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從主體的碎片化及其重建試論《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 生》與《攻殼機動隊II:INNOCENCE》的動畫圖像象徵-林宜蓁〉


  1. 前言
    日本動畫的特殊之處在於:動畫行銷的目標族群不是兒童,而是青少年跟成 人,專為兒童製作的動畫僅在少數;日本動畫大多是由漫畫改編而來,日本人喜用漫畫探討人生各式各樣的境遇,最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哲學探討風格,因此影 響到了動畫作品的風格

    本文主要是以符號學及藝術心理學的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探討兩部同樣 是以機械人為主軸,但設計方式截然不同的動畫電影。

    要用符號學對電影進行研究,可以進行電影的「文本分析」或「心理分析」, 也可以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切入對電影進行分析等方法。要對一部動畫電影進 行研究分析時,必須先找出它的符號性資料,動畫電影的符號性資料包含了語言文本、故 事情節、影像的運作方式、角色的設計、動作的表現等等。

    在心理學方面,筆者採用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集體潛 意識」 的論點,以及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的藝術 心理學理論中,藝術形式安排之象徵、力的流動、文字的形象、銘文的作用等論 點出發,對文本進行分析。
    本文,筆者是從「主體的碎片化」此一概念對文本進行 分析探討,將集中分析機械人的設計、場景(要塞、城市)設計以及文字意象運 用來探討圖像設計與意涵呈現間的交互作用。
  2.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與《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 的機械人設計概念
    《擬仿物與擬像》提出,物品是:「主體投射到某個理想性異體自 我(alter ego idéal)的東西。」
    物的魅力就 在於物不能完整呈現主體。在物中主體是碎片化的,永遠可以用充滿幻想的元素補足其缺失的部分,但被補足的碎片化主體永遠都不會等同於原初的主體;隨著 主體的消滅,物仍能保存;所以物代表了永遠、非主體性,是個可以永恆接納迷 之投射的缺口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機械人不全然是機械人,它以超 文本的理念向觀眾拋出一個問題:那個外表像機械人的東西可能是個人類。而《攻殼機動隊》的人類的不全然是人類,人類可以是機械生化人。兩部動畫電影因想 傳達給觀眾的訊息不同,使得在機械人的設計有所不同,但卻在不同的處理手法 下表達出同一個概念:就是「主體的碎片化」。
    1. 《新世紀福音戰士》瘦長形機身—受壓迫的變形主體
      日本動畫的機械人設計的樣式是以 1979 年在日本國內上映的《機動戰士鋼 彈》的機械人設計為主流;整個 80 年代的機械人設計都依循《機動戰士鋼彈》 的標準,創造出厚實剛硬的粗重型機械人款式;直到 1995 年,王受之提到:「而 『EVA』 12 將前衛的貓背、纖長造形帶入日本動畫,無意間開創了 90 年代後期 機械設定的新標準。」以革命性的高瘦型設計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 的風格,更影響後來日本動漫設計機械人的標準。
      1. 《新世紀福音戰士》機械人的設計彷彿是 80 年代的機械人受到嚴重的擠壓 而變形、拉長。機械人無法站直,總是駝著背,彷彿身負重擔。
        《新世紀福音戰士》是一部非常灰暗的動畫, 作品內容講述人類在孤獨、痛苦、憤怒、絕望的情境下,走向了世界末日;從四 面八方逼迫而來的壓力,壓得劇中角色喘不過氣,甚至進而瘋狂;動畫所呈現的 壓迫感體現在機身的設計上,使得日本機械人設計的傳統型制產生了巨大的「變形」。
        1. 在機身顏色的設計上,則是對應了三位男女主角的性格
          1. 碇真嗣
            優柔寡斷、對自己 毫無自信、厭世而且有點憤世嫉俗的少年
            在機械人顏色的設計上,碇真嗣的初號機用的是藍紫色;藍紫 色屬於冷色系,有平和消極的顏色機能
            碇真嗣天生憂鬱的個性也透過藍色表現出來,而 機身的紫色更有死亡的象徵
            1. 魯道夫.阿恩海姆也指出:「藍 色則被描寫成一種抑鬱的和悲哀的色彩。」
          2. 凌波零
            雖然沒 有自我,但對於被賦予的任務義無反顧
            凌波零的機械人機身的顏色是作橘黃色的設計,屬於暖色系,有熱烈積極的顏色機能
            雖然凌波零沒有自我,但相較於碇真嗣,凌波零面對危險或是攸關未來之事,她不會有所猶豫,而且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1. 阿恩海姆提到:「黃色是一種安靜和愉快的色彩。」
          3. 明日香
            很有能力,但過度自信,愛搶 鋒頭
            她是三位主角中,最積極進取的角色;紅色在彩度跟明度上都高於 橘色,藉此呼應明日香在三人中略顯跋扈的性格。
            1. 阿恩海姆指出:「紅色往往被看成 是一種充滿刺激性和令人振奮的色彩。」
    2.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高度擬真型機身—理想性的異體自我。
      如果我們把生體細胞之複製人的過程,轉換 成對機械的製造,就是在製造機械人;機械人是人類在「物」之中的投射,不同 於單親代的複製繁衍之夢,機械人的製作代表了人類渴望進入永恆不滅領域的生 殖之夢。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的機械人在外形上高度擬真,但 在行動上卻仍然保留機械特有的笨拙感;因為,機械太像人會引起我們知覺上的 混淆,而且人類會由此感到恐懼
      1. 《物體系》提到機械人必須要扮演的角色是:「是作為一個完全功能化和人 化的世界的象徵,因此就所有層面而言,都要令人感到安全,如此它便可以極端地體現人的抽象力量,又不會陷入[和人]完全的等同之中。」
    3. 主體的逃逸跟異體的霸權—機械人設計與圖像象徵間的交互作用。 
      1. 福音戰士似機械人非機械人,似人非人的設計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失控暴走 後的福音戰士,是個有著人類外形、非理性、殘暴的野獸;在動畫電影中,導演 直接用文字意象「The Beast」來指稱福音戰士;而「The Beast」在宗教上則是指 紅龍,也就是撒旦給與力量與權力的怪物,所以「The Beast」象徵了一種極端的 邪惡。
        暴走的福音戰士就象徵了人類的缺陷,象徵了人類是脫序的、不理性的、殘 暴的,反而需要象徵有序、理性、完美的機械去拘束人類。
      2. 福音戰士也象徵了主體的逃逸;拘束具象徵了「物」、人類以外 的異體 ;拘束具是種幾何形的機械構造,它包裹住了福音戰士人類性的一面, 使主體逃逸到我們的視線之外,但主體仍然存在於異體之內,象徵了有缺陷的主 體 由象徵了完美的異體控制,展現出一種異體的霸權;表示,人類走到這 種地步已經無法脫離機械、物而生存,人類得靠異體才能保全自我,不至於暴走。 
      3. 堪稱完美的機械在《攻殼機動隊 II :INNOCENCE》中依然發生了故障, 因此攻擊了人類。既然機械象徵了完美,為何還會出錯?而不夠完美的人類,又 如何能創造出完美的機械人呢?機械就是完美的投射,因此人類會希望自身能夠機械化,卻不明白完美是逸於機 械之外的。
        正因人類知道自己並不夠完美,他們會希望藉由異體,也就是鏡相來 探清自己,《擬仿物與擬像》提到:「透過鏡相,主體才能夠異化自身,以便再次 發現自己;或者,透過那個誘惑性而致命的它者,主體藉著自己的銷亡,再次發 現自身。」
      4.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主體:「人類」藉由異體:「約束具」異 化了自己,卻在暴走中再次認清自己:「人類是瘋狂、殘忍而暴虐的。」

        在《攻 殼機動隊 II:INNOCENCE》,主體:「人類」放棄了人類的身體,以異體:「義 體」替代了原本的身體後,再次發現自己:「人類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人性。」
  3.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與《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 的場景設計概念
    1.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的沙漏型要塞—人類主體的象徵
      沙漏下方是 NERV 總部,要塞集合了最 新科技跟最強大兵力,這個新興地下都市象徵了人類的未來與希望,而金字塔狀 的尖端形成了一個支撐點,傳導了一種力量,彷彿撐起了整個第三東京市,宛如 希臘神話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Atlas);沙漏的上下兩端的兩個三角形間,彼此 的力不是封閉的,而是可以互通的,象徵了世代的交替、新與舊的融合,彷彿在 告訴世人這個中樞要塞所產生的力量是足以重建人類世界的。
    2.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東亞城市元素融合—主體的破 碎化。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這部動畫電影城市的場景設計特殊之處在 於:它融入了許多東亞其他地區的街景,日本之所以會納 入如此多西方凝視下的亞洲影像,就是為了補償戰後日本的挫折與空虛感。

      如此的影像挪用,只造成了主體的碎片化;日本必須透過異體來再次認清自 己、形成自身的認同感;因此,大量挪用了西方凝視下的亞洲影像,也就是所謂 的異體,將之放入已破碎的主體中,藉以補全主體,最後卻使得主體淹沒在異體 的影像下,不得復見
      結果便是:在《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中我們幾 乎看不見這部影片有任何的日本特徵,僅有在一些零散的元素中,例如:和服、 能劇風格的音樂等,才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4. 文字意象與圖像結合之運用 
    1.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的高速閃幀—主體的解放。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這部動畫電影史無前例地引入許多文字意象 來代替原本的動畫圖像
      動畫在使用超高速閃幀的時候,正好是劇中機械人陷入暴走狀態的時候;超 高速閃幀替代了原本應該會表現出來的殘暴行為,象徵了主體的解放;機械人在 陷入暴走狀態後,會失控而現出本體,也就是被異體(拘束具 )禁錮的主體(亞 當的複製人 )。動畫試圖將不完美、殘暴、野獸形象的人類導入只有純文字的 超高速閃幀中,在視覺上雖然掩蓋了主體的形象,卻意象上將主體導入更廣闊的 冥想空間中,因而擴大了自身。
    2.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銘文效果—主體的銷亡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採 用的並非是純文字畫面的超高速閃幀,而是在畫面中直接出現許多具有深刻哲學 意涵的文字。《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藉此種手法創造了許多銘文效果, 讓觀眾陷入沉思。
      出現次數最多的銘文,便是引用自世阿彌《花鏡》中的偈語;在成川武夫研 究世阿彌專書裡有記載這句偈語:「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這是日本能劇大師世阿彌對人生 困境、生命輪迴、生與死之探討。

      這段銘文搭配電影所欲呈現的意向,象徵了人類必 須透過異體:「傀儡」來重新認識主體:「人類」,藉此了解到生命的意義:生命最重要的就是靈魂,也就是人性。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藉由了主體 的銷亡:「全身異體化」,再次發現人類自身最重要的價值。
  5. 結論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國內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主體的碎片化;為了 重建民族自信心,日本試圖以幾個不同於日本國家主體的面相,來重新發覺日本 的優點,因此產生了日本對於高科技的幻想;科技幻想題材大量出現在日本的動 漫之中,表現了日本希望以高科技國家之姿重新站上世界強國的舞台
    這樣的結果反而造成主體的碎片化;在科技幻想的世界中,日本文化的主體從而 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科技、西方凝視;它們成為零星的元素,用以補足破 碎的主體,而日本主體就此消亡,《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就是個很好 的例子。

    進入 90 年代,日本再度遭受到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Drazen 提到:「20 世紀最後 十年的一開始,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了,先前被高估得離譜的房地產價格狂跌, 其他資產也一樣糟糕。日本在富庶的八 O 年代購買的東西被迫賠本脫手,喪失 了穩坐亞太經濟圈龍頭的地位。
    《福音戰士》首播的 1995 年,日本度過了堪稱戰 敗之後最慘的一年,3 月在東京地鐵發生奧姆真理教毒氣攻擊事件,9 月又發生 了阪神大震災。」
    對日本來說,90 年代是絕望的年代, 先前好不容易靠經濟建立起來的自信心,徹底被打垮;日本社會不再如往日一般 純樸,出現了恐怖攻擊;而上天彷彿不願放過這樣的日本,再次發生大地震;日 本人對自身的存在感到迷惘,因此誕生了許多探討自我主體的動畫作品,《新世 紀福音戰士》跟《攻殼機動隊》便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

