劇団を設立した。これにより 「ラジオドラマ役者の育成」が「声優の養成」の本格的な始まりとなり,多くの声優が誕生する大 きなきっかけとなった,とも言える。これらのラジオドラマ専門の役者を所属させ育成する各「放 送劇団」は,「声で演じる役者」が「専門職」として定着させる役割を果たしたと考えられるから だ
  3.  ラジオからTV へ―洋画の「持ち役制度」から声優の認識がされるまで―
    1950年の TV(実験)放送開始,そして1953年の正式な NHK や NTV の開局によって TV 放送 が始まった40 ことをきっかけに,TV 放送の普及が始まり,ラジオから TV へ人気は移る
    この声優業が始まって間もない頃は,劇団所属の俳優らが外画・洋画の吹き替 えを担当していた。これ以後,洋画の吹き替えには独自の制度である「持ち役制度」というものが 誕生する
    TV 放送が本格化して,(TV 放送開始してからしばらくはまだアニメ作品は 比較的量的に少ないが)外画・洋画の吹き替えという仕事がきっかけで,世間的に,現代の感覚に おいて本当の意味で,今に続く「声優」という存在が明確に認知され(俳優とはまた異なった存在 として区別され),はれて誕生したのではないかと考えられる
    1. 持ち役制度
      「持ち役制度」とは「外国映画において一人の俳優を特定の声優が「持ち役」として吹き替える システム
    2. 第一次声優ブーム
      この中でも野沢那智は,吹き替えをはじめ,ラジオの DJ,ナレーション等で人気を博し,初 めて「追っかけファン」まで現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という46。野沢らをはじめとした,このような現 象を中心に,声優の初のブームである「第一次声優ブーム」とみる考えもある
      「第一次声優ブーム」の勢いに乗るように,1960年代末から1970年代初頭にかけて,俳協から枝 分かれするかたちで,現代に続く大手の「青二プロダクション」,「江崎事務所」(現「マウスプロ モーション」)などの声優専業の事務所が設立され,少しずつ現在のような声優業界,声優マネ ージメント,声優養成等それぞれのシステムや,状況・環境,そしてビジネスにつながる変化,あ るいは「進化」が始まる
    3. 1953年の TV 放送開始から1963年の約10年間に,洋画の吹き替えで活躍した声優 が多数所属する,劇団・芸能事務所の「テアトル・エコー」の結成,「俳協」(東京俳優生活協同組 合)の設立,また「日俳連」(協同組合日本俳優連合)の前身である「放芸協」(協同組合放送芸能 家協会)の成立が相次いでいる
  4. おわりに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20世紀初跟聲音演藝人員相關的歷史,從錄音機時代的活動弁士到電視機時代幫國外影集配音的持ち役,最後是本土影片的聲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簡單的介紹20世紀早期的聲音演藝人員史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多様な表現を可能にする制作者の 労働規範の変容-1970~80 年代のアニメ産業を事例として〉永田大輔、松永伸太朗

