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背景與動機
- 日本大眾文化在臺灣
台灣在1990年代時掀起了哈日現象,而這波以日本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為中心的哈日熱潮長達十年。
繼1990年代初日本漫畫在台灣創造了漫畫市場的黃金時期,在日本盛行的"輕小說"風潮也吹進了台灣。
輕小說是被包含在"御宅族系文化"裡的,而御宅族文化的現象並非只發生在日本。由御宅族所創造出來的動漫、遊戲等獨特的世界,也對韓國、台灣乃至亞洲地區的次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
本書翻譯的意圖在於透過日本文化評論家對於日本本國文化評論的論述,理解到日本社會結構的變化造成故事中結構的改變與影響。 - 相關研究與評論
- 文化研究-湯禎兆
- 日劇最前線
以自身在日本的經驗,生動分析出日劇中的人事時物 - 整形日本
御宅文化的多重面貌 - 命名日本
將本書分成"女人"、"男人"、"消費"三大類,透過獨特的社會觀察目光,分析日本社會的各種關鍵詞彙 - 悶騷日本、殘酷日本
從小說、電影等文本來探討當代的日本社會與文化 - 關於研究方面
- 四方田犬彥於2007年在台灣出版的"可愛力量大"是全方面探討"可愛"的論述。
該書從可愛的源起、現象到變遷逐一探討,可謂為可愛的系譜學 - 御宅族文化方面
- 東浩紀
- 動物化的後現代
探討御宅族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個文化現象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並提出"資料庫模式"的概念,那是將欲宅文化歸結為動物化的論述。 - 動物化的後現代2
文學的後現代化,詳盡地分析新崛起的次文化"輕小說" - 翻譯範圍與方法
- 翻譯的書籍是宇野常寬於2008年出版的《零年代的想像力》(初版)
本書的研究範圍是2000-2008年之間的日本國內文化,尤其著重於小說、電影、漫畫、電視劇、動畫等的"故事"上,與探求其想像力的變遷。
《零年代的想像力》先從90年代談起。探討日本1995年以後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故事的想像力的生成以及作品結構有何影響,進而探討90年代到00年代產生"故事"的想像力出現了何種變化,書中主要探討的是2001年以後的"新的想像力",最後則是摸索超越00年代的"決斷主義",未來10年代的想像力。 - 翻譯方法-等效翻譯
等效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用兩種不同語言傳達同一信息,接受者不同,卻能產生基本相同的效果 - 零年代的想像力翻譯
- 問題設定:一九零年代到零年代/失落的十年的另一面
- 在記事簿中央畫一條線
本書主要針對零年代-2000-2008年之間的日本國內文化,尤其著重於小說、電影、漫畫、電視劇、動畫等的"故事"上,追朔其想像力的變遷。 - 1995年「陳舊的想像力」
以結果來看,九零年代後半期在戰後史上被定位在「對社會取向自我實現的信心低落」的位置上
由於對社會取向自我實現的信心大幅低落,產生某種信念--「做~」「做了」的行為無法獲得自我認同,而是「我是~」「我不是~」的狀態,才能獲得自我認同-並由此信念所支配。人們所尋求的不再是自我實現的結果,而是對自我形象=角色的認同 - 關於「1995年前後」的變化有兩個特殊意義:一是「政治」的問題,以及文學的問題
- 平成不景氣,長期蕭條
世道從「努力就會發達」轉變成「努力也不會發達」 - 東京地鐵事件象徵的社會流動化
世道從「努力就能找出意義」轉變成「努力也找不到意義」 - 「陳舊的想像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自1995-1996年的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
- 由動畫師庵野秀明所製作,受到熱烈歡迎並創下日本動畫史紀錄的作品,對於90年代後半的文化界有所影響,並成為之後橫跨數年的第三次動畫潮的開端。