    《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生》表現出一種絕望的心態,向觀眾提出這個觀 點:日本試圖藉由科技幻想重建主體,是徒勞無功的。因此,動畫藉由暴走狀態, 呈現出主體渴求突破異體好重構主體的概念
    《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 表現出一種現象:碎片化的主體不斷藉由異體重構自身,卻使得主體繼續碎片 化,沒有完整跟穩定的一天。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本文擬由符號學及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新世紀福音戰士:死與新 生》以及《攻殼機動隊 II:INNOCENCE》這兩部電影;它們堪稱是動畫史上的 經典之作,有可對比探討之處,並對後來的動畫、漫畫甚至是電影的創作皆有影 響。
本文討論的重 點在於,日本 90 年代所進行的探討自身主體之氛圍,而表現出的動漫創作。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雖然我兩部都還沒看完,但總覺得作者有點遷強,我也很難說哪裡遷強,不過兩部看完大概就知道了吧
這種詮釋類型的感覺很難意會它的內容,不過先看過一遍,看動畫時再邊看邊想,也許會有頭緒。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結論〉賴澤涵


  • 二二八事件源自緝私員與憲警單位因緝菸處理失當,始導致二月二十八日部分台北市民之請願示威,並罷工、罷市。又因當日發生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事件,紛亂益發不可收拾,乃由請願懲兇一變而為對抗公署,進而激化為省籍的衝突。
    台北市是這場政治風暴的中心,這場風暴隨後蔓延至全省各地,而台北市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各地的分會,則是這場政治紛爭的主角。
  • 參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社會人士,在初期也只為解決緝菸血案,但由於長官公署應對無方,使得原本單純的懲兇請願,轉變為政治改革運動,更憑藉民氣的高漲,逐步提高其訴求。然因各地處理委員會組織鬆散,遂為情治人員、激進份子、中共黨員及其同路人等各色人物所介入操縱,而至提出缺乏統一理念之要求,遂為中央認定是"叛國"的舉動,構成治安機關請兵鎮壓的藉口。
  • 就受害者身分觀之,凡參與各地處委會及對政府表示不滿者,大多難逃逮捕或處決的命運。受害原因大致有三種情形:
    1. 為官方認定有罪者
      政府既認定二二八事件是一叛國行為,不免將參加抗爭組織者與暴動者一同列入所謂黑名單,加以緝捕、處刑
    2. 為觸犯戒嚴令者
    3. 為政風軍紀敗壞下的犧牲者。
  • 秩序恢復之後,長官公署隨即於三月底展開善後撫卹工作,對事件中遭受生命財產損失的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傭工,均發給救濟金,以助其度過生活的難關。
    然而,此一工作做得並不圓滿,原因是:
    1. 救恤只限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傭工等,而未及於一般受難的民眾
    2. 就恤辦法規定不盡合理,有損失頗鉅但礙於規定只能或小部分的補償,也有損失不大者卻虛報而溢領過多的補償者
    3. 由於救濟金數額不多,部分不肖公教人員遂假公濟私,向民眾需索、訛詐。
  • 二二八事件誠然為近代史台灣史上之重大悲劇,而此悲劇的造成,乃為諸多因素交互激盪的結果。
    台民在殖民統治下五十年,日人處心積慮所設計的隔離政策,造成台民對祖國的隔閡,更何況在日人有心的教育下,台民的認知和價值觀,已與大陸民眾有明顯的差距。
    相對地,大陸民眾及政府官員對台灣情形,亦非常陌生,加上當時大陸戡亂情勢惡化,政府自無心力對台灣付出更多關懷,而主政者不能體察民情,反在政治上打壓台籍人士。再者,官員無能,貪汙情況嚴重,更加深人民對政府的不滿。
    惟台灣在WW2曾遭到嚴重的破壞,大陸又因政局動盪,戰亂不絕,無力支援台灣,復原工作自非短期所能達成,此項客觀事實未能普遍為當時台民所了解。
  •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結論〉陳翠蓮


    1. 戰後美中體制與台灣
      在美國所構築的遠東秩序架構中,相較於主要利益所在的中、日等大國,台灣是整體架構的最底層、台灣人利益是政策考量的最末端
      美國身為遠東秩序的領導者,將台灣交給中國佔領統治的主導國,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原本具有重要的發言地位,但因選擇國民黨中國作為戰後遠東新秩序的合作夥伴,所以仍支持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
    2. 中國統治模式與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中的特務機關、政治派系、陳儀政府與國府最高當局,均未檢討台灣統治失敗的原因、面對人民的不滿與痛苦,未將政治視為追求最大集體利益的公共領域;反而出於私人的、個別的、主觀的考量與算計,以獲取一己權位或集團利益,這是國民黨政府所帶來的中國政治文化與統治模式的重要特性。
    3. 臺灣人政治性格之檢討
      從美國戰略情報局所做的"台灣報告書"中可知,台灣菁英們樂於接受"世界四強之一"的祖國統治,估算著選擇獨立的國際政治效益,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事大主義傾向
      台灣菁英面對新時局時,多主動投入中國式政治、積極學習新移入的政治文化。姑且不論紛紛加入統治集團、協助建立社會控制網路的半山人士,戰後也有大批本土精英競相表達政治效忠,積極協助新政權控制台灣社會,無論左派、右派莫不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及相關外圍組織,在新秩序下尋找機會。
    4. 戰後台灣政治史的未來課題
      1. 美中體制對戰後台灣的影響
        戰後台灣社會從日本統治轉換到國民黨中國統治,在美中體制下運作下,包括人才培育、教育體制、技術開發、文化移植等,都從日規換軌至美規,值得進一步探究
      2. 中國統治模式的延續與斷裂
        有關中國統治模式的展開及其影響,對台灣社會意義重大。二二八事件中展演了中國統治模式的幾項特徵,如特務控制、派系鬥爭,我們尚可追問,還有其他政治運作方式移植進入台灣嗎?
      3. 與東亞各國的比較研究
        與韓國濟州島事件、美國託管沖繩等相似局勢下的軍事佔領鎮壓進行比較。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與世界文化遺產-陳鴻圖〉筆記


    1. 前言
      臺灣總督府為何要興建嘉南大圳?嘉南大圳對嘉南平原的影響為何?八田 與一如何達成此一艱鉅的任務?又歷史該如何評價被稱為「嘉南大圳之父」的八 田與一?嘉南大圳及其灌溉文化該如何保存?
      為瞭解這些問題,此文擬從八 田與一、嘉南大圳的興建和影響、嘉南大圳文化保存等三個部分來說明。
    2. 技術官僚的典範:八田與一
      1. 土木技師的堅持與追求
      2. 臺灣歷史記憶的形塑
        1942 年八田與一被指定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派前往菲律賓調查棉花 田的灌溉計畫,5 月 8 日所搭乘的大洋丸輪船被美軍潛水艇魚雷撃沉,5 月 17 日死訊才正式發布,是年八田與一 56 歲。
        1945 年 9 月 1 日,八田與一的夫人外 代樹在烏山頭貯水池放水口處投水自盡,屍體就地火化,一部骨灰即葬在烏山頭 水庫旁。
        從1984年開始,每年逢5月8日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田水利會都會 在烏山頭水庫旁八田與一的銅像及墓前舉行追悼儀式。日本八田與一的故 鄉石川縣有組織「八田之友會」,每年在此時亦會從日本來臺參加紀念儀 式,整個紀念儀式場面甚為浩大。
    3. 嘉南大圳的興建
      1. 興建背景
        嘉南平原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由於地形平坦,氣候炎熱,適合農 作物種植,特別是稻米和甘蔗的栽植,但土壤及水文條件不理想,需要水 利配合農業才容易發展。
        嘉南平原的年平均雨量,夏季佔全年比率都超過 80%以上。
        土壤的調查部分,除中央地帶的丘陵地是沖積土外,兩側的土 壤均需土地改良才能利用。
        西側靠海地區大多為鹽漬土,所佔面積甚廣, 俗稱鹽分地。
        平原東側為擬磐層土,俗稱看天田,係指只能利用雨季之雨 水生產一穫稻米之田地,看天田的土壤組織緊密,在地表以下15〜20公分 有一凝固的堅磐,阻礙地下水上升,雨水亦不易下滲,水份的循環極為惡 劣,因此可耕地部份僅限於表土,耕作時以及作物生長時所需的水,皆賴 天雨。
        但當雨水過多時,若非大量流失,便停滯成瀦,為害農作物滋長, 缺水時則表土即現龜劣,使農作物根部暴露,甚至斷劣,不久即行枯死。
        為改良鹽分地及看天田,灌溉排水是最重要的方法。

        為了米、糖的增產,「水利 事業」、「灌排事業」就成為總督府治臺後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嘉南平原擁有平 坦的地形、溫暖的氣候,適合米、糖的生產,惟獨水利灌溉條件相當惡劣,自 然成為總督府水利事業所關注的地區。
      2. 興建過程
        調查結果發現由於嘉 南平原降雨量分配不平均,且年平均溫度高,蒸發快,地勢過於平坦,沿海地 區排水亦有困難,無法如桃園臺地一樣可以利用貯水池來建造嘉南大圳。
        但發 現官佃溪及龜重溪流域上游有各自建造大型貯水池的可能,乃計劃除了此二大蓄水池為水源供給灌溉用水外,並對其區域興建造排水設備,可使7萬5千甲土 地得到充足灌溉用水,此即「官佃溪埤圳計劃」。
        1.  「官佃溪埤圳計劃」
          是在官佃溪及曾文溪上游的前大埔溪築壩,設置兩個大蓄水池,水源 取自同是曾文溪上游的後大埔溪,灌溉面積9萬9千甲,行三年輪作制,即每年 種甘蔗者三分之一,水稻三分之一,均予給水;其他作物三分之一,不給水, 以三年為一輪。事業費預算2 千6百餘萬圓。
          1. 1919年,因日月潭發電工程完成,調節濁水溪的水量,濁水溪的水量 增加,於是第三方案又修正增加嘉南平原北部的5萬1千甲,總工程費也增至4 千2百萬圓。
          2. 1920年起官佃溪的埤圳工程即開始籌建,原本預定於1926年竣工,但 由於受到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世界經濟不景氣及土地徵收等問題的影 響,工程因此延宕了近四年,至1930年才完工,經費並增加了1千3百餘萬 圓,總工程費達5千4百餘萬圓。
      3. 重要工程內容
        嘉南大圳灌溉系統中 較重要的工程主體有官佃溪貯水池、烏山嶺隧道、取水口、給水設備、排 水設備及防洪防潮設施,各項主要工程內容為:
        1. 官佃溪貯水池:
          即烏山頭水庫,利用今臺南縣官田、六甲、大內、東 山鄉間的低漥谷地為集水區,在官佃溪上游烏山頭堵塞其流,形成一大人 工貯水池。
          1. 半水成填充式
            烏山頭貯水庫工程最大特色,即壩堤採用「 半水成填充式」 (Semi-hydraulic Fill)工法,亦可稱「濕式土堰堤」,是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 的築堤工法
            本工程法是將石礫、土砂、黏土等混合土壤堆置於土堰堤的 兩側,中央引水為溝,再由巨大馬力的唧筒射出強大水力向混合土壤沖洗, 使大石殘留,其他的中石、小石、砂礫、小砂、黏土等順序 流入中央,最 中心部係為含有極微粒黏土之濁水,這些黏土沈澱後形成了中心黏土壁, 簡單的說即是堰堤是用土來砌成,而非水泥,謂之「半水成填充式」。
        2. 烏山嶺隧道:
          本工程為所有嘉南大圳工程中最困難的部分,目的是將 官佃溪的水導引入烏山頭貯水池
        3. 取水口:
          嘉南大圳灌溉區域共有四個取水口,一個是曾文溪取水口, 另三個是濁水溪取水口,分別是林內第一取水口、林內第二取水口及中國 子取水口,四個取水口都是鋼骨水泥建築之上捲式水門。
        4. 給水設備:
          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依其性質分為幹線、支線和分線三 種,總長度約1,410公里。
          除此之外,還有水利實行小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約7千4百公 里。 
        5. 排水設備:
          為排除灌溉餘水及藉以改良土地而興建的排水路
        6. 防洪及防潮設備:
          為防止灌溉區域溪流的氾濫,選擇必要地點建築防水堤,總長度約230公里
          又為防止潮水浸淹,乃於沿海若干地點築防潮堤,長度約104公里。
    4. 嘉南大圳的影響

