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代,在台灣掀起了以日本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為中心、
長達近10年,涵蓋多種大眾文化領域的哈日現象。
「哈日」這個名 詞最早出現於1997年,一位筆名為「哈日杏子」的作者撰寫日本流 行文化的《早安!日本》一系列書,將哈日症狀定義為「無時無刻 都要讓自己沉浸在一個完全日本化的世界裡,否則就會很難受」。
之後,「哈日」一詞開始隨著網路與大眾媒體擴散,成為廣為使用 的名詞 - 哈日現象所消費的,與其說是日本製的商品, 不如說是具有著一種想像的「日本形象」的文化商品。
- 對哈日現象的看法
- 認為哈日現象的出現,乃起因於台灣與日本間的不平等關係,憂心 哈日現象會使本來即處在弱勢萌芽期的台灣本土文化,在日本大眾 文化的衝擊下而更難發展。
- 將哈日族視為全然的 盲從,只是單從日劇去建立對日本的想像,卻沒有認知到日本對亞 洲的歧視,從而將哈日族的哈日等同於媚日,並認為這種媚日只會更加深了日本對亞洲的歧視
- 反哈日的論述
反哈日論述站在反殖民主義的立場,將台灣哈日的現象視為源 於缺乏對傳統日本的知識,卻也暴露了哈日族在社會中所被賦予的 負面意像。在這樣的哈日族的意像中,原本定義模糊、屬性多樣的 哈日族被視為一個明確的整體,哈日族群中的差異性或多樣性則被 完全忽視。
同時,將哈日族與學者相較,並藉此抨擊哈日族缺乏世 界對話的能力,將哈日族的日本認識歸屬於非理性的層級,無疑地 是將知識菁英與大眾、感情與理性截然區分,並加以上下分級,同 時再予以混淆式的比較。
這些負面的抨擊,也因而顯露了「日本」在台灣所具 有的作為敵視對象的一種形象 - 反駁
- 因對日本大眾文化的著迷, 便斷定哈日族不可能對台灣產生認同,則是忽略了消費/大眾文化 所具有的「擬中立性」的特質,也就是其與政治歷史分立的特質
- 也忽略了透過想像與媒體而得來的虛像,與透過身體實作而 來的實像間的差異,會造成認同或認識深淺度的不同
- 忽視了1945年以來政治統制、文化限制與日本形象的變化、本土文化被打壓所造成的「台 灣不在場」等問題,斷然將台灣複雜的認同問題簡化至「日本」與 文化殖民主義的框架中,甚至亦忽略了這些學者們所指責的哈日族消費行為的缺失,事實上不僅限於哈日,而是可適用於現代消費文 化的行為。
- 日本學者的看法
- 岩淵功一即表示,東亞文化的文化親近性,並非絕對的條件,而是必須 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脈絡下探討
- 白幡洋三郎與岩淵 功一談論到日本商品之無臭化,以及商品中特定文化╱人種的淡化 處理,使得外國消費者能以本身的社會認知架構去解釋所使用的商 品意義,此種現代商品的無國籍化與形象化,也有助於擴展日本文 化
- 台灣的哈日現象
在論述日本大眾文化在台灣的發展或是哈日現象時,勢必碰觸到一個問題:若台灣作為舊日本殖民地、並在長期中 國化政策的統制下,其應具有的反日感,如何可能將日本視作一個 崇拜對象?
當將哈日視為一種文化被殖民或媚日舉動時,更必須思 及所謂的「外省人」並不能免於成為哈日族。 - 媚日觀點的駁斥
「反日」、「親日」 與「媚日」之間糾結的歷史問題,被許多哈日研究者給忽視了 - 石井健一的調查研究 即顯示,外省籍的年輕世代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略高於台灣籍年 輕世代,對舊殖民主的奴化這種「媚日」的觀點,並無法解釋外省 籍的哈日族的存在。
- 若哈日顯示的是台灣人媚日,將舊殖民 主視作崇拜的對象,則1945年終戰後台灣人對中國的歡迎與對日本 的放棄,將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困境
-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日本」 並不存在於台灣文化場域的檯面上,而是以地下化、不具有象徵資 本或文化資本的形式存在,如此的「日本」,又是如何被接受並得以形成一種媚日的情結,甚至代表品味的形象?
- 時間的問題
以「哈日風潮」為主題的多數研 究,往往以1990年代哈日現象為主題,並將其發端歸因於1993年以 來的日劇熱,而忽略了1990年代之前日本大眾文化在台灣的發展與 積累效用,與哈日風潮間的關係。
長時間的積累所形塑的社會認識 架構,以及文化親近性與消費習慣的形成,對於某一文化敘述形式 的接受,以及對其他敘述形式之文化的陌生乃至排他性,都是在文 化研究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 漫畫
- 日本的翻譯漫畫,並不是解嚴後才進入台灣市場,
而是有長期的地下化發展的歷史。在日本文化被禁止的年代,出版界以變型改造的各種方式,去除日本漫畫中的日本味,通過國立編譯館的審查,使其得以在台灣地下化流通,形塑了台灣讀者對日本
漫畫的親近性積出來的閱讀的親近性,於1990年代初在台灣創造出了漫畫市場的
黃金時期,甚至於文化場域中創造出一個新的位置。
長期以來在 台灣發展的日本大眾文化,並不只是漫畫,動畫、日劇、時尚誌、 流行音樂等都亦始終以地下化的方式存在於台灣市場。這些大眾文 化於解嚴後逐漸浮上台面,透過迷文化(fan culture)的力量,將積累 的能量釋放出來,成為哈日現象的一個基礎。 - 問題:為何台灣會對舊殖民者的日本保持著較大的 好感,甚至在日本文化被禁止的地下化年代,亦主動去消費日本大眾文化呢?
