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蘇瑞鏘〉

  1. 前言
    1. 黨國體制與威權體制
      「黨國體制」早在國民黨一黨訓政時期即已逐漸形成, 來臺後有進一步的發展。至於「威權體制」(the authoritarian regime),則常 被學界、媒體或政治團體用來描述關於戰後臺灣整體統治體制的發展。
      1. 所 謂 的 威 權 體 制 , 一 般 是 採 用 西 班 牙 政 治 學 者 Juan J. Linz 在極權 (totalitarianism)和民主(democracy)之外所另闢的詮釋模式。
        此一論述以吳乃德肇其端,若林正丈續其後;而薛化元為表徵兩蔣統治的強人意志, 遂再加上「強人」二字,以強調兩蔣的獨裁現象,而成為「強人威權體制」。
        1. 威權體制
          它並不像極權國家,擁有不可質疑的最高意識 型態(如共產主義),也無嚴謹的組織以進行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控制。它允 許一定程度的多元思想,然而,這些多元思想的存在並非像民主國家般,其存在本身 就具備正當性,而且只要取得選民的支持,隨時有競逐政權的可能。
          基本上,威權政 權領導者的權力行使,背後揉雜不同的政治勢力與利益團體,包含意識型態、統治政 權的力量與正當性,以及國際勢力的牽絆等,也因此,該政體會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轉 變,對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面向進行程度不一的恐怖統治
    2. 戰後臺灣兩蔣統治時期的政治體制,其內涵除了有訓政時期國民黨「黨 國」體制與文化的移植,亦有戰後「強人威權體制」的確立。因此,本文概 以「強人威權黨國體制」指稱戰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體制。
  2. 訓政時期黨國體制與文化的移植
    戰後臺灣處置政治案件的政治主體,基本上為蔣介石所領導的、延續自 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政權
    1. 國民黨在其歷史發展當中逐漸形成兩種主要性格,一為「黨運與國運不 分」,二為「領袖的意志與黨的意志有相當大的重疊」
      1939 年國民黨中央設置做為「政治最高指導機關」的「國防最高委 員會」,該委員會的委員長更可逕行頒佈效力高於一切的命令,「使得中國 國民黨在遂行黨治主義的同時,與此併行的人治主義色彩亦臻於最極致的狀 態」。
      到臺灣來,透過 1950 年代初期的「改造」,進一步使得黨治與人治的政治 傳統更為強化。
    2. 在孫中山聯俄容共時期,國民黨已一定程度承襲蘇聯共黨的政治 體制與文化;到了蔣介石主政的訓政時期,國民黨則是有法西斯化的傾向, 此可透過意識形態、法制、組織等面向來觀察。
      1. 從意識型態的面向來觀察。
        早在 1930 年前後,蔣介石及其所領 導的國民黨政權即開始受到法西斯主義(fascism)的影響
        而且,蔣介石還在 1931 年的國民會議 上,公開以法西斯主義作為國民黨訓政的理論基礎
        1938 年蔣介石被推選為國民黨總裁,即是國民黨人多年來 鼓吹的「領袖獨裁制」之實現
        1949 年來臺以後,國民黨當局逐漸建構以領袖蔣介石(以及其後的蔣 經國)為核心的強人威權體制,並長期反對共產主義與自由主義,甚至對這 兩類敵人或異己「採用嚴厲的制裁措施」,從而產生眾多政治案件
      2. 從法制的面向來觀察
        不僅是「刑法」(內亂罪),1949 年制定的「懲治叛亂條例」亦受到法 西斯主義的影響。亦有刑法學者指出:該條例的前身乃是訓政時期的「危害 民國緊急治罪法」,而 1931 年制定該法時國民黨是以德國納粹黨作為仿效目 標。因此,「懲治叛亂條例」自然帶有極為濃厚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主義) 思維
      3. 從組織的面向來觀察
        戰後處置政治案件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 與軍事法院)固然是延續自中國,情治系統(調查局、保密局等等)亦是由 國民黨執政中國時期的「中統」(中國國民黨調查統計局)與「軍統」(國民 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兩個主要系統繁衍而來。
        而中統與軍統皆濫觴 於法西斯主義氛圍濃厚的訓政時期,因此,要探究情治 單位在戰後臺灣處置政治案件的作為,不可忽略其在訓政時期法西斯主義政 治慣性之影響。
  3. 戰後動員戡亂體制與戒嚴體制的建構 
    1. 動員戡亂體制
      1948 年 4 月 18 日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國民大會制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4 月 30 日更決議通過「全國動員戡亂案」。
      隔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動員戡亂時 期臨時條款體制也就逐漸影響中央政府的憲政基本結構
      1. 動員戡亂體制主 要包含以下法令:
        1. 國家總動員法:
          它不僅是一套戰時經濟管制法,也是一套與政治控制有 關聯的戰時媒體、言論、通訊、集會、結社等的管制法。該法還授權政府發 布各種行政命令,限制或剝奪人民的基本自由;對於違反者則依「妨害國家 總動員懲罰暫行條例」加以處罰,甚至可處以死刑
        2.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其中,1960 年修訂的「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1966 年修訂的「授權 總統得設置動員戡亂機構,決定動員戡亂有關大政方針,並處理戰地政務」 與「總統為適應動員戡亂需要,得調整中央政府之行政機構、人事機構」,使得總統得以擴權。 
        3. 戡亂時期法令:
          在法律方面包括「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等等
          在行政命令方面包括「戡亂時期匪諜交付感化辦法」、「戡亂時期檢肅匪諜給 獎辦法」、「戡亂時期共匪附匪及叛亂份子自首辦法」、「戡亂時期預防匪諜與 叛亂犯再犯管教辦法」等等

          這些動員戡亂時期的法令,一直要到 1991 年 5 月動員戡亂時期宣告終止後,1992 年 8 月才完全由立法院加以廢止
    2. 戒嚴體制
      「戒嚴法」制定於 1934 年
      1. 至於與臺灣有關的戒嚴令主要有三次:
        1. 第 一次是二二八事件時期所頒布的戒嚴令
        2. 第二次是 1948 年 12 月 10 日總統 根據「臨時條款」,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所頒布的全國戒嚴令
        3. 第三次則是 1949 年 5 月 19 日公佈的全省戒嚴,一般所稱的戒嚴是指第三次戒嚴。
      2. 戒嚴的實施,提供軍方可以介入司法及治安的法律基礎,因而強化 動員戡亂體制的影響力,這也是政府遷臺後整個統治政策的基調之所在。堪 稱是政府遷臺以後約四十年間,當局掌握臺灣政治、社會、文化發展最重要 的機制。
      3. 戒嚴體制與政治案件的關係,主要在於戒嚴時期非軍人的政治犯必須 交付軍事審判,以及解嚴後政治犯可依法上訴的規定。
  4. 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形成與強化
    戰後臺灣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建構,國民黨的「改造」是關鍵性的作為。
    在雙戰的時代結構中,國共內戰的失利是進行「改造」直接的動因,然韓戰 之後臺灣被捲入國際冷戰的架構中,卻也是當局進行「改造」不可忽視的時 代條件。
    1. 1950 年的「改造」是以解 決派系傾軋的問題為重點,不但削弱了黨內原有各派系(特別是 C.C.派)的 政治力量,也加強了蔣介石對黨的控制,使強人的意志得以貫徹。經過「改 造」,蔣介石(乃至蔣經國)終於擺脫了大陸時期派系領袖的的掣肘,真正 成為威權強人。
    2. 除了「改造」,國民黨當局還透過對黨內自由派人士的剷除、萬年國會 體制的建立,以及透過臨時條款體制使總統得以三連任等作為,進一步強化 威權體制
      原先被當局重用的吳國楨、孫立人乃至於雷震等國民黨內的開明分子,「改造」 完成後一一被整肅
  5. 蔣介石與政治案件
    蔣介石統治臺灣長達 30 年(1945-1975),這段期間正是政治案件最多 的年代。
    1. 蔣介石的叛亂觀與匪諜觀
      本文所研究的政治案件是指涉及叛亂或匪諜者,此二者依法均處極重之 刑
      蔣介石對「匪諜」 的認知標準相當恣意。即便只是改革的建議,只要不順其意,即有可能被他 視同「匪諜」,以及只因被吳國楨批評就將之視為叛亂 之舉,蔣氏認知叛亂之粗糙,由此可見一斑。
    2. 蔣介石介入政治案件的類型
      在眾 多政治案件當中,從是否拘捕與偵辦、到審判階段、乃至判決以後的核覆(核 定與覆議),皆不乏受到蔣介石影響的案例。
      從國家 統治權的運作來看,「這類案件乃是經由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甚至國民黨 黨部的領導幹部會商,而由行政兼軍事部門首長的總統,對一個司法案件為 最終的裁決,顯然是諸權合一」
      1. 1956 年以後的「軍事審判法」,亦賦予總統針對 最高軍事審判機關高等覆判庭判決的核定權。軍事長官對判決結果擁有核覆權,這無疑是蔣介石總統得以主導終極審判最重要的法定機制
        蔣 介石總統對諸多政治案件的不當乃至不法的核覆,無疑是戰後臺灣「白色恐 怖」之所以恐怖的關鍵因素。  
  6. 蔣經國與政治案件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白色恐怖,是蔣中正與蔣經 國父子主導或默認情治單位的措施
    1. 蔣經國與情治系統
      1. 1952 年 11 月,進一步成立「政工幹部學校」,作為軍中政戰系統培育幹部的機構。 蔣經國藉由這一套政戰系統,並透過「黨小組」,嚴格控制了軍隊。
      2. 1952 年 10 月「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蔣經國擔任團主任;此為國民 黨政府用來滲透校園的組織,而這一個組織也成為蔣經國本身的權力基 礎。
      3. 1949 年 8 月成立「政治行動委員會」,蔣經國擔任秘書長一職,他在蔣介石的安排下逐步掌 握該機構之大權。
      4. 1950 年 12 月「政治行動委員會」改組為「總統府機要室 資料組」,蔣經國為主任。蔣經國藉著蔣介石總統的名義「指揮協調」各個 情治單位,使該組成為太上情治單位。
      5. 1952 年國防會議成立,1954 年蔣經國出任副秘書長
      6. 1955 年「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正式改組成為「國 家安全局」,隸屬國防會議之下
    2. 蔣經國對敵人與異己的態度
      從 1949 年至 1988 年約 40 年間,對臺灣情治單位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蔣 經國,從其言行當中常見不容異己、且動輒將異己視為敵人的態度。而蔣經 國認定的敵人,除共產黨人之外,台獨人士乃至民主人士率皆屬之。
  7. 國民黨與政治案件
    學者若林正丈稱 1949 年到 1980 年代後半臺灣政治體制的基本性格為 「 臺 灣 型 的 威 權 主 義 體 制 」, 其 中 又 以 「 類 似 列 寧 主 義 的 黨 國 體 制 」 (quasi-Leninist party-state system)或「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簡稱「黨國 體制」)為其主要特質
    更常見的是,在強人領導下,國民黨與政、軍、 特各部門常合作處置大型的政治案件,黨國不分的情形清晰可見。
    國民黨要員與軍情單位的密切互動、甚至介入其中,可以雷震案為代 表。
  8. 結論
    1949-1992 年間,臺灣有數以萬計的人民,遭統治當局以叛亂或匪諜罪 嫌加以拘捕、審問和處罰,導致白色恐怖氛圍長期籠罩全臺。
    在這當中,蔣介石、蔣經國、國民黨三者皆扮演重要的角色。考 究該體制發展的歷程,有訓政時期黨國體制與文化的移植,也有戰後動員戡 亂體制與戒嚴體制的建構,以及「改造」後威權體制的強化等面向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先討論「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歷史發展,以及在 該體制下,蔣介石、蔣經國、國民黨三者分別與政治案件的關係。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雖然好像沒什麼嶄新的論述跟主張,不過史料真的好多,感覺值得參考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在無政府與利維坦之間─自由主義的國家觀-龔群〉


  1. 前言
    國家權威的可辯護性(證成性)和合法性(正當性)是當代政治哲學的兩個核心議題
    然兩問題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國家權威的合法性、正當性,一般可定義為具有道德上可辯護的理由來進行他的統治,而它的公民也就有著服從的政治義務
    關於國家權威的不同理論:
    1. 無政府理論-否定國家權威存在的合法性
    2. 自由主義的國家權威理論
      1. 強調公平平等傾向的羅爾斯的自由主義
      2. 強調個人權利至上性的諾齊克的自由至上主義
    3. 權威主義國家-把公民的服從與公民自由對立起來
  2. 無政府主義與自由主義
    1. 自由主義關於國家理論昀起點是無政府狀態
      諾齊克指出,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 即在有關國家應如何組織這一問題之前的問題,是任何國家是否應當存在的問題
      關於無政府存在於國家之前的問題是政治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
      如果無政府狀態是最好的人類狀態,或好於任何一種人類社會的國家政治狀態,那麼,就沒有合理理由來為國家的正當性進行辯護。那麼,怎樣的無政府的自然狀態應當是人們認為可取的最好狀態?或者, 有沒有那種人們能合理期望的最好的無政府狀態?
      1. 極大極小值
        諾齊克指出,可以把無政府狀態作這樣兩端的考慮即最大極小值( minimax ) 和最大極大值( maximax )這樣兩端的考慮。
        所謂最大極小值, 即想像一種最壞的自然狀態來與任何一種國家狀態相比
        諾齊克進一步指出,如果有人能展示國家甚至優於這一最可取的無政府狀態,優於這一能合理期望的最好的自然狀態;或者展示國家將通過一系列不違反任何道德約束的步驟產生,如果他的產生將是一種改善,這就提供了國家存在的一個合理基礎,這一合理基礎就將證明國家為正當的
    2. 古典自由主義-洛克
      洛克的自由主義學說起點是自然狀態,與霍布斯的不同,是一種沒有政府的社會狀態,其自然狀態有兩階段,一階段是遵循自然法,相親相愛的階段,然因為沒有仲裁紛爭的中介者,將進入戰爭狀態。
      為了結束這樣的自然狀態,人們讓渡自己一部分的權利-懲罰與報復的權利,形成一個依照自然法行事的公共權力機構-國家政府。
      洛克的國家政府是這樣一種"有限政府",即僅限於對同意進入國家政治狀態的人們的權利進行保護,而沒有更多的功能
    3. 無政府主義-葛德文
      葛德文從現實國家政權形式給人類社會產生的惡來進行否定性論證。
      他認為,各種形式的國家政府都是不同程度的惡,沒有一種形式的政府不是惡,而是善。
      1. 葛德文認為,社會利益衝突的根源在於國家政權的存在,他所提倡的,是沒有國家政治統治的平等社會
      2. 蒲魯東則強調,在私有制社會,財產權就是偷盜,因此要使得人類社會有真正的幸福,就必須廢除一切現存的政治經濟制度
      3. 洛克則認為,人類社會的惡行,在於沒有一個可以保護公民權利的國家權力機構
    4. 羅爾斯的正義論
      羅爾正義論的出發點,即是所的"原初狀態"說。
      將古典的契約論所設想的自然狀態,轉換成並非是對真實歷史描述的原初狀態,而是某種抽象狀態。
      在羅爾斯那義, 原初狀態就是一個正義的環境,即在社會合作的前提下存在著利益衝突從而需要正義原則來調節的環境。利益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利益衝突也是現實社會的基本問題
      羅爾斯的正義論可著無政府似的起點,但並沒有在無政府狀態中停滯下來。
      當原初狀態的各方代表同意選擇了能夠指導末來國家基本制度的正義原則時,就意味著要與無政府狀態告別
    5. 諾齊克
      諾齊克把人類社會告別無政府的自然狀態或國家的產生看成是自然進化或演進的結果。這是人們的利益衝突與尋求保護的產物,因此,自由主義理論中的無政府狀態向國家政府狀態轉換過渡的根本原因,所強調的都是人們的利益衝突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保護的需要。
  3. 霍布斯主義與自由主義
    1. 霍布斯
      1. 自然狀態就是最壞的人類狀態
      2. 當共同體的多數成員訂立契約把相應的權利讓渡給了一個公共權力機構,任何人都不得破壞自己的信約而不服從這個機構或這個人-君王,這個機構或這個君主就是一個高於眾人之上的主權者(利維坦),因為人們已經將主權授予給他了。
      3. 依霍布斯的理論,人們所同意的,也就是同意政府對於人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授權給利維坦可對我們做任何性質的事情,而人們不能抱怨政府是非正義的,其理據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政府的授權者,而一個人根據另一個人授權所做出的事情,不可能對授權者本人造成傷害,即使是政府侵害了授權者,你也不能控告別人而只能控告自己。
      4. 從專制君王可以為所欲為看來,霍布斯的政治社會之下的成員仍然生活在自然狀態,即人們的生存權仍然得不到保障。最基本的公民權得不到保障的國家權威,是得不到最起碼的道德辯護的,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樣的國家權威也喪失了其正當合法性。
      5. 洛克的反駁
        認為人們自願參與政治社會的目的,在於能夠在政治社會中更好的保護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和平安全地享有各種財產。
        他所放棄的只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和她的同類的權利,這同時意味著他已經處於公共權力的保護之下,但這絕對不意味著他處於他人的絕對專斷的權利的支配之下。
  4. 哲學無政府主義的詰難-約翰.西蒙斯
    西蒙斯認為道德上可辯護的國家,有道德上的好理由值得存在下去,並非意味著有權利要求我服從,且認為兩個問題應獨立看待。
    1. 自由主義
      洛克以來的自由主義傳統強調,政治服從的根本前提在於政府對於公民自由平等權利的保障,這也是自由主義值得辯護的地方。
      而公民的實際同意,其充分條件必須在歷史的政治進步中來獲得。
  5. 自由主義內部對國家權威的證成(可辯護性)分歧
    1. 羅爾斯式的堅持平等價值的優先性
      羅爾斯在他的理論中,不僅體現了洛克式的自由權利(主要體現在政治權力上),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堅守著對於人類權利的康德式理解,並把對國家權威制度的證成牢牢地建立在一個康德式的基礎上。
      1. 正義理論關注兩方面
        1. 政治制度方面的自由權利的平等
          1. 第一原則:每個人對平等的基本自由的完全充分的體系都擁有一種平等的權利,這種自由的體系是與對所有人而言的相似的自由體系相容的
        2. 經濟制度和社會安排方面如何體現平等的要求
          1. 第二原則: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應當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所有的社會官職與職位,必須在公平平等的機會條件下,向所有人開放
            第二,他們必須是最大有利於社會最少受惠者
      2. 國家的國民財富的再分配是正義論的必然內在需求,在羅爾斯看來,這是民主國家中實現康德式的平等尊嚴這一目的的手段
    2. 諾奇克式的堅持資格權利的優先性
      問題:一個道德上可證成的國家,其功能應當是什麼?
      認為公共強力機構以強力來強制或強迫個人做的任何事都是得不到辯護的,在道德上國家不可超出僅僅出於保護性職責的需要而做任何事情
      並批評羅爾斯那樣由國家進行財富分配,已超出保護性的需要,因而是不可辯護的。
      1. 資格理論-關於持有正義的三原則
        1. 關於獲取正義
          因其初始正當的獲取而持有,其持有是有權利的
        2. 關於轉讓正義
          其雙方自願出讓或交換的是正當或符合正義的,因而對其持有是有權利的
        3. 關於矯正正義
          依據前兩原則對持有中的不正義的矯正
      2. 在諾齊克看來,權利對於個人與國家確立了邊際道德約束,即他人權利構成了對個人與國家行動的道德約束。而邊際約束表明了他人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最低限度國家的使命在於保護所有人的自然權利,同時他的行動受到不侵犯人的權利的邊際約束。
      3. 羅爾斯的辯護
        強調個人與社會的相關性,指出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賴於社會合作體系
        從諾齊克的最低限度的國家看,實行羅爾斯差別原則的現代國家確實做得太多了,因此,羅爾斯正義論內含的不是最低限度的國家,而是堅持在第一原則前提下的分配正義的實施
  6. 結論
    羅爾斯的差別原則必然導致的是國家權力的強化,然而諾齊克堅持洛克意義的權利論則無視了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貧富差別。
    羅爾斯正義論雖然強化國家權力,但並不必然導致霍布斯式絕對專制權的國家,並且,恰是堅持羅爾斯的正義論 才可實現最大可能的社會正義平等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無政府-國家這條光譜上各個派別的觀點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最後在論述之所以接受羅爾斯,並說明其國家權利不會導致霍布斯版本,那部份應該多點論述

《個體經濟學(二版)-蔡攀龍,張寶塔》-第一章


  1. 個體經濟學與市場經濟體系
    1. 稀少性
      "想要的"超過"所可能擁有的"現象
      1. 機會成本
        所放棄的選擇中價值最高的選擇,但很多機會成本不僅牽涉到客觀的標準,還有主觀的評價,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有客觀的衡量標準,也未必能精確衡量。
      2. 生產可能曲線
        生產可能曲線整條向外移動表示-阿摩線上測驗
        1. 負斜率曲線
        2. 邊際機會成本-因額外增加一單位的X而引起的機會成本
      3. 個體經濟學,正是探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每一個經濟個體,包括消費者、廠商和生產因素擁有者的決策、選擇行為,以及這些經濟個體間彼此互動所型塑出的產業或市場現象。
    2. 經濟模型
      經濟模型的主要精神在於"簡化"複雜的經濟現象,以便研究者有能力進行分析工作
      1. 大部分經濟模型中的三大假設
        1. 經濟個體是具有目的性的
        2. 經濟個體會從事理性選擇
          理性選擇指的是經濟個體不會浪費或放棄任何可以達到其所追求的目的的機會
        3. 其他狀況不變
          其他狀況不變只是從事經濟分析的第一步,探討狀況改變的結果才是經濟分析的主要目的
          1. 比較靜態分析
            探討其他狀況發生改變的分析
      2. 經濟模型的檢定
        1. 基本要件一
          能推演出清楚、明確,且可接受事實檢定的命題
        2. 基本要件二
          接受現實資料的檢驗,並且是否能夠解釋已經發生的事實,以及對未來的預測能力
    3. 循環流量模型
      2 美國與全球經濟概況CHAPTER. 2 美國與全球經濟概況CHAPTER ...
      1. 假設
        1. 此國家閉關自守,不與其他國家往來
        2. 市場上只有家計單位和廠商,假定沒有政府部門存在
        3. 所有家計、廠商單位均相同,且家計單位與廠商單位彼此之間不會有任何交易活動
    4. 供需模型
      供给和需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 對某一X產品的需求
        定義:在某一段時間內,假定其他狀況不變,購買者在每一個不同的X的價格下,所願意且有能力購買的數量
        1. 流量的概念,某一段期間內的購買量
        2. 需求所指的僅是X的不同價格與購買量之間的關係,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明確標出其他狀況不變
        3. 需求除了考慮購買者的意願,還考慮到購買者實際上是否有購買某一數量的能力
      2. 對某一X產品的供給
        定義:在某一段時間內,假定其他狀況不變,銷售者在每一個不同的X的價格下,所願意且有能力提供銷售的數量
        1. 當X為產品或勞務時,X的價格與供給量有正向關係,但當X為生產因素時,就不一定成立
      3. 市場均衡
      4. 比較靜態分析-兩個靜態均衡的分析
      5. 數學模型
        1. 需求函數
          Xd=f(p;p1,p2,....,pn,m,t)