  1. はじめに
    1. 問題設定
      1980年代の日本国内のアニメ産業では,アニメブームという特異な消費者の浮 上を伴う市場の変動が問題になる。本稿は,その変容を可能にするアニメ制作者 の労働規範がどのようなものとして形成されてきたのかを明らかにする
      1. 日本のアニメ産業ではそうした重要な転換期がいくつか存在してきた。その転 換期のひとつが,1970〜80年代のアニメブームにおける消費者の浮上である。こ の浮上に合わせて1980年代には放映作品の量的拡大  に加えて,質的な変化が生じ た。70年代末から劇場アニメが邦画の興行収入で上位を占めはじめ,作品の質的 な変容も起こり始める。それに伴い,新たな消費者像の変化も認知され始める。 その当時開始されたテレビアニメには『宇宙戦艦ヤマト』などアニメ雑誌 で人気 のある作品もある一方,『ドラえもん』などの一般に人気のあるアニメも存在した。
        しかし,1980年6月号の『アニメージュ』での作品ランキングでは,『ドラえも ん』はトップ20にも入らなかった。このことはアニメ雑誌の編集部にも衝撃的な 出来事とされた(『アニメージュ』1980年6月号)。このように,一般層とアニメフ ァン層の視聴する作品に質的な差異が見られはじめていたのである。
      2. アニメ産業において,この市場変動と新たな消費者の浮上の問題が関連するの が,OVA(オリジナル・ビデオ・アニメーション)の登場である。OVA は5,000~ 10,000人をターゲットとしたメディアである
    2. 先行研究
      本稿では,そうした1980年前後の市場の変化を可能にする労働規範 が,いかにして現れていったのかに着目する。
  2. アニメーターの職務概要
    1. アニメーターの職務内容
      表1に記載した職務はそれぞれが独立性を有する。一般には,監督から絵コン テ,絵コンテから原画のように,指揮命令上の上流/下流という関係はあり,報 酬もそれに連動する。しかし,ベテランでも原画工程にあえて留まって活躍し,尊敬を集める者もいる。原画・動画工程の報酬体系はカット単位・枚数単位の出 来高制となっていることが多い。
      仕事の獲得は,産業集積を前提とした企業間関係と制作者の人的ネットワーク に多くを依存しており,下流にいくほどこの依存は顕著になる。日 本アニメーター・演出協会によれば,アニメーターの過半数は企業に雇 われず,複数の企業と契約を結んで働くいわゆるフリーランサーである

