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论土耳其与泛突厥主义-潘志平〉


  1. 泛突厥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泛突厥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起来大体有三个方面
    1. 突厥学在实践上有意无意地为泛突厥主义的滋生和发展 ,提供了学术包装 。
      1. 突厥(Turk),严 格地讲,指的是 6 —8 世纪活动在亚洲北部草原的古代游牧部族 突厥初羁属于柔然 ,后并铁勒部 、灭柔 然,建立过突厥汗国 ,其势力范围最广时东起辽水 、西抵里海 ,西南隔阿姆河与波斯相邻 。
        6 世纪末汗国 分裂 ,走向衰败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形成现代民族
        1. “突厥斯坦” 从来就是一个模糊的历史地理概念
          1. 游牧的“突厥 人”本逐水草而居无定所 ,“突厥斯坦”也就游移不定
          2. 一千多年来 ,“突厥人”不断南下到绿洲而逐 渐定居下来 ,并使绿洲定居民放弃了自己的语言, 说起了“突厥语”而成为“突厥人” , 这就是中亚文明史 上的“突厥化”过程, 正是这一复杂演变的过程 ,致使“突厥斯坦”扑朔迷离
          3. 游牧的“突厥人” ,本是 军事征服者,同时在文化上(除了语言外)是被征服者 ,在接受了绿洲较高的文明后, 放弃了自己的原始 宗教而皈依了绿洲民中早已盛行的伊斯兰教 ,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很快地忘却了自己的历史文化
    2. 欧洲“民族国家”的理论及“民族原则”的影响 。
      欧亚草原早期的国家形式多为游牧行国 ,如突 厥既是古代民族 ,又以突厥汗国闻名于世,但那些可汗的头脑中并没有什么国家和国民概念。
    3. “泛”思潮的兴起
      西欧的民族统一运动发生在王朝国家和语言集团(一个用同一种书面语言 的社会)及在地理上基本一致的地方 。
      1848 年以后, 它发展的一般趋向是追求强盛和使每一个用 文化与种族纽带联合在一起的“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其极端走向是对政治权力的疯狂崇拜 ,对种族优越学说的盲从 ,以及对民族荣誉的幻想 。