      在嘉南大圳興建前,嘉南平原在各項農業生產額都較臺中州或全島 其他地區低了許多,究其原因即水利不發達所致。
      嘉南大圳灌溉15萬甲的土地,在農作物收穫額及土地價格兩方面預定 可以增加近1億2千萬圓的收入,其中稻米每年增加46萬斤,砂糖每年可以 增加2億4千萬斤,農作物每年的收穫約可增加2千萬圓,每甲土地的生產額 由90圓增加至139圓;土地價格因地價上漲,每甲原本313圓的地價,上升 至每甲963圓,土地價值增加共9千5百餘萬圓。
      1. 耕地型態的變化
        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之後,耕地總面積並沒有明顯的增加,但水田、 旱田面積在通水後就產生明顯的變化,通水後一年嘉南平原的水田面積就突然增加2萬3千餘甲,較前一年增加了近9﹪,旱田面積則減少了2萬1千餘 甲,較前一年減少了近9﹪
        嘉南大圳通水後本區最明顯的變化即水田激增,旱田銳減。
      2. 看天田、鹽分地的改良
        八田與一提 出以「三年輪作給水法」配合現代農業技術,舉解決洪 水、乾旱、鹽害等三害問題,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
        至1937年,嘉南大圳灌溉區內看天田及鹽分地的改良面積總 計有近2萬5千甲
      3. 土地價值的提高
        通水後,嘉南平原耕地形態最大的變化是旱田水 田化,同時也使耕地的農業生產收益增加。耕地生產力上升會吸引更多的 耕種者,在耕地面積並沒有增加的狀態下,相對地會造成耕地買賣及租佃 價格上升。
        從1935年後嘉南平原水田的平均土地稅 較前一個時期上升44.2﹪,同時期臺灣全島的水田平均土地稅額只有上升 17.8﹪。 
      4. 三年輪作的推行
        嘉南大圳灌溉區採三年輪作的灌溉方式除了自然環境的因素外,另有四個重要的原因
        1. 一是土壤及地力維持的考量,如利用輪作的作物來驅除 蟲害,利用綠肥來恢復地力等
        2. 二是農村勞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於各種作 物的播種、生長及收穫期各不相同,所需勞力得以充分調配利用
        3. 三是經 濟上的考量,除甘蔗及稻米外,另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雜作物,如落花生 及豆類等來種植,以提高土地的價值。
        4. 四是水利技術及農業技術上的考量, 灌排體系的便利與否及耕種地點的適宜性,採輪作方式是最合宜的耕作方 式。 
    5. 嘉南大圳文化的保存
      在爭取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嘉南大圳文化的保存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
      1. 儘速調查嘉南大圳相關的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先登錄為國定古蹟或文化資產, 避免舊有水利設施遭受破壞
      2. 嘉南農田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合作全面普查轄 下所有水利設施狀況,登錄水利設施的興建緣由、基本資料、現況等;另全面清 查相關文獻資料,迅速整理及保存;文獻中有所謂「活的文獻」,即水利從業人 員,前輩的水利經驗一旦失去就永遠消失,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設法編列預算和 組織工作團隊,對耆老或水利相關者進行口述訪談及文字紀錄。
      3. 應設法將 水利融入社區居民的生命共同體,結合產業發展、聚落文化和自然生態等地方特 有資源,凝聚社區意識,營造社區生命共同體的觀念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介紹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的過程與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如果沒有地理水文或農業土木相關知識,要讀可能有點困難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周婉窈〉


    1. 前言
      在賽德克語中,賽德克(Seediq)意為人,巴萊(bale)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就是「真正的賽德克」、「真正的人」。
      本文以魏導演和他正在拍攝的影片作為一個引子,真正想討論 的是,這樣一個歷程及其在知性上給予我們的啟發。
      本文不擬討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所有記述,只選取在詮釋 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專著,一般報章雜誌的文章不在論述之列,文學 方面只限於涉及本題旨的少數作品。在日本,以日文書寫的相關論著 非常多,但那非得從另外一個歷史脈絡來予以分析,因此,除非必要 亦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
    2. 本事:霧社事件梗概
      筆者擬簡單敘述霧社事件的梗概,以作為討論過去關於此一事件之詮釋的基礎。
      1. 賽德克族的分支
      2. 霧社事件的起因
        根據日本政軍警資料的綜合分析,約可從三方面討論之:
        1. 勞役剝削問題
          事件發生前,霧 社一地的原住民被動員從事頻繁的勞役,大都為建築、修繕工事。勞役过重,接連不斷,警方威逼濫使,怨聲載道。勞役即使有償,也常 遠低於應得之資,再者,原住民雖習慣預支薪資,卻不善計算,警方 帳目不清,或存心欺騙,引起原住民不滿。
        2. 原住民與日人婚姻問題
          日本領台之初,為了了解「蕃情」(番情),以利統治,鼓  勵警察娶各社頭目或有地位者之女兒為妻。這些警察往往在「內地」 (日本本土)已有妻子,因此就近而娶的原住民妻子就成為「內緣妻」 -法律不承認,但有婚姻之實的妻子。此類結合難得善終,女方常被拋棄。
          領導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的妹妹,也嫁了日本巡查近藤儀三郎,數年後丈夫因故行蹤不明。貴為頭目之妹,竟遭人 拋棄,族人莫不憤恨。
        3. 馬赫坡社頭目的不滿
          最直接的導火線是,1930 年 10 月 7 日上午,日本巡查吉村克己等人經過馬赫坡社,當時社中有一對男女正在舉行 婚宴,吉村等人入內參觀。莫那魯道的長男達多莫那在場幫忙殺牲, 他拉住吉村的手,強拉吉村入宴,誰知吉村嫌酒宴不乾淨,雙方執拗問,吉村竟然用手杖打達多莫那的手。在達多莫那,這是莫大的侮辱, 於是毆打吉村。
          事後,莫那魯道屢次到駐在所請求官方予以穩當的處 置,但遲遲不見處理。莫那魯道擔心受到嚴懲,損害身為頭目的威望, 也擔心地位被取代,因此利用眾人對勞役之高度不滿,決定舉事。
      3. 霧社事件當天
        舉事的日子訂在 10 月 27 日,該日是霧社每年舉行盛會的大日子,分室轄下的十個學校和教育所,集合在霧社公學校舉行學藝會、展覽會和聯合運動會。
        舉事的霧社群族人在當日清晨分路襲擊各駐在所(派出所),並在八時左右襲擊霧社公學校觀禮的警察和民眾。
        日方軍、警救援和討伐行動於 10 月 28 日開始,到 12 月 26 日才告結束,前後幾乎花了兩個月。莫那魯道在逃亡過程中舉槍自決,兩個兒子 一戰死,一自縊。此一事件,雙方婦女兒童死亡甚多,舉家罹難者不在少數。

        事件當中值得注意的兩件事:
        1. 當時盛傳日方在征討過程中使用了國際禁用的毒瓦斯。此事真相如何,學者問莫衷一是。
        2. 日方軍警討伐過程中, 得力於「味方番」甚多。
          所謂「味方」就是友好同盟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和官方關係友好的原住民來圍剿起義的原住民。更令人怵怖的是,翌年 4 月「味方番」道澤社在當局的縱容下,大舉襲擊霧社事件倖存者,殺害 214 名,導致「反抗番」人口二度銳減,只餘 298 人,其後被強制遷居川中島(今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
          該年 10 月當局又逮捕 23 名部落男子(15 至 55 歲,加上巴蘭部落 15 名,共 38 名),在慘遭酷刑後處死。至此,集中於川中島居住的「反抗番」可說只剩老弱婦孺了。
      4. 霧社事件的遺緒
    3. 抗日民族主義下的霧社事件
      本文旨在討論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納 入由中國國民黨代表的中國統治之後,在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書寫或論述情況。
      1. 劉枝萬在 1950 年代完成〈霧社事件〉一文,收錄於氏編《台灣日月潭史話(附霧社事件)》一書中,當作附錄。戴國輝認為,在1960 年的時點,此份資料和文獻目錄是最完備的
      2. 陳渠川的《霧社事件》獲得「教育部優良著作獎」,是以文學筆 法來書寫歷史。
        該書以花岡一郎為主角,將他塑造為抗日英雄,很多地方顯然出自作者的想像和演義,甚辛嚴重不符史實,例如花岡一郎和二郎聯手痛斬霧社分室主任佐塚愛祐警部(頁 192),且通書未附任何參考資料,整體而言,參考價值不高。不過,由於是戰後台灣 第一本關於霧社事件的專書,不少研究者仍將之列為霧社事件參考書 目。
        上述的國族論述(或是中華民族抗日史觀)可以說是戰後台灣漢人書寫霧社事件的基調。
      3. 1980 年代關於霧社事件最值得注意的是,旅日台灣學者戴國輝在 1981 年出版了《台湾霧社蜂起事件:研究と資料》一書,如書名所示,這是一本包括研究成果和相關資料的合集,全書 600 頁,「研究篇」收有九篇論著,「資料篇」收入四種重要史料,加上事件日誌 (春山明哲編)、事件關係文獻目錄(河原功編),以及兩頁附圖。
        這 本研究和資料集日後成為霧社事件最簡便的入手書籍,對霧社事件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4. 來自學院外的「他者」的內部視野
      1980 年代可以說是戰後台灣受完整中文教育的新一代漢人開始試圖從"內部"探索霧社事件的開始,他們的成果集中出現在1990年代,將戰後臺灣人對霧社事件的認知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1. 邱若龍
         1985 到 1990 年,邱若龍花了將近六年的 時問,以漫畫的方式呈現他所認知的霧社事件。36邱若龍開始繪製《霧 社事件—台灣第一部調查報告漫畫》,年紀才 20 歲,這木書於 1990 年由時報文化出版,曾多版印刷;2004 年改由玉山社出版,副題略 微不同:《霧社事件—台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
        邱若龍的書,擺脫日木漫畫大頭小身的人物畫法,無論內容或形象都力求符合實際,是部嚴肅之作。