          Xd:需求量
          p:X的價格

          因為主要是關心產品本身價格與其對應的需求量間的關係,所以假定以下變數不變
          p1,..,pn:相關產品的價格
          m:所得
          t:嗜好
        2. 供給函數
          Xs=g(p;r1,r2,....,rn,m,t)
          Xs:供給量
          r1,...,rn:生產因素價格
        3. 均衡
          Xs*=Xd*=X*(均衡交易量)
          X*=h(p1,...,pn,r1,...rn,m,t)
          p*(均衡價格)=j(p1,...,pn,r1,...rn,m,t)

          只要這些"其他狀況"中任何一項發生變化,均衡價格和均衡交易量將隨之改變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華文哲學百科-經濟理論與模型 Theories and Models in Economics〉 之心得筆記


  1. 前言
    1. 經濟哲學家一般沿著兩條路徑來發展經濟哲學。
      1. 奠基在經濟學家對於經濟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自覺地深刻闡述上,這代表了以經濟學實作為重點的哲學研究路徑,也就是檢視經濟學家對於理論、模型、與現象的看法,或由經濟學家的理論化與模型化的研究實作探究其哲學意涵。
        以實作為基礎的經濟學界內部的方法論討論,自然會關注經濟
      2. 由既存的科學哲學學說出發,討論特定哲學理論是否可應用於經濟學說
        雖由科學哲學學說出發,但由於近來對於科學理論與模型的思辨多為實作轉向的實作科學哲學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再加上對經濟模型的方法學研究在科學模型的哲學發展佔有顯著的地位,特別是貢獻於模型與理論之間的獨立性與模型具有自主性 (autonomy) 的知識論本質的討論
  2. 經濟學定義與本質的演變
    就方法論而言
    1. 理性選擇論由理性假設出發作演繹推導,重先驗的理論假說和演繹方法
    2. 應用個體分析由資料歸納而獲得證據,重經驗的實證資料和歸納方法
      他們對於理論、模型、與真實世界的關係的認知相異,自然對於經濟學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見解,其研究中所探究的經濟關係亦不同。
      若以兩派所使用的模型來區分,可分別稱作「理論模型」 (theoretical models) 與「實證模型」(empirical models),兩派對經濟學應該以哪一種模型為核心有不同的注重。
  3. 科學理論的結構
    1. 關於科學理論與模型主要有兩種科哲觀點:
      1. 語法觀點 (the syntactic view)
        語法觀點為邏輯實證論與 Karl Popper 思想影響下產物
        1. 「演繹—規律」說明模式通常表示為:
          L1L2,…Ln,
          C1C1,…Cn
          ---------------
          E
          其中 Li 代表普遍律則,Ci 代表先行條件的敘述,兩者組成說明項 (explanans)。E 表示被說明的經驗現象之描述,也就是被說明項 (explanandum)。
      2. 語意觀點 (the semantic view)。
        語意觀點之源流雖然可追溯至形式邏輯中模型論 (model theory),討論語句的結構的真值。
        語意觀點則由不同的角度探討理論的結構,一般而言語意觀點學者借用數學中的「模型」與「結構」的概念將科學理論表示為集合論物件 (set-theoretical entities),也就是將理論表示為包含相關元素與關係等成員的數學物件,但是語意觀點放棄語法觀點的語言結構,與其中律則演繹法,改以提供明確的理論組成的方式表現其結構,並據之提供公理化的基礎,故其要旨不在於語法結構中的「律則」與「演繹」的規則,而在於結構的「滿足」與「實現」。
        1. 簡言之,一理論可表示為
          T=x1, x2, … xmr1r2, … rn
          其中xi為理論變數,ri為理論變數間的關係,接下來提供一組必須符合的理論公理,這兩者構成理論的「表徵定理」(representation theorem),符合表徵定理的物件則可以被視為理論的一個模型,一方面此模型具有理論的結構,我們稱此模型為理論的表徵,或說模型呈現 (represent) 理論,與模型是理論的實現 (realization) 因爲以集合表現理論的成員與特徵皆於模型中實現,故理論實由模型來理解與呈現
      3. 特別思考下列兩個關於經濟理論和實作的問題:
        1. 經濟學中的律則的概念為何?
          一般而言,經濟學者認為經濟現象律則性的陳述受限於「其他狀況不變」的條件,表示經濟律則並非全稱式的普遍律,而是一種「趨勢律」。因此我們需闡述經濟推理和由趨勢律推及的因果與模型推理的方法論兩者的關係。
        2. 存有論在經濟理論中扮演什麼角色?
          語法與語意觀點都是本體論中立 (ontologically neutral),也就是不論是科學實在論或經驗論者皆可以將其應用在其學說中。
  4. 趨勢律與實證經濟學方法論
    1. 趨勢律
      趨勢律指因干擾因素的存在和影響,使得用主要因素為說明的律則僅能做趨勢性的陳述,若以趨勢律來敘述自由落體實驗,所有重的物體皆「趨於」往下落。
      經濟學家要探討的是當未有其他因素阻礙時,追求財富的原因會「趨向」產生何種經濟行為。
    2. 其他狀況不變
      1. 關於其他狀況不變的條件之使用,在科學實作上用法可以以消極、積極、與操作三種知識論的態度來探討。
        1. 消極地說,使用「其他狀況不變」條件可表示研究者規避其他因素對於事物的影響的討論 。
        2. 積極而言,「其他狀況不變」如同變因控制,把可知悉,可控制的條件,維持在一固定水準,以此理解事物是在和條件下產生的,故研究者必須詳列其他狀況是如何不變的,而得出研究結果。
        3. 在實務上可能會因為模型的形式導致操作上的限制,以至於只有部分因素納入考量,而縮限說明的方式。
          如使用圖形模型分析時,由於經濟圖形模型通常為二維笛卡兒座標系,故僅可表示兩個變數(稱為「內生變數」(endogenous variables))之解,因此其他因素歸類為其他狀況不變之模型外決定之因素(稱之為「外生變數」(exogenous variables))
    3. 形式化的說明
      若以形式化的方式說明趨勢律和其他狀況不變,可以由下述討論表示。假設某事物或現象 y 受 n+1 個因素影響,其中 x 為主要因素,其餘 z1, z2, … zn 等 n 個因素為次要或干擾因素,則可以表示為
      y=f(xz1, z2, … zn)
      若所有次要因素對 y 的影響互相抵消,或太小可以忽略以至於不存在,則我們關心的是「x 造成 y」的因果關係可表示為
      y=f(x)
      但以函數形式而言,此函數是確定的 (deterministic)「x 造成 y」陳述,故會有因此認為 x 與 y 的關係為確定律,但是實際上因爲「x 趨於造成 y」或「當其他狀況不變時,x 造成 y」的關係(雖然嚴格來說,其他狀況不變不等同於 z1, z2, … zn 不存在 (∀ z, z=0, )),此時比較好的方式為寫作
      y=f(x)+e
      e 為帶有隨機性質的變數,代表x以外之影響,通常具有期望值為零的特徵,表示平均而言對 y 沒有影響。
    4. 實證經濟學方法論
      綜觀傅利曼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他主張理論為預測事實的工具,故預測能力為檢定理論的標準。至於因果關係或科學說明的追求,則非實證經濟學方法論的重點。
      1. 批評
        不真實的假設與由抽象事實所得到的理想化假設有本質上的不同 (Simon 1963),若經濟學家可任意地作假設,他首先所要回答的問題是在該假設在起始時如何得到,若該假設是先驗的,他是否有事實的基礎,還是憑空想像。若理論的假設是虛假的,當理論的預測不正確,不符合經驗資料時,要如何驗證與修改理論
  5. 模型在經濟哲學中的相關議題結論
    1. 理論模型、實證模型
      經濟學家慣將經濟模型分為理論模型和實證模型,理論模型多為由公理假設演繹推導,實證模型的目的為統計資料分析,通常分別代表理論學者、實證學者兩個不同陣營(有如物理學界的理論學家與實驗學家之間的分野),也代表了理論優先或資料優先的兩種不同的知識態度。
      1. 理論模型
        1. Hausman (1992) 認為模型的作用為透過模型分析去探討理論的特徵,也就是在給定的前提假設下使用數學或邏輯運算來探究會得到何種結果。這是演繹式的「概念探索」(conceptual exploration),這個「模型世界」表徵的是理論的經濟世界, 不需要求模型與真實世界有任何連結。
        2. Sudgen (2000, 2009) 認為理論模型是「可信的世界」(credible world),與真實世界適切的連結。他的模型配適的的歸納邏輯可以如下表示:若證據 ei 與模型 M 的某一因素 mi 相符,則我們可歸納得出 M 就此層面真實地表徵了真實世界,故我們可以推論至模型與現實世界具有相同的起因結構。
      2. 實證模型
        實證模型雖然為作為處理資料的工具,但是在模型選擇 (model selection)(在眾多的模型中選擇最適合的模型)和模型認定 (model identification)(確定模型的結構)也會受對理論的考量影響,這些經濟學者的考量混合本體論和知識論的考慮
    2. 模型與表徵
      建立表徵定理的訴求與模型在科學哲學中被視為一種科學表徵相輔相成,模型可是表徵或表徵的工具,但就模型的真值有不同的意見。
      模型有不同的形式 (form)。一般以為對同一事物而言,不同形式的模型之間可以完整地互相轉換,不會有未表徵的資訊,所以它們之間並無差異。但是學者認為不同的模型可以具有不同的知識推理能力
    3. 模型與類比
      模型為一種類比,類比奠基於相似性,但相似性可以不是僅是經驗型態的相似,非觀察到的事物亦可用類比來表示,有如隱喻 (metaphor) 的作用。
      在經濟學中亦不乏物理與生物的類比如將市場類比為物理的力和超距作用、將經濟變數的隨機漫步特徵類比為布朗運動 (Brownian motion)、與將經濟行為比擬為生物演化行為。這些不同種類的經濟類比模型可做為模型獨立性的例證,表示經濟模型建構的靈感、組成因素可以來自於外部因素,獨立於經濟理論,同時透過由模型推理可以幫助完成理論的推導。
  6. 結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討論經濟理論-模型-真實世界之間三者的關係,以及經濟學家進行研究背後的思想
說實在,真的很難懂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總體經濟學(六版)--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第三章 生產力、產出與就業

 第03章 生產力、產出與就業

  1. 生產函數
    1. 公式
      Y=A*F(K,N)
      Y:某固定期間內的實質產出
      A:代表整體生產力,表示資本與勞動數量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K:為資本數量
      N:為勞動僱用數量
      F:為表示Y、K、N關係的函數
      該公式在整體經濟與個別廠商的行為討論上皆可適用,並代表在固定期間內經濟體系或廠商可以生產的產出數量多寡,與資本存量與勞動僱用量有關
      1. 性質
        1. 隨資本存量的提高,將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出
        2. 雖然產生會隨資本數量提高而增加,但產出的幅度會隨資本數量提高而降低
    2. 資本邊際產出MPK
      代表資本存量每增加一單位,可使產出增加的幅度。
      由於資本存量增加ΔK,可以讓產出增加ΔY,因此MPK可以ΔY/ΔK表示
      1. 資本邊際生產力遞減
        資本邊際產出隨資本存量而減少的變化
        當資本存量相當高時,勞動相對資本的比例已達一定程度,此時再增加資本存量的效益便相對有限。
    3. 勞動邊際產出MPN
      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能額外增加的產出
      與MPK一樣有邊際遞減的情況
    4. 供給面衝擊、生產力衝擊
      描述生產函數位置上下移動之變化
      正面的衝擊會提高產出水準,反之亦然
      影響因素如政策、技術、資本、勞動等
  2. 勞動需求
    1. 假設
      1. 勞動素質均一
      2. 僱用勞動的工資水準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下決定的
      3. 廠商以極大化其利潤為目標,作為其雇傭勞動數量多寡的因素
    2. 勞動邊際產出與勞動需求
      1. 勞動邊際產值MRPN
        代表多僱用一單位勞動可以額外增加的收入
        MRPN=P*MPN
        P:價格
        MPN:勞動邊際產出
      2. 在其他情況不變之下,實質工資的降低會提高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數量,反之亦然。
    3. 勞動邊際產出與勞動需求線
      1. 關於勞動需求曲線ND
        在任何實質工資水準下,勞動邊際產出線與實質工資線的相交位置,決定出廠商利潤最大的勞動投入數量
        1. 此需求為對"勞動"的需求而非對"勞工"的需求
          也就是說"勞動"可依實際狀況與需要,以工作幾小時或多少就業人數等不同方式來表達
        2. 依實際應用狀況而定,勞動數量不一定要用整數來表示
      2. 影響勞動需求曲線位置的因素
        1. 有利的供給面衝擊
        2. 資本存量的規模大小
          當資本存量增加,會提高每一單位勞動可以使用的機器與設備數量,使既有勞動的生產力與勞動邊際產出獲得提升
  3. 勞動供給
    1. 休閒leisure
      經濟學家以休閒的概念來描述所有非工作以外的活動,包括吃飯、睡覺等
      個人為極大化福利,會使其工作獲得的收益來彌補因工作減少的休閒
    2. 實質工資與勞動供給
      實質工資為勞動供給放棄休閒所獲得的實質所得,為決定勞動供給數量多寡的重要因素
      1. 完全替代效果
        因實質工資提高使勞動有提供較多勞動力的變化,稱為實質工資提高對勞動供給數量影響的替代效果
      2. 完全所得效果
        因財富增加而使勞動提供較少勞動力的變化,稱為實質工資提高對勞動供給數量影響的所得效果
        預期未來實質工資的提高也會產生完全所得效果
      3. 實證
        暫時性的實質工資上揚會提高總合勞動供給數量,但恆常性的實質工資上升則會降低總合勞動供給數量
        除了恆常與暫時之外,家庭狀況與所得稅率等也會影響
    3. 勞動供給曲線
      在預期未來實質工資水準等影響勞動供給數量等因素維持不變之下,個人勞動供給曲線顯示出勞動供給數量與目前實質工資水準的互動關係
      1. 影響勞動供給曲線位置的因素
  4. 勞動市場均衡
    此模型是建立在實質工資可以迅速調整使勞動供給與需求可隨時維持均等的假設上
    優點在於簡單性,與能夠分析經濟變動與經濟政策對就業與實質工資的影響
    缺點是無法討論失業問題,因為古典模型認為有意願工作者皆能在均衡實質工資下獲得工作
    1. 充分就業產出
      任何能夠改變充分就業水準下之就業數量與生產函數的因素,也能改變充分就業產出水準
      Y(bar)=A*F(K,N(bar))
      Y(bar):充分就業產出
      該公式指出在一定的資本存量下,充分就業產出受充分就業水準之就業數量N(bar)與生產函數的技術所影響
      1. 不利的供給面衝擊降低充分就業產出的方式
        1. 使生產函數中的生產力A下降
        2. 使勞動需求下降,使充分就業水準的就業數量下降
  5. 失業
    1. 台灣勞動力分類(https://stud.stat.gov.tw/public/Data/2320112102.pdf)
      1. 民間勞動力: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 15 歲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 包括就業者及失業者
      2. 就業者: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 15 歲從事有酬工作者,或從事 十五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者
      3. 失業者: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 15 歲同時具有下列條件者
        1. 無工作
        2. 隨時可以工作
        3. 正在尋找工作或已找工作在等待 結果。
          此外,尚包括等待恢復工作者及找到職業而未開始工作亦無報酬者
      4. 非勞動力: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年滿 15 歲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 人口,包括因就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想工作而未找工作及其他原因等而未工作亦未找工作者
      5. 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占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之比率
      6. 失業率:失業者占勞動力之比率。
    2. 失業的種類與型態
      1. 摩擦性失業
        因勞動者為尋找合適工作與廠商為招募適合員工而出現的失業稱為摩擦性失業
      2. 結構性失業
        經濟不在衰退階段而出現的長期性失業
        原因:
        1. 不具有技能與技能較低者通常無法找到合適與長期性工作
        2. 產業的沒落或地區經濟的衰退使勞動力的出現重新配置
      3. 自然失業率
        充分就業產出下的失業率u(bar)
        實際失業率為u,當實際產出在自然產出上下作變化時,實際失業率將在自然失業率上下作波動
        1. 循環性失業u-u(bar)
          實際失業率與自然失業率的差
          當循環性失業率>0時,表示經濟體系的產出與就業低於充分就業的水準,反之亦然
  6. 歐肯法則
    根據歐肯法則指出,邊際產出與充分就業產出差距百分比等於循環性失業的兩倍
    因為當循環性失業提高時,其他與產生多寡有關的因素,如勞動力人口數、單位勞工每週工時、勞動的平均生產力等,也會同步下滑,因而加強失業的影響效果
    1. 該公式也可以改寫為
      ΔY/Y=3-2Δu:以成長率表示的歐肯法則
      ΔY/Y:代表產出成長百分比
      Δu:代表失業率的變動
      該式指出當失業率上升時(Δu>0),實際產出成長率將低於3%
      而當失業率變動為0時,產出的成長率為3%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總體經濟學(六版)-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第一章 總體經濟學導論、第二章 國民所得統計與經濟結構

Andrew B. Abel, Ben S. Bernanke, Dean Croushore著
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


 第01章 總體經濟學導論

  1. 總體經濟學的焦點
    1. 關心的議題
      1. 決定一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原因為何?
      2. 造成一國經濟活動出現波動的原因為何?
      3. 造成失業出現的原因為何?
      4. 造成物價上揚的原因為何?
      5. 全球經濟體系變遷對一國經濟的影響為何?
      6. 政府的政策可以用來改變一國的經濟表現嗎?
    2. 加總(aggregation)
      將個別經濟變數進行總和以獲得經濟整體的合計水準之過程
      使用加總概念,並強調總和消費、總和投資與總和產生等總和數量,此為總經與個經最主要的差異。
  2. 總體經濟學家的工作
    大多數的總經學家致力於事件發生後的分析工作(總體經濟分析),或從事了解整體經濟結構運作的研究(總體經濟研究)
    1. 評估經濟模型的四個標準
      1. 假設是否合理或實際
      2. 理論與模型是否本身易於理解與操作,並適用在分析實際問題上
      3. 由這些模型或理論所獲得的推論,是否可以進行實證分析?或者能以實證資料加以印證。
      4. 當理論或模型推論與實際資料進行比較時,是否一致
  3. 總體教科學家的爭論
    經濟政策在實證與規範分析上的差異是爭論的原因
    1. 實證分析
      研究一個政策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2. 規範分析
      是否實行某種政策,此判斷不僅需要經濟運作的科學考量,還需含括政治、偏好等價值判斷

