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日治時代臺灣社會運動-分期和路線的探討-張炎憲〉


  1. 前言
    該文試圖分析各個團體之間的路線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由時代分期法,來探討各團體的轉變及社會運動的走向
    至於人物的思想、出身背景、利害關係、則從略
  2. 運動的關聯
    依現今最詳細陳述日治時期政治社會運動者,當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1. 以文化啟蒙或是文化運動為主的團體
      未提供說明。
      未提供說明。
      最早在東京成立的留學生團體是1919年的啟發會,不久改稱新民會,然後又組成"東京臺灣青年會",作為一個活動的團體。
    2. 政治運動
      未提供說明。
      依照警察沿革誌的分類,將右派歸入政治運動系統
      1. 台灣文化協會自1927年左右分裂,被左派奪去領導權之後,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人乃脫離另組台灣民眾黨,雖然民眾黨是由溫和派所組成,但走向越來越激烈,而偏向以勞農為主的全民政黨,因此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又脫黨,於1930年,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希望能聯合在台日本人追求地方自治的實施。
        溫和右派退出民眾黨之後,臺灣總督府對民眾黨更形壓制,乃於1931年強行命令解散民眾黨。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因戰局擴大及1935年實施市議會街庄協會選舉,失去了訴求的有力條件,在未能突破運動格局之下,只好自求解散。
    3. 共產主義運動
      1928年,臺灣共產黨成立,即當時共產國際底下的日共和中共的影響。
      但由於臺灣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所以以日共台灣民族支部的姿態出現,受到日共的支配,內部也因此產生親日與親中的分裂。
      在台共內鬨之餘,日方又加緊取締,成員一一被捕入獄。
  3. 運動的分期
    1. 諸家說法-以運動的統合或性質來分類
      1. 警察沿革誌
        以1927文協分裂,將臺灣社會運動分成二期
        前者是以民族自決主義為基礎,採取共同戰線,專心進行臺灣議會設置的請願
        後者以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興起,與民族自決主義的各團體分道揚鑣
      2. 許世楷
        將1927文協分裂之前,稱之為統一戰線的時代,分裂之後為各自發展的時代
      3. 向山寬夫
        以性質來區分,分成資產階級的民族運動和無產階級民族運動
        前者包括前期文協、台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後者包括農民運動、勞工運動、無政府主義、台共、後期文化協會
      4. 楊碧川
        接近向山寬夫的分類
    2. 以年代跟性質來考慮
      1. 1920
        由留日學生倡導"63法撤廢爭議",開啟了近代抗日政治社會運動
        臺灣抗日政治社會的發生,是當時世界思潮下的產物,也是20世紀殖民地爭取自治運動的一環。
      2. 1921
        在臺灣組成臺灣文化協會,以作為文化啟蒙的團體,且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作為臺灣人對民主的訴求。
      3. 1927
        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左右兩派各自求發展
        是因臺灣社會問題而造成改革社會的路線爭議,左派勢力乃乘勢而起,不滿文化協會的啟蒙方式,或是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請願方式,而試圖由階級運動來解決這個問題
      4. 1929
        文協內部溫和派的社會主義者被排除,顯示臺灣的社會主義漸漸走向激烈階級鬥爭的路上。
      5. 1931
        民眾黨被禁、台共也因檢舉而崩壞。
        日本軍部的抬頭與霧社事件,使得日本殖民當局對於社會運動相當警惕
      6. 1937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自動解散。
        一方面由於戰爭擴大,軍國主義抬頭,緊縮言論,加強對殖民地反抗運動的取締。
        一方面則因地方自治聯盟無法形成大力量與日方搏鬥,不得不自動解散
        地方自治聯盟的解散象徵著日本時代社會運動的一個結束。
        此後的抗日運動,都屬於零星事件,而無法形成一股力量
  4. 運動的路線
    1. 諸家說法
      1. 許世楷
        認為抗日運動可分為三類
        1. 為了與日本人享受一樣的地位而要求提升社會地位的鬥爭
          如同化會、地方自治聯盟
        2. 民族鬥爭
          如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民眾黨
        3. 階級鬥爭
          如台共
      2. 警察沿革誌
        指出台灣社會運動的一個根本問題,也許因臺灣人是漢民族,存在著漢人意識,這種意識的存在是抵抗日本的一個潛在大力量
      3. 史明
        將林獻堂、蔡培火等列為地主、資產階級
        蔣渭水為小資產階級
        台共等相關運動者為無產階級
    2. 留日學生
      留日學生受到當時思潮的刺激,自成立聲應會、啟發會、青年會時,即主張"臺灣非成為臺灣人的臺灣不可"
      1920、1930年代的社會運動,幾乎都與東京臺灣青年會有所關連,這種臺灣人意識的興起,以及想主宰臺灣的要求,該是當時運動最主要力量的來源。
    3. 臺灣議會
      前後十五次的請願運動,都以聯署方式,推派代表上東京,請日本人議員代向日本國會提出議案
      1. 四個意義
        1. 承認臺灣特殊事情,有特別立法的必要
        2. 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在其統治下,自應享受立憲政治的待遇
        3. 臺灣總督擁有行政、立法的大權是違反憲政的常軌
        4. 設置民選臺灣議會以便協助臺灣的特別立法與特別預算
    4.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創立的目的,大概是基於地方自治乃是民主的基礎,此一制度之倡導,將使民眾獲得政治訓練的機會,而且亦可結合在台日本人,共同向總督府提出要求,而減少阻力。
    5. 民眾黨
      民眾黨的成立,是因文化協會受左派支配後,右派人士脫會另組成之政黨
      蔣渭水之作為,是因看到當時勞工運動漸漸蓬勃,非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則無法掌握運動的主力,與台共等相抗衡。如一味採取溫和右派政策,則只能停留在請願啟蒙階段,而無法吸收新的政治資源,提高運動的層次。
      所以蔣渭水在社會環境的趨逼下,轉而採取以農工為主的全民運動,但非純粹的階級運動。
    6. 臺共
      1928年創立,其中最引人爭論的是其綱領中,標榜臺灣民族論和臺灣革命路線。
      所謂台灣民族發展,是從鄭氏來台部隊以及後來移民來台的漢人移民所組成,歷經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在台灣民主國建立過程和日本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壓迫之下,慢慢地形成。

