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再認戊戌維新的歷史意義-張灝〉筆記


  1. 前言
    1. 戊戌維新
      1. 廣義
        指1895-1895年間的改革運動,這個運動始於甲午戰敗之後康有為在發動公車上書呼籲改革,而以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後發生的宮廷政變結束
        本文討論的是"廣義的戊戌維新"
        1. 由上而下的改革運動
          透過向朝廷上書建言,改變朝廷的政治立場與態度,然後以中央政府政令的推行來實行改革
        2. 由下而上的改革運動
          企圖針對社會菁英份子-仕紳階層,從事遊說鼓勵來爭取改革的支持
        3. 藉著這種方式,維新運動得以凝聚"馬關條約"後中國朝野上下所感到的憤慨與求變心理,在政治與社會上產生極大的影響。

          這些影響具有兩大歷史意義:
          1.從政治史上看,他代表中國傳統秩序開始解體,從而引進了一個中國史上空前的政治危機
          2.從思想文化史看,他在甲午戰爭以後,開啟了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轉型時期
      2. 狹義
        指1898年夏,晚清光緒皇帝以一連串的赦令推動大幅度的改革,也就是所謂的"百日革新"
  2. 戊戌維新與中國政治秩序危機的序幕
    1. 北宋到1895
      傳統政治秩序的三元
      大致說來,在1895年以前,西方衝擊並未撼動政治秩序三元組合結構,只是導致官僚體系崩潰
      1. 傳統政治制度-皇權制度
      2. 傳統社會結構的主幹-仕紳階層
      3. 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正統儒家思想
        正統儒家的政治社會價值,自唐宋以來已經逐漸滲入佛教與道教的主流思想,使得佛道二教在其政治社會價值上已經"儒家化"或者"正常化"。
        因此儒家的綱常名教觀念,可以代表整個傳統文化體系的正統價值
    2. 1895之後
      三元組合的傳統秩序逐漸解紐,普世王權隨之瓦解,接著新的共和政體頻頻流產,中國終於陷入徹底的政治解體
      1. 仕紳階層
        在戊戌時代,一小部分仕紳開始質疑皇權體制,並公開向其挑戰,引起了仕紳之間的思想對峙與政治鬥爭,也間接撼動了中央皇權在地方的社會基礎
        1. 湖南
          自1980年代吳大墩任巡撫以來,即進行自強運動式的改革
          在1897-1898年之間,湖南的改革運動不但有激化的走向,而且在湖南仕紳之間也有擴散開展的趨勢
        2. 全國-張之洞VS康梁
          攸關傳統政治秩序的義理基礎的論爭,也是中國意識形態鬥爭的序幕
      2. 正統儒家思想
        西學在1895年的傳入,加上晚清大乘佛學與"諸子學"的復甦,以及儒家內部的今古文學之爭,已把儒家義理的基本性格與政治取向弄得曖昧不明
        儒家正統思想在內外雙重的壓力之下已不能像1895年以前那樣給予皇權體制有力的支持
  3. 戊戌維新運動與思想轉型時代的序幕
    所謂轉型的時代是指1895-1920年代初期,大約30年的時間。這是中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承先啟後的關鍵時代。
    轉型時代的思想鉅變,不僅有賴於報刊、學校、學會等制度性的傳播媒介,同時也與新社群媒介-現代知識分子有很大的關係
    康梁以及他們的同路人,雖然大多數出身科舉,但他們的社會角色與影響,已經不是依附於科舉制度與官僚體系,而是學校、學會等制度
    1. 維新運動與文化取向危機的啟端
      1895年以後,主要由於維新運動的催化,西方文化的震盪與侵蝕逐漸深入到體的層次,也即將進入文化的核心,造成文化基本取向的危機
      1. 道德價值
        當時的思想領袖,如康有為、梁啟超,對於儒家的傳統,尤其是君統部分,做直接或間接批判。
        這些批判以湖南改革運動的激化為導火線,演成中國現代基本意識形態的論爭的開始。這場論爭綿延到五四爆發為的激進的反傳統主義,也就是傳統儒家的規範倫理由動搖而全面思想破產。
      2. 文化認同
        中國進入一個以西方政治與文化霸權為主的世界,中國人置身其間,文化的自信與自尊難免大受影響。中國人應該如何重新在文化上作自我定位,是一個認知與情緒雙方面的需要。文化認同問題因此變得尖銳而敏感。
        當時梁啟超與譚嗣同重估傳統夷夏之辯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重估夷夏之辯與保教運動同時進行,充分顯示那時代的知識份子在徘迴掙扎在兩個文化之間所感到的困擾。
      3. 精神取向
        四川官紳指出這場文化危機一旦發生,形成儒家思想核心的精神意義架構也勢必隨之動搖,因為這架構是由傳統的宇宙觀與價值觀縮合而成。
        隨著這一發展,中國人開始面臨一些前此很難發生的生命與宇宙的基本意義問題。
        由之而形成的困惑與焦慮就是精神取向危機
    2. 戊戌維新與新的思想論域
      1. 受傳統與西學影響的世界觀
        1. 歷史的理想主義
          傳統儒家的經世思想,其高度的入世精神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
          西方思想,極端的人本意識與歷史演進觀念
          這中西兩種影響化合為一種世界觀,稱之為歷史的理想主義
          1. 三段結構的時代感
            一方面是對現狀有著強烈不滿的疏離感
            另一方面是對未來有著非常樂觀的前瞻意識
            而連接兩者的,是對由現狀通往未來的途徑的強烈關懷
      2. 新的個人自覺觀念
        從傳統儒家思想承襲了人為萬物之靈的"人極意識",而拋棄了傳統人極意識後面的超越的天道觀念,同時他也吸收了西方思想的浮普精神-人定勝天,最終化為現代思想中的人極意識
      3. 歷史的理想主義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談論戊戌維新象徵的政治結構轉變與思想改革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三元結構那裏滿不錯,滿有道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