第02章 國民所得統計與經濟結構

  1. 國民所得統計:產出、所得與支出的測量
    在一段時間內,經濟體系的活動量可以由以下三種層面加以測量
    1. 產出法:生產的數量扣除中間投入或使用的產品
      將各項商品與勞務產出的市場價值加總,得到國民產出水準測量值,但是必須排除作為中間生產商品的產出值
      1. 生產者的附加價值就是生產商品之價值於扣除其原料投入投入價值後的剩餘部分,產出法就是將附加價值加總起來
    2. 所得法:生產者獲得的所得
      加總各生產者所得,而得到國民產出水準測量值,其中包括勞工的薪資與企業主的利潤
    3. 支出法:因購買最終產品而支出的金額
    4. 統計結果的一致性
      1. 根據定義,某一段期間內所生產之商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等於消費者購買該商品或勞務時的支出金額,因此產出法(測量商品的市場價值)與支出法(測量對商品的支出額度)將獲得相同的測量結果
        1. 這邊假設本期內所有的生產均可銷售出去
          如果企業無法完全銷售,剩下的商品視為企業自行購買
      2. 由於賣方的收入必等於買方的支出,而賣方的收入可視為其參與經濟活動之後的總所得(包括提供勞務或商品的所得、稅賦、利潤等)
        此時總支出等於總所得
      3. 結論:總產出=總所得=總支出
        該式稱為國民所得恆等式,是編制國民所得帳的基礎
  2. 國內生產毛額
    1. 由產出面衡量GDP
      定義GDP為"在特定期間內,一國境內所有新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1. 市場價值
        由於市場價值可反映不同商品在經濟體系內的重要性,以市場價值來衡量產出水準便具有經濟上的參考意義
        1. 未經市場交易的商品與勞務價值,但也會算進GDP
          如地下經濟(由流通中通貨剩餘來衡量)、政府服務(由生產成本來衡量)
      2. 新生產之商品與勞務
        GDP只能含括本期內新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價值,不能計算在前期已經生產的商品價值
        如二手屋的交易價值不能算入,但仲介費可以算入
      3. 最終商品與勞務
        1. 中間商品與勞務
          指同一期間內,用來生產其他商品或勞務的投入
          如製造麵包的麵粉、運送麵粉的勞務
        2. 最終商品與勞務
          不屬於中間商品的其他商品與勞務,其屬於生產過程的最末端
          如麵包、運送麵包的勞務
          1. 資本財
            一種被生產出來的商品,並且將被用來生產其他的商品與勞務,與中間商品不同之處在於,資本財不會在其生產的年份內耗用殆盡
            國民所得帳將資本財視為最終商品而得以納入GDP的原因是"新增資本設備代表經濟活動能力的提高"
          2. 存貨
            代表廠商尚未出售的製成品、在製品與材料等項目
            1. 存貨投資
              意指存貨總金額於本年度增加的部分
              存貨投資視為最終商品,可以計算在本年度GDP額度中,因為存貨增加代表未來的生產力將會提高
      4. GDP與GDP
        GDP=GNP-NFP
        GNP(國民生產毛額):在特定期間內,由該國生產要素所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NFP(要素國外所得淨額):國內生產要素在海外生產所得減去外國生產要素在本國生產所得之淨額
    2. 由支出面衡量GDP
      定義GDP為在特定期間內,對一國境內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支出額度,並分為四種類型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金額
      1. 所得與支出恆等式
        Y=C+I+G+NX
        Y:GDP=總產出=總所得=總支出
        C:消費金額
        I:投資金額
        G: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支出金額
        NX:商品與勞務的淨出口金額
      2. 消費支出
        國內家計單位對各項最終商品與勞務的支出金額,故包含對進口品的支出在內,是所有部門別支出中最大者
        可再細分:
        1. 對耐久財消費金額
          使用期限較長商品的消費支出,如汽車、電視機
          (但不包括房子,房子被視為投資項目)
        2. 對非耐久財消費金額
          使用期限較短商品的消費支出
        3. 各項勞務
          教育、健康等支出
      3. 投資支出
        1. 新增資本財支出(固定設備投資)
          1. 企業固定資本設備投資
            企業對建築物、各項設備與軟體的投資支出
          2. 住宅設備投資
            被視為資本財投資是因為房屋的建造為人類提供一段長時間的居住防護服務
        2. 廠商的存貨增加(存貨投資)
      4. 政府購買支出
        指政府對當期所生產之商品與勞務(不論國內外)的購買金額,另外也包含政府投資的部份
        1. 不算入支出的部分
          1. 移轉支出
            這些支出是針對特定族群或個人的照顧行為,而不是為了購買商品與勞務的交易行為,因此不能計入政府支出額度與支出面的統計項目。
          2. 發行公債而背負的債息支出
      5. 淨出口
        出口減進口金額後的淨額
        出口代表外國居民對該國生產之商品與勞務的購買
        進口代表本國居民購買外國生產之商品與勞務
    3. 由所得面衡量GDP
      加總各生產者因提供生產要素而獲取之所得來計算GDP,這些所得包括利潤與支付給政府單位的稅賦
      1. 國民所得
        1. 受雇員工薪資
        2. 業者所得
          非公司體系之企業主所得,包含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
        3. 個人租金收入
          包含版稅、藝術創作等
        4. 企業利潤
          企業收入在扣除薪資成本、利息、租金及其他成本後的餘額
          1. 保留盈餘
            企業利潤在扣除稅賦與股息後的剩餘,這是企業可以保留在公司內部並且加以利用的經營利潤
        5. 利息淨額
          個人從企業或國外賺取的利息收入扣除個人的利息費用支出後之淨額
        6. 生產稅與進口稅
          指企業的間接稅,如銷售稅、貨物稅,另外也包括關稅、個人房屋稅
        7. 企業年度移轉收入淨額
          企業在支付薪資、稅賦或勞務支出之外,其他必須支付給個人、政府單位、或國外部門的金額,包含慈善捐款、保險給付
        8. 公營事業年度盈餘
          公營事業盈餘來自政府經營事業的年度盈餘
        9. GDP=國民所得+統計誤差+折舊+要素所得淨額
          1. 國民所得+統計誤差=國民生產淨額(NNP)
            NNP+折舊=GNP
            GNP-NFP=GDP
          2. 折舊(固定資本消耗)
            指固定資本在所得計算年度內,因從事經濟生產活動而耗損的價值,另外也包含因陳舊過時而廢棄的價值。
      2. 民間部門所得、民間可支配所得
        代表民間部門實際可支用的所得額度
        民間可支配所得=Y+NFP+TR+INT-T
        Y:國內生產毛額GDP
        NFP:要素國外所得淨額
        TR:來自政府部門之移轉收入
        INT:來自政府公債之利息收入
        T:各項稅賦
      3. 政府部門所得、政府所得淨額
        政府所得淨額=T-TR-INT
        TR:來自政府部門之移轉收入
        INT:來自政府公債之利息收入
        T:各項稅賦
      4. 民間可支配所得+政府所得淨額=國民生產毛額
        (Y+NFP+TR+INT-T)+(T-TR-INT)=Y+NFP=GDP
  3. 儲蓄與財富
    1. 總和儲蓄的衡量
      1. 民間儲蓄
        民間可支配所得-消費支出
        S.pvt=(Y+NFP-T+TR+INT)-C
        *民間投資不在消費支出之中
      2. 政府儲蓄
        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S.govt=(T-TR-INT)-G
      3. 國民儲蓄
        民間儲蓄與政府儲蓄之和
        S.pvt+S.govt
        GDP+NFP-C-G=GNP-C-G
    2. 民間儲蓄的用途
      1. 儲蓄用途恆等式
        S.pvt=I+(-S.govt)+CA
                 =Y-(T-TR-INT)-C
        *T-TR-INT=net T=net government income
        1. 過程
          S=S.pvt+S.govt
            =GDP+NFP-C-G
            =(C+I+G+NX)+NFP-C-G
            =I+(NX+NFP)
            =I+CA
          S-S.govt=I+(-S.govt)+CA
          S.pvt=I+(-S.govt)+CA
        2. 民間儲蓄的三項用途
          1. 從事民間投資I
          2. 融通政府預算赤字-S.govt
            政府從民間借入資金以融通其財政赤字
          3. 融通經常帳餘額CA
            如果為正,外國人必須向本國人介入資金,來補足繳付給本國人的資金
            反之亦然
            1. 經常帳餘額CA
              為外國購買本國產品與勞務所付之金額-本國為購買外國產品與勞務所付之金額
    3. 儲蓄與財富的關係
      1. 存量與流量
        流量與存量的變動率
        1. 流量變數
          經濟變數的數值經由"一段期間"累積而來
        2. 存量變數
          經濟變數的數值經由"特定時點"測量而來
      2. 財富與儲蓄
        1. 財富
          任何經濟個體的財富總額(淨值),為特定時點測量的結果,為存量變數
        2. 儲蓄
          一段期間內資產的累積或債務的減少,是單位時間內的測量結果,為流量變數
      3. 國家財富
        1. 國家財富來自全國民眾的總財富,包含兩部分
          1. 國內實體資產,如資本財與土地
          2. 本國持有之外國資產淨額
            來自本國持有的外國資產總額(外國股票、債券或本國人民經營的工廠)-本國的對外負債(外國人民持有的本國實體與金融性資產)
          3. 但並不包含本國人民持有的國內金融性資產
            因為本國某位人民的國內資產必定是另一位本國人民的債務
        2. 國家財富總額的變化
          1. 構成國家財富的資產與負債金額產生變化
            如股價上漲,因資產價值升高帶動國家財富增加
          2. 當國民儲蓄金額改變後,國家財富也會改變
            儲蓄來自投資I與經常帳盈餘CA,這兩種也能帶動國家財富等額增加
  4. 實質GDP、物價指數與通貨膨脹
    1. 實質GDP
      1. 名目變數
        以當期的市場價格作為計算基礎
        1. 名目GDP、當期價格GDP
          利用計算當期的市場價格所算出來的GDP
      2. 實質變數
        以基期價格為計算基礎,代表經濟體系各年度的實質產出能力
        1. 基期
          在計算生產價值時,所設定的價格標準
          對基期年度而言,其名目GDP就是實質GDP
        2. 實質GDP
          意指是利用經濟體系在特定年度(基期)的市場價格所計算出來足以代表其生產能力的數值
    2. 物價指數
      物價指數就是針對某特定商品與勞務組合,計算其平均價格水準相對於特定基期價格水準的變化程度
      1. GDP平減指數
        代表所有組成GDP之商品與勞務的平均價格,也就是名目GDP被物價灌水的部分
        GDP平減指數=100*名目GDP/實質GDP

        EX:第一年GDP平減指數為100,第二年GDP平減指數為106.5,代表第二年的平均物價水準比第一年上升6.5%
      2.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只衡量消費財的價格變化狀況,以各月一籃子商品與勞務的當月價值除以其基期價值後,再乘以100得出
        1. 與GDP平減指數的差異在於,GDP平減指數是每季衡量一次,CPI是每月均有的資料
        2. 計算CPI必須使用到的兩種基期資料
          1. 價格參考期間的基期,在這段期間內的價格就是基期價格
          2. 支出品項的基期,根據這段期間內所選定的一籃子商品與勞務,觀察其各月價格的變化情況
        3. 建構消費者物價指數
          計算的五步驟
          1. 固定一籃的產品
            找出那些價格變動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產品
          2. 找出相關的價格
            將各種與民生相關的產品找出以後,接著找出其價格
          3. 計算出成本
            計算出相同的一籃產品,在不同時期的成本為若干
          4. 選擇基期與計算指數
            選擇某年為基期,他年為當期(current year)
            CPI=(當期一籃產品的價格/基期一籃產品的價格)*100
          5. 計算通貨膨脹率
            利用CPI來計算第T年通貨膨脹率
            (CPI,t-CPT,t-1/CPT,t-1)*100
      3. 通貨膨脹
        π.t+1=P.t+1-P.t/P.t=ΔP.t+1/P.t
        ΔP.t+1=P.t+1-P.t,代表價格由t期到t+1期之間的變動量
  5. 利率
    利率是借款者允諾將支付給貸款者的報酬
    1. 實質利率與名目利率
      1. 實質利率、實質報酬率
        這項資產在計算期間內實質價值(或購買力)的增加情況
        實質利率=名目利率-通貨膨脹率
                          =i-pi
        1. 預期實質利率
          由於名目利率是既定的,實質利率的水準便繫於借貸雙方對於通膨率的預期程度
          預期實質利率=名目利率-預期的通膨率
                                   r =i - pi`e
          1. 經濟學家測量預期通膨率的方式
            1. 對社會大眾進行問卷調查
            2. 假定社會大眾接受政府或民間單位對於通膨率的預期數據
            3. 認為社會大眾會根據近期的通膨水準做預期
      2. 名目利率、名目報酬率(一般大眾說的"利率")
        指資產在計算期間內名目價值增加的情況,寫作i

《總體經濟學(六版)--萬哲鈺,陳玉瓏,高崇瑋編譯》-第七章貨幣市場、貨幣與價格

 第07章 貨幣市場、貨幣與價格

  1. 何謂貨幣?
    1. 貨幣功能
      1. 交易媒介
        減少交易媒合的成本
      2. 計價單位
        以貨幣單位衡量物品的經濟價值
        (高度通膨時,計價單位與交易媒介不一定為同一物)
      3. 價值儲藏
        其他具有價值儲藏功能的資產,如股票、債券、房地產
    2. 貨幣總計數
      由於個別資產具有不同的貨幣性質,我們無法以單一的測量標準說明所有情況,所以多數國家都使用數種不同的測量指標,說明其國內的貨幣總計數
      以下是美國的貨幣總計數
      1. 狹義貨幣供給量M1
        1. 流通中通貨
        2. 旅行支票餘額
        3. 活期存款餘額(不付息的支票存款帳戶)
        4. 其他支票存款帳戶餘額
          主要指付息支票的存款帳戶
      2. 廣義貨幣供給量M2
        M1+其他貨幣性較低的資產
        1. 儲蓄存款餘額
        2. 小額(低於美金十萬)定期存款餘額
        3. 非法人機構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餘額(MMMFs)
          將投資人的資金投資於短期有價證券,並支付投資人市場利率,也允許投資人簽發支票
        4. 貨幣市場存款餘額(MMDAs)
          與MMMFs相似,唯一差異是MMDAs由一般商業銀行或儲貸機構發行
    3. 貨幣供給
      經濟體系內可使用的貨幣數量
      1. 公開市場操作
        中央銀行藉由向大眾或政府買進公債或金融資產來增加流通中的通貨,藉由向大眾賣出政府公債來減少通貨。
  2. 資產配置與資產需求
    1. 投資組合
      將財富分配到各種不同的資產
      1. 預期報酬
        個人猜想這項資產可能會提供的報酬水準
        1. 資產報酬率
          單位時間內,資產價值增加的部分
          EX:銀行帳戶的報酬率就是其存款利率
      2. 風險
        某單一資產或某一組合資產具有高風險,意指其事後的實際報酬率與事前的預期報酬率差距很大
      3. 流動性
        該資產轉換成其他資產(例如商品、勞務,或其他資產)的方便性,包括轉換手續的難易程度與轉換程度
      4. 到期日
        資產到期並將本金退還給投資人的日子,多數偏好到期日短
        1.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當債券市場達到均衡時,A方案與B方案雖然提供投資人長短期限不同的投資方式,但兩方案在兩年計畫期間內提供的平均預期報酬必須相同
          但是該理論無法說明為何長期債券利率經常會高於短期債券利率的現象
          1. 期限結構
            指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利率存在差異的現象
          2. 風險貼水
            長期債券實際利率高於理論預期值的部分
  3. 貨幣需求
    對貨幣性資產的需求額度,個人的貨幣需求額度就是在成本與效益之間做取捨,他願意負擔多少成本來換取貨幣提供的流動性。
    1. 價格水準
      物價水準越高,透過人們對流動性需求增加的效果,提高了經濟體系的名目貨幣需求量。
    2. 實質所得
      高所得代表消費金額多,需要較高的流動性,故貨幣需求量將隨經濟體系實質所得水準增加而提高。
      1. 貨幣需求成長速度不如所得增加速度的原因
        1. 高所得族群(個人、廠商)使用貨幣的效率較佳
          1. 如在銀行開設資金管理帳戶
        2. 經濟體系的金融複雜化程度往往隨所得水準提高而增加
          1. 除了持有貨幣之外,還可以使用信用卡
    3. 利率水準
      當非貨幣性資產的報酬率i增加時,貨幣需求減少,而當貨幣資產的報酬率i`m上升時,貨幣需求增加。
    4. 貨幣需求函數
      1. 公式:M`d=P*L(Y,i)
        因為貨幣的名目報酬率鮮少變動,因此忽略i`m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效果
        1. 可改寫為M`d=P*L(Y,r+pi^e)
          r:實質利率
          pi^e:通貨膨脹率
          該式指出在任何既定的預期通膨率之下,實質利率升高將使名目利率增加,於是貨幣需求便下降
          同理,在任何實質利率下,通膨率升高也會使貨幣需求下降。
        2. 可改寫為M`d/P=L(Y,r+pi^e)
          M`d/P:實質貨幣需求量、實質餘額(以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數量來表示)
      2. 符號說明
        1. Md:名目貨幣需求量(以貨幣單位衡量的貨幣需求量)
          P:價格水準
          Y:實質所得或產出水準
          i:名目利率水準,以非貨幣性資產的報酬率代表
          L:實質所得與名目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函數關係
    5. 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1. 財富水準
        影響有限,因為當整體所得水準與交易金額維持不變時,當個人財富愈多,其所願意增加持有的貨幣數量將愈少,因為其他更具報酬力資產更有吸引力。
      2. 風險
        當非貨幣性資產的風險增大時,基於安全理由會增加對貨幣的需求量,因此當投資風險升高時,貨幣需求增加。
        在嚴重的通膨時,持有貨幣的風險增加,人們會降低對貨幣的需求
      3. 其他資產流動性
        當其他資產可以轉換成現金的方便性提高時,大眾對於貨幣的需求便下降。
      4. 支付方式
        在金融體系不斷推出新的資金提存技術後,民眾對持有貨幣的需求將愈來愈少
    6. 貨幣需求彈性
      貨幣需求在這些總體經濟變數改變後所產生的反應程度
      如貨幣需求的所得彈性、利率彈性等
      1. 貨幣需求的所得彈性、利率彈性各是多少
        1. 貨幣需求的所得彈性為正數
          當貨幣需求所得彈性為正數時,代表貨幣需求會隨所得增加而增加
          當其小於1時,代表貨幣需求隨所得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並不如所得增加幅度
        2. 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負數
          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負,但數值很小
          負的貨幣需求利率彈性指出,當非貨幣性資產的利率上升後,大眾會降低持有貨幣的需求。
    7. 流通速度與貨幣數量學說
      1. 流通速度
        在單位時間內,一單位貨幣被轉手的次數
        V=名目GDP(P*Y)/名目貨幣存量(M)
      2. 貨幣數量學說
        指出實質貨幣需求與實質所得間具有比例關係
        1. 公式M`d/P=k*Y
          M`d/P:實質貨幣需求
          Y:實質所得
          k:常數
          假設貨幣流通速度固定為1/k,不受到所得與利率水準的影響
  4. 資產市場均衡
    當個別資產的需求量等於固定的供給數量時,資產市場達到均衡。
    1. 均衡分析的相關假設
      假設所有貨幣性、非貨幣性資產具有相同的風險與流動性
      在此假設下,分析資產市場均衡只要關心貨幣供給是否等於貨幣需求即可
      需求量:M`d+NM`d=名目財富總額
      供給量:M+NM
      總和:(M`d-M)+(NM`d-NM)=0
      (M`d-M):超額貨幣需求量
      (NM`d-NM):非貨幣資產超額需求量
      結論:當貨幣供給=貨幣需求時,非貨幣性資產的供需也會相等,當兩種資產的供需皆相等時,資產市場達到均衡。
    2. 資產市場均衡條件
      P=M/L(Y,r+pi^e)
      M:名目貨幣供給
      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名目貨幣供給量M增加一倍,將使物價水準也同時增加一倍
      名目貨幣供給增加將誘使人們增加對商品與勞務的名目支出需求,這項增加的支出需求會導致物價水準上升。物價水準將持續上升,直到人們滿足於既有的實質貨幣供給水準為止,此時資產市場也達到均衡狀態。
  5. 貨幣成長與通貨膨脹
    通膨預期方程式:ΔP/P=(ΔM/M)-(ηy*ΔY/Y)
    ηy:貨幣需求的所得彈性
    ΔY/Y:所得變動百分比
    ηy*ΔY/Y:實質貨幣需求成長率
    該式指出經濟體系的"通膨率"是其"名目貨幣供給成長率"減去經所得成長調整後的"實質貨幣需求成長率"
    1. 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名目利率
      在通膨率較高期間,假設其他情況不變,預期的通膨率也會較高,連帶造成名目利率同時升高。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之研究-江孟勳〉