      在西欧“泛”主义影响和推动下 ,泛斯拉夫主义首先发端于奥地利帝国的布拉格 、萨格勒布 。尽管斯 拉夫人在地理上和政治上相分离, 但自以为的共同的起源和语言 , 使泛斯拉夫主义得以崛起。
      泛突厥主义的应运而生, 既是面对泛斯拉夫主义威胁的反抗 ,又是 受到它的启蒙。 
  2. 泛突厥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兴起:俄国的“鞑靼斯坦”
      泛突厥主义以“大土兰”思想为先声 。匈牙利东方学者万伯里 1865 年写道 :“既然由共同的语言、宗 教和历史联系了众多同胞 ,为与实际相符,突厥王朝即奥斯曼王朝就应当建立一个从亚德里亚海滨直到 中国的帝国” 。
      以“大土兰”思想为先声的泛突厥主义在当时的匈牙利广为流传 ,而真正落实成一种思想 运动则首先在俄国统治下的“鞑靼斯坦” 。
      1. 克里米亚鞑靼人伽思普林斯基(1851 —1914 年)
        他的 主要活动集中在教育 、语言改革和报刊宣传, 主要体现在他那句经常重复的口号:“在语言 、思想 、行动 上联合起来”(三统一)。他出版《译文报》 ,积极推销一种自己制造的介于奥斯曼语和鞑靼语之间的“共 同语” 。
      2. 阿克楚拉(1876 —1935 年)
        他深深卷入了 1905 — 1908 年俄国泛突厥主义政治活动 , 明确主张把所有突厥集团结合成民族同盟
      3. 阿合买提·维利迪· 托甘教授(1890 —1970 年)
        他曾积极活动于 1916 年“杜马” ,十月革命时组织“突厥 斯坦民族委员会” ,总部设在布哈拉 ,目标是在中亚地区 ———布哈拉、希瓦、费尔干纳 、谢米列契等地建立 一些独立国,然后将他们联合起来 ,实现宏伟的泛突厥计划 
    2. 第二阶段,土耳其:重新发现了“突厥”
      鞑靼泛突厥主义奔走呼号之时,土耳其还沉浸在苏丹哈里发哈米德二世鼓吹的泛伊斯兰主 义之中,知识精英认为“突厥”一名带有某种贬义, 因而选择了“奥斯曼主义”型的民族主义 。
      在欧洲突厥 学影响下 ,土耳其开始重新发现“突厥” ,发现了他们过去的历史 ,发现了他们语言的丰富多彩和文学的 绚丽多彩
      1. 孜牙·乔加勒甫(1876 —1924 年)-土 耳其泛突厥主义的祖师爷
        他先是写诗召唤“突厥人的故乡既非土耳其 , 也不是突厥斯坦 ,故乡是块广 大、不朽的地区 ———土兰” ,以毫不含糊的泛突厥口号号召摧毁俄国 。他的泛突厥主义祖师地位的奠基 之作《突厥主义原理》 ,被认为是第一部使泛突厥主义系统化 、条理化的经典
        1. 孜牙·乔加勒甫认为突厥人只有一种语言和文化, 可分三类 :
          1. 土耳其境内的突厥人
          2. 乌古思突 厥人 ,包括阿塞拜疆 、伊朗 、花拉子模的土库曼人, 基本上具有与土耳其突厥人一样的共同文化, 与土耳 其合起来形成乌古思斯坦
          3. 雅库特、吉尔吉斯、乌兹别克 、钦察、鞑靼等较远的突厥人 ,他们具有悠久 的语言和血缘关系, 与突厥文化相近但不相同
      2. 1908 年青年土耳其党执政后实际上行使三种并行的政策
        1. 奥斯曼主义仍然是国内政策的基调
        2. 突厥主义是处理与俄国鞑靼人关系的基础
        3. 泛伊斯兰主义则是与帝国内阿拉伯人及北非 、中东其他地 方穆斯林关系的基石 ,但愈来愈倾向于泛突厥主义 ,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与德国结盟, 更加速 了这一趋势 。
    3. 第三阶段,发展:一次次失败的记录
      1. 俄国十月革命后 ,泛突厥主义继续发展, 泛突厥主义分子分别进入两个对立阵营 。
        1. 白卫军一边的巴斯马奇叛乱
          巴斯马奇的社会基础是中亚的反动封建巴依 ,泛突厥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 是他们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两面旗帜 。巴斯马奇匪帮一度横行中亚,气焰嚣张,但不久便被彻底扫荡和镇 压下去
        2. 苏维埃政权内部
          其代表人物是曾高居民族事务委员部委员的鞑靼族俄共党员 苏丹—加里耶夫 。
          1. 苏丹—加里耶夫派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 ,作为“同路人”参加革命, 但是他们认 为:“对于我们来说, 需要付出代价的是欧洲革命和推翻帝国主义 ,而苏维埃政府只是暂时存在的” ,其目标是促进苏联东部地区“土兰国家”的形成, 建立一个包括伏尔加—乌拉尔和中亚地区的大突厥国家
      2. 泛突厥主义未能挽救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共和国的民族纲领如总统凯末尔宣布的:“伊斯兰团结 和土兰主义都不能成为我们的原则或必然的政策 。
        因此,新土耳其政府的政策是坚持独立,立足于土耳 其民族边界之内自己的主权之上” ,是为凯末尔主义

        十月革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泛突厥主义在苏联完全被 扫荡, 而在土耳其虽一再向政治领域冲击, 但只留下一次次失败的记录 ,大体上藏身于文化领域里 ,并 在其中发展。