- 主角碇真嗣「隱蔽」的情感=不仰賴社會取向自我實現單純尋求自我認同的渴望。
除此之外,該作品中流露出的理念-在不知何為公平正義、無法拯救任何人的不透明世界中,和他人有所牽扯或想成就甚麼大事,必定會出錯,不僅會傷害某人,自己也會跟著受傷的絕望-也非常重要 - 對社會取向自我實現的信心低落=「再努力也毫無意義的世界」的世界觀滲入人心,造成教養小說式的成長故事,或描寫社會改革的故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尋求自我形象--「真正的自己」或「過去的心理創傷」--的認同,描寫內心感受的故事成為作家與消費者們的首選。
- 2001年「新的想像力」
從0年代前半期到中期,由這類「逃避就會被殺掉,所以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所擁有的某種「決斷主義」傾向的「倖存系」作品大量地出現。
將90年代的「隱蔽」思想所畏懼的「社會不透明性」被視為某種前提來接受,使得0年代前半期的次文化想像力有這樣的特徵。 - 「倖存系」作品
大逃殺,高見廣春
東大特訓班,三田紀房
Fate stay night 等 - 「教室」稱得上是這些作品共通的世界觀,而在這個展開嚴峻的自我意識對決的空間中,如何「生存下去」的「倖存感」在每個人中心蔓延擴張。
- 世界沒有明示何謂「正確的價值」或「生存的意義」是理所當然的=「前提」,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若繼續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就無法在這社會上生存-因此「現代的想像力」選擇的是為了生存下去而靠自己思考並行動的態度
- 碇真嗣是無法阻止夜神月的
- 零年代的代表-死亡筆記本
稱得上是體現零年代「倖存系」與作為對應的「決斷主義」傾向的作品 - 碇真嗣,因為迄今的社會規則崩壞而受到打擊才封閉自己
- 夜神月,接受社會既有的規則崩壞並視之「理所當然」,決意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建構社會規則
- 世界系-「90年代的亡靈」
在新人類潮、新學院派同步而行的形式下,迄今以高雅文化為中心所展開的文化評論,似乎也波及到年輕人為中心的次文化 - 世界系-東浩紀
主角與戀愛角色之間小情感的人際關係之間沒有夾帶著社會或中間選項,而直接連接到『世界的危機』『世界末日』等大型存在論的想像力 - 代表作
星之聲,新海誠
最終兵器少女,高橋真 - 作者認為作為後現代的寓言,90年代的「隱蔽/心理」主義=世界系的想像力已然陳舊,而且也已不符合現代社會使用。
世界系已經過去,描寫小敘事們林立的社會圖像,新型態後現代化的寓言大量出現且持續進行中 - 資料庫模型生成的排除型社會-「動物化」的時代與社會恢復的可能性
從90年代的「陳舊的想像力」-碇真嗣象徵的「隱蔽/心理主義」;畏懼世界的不透明性/無秩序而封閉自我的「我是~」=尋求自我形象認同-到零年代的「現代的想像力」--夜神月象徵的「戰鬥/決斷主義」;以接受世界的不透明性/無秩序為前提,為重建秩序而付諸行動的「做~」=自我價值正當化的目的而展開生存遊戲-以2001為分界線,世界結構與其想像力出現了巨大變化。 - 並未放棄「社交」行為
- 東浩紀
東浩紀基本上不重視迥異的小敘事之間的關係=社交。
在現代社會裡,人們依自己的慾望從資料庫抽取要素生成小敘事,且自給自足地生存下去。由此可知,迥異的小敘事與其共同性=島宇宙之間的社交終究依賴個人的自發性,且隨時都能"退出"。
動物化的人類不需要靠"社交"投射意義也能生存-東浩紀如此主張 - 宇野常寬
現代社會的世界圖像不再是由歷史象徵的大敘事,而是從資料庫抽出要素產出"小敘事",但這樣的小敘事並沒有根源的對象。
於是小敘事們為了守護其正當性與共存的環境--為了從這些共同性中排除錯置與雜音,需要更嚴謹地區分出敵我、內部與外部,以及排擠其他的敘事。
由此可知,資料庫生成出小敘事的共同性帶有排他的性格。
零年代裡所顯現的後現代化本質,正是存在東浩紀所忽視的社交困難上 - 「角色」般的實際行為所產生的排他性社交
- 東浩紀
東浩紀提出"角色"是可以橫跨這些小敘事的概念。
自由地從大型非敘事=資料庫抽取各種要素,尤其是"我是~"的設定所形塑出的登場人物=角色,被定義為是可跨越與超越無數林立的小敘事的共同性。好比說他主張消費者對該角色近似愛情的感情,具有能夠超越小敘事共同性的連帶關係 - 宇野常寬