        邱若龍則是從賽德克族耆老的訪談和田野 調查入手,因此,這部作品很大程度顯示賽德克族的內部觀點。
        在觀 點上,至少有兩點異於之前的書寫
        其一,決定起事是莫那魯道的兒 子們,非他本人。
        其次,關於花岡一郎、二郎的描述分量相對少(相 對於自陳渠川起,以花岡一郎為主角的書寫)。
        當然,最值得注意的 是,在這部作品中,看不到中華民族主義的書寫,反而是作者有意引 導讀者認識賽德克族的傳統信念(如文面、出草等),以及族人起而反抗日本人的社會文化因素。
      2. 鄧相揚
        鄧相揚連續出版《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1998)以及《霧社事件》 (1998),其後又出版《風中排櫻一一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 (2000),以上亡書皆由玉山社(出版地台北)出版。這可以說是鄧相揚研究霧社事件近二十年的總成績。鄧相揚的霧社事件書寫,在文類屬於報導文學,書籍出版時大量使用長期收集來的照片,配圖密度高。
      3. 舞鶴
        1995 年舞鶴發表中篇小說〈思索阿邦·卡露斯〉,1996 年續寫另 三章,1997 年出版長篇小說《思索阿邦·卡露斯》(元尊出版)。
        這是漢人作家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原住民的「他者」,卻盡量嘗試 以「他者」之眼傳達原住民(卡露斯的魯凱族)內在世界的作品;再來,在《思索阿邦·卡露斯》一書中已經透露出作者在思索魯凱族文 化的同時,也在思索霧社事件(頁 153-157;麥田版木,2002)
        在舞鶴的創作生涯中,《思索阿邦·卡露斯》可以說是《餘生》的前 奏曲,而《餘生》則是一部以霧社事件的「餘生者」為書寫對象的小 說,是有關霧社事件的重要「另類書寫」。
        舞鶴的《餘生》於 1999 年出版,可說總括了霧社事件發生後約 70 年的政治社會演變,以及 在這憑巨變和事件後遺症的交錯影響底下,事件餘生者及其後裔所受 到的深層衝擊,觸及了霧社事件精神面的問題。
    5. 餘生菁英的霧社事件
      1962年,兩位日本女士大田君枝和中川靜子來台旅遊,目的之一是調查霧社事件,並於1969年將行所感刊登於日本的《中國》雜誌,後來戴國輝編輯霧社事件研究與資料集,收入此文的節錄版。
      大田君枝和中川靜子的這篇訪問記,據作者所知,是戰後最早紀錄 霧社事件見證者的文字。
      1. 高永清
        高永清(中山清),族名 Pihu Walis(畢荷瓦利斯),出身荷歌 (Gungu)社
        霧社事件發生時還未成年(約 14 歲,即約生於 1916年;也有說是 12 歲的),父親參與霧社起事中彈死亡,母自縊,成為 孤兒,受到巡查小島源治庇護,第二年年底遷移至川中島,擔任川中 島駐在所警手。
        1932 年,在當局的安排下,中山清和花岡二郎的遺孀初子(高 彩雲)元旦結婚,初子大中山清三歲,當時花岡二郎的遺 腹子已七個月大。中山清在工作之餘,勤奮自學,
        1941 年昇任乙種 巡查,
        1942 年取得乙種「限地醫」的醫師資格(對當時的原住民而 言非常不容易),隨後他辭去巡查,就任公醫的職務;在這同時,初 子取得助產婦的資格,兩人致力於山地的醫療和助產T作。
        戰後中山清和初子被編入仁愛鄉衛生所,
        1951 年高永清當選民選第一屆仁愛 鄉鄉長,並連任一屆。
        1956 年當選台灣省議會議員。議員任期期滿 後,返回仁愛鄉衛生所服務,
        1970 年退休,全力在霧社廬山溫泉經 營碧華莊旅社。
        高永清於 1982 年過世,沒來得及看到自己的手稿 出版
        高彩雲於 1996 年過世
      2. 高愛德
        高愛德,族名 Awi Hepah(阿威赫拔哈),日文名字田中愛二, 出生於 1916 年,許介麟說他是荷歌社頭目的直系子孫,但這點有疑義。
        高愛德原來的族名是阿威巴望(Awi Pawan),父親巴望秋米(Pawan Temi)死於霧社事件,以母親名字為赫拔哈克冬(Hepah Kudung),改名阿威赫拔哈。
        根據他的口述,霧社事件發生時,他仍未成年(14 歲),在霧社公學校運動場目睹族人闖入斬殺日本人,他 在短暫驚呆之後,迅速加入戰鬥行列,後來憑著自己的機警和「堅持清白」,逃過日本警察的訊問(參與者一概殺死),免於一死,其後隨族人遷至川中島。
        在戰爭時期,他擔任川中島青年團團長,當局募 集「高砂義勇隊」,許多原住民青年參加,他曾志願,但未被接受, 後來提出血書志願,當局以團長有守護村的義務勸退他。
        戰後高愛德經營南投客運公司,擔任過南投縣議員四屆共 16 年,也是南投縣 仁愛鄉泰雅族渡假村的創辦人。
      3. 高永清、高彩雲(初子)和高愛德等人的確屬於霧社事件見證人世代,他們是那不到三百名餘生者中相對而言,擁有特別資源的人。
        在這裡,特別資源包括:生存能力、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和「他者」溝通的能力,甚至個人生命的苦難和戲劇性。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相對成功,就減低他們作為歷史見證者的價值
        但是,我們必須思考:在將眼光集中投注於這些人物的同時,我們是否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聲音?我們的「聽不見」是源自於我們自身,還是由於其他因素的屏蔽?抑或以上皆是?
    6. 思索「部落觀點」、Gaya、以及「歷史的和解」
      2000年10月27日是霧社事件七十週年紀念,這一年也是戰後台灣霧社事件研究非常具有指標性的年分。
      這一年的10月21日,73歲族名Siyac Nabu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用賽德克語在「霧社事件七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題為(Niqan ka dheran uka Sediq: Pccebu Sediq ka dTanah Tunux〉的文章。
      Siyac Nabu牧師的漢名是高德明,他的賽德克語發言由另一位牧師WalisUkan(張秋雄)翻譯為中文,文章標題是(非人的境遇—賽德克族看霧社事件〉。
      Siyac Nabu牧師從「gaya Sediq」一一賽德克族傳統律法一一的角度來思考霧社事件。「Gaya」或「gaya」具有多重意思,最主要是指傳統律法,或祖先留下來的訓示。
      Siyac Nabu牧師從「埋石祭律法」、「部落裡人與人的關係」、「經濟層面的思考」,談到「傳統宗教信仰和解祭儀」,最後以「在現今思考『霧社事件』」作結。
      1. KumuIyung即KumuTapas(姑目·菩芭絲),現為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
        她從1995開始至2002年之間(2001、2002居多),在賽德克部落(含花蓮)從事大規模的口述採訪,共進行77次的個人採訪,33次的團體訪談(共83人),另外也進行了12名泰雅、布農和平埔族的個人訪談。
        奠基在這些豐碩的訪談資料,KumuTapas於2004年出版《部落記憶一一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I)、(II),為霧社事件的研究立下新里程碑。
        由於用賽德克語訪談,「部落觀點」得以浮現,族人的聲音得以被聽見,這些族人包括:「反抗番」、「味方番」(在軍警鎮壓過程中協助日方的原住民)及其後裔;其中女性的感受尤其引人注目。
        《部落記憶一一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二冊長達883頁,內容豐富,不過這本書不是純粹的口述紀錄,口述內容是在作者KumuTapas安排的章節架構中呈現,作者本身亦提供篇幅不短的論述。
        這本書對我們了解霧社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對整個賽德克族人的衝擊,很有幫助。
      2. 邱建堂在〈台灣原住民餘生後裔眼中的霧社事件〉一文中,嘗試從Gaya的角度理解霧社事件。根據Gaya,同族不可互相試首,在霧社事件中日本人以所試取之首級行賞更是空前,誘使族人嚴重破壞Gaya,導致戰勝的一方因受不了同族互相殘殺,竟然引彈自盡或上吊。
    7. 結語:尋找「賽德克.巴萊」
      歷史上有很多現象,我們已無法起其主人翁或人群於地下,但是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史料(甚至史學研究)的侷限性,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已知"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作為歷史研究者,我們無法離開史料從事研究,但是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已知"是以"未知"/"不可知"為邊界的,甚至是由"未知"/"不可知"來定義的。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戰後對於霧社事件、中國民族、學院外的、事件相關者餘生、部落內部的,各式各樣不同觀點的詮釋歷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如果要做霧社事件研究,這本就很值得參考,方方面面的資料都附在裡面了。
    不過倒是很好奇日本內部的觀點就是了,日本殖民當局以及現代日本學院的看法

    《台灣人的抵抗和認同-陳翠蓮》〈第四張 菁英與群眾: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與台灣農民運動〉


    1. 總督府的指控
      1920年代中期以降,臺灣農民運動盛極一時,從1923年蔗農運動初起,1927年農民爭議事件已達431件,是為農民運動之最高峰。
      1. 總督府
        將台灣農民運動的勃興原因歸諸於文協等外來團體的介入、煽動,而非農民出於"生活的威脅"的因素。並認為臺灣農民抗爭訴求是階級的、民族的、政治性層次的問題,而非以改善經濟條件為目標。
      2. 作者
        1. 臺灣農民運動出於經濟因素而採取抗爭,抗爭對象不分日人或台人之地主與資本家
        2. 儘管文協未直接介入農民運動,但20年代臺灣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卻仍是知識分子,是以當地農民為主體、而由在地知識分子所領導組織的群眾運動。
        3. 台灣農民組合成立後,因為農組領導人與日本勞動黨農民黨之間的密切接觸,思想與行動日益左傾化,在激進的農運等社會運動衝擊下,促使文協不得不發生變化。
      3. 社會運動-資料動員論
        資料動員論標榜菁英在社會運動中扮演關鍵作用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將精英與群眾區隔開來。
        該理論隱含這樣的看法:群眾缺乏抗爭意識與組織動員能力,難以成事。在缺乏資源與權力的情況下,弱勢群眾集體行動必須建立在外來菁英的支持與協助,尤其是仰賴外來社會運動家或知識菁英的介入與挹注資源,方有成功的可能。
        主要論點:
        1. 認為民怨與不滿並不是重點,苦難悲慘的境遇可能長期都存在,但不足以化為集體行動或社會抗議的動力
        2. 弱勢群眾如農民之所以能夠組織起來,往往是因獲得可資運用的社會資源,亦即社會運動並非社會壓迫所造成,而是資源動員的結果
        3. 強調社會運動中菁英的重要性,認為菁英擁有主要資源,能夠將旁觀大眾轉變成追隨者,鼓舞追隨者成為堅定的成員
          一般群眾則因資源有限,雖有時間和精力,多半只是順從、消極的角色。
        4. 苦難與悲慘是可以被建構出來的。
          菁英善於設定目標、調整戰術,利用社會基本結構界定議題、開展論述,甚至運用傳媒,塑造怨氣與不滿的結構氛圍等等,如此一來,社會運動方能隨之而起。
      4. 該文試圖從資源動員論的觀點分析臺灣農民運動,討論菁英階層在農民運動中所扮演之角色,尤其是文協、農組與農民運動之關係,進而檢驗殖民當局看法的真確性與資源動員理論在臺灣農民運經驗中的適用性。
        綜合前述資源動員論的主要論點,將從以下三個層面加以檢驗:
        1. 農民的主導者:
          臺灣農民運動之領導者、主要成員是誰?是外來菁英,還是在地菁英與農民群眾?
        2. 資料動員的方式:
          臺灣農民運動自文協或農組獲得哪些資源挹注?是否包括了知識生產與媒體傳播?有哪些動員網路?訴諸何種運動策略?
        3. 運動目標的設定:
          文協或農組所追求的運動目標,與農民運動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目標分歧時,農民的自主性是否存在?
        該文的時間斷限聚焦在1923年到1929年,行文中並隨農民運動的發展,以1926年為界區分為兩大階段。
    2. 台灣農民運動概述
      1. 台灣農民運動之勃興經過
        1920年代臺灣農民運動始於蔗農,因其階級位置與經濟地位相對較為自主;而農民反抗的時機正是在日本統治當局權力控制開始放鬆時所產生。
        1. 蔗價爭議
          1923年,林本源製糖會社北斗郡溪州庄工廠的農民運動,初次成功
          1925年7月,二林蔗農組合成立,並引發二林事件(林糖騷擾事件)
          1925年11月,鳳山農民組合成立
        2. 官有地出售
          統治當局以"無斷開墾(未經許可開墾)"名義,赤裸裸以國家權力強行收奪土地,限關係住民於生活不繼。
          1912年,林杞埔事件
          1926年6月,大甲農民組合成立
        3. 1926年6月臺灣農民組合成立,本部置於鳳山,簡吉為農組委員長
          此為台灣農民組合規模之高峰
      2. 台灣農民組合成立及其轉變
        農組成立後,積極介入農民爭議。在1926-27兩年間,全台的農民爭議中,農民組合介入指導者高達420餘件
        1. 1928年8月以前,受日本勞動農民黨所指導
          1927年12月4日農組第一次全島大會在台中市初音町召開,其決議有三項特別矚目,可見農組已開始左傾化。
          1. 支持勞動農民黨案
          2. 設置特別活動對案
          3. 促進工農結合案
        2. 1928年8月-1929"212大檢舉事件",受台共指導
          隨著台共勢力滲透到農組,農組內部乃發生楊貴等主張社會主義、山川均主義者被排擠逐出之事,農組被遵循台共方針的所謂幹部派所把持