  1. 前言
    1. 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
      此一詞彙源於一九二零年代,基督新教徒相信聖經字面上的主張正確無謬 誤,應依照聖經字面的解釋來詮釋教義,同時強調末世來臨的觀念,並且主張與 其周圍道徳墮落的世界分離,進而批判自然科學裡的達爾文主義、社會的世俗化 與道德淪喪
      基本教義派人士希望回歸根本,重新去強調基督教傳統裡的一 些基本價值。這指的是忠於《聖經》內容的字面詮釋,以及對部分核心教義的接 納。此後,「基本教義派」一辭即開始草率被應用在世界其他宗教改革運動中 
    2. 原教旨主義(Salafiyyah)
      原教旨主義的實質內涵,指的是在二十世 紀末,強調與重申伊斯蘭信仰中根本原則的一連串且產生原因多元的人、事件與 運動的集合體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主要宗旨乃是對於伊斯蘭中的根本教義價值觀的再強 調,以及依照這些強調的根本原則來重新形塑伊斯蘭社群,其中所要注意的是此 思想乃是藉由伊斯蘭本身的根本原則來滿足與迎接當代的需求與挑戰
  2. 近代伊斯蘭復興運動之發展
    是在十 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由阿富汗尼(Jamal al-Din al-Afghani,1839-1897)和穆罕默 德.阿布都(Muhammad Abduh,1849-1905)所代表現代伊斯蘭改革運動中的主要思想。
    原教旨主義者有鑒於人類透過理性思考所產生的主張,違反了伊 斯蘭的根本價值與教義的現象而欲對其進行改革,所以「原教旨主義」乃一推動 改革思潮之運動。
    1.  Ahmad ibn Hanbal 所創立的 Hanbalite 法學派可謂是原教教旨主義最早的思想根源
      1. 他主張阿拉所啟示文本的權威性與重要性,要比人的理性與主觀 性判斷擁有絕對優越且崇高的地位。他反對早期神學家那種主觀性或是神秘性的 詮釋方法,主張用阿拉伯哲學觀點來確立伊斯蘭正統觀念。
        而其主要的依據乃是 透過對先知穆罕默德及其早期門徒的言行與所確立的規範來確立伊斯蘭
      2. 主張摒除神學(Kalam)的影響。他認為許多宗教事務的問題之所以產生爭論乃 是因為不同的神學派別利用了個別的主觀性的創新理念(Bid’ah)來建立這些議題 的正統性觀點
      3. 主張嚴格的遵守古蘭經、遜那(Sunnah)以及早期穆斯林 的公議(Ijma’)
      4. 他規範了一系列關於獨立理性判斷(Ijtihad)使用時機的指 導方針,並且同時也限制了關於類比(Qiyas)的使用
    2. Ibn Taymiyyah(1263-1328)。Ibn Taymiyyah 的思想大體上是承襲了 Hanbali 學派的傳統
      1. 強調古蘭經的地位以及伊斯蘭信仰的核心價值獨一神的概念,並且 應用了希臘的哲學觀點來證明伊斯蘭與理性的相適性。
        這樣的主張在當時正值伊 斯蘭正統嚴重的受到了蘇非主義思想的影響,而促使外來文化的大量融入伊斯蘭 之中,以及關於當時蘇非大師的言行的影響力超越了古蘭經和聖訓(Hadith)的現 象,起了很大的匡正作用
      2. 主張反對盲目的遵從中世紀的法學家的論 證與規範(Taqlid),他認為應該有條件及限制的運用獨立的理性判斷(Ijtihad)來詮釋古蘭經和聖訓,如此才能避免伊斯蘭的發展的僵化與停滯
    3. 繼承了 Ibn Taymiyyah 的思想,而將此理念達到另一波頂峰的是發生在十八 世紀的瓦哈比運動(Wahhabiyyah, Wahabbism)
      1. 動強調純粹化的伊斯 蘭,主張應該要去除當時許多非伊斯蘭的儀式,如對死去的聖徒崇拜或是聖陵的 建造與朝覲等等
      2. 強調伊斯蘭中教義主張與觀點來源,必須要完全的 符合古蘭經與早期先人的傳統,任何違背或是被證明出違反前述伊斯蘭權威性根 源的主張,都應該被排除
      3. 主 張真正純淨的伊斯蘭所依據的根源,應該是古蘭經、順那以及聖訓(Hadith)。同 時也反對任何非建立在上述根源基礎上所做的創新(Bid’ah)
      4. 反對 依照遜尼四大法學派所詮釋出的觀點,而應該直接訴諸於古蘭經和順那等,即使 他們思想依據漢巴里法學派(Hanbalite),但是只要有關於漢巴里法學派的觀點被 證實出與古蘭經與先人的傳統有所違背,仍然是要摒棄的。
        對於獨立理性判斷 (Ijitihad)的看法,則是認為這項能力的運用亦必須受限於權威根源,不可濫用 。
      5. 瓦哈比運動後來結合了政治勢力而建立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成為近代典型宗教 與政治有密切不可分割的最好例子。
      6. 其他類似瓦哈比運動,針對穆斯林社群在道德和社會的衰敗而產生的復興改革運動
        1. 奈及利亞 的 Usuman Dan Fodio(1754-1817)
        2. 印度的 Ahmad Sirhindi(1564-1624)與 Shah Wali Allah(1702-1762)
        3. 當時的復興改革運動純粹是由於伊斯蘭內部的自發性改革措施,並非是受到 任何外力的刺激所致
    4. 十九、二十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發展,正是受到了外來勢 力的重大挑戰與影響,使穆斯林面對數個世紀以來在伊斯蘭世界中從未面臨的問 題。對當時穆斯林世界而言,主要的外來勢力的影響乃是歐洲勢力的入侵,而宗 教復興與改革運動就是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所做出的回應
      尋求伊斯蘭的一種認同與 定位,期望透過這樣的過程來解決伊斯蘭社群所遇到的危機,使伊斯蘭能再發揮 其時代性的功能,使伊斯蘭重新恢復其活力。
  3. 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之發展
    1. 傳統的原教旨主義者,著重於教義與道德等方面的改 革
      例如強調嚴格的一神信仰,討論神聖的本質為何,去除任何非伊斯蘭的信仰 儀式,反對蘇非道團(Tarigah)與尋求回歸到原初伊斯蘭的典型等,整個思想仍是 偏向教義本身的改革面向
    2. 現代原教旨主義者,其改革的本質 中蘊含了知識性與現代性的特質,以及其改革範圍的擴大與多元性。
    3. 十九世紀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在西方強大勢力的影響之下,穆斯林的知識份子在 見識了歐洲勢力的強盛與現代科技的發展,因而開始思考是否伊斯蘭世界已經衰 弱而需要進行改革,期望透過仿效西方的各種事務與制度,包括了在軍事、科技、 教育體制和政治制度等面向的革興,來使伊斯蘭重新強盛起來。因此,此時改革 者的關注焦點於是集中在全面的現代化(西化)上,透過生活與思想上的全面現代 化,來改變整個穆斯林社會結構。
      1. 埃及
        Jamal al-Din al-Afghani(1838-1897)開啟先聲,而其後他 的弟子 Muhammad Abduh(1849-1905)更是在現代改革主義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1. Al-Afghani-穆斯林民族主義之父
          1. 認為導致伊斯蘭社群衰微的原因有 二,一是對於既存的宗教與社會秩序的合法性,在認知上的誤用與錯誤的詮釋, 另一個則是所謂的不良的政體(暴政,Istibdad)
          2. 認為真正的伊斯蘭典範應該是先知穆罕默德以及四大 哈里發時期,並且更重要的是他深受早期伊斯蘭傳統哲學家的影響 ,認為伊斯 蘭的本質應是很理性的,是符合現代理性與科學的,對於那些主張伊斯蘭與理性 不相容的說法應該要再詮釋
          3. 認為伊斯蘭的衰弱就是因為長久以來對於理性與 哲學的忽略與不重視,這樣的論點支持了他對於應用西方的科學技術的主張,提 供了立論的基礎
          4. 他的主張對於之後伊斯蘭的改革主義者與二十世紀前半葉反殖民主義的 思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 泛伊斯蘭 主義
              保有哈里發 的制度,使得哈里發成為名義上的共主,以作為一種中央統一的象徵來連結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廣大區域。並且同時要以伊斯蘭為共有的基礎,來成為團結的穆斯 林社群,以上是泛伊斯蘭主義的對外表現形式,對內則是主張彌平各教派的衝 突,盡量減少紛爭,互相取得協調和一致性,以整個穆斯林社群團結為目標
        2. Muhammad Abduh-Al-Afghani的弟子
          1. 在改革方面 的思想則是強調伊斯蘭在本質上是與理性互補的,並無任何既有的衝突存在,所 以宗教和科學是可並存的,這也是承襲 Al-Ahghani 思想脈絡下的重要特徵
          2. 認為應該要回歸到先知和其早期追隨者當時對伊斯蘭的理解,也就 是採用原初型態的伊斯蘭觀點,如此才能排除後來其他的許多外來的影響,而真 正的去認識到伊斯蘭的本質
          3. 認為要將伊斯蘭現代化就必 須一定要對其進行新的詮釋,而新的詮釋則是需要透過理性的應用才能使得伊斯 蘭適應於現代環境中
            1. Abduh 所主張的理性並非是無所限制的,其應用是不可 能超越神啟所傳播的訊息的,因此他認為人的自由意志的應用是在不能違背阿拉 所傳達的訊息的原則下進行的
          4. 在實際的改革措施上,他與 Afghani 較為不同的是,Afghani 特別強調透 過政治上的改革來復興伊斯蘭,而 Muhammad Abduh 則是認為除了政治領域上, 更要進行全面性的改革,包括了教育、社會與法律等方面。
            Afghani 對於改革的態度較為激烈與直接,主張透過起義(Revolt)的手段來進 行,而 Abduh 則是主張採取一種較溫和且漸進的手段來執行其改革
          5. 伊斯蘭法的四個主要來源包 括了古蘭經、聖訓、公議(Ijma’)與類比(Qiyas)等,而 Abduh 認為古蘭經和聖訓是 其中屬於恆久不變的來源,而公議和類比則是其中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調 整的部份,所以其主張應該運用獨立的思考判斷來重新詮釋,使其能夠應用於現 代之中
          6. Abduh 也對於伊斯蘭法的宗派現象進行現代化的調整,他主張將 不同的法學派別運用調和(Talfiq, Concoction)的方法。
            他認為應該要兼採各個不 同法學派的優點進行融合,並且要同時遵從古蘭經的教誨,跳脫出中世紀的法學 家的詮釋,這樣的改革過程不僅可以減少不同法學派彼此之間的衝突,更可以使 的伊斯蘭法的執行更適應於現代社會之中 
          7. Abduh 的教育改革理念, 是期望透過教育的改革,使穆斯林能夠體認到正確的伊斯蘭,也因此能夠了解到 因為對伊斯蘭的錯誤認知與理解,而使得伊斯蘭世界的衰微。透過宗教教育改革 的過程來團結穆斯林社群,強化伊斯蘭自身的力量與具備抵抗外來勢力的入侵。
            1. 主要的反對勢力主要來自於 三個方面,包括了埃及王室、提倡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思想家以及在艾茲哈爾 (al-Azhar)大學中的傳統宗教學者。
              前二者的反對原因主要是因為危急了政治上 權力的影響所致,而後者則是出自於其教育改革理念可能危急了艾茲哈爾長久以 來的宗教學者的權威。
        3. Rashid Rida-Abduh 的學生 、思想主張轉向於更加保守之趨勢的代表
          1. 關於宗教法(Sharia)的內容,古蘭經以及先知 所建立的傳統都不應該有任何的增減,凡是只要有增減者都是改變了伊斯蘭而產 生了另一個新的宗教
            但是關於社會事務方面的法律,則是應該要運用獨立理性 的判斷(Ijtihad)來做詮釋。他認為除了基於良善的因素,而針對某些特定罪行建 立的刑罰以及經過公義諮商而產生的基本原則之外,剩下關於其他的社會事務的 立法細節部份,阿拉是委託給宗教學者和統治者的
          2. 關於整個伊斯蘭社群的主權部份,他 認為哈里發的產生及影響,必定是要對群眾要一定影響力的,而且必須能夠控制 那些不是自發性的去接受其決定的人,有使其接受的能力的人來擔任。而其所認 為的哈里發的產生過程,必須透過共同的商議而選出,反而不一定是要宗教上的 權威領袖。此外,其所主張的哈里發權力的實行必須要透過諮詢(Shura)的過程, 否則就不是一個真正公正的哈里發,也再次突顯了關於諮詢的重要性
          3. 宗教上,認為伊斯蘭是可以作為一個現代的宗教 系統的角色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的改革;
            1. 教育改革方面,推行普及化的教育,並且要對 於教學方法與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更要重視科學與藝術的進步面
            2. 宗教信 仰方面,主張去除非伊斯蘭的儀式和信仰,對於不同教派應採去寬容與聯合的態 度
            3. 法律方面,對於伊斯蘭法在現在世界中的可行性加以闡述
            4. 除此之外,更是 鼓勵不同的穆斯林國家,能夠基於促進國家前進的前提之下進行良性的競爭,相 互的提升與進步
          4. 在 Abduh 死後,他將原教旨主義(Salafiyyah)的定義變的更加的嚴謹,他 認為原教旨主義的所主張應該同於十八世紀瓦哈比運動的理念,認為應該要遵從 古蘭經與早期伊斯蘭的傳統,並且以早期穆斯林時的伊斯蘭為典範的理念,其中 關於虔誠的先人(Salaf)的定義應該是僅限於先知當時的追隨者與第一代穆斯林 而已
          5. Rida轉向保守的原因,可以說與兩個主要的因素有關
            1. 其所嚮往的哈里發制度 執行的失敗
            2. 對於在瓦哈比運動影響下,沙烏地王國的建立使他理解到唯 有回歸到更保守的宗教思想,才能在現實社會中實踐回歸到原始且純淨伊斯蘭的 理念
        4. Zaghua-Abdu的學生、思想較開放的代表
          1. 他的思想主張大概可以以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 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時間上的分野
            1. 在一戰之前,Zaghlul 的思想仍然是 維持了 Abduh 思想中的主要路線,認為當時的埃及應該要透過法律和制度上的 改革,才能符合當時時代的需求以振興整個社會。而其主要的改革手段,則是主 張在法律以及教育兩個方面的改革
              1. 認為法律改革,乃是法律制度必須要依照公眾利益與個人福祉,如此 的法律才可以稱的上是真正的符合正義的法律制度
              2. 提倡普及的教育與強調阿拉伯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他擔任當時 英國殖民勢力下所建立政府的教育部長時,就曾經推動將當時以英文為主要的教 學上的語言,部分的改回用阿拉伯語為主要語言
            2. 從一戰爆發到結束之後的這段期間內,在整個國際環境尋求民族的自立與獨 立的浪潮中,Zaghlul 利用埃及大眾對其的支持,以及英國政府在一種很不情願 的狀態下,對於他的需求與妥協之雙重因素的影響下,他成為了一戰後埃及人民 尋求埃及獨立的希望

              一九二三年由 Zaghlul 領導的瓦夫德黨(the Wafd Party)成 立,它成為代表當時埃及大眾所渴求獨立的領導者,作為反抗當時王室的壓迫與 去除英國殖民勢力的主要代表,Zaghlul 後來甚至成為埃及的總理
            3. 一戰結束之後的 Zaghlul 對於尋求民族的獨立更甚於重視 伊斯蘭的改革。
              伊斯蘭與古蘭經對於 Zaghlul 已經變成為其政治生涯與推行其理念的工具而已。
              他所真正關切且認為是最高的理想不在是伊斯蘭的復興,而是 追求民族的獨立
        5. Ahmad Lutfi al-Sayyid-Abduh 學生、代表朝著民族主義潮流發展
          重視政治上的現代化以及思想層面的議題。 他的主要思想理念是強調理性在一個文明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他認為伊斯蘭在埃及的確是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更是整個 埃及社會的重要基礎。但是他並不認為伊斯蘭同樣的適用於其他不同地區不同的 民族所構成的社會之中,而是主張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應有其所適合的信仰
  4. 結語
    1. 回顧從 Afghani 到 Muhammad Abduh 一直到 Rshid Rida 此一脈絡思想的發 展路線與原則,深入的去探究其思想淵源大致上分成三方面來解釋
      1. 溯 及到早期思想家 Al-Ghazzali(1059-1111)在宗教與倫理道德上的影響
      2. 受到中世紀 Ibn Taymiyya 以及其弟子 Ibn al-Kayyim al-Jawziyyah 的影響
      3. 受到伊斯蘭在面對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需求而有其必要適應性的問題
        是現代原教旨主 義者最顯著且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2. 與先前十八世紀時的復興改革運動瓦哈比運動相比,有其共 通性也有其創新的地方。就相通性而言,此時期的改革者同樣承襲了瓦哈比運動 的幾個特點
      1. 強調古蘭經與遜納的重要性
      2. 去除非符合伊斯蘭的創新
      3. 進行蘇菲的改革以及去除非屬於原本伊斯蘭的任何儀式等
    3. 與先前的伊斯蘭復興改革者不同的部份,則是強調致力於使伊斯蘭符合時代的需求,於 其中融入了現代西方的觀念。
      期待透過現代西方的觀念 來重新定位伊斯蘭的價值與創造出其在現代環境時空下的適應性,則是十九、二 十世紀的伊斯蘭復興改革者與先前發展脈絡中的復興改革者最大的不同,也是其 所具有的最顯著的特徵。
    4. 這些改革者對於其所處時代伊斯蘭的貢獻來看,其主要的時代作用有四點
      1. 重新喚起穆斯林對於伊斯蘭過去光榮歷史與強盛的榮譽感
      2. 對於伊斯蘭 進行重新得詮釋,而建立出一套現代化的伊斯蘭理論體系
      3. 闡明出伊斯蘭與 現代西方政治社會改革的理念是相協調的
      4. 主張穆斯林團結與統一的理念, 並且由此來對抗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
    5. 從其對於整個伊斯蘭復興改革的 發展史的貢獻看與影響來看,有以下四點的結論
      1. 對於伊斯蘭過去歷史發展 的強盛與光榮的強調,使得穆斯林重新拾回對於伊斯蘭的認同與信心
      2. 其改革理念之影響遍及了整個伊 斯蘭地區,包括了北非、印尼、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
      3. 在採取伊 斯蘭傳統原則與概念來重新詮釋伊斯蘭使其能適應於現代現實中的過程, 對於 這些伊斯蘭傳統的概念與原則有兩個重要的意義
        1. 現代的適應性
          具體例證就是在其改革思潮的影響之下,不論是傳統的保守主義者或 是現代改革主義者,都開始有如「伊斯蘭式民主」這類的稱呼出現,以及伊斯蘭 傳統中關於諮詢和公議的概念視為有利於如現代政治體制中議會的出現 。
        2. 合法 性
          無論是對傳統的宗教權威集團或是大眾而言,關於「獨立理性判斷」 (Ijitihad)這項原則的運用受到了普遍的接受
      4. 主張伊斯蘭無論在個人私領 域或是公眾事務上,皆是一種綜合性且全面性的指引的理念,成為對於現代伊斯 蘭詮釋和理解一個相當重要的部份。此種主張強調伊斯蘭作為國家或社會的一種 思想意識的重要,而這樣的主張則是深深的影響了之後,甚至是二十世紀的穆斯 林復興運動的改革者。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針對 Afghani 到 Muhammad Abduh 一直到 Rshid Rida的思想脈絡,論述其與前代瓦哈比運動,以及對於傳統與西方的取捨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Afghani這一脈相承的思想整理得很清楚,但少了更大脈絡、國家層面的觀察,過於專注在埃及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背景看文明的碰撞-万明〉


  1. 伊斯兰面临的挑战——现代化与全球化
    1. 国内,现代化的挑战
      为摆脱窮困,以 60 年代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为代表,一些伊斯兰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巴列维积极推行现代化改革,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 伊朗的社会面貌,使伊朗基本具备了现代化国家的 表面特征。但由于巴列维推行的现代化改革否定了 伊斯兰自身的民族性,缺乏来自内部的传统文化支 撑,仅将西方模式生搬硬套过来,因而十分脆弱。 激进的改革措施和由此而来的社会弊病助长了人 们对西方和世俗化的反感情绪,特别是 1976 年阿 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丢失了圣地耶路撒 冷,更激起传统势力对世俗政权的不满
    2. 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伊斯兰文化不可避免 地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侵袭。按马克思主义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 势经济决定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由于西方国家 拥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无论伊斯兰文化曾有 多么古老和灿烂的历史,都无法避免被西方文化逐 渐侵蚀的命运。与西方文化相比,伊斯兰文化显得 更为深厚与凝重,一时难以融入时代潮流
  2. 回应——伊斯兰复兴运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世界各国都在抓 紧时机发展自己,伊斯兰国家却大都显得步履蹒 跚,进展缓慢。面对这一现实,它们将经济失调、贫穷落后、传统价值观的失落甚至伊斯兰国家本身 固有的内在矛盾统统归咎于西方文化与世俗化带 来的恶果,认为“用西方模式来调整社会结构,实 际上是推行‘殖民文化’,是将西方的价值观和生 活方式强加于穆斯林社会,从而导致伊斯兰国家政 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异化及传统价值观的失落。” 要摆脱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扫除西方文化 的干扰,正本清源,回到《古兰经》中去。为了维 护伊斯兰教的纯洁性,抵制西方文化,伊斯兰复兴 运动于上世纪 60 年代再度兴起

    伊斯兰复兴运动本质上是“一种伊斯兰国家内部的宗教社会运动,它的主旨是试图解决伊斯兰国家、穆斯林社会的发展道 路问题”,是对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一种 回应。
  3. 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伊斯兰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矛盾实际上反映 了伊斯兰教与西方基督教两大文明的根本性冲突。 “一方面,冲突是差异的产物,特别是穆斯林的伊 斯兰教观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超越并结合了宗教 和政治,而西方基督教则持有政教分离的观念。

    与基督教的政教分离观念相反,伊斯兰正 统教义具有极强的涉世性,它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力 量,也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法律制度等方方面面。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 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恰恰是与现代化所要求的世俗 化和理性化相矛盾。此外,从历史看,资本主义在 伊斯兰国家也没有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伊斯兰 国家要想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明显缺乏 必要的物质、观念基础和制度准备。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將伊斯蘭復興運動放在文明衝突中討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沒有甚麼事實舉例,都是理論讀起來沒甚麼實感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伊斯蘭經濟思想-第四章-劉天明》筆記

第四章 現代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

  1. 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發展歷程(1920-1990)
    1920-50: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的先聲
    1950-70: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大規模實現
    1970-90:伊斯蘭經濟學的研究熱潮
    1. 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的先聲
      1. 新興伊斯蘭復興運動代表人物的經濟思想
        1. 哈桑.班納
          1. 對西方物慾主義、物質第一主義的批判
            反映出他在義利觀中強調"義"為第一位,反對"利"為第一位,反對人們追求奢侈縱慾的生活方式
          2. 主張剷除壓迫與剝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平等利用國家資源,平均分配社會財富,建立一個沒有貧困,公正合理的伊斯蘭社會
        2. 毛杜迪
          1. 代表性著作是《人類的經濟問題與伊斯蘭的解決方法》
            內有五部分:現實的經濟問題、經濟體系中邪惡的根源、共產主義提出的解決辦法、法西斯主義的解決辦法、伊斯蘭的解決辦法
          2. 主張整體、綜合性地研究、分析問題。他認為現代科學分工細緻,但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整體性被忽略了。
            強調了經濟問題不應僅用純"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經濟問題的複雜性、綜合性包容了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所涉及的範圍
          3. 他认为"人们真正的經濟問題不在于找出如何去阻止社会生活文明化的发展方法, 或者抵触它的自然发展进程和消除它的必要性方面。
            真正的经济問題是如何保持社會整体力量的自然进步,如何阻止社会暴政和 不公平,如何满足每一个人本能的自然需要,使他们获得应得的命 运,如何搬掉那些障碍--仅仅因为缺乏必要的手段、方法而导致 大多数人的权利与才能受到损害和浪费的因素"
            社会的 公平、平等、共同的富裕和进步是他经济观的出发点。从结构上来 看,毛杜迪注重经济领域中的分配问题和消费问题,这一点是整个 伊斯兰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即伦理色影浓厚
          4. 毛杜迪极为重视集体福利,他深刻地阐述了集体福利 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他认为集体福利能够创造个人福利。
      2. 早期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1. 伊斯兰社会主义早期代表人 物乌巳德拉·辛迪
          认为,"穆斯林为实现经济的公正原则,必须发展 自己的宗教基础"。他主张以"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财富,遵循 "西方福利国家的路线",政党可以通过非暴力争取独立,提高农民和手工匠的生活水平。
          这体现出他一方面强调传统宗教的积极 因素,另一方面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社会主义倾向。也体现出 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多元的思想文化渊源
        2. 早期理论家希 赫兹·拉赫曼·西赫瓦维
          他建 议试行合作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的银行业以禁止高利贷,还主张规 定私人财产的限额和范围,矿产、交通运输等公共事业应由国家控 制,工业允许个人占有,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应由国家 牢固地控制以消灭一切可能的剥削并保证劳动福利。
          1. 强调遵循《古兰经》 的命诫、原则、精神
          2. 强调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掌握和控制
          3. 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强调对私人资本的制约、限制,但不主张剥 夺受到限制的私人财产的所有权,主张维护有限定的私有制
          4. 反对剥削,反对劳资对立,反对阶级斗争,主张劳资合作
      3. 伊斯蘭經濟學的闡述
        1. 沙依克·马哈穆德·阿晗麻德 (Shai Mahmud Ahmad)的《伊斯兰经济学一一一个比较性的研究》
          該書試圖回答:
          一旦拒绝目前所通行的银行体 系,他们如何为多种多样的当代社会经济需求设计、创造可靠的信 用贷款资金来源呢?
          在缺乏利息引诱的状况中,一个伊斯兰国家 从哪里获得资金以发展它的资本,扩张它的资本呢?
          从哪儿为商 业和工业筹集资金呢?
          伊斯兰用什么来代替交流的货币?
          谁将会 为材庄的工业和农业投资呢?
          如何能够避免危机?
          如何能够医治失业的锢疾?
          如何克服"资本主义的破坏性行为"和倾销?
          如何克服财产过于集中的问题?
          最后,如何建立一种 比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更好的社会结构?
        2. 纪拉尼 (Gilani,S.M.Ahsan) 的《伊斯兰经济学》
          是一部综合性的"伊斯兰经济学"著作。第一部分 讨论了伊斯兰哲学,第二部分探讨了伊斯兰经济思想。全书用宗 教专业术语来进行阐述,资料性强,但经济理论性不强,论述范围 较宽泛,未限定在严格的经济学领域。
    2. 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的發展
      1.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体系并开始广泛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 为丰富、更为系统并获得伊斯兰世界广泛认同的时期
        1. 穆斯塔法·西巴伊的《伊斯兰社会主义》
          他认为伊斯 兰社会主义提供了既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机 遇:"伊斯兰社会主义实际上符合人类的本性。它满足了所有公民 的尊严以及他们的利益。
          对于工人,它提供体面的生活水准和有 保障的前途
          对于资本家,它开辟了在国家控制下进行生产的广阔天地。
          "不仅认识到平等、公平、福利等层面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而且能够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是西巴伊的重要贡献