  3. 分析枠組みと資料の分析上の位置づけ
    1. 分析枠組み
      労働過程論は,労働現場とその環境要因の関連についても考察してきた。市場 が労働現場を決定する環境決定論への対抗から,ブラウォイ(1979)は労働現場 の自律性を強調した。市場と労働現場両者の関係の議論を進めたのが,エドワー ズ(1990)である。エドワーズは,環境要因の変化は個々の労働者を媒介して経 験され,そこから労働過程に変化を及ぼすとしている。ここでは労働者の規範が 働き方に影響し,そこから労働者の経験が形作られる。
    2. 雑誌『アニメージュ』の分析上の位置づけ
      本稿で資料とするのは,1978年に創 刊された月刊アニメ雑誌『アニメージュ』(徳間書店発行)である。この『アニメ ージュ』は大衆向けに刊行されたアニメ雑誌で,最盛期には25万部を発行するな ど,長らくアニメ雑誌の中では最大部数を誇る雑誌であった
       同アニメ雑誌の内容は,読者の投稿欄と作品に関する紹介が主である。その紹 介や大きなテーマを設けて特集を行う際に,アニメーターを対象としたインタビ ューや座談会などが頻繁に行われていた。本稿では,そうした記事上でアニメ制 作をするうえで何が問題となっていったのかに着目しつつ分析する。
      1. 最大部数の雑誌『アニメージュ』に着目するのは,この時期のアニメ雑誌では, アニメーター志望者への働きかけも行われていたからである。その象徴的な事例 のひとつが,1984年12月の読者投稿を受けて作られた1985年2月の小特集である (『アニメージュ』1985年2月:128-129)。この特集では,「アニメーターになりたい」 という投稿に対して,読者から「アニメーションの本,アニメーターになるため の参考資料などの調査結果や,同感の意見,励ましの内容」が寄せられたとし, 自分は諦めてしまったが目指してほしいという応援のメッセージや,専門学校等 を紹介する読者投稿が掲載された。その上で代々木アニメーション学院のコース 紹介がなされ,現役のアニメーターの経験談・応援談が複数寄せられた。この「熱 心さ」からわかるのは,アニメ雑誌の読者が,単なる消費者としてだけでなく,人手不足を補う労働力の供給源のひとつとしての可能性を持っていたということ である。本稿ではそうしたアニメ雑誌受容の状況を踏まえつつ,アニメ雑誌にお ける語りを位置づける
  4. アニメブーム期の労働を読み解く視点
    1. アニメブームに伴う労働力不足
      テレビアニメ制作では,制作現場にとってはスポンサーとの関係が重要になる。 その結果,スポンサーの意向の範囲内で制作を行わねばならなくなり,表現上の 制約になっていった。そうした中で,表現の制約に満足しない一部の制作者が現 れはじめる
      これにより,アニメファン向けの作品と子ども向けの作品を別々に制作する必 要が生じる。このことは,制作現場にとってはこなす業務の増加とともに,多様 なジャンルで多様な絵柄を含む作品を制作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くなったことも意味 していた。その結果,当時の制作現場は人手不足に見舞われ,生産能力の限界が 指摘されていた
    2. アニメ制作者における実力主義
      1. 第一はなぜこれほどまでに「実力」が重視 されるのかという点である。この疑問が生じてくるのは,アニメーターの賃金形 態が,枚数による出来高制であることによる。つまり,出来高制では「速さ」以 外の実力は必ずしも即座に賃金に反映されるものではない。そうであるにもかか わらず「実力」が重要視されるのはなぜなのかを問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2. 第二は 「実力」が計測可能なもの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のはいかにしてかである。アニメ制 作者で重要なものとして語られるのは,「工程を遵守し」「独創性を発揮しないこ と」にある中で,その技能はどのように計測可能なものとして認識されているの かを問う必要がある
      3. これらのことを解くヒントは,アニメーターが下流にいく ほどフリーランス的な働き方をする傾向にあるという指摘である。後述するが, このフリーランス的な働き方を継続する資源として実力主義は存在しているので ある。こうした実力主義のあり方は,フリーランス労働という観点からは一見奇 妙に見えるが,実際にはフリーランス的な働き方の下で成立してきた形態である ことを後に論じる
  5. 制作者の労働規範の変容
    ①『アニメージュ』1979年12月「座談会 劇場アニメ70年史 かえりみて語 る“われらの動画”」pp.96-102 参加者 藪下泰司(1903-1986) 大工原節(1917-2012) 森康二(1925-1992)
    ②『アニメージュ』1979年12月「キャラクターは生きもの」pp.37-38 語り手 作画監督・大塚康生(1931-)
    ③『アニメージュ』1980年3月「座談会 小松原一男」pp.114-118 参加者 りんたろう(1941-),勝間田具治(1938-),小松原一男(1943-2000)
    ④『アニメージュ』1981年1月「座談会 サンライズ」pp.113-117 参加者(役職はすべて当時) 荒木芳久(脚本 1939-)飯塚正夫(企画室・デス ク 1941-)金山明博(アニメーター 1939-)富野善幸(演出 1941-)星山博之(脚 本 1944-2007)山浦栄二(取締役企画部長 1935-2010)佐々木勝利(演出 1943- 2009)
    ①は戦前から活躍するアニメーターに近年の変動を尋ねたもので,②は現に変 化を経験したベテラン世代の語りである。③④は,市場の変化を与件とした新た な世代の語りである。
    1. 裁量の制約の進行-①
      1.  ここではアニメが映画に対して撮り直しのコストが高いことなどが述べられて いる。アニメーターにどういったものをどういった目的で伝えるかが重視され, そのためにアニメーターのクセや性格を把握することが重要であるとする。