        泛突厥主义到了第三阶段 ,不仅沦为极右翼反动思潮, 而且对许多国家的安全、稳定 、生存 构成威胁, 毫无任何积极意义可言 。如果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看, 前者时起时伏 , 但一次次失败; 后者经常在“突厥学”的学术包装下 ,不绝于缕 。从这一点看 , 它仍将影响到 21 世纪的国际政治 。
  3. “双泛”与中南亚的地缘政治
    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几乎同时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 迄今为止 ,这两个主义总是相依为命, 纠缠在一起,并往往成为某些极端政治运动同时打出的两面旗帜, 因此 ,它们通常被称为“双泛” 。
    1. 雙泛
      1. 泛伊 斯兰主义是一种超阶级、超民族、超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其基本原则是宗教的 ,更准确的说是政治化的 宗教, 它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突厥主义是有某些区别的。
      2. 泛突厥主义也攻讦泛伊斯兰主义 ,认为它“实际上阻碍穆斯林民族的进步”(孜牙·乔加勒甫语)
      3. 但由于其所谓的“突厥民族”广泛信仰伊斯兰教,所以 泛突厥主义一出世便与泛伊斯兰主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2. 中南亞
      作为两个“主义”共生的“双 泛” , 其盛行的区域要小点 ,但相当稳定 :这一区域包括土耳其 、高加索的阿塞拜疆 、俄国的鞑靼斯坦(喀 山和克里米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和我国新疆。
      我们姑且 把这一地域称之为“中南亚”
    3. 雙泛與中南亞
      这里从来就是民族迁徙的走廊 ,北部草原的游牧民一浪浪地南下 ,由此不断地发生着民族大融 合,公元 6 世纪突厥部兴起并称霸蒙古和中亚草原 ,后来该部虽衰败退出历史舞台, 但广大“中南亚”地 区实现了“突厥化” , 即活动在这里的众多民族 、部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失去自己原先的语言,成为操突厥语的“突厥人” 。

      这里又历来是多种宗教广泛传播的地区,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及原始的萨满教 都在这里盛行过 ,然而,伊斯兰教自兴起 、扩张至这里后 ,逐渐地取代其他宗教而居于主导地位 ,实现“伊 斯兰化” 。
      所谓“伊斯兰化” ,就是使当地居民放弃原本的宗教信仰而皈依伊斯兰教, 并由此改变了自己 的文化 、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中南亚”的历史千头万绪 ,但这两个“化”是“中南亚”历史上最重要的文 化现象 ,它正是“双泛”涌动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这一文化背景的地方就没有“双泛”发生的土壤 。
  4. 当代泛突厥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
    苏联解体后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五国被认为是“突厥 语国家”独立,给泛突厥主义分子以新的兴奋点。
    1. 伊扎布特, 全称 Hizb -e Tahrir(解放党)
      这是个极端秘密的地下伊斯兰组织。其政治目标是在 “突厥斯坦”建立一个大伊斯兰帝国 。按照其领导人的说法 ,它的纲领根基于 19 世纪的扎吉德运动 。由 此看来,这是一个当代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组织 。
    2. “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 , 全称 Islam Movement of Uzbekistan (IMU)
      正式成立于 1996 年, 1999 年以前还鲜为人知。
      IM U 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卡里莫夫政权 , 在费尔干纳建立伊斯兰神 权政权,其政治或精神首领为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人尤尔达什 。它又是一个军事组织, 其军事首领为 32 岁的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人纳曼干尼
  5. “东突”势力的实质 :中南亚“三个主义的方面军 、别动队”
    “东突”势力 ,简而言之 ,就是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旗帜、纲领、行动的民族分裂势力 。
    早在 1914 年土耳其人艾买提·卡马尔就潜入新疆阿图什 ,以办学为名鼓噪泛突厥主义, 这是泛突厥主义在新疆的 最初渗透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由此滋生

    历史上的泛突厥主义总是与泛伊斯兰主义相依为命 。“东突”势力也是如此 ,它经过一个时期的蛰 伏,随着 80 年代崛起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活跃起来 ,比较明显的是, 它与宗教极端势力相勾结 ,本身 也宗教极端化
    进入 90 年代, “三个主义”(国 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急剧膨胀,对中南亚及其附近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為泛突厥主義提供一個完整的脈絡解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總覺得有種因為泛突厥主義影響中國新疆的秩序,因此在這篇文章中反對泛突厥主義,甚至說突厥學不應該稱作突厥學,也否定突厥作為一個民族。
我自己對突厥是不瞭解拉,不過總覺得這篇當中反對突厥的部分應該要再另外參酌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