          在西巴伊的经济 思想中财产是核心问题
          1. 关于财产的所有权问题
            他认为个人的自然权利,以财 产的所有权最为重要。
            他认为所有权的取得和利用必须正当、合法,不得损害他人同 等的权益
            他认为工作是最为重要的获得财产方式
          2. 关于土地所有权问题
            他认 为"伊斯兰教的原则、我们的社会状况以及我们的宗教所赋予我们 消灭压迫与给予农民以人类尊严的义务一一所有这一切都对从法 律角度视为合法的土地所有权加以限制,并使这种限制成为国家 的职责之一"
            但是,实施这样的限制必须完全公平合理,符合社 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消除积怨和复仇
          3. 关于财富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财富牵涉到社会责任:合法的施舍、给亲属的补助金、社会 互助"
          4. 关于国有化问题
            他以"圣训"为据,论证了国家有权决定利用安拉所賜財富的方式,因而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政 策是完全符合伊斯兰教的,与此同时私人占有制也是天经地义的。
            "当国家在社会或经济需要的情况下采取国有化措施时,有责 任向被剥夺财产的业主提供适当的补偿"
        2. 马哈茂德·谢尔塔特的《社会主义和伊斯兰教)
          1. 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关于财产权
              认为伊斯兰 教维护人类的五项基本权利(宗教信仰、生命、子女、财产、理智)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维护财产的权利
            2. 关于财富的来源
              认为财富的来源是农业、工业和商业,特别强调工业的重要性
            3. 关于财富的社会功能
              认为财富本身 并不是目的,这只不过是进行互相帮助和获取所需的手段之一
              他从致富的社会功能出发,阐发了伊斯兰教的"适 中"消费观:既反对吝啬地害藏金银,而不使之分事于众人,分享于 社会,又反对挥霍浪费,反对奢侈的消费
            4. 发展独立经济,摆脱殖民统治
              他把发展农业、商业、工业视为摆脱殖民 主义统治的必要途径和条件:毫无疑问,这项义务在于为实现伊 斯兰教施加于其信徒的原则而努力,即让穆斯林社会本身满足其 一切需要的自给自足原则。
              農工商活动领域必须加以协调,以使国家能够达到伊 斯兰指派给它的目的一一仅仅是为了维护其自己生存以及政府与 行政的独立。
        3. 伊斯兰世界兴起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呈现出以埃及为 中心的态势,纳赛尔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核心和基 本点是财产的所有制问题。
          1. 从这一核心和基本点出发,纳赛尔领 导的埃及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这样三个方面:
            1. 实行土地改革
              根据"根除封建主义"的原则,规定地主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多余的土地由国家赎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2. 工业方面
              根据旨在"消灭垄断和结束资 本对政府的控制"原则,对原有较大的工业、商业、银行、运输等行 业和进出口贸易实行国有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国有化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
            3. 缩小贫富差别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并对个人 拥有财产规定法定最高限额
          2. 埃及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 国家干预、控制经济
            2. 大资本国有化、小资本私有化
            3. 改革采取温和的赎买政策。
        4. 埃及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纳赛尔提出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理 论,给胡阿里·布迈丁(1925-1978)领导的阿尔及利亚伊斯兰社会 主义经济改革以很大影响。
          1965年6月,布迈丁执政后宣称:新 政权要以伊斯兰教思想为宗旨,建设一个"正义将主宰一切的社会 主义社会"。
          提出了"三大革命"的改革主张
          1. "工业革命",实行 工业、石油开采国有化运动
          2. " 土地革命",取消大地主土地占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3. " 文化革命",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推行阿 拉伯化和培养本国干部。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阿尔及利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
      2. 伊斯兰经济学的进一步探索
        從50 年代到 70 年代,除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的探索取得显著成绩之外,作为伊斯兰传统复兴思潮组成部分的 伊斯兰经济思想也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1. 赛义德·马哈穆德·塔勒卡尼的生平与经济思想
          塔勒卡尼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专著《伊斯兰和所 有权》
          塔勒卡尼解释了伊斯兰命诫中涉及自然资源和其他形式的财 产所有权的有关内容,提供理论证明了他的观点的合法性与正当 性。他主要是从《古兰经》、"哈底斯"中摘引有关语录,论述了在现 实社会中履行这些命诫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 霍尔希德·阿哈迈德(Khurshid Ahmad)的生平与经济思想
          是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思潮的代表 人物之一,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伊斯兰活动家,被伊斯兰经济学界尊为"现代伊斯兰经 济学之父"。
          1. 霍尔希德对《古兰经》 的章节十分熟悉,但这与其说是他分析问题的起点,倒不如说是他 的观点基础。在他的伊斯兰发展经济学和"第一前提"的定义中这 一特点十分明显:"第一前提是我们要建立一个伊斯兰框架中的经 济发展和伊斯兰发展经济学,它们根基并体现于《古兰经》和逊奈 的价值模式之中。"
          2. 伊斯兰经济学的基础和地位被霍尔希 定为:"伊斯兰不承认‘物质和精神之间'、世俗生活与宗教生 活之间的任何分离
          3. 在霍尔希德的 论述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建立起了分析的基本架构
            1. 陶希德(Tawhid)
              "陶希德"的含义是除了安拉之外没 有任何权威,除了忠诚于安拉之外人类别元终极的崇拜者。这种 观念被所有的穆斯林自觉地接受。
              霍尔希德在伊斯兰经济学中有 关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显示出:"陶希德"确定了发展的目标,努力 发展在一个伊斯兰的架构之中,是被引导向人类自觉按安拉的意 志去发展的轨迹。
            2. 黑拉发 (Khilafa)
              霍尔希德认为,"黑拉发"是精神、政治和经济领域 中的"惟一的人类托管",它是穆斯林的天命和责任的根源,将促进 人类迈向安拉在地球上的高贵的尊严的代理人的地位,并奉献他的生命于高尚的目的:完成安拉在地球上的愿望。

              "黑拉发"的概念提供了创建一个 伊斯兰经济体系的基础,即用合作和共同的责怪代替竞争,来作为 人类在经济领模相互影响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霍尔希德认为, 私人财产是作为人类代理者有责任管理的一部分。他也承认:在 获取物质商品的过程中存在着竞争和成功的差异。
          4. 霍尔希德反對財產所有者享有任何不受約束地處理財產的絕對权力这种私有制概念,也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将所布的生产资料 国有化,认为这都会影响人类的主创精神。
            他认为,人类的所有权是安拉赋予人类的管理权,而不是一个人的绝对权利,管理权概 念的含义是:成功地获得财富的同时必须不伤害其他人,并且必须 用这些财富去帮助其他人的生存
        3. 穆哈马德·纳加吐拉·希底奇的经济思想
          被穆斯林 学界公认为现代伊斯兰经济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希底奇博士的研究将伊斯兰经济理论的实践化大大推进了一 步,拥步掬掘出了遵从伊斯兰经挤原则倒现代企业制度
          1. 著作:《伊斯兰法律中的合伙关系和利益分事》
            这部书意在向经济学家介绍他们所不熟悉的《古兰经》、逊 奈、伊斯兰教法律中伊斯兰的源泉,以建构伊斯兰经济体系法律上 的框架,并作为对伊斯兰的概念穆达拉巴晗和什尔卡的一种阐释。
          2. 著作:《无息银 行》
            該书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穆达拉巴哈"原则上的无息银行模 式,详细地阐述了这种银行的形式、功能、运营方法,探讨了信贷、 中央银行、元息信贷控制方法、消费贷款、公共财政等问题
    3. 學科體系的初步形成
      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呈衰退之势。同期,伊斯兰复兴思潮 与运动呈兴盛之势,高潮一浪又一浪,成为穆斯林世界社会思潮与 运动的主流。伴随着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的兴盛,伊斯兰经济 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也呈现出热烈局面
      1.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实践的新高潮与逐渐衰退
        60年代纳赛尔掀起的埃及伊斯兰社会主义改革热潮
        70 年代初期,利比亚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社 会主义改革又掀起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新高潮。 几乎同时,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动中心埃及开 始遭受挫折。
        70 年代末,巴基斯坦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也遭夭折。
        新的伊斯兰复兴高潮盖过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潮流势头。伊斯兰 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呈衰退之势。
        1.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高潮
          1. 1969 年卡扎菲执掌利比亚政权
            他先后出版 三本《绿皮书上全面阐述他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
            1. 《绿皮书》的經濟原則
              1. 任何人不能拥有大量资 本,剥削他人,在伊斯兰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雇佣劳动者,大家 都是兄弟伙伴
              2. 禁止人们从事谋取自身需求以外的任何经济活动
              3. 人人都平等地参加生产和分配产品
              4. 对所有制的主宰和管理应属于全体人民
            2. 卡扎菲领导的利 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 国家 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企业国有化政策,将外国石油公司、银行、保险 公司和其他大的工矿企业收归国有
              2. 颁布《天课税),规定完纳"天课"为法定义务,责成财政部、司法部征收
              3. 修改商法等经济法律,在法律中明文规定禁止在商业交易中支付、收取利息
              4. 在精神文化消费领域进行"革命",禁毁反经、训的"有害"书 籍,封闭放映色情片的电影院,捣毁酒吧、夜总会等传播西方生活 方式的场所
            3. 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具有 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1. 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影,总体上类似伊斯兰传统主义复兴运动经济主张及其经济改革
              2. 体现出强烈 反对西方经济控制的态度和倾向
              3. 体现出强烈反对精神文化消费领域西方生活方式对穆斯林社会的影响。
          2. 1971年布托执掌巴基斯坦政 权,使伊斯兰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主要内容是 实行企业国有化和土地改革的社会经济政策。企业国有化政策主 要是对工厂、铁路、矿山、银行等大企业实行国有化
            1. 1977年7月布托领导的人民党政府倒台, 伊斯兰社会主义改革在巴基斯坦结束,上台执政的齐亚·晗克政府受毛杜迪思想影响颇深,在巴基斯坦逐步实行伊斯兰化的政策。
        2.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改革的衰退
          70 年代以后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逐渐衰退
          1. 衰落原因
            1.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 革的预期目标并未达到,经济上并未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生 活的普遍富裕,这些国家仍然属于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活仍然贫困
            2. 一党专 政难以满足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和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的要求,从而难以调动各种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 性
            3. 官僚体制下吏治十分腐败,引起群 众不满
            4. 阿以战争中,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惨败,使广 大民众对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热情减退
          2. 1970年9月纳赛尔总统 病逝,安瓦尔·萨达特当选为总统后,全面实行"非纳赛尔化"的"纠 偏运动",对内采取一系列改革和开放措施,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 改革在埃及宣告失败。
      2.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凡点思考
        1. 定义
          伊斯兰社会主义是现代伊斯兰世界存在的一种站在伊斯兰的 立场上将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兼容与调和的社会思潮、社會運動。
          政治上大多實行一黨制度,經濟上廣泛實行國有化和土地改革政策,意识形态上则以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义为基础,不 赞同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最 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是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
        2. 文化背景、主体思路与核心内容
          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核心內容是對传统伊新兰经济思想的社会主义阐释。
          既不违背伊斯兰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一些社会主 义式的经济改革,这便是伊斯兰社会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主体 思路。
        3. 发展阶段
          1. 约从 19 世纪末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 济思想的酝酿、萌芽、初步形成时期。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 丰富、更为系统并获得伊斯兰世界广泛认同的时期。
          3. 60年代到 70 年代,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一些国家(如 埃及、利比亚、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得到大规模实施
            1. 总体上各國思想是相同的:都以经、訓为其经济理论的根源,都强调国家 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都在一定范围内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都维护 有限的私有财产权、保护小私有财产者利益,改革都在强有力的一 党执政、高度集权的政府强力推行下进行。
        4. 总体特征
          1. 作为有神论的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彰,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成为它的理论根源
            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为了表明其经济主张与 伊斯兰经典经济主张相一致,竭力从《古兰经》和《圣训经》中寻找 理论根据。
          2. 试图走一条既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1. 从现代世界多种经济模式来 看,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属于混合式经济模式
              1. 它反对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反对这种体制下私有经济无 限制地发展,从而导致贫富差异悬殊,导致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严 重剥削,也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生 活所采取的几乎不干预的政策
                主张对私有经济的发展应有一 定的限制、节制,反对贫富差异悬殊,主张采取有力措施调节贫富 差异
              2. 它也反对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模式。它反对这种模式下经济的完全国有化和集体化,主张 对在国家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企业、大公司实行国有化,但不主 张对中小私有财产实行国有化政策,主张维护有限度的私有财产, 反对绝对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
          3. 从总体结构来看,从它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相比较,经济发展问题没有被放在中心、突出地位
            1. 伊斯兰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整体上看具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学色彩,它十分關注財產的所有制问题、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及经济关系中的 相互关系问题。
              与马 克思主义不同的是它反对劳资之间阶级对立的本质,强调劳资之 间的合作关系
              它还具有浓厚的福利经济 学色彩,社会福利问题成为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伊斯兰传统经 济思想中有关施舍、天课等济贫内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 从整体来看,现代西方经济学仍然坚持以经济发 展为根本点来构建其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 论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是公平、平等、伦理、福利,发展问题在此基础 上来考虑。
            3. "善"是社会福利精神的核心和实质,伊斯兰经济思想提出的一切社会 福利措施都是从"善"出发的。
              所以,伊斯兰经济思想深刻的宗教 道德烙印同浓厚的福利精神相结合,搭为一体
          4. 维护有限的私有财产权,实际是维护中小资产阶级的经 济利益
            埃及、巴基斯坦、利比亚、阿尔及 利亚等国都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对私人拥有土地的数额 进行限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但都不 同程度地维护小规模土地私人占有制和小规模资产私人所有制。 所以,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阶级基础是中小资产阶级(包括 小土地占有者)。
          5. 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伊 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相对均平思 想和措施。
      3. 伊斯兰复兴运动经济主张和实践方略
        70 年代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又掀起新的高潮。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伊朗,霍梅尼在伊朗 创建了神权政体的伊斯兰共和国,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对穆斯林世 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 霍梅尼
          1979年3月,通过公民投票,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 伊斯兰共和国
          同年 12 月制定了新宪法,霍梅尼被确定为伊朗宗 教和政治的终身最高领袖。
          1989年7月他在德黑兰病逝。
        2.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经济制度是有计划 地建立在国营、合作经营和私营三种经济成分基础上的
          1. 国营经 济包括所有大工业、重工业、外贸、大矿业、银行、保险、水坝、大型 水利灌溉网、电台、电视台、邮电、航空、航运、公路、铁路等,这些都 是公共财产,属国家所有。
          2. 合作经营经济包括城乡按伊斯兰原则 建立的生产和分配的公司、合作企业。
          3. 私营经济包括一部分农业、 畜牧业、工业、商业和服务行业,这是辅助国营、合作经营的经济 成分
        3. 随着 1981 年政治反对派被镇压,伊斯兰政权获得初步巩固后,当局开始在实践中调整伊斯兰经济政策。根据 伊朗的实践,调整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调整文化消费政策
            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伊斯兰政 权放松了对文化的控制。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电视台增加了文 娱节目,放宽了对外国影片的播映(仍限于伊斯兰教法和传统伦理 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居民在室内玩奏乐器、唱歌、打牌、下棋等 文娱活动也不加干预
          2. 注重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作用
            在意识形态上,伊朗知 识分子的世界观与神权主义是对立的,一部分年轻知识分子参加 了反对伊斯兰政权的组织,大批知识分子逃往国外,流亡在国外的200万伊朗人中,相当一部分是知识分子
            1. 从 1982 年开始,伊斯兰政权的一些领导人要求停止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呼 吁流亡国外的知识分子回国服务。
              为了表示伊斯兰政权对知识分子的 诚意,解散了学校、医院、学术机构等单位的清洗组织一一伊斯兰革命委员会,对大部分被无辜监禁的知识分子实行大赦。
            2. 伊斯兰政权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一个标志是霍梅尼下令恢 复高等教育
          3. 拟订解决当代经济的方案
            伊斯兰革命的目的之一,是 建立一个消灭剥削、财富相对平均的社会。
            1. 以多数毛拉为首的传统势力坚持所谓伊斯兰经济原则
              .如允许私有制的发展,反对土地改革和国有 化,反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按《古兰经》的规定实施赋税制。
            2. 由于商人和地主在传统势力中占相当的地位,因此,他们不同意 实施《古兰经》取消利息的规定。
            3. 另一派以政府领导人为首,他们 主张扩大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实施国有化,进行土地改革,限 私人剥削,坚持遵守《古兰经》取消利息的规定。
            4. 1984 年,霍梅尼宣布应该让私营经济帮助伊朗摆脱经济困境,也 希望伊斯兰政权继续获得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的支持。这反 映了伊斯兰教义中的私有制观念。
      4. 现代伊斯兰经济思想学科体系的构建
        1. 第一阶段:1970年到1976年
          1. 1970年
            巴基斯坦穆 斯林经济学家穆罕默德·阿卡杜勒·曼南的《伊斯兰经济学:理论与 实践严正式出版。这部著作开拓了现代伊斯兰经济思想的新时 代。
            它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构拟了比较完整的伊斯 兰经济理论体系,全面与系统是它的特点
          2. 1973年
            著名伊斯兰经济学家穆哈马德·纳加吐拉·希底奇的 新作《伊斯兰经济中的保险业》问世
            这部著作的出版,体现了伊斯兰经济理论的研究向着专门化、 专题化的方向深入。
          3. 1975年
            乌斯马尼 (Uthnani M. M. Fahim) 的《伊斯兰经济的一 些重要的方面》系统地探讨了"伊斯拉夫"(ismf,意为过度消费、 挥霍、浪费)和私有财产的界定、国家在满足人们获得基本必需品 方面的作用、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国家干预的程度、在工业关系中 国家的角色、公平的土地管理等问题。
        2. 第二阶段:1976年到1985年
          伊斯兰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已引起国际的关注, 国际性的交流广泛开展
          1. 1976年2月21日至 26 日,由沙特阿拉伯阿布杜勒·阿齐兹国 王大学发起的第一届"国际伊斯兰经济学会议"在麦加举行,世界各国伊斯兰学者(包括教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和西方观察家200余人出席

