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Morgenthau以人性為出發所詮釋的現實主義,至1970年代因受行為學派方法論的影響,以及意圖建立理論的驅使下,Kenneth Waltz在1979年從國際體系權力結構的觀點,並結合傳統現實主義有關權力政治的基本主張,建立了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sim),一般稱為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 1980年代,形成攻勢與守勢兩派,基本上守勢現實主義在1990年代略居上風,而攻勢現實主義則從2000年後開始抬頭。
- Offensive Realism
主張國際關係就是權力鬥爭,國家會不斷擴張權力追求國家安全的,被稱為是攻勢現實主義 - Defensive Realism
主張國際關係不必然是權力鬥爭,國家可藉由外交政策的手段尋求合作,而且防禦是獲取國家安全較有效的方法,使類觀點被稱為是守勢現實主義 - 現實主義理論基本主張
- 國家是國際社會主要成員
國家是國際社會主要成員,其他如國際組織、國際建制、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或團體,均不被視為主要成員,他們在國際社會的活動能力與範圍,都受國家規定與節制 - 國家是單一理性的實體
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本質與行為皆是相同的,亦即著重成本效益和利害關係,評估國際環境情勢,設定國家企求的目標,以及追求目標的方法與策略。 - 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狀態
現實主義者表示無政府狀態並非是負面的意涵,也非意指國際社會處於無秩序或紊亂狀態,更不是國際社會經常在衝突和戰爭狀態,他只是刻畫出國際社會環境的特色,在國家與國家相互共處的環境中,沒有一個更高的權威位居國家之上 - 國家企求的目標是相同的而且相互衝突
-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當所有國家都為求取生存而追求安全為目標時,一國增加安全的行動,卻構成另一個國家的安全威脅,如此相互衝突的效應,形成所謂安全困境的難局。 - 國家對外影響力主要建立在國家物質能力基礎上
一般將國家能力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兩類,有形資源即指物質資源如人口、財富、科技與軍力等,無形資源乃非物質資源如民心士氣、外交素質與領導能力等。
其中現實主義者特別看重有形資源,尤其是軍力。 - 權力分配決定國際體系運作與國家對外關係
- 權力分配會形成不同權力結構型態,如單極、兩極、三極或多極化,此將直接影響國際關係運作,在不同結構型態下的國際關係,會有不同國際規則,進而制約各國的國際行為
- 各國在國際權力結構所屬的位置,將會決定各國在國際關係的角色與地位,強權扮演著主導性角色,弱國則須順應與屈服。
- 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主張
- 攻勢現實主義承襲新現實主義強調國際體系決定論的觀點,亦即國際體系層次是影響國家對外行為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的兩項要素-無政府狀態構成國際環境的特色,權力分配構成國際體系結構,此兩者交互作用,決定國際關係運作與國際行為。
- 在國際社會自助體系下,國家求取生存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權力,此際是國家目標也是手段。
國家追求權力呈現幾項特色: - 權力增加是沒有限度的,會一直不斷進行,直到成為國際霸權為止
- 權力增加沒有限度是因為國家無法知道需擁有多少權力才是安全
- 權力增加是以相對權力增加為目的,設法提升在國際權力分配所佔的比例,使己方處於相對的有利地位
- 國際社會不存在現狀滿足國家,此因為現狀永不確定,無法滿足於國家需求,國家只有不斷的尋求各種方法與手段增加權力,讓己方處於有利地位。
- 國家擴權是本著積極攻勢的作為,但會經過審慎評估,理性衡量成本效益
- 國家能力是決定對外擴權的重要因素,亦即當國家力量強大時,會較傾向擴張
- 國家擴權須見機行事,伺機而動
- 國家擴權以增加財富、壯大軍力、獲取核武、和成就霸權為目標
- 國家增權向外擴張是有風險的
- 權力分配不只會決定國際權力結構,而且會影響國家行為
依照Mearsheimer的分類,國家權力結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 平衡兩極Balanced Bipolarity
