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湯奇學、孟化〉筆記


  1. 出现倡导学习西方的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
    1. 第一次鴉片戰爭
      向 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屈指可数 ,虽有些介绍西方 和主张学习西方的著作 ,但数量极少。
      1. 著作
        1. 魏源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 口号。但使人遗憾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并没 , 有引来朝野多少注意
        2. 徐继畲的 《瀛寰志略》
          基本上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 的书 ,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出什么学习西方的要 求
        3. 洪仁王 干于 1859 年著《资政新篇》
          比较全面地主张向西方学习 ,但由于其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导 人之一 ,当时影响就不大 ,太平天国失败后 ,更 几乎无人提及。
      2. 文化背景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对西方的 了解比较少
        他们的资料来源大致有三 :
        1. 一是中 国文献 ,诸如历朝有关史地著作
        2. 二是晚明以来西方传教士所写的中文书籍、刊物数十种
        3. 三是直接访问西方所得的口述资料
    2.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主张向西方学习 的人大为增多 ,出现了力倡西学的早期维新派 和洋务派
      洋务派不断向朝廷陈述“学西学”乃为今日之必 须 ,并创办各种洋务新政 ,用事实影响世人。早 期维新派纷纷著书立说 ,阐述向西方学习以求 自强的思想 ,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1. 文化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来华人数增加 , 他们带来西方的知识 ,同时一些中国人到外国 游历和求学以及朝廷官吏的出使 ,大大扩展了 中国人了解西方的渠道 ,对西方的认识也更加 真切。
  2. 近代救亡意识的产生
    救亡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主题 ,救亡思想 是近代中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救亡思想的确立 , 是中国思想进入近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在惨败面前 ,中国思 想界意识到中国有生存的危机 ,危局观遂深入 人心
    1. 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 : ,由印度 而南洋 ,由南洋而东北 ,闯入中国边界腹地 ,凡 前史之所未载 ,亘古之所未通 ,无不款关而求互 市 ……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2. 冯桂芬指出“地球中第一大国 ,而受制于 小夷”,乃“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 ,凡有心 知血气 ,莫不冲冠上指者。”并指出中国有可 能“为天下万国所鱼肉
  3. “变法自强”成为最响亮的口号
    鸦片战争前 ,目睹种种弊端 ,出现了一批经 世派 ,他们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提出了一 系列的变法主张。
    而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的变法 就是以欧美各国为楷模 ,争取在军事、经济、文 教、外交等多方面实现现代化。这样就脱离了 传统以“复古”为旗帜的变法思想 ,超越了龚自 珍们“药方只贩古时丹”的变法主张 ,将有近代 含义的“变法”、“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洋务运动时期 , 在洋务派和守旧派及以言官为主的清流派之间 发生了三次较大论战。论战的核心在于是否变 法、是否向西方学习以及学习的程度
  4.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
    变法和反变法的论战 ,其实凸现了一个文 化冲突的本质问题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以及如 何定位中西方文化关系 ?
    1. 第一次鴉片戰爭
      魏源可以说是最先进的中国人 ,然而这位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倡导者对西方文化的先进 性认识很不足
      1. 其一 ,认为西方“长技”主要是军 事方面的“坚船利炮”及“养兵练兵之法”
      2. 其二 ,认为中西技术上差距并不大 ,他说中国只要 从闽粤两省选取“巧匠精兵”学习西方长技“亦 一年而可习 ,二年而可精”;同时中国如果花费 250 万两白银设厂制造船炮 ,便可“尽汲西洋之 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魏源把学习西方仅仅作为“巧匠精兵”之事 ,还没有 把西方之长当作“学”,只是作为“技”。
    2. 第二次鴉片戰爭
      冯桂芬将西学定为 “学”,把它同钦定的文士必需之学相提并论。 他还提议由文人来学习西方文化 ,学者所成 ,授 予文功名
      1. 中體西用
        在“中体西用”思想中 ,中学主要指三纲五 常 ,它是做人的准则 ;西学则指各种器物和不触 动君权的各种制度
        1. 冯桂芬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 : 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是“中体西用” 文化观的初次提出。
        2. 郑观应
          “中学其体也 ,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 学、辅以西学”。
          即在肯定中学的主体地位同 时 ,把西学和中学并列 ,给了西学很大的存在空 间
      2. 文教
        洋务派提出兴办各类专门学堂培养洋务 急需人才 ;早期维新派更提出 ,设立大中小三等 学堂 ,设置中西各种实学 ,普及教育 ,提高全民 族文化水平。
      3. 西學中源
        “西学中源”说产生于明末清初。徐光启等 人着意学习西方先进的天算知识 ,遭到了守旧 势力的责难 ,于是他们从古代圣贤那里寻找中 西古学不悖的依据 ,提出“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说的出现 ,是在 新旧思想、新旧势力激烈斗争的复杂的背景下 产生的 ,是新派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根深蒂固 的“崇古”心理和“好依傍”的积习 ,从传统中寻 找中西学结合的根据 ,从而赋予西学合法地位 , 减轻了学习西学的阻力 ,对于洋务运动的实践 以及西学进一步的传入起了积极作用。

        就思想内容而言 ,二者对西学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西学中源”说否认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 ,将西 学牵强附会在中学内“中体西用”论则漠视了 ; 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割裂了其体与用 ,将之与中 学相嫁接。随着学习西学运动的深入 ,这种理 论形式内在的保守性将日益激化 ,成为阻碍西 方思想传播的理论。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從第一次鴉片到第二次鴉片,中國面對西學的想法與作為的轉換跟過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最後作者談到中體西用跟西學中源將逐漸西化,那後來變成什麼了?
底層讀書人、商人、農人面對西化的態度是什麼呢?他們也能接受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