            会议公报呼吁伊斯兰国家应以富于创造性和实践性的 伊斯兰教精神去开创未来,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卓有成效的独 立发展道路。
            1. 会后还以阿拉伯文和英 文出版了一部论文集,书名为《伊斯兰经济学研究机
              本书的基本思想倾 向是,强调东方的科学社会主义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均无助于解决 伊斯兰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伊斯兰国家只有弘扬自身的历史文 化传统,以伊斯兰教所特有的方式和富于创造性、开拓性的精神, 才能找到一条理想的富民强国之路。
        3. 第三阶段:1986年以后
          这一阶段,伊斯兰经济学的研究向着更加社会科学化的方向 迈进,数理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1. 乔德霍瑞·马苏 杜勒·阿拉姆的《伊斯兰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作。
            在伊斯兰宏观经济、微 观经济的论述中,他运用数理经济分析方法来支持他的论点。使 他的论述显得更为严密、精确,更具科学性和更有说服力。
          2. 1992年乔德霍瑞博士又出版了一部新著作《仰伊斯兰政治经济 的原则:一个方法论的探讨》。这部著作的主要目的是显示他所 提出的伊斯兰经济体系的切实可行
  2. 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基本內容
    1. 對現代世界經濟體系的批判
      1. 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批判
        1. 伊斯兰传统的思想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具 有难以调和的内在冲突性
          1. 伊斯兰教具有相对均平的经济思 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度上抑富济贫
            资本主义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倡导、鼓励竞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2. 伊斯兰教主张穆斯林皆兄弟,主张人与人之间公道、平等、相互帮 助,鄙视尔虞我诈、句心斗角。
            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鼓励 竞争、兼并,允许大鱼吃小鱼的经济斗
          3. 伊斯兰教突出道德精神
            而资本主义 自由经济体制倡导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
          4. 伊斯兰教反对不劳而获
            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允许金融利息存在,允许按资分配方式的存在
        2. 现代著名伊斯兰经济学家兹奥丁·阿晗迈德认为:资本主义历 史显示出直到本世纪 2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高度发达的国家 还没有考虑建立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甚至现在普遍感觉似 乎这也仅是非常富裕的国家能够提供的一种奢华
      2. 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批判
        1. 伊斯兰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具有难以调和的 矛盾和冲突
          1. 伊斯兰教主张私人占有,认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达到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均平状态,采取抑富济贫的社会再分 配措施,但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企业国有化和集 体农庄制度,摘平均主义
          2.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的立足点是伊斯兰 教,这同社会主义的无神论思想相矛盾、相冲突
          3. 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同伊斯兰所 倡导的"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准则相矛盾、相冲突
          4. 穆斯林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也使穆斯林群众丧失了对社 会主义的信心,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则根据这种不成功的实践对 社会主义进行批评、扭曲
      3. 对法西斯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
        1. 毛杜迪
          法西斯主義是当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可以被 完整地保持的情况下,这种所有制应包容于集体利益之中,并被国家所控制和计划。
          这种实行完全控制个人所有权 政策的国家本质是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者,它要求一个非常强大 和集权的政府以维持在它控制下的一个庞大国家的工业,并强迫 它按照由国家制定的计划和蓝皮书去运行。在这样的国家中,如 此绝对强制性的权力、力量掌握在政府手中,它的失败是必然 的
    2. 伊斯蘭經濟學的理論探索
      70 代以后,一批伊斯兰经济学者在传统经济主张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上,结合战后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提出了建立、发 展伊斯兰经济学的任务,引起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讨论
      1. 主要有三种 观点:
        1. 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而 经济政策只涉及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
          伊斯兰经济学类似政治经济学,它的任务是"发现伊斯兰社会下实际 生活的法则",鉴于这样的理想社会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建立伊斯 兰经济学的条件尚未成熟,目前只能以假定的前提条件进行调查 研究工作。
        2. 伊斯兰经济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学,它要 求世界穆斯林各族人民遵循伊斯兰教的训诫和理想生活,规范自 己的经济行为
        3. 伊斯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任务是 研究尊重伊斯兰价值的穆斯林社会经济问题。为此,需要创建一 门具有指导作用的"超经济学",根据伊斯兰教道德规范来判定世 人的经济行为,决定取舍。
          这就要求人们高度重视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改变那种仅就经济问题来看待经济的传统观念
      2. 伊斯兰教的贡献在于为世人提供了 系统的价值准则,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不谬性,堪为伊斯兰经济学 的基础,重要的是需要根据当代条件对传统经济主张和经济制度 加以新的解释和应用,而不是将它们原封不动地移置过来。
      3. 关于伊斯兰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的界限与根本区别,有人概 括为:伊斯兰经济学非常重视对"人"的概念的限定,而对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则强调得并不充分

        有些学者认为,对人的概念的不 同理解是伊斯兰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的界限,世间一切经济间題都是由于人的元穷欲望与有限物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但解决的 途径不同,在伊斯兰社会中这些问题是靠人具有的伊斯兰价值观 念去解决的。因此,伊斯兰经济学中的"人",指的是信仰伊斯兰教 的穆斯林,学者们明确地指出伊斯兰经济理论只适用于穆斯林社 会。
    3. 所有制問題的大討論
      1. 19 世纪后半期,伊斯兰经济学家便对伊斯兰法规的阐述发生 了分歧
        1. 一方是具有财产相对均平思想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代言
          以伊斯兰教法中 有关继承权的规定和穆罕默德的个别圣训为理论根据提出自己的 论点:伊斯兰教限制私人占有权,为平均财产提出了一系列的措 施
        2. 另一方是社会上层私有财产的维护者
          认为伊斯兰教法从未规定为了社会目的而剥夺私有财 产,甚至排除了用没收财产来抵债的可能性。
        3. 其共同点是几乎所有学者都赞同"双重"所有 权观点,认为根据《古兰经》关于一切财富皆为安拉所创的思想(2:29) ,绝对所有权仅属于安拉,但穆斯林作为安拉的受惠者,对人世间的一切财富皆有同等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理权,即实际所有权。
          1. 這种所有权是一种有限所有权,即所有权的取得、利用、处理必 须受宗教道德的约束。
            其原则为:
            1. 私人占有权不能超过一定的 限度,否则势必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2. 为了保障社会公正,国家 除征收天课外,有权对富人征收财产附加税
            3. 必要时国家有权 重新分配个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4. 分歧点主要集中在伊斯兰教是否以私人所有制为主要形式?公有制与私 有制的范围;国家对私有制控制的程度?
          主要有三种观点:
          1. 伊斯兰社会主义认为,绝对所有权仅属于安拉,但安拉已将所有权授予整个人类社会而非直接授予个人。国家作为安拉在世间的代理人、受托人,对土地及其他一切自然资源、生 产资料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任何人元权染指。私有财产只限于生 活资料(消费品、生活必需品)。国家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 远利益出发,有权决定占有、利用安拉赐予财富的方式和手段,必 要时亦可没收或有偿征用某人的私有财产

            是部分伊斯兰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和企业 国有化的依据。
            1. 代表性著作是敘利亞學者穆斯塔法·西巴伊的《伊斯兰教社会主义》一书
          2. 伊斯兰教并不反对私人占有制,只反对高利盘剥;既然一切财产仅归安拉,每个人皆有同等的权利,因而个人 有权占有、利用土地、资本和一切自然资源,私人占有制是天经地 义的。伊斯兰教承认个人只能享受自己的"劳绩",但人的能力有 差异,强者有权占有更多份额的生产资料,但无权以此作为剥削他 人的手段,其收益只限于自己付出劳动的部分,即"按劳付酬",其余收益为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创造的价值,应归国家所有
          3. 广泛流行的一种折衷主义观点,认为个人、集 体、国家同为安拉在世间的代理人、皆有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故 私人、集体、国家占有制是并行不悖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反对私有 制为通例,国家所有制为例外的观点

            认为教法作为理想的伊斯兰国家的根本大法,系以伊斯 兰世界观为基础,三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只能根据伊斯兰教珍视 的目标和价值准则加以协调。因此,国家在必、要时可以国有化、赎 买、限定占有土地最高数额、控制物价、强制征收等方式,对私有财产加以调整
    4. 生產、消費、交換與分配問題
      伊斯兰教强调生 产必须符合"社会平等、公正"或"人类兄弟情谊"原则。在生产关 系上,它强调"互助合作",反对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手,置人于死地 的残酷竞争,提倡"互助合作"并不排除在公平基础上的自由竞争, 所要反对的是少数富人的垄断,认为消除垄断是保障社会公正和 发展生产的前提。

      当代伊 斯兰教发展观范围更加宽泛,认为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因为人生的 意义包括诸多方面,故不应只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收入 等经济指数来看待经济发展,尚需注意就业率、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社会分配是否公正等更重要的方面
      1. 伊斯兰经济学家关于生产要素问题有五种不同观点:
        1. 认 为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组织
          这是以伊斯兰教 法为依据的传统观点,以毛杜迪为代表。
        2. 认为自然、良好的 工作和资本构成生产三要素。
          其中,又有不同的解释。
          有的强调 劳动的重要性,认为资本是劳动的产物
          有的强调生产资源的决定 作用,认为劳动不是附属于所有制的物质财富,只是生产中人的要 素,而资本则是这一要素的成果
          有的认为,资本不是生产的根本 要素,只是过去的土地和劳动的组成部分
        3. 认为生产要素只 包括财富和劳动力两部分
          土地和资本也都是"财富",既然一切财 富仅属于安拉,因此地租只是出自满足人的需求才被视为正当的,而土地的收益则是对劳动者劳动的报酬。
        4. 认为土地和资本 为两大生产要素,而劳动力不属于生产要素,因为视劳动为生产要 素的观点是为生产而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观点,易使人被物化为 资本的奴隶,从而丧失人的尊严
        5. 认为资本不过是劳动转化的一種剩餘價值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它是 罪恶的象征,故第三世界绝不能承认资本自身的价值。
          而只有人、 土地和时间才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
      2. 消費
        伊斯兰已关闭 了那些将人们较大部分财富用于自己奢侈、纵欲的所有通道口。 认为合法的花费项目是用于人们刚好能够过一种平均标准的体面 生活,如果有剩余,伊斯兰建议应该用于善行和正当的公共福利方 面,并提供援助,使人们按照他们的需要能够获得、收到他们应得 的一部分。
        根据伊斯兰所选择的最佳途径,人们应将全部收入用 于合法的需求上。如果有任何剩余,应将其移交给另一些人以满 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伊斯兰注重这种品质,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 标准,并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思想提出
      3. 分配
        关于分配问题,伊斯兰教从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出发,强调社会平等和经济公正,认为每一个信仰者皆有同等的权 利分事安拉赐予人类的财富,反对贫富不均、社会两极分化。
        但又 认为,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平稳发展,不宜以暴力革命或任何强制性 方式来变更所有制,而主张在维护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宗教道德感化、社会救济和以天课制度为主的税制来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 富差别、防止明显的两极分化
    5. 勞資關係與人口政策
      1. 勞資關係
        从传统伊斯兰经济思想出发,他们强调诚实劳动、 按劳取酬,要求尊重劳工的人格和尊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建 立保健制度。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主张在协商的基础上,建 立某种工人同资本家、雇员同企业主之间的"合作"制度,以改善劳 工的福利。
      2. 人口政策
        1971年12月国际计划生青联合会曾 在拉巴特举行一次专题会议。会上大部分代表表示,计划生育是符合伊斯兰教的,许多代表还认为这已成为一个直接关系到经济 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中毛杜迪认为,伊斯兰教解决世界 人口过剩的惟一方案是"充分利用安拉的资源和坚持不懈地努力 发现新资源"
    6. 伊斯蘭金融體系的理論建構
      50年代伊斯兰银行便出现于巴基斯坦
      60年代初传人埃及,但均遭挫折。
      70 年代以来,随着阿拉伯国家西方化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以及政治上的腐败加 之西方化同广大穆斯林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日益 激化,在穆斯林国家出现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
      其中的伊斯兰金融运动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1. 禁止"里巴"理論
        1. 对"里巴"含义的理解。
          "里巴"(Riba) 原指前伊斯兰教时期盛行于阿拉伯半岛的高利贷利息。
          现在较统一的看法是,"里巴"即指各种 利息
          1. 廣義
            通过契约形式及冒 险、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任何收入都是"里巴,包括赌博、投机、放债等活动的收入。
          2. 狹義
            狭义的理解认为"里巴"即指高利贷
        2. 对"里巴"危害性的认识。
          1.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利息是 剌激一切金融活动的根本动力,没有利息,银行就无法聚集到资 金,企业就得不到投资的贷款,资金无法流通,融资活动便会消失, 整个经济活动便会瘫痪。
          2. 穆斯林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从《古 兰经》、《圣训经》的原则出发,指出了"里巴"的危害性。学者们在 分析"里巴"的危害性时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倾向于认定利息是一 种不劳而获的收入,只会鼓励人们放弃诚实的劳动、靠食利过寄生 生活,从而使人腐化堕落,使社会结构遭到破坏。
          3. 还有的观点认为,"里巴"的来往使市 场中的货币流通量無根据地增加,这种不是通过产品的增加而增 殖的货币,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 主要争论点。
          长期以来对"里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当前伊斯兰教界与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伊斯兰经典中禁止 的"里巴"与现代金融活动是否相同
          1. 有的伊斯兰学者认为, 银行的贷款多为投资性的活动,目的是生产,从中收取利息是符合教义的
          2. 绝大部分伊斯兰学者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坚持认为,"里巴"与现代利息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称谓和利率的不同, 它们都是一种未经付出劳动、按一定比例、超过原借贷金额之外的 收入,是一种不公道、不正当的收人,根据类比原则,经、训之中禁 止"里巴"的规定完全可以适用于当今的金融利息。
      2. 伊斯蘭銀行的理論原則
        如何建立既能适应现代经济又符合伊斯兰教规的现代伊斯兰 金融原则与伊斯兰的金融机构问题,成为现代伊斯兰经济学者必须解决的难题
        1. 对西方流行的金融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批判
          1. 批判西方银行信用分配理论
            1. 伊斯兰经济学家认为,传统 的银行制度中,信用与财富是成正比的,银行家为了取得顾客的信 任,就必须拥有大量的财富,他们往往以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同样,顾客 为了取得银行的信用,也必须有足够的财产作为担保。这种通过顯示和炫耀財富以获得信用的做法与伊斯兰教提倡的生活简朴、 互相信任、乐善好施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2. 许多穆斯林要求改变传统的信用分配制度,认为信用的分配 应该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应该鼓励人们按伊斯兰教原则生活,信用不应来自财产,而应来自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能力。
          2. 反对视利息为货币价格
            1. 目前西方世界流行的金融理论是把货币视为 一种可变通的特殊商品,利率作为商品的价格机制,实际上是货币 自身的市场价格
            2. 伊斯兰经济学家从传统的伊斯兰教法出发,反 对这种理论,认为惟有通过体力劳动生产的有形产品才有使用价 值,作为商品投入市场流通才产生商品价值和价格,而变幻不定的 货市资本不能作为商品,当然也就没有价值和价格可言,更不能以 利息形式作为价格机制。
          3. 伊斯兰经济学家同样反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观。
            1. 伊斯蘭认为,资本家有权取得一定的 "报酬",但报酬的取得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货币资本,而是因为他参 加投资经营和承担风险
              因此,放债取利却不担风险,故应禁止,而投资经营所得利润则完全合法。
          4. 伊斯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世界上通行 的借贷关系是不公正的,它有利于贷方而不利于借方,借方不论经 营后果如何,均须按期偿还本息,而贷方不担风险,永远有利可图, 因而,固定利率是不可取的。而浮动利率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 和政府的政策,借贷双方都可能遭到意外打击,故更不可取。
        2. 伊斯兰经济学家力 图把伊斯兰教金融原则同现代经济理论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现 代伊斯兰金融理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原则:
          1. 借贷双方共担风险,共事利润
            为了既能适应现代经济 发展需要,又能符合伊斯兰教禁"利息"的规定,伊斯兰经济学家主 张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合伙关系,银行将客户的存款用于 投资经营,双方共担风险,共分投资利润。通过共事投资利润,双 方的利益得到了满足。
            这种以投资利润代替利息的金融原则,被 称为"無息"伊斯兰金融,现已在许多伊斯兰国家付诸实施。
          2. 提倡正当的储蓄行为
            伊斯兰学者认为,储蓄是为了满 足未来的消费,保障计划开支,防止因不测原因造成经济窘困,但 为储蓄而储蓄则是不正当的行为。
          3. 区别固定利息与浮动利息
            70 年代以来,由于通货 胀率扶摇直上,传统金融理论受到了一次巨大冲击。为了适应新 的情况,伊斯兰经济学家提出了一项新原则:利息禁令只适用于 "净利息",而不适用于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虚利息"(浮动利息) , 以免使银行遭到不应有的损失。
    7. 天課與稅收
      1. 天课的适用范围
        鉴于传统天课税制度范围狭窄,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 要,各国的伊斯兰学者和经济学家都主张扩充其适用范围。
        他们 认为,一切形式的资产和收人,均须完纳天课,包括股票、保险金、 保险储蓄、有价债券、备用资金、租赁建筑物、租用车辆、机械设备 和其他资本货物等。由此引起许多争议,包括机械设备和资本货 物的税率问题。
      2. 天课的税率
        历史上天课税率系根据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为固定税率,至今 大部分伊斯兰教学者仍坚信不移,不容改变。但近年许多伊斯兰 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刻板的税率不能适应当今的现 实,而主张采取灵活变通的税率。双方经过争论达成妥协:对伊斯 兰教法未涉及的"新形式的财富",国家有权征收更高税率的附加 税。
      3. 天课的分配
        1. 历史上关于天课是由统治者直接征收、还是由伊斯兰教法官 员间接征收,教法学家中间曾有过争议。
          1. 一些传统派乌里玛对国家政府存有疑虑,主张将天课 税收入直接转移给受益者,以防止挪用
          2. 而大部分学者和经济学 家则主张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天课税收入的分配
          3. 有些学者主张两种方式并用,对贫民、负责赈济事务的官员和为主道而工作 者三类受益人可直接分配,而对其余五类受益人只可间接分配。
            一些学者还认为,"为主道工作者"过于宽泛,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主张加以明确的解释和界定。
        2. 70 年代以来,随着伊斯兰金融运动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从 宏观经济或伊斯兰经济学的视角,对天课制度加以全面解释
          1. 印度穆斯林学者 F.R. 法里迪的《天课与财政方针》
            1. 伊斯兰国家的财产方针目的有二
              1. 保证 社会每个成员的最低生活需求
              2. 保障国家资源用于生产和满 足社会物质福利目的。
            2. 天课为伊斯兰经济制度的税制规定了基本原则。
              1. 天课制度所定的免税标准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税项,对低于资产限度 的个人或集团,不得征收任何附加税
              2. 天课制度以扣除开销 后的净收入作为应课资产的基数,这项基本原则同时也适用于其 他税项,必须严格遵循
              3. 天课制度在评估资产、确定税额时, 不发生重复纳税现象,这一财政原则应予正确理解。
            3. 天课制度有利于扩大公共积累
              1. 天课使税务部门得以对特殊税项征税。通常,经济落后国家往往以 购置金银和房地产为重要的职蓄手段。而天课的功能之一是通过 征税对非生产性投资加以限制
              2. 天课规定的免税界限偏低, 使国家扩大了税收范围,有利于增加公共积累
              3. 天课具有鼓 励效应,使人们转向生产性投资,从而有利于增加社会积蓄。
          2. 埃及学者马赫茂德·艾卡·沙欧德在《货币、利息和基拉德》
            认为天课的基本意义在于它能"增长财富",但这种"增 长不是消极等待安拉的赐予,而是积极的创造财富"
            1. 作者从理想中的现代伊斯兰 福利国家出发,认为天课可以发挥三方面的功能
              1. 天课是特 定条件下的一种税制。实行这种税制的国家,必须承认和保护私 人所有制,在经济领域实行自由竞争的原则。
                惟其如此,天课才能充分發揮調節經濟機制的作用
              2. 天课作为财富调节税,是向 富人征收的税项,其出发点是物而不是人。凡占有应课财富者,皆 须依法纳税
              3. 除违禁商品外,凡有市场价值 的财富皆在应课财富范围之内,皆须依法纳税
    8. 保險事業
      1. 伊斯兰学者认为保险系外来的西方概念,非伊斯兰教所固有, 它所鼓励的是一种鲁莽的、不顾后果的冒险精神,無丝毫价值或 "功能"可言
      2. 体现在商业合伙关系中 的"穆达拉巴赫"原则,既是伊斯兰金融原则之一,同时又是伊斯兰 保险的基本原则。此外,伊斯兰教尤为强调群体意识,而不大重视 个人价值,尤其反对个人的生命保险、财产安全保险,而比较重视社会保险
      3. 爭論焦點
        1. 关于保险事业是否含有伊斯兰教所谴责 的赌博和取利问题
          由教法学家所撰写的大部分著作对现代保险 事业持批判态度。他们多从宗教原则加以简单对照式的批判,很 少从现代经济学观点加以具体分析,也未提出科学的可替代办法。
        2. 由私人还是由国家来经营保险事业问题
          因6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都实行了企业国有化,学者们大多倾向于由国家来经营以天課為基礎的、广泛的互助合作社会保险事业,辅之以民间 性的互助保险事业。
      4. 伊斯兰教法对保险事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在社会舆论上,保险事业受到传统法律和宗教 道德的约束、限制,保险公司禁止以營利为目的,不得在伊斯兰国 家公开刊登广告、招揽生意,只好默默无闻地开展法律许可的业务活动
        2. 保险公司禁止从事人寿保险业务,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一个穆斯林 的生老病死皆由安拉前定,世人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遵从安拉的安 排。这种前定论对保险事业仍有决定性影响
        3. 商业保险虽然遭到一些教法学家的反对,但仍可遵循教法的精神,开展某些商业保险业务, 其范围包括事故保险、火灾保险、车辆运输安全保险、船舶安全运输保险等。
  3. 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基本特點
    内容十分广泛而众说又不完全一致的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 是现代伊斯兰世界文化冲突与交融及其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一种文化现象。它试图克服西方现代化模式(包括自由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实为法 西斯主义社会经济模式、福利国家社会经济模式)的弊端
    1.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以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为基础和 核心,它是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伊斯兰金融理论、 消费理论、财产权理论等都是以伊斯兰经典经济原则为论述的基 本原则和理论阐述的基础。
    2. 强烈的原教旨意识与灵活的适应性。这是伊斯兰经济 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显著特点
      1. 伊斯兰教法体系中有 关经济问题的规范与教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
        1. 直接源于 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圣训经》内容的一些基本教律,它们体现了 原教旨义,具有神授的、绝对的、至上的法律信条的核心地位
        2. 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运用"公议"、"类比"的方法,创造一 些新的教律条款,并吸收了一些外来法律内容
          如现代伊斯兰教法大量地吸收了现代西方的法律内容
          1.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不仅坚持伊斯兰经典经济 原则,而且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表现出十分灵活的特征来:如伊斯 兰金融理论,既坚持了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中反对"里巴"的原则, 又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了现代金融的效益原则,从而保证了伊斯兰银行现代金融职能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 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是穆斯林世界现代西方经济模式同传统伊斯兰价值观念相冲突、相矛盾的现实的能动反映
      现代伊斯 兰经济理论是不同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理论的一种新的现代经济理论。它反对经济的完全国有化和 完全私有化。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色彩浓厚的混合经济模式的 理论概括。
    4. 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散见于语录式的经典著作之中,而 不是见之于专门的、系统的经济学专著之中,所以,它的非系统性 很明显。
      但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则见于诸多专门的伊斯兰经济 学理论著作之中,同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相比较,它概念清晰、逻 辑推理严密、体系完整,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反映出理性思维方法 已深人穆斯林学术界,也反映出穆斯林世界的经济生活已形成一 个大系统,趋向现代化,必须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来加以考察、分 析、总结、概括。
    5.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是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同现代经 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既然力图指引穆斯林世界现代化道路,就不可能不尊重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也就不可能不 受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的影响。
      伊斯兰银行的实践 也证明,它并非与现代经济的发展相对立,而是可以成为穆斯林世 界现代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6.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强调经济伦理、价值判断,而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与现代流行的经济学则排除伦理价值判断,强调所谓无伦理价值判断的、纯经济的、实证的、中性的、"科学"的经济学
    7.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在分配问题和金融问题方面。
      一是这方面的论著数量众多
      二是从现代伊斯兰经 济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分配与金融问题始终是每一个阶段研究 的重点
      三是分配与金融问题在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中处于核心 与基础性的位置
      四是这几方面的问题也是伊斯兰经济实践的核 心内容。
    8. 具有突出的对世界整体经济体制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意识。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立足于伊斯兰经济观的立场上,横向比较现代世界主要经济体制的优劣
    9. 现代伊斯兰经济思想和经典伊斯兰经济思想的不同在于
      1. 经典伊斯兰经济思想同宗教信仰、宗教法律、宗教道德诫律紧 密结合,经典中经济论述既是经济思想的体现,又具有宗教信条、 宗教法律、宗教道德诫律的特殊地位。
      2. 而现代伊斯兰经济思想是穆斯林学者与经济学家学术性探讨的成果,虽然以伊斯兰传统的 宗教信条、宗教法律、宗教道德诫律为其基本的原则和核心,但它 本身不具有宗教信条、宗教法律、宗教道德的特殊地位。它的探讨 性、学术性色影比较浓厚。
    10.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既具突出的学理特征又具有很强 的实践可操作特征
      伊斯兰经济政策的探讨成为它重要的内容。
  4. 現代伊斯蘭經濟思想弱點
    1. 现代伊斯兰经济理论建筑在伊斯兰信仰者的社会基础 之上,许多经济原则和措施对世俗的人、信仰不坚定的人具有压抑 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能视其为积极驱动力。 
    2. 财产的再分配措施,分散了经济法人的再投资能力,不利于 经济的规模发展。
    3. 不利于同世界经济的接轨。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日據時代台灣經濟之演變〉張漢裕


