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皇民化運動是1930下半期到WW2結束前日本在殖民地所推行的一項全面性的運動。 - 皇民化的本質
就理念構成而言,他是同化主義的極端形式,
就實際需要而言,他是日本帝國戰爭動員的一環 - 背景
對外戰爭需要的資源,遠非日本本土所能負荷,在形勢上非動員殖民地的資源不行,但又必須考慮到殖民地的忠誠問題,而不得不推動皇民化教育。 - 皇民化運動的開始及其名稱問題
- 台灣-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這個名詞,最先在台灣出現大約是在1936年年底
1936年九月小林躋造取代中川建藏為台灣第十七任總督,一上任就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化"三大治台方針。 - 朝鮮-皇國臣民化
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頒布了所謂的"皇國臣民誓詞",並規定朝鮮人民在公開集會時必須背誦。這套誓詞的頒布等於正式宣布"皇國臣民化"-也就是皇民化運動-的開始 - 為何只有朝鮮有誓詞?
就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日本在韓國的統治必須面對朝鮮曾經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獨立國家的歷史事實,換句話說,日本必須積極處理朝鮮人的"國家"觀念-不管這觀念是王朝意義的、近代意義的、已經存在的、或正在發展的。
我們若細看這所謂的"皇國臣民誓詞"的內容,就可發現"國家"觀念,或更確切地說,日本皇國觀念,是這套誓詞的中心理念。 - 神道與固有宗教的問題
皇民化運動在宗教上的目標就是要以日本國家神道取代殖民地通行的宗教。 - 台灣-皇民化的宗教改革
- 提倡日本神道
以神社的增建、昇格,神宮大麻的奉祀,以及神社參拜為重點。 - 神宮大麻
就是由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對外頒布的神符。 - 壓抑固有宗教-佛、道、民間信仰
主要的政策是所謂的"寺廟整理",企圖通過整理、裁併寺廟的方式達到消滅台灣固有宗教的最終目的。這個政策基本上是由地方各自施行。 - 朝鮮
- 提倡神道
與台灣相較,神社增加的速度緩慢,朝鮮人抗爭的比率與反應也較大。 - 壓抑固有宗教-基督教
殖民政府不斷施加壓力要長老教會參拜神社。 - 戰後
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當天晚上朝鮮人放火燒平壤神社,開始了一連串縱火燒神社的全朝鮮島的洩憤行動
雖然台灣人反應沒這麼激烈,但神道信仰同樣消失得一乾二淨。 -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是皇民化運動重要的一環。
雖然日語在台灣與朝鮮兩個殖民地皆稱為國語,是官方與教學的主要語言,但日本的殖民統治一開始並沒有把排除本地語言當成推行國語的必要條件。殖民當局為推行"國語"而積極地壓抑本地語言,始見於皇民化時期。 - 台灣
當日本官員在1895年7月中到台灣時,日語還是稱作日本語,但在短短的一年之內,日語便正式稱為國語
1928,大量增設國語講習所
1937年4月,小學一概取消漢文課 - 朝鮮
1891年日語學堂確立-稱日語
1895小學校令-稱外國語
1909普通學校施行細則-稱日本語
1910-1945日韓合併到WW2結束-稱國語
1911-1938韓語雖然為必修科目,但授課時間漸漸遞減
1938朝鮮語為選修
1941朝鮮語從課堂上消失 - 朝鮮的國語解者的人口比例遠較台灣為低的原因
- 韓國比台灣晚十五年才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 朝鮮的人口是台灣的四倍,幅員是台灣的6.5倍
- 韓國民眾原先的識字率就相當低
根據1930年的調查,當時有77.7%的韓國人不懂韓文或日文,而兒童入學率也才15%
台灣1930的兒童入學率有30.6% - 在台灣,總督府並不曾有系統地禁止使用台語及其他本地語言
在朝鮮,殖民當局把主張保存韓語和主張韓國民族主義等同視之,因此嚴格打壓。 - 改姓名運動
1940年2月11日,台灣及朝鮮總督府同時公布改姓名辦法。
改姓名與皇民化運動的基本精神-及改造殖民地人民為"真正的日本人"-緊密配合 - 台灣