所謂的"角色"不過是在小敘事(人際關係)中所賦予的位置=帶著任務般的存在罷了。為了構成所謂的自我形象=角色,必須要有認同那個形象的故事=共同體,畢竟我們是把人際關係作為故事來掌握與思考的。
而二次創作的戲仿漫畫,則是重複加強那個形象。
資料消費模型壯大了故事的力量
角色絕不會超越"小敘事"。即便角色越境到各個小說、電影與漫畫作品裡共有,也不會超越定義這些作品的共同性。角色或許是自表現的空間獨立出來,但卻是隸屬於故事之中的。 - 從資料庫到社交
0年代當下流露出來的是,每個人對自我形象都有設定(幼兒般的自戀)=追求認同角色的共同性(決斷主義選擇出的小敘事),結果造成後設中複數的小敘事林立的動員遊戲 - 本書問題意識:從資料庫到社交
如今社會結構已失去支撐"大敘事"的空間,那麼,"小敘事"該如何生存,複數的"小敘事"們又該如何生存? - 資料消費模型的浸透不會削弱故事的力量,反而使人們投入無數林立、擴大的"小敘事"大海裡,並接受這般沒有依據對象與有限性的狀況,要求自己負責選擇自己的故事。我們思索故事的真意沒有意義。然而,至今從未面臨要去思考對故事的態度與相處方式的必要性。我們必須倚靠一些"小敘事"來生存不可。那個小敘事是單一或複數,或能永遠讓我們倚靠,或是有限的-對故事的切入角度、縮短距離的方式,也就是說對故事採取何種態度正是我們的課題。
- 「隱蔽/心理主義」-喪失與絕望的想像力
- 從80年代到90年代--關於「80年安保」的多元文化主義
- 日本後現代的進行
- 淺田章
認為日本的後現代是在消費社會定型的80年代 - 東浩紀
認為1995年前後因為冷戰與經濟成長時代的結束,而有決定性的發展 - 該書的立場
70年代以降國內後現代化的狀況是階段性一步步發展而來的 - 第一階段
政治季節結束的1968到70年代初期 - 作為擬似相對主義而顯露出的後現代觀,"自由卻冷漠的社會"中的"自由"雖然稍嫌天真卻仍是受肯定的脈絡上。
那正是"80年安保"的多元文化主義,亦是擬似相對主義 - 80年代充滿著樂觀的後現代觀
- 首要的原因是經濟因素--具體是由好景氣支撐出來的泡沫經濟
- 像這樣以大框架定義出的多元文化主義的現實狀況,與冷戰構造所象徵的近代"大敘事"--也就是與當時仍健在的"大敘事",處於相對的立場
- 第二階段
"80年代安保"多元文化主義抬頭的80年代(淺田章) - 第三階段
1995年前後(東浩紀) - 第四階段
因為911恐攻、小泉政權的誕生 - 90年代「平坦的戰場」的開端--完全自殺手冊與岡崎京子
90年代因為泡沫經濟崩壞與冷戰結束,人們直接面臨到"自由卻冷漠(難以瞭解)的社會"--物質富裕卻沒有故事的90年代廢墟 - 心理主義化的90年代--野島申司與幻東舍文學的時代
象徵90年代前半期全面性故事回歸手法的是,編劇野島申司推出的一系列電視劇。 - 召喚擬似外部性的商品-作為抗精神病的藥物、營養補給品的"性愛""死亡",又或者是"心理創傷""近親相姦"之類著墨於登場人物的過去,產生蒼白故事的文學符號,以及社會時事評論的話題與"機動戰士鋼彈"的架空歷史的年表--這些橫跨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敘事全告失效,歷史性的觀點已無法保證個人的生存意義或正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世界裡該如何能夠確保"故事"功能,想像力的旗手們不斷面臨這樣的課題,最後結出凝鍊的果子。
- 幻東舍是離開當時的角川書店獨立創業的出版社
大塚英志則將這些透過符號與要素的組合所生成的"符號性"文學揶揄是"幻東舍文學"。
因為大塚判斷90年代的村上龍的作品正是這個現象的象徵,而且這時期的村上龍的創作改由幻東舍文學出版。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零年代的想像力"前三章的翻譯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感覺抓不太到作者在講啥耶,不過還是感謝論文作者的翻譯
感覺抓不太到作者在講啥耶,不過還是感謝論文作者的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