          1929年2月12日拂曉發動全島總檢舉,將農民組合主要幹部51名以"違反治安維持法"為由逮埔,其後並將簡吉等12人以"違反出版原則"交付公審,判刑確定。
          最終,農組陷入停頓狀態。
    3. 文化協會與農民運動的關係(1923-1926)
      1. 農民運動及其領導人
        未提供說明。
        未提供說明。
        未提供說明。
        從作者整理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各類性質的農民運動,絕大多數是具有地緣關係的地方人士或農民所發起、領導,參與者也以地方關係民眾為主。
        文協有插手部份運動,但僅僅扮演著被動諮詢的角色,並未積極主導運動的進行。
      2. 文化演講與農民運動
        文協自1921年10月成立以來,其主要活動包括出版"會報"、設立讀報社,舉辦講習會,夏季學校、文化演講等,其中以文化演講對普羅大眾最具影響力。
        文化演講活動依次集中在台北州、台中州與台南州,但台北州的農民抗爭事件較後發生、件數也最少,蔗作爭議則集中在台中州與台南州,佃農爭議則集中在台中州與台南州,佃農爭議集中在台中州與高雄州。
        農民爭議事件分布的情況很難說與文協的演講的頻繁度有必然的關係,反倒是與農業耕作型態較有關連。
        文協未必居於引領的角色主導了農民運動,其發揮的作用應在於透過文化演講與"台灣民報"的呼應與支持,所支撐起有利於農民運動推展的輿論空間與社會氛圍。
      3. 文化協會與農運之組織動員
        嚴格來說,文協真正介入,參與組織動員的農民抗爭,僅有二林蔗農爭議。
        文協成員之所以介入二林蔗農議題,主要是二林醫師李應章透過其在文協的人脈網路所進行。
        李應章的介入是在地人關心地方事,其他參與的文協成員多來自北斗、彰化、台中甚至等地,除了李應章的動員之外,也明顯具有中部地緣關係。
        二林蔗農組織是臺灣第一個農民組織。但,作為全島性臺灣農民組合前身的鳳山農民組合,其成立過程中則完全沒有文協的影子,而是由在地佃農黃石順所發起。
        農民爭議主要在爭取經濟條件之改善,這與文化協會所述求的臺灣文化向上,甚至政治改革,並無明顯交集。即使文協成員介入了二林蔗農抗爭,農運仍具相當自主性,並未隨著文協菁英的指導轉移到政治訴求方向,更未因此挑戰統治當局與台灣民眾之間的權力關係。
    4. 農民運動與台灣農民組合的關係
      1. 台灣農民組合之領導幹部與外來支援力量
        1926年6月臺灣農民組合成立之後,廣泛介入臺灣各地的農民爭議事件,並發展出全島性的支援組織。
        當中有兩派人士:
        1. 一者是當時的知識階層,因本身生計受影響或因同情弱勢而投入當地的農民抗爭事件。
          如簡吉、趙港、黃信國、黃石順
        2. 一者並非農民運動初起時的參與者,也與在地農民運動無利害之關係,而是因為熱中左翼運動或信奉共產主義才投身農民組合工作
          如陳德興、顏石吉、楊春松
      2. 文宣、組織與運動策略
        農民組合指導農民運動,其角色之積極較諸文協,有明顯的區別。農組領導者將學習日本社會主義運動所學來的種種做法,在臺灣實驗,大大提高了農民運動的議題性,也是運動走向激進化。
        1. 在議題塑造方面,農組以密集的演講活動展開熱烈的文宣
          觀其講題,布施辰治、簡吉等莫不倡議農民運動,而社會主義主張躍然期間
        2. 在農組的領導下,農民運動的組織與策略也更加精進與多樣化
          在1927年4月5日農組在麻豆召開的中央委員會中,作成數項決議
          1. 在組織方面
            1. 養成鬥士
            2. 援助同志具體方案
          2. 在運動策略方面
            1. 演講隊巡迴各地,並與友誼團體如文協、工友會協力召開政談演說會或遊行示威
            2. 舉行勞動季
        3. 在抗爭方面,以往多採陳情請願、或要求賠償損失,在農組介入之後,有了新的抗爭方式如法律訴訟、與地主交涉、不納租穀、竊取假扣押稻穗等方式
      3. 目標分歧:農民運動的沒落
        1927年末,農組在全台已有17個支部,24100位組合員,為農組規模之高峰。但到了1928年底,農組分布雖增加到26處,但組合員反而大幅減少,只剩10346人,不到前一年的半數。
        蔗農抗爭事件在1925年的12件是最高峰,1926年一下子掉落到只剩一件,1927年則是0件,並沒有因為農組的成立與組織性的抗爭策略,而能夠持續熱度
        1929年總督府當局以農組激進化導致農村思想惡化,發動"212大檢舉",對農民運動各地組織產生致命性的打擊
        1. 沒落的原因
          1. 廖美以"理性農民的抗爭邏輯"來解釋蔗農爭議的沒落
            認為農民抗爭原本即基於經濟利益的理性考慮。由於發難的蔗農事實上多為自耕農,面對製糖會社方面用盡種種戰術化解蔗農的訴求,本身尚有轉作其他作物的可能性,不必拘泥於與製糖會社的耕作關係,因此持續抗爭遭遇難題。也因為蔗農抗爭源於經濟利益,並非政治目的,使得殖民當局更能應付消解
          2. 農民運動的階級化、共產主義化,非但未能使運動能量增加、聲勢開展,反而因未與民眾的經濟動機相違,造成農組成員的大量流失。甚至,農民組合激進化的目標與手段,反而成為殖民統治取締鎮壓的藉口。
    5. 結論
      1. 日治時期台灣農民運動的發生確實是在政治控制相對較為鬆動的大正民主時期,環境結構確實是社會運動興起的重要條件,而20年代初期的文協的文化演講,"台灣民報"的報導與呼應,為農民運動支撐起行動空間與有利的社會氛圍。
      2. 台灣農民運動的發生主要來自農民群動的自發行動,各地的抗爭事件的風起雲湧,草根農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即使部分事件中由知識份子所領導,也是與地方具深厚淵源的在地菁英為主,並非像資源動員論所說建立在外來菁英的資源挹注上。
      3. 台灣農民運動的經驗也顯示,社會運動中群眾具有相當的自主意識,資源動員論不免過度誇大、迷信菁英的主導能力。
        農組領導醉心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實踐,但農民群眾自有其經濟動機與理性邏輯,在改善現實生活條件的前提下決定如何採取行動。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1. 該文試圖從資源動員論的觀點分析臺灣農民運動,討論菁英階層在農民運動中所扮演之角色,尤其是文協、農組與農民運動之關係,進而檢驗殖民當局看法的真確性與資源動員理論在臺灣農民運經驗中的適用性。
      綜合前述資源動員論的主要論點,將從以下三個層面加以檢驗:
      1. 農民的主導者:
        臺灣農民運動之領導者、主要成員是誰?是外來菁英,還是在地菁英與農民群眾?
      2. 資料動員的方式:
        臺灣農民運動自文協或農組獲得哪些資源挹注?是否包括了知識生產與媒體傳播?有哪些動員網路?訴諸何種運動策略?
      3. 運動目標的設定:
        文協或農組所追求的運動目標,與農民運動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目標分歧時,農民的自主性是否存在?
      該文的時間斷限聚焦在1923年到1929年,行文中並隨農民運動的發展,以1926年為界區分為兩大階段。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不知道社會組織之間會不會因為意識形態而相互攻擊,或是配合總督府檢舉其他社會組織
    如果要處理農組沒落的原因,感覺不是很有說服力(不過這也不是本篇的重點就是)
    該篇要處理農民運動是菁英挑起的還是農民自力的,我是覺得農民的困苦加上菁英的協助,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是運動的興起,一方的撤離都會導致運動的消解。
    不過如果有當時的經濟資料,如物價指數之類的,感覺更能體會農民的困境。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日治時代臺灣社會運動-分期和路線的探討-張炎憲〉


    1. 前言
      該文試圖分析各個團體之間的路線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由時代分期法,來探討各團體的轉變及社會運動的走向
      至於人物的思想、出身背景、利害關係、則從略
    2. 運動的關聯
      依現今最詳細陳述日治時期政治社會運動者,當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1. 以文化啟蒙或是文化運動為主的團體
        未提供說明。
        未提供說明。
        最早在東京成立的留學生團體是1919年的啟發會,不久改稱新民會,然後又組成"東京臺灣青年會",作為一個活動的團體。
      2. 政治運動
        未提供說明。
        依照警察沿革誌的分類,將右派歸入政治運動系統
        1. 台灣文化協會自1927年左右分裂,被左派奪去領導權之後,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人乃脫離另組台灣民眾黨,雖然民眾黨是由溫和派所組成,但走向越來越激烈,而偏向以勞農為主的全民政黨,因此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又脫黨,於1930年,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希望能聯合在台日本人追求地方自治的實施。
          溫和右派退出民眾黨之後,臺灣總督府對民眾黨更形壓制,乃於1931年強行命令解散民眾黨。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因戰局擴大及1935年實施市議會街庄協會選舉,失去了訴求的有力條件,在未能突破運動格局之下,只好自求解散。
      3. 共產主義運動
        1928年,臺灣共產黨成立,即當時共產國際底下的日共和中共的影響。
        但由於臺灣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所以以日共台灣民族支部的姿態出現,受到日共的支配,內部也因此產生親日與親中的分裂。
        在台共內鬨之餘,日方又加緊取締,成員一一被捕入獄。
    3. 運動的分期
      1. 諸家說法-以運動的統合或性質來分類
        1. 警察沿革誌
          以1927文協分裂,將臺灣社會運動分成二期
          前者是以民族自決主義為基礎,採取共同戰線,專心進行臺灣議會設置的請願
          後者以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興起,與民族自決主義的各團體分道揚鑣
        2. 許世楷
          將1927文協分裂之前,稱之為統一戰線的時代,分裂之後為各自發展的時代
        3. 向山寬夫
          以性質來區分,分成資產階級的民族運動和無產階級民族運動
          前者包括前期文協、台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後者包括農民運動、勞工運動、無政府主義、台共、後期文化協會
        4. 楊碧川
          接近向山寬夫的分類
      2. 以年代跟性質來考慮
        1. 1920
          由留日學生倡導"63法撤廢爭議",開啟了近代抗日政治社會運動
          臺灣抗日政治社會的發生,是當時世界思潮下的產物,也是20世紀殖民地爭取自治運動的一環。
        2. 1921
          在臺灣組成臺灣文化協會,以作為文化啟蒙的團體,且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作為臺灣人對民主的訴求。
        3. 1927
          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左右兩派各自求發展
          是因臺灣社會問題而造成改革社會的路線爭議,左派勢力乃乘勢而起,不滿文化協會的啟蒙方式,或是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請願方式,而試圖由階級運動來解決這個問題
        4. 1929
          文協內部溫和派的社會主義者被排除,顯示臺灣的社會主義漸漸走向激烈階級鬥爭的路上。
        5. 1931
          民眾黨被禁、台共也因檢舉而崩壞。
          日本軍部的抬頭與霧社事件,使得日本殖民當局對於社會運動相當警惕
        6. 1937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自動解散。
          一方面由於戰爭擴大,軍國主義抬頭,緊縮言論,加強對殖民地反抗運動的取締。
          一方面則因地方自治聯盟無法形成大力量與日方搏鬥,不得不自動解散
          地方自治聯盟的解散象徵著日本時代社會運動的一個結束。
          此後的抗日運動,都屬於零星事件,而無法形成一股力量
    4. 運動的路線
      1. 諸家說法
        1. 許世楷
          認為抗日運動可分為三類
          1. 為了與日本人享受一樣的地位而要求提升社會地位的鬥爭
            如同化會、地方自治聯盟
          2. 民族鬥爭
            如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民眾黨
          3. 階級鬥爭
            如台共
        2. 警察沿革誌
          指出台灣社會運動的一個根本問題,也許因臺灣人是漢民族,存在著漢人意識,這種意識的存在是抵抗日本的一個潛在大力量
        3. 史明
          將林獻堂、蔡培火等列為地主、資產階級
          蔣渭水為小資產階級
          台共等相關運動者為無產階級
      2. 留日學生
        留日學生受到當時思潮的刺激,自成立聲應會、啟發會、青年會時,即主張"臺灣非成為臺灣人的臺灣不可"
        1920、1930年代的社會運動,幾乎都與東京臺灣青年會有所關連,這種臺灣人意識的興起,以及想主宰臺灣的要求,該是當時運動最主要力量的來源。
      3. 臺灣議會
        前後十五次的請願運動,都以聯署方式,推派代表上東京,請日本人議員代向日本國會提出議案
        1. 四個意義
          1. 承認臺灣特殊事情,有特別立法的必要
          2. 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在其統治下,自應享受立憲政治的待遇
          3. 臺灣總督擁有行政、立法的大權是違反憲政的常軌
          4. 設置民選臺灣議會以便協助臺灣的特別立法與特別預算
      4.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創立的目的,大概是基於地方自治乃是民主的基礎,此一制度之倡導,將使民眾獲得政治訓練的機會,而且亦可結合在台日本人,共同向總督府提出要求,而減少阻力。
      5. 民眾黨
        民眾黨的成立,是因文化協會受左派支配後,右派人士脫會另組成之政黨
        蔣渭水之作為,是因看到當時勞工運動漸漸蓬勃,非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則無法掌握運動的主力,與台共等相抗衡。如一味採取溫和右派政策,則只能停留在請願啟蒙階段,而無法吸收新的政治資源,提高運動的層次。
        所以蔣渭水在社會環境的趨逼下,轉而採取以農工為主的全民運動,但非純粹的階級運動。
      6. 臺共
        1928年創立,其中最引人爭論的是其綱領中,標榜臺灣民族論和臺灣革命路線。
        所謂台灣民族發展,是從鄭氏來台部隊以及後來移民來台的漢人移民所組成,歷經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在台灣民主國建立過程和日本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壓迫之下,慢慢地形成。