攻勢現實主義者認為此種局面是最穩定的結構,權力分配平均,容易形成相互制衡局面 - 平衡多極Balanced Multipolarity
國際體系存在三個以上的強權,彼此之間沒有重大差距,但隨著強權數目增加,權力分配難以達到均衡,誤判程度高,發生衝突機會大 - 不平衡多極Unbalanced Multipolarity
容易出現潛在霸權,並迫使弱勢霸權進行結盟、建軍等防備 - 缺陷
- 只能解釋大部分現象,而Mearsheimer認為反證案例不影響理論合理性
- 因不關切國內政治與決策者的因素,故無法解釋某些現象
- 該理論屬國際關係總體層次,對個別現象難以解釋。
Mearsheimer認為可借助中階理論(Middle-Ranged Theory)來加以補充 - 守勢現實主義理論主張
守勢現實主義承認國家間存在安全困境的難局,以及權力是國家對外行動基礎,但是提出更多彈性與多重的主張;他同時引進外交政策在國際關係扮演的角色,亦即國際關係運作並非僅受權力分配影響,國家政策與行為也影響國際關係運作 - 守勢現實主義接受無政府狀態導致的安全困境難局,但指出其仍有合作空間,相對於競爭背後的高度風險,加上國際社會的不確定性,更容易促使國家尋求合作
- 傳統上,古典現實主義或新現實主義皆把權力視為國家整體力量看待,並未做特別的區分。守勢現實主義認為該區分無法顧及權利與安全的明確關係。
依其主張,從國家軍事安全能力角度觀之,權力基礎可以區分為攻勢與守勢武力,亦即國家安全不是決定在空泛權力概念上,而是建立在具體的軍事任務與能力
守勢現實主義強調,當把攻守能力納入考量後,可以修正過去權力分配決定國家安全的簡單化主張,讓權力與安全的關係更加清晰化,同時增加國家對外政策的選擇性。 - 守勢現實主義指出增加權力不等於增加國家安全
傳統現實主義者都接受權力既是國家的目標也是手段,但是守勢現實主義卻認為安全是國家目標,權力只是手段,不斷追逐與擴張相對權力,不但無助於國家安全,反而因刺激鄰國而造成安全危機。 - 威脅平衡代替權力平衡
國際權力分配並非構成國家安全威脅最重要的原因,威脅實際上來自具體明確的標的,這些包括威脅對象、整體權力、地理位置、攻勢能力以及侵略意圖。國家通常是對特定國際威脅採取制衡的回應,而非一般國際權力分配。 -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評析
攻勢現實主義強調國家擴權與權力競爭,守勢則關切國家安全與國際合作;攻勢現實主義重視權力分配與國際結構,守勢則著重國家政策與環境條件 - 安全與權力
守勢現實主義不否定國家擴張權力的需求,只是強調在國家安全的目標下,關注其如何擴張
攻勢現實主義也指出維持現狀不是不可能,只是必定有不滿於現狀的國家尋求改變 - 合作與競爭
傳統現實主義視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相同角色,追求相同目標,國家間只有利益衝突問題,而沒有敵友關係。守勢現實主義認為國家間可以存在敵友關係,亦即權力擴張者與安全維護者的關係,兩者之間敵友關係並非既定的,而是透過相互的互動,政策訊息的傳達,與意圖的溝通,此所謂國際社會化的過程所建構形成的。此觀點類似於社會建構主義主張。 - 國家政策與國際結構
守勢現實主義對外交政策角色的主張,當有助現實主義理論跨越國際體系與外交政策層次的界線,並能讓兩者發揮互補效用
國際體系的權力結構觀可以提供遠距離概括圖形,國家層次的外交政策分析內容,如安全戰略、武器科技、地緣因素、外交目標與互動關係等,則可以呈現近距離實物描繪;權力結構觀可以充作中長程國家發展評估指標,外交政策分析則可作為短程策略評估依據。
一個理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可以先從權力結構的假設來探討國際行為模式,接著再從一國外交政策內容與實行狀況細究實際國際行為,然後相互比較分析尋求答案,這樣的兩層次分析法應該可得到較完整的答案。 - 結論
-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可進一步擴大經驗應證的研究,透過實際經驗探討,可藉使檢驗該理論的可信度與適用範圍
- 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可相互結合,建構兩層次分析的研究途徑
- 攻守勢現實主義只觸及到國際與國家政策層面,並未論及國內政治與決策者層次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攻守勢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是一個對該理論重點式的介紹,很受用
我覺得是一個對該理論重點式的介紹,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