為了推行改姓名,官方給了兩個理由,首先是化育台灣人為日本人一向就是帝國統治台灣的方針,再來是許多台灣人深具皇道精神,他們希望能採用與內地人一樣的姓名。
在台灣,改姓名是以戶為單位。
一般而言,希望改姓名的家庭必須符合下列兩項條件:
1.該家庭必須是"國語常用家庭(家中60歲以下的成員在家講日語就可)"
2.改姓名者必須"念茲在茲努力於皇國民之資質涵養,且富於公共之精神"
官方對改姓的限制,以下嚴禁採用:
1.歷代的御諱御名
2.歷史上著名人物之姓名
3.與原來之姓有關之中國地名
4.其他不當之姓名,如當代重要人物之姓名 - 朝鮮
朝鮮的改姓名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強制性。
改姓名在朝鮮稱為"創氏改名",創造新氏,改用新名。
當時韓國人的姓相當有限,全韓國以兩千多萬的人口在1930年才有250個姓。
就殖民地政府的邏輯而言,韓國人改用日本氏並不代表放棄原來的韓國姓,相反的,改姓名是要幫助韓國人去除韓國社會的"非近代性"
朝鮮的創氏改名開始於1940年的2月11日,殖民當局允許韓國人在六個月內改韓國性為日本氏。根據規定,如果在這段時期間內沒登記新性名的話,舊的韓國姓就將被視為新氏 - 台灣的改姓名比起朝鮮的創氏改名,可說偏重獎勵,強迫性低。
研究改姓名在台灣與韓國的情況,頗能支持一般的看法,也就是認為日本的殖民統治在台灣比較溫和,在韓國則比較嚴厲。 - 志願兵制度
在皇民化運動諸項目中,與戰爭動員最密切、直接的,可以說是志願兵制度 - 朝鮮
1938年2月20日朝鮮的志願兵制度因赦令第95號"陸軍特別志願兵令"的公布而正式成立。
1943年8月,朝鮮總督府進一步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在當時,志願兵制度可以說是測量殖民地青年"皇民化"程度的指標;志願者愈踴躍,表示皇民化運動越成功。 - 台灣
1937年秋天,台灣的殖民當局即已開始徵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
1942年推動"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1943年與韓國同時推動"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1945年4月推動全面徵兵 - 年輕人對志願兵制度的反應
- 殖民政府給志願兵制度塗上極為濃厚的精神色彩
透過傳媒,志願兵制度被說成是殖民地人民所領受的最高榮譽,因為服兵役、受教育與納稅同為人民的"三大義務",而殖民地人民在當時還沒盡到服兵役的義務。 - 地方政府藉各種管道發動年輕人提出志願書
- 韓國,各町總代、國民學校校長
台灣,青年團 - 同年齡層的壓力也在志願兵的狂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血書狂潮,男子藉此表示愛國精神,女子將戰地護士當作志願兵,也寫血書 - 殖民地人民對志願兵制度的反應在某個層面上多少關係到民族尊嚴
在戰場上,殖民地人民可以真正證明他們不輸日本人,甚至比日本人還要優秀。 - 結論
朝鮮總督在朝鮮推行皇民化運動,比起台灣總督府,在手段上要嚴厲許多
皇民化運動是殖民政府強加在殖民地人民身上的,不論是台灣人或韓國人都處於被動情況,其中固然有主動推波助瀾,隨波逐流者恐怕仍居大多數。 - 對於皇民化運動與戰後台灣史的一個推論
皇民化運動雖然未曾達到改造台灣人為日本人的終極目標,台灣人的中國性卻因此多少減低了,尤以青少年為然。
戰後的台灣可看成是台灣人對中國性的重新認識與適應的一段歷程
台灣這個階段的"低中國性"與新來的、集負面之"中國性"之大成的陳儀政府格格不入,最後導致"228"的悲劇,而翻開了台灣人與國民黨政權的歷史新頁。 - 從比較的觀點來看台灣即朝鮮的皇民化運動,我們可歸結地說,兩地的運動表面十分近似,都是極端的日本化運動,也是戰爭動員的一環,實則同中有異。不惟殖民政府所採取的策略不同,兩地對同一運動的反應也有程度上與實質上的不同。此外,同一運動對兩地戰後的影響也十分不一致。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比較韓國與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如果可以帶個皇民化對戰後韓國的發展的影響,也許會更好。
我覺得如果可以帶個皇民化對戰後韓國的發展的影響,也許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