        1920年代,由於帝國主義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共產國際乃號召殖民地人民起來反抗帝國主義,所以才有"台灣民族革命論"的誕生,但在戰後世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之下,這種理論已無法適合新的局勢,臺灣民族革命論乃在環境的轉變下,失去了意義。
      7. 結論
        前期的文協、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可以說是體制內的一整改革運動,希望能達到台人治臺的目的。
        臺民黨已具有體制外改革的傾向,試圖聯絡農工階級,提出經濟上平等的要求
        台共及其所影響的農民組合、勞工運動、後期文協,均走向體制外的革命路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將台灣獨立於日本之外。

        就其訴求主題而言,前期文協、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地方自治聯盟都屬於非階級意識的團體。
        民眾黨在晚期已漸漸傾向階級意識,但因蔣渭水的逝世與被迫解散,而看不出其走向
        台共及其外圍組織,都主張階級意識,希望能打倒資產階級和封建殘餘。
    5. 結語
      1. 諸家說法
        1. 淺田喬
          認為中國抗日是在同一戰線下,國共聯合抗日,而台灣卻發生左右分裂,由於力量分散,終被台灣總督府各個擊破
        2. 向山寬夫
          認為台灣抗日運動失敗的原因為:
          1. 臺灣是個海島,使得運動孤立化
          2. 日本力量強大,統治上也呈現柔軟的一面
          3. 台灣人之間沒有產生足可對抗日本的產業資本家
          4. 台灣人特有的派閥競爭,以及過分執著於意識形態的論爭,妨礙了團結一致抗日陣營的成立,而使得力量削弱。
      2. 臺灣社會背景與社會運動失敗的關聯
        臺灣在清朝政權底下,是屬於遠離政權中心的邊陲地帶,在開發過程之中,尚未凝聚出全島性的社會力量,也未能建立起獨自的行政體系。
        左翼運動如果失去地方鄉紳的支持,也很難得到大眾的擁護
        右派如果失去農工運動的資源,也很難持續社會運動
        加上外在環境的日本統治能力及WW2的發生,終使得社會運動被壓制而受挫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該文試圖分析各個團體之間的路線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由時代分期法,來探討各團體的轉變及社會運動的走向
    至於人物的思想、出身背景、利害關係、則從略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圖表很不錯,但如果能加入"人物的部分"感覺會更清晰,不過作者也說本文不會有,但還是希望有人能做個人物的部分(DLC的概念?)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 四五)-周婉窈〉


    1. 前言
      皇民化運動是1930下半期到WW2結束前日本在殖民地所推行的一項全面性的運動。
      1. 皇民化的本質
        就理念構成而言,他是同化主義的極端形式,
        就實際需要而言,他是日本帝國戰爭動員的一環
      2. 背景
        對外戰爭需要的資源,遠非日本本土所能負荷,在形勢上非動員殖民地的資源不行,但又必須考慮到殖民地的忠誠問題,而不得不推動皇民化教育。
    2. 皇民化運動的開始及其名稱問題
      1. 台灣-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這個名詞,最先在台灣出現大約是在1936年年底
        1936年九月小林躋造取代中川建藏為台灣第十七任總督,一上任就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化"三大治台方針。
      2. 朝鮮-皇國臣民化
        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頒布了所謂的"皇國臣民誓詞",並規定朝鮮人民在公開集會時必須背誦。這套誓詞的頒布等於正式宣布"皇國臣民化"-也就是皇民化運動-的開始
        1. 為何只有朝鮮有誓詞?
          就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日本在韓國的統治必須面對朝鮮曾經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獨立國家的歷史事實,換句話說,日本必須積極處理朝鮮人的"國家"觀念-不管這觀念是王朝意義的、近代意義的、已經存在的、或正在發展的。
          我們若細看這所謂的"皇國臣民誓詞"的內容,就可發現"國家"觀念,或更確切地說,日本皇國觀念,是這套誓詞的中心理念。
    3. 神道與固有宗教的問題
      皇民化運動在宗教上的目標就是要以日本國家神道取代殖民地通行的宗教。
      1. 台灣-皇民化的宗教改革
        1. 提倡日本神道
          以神社的增建、昇格,神宮大麻的奉祀,以及神社參拜為重點。
          1. 神宮大麻
            就是由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對外頒布的神符。
        2. 壓抑固有宗教-佛、道、民間信仰
          主要的政策是所謂的"寺廟整理",企圖通過整理、裁併寺廟的方式達到消滅台灣固有宗教的最終目的。這個政策基本上是由地方各自施行。
      2. 朝鮮
        1. 提倡神道
          與台灣相較,神社增加的速度緩慢,朝鮮人抗爭的比率與反應也較大。
        2. 壓抑固有宗教-基督教
          殖民政府不斷施加壓力要長老教會參拜神社。
        3. 戰後
          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當天晚上朝鮮人放火燒平壤神社,開始了一連串縱火燒神社的全朝鮮島的洩憤行動
          雖然台灣人反應沒這麼激烈,但神道信仰同樣消失得一乾二淨。
    4.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是皇民化運動重要的一環。
      雖然日語在台灣與朝鮮兩個殖民地皆稱為國語,是官方與教學的主要語言,但日本的殖民統治一開始並沒有把排除本地語言當成推行國語的必要條件。殖民當局為推行"國語"而積極地壓抑本地語言,始見於皇民化時期。
      1. 台灣
        當日本官員在1895年7月中到台灣時,日語還是稱作日本語,但在短短的一年之內,日語便正式稱為國語
        1928,大量增設國語講習所
        1937年4月,小學一概取消漢文課
      2. 朝鮮
        1891年日語學堂確立-稱日語
        1895小學校令-稱外國語
        1909普通學校施行細則-稱日本語
        1910-1945日韓合併到WW2結束-稱國語
        1911-1938韓語雖然為必修科目,但授課時間漸漸遞減
        1938朝鮮語為選修
        1941朝鮮語從課堂上消失
        1. 朝鮮的國語解者的人口比例遠較台灣為低的原因
          1. 韓國比台灣晚十五年才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2. 朝鮮的人口是台灣的四倍,幅員是台灣的6.5倍
          3. 韓國民眾原先的識字率就相當低
            根據1930年的調查,當時有77.7%的韓國人不懂韓文或日文,而兒童入學率也才15%
            台灣1930的兒童入學率有30.6%
      3. 在台灣,總督府並不曾有系統地禁止使用台語及其他本地語言
        在朝鮮,殖民當局把主張保存韓語和主張韓國民族主義等同視之,因此嚴格打壓。
    5. 改姓名運動
      1940年2月11日,台灣及朝鮮總督府同時公布改姓名辦法。
      改姓名與皇民化運動的基本精神-及改造殖民地人民為"真正的日本人"-緊密配合
      1. 台灣
        為了推行改姓名,官方給了兩個理由,首先是化育台灣人為日本人一向就是帝國統治台灣的方針,再來是許多台灣人深具皇道精神,他們希望能採用與內地人一樣的姓名。
        在台灣,改姓名是以戶為單位。
        一般而言,希望改姓名的家庭必須符合下列兩項條件:
        1.該家庭必須是"國語常用家庭(家中60歲以下的成員在家講日語就可)"
        2.改姓名者必須"念茲在茲努力於皇國民之資質涵養,且富於公共之精神"
        官方對改姓的限制,以下嚴禁採用:
        1.歷代的御諱御名
        2.歷史上著名人物之姓名
        3.與原來之姓有關之中國地名
        4.其他不當之姓名,如當代重要人物之姓名
      2. 朝鮮
        朝鮮的改姓名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強制性。
        改姓名在朝鮮稱為"創氏改名",創造新氏,改用新名。
        當時韓國人的姓相當有限,全韓國以兩千多萬的人口在1930年才有250個姓。
        就殖民地政府的邏輯而言,韓國人改用日本氏並不代表放棄原來的韓國姓,相反的,改姓名是要幫助韓國人去除韓國社會的"非近代性"
        朝鮮的創氏改名開始於1940年的2月11日,殖民當局允許韓國人在六個月內改韓國性為日本氏。根據規定,如果在這段時期間內沒登記新性名的話,舊的韓國姓就將被視為新氏
      3. 台灣的改姓名比起朝鮮的創氏改名,可說偏重獎勵,強迫性低。
        研究改姓名在台灣與韓國的情況,頗能支持一般的看法,也就是認為日本的殖民統治在台灣比較溫和,在韓國則比較嚴厲。
    6. 志願兵制度
      在皇民化運動諸項目中,與戰爭動員最密切、直接的,可以說是志願兵制度
      1. 朝鮮
        1938年2月20日朝鮮的志願兵制度因赦令第95號"陸軍特別志願兵令"的公布而正式成立。
        1943年8月,朝鮮總督府進一步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在當時,志願兵制度可以說是測量殖民地青年"皇民化"程度的指標;志願者愈踴躍,表示皇民化運動越成功。
      2. 台灣
        1937年秋天,台灣的殖民當局即已開始徵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
        1942年推動"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1943年與韓國同時推動"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1945年4月推動全面徵兵
      3. 年輕人對志願兵制度的反應
        1. 殖民政府給志願兵制度塗上極為濃厚的精神色彩
          透過傳媒,志願兵制度被說成是殖民地人民所領受的最高榮譽,因為服兵役、受教育與納稅同為人民的"三大義務",而殖民地人民在當時還沒盡到服兵役的義務。
        2. 地方政府藉各種管道發動年輕人提出志願書
          1. 韓國,各町總代、國民學校校長
            台灣,青年團
        3. 同年齡層的壓力也在志願兵的狂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血書狂潮,男子藉此表示愛國精神,女子將戰地護士當作志願兵,也寫血書
        4. 殖民地人民對志願兵制度的反應在某個層面上多少關係到民族尊嚴
          在戰場上,殖民地人民可以真正證明他們不輸日本人,甚至比日本人還要優秀。
    7. 結論
      朝鮮總督在朝鮮推行皇民化運動,比起台灣總督府,在手段上要嚴厲許多
      皇民化運動是殖民政府強加在殖民地人民身上的,不論是台灣人或韓國人都處於被動情況,其中固然有主動推波助瀾,隨波逐流者恐怕仍居大多數。
      1. 對於皇民化運動與戰後台灣史的一個推論
        皇民化運動雖然未曾達到改造台灣人為日本人的終極目標,台灣人的中國性卻因此多少減低了,尤以青少年為然。
        戰後的台灣可看成是台灣人對中國性的重新認識與適應的一段歷程
        台灣這個階段的"低中國性"與新來的、集負面之"中國性"之大成的陳儀政府格格不入,最後導致"228"的悲劇,而翻開了台灣人與國民黨政權的歷史新頁。
      2. 從比較的觀點來看台灣即朝鮮的皇民化運動,我們可歸結地說,兩地的運動表面十分近似,都是極端的日本化運動,也是戰爭動員的一環,實則同中有異。不惟殖民政府所採取的策略不同,兩地對同一運動的反應也有程度上與實質上的不同。此外,同一運動對兩地戰後的影響也十分不一致。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比較韓國與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如果可以帶個皇民化對戰後韓國的發展的影響,也許會更好。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李衣雲〉筆記