      1920年代,由於帝國主義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共產國際乃號召殖民地人民起來反抗帝國主義,所以才有"台灣民族革命論"的誕生,但在戰後世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之下,這種理論已無法適合新的局勢,臺灣民族革命論乃在環境的轉變下,失去了意義。
    7. 結論
      前期的文協、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可以說是體制內的一整改革運動,希望能達到台人治臺的目的。
      臺民黨已具有體制外改革的傾向,試圖聯絡農工階級,提出經濟上平等的要求
      台共及其所影響的農民組合、勞工運動、後期文協,均走向體制外的革命路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將台灣獨立於日本之外。

      就其訴求主題而言,前期文協、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地方自治聯盟都屬於非階級意識的團體。
      民眾黨在晚期已漸漸傾向階級意識,但因蔣渭水的逝世與被迫解散,而看不出其走向
      台共及其外圍組織,都主張階級意識,希望能打倒資產階級和封建殘餘。
  5. 結語
    1. 諸家說法
      1. 淺田喬
        認為中國抗日是在同一戰線下,國共聯合抗日,而台灣卻發生左右分裂,由於力量分散,終被台灣總督府各個擊破
      2. 向山寬夫
        認為台灣抗日運動失敗的原因為:
        1. 臺灣是個海島,使得運動孤立化
        2. 日本力量強大,統治上也呈現柔軟的一面
        3. 台灣人之間沒有產生足可對抗日本的產業資本家
        4. 台灣人特有的派閥競爭,以及過分執著於意識形態的論爭,妨礙了團結一致抗日陣營的成立,而使得力量削弱。
    2. 臺灣社會背景與社會運動失敗的關聯
      臺灣在清朝政權底下,是屬於遠離政權中心的邊陲地帶,在開發過程之中,尚未凝聚出全島性的社會力量,也未能建立起獨自的行政體系。
      左翼運動如果失去地方鄉紳的支持,也很難得到大眾的擁護
      右派如果失去農工運動的資源,也很難持續社會運動
      加上外在環境的日本統治能力及WW2的發生,終使得社會運動被壓制而受挫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該文試圖分析各個團體之間的路線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由時代分期法,來探討各團體的轉變及社會運動的走向
至於人物的思想、出身背景、利害關係、則從略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圖表很不錯,但如果能加入"人物的部分"感覺會更清晰,不過作者也說本文不會有,但還是希望有人能做個人物的部分(DLC的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