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臺灣總督府為何要興建嘉南大圳?嘉南大圳對嘉南平原的影響為何?八田 與一如何達成此一艱鉅的任務?又歷史該如何評價被稱為「嘉南大圳之父」的八 田與一?嘉南大圳及其灌溉文化該如何保存?
為瞭解這些問題,此文擬從八 田與一、嘉南大圳的興建和影響、嘉南大圳文化保存等三個部分來說明。 - 技術官僚的典範:八田與一
- 土木技師的堅持與追求
- 臺灣歷史記憶的形塑
1942 年八田與一被指定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派前往菲律賓調查棉花 田的灌溉計畫,5 月 8 日所搭乘的大洋丸輪船被美軍潛水艇魚雷撃沉,5 月 17 日死訊才正式發布,是年八田與一 56 歲。
1945 年 9 月 1 日,八田與一的夫人外 代樹在烏山頭貯水池放水口處投水自盡,屍體就地火化,一部骨灰即葬在烏山頭 水庫旁。
從1984年開始,每年逢5月8日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田水利會都會 在烏山頭水庫旁八田與一的銅像及墓前舉行追悼儀式。日本八田與一的故 鄉石川縣有組織「八田之友會」,每年在此時亦會從日本來臺參加紀念儀 式,整個紀念儀式場面甚為浩大。 - 嘉南大圳的興建
- 興建背景
嘉南平原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由於地形平坦,氣候炎熱,適合農 作物種植,特別是稻米和甘蔗的栽植,但土壤及水文條件不理想,需要水 利配合農業才容易發展。
嘉南平原的年平均雨量,夏季佔全年比率都超過 80%以上。
土壤的調查部分,除中央地帶的丘陵地是沖積土外,兩側的土 壤均需土地改良才能利用。
西側靠海地區大多為鹽漬土,所佔面積甚廣, 俗稱鹽分地。
平原東側為擬磐層土,俗稱看天田,係指只能利用雨季之雨 水生產一穫稻米之田地,看天田的土壤組織緊密,在地表以下15〜20公分 有一凝固的堅磐,阻礙地下水上升,雨水亦不易下滲,水份的循環極為惡 劣,因此可耕地部份僅限於表土,耕作時以及作物生長時所需的水,皆賴 天雨。
但當雨水過多時,若非大量流失,便停滯成瀦,為害農作物滋長, 缺水時則表土即現龜劣,使農作物根部暴露,甚至斷劣,不久即行枯死。
為改良鹽分地及看天田,灌溉排水是最重要的方法。
為了米、糖的增產,「水利 事業」、「灌排事業」就成為總督府治臺後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嘉南平原擁有平 坦的地形、溫暖的氣候,適合米、糖的生產,惟獨水利灌溉條件相當惡劣,自 然成為總督府水利事業所關注的地區。 - 興建過程
調查結果發現由於嘉 南平原降雨量分配不平均,且年平均溫度高,蒸發快,地勢過於平坦,沿海地 區排水亦有困難,無法如桃園臺地一樣可以利用貯水池來建造嘉南大圳。
但發 現官佃溪及龜重溪流域上游有各自建造大型貯水池的可能,乃計劃除了此二大蓄水池為水源供給灌溉用水外,並對其區域興建造排水設備,可使7萬5千甲土 地得到充足灌溉用水,此即「官佃溪埤圳計劃」。 - 「官佃溪埤圳計劃」
是在官佃溪及曾文溪上游的前大埔溪築壩,設置兩個大蓄水池,水源 取自同是曾文溪上游的後大埔溪,灌溉面積9萬9千甲,行三年輪作制,即每年 種甘蔗者三分之一,水稻三分之一,均予給水;其他作物三分之一,不給水, 以三年為一輪。事業費預算2 千6百餘萬圓。 - 1919年,因日月潭發電工程完成,調節濁水溪的水量,濁水溪的水量 增加,於是第三方案又修正增加嘉南平原北部的5萬1千甲,總工程費也增至4 千2百萬圓。
- 1920年起官佃溪的埤圳工程即開始籌建,原本預定於1926年竣工,但 由於受到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世界經濟不景氣及土地徵收等問題的影 響,工程因此延宕了近四年,至1930年才完工,經費並增加了1千3百餘萬 圓,總工程費達5千4百餘萬圓。
- 重要工程內容
嘉南大圳灌溉系統中 較重要的工程主體有官佃溪貯水池、烏山嶺隧道、取水口、給水設備、排 水設備及防洪防潮設施,各項主要工程內容為: - 官佃溪貯水池:
即烏山頭水庫,利用今臺南縣官田、六甲、大內、東 山鄉間的低漥谷地為集水區,在官佃溪上游烏山頭堵塞其流,形成一大人 工貯水池。 - 半水成填充式
烏山頭貯水庫工程最大特色,即壩堤採用「 半水成填充式」 (Semi-hydraulic Fill)工法,亦可稱「濕式土堰堤」,是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 的築堤工法
本工程法是將石礫、土砂、黏土等混合土壤堆置於土堰堤的 兩側,中央引水為溝,再由巨大馬力的唧筒射出強大水力向混合土壤沖洗, 使大石殘留,其他的中石、小石、砂礫、小砂、黏土等順序 流入中央,最 中心部係為含有極微粒黏土之濁水,這些黏土沈澱後形成了中心黏土壁, 簡單的說即是堰堤是用土來砌成,而非水泥,謂之「半水成填充式」。 - 烏山嶺隧道:
本工程為所有嘉南大圳工程中最困難的部分,目的是將 官佃溪的水導引入烏山頭貯水池 - 取水口:
嘉南大圳灌溉區域共有四個取水口,一個是曾文溪取水口, 另三個是濁水溪取水口,分別是林內第一取水口、林內第二取水口及中國 子取水口,四個取水口都是鋼骨水泥建築之上捲式水門。 - 給水設備:
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依其性質分為幹線、支線和分線三 種,總長度約1,410公里。
除此之外,還有水利實行小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約7千4百公 里。 - 排水設備:
為排除灌溉餘水及藉以改良土地而興建的排水路 - 防洪及防潮設備:
為防止灌溉區域溪流的氾濫,選擇必要地點建築防水堤,總長度約230公里
又為防止潮水浸淹,乃於沿海若干地點築防潮堤,長度約104公里。 - 嘉南大圳的影響
在嘉南大圳興建前,嘉南平原在各項農業生產額都較臺中州或全島 其他地區低了許多,究其原因即水利不發達所致。
嘉南大圳灌溉15萬甲的土地,在農作物收穫額及土地價格兩方面預定 可以增加近1億2千萬圓的收入,其中稻米每年增加46萬斤,砂糖每年可以 增加2億4千萬斤,農作物每年的收穫約可增加2千萬圓,每甲土地的生產額 由90圓增加至139圓;土地價格因地價上漲,每甲原本313圓的地價,上升 至每甲963圓,土地價值增加共9千5百餘萬圓。 - 耕地型態的變化
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之後,耕地總面積並沒有明顯的增加,但水田、 旱田面積在通水後就產生明顯的變化,通水後一年嘉南平原的水田面積就突然增加2萬3千餘甲,較前一年增加了近9﹪,旱田面積則減少了2萬1千餘 甲,較前一年減少了近9﹪
嘉南大圳通水後本區最明顯的變化即水田激增,旱田銳減。 - 看天田、鹽分地的改良
八田與一提 出以「三年輪作給水法」配合現代農業技術,舉解決洪 水、乾旱、鹽害等三害問題,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
至1937年,嘉南大圳灌溉區內看天田及鹽分地的改良面積總 計有近2萬5千甲 - 土地價值的提高
通水後,嘉南平原耕地形態最大的變化是旱田水 田化,同時也使耕地的農業生產收益增加。耕地生產力上升會吸引更多的 耕種者,在耕地面積並沒有增加的狀態下,相對地會造成耕地買賣及租佃 價格上升。
從1935年後嘉南平原水田的平均土地稅 較前一個時期上升44.2﹪,同時期臺灣全島的水田平均土地稅額只有上升 17.8﹪。 - 三年輪作的推行
嘉南大圳灌溉區採三年輪作的灌溉方式除了自然環境的因素外,另有四個重要的原因 - 一是土壤及地力維持的考量,如利用輪作的作物來驅除 蟲害,利用綠肥來恢復地力等
- 二是農村勞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於各種作 物的播種、生長及收穫期各不相同,所需勞力得以充分調配利用
- 三是經 濟上的考量,除甘蔗及稻米外,另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雜作物,如落花生 及豆類等來種植,以提高土地的價值。
- 四是水利技術及農業技術上的考量, 灌排體系的便利與否及耕種地點的適宜性,採輪作方式是最合宜的耕作方 式。
- 嘉南大圳文化的保存
在爭取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嘉南大圳文化的保存可以朝幾個方向努力: - 儘速調查嘉南大圳相關的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先登錄為國定古蹟或文化資產, 避免舊有水利設施遭受破壞
- 嘉南農田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合作全面普查轄 下所有水利設施狀況,登錄水利設施的興建緣由、基本資料、現況等;另全面清 查相關文獻資料,迅速整理及保存;文獻中有所謂「活的文獻」,即水利從業人 員,前輩的水利經驗一旦失去就永遠消失,水利會和政府機關應設法編列預算和 組織工作團隊,對耆老或水利相關者進行口述訪談及文字紀錄。
- 應設法將 水利融入社區居民的生命共同體,結合產業發展、聚落文化和自然生態等地方特 有資源,凝聚社區意識,營造社區生命共同體的觀念
介紹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的過程與影響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如果沒有地理水文或農業土木相關知識,要讀可能有點困難
我是覺得如果沒有地理水文或農業土木相關知識,要讀可能有點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