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論洋務運動的本質-呂實強〉筆記


  1. 洋務運動代表
    洋務運動開始於咸豐十年(1860),迄於光緒20年(1894),持續34年,約佔整個晚清時期(1839-1911)的近1/2,如果以從事改革與維新變法而定,則約占了此一時期(1860-1911)的2/3。
    在此一時期,言即甚至參與此一運動的人,不在少數,本文僅取具有開創影響的下列數人作為例子。
    1. 馮桂芳(1809-1874)
      以其對洋務運動的倡議,提出較為完整的方案最早,又對曾國藩、李鴻章有直接的影響,故於在野的知識分子中,以他為例證。
      馮桂芳的洋務構想,幾全部集中於咸豐十一年(1861)所完成的"校邠廬抗議",雖然有幾篇關於洋務的討論,但大多數仍然在傳統的內政與吏治方面,顯示其所殷切關懷而力促革新的事物,是在於國家庶政的全體,並不僅限於洋務。
      馮桂芳之意,不論內政、軍旅之事,雖均須借鑑或學取外人,但最根本的基礎,仍在首在反求,也就是自強。
    2. 恭親王奕訢(1833-1898)
      奕訢主領軍機與主掌總理衙門初期,因有文祥在內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外的配合之下,尚能勉力形成同治中興之局,而洋務運動也實以他所主持的總理衙門為推行的樞紐。
      奕訢的見解,比較偏重軍事一方面,特別是練兵製器。
      曾說"務得西人之秘,如此則禦侮有所憑藉,庶國威自振,安內攘外之道,不外是矣"
    3. 曾國藩(1811-1872)
      曾國藩同為同治中興的中心人物,左宗棠、李鴻章皆為其部屬
      雖亦以理學名家,然其事功炫赫,並不限於軍事,吏治洋務,均為其所關注,其目的在於自強。
      曾國藩不僅是支持購買而後仿造,他亦在進行自造。在他的支持下,同治元年(1862)七月間,已經造成蒸汽機。
      其後創立江南製造局,兼造槍砲輪船,派遣幼童官費赴美留學,他均為主要推動者。
      曾言"欲求之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砲、造火輪舟等具為下手工夫"
    4. 左宗棠(1812-1885)
      對魏源的海防規劃深感佩服,於同治五年,正式上奏後,設立福州船政局
      另外,也曾堅持主張大軍收復新疆,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5. 沈葆楨(1820-1879)
      沈葆楨既以科舉出身,歷任御史、府、道、督撫,重視內政,尤其吏治
      曾於同治六年,擔任新設的總理船政大臣
    6. 丁日昌(1823-1882)
      丁日昌之受李鴻章賞識,始自至上海為淮軍製造軍火。其後,建立江南製造局,倡導輪船航運以至創立招商局,派遣幼童官費赴美留學以及若干重要的對外交涉,丁日昌實際參與推動,並有卓越的表現。
      同治三年,太平天國首都南京被攻克不久後,曾向李鴻章建議兩事,其一為獎許華人置買洋船,其二為設廠製造輪船
    7. 李鴻章(1823-1901)
      在歷經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中,李鴻章是唯一歷經全程的中心人物
      曾認為"製器與練兵相為表裡...中國若不認真取法,終無由自強"
      為應付變局,他提出輪船招商,稍後,有輪船招商局的成立,形成由自強而兼及求富的一項里程的起點。
  2. 結語
    1. 他們之所以要從事這些洋務方面的建設,最主要是因為受外患內憂的壓迫和刺激,尤其是外患
      洋務運動在本質上是一項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愛國運動
    2. 要抵禦外患與紓解內憂,必須從自我振興著手,所以他們把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德修業的箴言,應用到國家民族的挽救危亡與雪恥圖強的方面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取幾位倡導洋務運動的中心人物,對他們的理想與動機,作一簡要的檢討,希望藉以俾助對洋務運動本質的了解。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作者提了很多史料來描述各個人物的理想與動機,但我是覺得每個好像都差不多,看不出有甚麼很大的不同(幾乎都說要買武器作武器),希望作者可以對每個做一個簡單的統整與強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