      2.  ここではテレビアニメ放送以前と以後で制作体制が変わったことが指摘されて いる。東映動画の劇場作品で森・大工原が大半を作画した作品を例に絵柄の違い よりも,「動き方」「ストーリー展開」がおかしい方がより大きな問題だったとさ れている。それに対してテレビアニメ放送以降では需要の拡大で原画に経験不足 の者も投入せざるを得なくなり,作品の質を維持するために作画監督という制度 が生まれたと語る。すなわち,作画監督という工程の浮上はアニメーターにとっ て作品ごとに絵柄が統制されることを意味した。
    2. 制約のもとでの「職人」的な表現-③
      1. ここではひとつのキーワードとして「商業主義」が,とりわけオリジナルの絵 を制限するような裁量制約の問題と強くかかわるものとされている
        その「商業主義」に関連して,「職人」と「作家」が対置されている。その中 で「職人」の代表として小松原が位置づけられ,彼の職業に対するスタンスへの 評価を他の二者が行っている。小松原は「職人」として優れた評価を得つつも, 「作家精神が欠落している」とされている。そのうえでりんは,商業主義である 限りは自分の職業人生との接点が少なくとも,仕事が来たならばその仕事を受け るという。
    3. 同世代ネットワークに基づくフリーランス的な働き方-④
      そうした同世代との共同作業として彼らは,「虫プロ」流発想からすれば「俗 悪」と語るなど前世代との断絶をしばしば強調しており,「金のため」という形 で作家性へのこだわりを否定している。またサンライズの主要な人物である安彦 に,たとえ仕事に慣れていない職務があったとしてもなんでもやらせてみるとい う形で仕事を回していたことが語られている。このようにさまざまな仕事を工程 遵守的にこなすことが肯定的な労働規範として語られていたのである。裁量の制 約は制作者から問題とされつつも,その中で発揮される表現が「実力」として認 識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た。そうした前世代とは異なる実力観に基づいて仕事を 回し合うようになったことによって,そこに関わる制作者同士が同世代性を確認 することにもつながった。こうした工程遵守的に仕事をこなす労働規範は,その 労働条件の変化の中で,次第に肯定的なものと認識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である
  6. 結論
    1. 本稿ではアニメブームに伴う市場変動を支えうる労働規範がいかなる条件のも とで成立してきたのかを明らかしてきた。これを通して,コンドリーの言う,「第 1の(制作者同士の)相互作用」と「第2の(制作者と消費者の)相互作用」の関 係を記述してきた。具体的には1970〜80年代における消費者の浮上とアニメ制作 者の関係である
    2. 本稿において分析の中で示したのは以下の内容である。アニメブームという市 場変動のなかで,OVA などさまざまなメディア展開によって,多様な表現をし たり,多くの労働をこなす必要が出てきた。アニメ雑誌上でそのための人材の募 集がなされたが,そのために必要な能力はどの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のか。アニメブ ームという外的要因の変動が現場にもたらしたのは,商業主義による裁量の制約 であった。これが展開した結果,制約の中でさまざまな絵柄に対応できる形での作家性を発揮するアニメーターが現れ,評価を集めるようになる。こうした実力 評価に基づくフリーランス的な働き方が主流になっていった。このことは,労働 過程論の枠組みで考えるならば,商業主義の進展によってもたらされた裁量の制 約が当初は作家性を尊重する規範から避けられるべきものとしてあったが,これ が進展していくにつれて,むしろ制約の中でさまざまな絵柄に対応できる制作者 であることの方が,アニメーターとしての規範の中で優越していったことを示し ている。つまり,消費者の浮上を伴う産業上の変化を可能にするこうした規範の 変化は,まさに商業主義という産業上の変化の中で起こった規範の変化でもあっ た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3.  雑誌記事の中で語られた事柄は,市場の変化から生じたアニメーターの労働規 範の変化を示すだけでなく,そうした変容後の労働規範を魅力的なものとして読 者に対して提示するものでもあった。つまり,変容後の労働規範が,雑誌を通す ことで文化として読者に伝えられたのである。そこで称揚された労働規範は,作 家性を発揮するとしても制約された裁量の中で行うこと,フリーランス的な働き 方に依拠していくことである。こうした労働規範によって,さまざまな職場や作 品に合わせた形で多様な絵柄をその都度の要求に従って描くことが肯定的に捉え られるようになる。これらの労働者像は,アニメブームによってもたらされた OVA の登場などの量的・質的な市場の変動を支えるうえでまさに必要な労働者 の姿であった。アニメブームによる市場の変化が裁量の制約をはじめとした労働 規範の変化をもたらし,雑誌を通して新たな労働力の候補としての読者へと伝え られたと考えられる。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動畫雜誌舉辦的動畫工作者座談會中,討論不同年代工作規範的不同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簡單來說就是,在1980年代之後,因應大量的市場需求,在量與品質上都要有提升,因為對動畫製作添加了一些限制,以便工作的進程有效率,另外也尋求許多的自由畫師,而這些畫師的實力評價來自於他如何在限制的環境中發揮創意。
而這樣的工作環境變化,透過雜誌傳達給讀者(未來可能的動畫工作者)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オタク のコンテンツ 消費の行動と心理調査-〉KDDI総合研究所-横田健治