    1. 1990年代,在台灣掀起了以日本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為中心、 長達近10年,涵蓋多種大眾文化領域的哈日現象。
      「哈日」這個名 詞最早出現於1997年,一位筆名為「哈日杏子」的作者撰寫日本流 行文化的《早安!日本》一系列書,將哈日症狀定義為「無時無刻 都要讓自己沉浸在一個完全日本化的世界裡,否則就會很難受」。
       之後,「哈日」一詞開始隨著網路與大眾媒體擴散,成為廣為使用 的名詞
    2. 哈日現象所消費的,與其說是日本製的商品, 不如說是具有著一種想像的「日本形象」的文化商品。
    3. 對哈日現象的看法
      1. 認為哈日現象的出現,乃起因於台灣與日本間的不平等關係,憂心 哈日現象會使本來即處在弱勢萌芽期的台灣本土文化,在日本大眾 文化的衝擊下而更難發展。
      2. 將哈日族視為全然的 盲從,只是單從日劇去建立對日本的想像,卻沒有認知到日本對亞 洲的歧視,從而將哈日族的哈日等同於媚日,並認為這種媚日只會更加深了日本對亞洲的歧視
        1. 反哈日的論述
          反哈日論述站在反殖民主義的立場,將台灣哈日的現象視為源 於缺乏對傳統日本的知識,卻也暴露了哈日族在社會中所被賦予的 負面意像。在這樣的哈日族的意像中,原本定義模糊、屬性多樣的 哈日族被視為一個明確的整體,哈日族群中的差異性或多樣性則被 完全忽視。
          同時,將哈日族與學者相較,並藉此抨擊哈日族缺乏世 界對話的能力,將哈日族的日本認識歸屬於非理性的層級,無疑地 是將知識菁英與大眾、感情與理性截然區分,並加以上下分級,同 時再予以混淆式的比較。

          這些負面的抨擊,也因而顯露了「日本」在台灣所具 有的作為敵視對象的一種形象
          1. 反駁
            1. 因對日本大眾文化的著迷, 便斷定哈日族不可能對台灣產生認同,則是忽略了消費/大眾文化 所具有的「擬中立性」的特質,也就是其與政治歷史分立的特質
            2. 也忽略了透過想像與媒體而得來的虛像,與透過身體實作而 來的實像間的差異,會造成認同或認識深淺度的不同
            3. 忽視了1945年以來政治統制、文化限制與日本形象的變化、本土文化被打壓所造成的「台 灣不在場」等問題,斷然將台灣複雜的認同問題簡化至「日本」與 文化殖民主義的框架中,甚至亦忽略了這些學者們所指責的哈日族消費行為的缺失,事實上不僅限於哈日,而是可適用於現代消費文 化的行為。
      3. 日本學者的看法
        1. 岩淵功一即表示,東亞文化的文化親近性,並非絕對的條件,而是必須 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脈絡下探討
        2. 白幡洋三郎與岩淵 功一談論到日本商品之無臭化,以及商品中特定文化╱人種的淡化 處理,使得外國消費者能以本身的社會認知架構去解釋所使用的商 品意義,此種現代商品的無國籍化與形象化,也有助於擴展日本文 化
    4. 台灣的哈日現象
      在論述日本大眾文化在台灣的發展或是哈日現象時,勢必碰觸到一個問題:若台灣作為舊日本殖民地、並在長期中 國化政策的統制下,其應具有的反日感,如何可能將日本視作一個 崇拜對象?
      當將哈日視為一種文化被殖民或媚日舉動時,更必須思 及所謂的「外省人」並不能免於成為哈日族。
      1. 媚日觀點的駁斥
        「反日」、「親日」 與「媚日」之間糾結的歷史問題,被許多哈日研究者給忽視了
        1. 石井健一的調查研究 即顯示,外省籍的年輕世代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略高於台灣籍年 輕世代,對舊殖民主的奴化這種「媚日」的觀點,並無法解釋外省 籍的哈日族的存在。
        2. 若哈日顯示的是台灣人媚日,將舊殖民 主視作崇拜的對象,則1945年終戰後台灣人對中國的歡迎與對日本 的放棄,將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困境
        3.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日本」 並不存在於台灣文化場域的檯面上,而是以地下化、不具有象徵資 本或文化資本的形式存在,如此的「日本」,又是如何被接受並得以形成一種媚日的情結,甚至代表品味的形象?
        4. 時間的問題
          以「哈日風潮」為主題的多數研 究,往往以1990年代哈日現象為主題,並將其發端歸因於1993年以 來的日劇熱,而忽略了1990年代之前日本大眾文化在台灣的發展與 積累效用,與哈日風潮間的關係。

          長時間的積累所形塑的社會認識 架構,以及文化親近性與消費習慣的形成,對於某一文化敘述形式 的接受,以及對其他敘述形式之文化的陌生乃至排他性,都是在文 化研究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2. 漫畫
        1. 日本的翻譯漫畫,並不是解嚴後才進入台灣市場, 而是有長期的地下化發展的歷史。在日本文化被禁止的年代,出版界以變型改造的各種方式,去除日本漫畫中的日本味,通過國立編譯館的審查,使其得以在台灣地下化流通,形塑了台灣讀者對日本 漫畫的親近性積出來的閱讀的親近性,於1990年代初在台灣創造出了漫畫市場的 黃金時期,甚至於文化場域中創造出一個新的位置。

          長期以來在 台灣發展的日本大眾文化,並不只是漫畫,動畫、日劇、時尚誌、 流行音樂等都亦始終以地下化的方式存在於台灣市場。這些大眾文 化於解嚴後逐漸浮上台面,透過迷文化(fan culture)的力量,將積累 的能量釋放出來,成為哈日現象的一個基礎。
      3. 問題:為何台灣會對舊殖民者的日本保持著較大的 好感,甚至在日本文化被禁止的地下化年代,亦主動去消費日本大眾文化呢?
        1. 歷史社會學觀點
          1. 關於台灣對日本所持有的好感,以及日本大眾文化在日 本文化禁止時代仍得以被主動引進,並廣受消費者的接受這個問 題,可追溯自戰後1945年的族群矛盾。
            1. 1945年之後省籍衝突的發生,除了許多研究所指出的當時社會 的腐化、衛生醫療體系的解體、通貨膨脹等結構性的因素之外,社 會認識架構與慣域的安定性,使得國民政府強力實施並要求的「中 國化」以及「去日本化」無法即刻達成

              日本殖民時代的經驗所形成的慣域等,並非在短期間即能改 變的。而在台灣被接收後的再殖民化式統治、歧視,以及被政府視 為戰敵日本的共犯,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幻滅。這種種狀況,再加上 實質上的衝突與摩擦,更降低了台灣住民對「中國化」與「去日本 化」的意欲

              台灣住民在戰後將過去的殖民者日本視為「惡」的這種想 法,也因而逐漸轉變而成為一種與外省人區辨的象徵。換言之,主 觀的意欲轉而傾向於保存日本殖民時代的經驗,並透過再生產的方 式,將這些經驗透過身體實作傳遞給下一代。
            2. 1945年日本退離台灣後,失去了實體的接觸,在台灣的「日 本」形象已是一由台灣人的社會認知架構等所建立的虛像,亦即不必然指涉實際的日本國。日本國(意指)與「日本」(意符)間的指涉 關係,因此是模糊的。
              這種模糊性與歷史連續感的斷裂,有助於不 同集體記憶的承載者,將「過去的日本」與「現在的日本」分隔開, 將日本國與消費╱文化的日本形象分隔開,從而接受日本大眾文化 及其所形塑的形象。也因此,對虛像的「日本」的憧憬,並不能等 同於對實際生活的「台灣」的不認同。
            3. 可以說哈日現象並非一種突發性的風潮,亦非僅只由日 劇熱所形塑的,而是由長期歷史、政治與大眾文化商品的積累所產 生的。
        2. 大眾文化的觀點
          日台間歷史的因素、大眾文化商品的多樣性等,為「日本」在 台灣的形象墊立了豐富的連想基礎
          一部漫畫、一部 日劇,將這些大眾文化商品所形塑的各自形象,匯流並歸結到其共 通點,也就是其產地日本上,而形塑出「日本」本身的形象。
          1. 在背景上,至1990年代,台灣本土的大眾文化創作相當 貧乏,然而,1970年代以來,台灣消費能力逐步提昇,對休閒乃至 大眾文化的需求亦逐漸強化。台灣本土的大眾文化市場無法滿足這 些需求,於是,向外國進口大眾文化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也提 供了具有文化親近性的日本大眾文化一個發展的機會。
          2. 大眾文化的特質以及迷的草根性力量,是日本大眾文化在 地下化年代能逐漸擴張的重要力量來源
            日本 大眾文化透過迷的力量,抵抗主流文化的歧視或是政府的打壓,在 私領域中擴展大眾文化的同好,使得日本大眾文化在日本文化被禁 止的年代,仍能默默擴張其勢力,建立起解嚴後的哈日風潮的基礎。
          3. 大眾文化所引發的消費與認同、情感的欲望,會逐 漸擴大。
            這個循環的建立,最主要的關鍵,即在於相關商品的 有無。日本大眾文化產業在這部分,有相當完整而豐富的商品,可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於是,在哈日風潮的1990年代,日劇、漫畫、 偶像、流行音樂、動畫、個性商品、時尚誌等的消費者群乃是重疊 的。
    5. 當消費者在消費一件日本大眾文化商品時,同時也消費了「日本」這個「虛像」所帶來的想像與滿足。是以,「日本」這個 形象才可以是流動,能透過象徵著「日本」的符碼(如櫻花、飛石、 紙門等)轉嫁到其他非日本商品上的獨立符碼,同時,在哈日風潮消 退後,這個形象也依然能夠獨自存在,並繼續地被廣告主等所使用。

      哈日現象所展現出來的日台情結,事實上是日本—台灣—中國 三者間糾結的歷史問題的一個面向,再添加進了消費與大眾文化的 要素。
    6. 長期以來,「日本」在台灣作為舊殖民者、作 為凝聚民心以抗俄反共之「外敵」的象徵、作為反抗「去日本化」 以抹殺台灣集體記憶的反抗象徵,「日本形象」已有了許許多多不 同的意識型態的承載,這或許也是哈日現象在被探討時,總難免牽 扯進許多意識型態爭鬥的原因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本文則擬由台灣的歷史脈絡,來簡論哈日現象在台灣的興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如果可以跟同為殖民地的韓國做一個比較研究,也許更能看到日本殖民與哈日現象的關聯,到底台灣哈日現象的原因中,殖民因素占了多大?本土文化的弱勢占了多大?日本大眾文化占了多大的因素?
    在做一個跟現在哈韓熱潮比較,也挺有趣的。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競爭-羅志田〉筆記


    1. 征服乎?說服乎
      中西文化競爭是以自覺而帶進攻性的西方向防禦性的中國挑戰為開端的,中國士人正是在西方的進攻下才逐漸認識到這是一場文化競爭。
      1. 傳教士之所以能不顧基督教反暴力的基本準則而在中國認同於砲艦政策,主要的原因有三:
        1. 其最終目的是精神征服
        2. 其西方文化優越觀的支持
        3. 其對歐洲中世紀尚武精神的無意識傳承