  1. 基礎工作
    1. 土地制度之改革
      1. 土地調查
        1. 田制紛亂的弊端
          1. 就經濟來說,財產的權利關係不明確,就難於充分利用和安心買賣
          2. 就財政來說,土地讓利者不明白或同時有數個讓利者,對於徵稅甚不方便
        2. 土調的工作
          1. 權利義務關係的查明
          2. 土地面積、生產力、負擔力之查稅
        3. 土調的結果
          1. 以公債贖清大租權,並且將小租戶認為業主
          2. 把業者當作納稅義務者,而加徵田賦(1904年起)
            田賦的收入上升,成立單一完整的土地所有權
        4. 土調的意義
          1. 田賦的增加在財政上的貢獻
          2. 新土地制度的確立在經濟上的效果
            因為土地權利關係的釐清,有助於土地買賣的安全,尤其對於日人之在台土地投資和企業設立給予很大的方便
      2. 林野調查和其他有關土地的"資本之原始蓄積"
        1. 1910-14年間實施"林野調查",即就林野決定了官有與民有的分別
          不過官有林野中設有"保管林"制度,其目的為使不能提出林野所有權證據的台灣人,仍舊可繼續利用該項林產
        2. 1915-1925年間又實施了"官有林野整理"事業,由此官有林野被分為"可存置林野"與"不可存置林野",前者乃預定為完全官有,後者則有關人民如保管林利用者,請願時可賣給民間的
          上述兩項事業的意義確立了林野的所有權,卻又為日人資本家的進出開闢坦途。
        3. 由於土地調查以來的經過,台灣的土地一方面確立了完整自由的所有權,另一面所有權的分配逕向日人政府與事業家。
    2. 度量衡與貨幣制之改革
      1. 清代台灣度量衡制度紛亂的原因
        1. 各地方互相交易不太多,商業關係不密切,經濟與度量衡制度不相統一。
        2. 商人私造度量衡器具
        3. 政府對民間私造持放任態度,公會想矯正卻也只能限於某一小塊地區
      2. 日本的措施
        1. 至1901年底為止,將鴉片煙膏"請賣人"、食鹽販賣業者、公設市場所使用的舊器一律禁止
        2. 其他方面的舊器也以1903年為底,禁止使用
        3. 為應付對於新器的需要起見,自1906年4月起新器的製造、修復以及販賣都一律官有
      3. 清代台灣貨幣特色
        1. 金屬流通的存在,就是沒有使用銀行券與紙幣,都是通用金屬,尤其銀、鋁
        2. 多種貨幣與秤量制,因為台灣統治者的再三變換、洋商來往以及民間的私錢等,所以貨幣種類是繁多且複雜。
      4. 日本推行的貨幣-通用日本銀圓的金本位制
        其弊端在於:
        1. 因為計算的本位是金幣,而實際上所授受的是銀幣,所以在台灣的日人官民的收支以及交易,在計算和記帳上,遭遇很大的麻煩
        2. 由於金銀是價變動,兩者公定價格時須調整,以致債權債務關係甚為紛亂,銀行的存款放款因而被當作投機的對象;金銀的公定價格雖屢次調整,終難完全與市價一致,兩者之間常發生距離,這又造成中、台、日間的套匯現象。而這種投機和套匯,都對於台灣銀行的銀幣準備有很大的影響。
        3. 隨日俄關係的變化,台灣人對於台灣銀行請求兌換銀幣的數額激增,致使台灣銀行陷於困難境界
        4. 最終在1904年7月-1909年12月之間,逐次完成了金本位制
    3. 交通建設
      1. 日本在台的交通建設的幾個特色
        1. 軍事和政治意義濃厚
        2. 國家領導力量和國家資本的重要
        3. 交通機關現代化,同時又日本化
    4. 警察與經濟行政
      在中央即總督府內設有警察總長(警務),掌握著對全島警察的指揮權。
      在地方各廳則設有警務課以輔佐廳長,此種輔佐在警察、總務、稅務方面都是必要的
      地方各廳之下設有支廳,支廳長係由警察人員(警部)充任
      支廳是第一線的行政機關,所以第一線行政機關就是警察機關,不但支廳的首長是警察官,其部下也是警察官(巡查)。最後,又把保甲制度當作輔助機關來推行所有的行政,顯示其權力的集中、統一。
  2. 糖業
    1. 糖業之獎勵
      1. 甘蔗的栽培
        1. 最普遍的竹蔗矮小且蔗汁不多
        2. 起土用牛哩,深度不過4-5寸
        3. 肥料用很少,種蔗苗之後只施一兩次
        4. 灌溉只賴天雨,沒有人為的設施
      2. 製糖方面
        1. 在榨糖方面,效率慢,榨汁率也不高
        2. 熬煉完全依靠師傅個人的技術,因此品質不一
        3. 資本少、運輸不便,糖廓規模不大、生產力也有限
      3. 日本的改良
        依靠新渡戶稻造博士所擬的"糖業改良意見書"
        1. 在甘蔗農業方面
          1. 蔗種的改良,改用夏威夷的優良種
          2. 增值法的改良(深耕、施肥等)
          3. 水利的設施
          4. 蔗園的擴大
            鼓勵開墾適合種稻的土地以及把水利不便的稻田改為蔗園
        2. 在製糖工業方面
          1. 獎勵新式製糖廠
          2. 採用改良糖廓,把政府購買的小型壓榨機賣給糖廓
          3. 增設合作糖廓,勸誘蔗農組成
        3. 在交通方面
          修築鐵路與公路,降低火車與輪船的運費
        4. 在貿易方面
          實行關稅和退稅制度
        5. 發布糖業取締原則(1905)、糖業獎勵原則(1902),兩者相輔相成
          1. 這制度確保了:
            1. 製糖的獨佔(限制了糖廠的新設或擴大)
            2. 原料的確保(限制了甘蔗的自由處分)
          2. 從農民看來:
            1. 法律上雖然是沒有強制種蔗,可是實際上因為糖廠的貸款及行政上的理由,很多農民是沒有栽種其他農作物的自由
            2. 所種之甘蔗雖然是有銷路的保障,但是因為沒有選擇銷路的自由,所以其價格是有問題的
    2. 糖業之發展
      49個糖廠中36個糖廠是屬於四大會社的,而四大會社的製糖額則占了88%之多,顯見其獨佔。台灣人的糖廠多被日方資本打倒或併吞。
    3. 蔗農
      1. 糖廓的種類
        1. 牛掛廓
          多屬薄資的小業主和佃農合夥籌設,其目的在於專在壓榨自己栽培的甘蔗
          在牛掛廓,栽蔗農民及糖廓的主人,也就是主持製糖的人。
          不過在運輸與金融方面,還是受到糖商的剝削
        2. 牛犇廍
          栽蔗農民合夥設立,牛犇廍的農民多為中農
          合夥人較少,通常2-7人
          部分製糖原料早已不是糖廓主人而是他人種植
        3. 公司廓
          合股組織,合股人2-5人,蔗農仍持有股份
          股主不一定是蔗種農民,所榨的甘蔗都由外面購進或委託壓榨,收購原料和委託都以共同的資金
        4. 頭家廓
          有力糖商或大地主單獨籌設的糖廓
      2. 新式糖廠得勢之後,農民的變化
        1. 農民失去小企業主的地位,變成單純的原料供應人
        2. 新式糖採廢除分糖法,專門採行收購方法
          1. 分糖法
            地主已承佃條件約束佃農,約定糖廓對農民放款時,蔗農(蔗腳)把收獲的甘蔗交給糖廓壓蔗。
            所得的糖依一定比例分配給糖廓與農民。
        3. 蔗農失去轉業改種的自由,無權選擇供應作物的對方,也就是在生產、販賣上被奪去了自決自主的地位,因而農產增收的利益也分配得很少。
          1. 以資金和資財的借貸來約定農戶種植
            這種借貸關係產生的結果,除會社能繼續獲取充分低廉的原料外,就是蔗農對會社隸屬的加深。
      3. 米價比準法
        看競爭作物(米)的價格來決定蔗價
        收購甘蔗時,以米價上升的比率多少為準而貼補相當的補償金
  3. 工業
    1. 工業生產的微弱
      在1907年以前,總生產額中農業生產所占的比率大抵在80%以上,而工業生產卻在15%以下。自1907年因台灣總督府的獎勵而製糖工業發展以後,才有上升的趨勢,但直到918事件前,都沒超過4成
    2. 企業規模及經營組織的落後
      就1934年的統計來看,工廠總數中個人組織所占的比率略有9成。股份公司則僅有3.32%
    3. 民族資本的作風與日人資本的優勢
      1. 台人資本傾向無限資本的原因
        1. 自1908-24年為止,由於總督府的禁止,全由台人組織而無日人參加的會社不得成立
        2. 大多數股份有限公司為日人把持,台人沒有興趣
        3. 台人對於股份有限公司的知識經驗缺少,又缺乏信任,除親友外不敢合作
    4. 對外依賴性
      台灣是把米、糖輸出於日本而換取工業製品以維持自己的在生產過程的。因為這濃厚的對外依賴性,假使沒有加上工業品的進口,台灣經濟再生產的繼續必定成問題,這是殖民經濟的基本特色。
    5. 中日戰後的若干演變
      1. 中日戰爭之後,台灣工業情形的變化
        1. 總生產中工業生產的地位加重,即於1939年工業生產價值超過農業生產
        2. 食料品工業的比率逐年下降,化學、金屬、機械的比率不斷增加。
          這演變主要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把台灣作為軍事基地的緣故
  4. 財政
    1. 財政制度
      台灣的預算須由總督經過中央政府之手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而付諸該議會的審議和同意。在財政上,台灣人是沒有財政立法權或預算審核權的。
    2. 財政演進之一股趨勢
      1. 第一期(1896-1904)
        一面仰賴日本的補助,一面創設新事業
      2. 第二期(1905-1913)
        台灣財政開始自立,1913年與1896年相比,台灣財政支出增加了四倍
        1907年以後,由於台灣糖業的發達而非常地增加了出口砂糖的消費稅,誕生了台灣財政的黃金時代。
      3. 第三期(1914-1920)
        歐戰的影響、田賦加徵、嘉南大圳、縱貫鐵路等事業,收入增加了
        1920與1896年相比,財政支出增加9倍
      4. 第四期(1921-1934)
        一戰後的不景氣,需要緊縮支出,且增加收入,如菸酒專賣、所得稅等
      5. 第五期(1935-台灣光復)
        由於中日戰爭、日本南方政策等,產生了飛躍的財政膨脹。
    3. 經費支出
      日本人經營台灣,是生意跟隨國旗,在國家的保護之下,日本人與日資才得以發展起來。
      1. 歷年決算書的經費
        1. 行政費(1897-1898時,因其內部的警察費而占首位)
        2. 文化費
        3. 調查試驗費
        4. 事業費,以此為大宗
        5. 其他
    4. 收入之構成與其變遷
      自日人統治到77事件開始前,台灣的租稅是以田賦和消費稅或間接稅為重點的,所得稅是後來才變重要的。
      1. 田賦
        因台灣經濟向來以農業為中心
      2. 消費稅或間接稅
        因為台灣私人產業不太發達,稅源不甚豐富,所以對大眾日用品的課稅成為最便捷的收入(這也是專賣收入占大宗的原因)
    5. 總督府財政和日本中央財政的補助及其相互關係
      日本自統治台灣起經過了20年,台灣總督府在財政上才能脫離中央的補助。
      在1936年以前,對於日本財政並沒有直接的貢獻,36年以後,將台灣財政的剩餘金作為軍事貢納金,台灣財政才開始對日本有直接的貢獻。
    6. 台灣人在財政上的負擔和享受
      1. 稅率
        1921-1937:10.4%-14%
        1937之後:約18.2%
      2. 台灣米生產、生活品質的改變,是以總督府的財政運用做為原動力的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日治時代的台灣經濟發展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說實在,有很多細節都不是很清楚,雖然很多圖表,但說實在,大概懂不到一成,如果有要研讀日治經濟的話,有必要再來讀一次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家族與社會》〈第二章 台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建立及其轉型〉陳其南


  1. 前言
    該文主要在探討清代台灣漢人社會從早期的移民社會型態,逐漸轉化為台灣本土社會的過程,特別是表現在拓墾型態、土地所有制度與社會群體構成法則的變遷方面。
  2. 漢人移民的拓展
    1. 荷治
      漢人在當時扮演了土著民族與荷蘭人之間的中介角色,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控制權仍操於荷蘭人手中
    2. 鄭氏
      採取寓兵於農的政策奠定了一個純粹以農業為主的漢人移民區
    3. 清領
      漢人取得完全的控制權,台灣為中國本土的延伸,另外統治者與移民之間構成一個只有社會的階層性,而無文化之多元現象的邊疆社會。
      初期為消極治理,直至1887才取消渡台禁令、1885設省。
  3. 開墾組織與土地制度
    1. 墾首制的拓墾型態
      1. 清初台灣漢人在一開始招墾時便已形成三層關係
        由墾戶向官府申請給照開墾,繳納一定正供額,官府則承認墾戶為業主
        業主招徠佃戶力墾者,收取一定的租額
        墾首對其墾佃不但有收租權,而且更具備替官府執行監督之權,在此環境下,佃戶唯有依附有力墾首。
      2. 清代台灣的開墾組織頗具規模,墾首大部分是由一些擁有雄厚資本的富豪所組成,他們通常領有數百甲的田園,指揮數十個佃人,對外可以防番,對內則握有警察權。此種以大資本家為主的墾首組織可以說是早期漢人開拓台灣的最主要型態。
    2. 開墾組織與租賦結構
      1. 減四留六
        光緒年間,劉銘傳清丈田賦實行所謂的"減四留六"之法,即從大租額中扣除四成還給佃戶(小租戶)繳納正供,也即承認原佃戶之業主權。
        如此一來,雖然大租戶仍然保留六成之大租額,但因與官方無關,"無靠官威,便難以收足"
      2. 清代之土地業主、耕佃和地租結構
        官廳←—(正供)——墾首←—(漢大租)——佃戶
        官廳←——————(官莊租)——————佃戶
        番社←—(番租)——墾首——(大租)———佃戶
                                            番社——(番大租)——佃戶

        墾首或大租戶藉官威來維持其大租權,大租額中包含正供額,無大租及無正供。而納正供是業主的義務,所以官方必須維持墾首或大租戶的業主權。
    3. 水稻耕作與土地制度
      水利的開發及水稻耕作的普及實為漢人在台灣開拓的第二時期之特徵,被稱為是台灣農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由於水利設施的改善,業主得以向佃戶逐年收取更高的大租額,而影響了台灣的土地所有制。
      1. 一九五抽、抽的租(活租)
        台灣的慣例是墾戶將土地交給佃戶開墾時,大租額均行"一九五抽"。
        即從土地的實際收穫量中,每一百石業主得15石,佃人得85石,稱為"活租"
        租額將依每年作物的豐歉而有不同,業主與佃戶一同負擔此種風險,在開墾早期常以此種方式。
      2. 結定租(死租)
        按甲納租,每甲納粟八石,不論豐歉,不得增多減少,是為死租
        水利灌溉設施顯然使此種情形改觀,而已趨向於結定租較為方便
      3. 水稻耕作的普及使得整個農村經濟邁向以小農經營制為基礎的型態,平均每戶的耕地面積因此再度往下層細分乃是必然的現象。
      4. 清代前後期地租結構的轉變
        官廳→墾首→佃戶(早期)
        官廳→大租戶→小租戶→現耕佃人(晚期)
    4. 土地制度與社會階層化
      水利的開發、水稻耕作的普及、人口大量的增加、土地所有制的複雜化、以及社會的階層化,可以說是清代中期以後臺灣漢人社會所產生的最大變動。
      1. 代表小租戶的中產之家
        他們從墾首手中掌握了土地的實權,是村落團體中的領導階層,在劉銘傳清理田賦之後,獲得官府的保障。
        如林維源
      2. 清代的臺灣漢人社會大致是成階序狀的構造。最底層是大多數的佃農階層,是直接的生產者,上面的是擁有土地,掌握村落領導權的在庄地主,更往上層是依賴大租為其基礎的離村地主階層。
  4. 社會分類意識與土著化
    整個清代可以說是來台漢人由移民社會走向土著化,變成為土著社會的過程。
    1. 祖籍意識的分類型態及其轉型
      1. 分類型態的轉變
        如同治年間宜蘭平原的西皮福祿之爭
        這是發源於宜蘭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分類意識,到了清末時期,臺灣漢人的社會意識顯然已經逐漸拋棄祖籍觀念,而以現居的聚落組織為其主要之生活單位。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台灣漢人社會逐漸從一個移民社會轉變成土著社會的過程之最佳說明。
      2. 寺廟神的整合
        清代中葉以後,台灣鄉村的寺廟擔負起整合鄉村社會的任務,使台灣漢人社會從傳統的、封建的祖籍分類意識中解放出來,而在新的移民環境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清代臺灣漢人社會中,新的地緣團體之建立是以寺廟神的信仰為基礎,而發展出新的村落或超村落之社會組織。
    2. 宗族的形成與土著化
      1. 祭祀公業
        以祭祀祖先為目的的所組織之團體
        1. 鬮分字
          鬮分家產時抽出一部分來做祭祀公業,鬮分時對家產有份的人全部為派下,而其派下權的份量則照其家產應分額來分配
          純粹基於血緣關係,享祀的祖先多為世代較近的"開台祖"
        2. 合約字
          同一祖籍地的墾民以契約的方式共同湊錢而購置田產,派下人僅限於出錢的族人。
          享祀的祖先多為沒來過台灣的"唐山祖"
          表現在祭祀公業上的分配方式往往是照股份或丁份
          1. 照丁份的丁仔公
            通常以某一位唐山祖為其團結核心,其組成方式大體是由該組之在台男性子孫均等出資所構成,但由於住居和經濟條件的差異,及個人意願等因素,並非該組之所有男性子孫均加入這個"公"了

            這些丁仔會可視為基本祭祀團體,因為這些丁仔會又可以作為一個法人,再聯合組織成更大的祭祀團體,稱為組公會。
            一種半志願性的祭祀團體,而不是包容完整的親屬團體。
            不論是組公會或丁仔會,都是移民社會初期的型態,是移植型的宗族組織
  5. 結論與討論
    1. 根據本文之論證,在台灣土著化了的漢人社會,實際上是把台灣漢人在華南原居地的社會型態重新在台灣建立起來,也是中國本土社會的延伸。
      然而土地化概念是一個有關社會群體認同或地緣血緣意識等心態上的轉變歷程。
      用來確定此種變遷方向的兩個指標是:祖籍人群械鬥由極盛而趨於減少,同時本地寺廟神的信仰則形成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宗族的活動則由前期的以返唐山祭祖之方式轉變為在台立祠獨立奉祀。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吳學明》〈第一章 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的處境〉