  1. 背景と目的
    1. オタク調査にあたって
      1. 漫画市場規模の推移

      2. アニメ市場規模の推移

      3. ゲーム市場規模の推移

    2. 調査の目的
      オタクは、自身がこだわりを持つ分野に対して、一般の消費者と比べて多く出費 するという特徴がある。しかしながら、各個人の嗜好性が強く、こだわりがある分野が細分化されているため、既存のマーケティング手法が通用しないことが指摘さ れている
      本調査では、オタクのコンテンツ消費の行動と心理を調査するこ とで、コンテンツ消費を活性化させている要因を明らかにする。
  2. 調査概要
    オタクのコンテンツ消費の行動と心理を数値として把握することを目的に、オタ クの男女1,000人を対象にWEB調査を実施した。WEB調査の概要と対象者の選定条 件を以下に示す。
    1. 調査概要
      調査手法:WEB調査(インターネット調査)
      年齢:18歳~34歳
      性別:男女
      地域:全国
      調査期間:2017年11月24日~11月26日
      スクリーニング調査回答数:8,276人
      本調査回答数:男性500人、女性500人
    2. 本調査の対象者の選定条件
      最も情熱を注ぐ趣味がアニメ、ゲーム、漫画のいずれか
      自身がオタクであると自覚している
  3. 調査結果
    1. オタク の出現率
      1. オタクの自覚
        スクリーニング調査として、18歳から34歳までの男女にオタクの自覚を聞いた結 果を図表4に示す

      2. オタクの出現率

    2. オタク の基本属性情報
      以降では、本調査として、男性オタク500人、女性オタク500人に聞いたアンケー ト結果を示す
      1. 調査対象者の年齢構成(男女各500人)

      2. オタクの職業(N=1,000)

      3. オタクの年収(N=1,000)

      4. オタクの趣味(N=1,000)

      5. オタクの自覚時期(N=1,000)

      6. コンテンツ消費時間(N=1,000)

    3. オタクのコンテンツの楽しみ方
      1. アニメの楽しみ方(N=840)

      2. ゲームの楽しみ方(N=757)

      3. 漫画の楽しみ方(N=756)

      4. オタクの理想像(N=1,000)

    4. オタクのお気に入りの作品

    5. オタクの情報収集・情報交換
      1. オタクが情報を入手する媒体(N=1,000)

      2. オタクが情報交換するときの手段(N=568)

    6. オタクの創作活動とイベント参加
      1. 創作活動をするオタクの割合(男女各500人)

      2. 創作活動の内容(N=136)

      3. オタクのイベント参加頻度(N=1,000)

      4. オタクのイベント参加理由(N=523)

    7. オタクのコンテンツ 消費金額と購買心理
      1. オタクの各ジャンルに対する1ヶ月あたりの消費金額(N=1,000)

      2. オタクがコンテンツを購入する際の心理(N=1,000)

    8. コンテンツ 消費 を活性化させる 要因
      1. イベント参加の有無と趣味にかける金額の関係

      2. コンテンツを購入する際の心理と趣味にかける金額の関係
        応援・還元、自己満足、優越感のそれぞれ の心理スコア13が大きい人は、趣味にかける金額が大きいことが分かった。そのため、 応援・還元、自己満足、優越感のそれぞれの心理を満たすコンテンツ提供の仕方が、 コンテンツ消費の活性化につながると考えられる。

  4. まとめ

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オタク消費內容與背後心理做民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值得參考的數據,雖然是2018的,另外有一章節是喜歡的動畫作品調查,但不懂那一章節跟本文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