- 歷史社會學觀點
- 關於台灣對日本所持有的好感,以及日本大眾文化在日 本文化禁止時代仍得以被主動引進,並廣受消費者的接受這個問 題,可追溯自戰後1945年的族群矛盾。
- 1945年之後省籍衝突的發生,除了許多研究所指出的當時社會
的腐化、衛生醫療體系的解體、通貨膨脹等結構性的因素之外,社
會認識架構與慣域的安定性,使得國民政府強力實施並要求的「中
國化」以及「去日本化」無法即刻達成
日本殖民時代的經驗所形成的慣域等,並非在短期間即能改 變的。而在台灣被接收後的再殖民化式統治、歧視,以及被政府視 為戰敵日本的共犯,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幻滅。這種種狀況,再加上 實質上的衝突與摩擦,更降低了台灣住民對「中國化」與「去日本 化」的意欲
台灣住民在戰後將過去的殖民者日本視為「惡」的這種想 法,也因而逐漸轉變而成為一種與外省人區辨的象徵。換言之,主 觀的意欲轉而傾向於保存日本殖民時代的經驗,並透過再生產的方 式,將這些經驗透過身體實作傳遞給下一代。 - 1945年日本退離台灣後,失去了實體的接觸,在台灣的「日
本」形象已是一由台灣人的社會認知架構等所建立的虛像,亦即不必然指涉實際的日本國。日本國(意指)與「日本」(意符)間的指涉
關係,因此是模糊的。
這種模糊性與歷史連續感的斷裂,有助於不 同集體記憶的承載者,將「過去的日本」與「現在的日本」分隔開, 將日本國與消費╱文化的日本形象分隔開,從而接受日本大眾文化 及其所形塑的形象。也因此,對虛像的「日本」的憧憬,並不能等 同於對實際生活的「台灣」的不認同。 - 可以說哈日現象並非一種突發性的風潮,亦非僅只由日 劇熱所形塑的,而是由長期歷史、政治與大眾文化商品的積累所產 生的。
- 大眾文化的觀點
日台間歷史的因素、大眾文化商品的多樣性等,為「日本」在 台灣的形象墊立了豐富的連想基礎
一部漫畫、一部 日劇,將這些大眾文化商品所形塑的各自形象,匯流並歸結到其共 通點,也就是其產地日本上,而形塑出「日本」本身的形象。 - 在背景上,至1990年代,台灣本土的大眾文化創作相當 貧乏,然而,1970年代以來,台灣消費能力逐步提昇,對休閒乃至 大眾文化的需求亦逐漸強化。台灣本土的大眾文化市場無法滿足這 些需求,於是,向外國進口大眾文化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也提 供了具有文化親近性的日本大眾文化一個發展的機會。
- 大眾文化的特質以及迷的草根性力量,是日本大眾文化在
地下化年代能逐漸擴張的重要力量來源
日本 大眾文化透過迷的力量,抵抗主流文化的歧視或是政府的打壓,在 私領域中擴展大眾文化的同好,使得日本大眾文化在日本文化被禁 止的年代,仍能默默擴張其勢力,建立起解嚴後的哈日風潮的基礎。 - 大眾文化所引發的消費與認同、情感的欲望,會逐
漸擴大。
這個循環的建立,最主要的關鍵,即在於相關商品的 有無。日本大眾文化產業在這部分,有相當完整而豐富的商品,可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於是,在哈日風潮的1990年代,日劇、漫畫、 偶像、流行音樂、動畫、個性商品、時尚誌等的消費者群乃是重疊 的。 - 當消費者在消費一件日本大眾文化商品時,同時也消費了「日本」這個「虛像」所帶來的想像與滿足。是以,「日本」這個
形象才可以是流動,能透過象徵著「日本」的符碼(如櫻花、飛石、
紙門等)轉嫁到其他非日本商品上的獨立符碼,同時,在哈日風潮消
退後,這個形象也依然能夠獨自存在,並繼續地被廣告主等所使用。
哈日現象所展現出來的日台情結,事實上是日本—台灣—中國 三者間糾結的歷史問題的一個面向,再添加進了消費與大眾文化的 要素。 - 長期以來,「日本」在台灣作為舊殖民者、作 為凝聚民心以抗俄反共之「外敵」的象徵、作為反抗「去日本化」 以抹殺台灣集體記憶的反抗象徵,「日本形象」已有了許許多多不 同的意識型態的承載,這或許也是哈日現象在被探討時,總難免牽 扯進許多意識型態爭鬥的原因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本文則擬由台灣的歷史脈絡,來簡論哈日現象在台灣的興起。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如果可以跟同為殖民地的韓國做一個比較研究,也許更能看到日本殖民與哈日現象的關聯,到底台灣哈日現象的原因中,殖民因素占了多大?本土文化的弱勢占了多大?日本大眾文化占了多大的因素?
在做一個跟現在哈韓熱潮比較,也挺有趣的。
我覺得如果可以跟同為殖民地的韓國做一個比較研究,也許更能看到日本殖民與哈日現象的關聯,到底台灣哈日現象的原因中,殖民因素占了多大?本土文化的弱勢占了多大?日本大眾文化占了多大的因素?
在做一個跟現在哈韓熱潮比較,也挺有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