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服乎?說服乎
中西文化競爭是以自覺而帶進攻性的西方向防禦性的中國挑戰為開端的,中國士人正是在西方的進攻下才逐漸認識到這是一場文化競爭。 - 傳教士之所以能不顧基督教反暴力的基本準則而在中國認同於砲艦政策,主要的原因有三:
- 其最終目的是精神征服
- 其西方文化優越觀的支持
- 其對歐洲中世紀尚武精神的無意識傳承
當傳教士在19世紀晚期逐漸走出中世紀餘蔭變得更現代化,也就是更趨於採取和平手段時,受西潮影響的中國士人卻返向前近代的爭戰精神,逐漸得出中西文化競爭最終是一場"學戰"的觀念。 - 隨著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滲透抵制的增強,傳教士的耐心也在減少。許多傳教士越來越傾向支持對華用武。後來在華外國人有一條共識有一條共識的常識:武力是中國人唯一能理解的術語
關鍵在於,以反暴力為宗旨的基督徒之所以能公開支持使用武力而不覺於心不安,其心理依據即在歐洲文化優越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對劣等民族實施不同的準則而不覺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正是典型的帝國主義心態。 - 到了19世紀80年代,在傳教士本身變得更加現代化之後,他們開始能進一步理解中國人尚文輕武的心態。並認識到,正是士人集團,而並非西方的武士或政治家那樣的集團,才是中國的權勢中心。因此,他們更加重視通過說服士人來影響全中國。
- 說服與證明
傳教士們首先要克服的是基督教教義、流派及其傳播方式等自身的問題。更難應付的則是中西方差異引起的誤解。同時,他們也面臨著選擇何種方式來說服那些中國人的問題。 - 李提摩太認為,拯救中國人的靈魂很難與拯救其肉體區別開來。李氏的目的是要通過"更好的宗教、科學、交通方式和國際關係,以及設立近代學校,建立近代新聞出版業,及建設新的工業和製造業"來推動中國進步。
此話頗能代表這些傳教士的觀念,簡言之,他們正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西方式的社會。 - 對傳教士來說,在中國引進科學有兩層作用,首先是向中國證明西方的優越,其次是根絕與摧毀他們對自己關於世界和自然理論的信心。認為只有這樣才可能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方式。
- 1891年李提摩太被任命為廣學會的書記,教會出版事業算是找到適合的人選。
而且恰逢時機: - 傳教士到此時已更加重視對中國士人的影響
- 傳教士本身的現代化使其逐步疏離於砲艦政策而採和平說服傾向,故中國士人的反感減輕
- 更多的中國士人已開始主動尋求西學書籍。
- 19世紀最後十年間廣學會的出版物遽增,而且傳播範圍也遍及全國。新學在中國成為顯學,士人竟相趨從後,傳教士要改變中國人思想方式的目標便很快得以實現。
- 始料未及的後果與影響
當中國士人越來越多地進入傳播西學的行業之後,傳教士的影響就開始減弱。弔詭的是,當中國士人自辦的刊物和自譯的西書逐漸普及時,傳教士在中國新聞出版業的作用就已趨於完成,逐漸退居邊緣地位。 - 基督教的傳播
- 延續到20世紀的西方砲艦政策大大抵銷了傳教士的和平說服力
- 傳播西方文化以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只是走向使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的第一步。但傳教士始終未能將其與下一步連接起來。中國士人的思想方式雖然已逐漸西移,他們中的多數仍然不能接受基督教。
- 傳教士運用科學為佈道工具的取向有自掘墳墓的性質。在文化可分論影響下的士人,一旦掌握了科學的一般道理,立即用之以證明基督教的不科學。
- 綜觀20世紀初年中國各派政治文化首領的背景,除了直接的軍人領袖,大抵有兩大特色,或多或少與軍隊或軍事教育有關,或與新聞出版業有關。
尚武心態與新聞出版業正是中西學戰的直接產物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此文即從近代中西文化的碰種、競爭與相互作用入手,對身處中西文化競爭前沿的西方傳教士在此動態進程中的作用作簡單勾勒與分析。並特別考察傳教士如何運用科學和出版物來證明西方文化的優越,以說服中國士人,以及後者對此的回應。同時也簡短論及一些雙方始料未及的後果和中西文化競爭中因文化差異引起的一些問題。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中所謂傳教士越趨現代越和平,中國越趨尚武,並將之當作學戰的產物。
這太簡略了八,第一,所謂越現代越和平?這兩個概念要怎麼連接起來啊?第二,軍閥當作學戰的產物?這難道不是跟政府的統治比較有關係嗎?第三,傳教士或許有越趨和平,但那也不是因為接觸中國人的關係吧?比較多是歐洲很多事,沒力氣處理亞洲八
其中所謂傳教士越趨現代越和平,中國越趨尚武,並將之當作學戰的產物。
這太簡略了八,第一,所謂越現代越和平?這兩個概念要怎麼連接起來啊?第二,軍閥當作學戰的產物?這難道不是跟政府的統治比較有關係嗎?第三,傳教士或許有越趨和平,但那也不是因為接觸中國人的關係吧?比較多是歐洲很多事,沒力氣處理亞洲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