          當傳教士在19世紀晚期逐漸走出中世紀餘蔭變得更現代化,也就是更趨於採取和平手段時,受西潮影響的中國士人卻返向前近代的爭戰精神,逐漸得出中西文化競爭最終是一場"學戰"的觀念。
      2. 隨著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滲透抵制的增強,傳教士的耐心也在減少。許多傳教士越來越傾向支持對華用武。後來在華外國人有一條共識有一條共識的常識:武力是中國人唯一能理解的術語
        關鍵在於,以反暴力為宗旨的基督徒之所以能公開支持使用武力而不覺於心不安,其心理依據即在歐洲文化優越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對劣等民族實施不同的準則而不覺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正是典型的帝國主義心態。
      3. 到了19世紀80年代,在傳教士本身變得更加現代化之後,他們開始能進一步理解中國人尚文輕武的心態。並認識到,正是士人集團,而並非西方的武士或政治家那樣的集團,才是中國的權勢中心。因此,他們更加重視通過說服士人來影響全中國。
    2. 說服與證明
      傳教士們首先要克服的是基督教教義、流派及其傳播方式等自身的問題。更難應付的則是中西方差異引起的誤解。同時,他們也面臨著選擇何種方式來說服那些中國人的問題。
        1. 李提摩太認為,拯救中國人的靈魂很難與拯救其肉體區別開來。李氏的目的是要通過"更好的宗教、科學、交通方式和國際關係,以及設立近代學校,建立近代新聞出版業,及建設新的工業和製造業"來推動中國進步。
          此話頗能代表這些傳教士的觀念,簡言之,他們正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西方式的社會。
      1. 對傳教士來說,在中國引進科學有兩層作用,首先是向中國證明西方的優越,其次是根絕與摧毀他們對自己關於世界和自然理論的信心。認為只有這樣才可能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方式。
      2. 1891年李提摩太被任命為廣學會的書記,教會出版事業算是找到適合的人選。
        而且恰逢時機:
        1. 傳教士到此時已更加重視對中國士人的影響
        2. 傳教士本身的現代化使其逐步疏離於砲艦政策而採和平說服傾向,故中國士人的反感減輕
        3. 更多的中國士人已開始主動尋求西學書籍。
      3. 19世紀最後十年間廣學會的出版物遽增,而且傳播範圍也遍及全國。新學在中國成為顯學,士人竟相趨從後,傳教士要改變中國人思想方式的目標便很快得以實現。
    3. 始料未及的後果與影響
      當中國士人越來越多地進入傳播西學的行業之後,傳教士的影響就開始減弱。弔詭的是,當中國士人自辦的刊物和自譯的西書逐漸普及時,傳教士在中國新聞出版業的作用就已趨於完成,逐漸退居邊緣地位。
      1. 基督教的傳播
        1. 延續到20世紀的西方砲艦政策大大抵銷了傳教士的和平說服力
        2. 傳播西方文化以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只是走向使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的第一步。但傳教士始終未能將其與下一步連接起來。中國士人的思想方式雖然已逐漸西移,他們中的多數仍然不能接受基督教。
        3. 傳教士運用科學為佈道工具的取向有自掘墳墓的性質。在文化可分論影響下的士人,一旦掌握了科學的一般道理,立即用之以證明基督教的不科學。
      2. 綜觀20世紀初年中國各派政治文化首領的背景,除了直接的軍人領袖,大抵有兩大特色,或多或少與軍隊或軍事教育有關,或與新聞出版業有關。
        尚武心態與新聞出版業正是中西學戰的直接產物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此文即從近代中西文化的碰種、競爭與相互作用入手,對身處中西文化競爭前沿的西方傳教士在此動態進程中的作用作簡單勾勒與分析。並特別考察傳教士如何運用科學和出版物來證明西方文化的優越,以說服中國士人,以及後者對此的回應。同時也簡短論及一些雙方始料未及的後果和中西文化競爭中因文化差異引起的一些問題。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中所謂傳教士越趨現代越和平,中國越趨尚武,並將之當作學戰的產物。
    這太簡略了八,第一,所謂越現代越和平?這兩個概念要怎麼連接起來啊?第二,軍閥當作學戰的產物?這難道不是跟政府的統治比較有關係嗎?第三,傳教士或許有越趨和平,但那也不是因為接觸中國人的關係吧?比較多是歐洲很多事,沒力氣處理亞洲八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傅玉能〉

    1. 1.     日本對華政策的三個時期
      作者认为,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过程,即从政治联合政策为主向军事侵略政策为主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的完成,日本的大陆政策被逐步确定为基本国策。

      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前的26年中,日本的对华政策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其变化的脉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1.     降伏朝鮮、西連支那、壓制俄虜
      (1868
      年明治維新-187310月日本政府內部大分裂)
      这一时期,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主要采取政治手段,即直接通过政治手法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或通过与中国签订条约,成为朝鲜共同保护者”,达到控制朝鲜的目的,也为日本日后的扩大对外侵略做好准备。

      日本當時軍力的不足,使日本采取降伏朝鲜为我属国,西联支那,以压制俄虏之强悍的策略,即对俄国采取军事守势,对朝鲜采取政治攻势,对中国则主要依靠外交手段,获得与中国平等的地位,以此达到控制朝鲜、至少为将来控制朝鲜奠定基础的目的。

      综观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笔者认为那种这一时期日本大陆政策已被确定为日本国策并在日清交涉时已开始实施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1.     从军事布防情况看:1874年日本确定了周详的沿海防御计划,即从沿海到内地设置四道环形防线,分为外部和内部防御体;外部防御主要是选择重要的海口,修筑炮台,重兵设防,使敌无法进入内海,接近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当时中国海军并无外洋作战能力且内忧外困,因此日本此举显然是针对俄国入侵。
      2.     从日本军事发展重点看:当时的日本海军仅有大小舰船17,总排水量为13832,全系日本国内制造,海军无法承担军事扩张的任务。而与此同时,日本前兵部大辅前原一诚向政府提出发展海军实力的建议却被搁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此时日本着眼于战略防御,而不是战略进攻
      3.     从与清朝谈判的情况看:日清签订条约后,日本政府内部对条约极为不满,纷纷要求修约,但遭到李鸿章拒绝后,日本并未转而诉诸武力,而是出于无奈,只得在1873年再派使节到中国来办理条约生效的最后手续。
      4.     从与朝鲜交涉的情况看
      尽管西乡隆盛是准备朝鲜以暴举待之,日本就师出有名,但他并未与海陆军当局商量过出兵的问题,这当然不是说西乡隆盛不主张征韩,而恰恰说明西乡隆盛深知日本此时还不具备侵略朝鲜、与中国对立的军事实力,只能选择日清交涉先行派的方案,对朝鲜展开政治攻势。第
      2.     南功臺灣、北取朝鮮的南北並進,軍事、政治並行時期
      (1873
      10-18827月朝鮮壬午兵變前)
      这一时期,日俄签定《库页岛和千岛交换条约》,来自俄国的压力暂时减轻,日本开始从对外防御转为对外扩张,因此,日本对华政策也相应做了调整,由政治手段为主转为政治、军事手段结合,以军事辅助政治的战略和政策。
      1875
      57日旧俄签订了《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及其附件。此条约签订的意义不单单在于边境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幕府遗留下来的日俄纠纷由此解决,拉克斯曼和列扎诺夫以来的北方威胁大体结束。日本可以腾出手来对外军事扩张了
      1.     日本首先选择台湾为其扩张目标,这是因为
      1.     把台湾作为推行南进政策的核心早已被日本各界认同,此政策的进一步目标是想通过南据澎湖、台湾两岛后在东南亚施展威权
      2.     日本正在与俄国谈判,寻求解决北方威胁的途径,若此时日本向南进政台湾,不仅不用担心俄国乘机进攻,相反还有利于日俄谈判的成功
      3.     进攻台湾是缓解征韩派对政府不满的有效方法之一
      4.     进攻台湾有利于琉球问题的解决
      2.     征服朝鮮
      1876
      2,日本军舰到达江华,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这标志着日本用武力打开了朝鲜的国门,实现了它吞并朝鲜的第一步。
      《江华条约》的签订彻底否定了清王朝与朝鲜的宗属关系,从此,日清关系围绕着朝鲜间题日趋紧张,开始形成严重对立

      清政府感到日本有吞噬朝鲜之心,泰西无灭绝人国之例”,认为日本必将成为比西方国家更危险的敌人,是中、朝之大患。这些认识促使清政府改变了以往对日政策,并大力加强中国的海军建设,日本开始成为中国主要假想敌;同时也改变了对朝鲜的传统态度,力劝其与各国通商,以此来牵制日本
      3.     作者认为这个阶段是日本对华政策即将发生重大转变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虽用武力征台,但它并不象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标志着日本对华武力侵略的大陆政策已经制订并开始实施
      1.     从日本南北并进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此时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对外扩张方案,对外侵略还处于试探阶段
      2.     日本选择进攻的地点主要是清政府难以顾及的海上岛屿和中国的藩属,且日军进攻的规模较小
      3.     在侵台前后,日军还必须借助外交手段来敷衍和拖住清政府,避免与清政府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引发大规模战争
      4.     日本国内的军事实力和西乡隆盛叛乱迹象所带来的国内政局动荡,使日本没有进行长期战争的条件

      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对华政策以政治、军事并重且以军事活动配合政治行为
      3.     日本大陸政策最終確立與軍事侵略準備時期
      (1882
      年朝鮮壬午兵變-1894甲午戰爭前)
      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朝鲜间题上日中存在着不可调合的矛盾,双方军事冲突已无法避免。日本遂以中国为战争对手进行军事准备,日中由局部军事对峙发展到全面军事对抗和军事战争的前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最终确立下来,并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
      1.     壬午兵變
      1882
      723日朝鲜首都终于爆发了大规模反日的壬午兵变”,兵变士兵杀死了朝鲜新军中的日本教官,杀伤了日本在朝的翻译人员和警察,还袭击了日本公使馆。壬午兵变后,日本国内在对朝间题上产生了即攻缓攻两派,鉴于战备不足,无法与清朝进行全面战争,日本政府采取缓攻”,只以朝鲜为对手,以军舰为后盾,迫使朝鲜签订《利物浦条约》。在这一条约中,日本取得了在朝驻兵权,使日本从一个几年前还驻有外国军队的国家一变而成为在外驻兵的国家”,这是日本军事力量第一次扩张到大陆。
      1.     清朝的反應
      清王朝已抛弃原来的牵制政策而转入参与政策”,开始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重建过去与朝鲜近似有名无实的宗属关系
      清政府与朝鲜缔结了《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该章程明文宣布系中国优待属邦之意,不在各国一体均沾之例”,实质上等于向世人重申清韩宗属关系。
      2.     日本对华政策由政治手段为主转到军事手段为主后,在政治、外交、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军事这个核心来运转。
      这一期间,日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成军事侵华准备工作
      1.     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寻找战争借口
      ,
      日本借中国与法国进行中法战争之机,天津条约中迫使清政府允许日本与中国在朝鲜有共同派兵权”,这等于再次否定清朝政府与朝鲜的宗属关系。与《江华条约》相比,这次是清政府自己否定的。这个重要让步为日本大规模干涉朝鲜内政提供了条件,也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契机。
      2.     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制造思想舆论准备。
      1.     福泽谕吉提出所谓脱亚入欧论”,认为中国将象历史上的波兰那样被瓜分”,因此,日本不必等待邻国的开明进步与之共振东亚,而应脱开这些国家,去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2.     1890,时任日本内阁首相的山县有朋又在第一届帝国议会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所谓国家的主权线利益线的概念,并把其所称、必须用武力保卫的利益线划在中国和朝鲜。这些鼓噪使日本民间舆论由民权论开始急剧转变为国权论”(即侵略论)
      3.     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做好外交上的准备
      19
      世纪80年代,朝鲜已成为英、俄、美等国在东亚争夺的焦点,这之中,尤以英俄争夺最为激烈。面对这一纷繁复杂的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了利用英俄矛盾,争取英俄两国保守中立的外交方针。
      4.     为侵略中国、朝鲜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1.     日本建立和完善了战争领导体制和陆军编制制度,以加强天皇对军队的指挥控制和保障战时兵员的补给
      2.     大力发展海军,加强海军舰船制造和购置,使日本海军不仅在总吨位上超过北洋舰队,而且在舰速和火炮设置上也大大优于北洋舰队
      3.     日本在多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之后,终于在1894年夏利用朝鲜农民武装起义之机,挑起甲午战争,并在战争中迅速打败了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
      2.     纵观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笔者认为,尽管从1882年起日本已采取军事侵略为主的对华政策
      但仍可以1885年甲申事变的解决为界,划分为两个更具体的阶段。
      1.     前一階段
      日本鉴于国内政局的动荡和海军实力的不足,在军事战略上对华采取守势,以争取时间,扩大军备。因此,在壬午兵变后,日本主要采取避免同清帝国直接发生冲突,把各国利权导入朝鲜,同欧美合作以摧毁清帝国对朝鲜控制这一策略,以及采取在朝鲜内部扶持亲日派金日钧、策划反清投日事变这一手法,以达到借异方力量排挤中国,控制朝鲜,积蓄力量,以备以后与中国作战的目的
      2.     後一階段
      日本鉴于80年代中期英俄在朝鲜的竟争以及朝鲜政府内亲日派的倒台,特别是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内主张经济扩张路线的政党势力被逐渐削弱,主张军事扩张路线的军方势力随着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完成而逐渐增强,日本更是加紧做好武力征服朝鲜,不惜与中国开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3.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日本对华采取军事侵略的大陆政策正是在这一阶段中才被完全勾划出来并被日本政府认同的,其标志是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所谓日本利益线在中国和朝鲜的施政报告。
      1894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军事侵华大陆政策正式进人实施阶段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日本在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之間,對外政策的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最後一個分類能不能納入作者的第三個分類裡,最後再提出來讓人感覺所以這是一個不同的敘述嗎?還是可以跟第三時期相容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