  1. 長老教會傳入時的台灣社會
    1. 吏治敗壞、治安不良
    2. 吸食鴉片與纏足的陋習
    3. 漢人為好賭之民,尤其在奢侈成風之台灣,賭風更甚
    4. 清代的台灣社會,容許一夫多妻,而基督教是反對納妾的。
      此外,殺女嬰(溺女)的風氣也很普遍
  2. 西方傳教士面對的問題
    1. 傳染病肆虐,衛生條件極差。此外,還有毒蛇的威脅
    2. 語言方面的障礙
      在台灣的外國人,若在語言上無法與漢人溝通,就會被使為蠻子,溝通上的障礙,使得初期傳教工作難以順利進行。
      加上傳教士的母國,在中國有龐大的勢力,故基於民族主義立場,更不肯接納基督教。
    3. 將外國人視為夷狄的心態
      中國人將外國人視為低等、未開化的民族,自然對於他們所傳的宗教,有輕視與排斥的心理。
    4. 基督教的教義與傳統民間的信仰相違
      早期稱信基督教的為"落教的",意味著與自己的文化、宗教、家族傳統、價值觀決裂的無奈與掙扎。
      基督教在台灣民間傳教的阻力最主要是傳統的祖先崇拜問題,加入基督教會被認為是心中無公媽不敬祖先的行為。
  3. 長老教會在台傳教的阻力
    1. 台灣民間宗教的特色
      台灣民間宗教是結合了儒、釋、道與自然崇拜而成的宗教。民間宗教的多神觀,與基督宗教一神且排他的現象截然不同。
      1. 民間宗教信仰的神,具擬人化的特質
      2. 由於東方世界,尤其是中國的學者,相信人性的善的,人性的發揮,人可成聖成神佛
      3. 孝道思想的實踐,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4. 現世功利與交替祭拜的宗教觀
    2. 長老教會如何看待民間宗教-上帝看天公
      1. 民間宗教所敬拜的神明為「柴頭尪仔」
        教會公報中經常會發現大規模迎神賽會的文章,視為迷信,直指這種行為是浪費大量金錢去服侍無用的「柴頭」,在字眼上也常常用"魔鬼"兩字用來指稱民間所尊敬奉侍的神明
      2. 視供奉「木主」無意義,且違反上帝旨意
        長老教會將台灣的祖先崇拜視為"亡靈崇拜"的一種,屬於偶像崇拜的一部分,是違背十誡的教訓,因此禁止信徒崇拜祖先牌位。
    3. 民間宗教如何看待基督宗教-天公看上帝
      1. 視基督教為邪教
        一般人民對禮拜堂無神像,不燒香點燭,與傳統寺廟完全不同,因此以邪教視之。
      2. 視基督教不敬神明
        地方仕紳透過宗教活動來鞏固地方勢力,而基督教不敬拜神明,難以被地方人士接受。
      3. 不奉祀祖先神牌位不孝
        在台灣傳統社會將"祖先崇拜"與"孝"等同視之,將不崇祀祖先視為不孝,而不孝又要被視為非人。
  4. 長老教會在台傳教的策略
    1. 醫療傳教
      如馬偕、馬雅各
    2. 從社會下層及平埔族著手傳教
      平埔族原以祖靈信仰為主,不持一成不變的宗教觀,對異己包容性大,一旦發現異教更適合於自己,就拋棄原有宗教而改信新宗教。外國宣教師在平埔族社會的傳教往往獲致較好的成果。
    3. 培養本地信徒擔任傳教的工作
      透過台灣本地信徒,對台灣人傳教,其效果遠比外國傳教士好,同時雇用的薪資也較經濟,傳教的工作因而落在本地信徒身上。
      因此無論南北教會,均先後設立神學院、中學、小學。
    4. 神蹟:趕鬼、治病,並替人祈禱
      如蟳廣澳教會、石牌教會、觀音山教會、澎湖七美教會
      藉神蹟傳教,其初應是英國宣教人員引新約"聖經"的故事,介紹給台灣社會,對轉移排斥長老教會的傳統社會,應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也能吻合台灣社會的需要。
      此一現象也意味著,本地信徒與傳教者對教義的看法,與英國宣教師有某種程度的歧異。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新世纪福音战士"日本动画心理分析的先河之作-王琨〉


  1. 心理学中的概念及其在EVA中的应用
    EVA中成功的引用了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的概念,它取材于诺查丹玛斯关于1999年世 界大毁灭的预言、基督教圣经中创世纪的神 话、本世纪初在死海发现的神秘古卷以及犹 太教的创世纪神话
    1. EVA中用到的主要的心理学概念
      1. 結構
        结构主义理论核心是结构概念,认为结 构是一种关系的组合,是由各个部分相互依 存而构成的整体,部分只能在整体中获得意 义。一切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现象,表面上似乎 杂乱无章,其实都内蕴着某种结构。
        结构主义 具有四个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它提出的整 体论的观点:整体论提出,一个系统的不同的 部分不应相互独立地加以研究。
      2. 建構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 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 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 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 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 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 异
      3. 解釋學
        解释学是关于文本的理解活动的理论。
        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处于与文本不同的历 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因而理解具有 历史性,无论是文本还是理解者都内在地镶 嵌在历史性中。作为理解对象的心理和行为 的社会性、历史性,必然进入理解的视野,因 而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必须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加以 整体把握。同时,每个理解者的视界都是不一 样的,因而对同一心理和行为会有不同的解读。
    2. 心理学中的概念在EVA中的具体应用
      1. 在卡巴拉中,认为无法去体会的最高神的原 理,称作“AINSOF(无限的意思)”,现实世界 就是从中延伸出来的二次元世界。
        著名的“卡 巴拉生命树”的图像也就是将这个世界观象 征化的表现
      2. EVA初号机有一 段展开12枚光翼的镜头,象征堕落天使路西 法。
      3. EVA背部有一能源 线,而驾驶员进入驾驶舱都是浸泡在一种叫 “LCL”的液体中,这其实分别象征着“脐带”和 “羊水”,每个驾驶员都有着相同的遭遇,即都 失去了母亲
  2. EVA中主要人物心理分析
    1. 碇真嗣的性格特征
      作为第三适应者, 碇真嗣与EVA的同步率最高。碇真嗣的个性 是自闭、温和、善良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一方 面他总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遇到的问 题
      1. 碇真嗣一开始是为了获得父亲的赞 赏而驾驶EVA的,当他发现自己做得再好也 不能获得父亲的赞赏或者哪怕一个微笑,他 退缩了,不再愿意驾驶EVA,尤其是当受到强 大的使徒攻击的时候,真嗣的这个想法更加 明确,他认为不驾驶EVA,至少他的生活会过 得很平静
      2. 真嗣从小失去母亲,又很 少和父亲接触,这是他自我认知不完全的一 个重大的原因。家庭是孩子自我认知发展不 可缺少的,真嗣正缺少这方面,因此真嗣从小 被父亲抛弃,承受孤独,不愿意与周围的人进 行交流,认为与他人交流只会造成伤害,与 其这样,不如把自己封闭起来。
      3. 人与人很难沟 通就是存在着心之壁,这也是人类补完计划 的重要目的。
        人类补完计划的成功和真嗣的 自我认知密切相关:TV版26集以真嗣的内心 独白展开,虽然是碇真嗣的内心,所有审问的 声音却是他人,自己内心的他人,他人也在自 己的内心寻求着问题的答案。
      4. 碇真嗣最終认识到即使不驾驶EVA, 自己也可以存在,这里便是补完的终结。
    2. 凌波丽的性格特征
      性格 上非常冷漠。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但是她 却十分在意碇司令,对于命令,不管多么危险 都勇敢的执行
      1. 面对困难,凌波丽和真嗣根本 上不同:绫波丽自己害怕困境,但是由于她坚强的性格,所以每当她面对困境时,都会勇敢 的去面对。造成她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她对 生命的意义的疑惑。对于这个回答,在凌波丽 与真嗣的谈话中可见:真嗣问凌波丽为什么 驾驶EVA时,丽的回答是:“因为‘羁绊’。我, 跟本不会其他的事,我仿佛是为了驾驶Eva 才来到这个世上。”这是丽对于生命的无奈。

        另一方面,由于丽本身是个人造人,她被造出 来就是为了进行人类补完计划的。所以,深深 的宿命论思想刻在了她年幼的心上。完成碇 元渡的命令就是丽这个人造人生命的唯一意 义。对于这个世界,对她来说无所谓,对于她 自己的生命,对她来说无所谓,甚至她自己的 灵魂,对她来说也是无所谓
      2. 随着剧情的发展, 凌波丽的自我认知也不断的完善,不具备感情的凌波丽开始慢慢地具备了 自我
    3. 物流明日香兰格丽的性格特征
      活泼、开朗 是明日香的初次印象。她以优秀的成绩自居, 认为自己是被选出来的驾驶EVA的最强驾驶 员。坚强并表现突出,14岁完成大学课程,她 对事情总表现的霸气十足,竭尽全力
      明日香通过一 次次战胜对手,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是在一次 次自我膨胀中,得到暂时的快感。她在自我暗 示中相信,不论真实还是虚幻,自己都是完美 的。
      1. 她通过努力终于成为凌波丽之后第二个 EVA驾驶员。当她要把喜讯带给母亲的时候, 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无情着着实实地把她击 倒了。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明日香选择了逃 避,她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力。认为这样做有 一天她可以忘记灰暗的过去
      2. 最终明日香从对母亲的怀念中得到了精 神的支柱,那就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和信任。她 意识到是不能忘记过去的,不能逃避,母亲是 爱她的,她对于母亲也是无可取代的宝贝,这 样她的心灵最终得到了补全
    4. 渚薰的性格特征
      他以第十七使徒 和第五适应者两种身份同时出现,他是被 SEELE利用而送到NERV去的,其目的就是 要达成SEELE除掉已经背叛他们的碇元渡的 计划。
      自由的选择生死真正的体现了渚 薰的身份——自由天使
  3. 《新世纪福音战士》就是这样一部心 理分析的动画,它将心理学的概念和心理分 析的艺术应用于整个动画,处处体现了心理 学与其紧密的结合。EVA真正体现了意识第 一的观念,最终以人类心灵的补全作为动画 的结局。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EVA作心理分析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他沒有把文中做一個統整,第一段把整部的隱喻提出來,第二段對各個人物做心理分析,然後就沒了,缺少一個對整部作品的概括,讓整篇文很分散。
另外,第一段與其說心理分析,不如說文學詮釋,然後應用那個也感覺題的內容很少,不知道那個內容跟整部作品的基調有何關聯。

〈“御宅”词源释义及宅文化之演进-王甍〉


  1. “御宅”词义的演化
    1. 广辞苑
      1. 相手の家の尊敬語(对对方家的尊称)
      2. 相手の夫の尊 敬 語(对对方丈夫的尊 称)。
      3. 相手または相手方の尊敬語(对对方的尊称)
      4. (多く片仮名で書く)特定の分野、物事 にしか関心がなく、その事には異常なほどくわ しいが、社会的な常識には欠ける人。
        仲間内で 相手を[御宅]と呼ぶ傾向に着目しての称
    2. 《大辞林》
      二人称の「おた く(御 宅)」を語 源と し エッセ イストの中 森 明 夫が言い始め た と す る説が有 力。
      1980 年代中ご ろ か ら用い ら れ る よ う に な ったとされるがはっきりしない
    3. 冈田斗司夫的《御宅学入门》(1996)
      将“御宅族”的起 源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群毕业于庆应大学 的精英之间,他们当中就有当今日本动画界的元 老级人物河森正治和美树本晴彦
      1982年,一部日本科幻动画史上里程碑式 的作品《Macross》 问世,河森正治和美树本晴彦 正是该剧的主要创作者,而剧中则出现了女主角 林明美在电话里以“御宅”称呼男主角一条辉的情 节。
      “御宅”这一称呼便随着《Macross》的热播迅 速在科幻迷和动画迷中传播开来
    4. 《漫画ブリッコ》中 中森明夫的《「おたく」の研究》(1983)
      御宅族,最初的含义 便是指这些以“御宅”来互相称呼的动漫迷和科幻 迷。
      中森明夫的《御宅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展开的,但他在文中对御宅族的描述,从衣着 打扮到同人志售卖会,都充满负面评价甚至是带 有恶意的。
      中森对御宅族的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 代表了日本社会中的普通人对这一群体的看法。
  2. “御宅”的妖魔化及形象重塑
    1. 宫崎事件(1989)
      “宫崎事件”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对动漫市场 进行严厉的整肃,大量中小型的漫画杂志社、出版 社、动画公司因此而倒闭,动漫人才纷纷流散到游 戏、小说插图等其他相关领 域。
    2. 形象重塑
      1. 直 到1995年,一 部轰动日 本 各 界 的 动 画 大 作《EVA》(又 名《新 世 纪福音战士》)诞生,才又掀起日本动漫发展的第 二次高潮。
        而片中男主角碇真嗣,从某种意义上 说,正是不善社交,自闭寡言的“御宅”的象征
      2. 在《EVA》大红的第二年,一本被后来者奉为 “御宅圣经”的专著《御宅学入门》问世,该书的作 者便是前文提到的“御宅王”冈田斗司夫。
        当全日 本对御宅进行攻击和声讨发展到最高潮的时期, 冈田斗司夫却为自己冠以“御宅王”之名,频繁出 现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为御宅族进行辩护和声援。
        冈田在《御宅学入门》一书中对“御宅”这个群体的 定义是:“在被称为‘影象资讯全数爆发’的21世 纪中,为了适应这个影象资讯的世界而产生的新 型人种。
        1. 冈田斗司夫
          冈田本身就是一个由消 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的实例:不仅自己家中的动漫 藏品丰富———从动漫作品到周边 玩 具、手 办 模 型 无所不包,他还与其他几位“御宅”同好创办了著 名 的 动 画 制 作 公 司 GAINAX。
          《EVA》正 是 GAINAX旗下的作 品,而 其 他 科 幻 类 动 画 如《王 立宇宙军》、《Gunbuster》、《Nadia》等 至 今 在 日 本 动画 史 上 都 有 相 当 的 知 名 度。
          离 开 GAINAX 后,冈田进入东京大学主持“御宅文化论”的讲座, 再度成为学界和社会上的话题。除了《御宅学入 门》,冈田还出版了《东大御宅学讲座》、《我们的洗 脑社会》、《御宅的迷之道》、《封印》等20多部关于 御宅及相关的社会政治研究的著作
  3. 宅群体的分化及延伸
    ,在传 统御宅族内部,其侧重的领域和爱好的范围也在 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御宅群体 的主流仍是崇尚科幻、战争一类刚性特质强烈的 作品,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推崇“各种可 爱的女性形象”为主的“萌”系御宅逐渐发展起来。

    1. “萌”源自于日语里的一个动词“萌え る”,意为萌 发、萌动,后来被日本年轻人简化成“萌え”。所谓 的“萌系”宅男,便是指喜爱着动漫、游戏等二次元 世界中的美少女,甚至以这些二次元形象代替真 实世界中的女性而展开恋爱的男性御宅群体
    2. “御宅首 相”麻生太郎
      在竞 选自民党 总 裁 期 间 走 上 秋 叶 原 街 头 向 御 宅 族 拉 票,更在电视节目中大方承认自己的宅爱好,称自 己一周要看20本漫画周刊,最爱的漫画是《蔷薇 少女》。麻 生 也 因 此 被 日 本 民 众 戏 称 为“蔷 薇 首 相”。
    3. 消費力
      2006年日本著名社会调查公司野 村综合研究所报告《瞄准御宅族》所公布的调查结 果,日本御宅市场的经济效益高达880亿日元。
       在以文化消费、数码电子消费为主的现代市场中, 秋叶原系正逐渐成为日本经济的有力推动者。 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又在有形或无形中 强化了御宅族这种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御宅族在社会经济结构中角色 的变化决定了其在文化和政治层面地位的改变
  4. 結語
    “御宅”一词,由最初的第二人称敬语,演变为 指代某种特殊群体的名词,到如今更有成为一门 世界性的新生代文化的趋势。这其中体现出的不 仅仅是语言的变化发展,更映射出经济模式、社会 结构及文化精神的巨大变革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从“御宅”一次的词义入手,探讨了御宅族的来源以及宅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详细阐释了御宅 族产生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向其他领域的发展渗透情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篇只是輕輕掠過水面而已,應該有更多可參考的書和往下鑽入的內容。
如大塚英志跟東浩紀的內容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日治時期台灣特別法域之形成與內涵-台、日的"一國兩制"〉


  1. 序言
    該文的重點在於"法制",及法律制度本身,而不在於被制度所規範之人民的法律生活。
    日本領導階層須面對台灣應如何與本國連接之"國家統合"的政治性課題,以及應如何依明治憲法體制經營台灣的法律性課題,有關台灣統治制度的爭議,即在這些問題點上發展。
  2. 新領域統治基本法的確立概況
    1. 初期的各項草案
      在明治憲政體制下,仍講究"法律技術面"的妥當,以避免破壞國家法制的整體性與一貫性,有關台灣統治制度的爭辯,都是在這個認知底下進行。
      負責全盤檢討台灣統治制度的是,依1895年6月14日赦令成立的"台灣事務局"
      1. 內地延長主義-台灣事務局委員的原敬提出
        將內地制度施行於台灣,以達到台灣完全被統合入日本的政治目標
      2. 特別統治主義-樺山總督以及藩閥勢力為主的陸軍偏好
        希望透過特別的制度,使擁有強大職權的台灣總督單獨宰制台灣,免受中央的干預。
    2. 暫定試行性的六三法(1896-1906)
      1896年3月31日日本以法律地63號,公布"有關施行於台灣之法令的法律",簡稱六三法。
      本法最大的特色為台灣總督的委任立法權,只要程序上須事先獲台灣總督府評議會之議決及天皇的裁,於臨時緊急時,甚至得先發布緊急律令,再事後取得勅裁。
      就台灣立法之內容而言,六三法只是讓特別統治主義易於實現,並不全然排斥內地延長主義。
      1. 1896年3月31日以赦令第88號發布"台灣總督府條例",自4月1日施行。
        同日在日本中央施行拓殖務省官制,統理台灣事務,廢止台灣事務局官制。
      2. 1896年5月以律令制定"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由隸屬總督的該法院掌理民事刑事之裁判,採行審級制度,7月又以律令制定"台灣總督府臨時法院條例",處理政治犯案件。
      3. 六三法加上前述赦令、律令,始構成自1896年4月1日開始之"民政時期"的基本法
    3. 政治均勢下產生的三一法(1907-1921)
      1. 自原敬任職內相後,向議會提出六三法改革案,是"須以法律規定之事項,以勅令規定之"的勅令中心主義。
        也就是只在緊急情況才允許總督行使律令權,但這些議案在貴族院遭到台灣特別主義者反擊,終告廢案。
      2. 最終在1906年取代63法的是,略加內地延長主義裝扮,但實質近似六三法的法律第31號,即三一法。
        1. 三一法廢除台灣總督府評議會之設置,其原是取代殖民地立法會議,用以防止總督專政,但事實上已變成無該項功能的屬僚會議,故予以廢除。
        2. 三一法第五項,規定律令不得違反在台灣施行的日本法律及勅令,凸顯出日本法律與勅令優位於台灣的律令,確立台灣法令之從屬於日本法令。
    4. 維持特別法域但強調內地延長的法三號(1922-1945)
      1910年代後期,因應民族自決思潮的興起,日本政府極欲加強同化殖民地人民,原敬等所主張的內地延長主義,配合政黨勢力的興起,已成為日本政界主流。
      1921年為配合內地延長主義而制定的台灣法令法,以法律第三號公布,並規定自1922年1月1日起施行,世稱法三號。
      1. 台灣總督府條例
        較須以法律制定的台灣法令法,更迅速地因應新的對台統治政策
        1. 1919年8月勅令第393號即大幅修改台灣有關行政、軍事方面的基本性法規範,廢除自1896年勅令第88號以來地總督武官專任制,及總督的在台陸海空統率權,使總督可由文人擔任,且僅對不含軍務的一般政務(司法行政監督)有統理權。
      2. 司法裁判權之基本法-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
        因內地延長主義,而於1919年有所修改,主要是廢止臨時法院制度及復歸三審制,使與內地制度相似。
  3. 台灣地域的法源種類及內容
    1. 法律
      1. 以赦令施行於台灣之法律
        1. 1896-1921(以赦令施行於台灣的日本法律有84件)
          被施行於台灣的法律,大多為涉及國防、財稅、通信、外交等
        2. 1922-1945(以赦令施行於台灣的日本法律有195件)
          日本有關刑事、司法、戰時法之法律,亦頗多施行於台灣。
      2. 不經赦令即施行於台灣之法律
        並非所有日本法律皆須經勅令之指定始可施行於台灣,下述法律直接施行於台灣
        1. 內外地勢用法
          即從法律有關適用地域之規定判斷,其當然施行於台灣。
        2. 外地適用法
          即特別以施行於外地為目的所制定之法律,在台灣雖有效力足以取代法律的律令制度,但有時仍由日本帝國議會,特別為台灣制定法律加以規範。
        3. 內外地關係法
          即規範內外地相互間關係的法律
        4. 具有屬人性質的法律
          在性質上不應限制其施行地域,或追隨人、物、事務,將其效力延伸至外地
    2. 赦令-命令的一種
      即依天皇大權或法律的委任、經勅裁所發布的命令
      1. 戰前日本的國家法規範,依制定的形式得區分為法律與命令
        1. 法律
          指經帝國議會協贊、依天皇的裁可所制定的規範
        2. 命令
          依天皇的親裁、或依受天皇委任的行政機關所制定的法規範
    3. 律令
      在台灣地域內的立法事項,除前述已為法律所規範者外,悉由具有與法律同一效力的命令-律令所規範,主要包括民事、刑事、司法、警察、土地、租稅、衛生、產業等事項。
      1. 律令可分兩大類:
        1. 台灣獨特的規定
          如製茶稅則
        2. 仿效日本內地法律之內容
      2. 法三號施行後,律令被制定的件數減少,因為須符合"台灣特殊情形有必要"的要件才可。
    4. 閣令及省令
      在例外的情況,依法規之效力,內閣總理大臣及各省大臣的權限直接延伸至外地時,閣令及省令即在外地生效。
      1. 閣令
        內閣總理大臣於法律及勅令的範圍內,基於其職權或特別委任,為施行法律及勅令或維持安寧秩序,就其所主管之事務所發布之命令
      2. 省令
        各省大臣依其職權或特別委任,就主管之事務所發布之命令
    5. 府令
      台灣總督府依其職權或特別委任所發布之命令
      府令在台灣地域內之效力,相當於閣令或省令之在於日本內地
      日本法律內有委任行政機關發布勅令者,於該法律被指定施行於台灣之後,常以府令取代條文中勅令之地位。
    6. 州令及廳令
      州知事或廳長,就州廳行政事務,依其職權或特別委任,對管轄區域內一般或其中一部所發布之命令,其相當於日本內地的府縣令。
    7. 訓令
      總督對於下級官署為指揮其行使權限而發布之職務上命令,或稱通牒、通達
    8. 日令(軍事命令,由台灣總督發布)
      日令之為法源僅存在於日治之軍政時期(1895年8月6日-1896年3月31日)
    9. 習慣、法理與判例?
      當時僅涉及台灣人的民商事項,之所以依習慣處理,是因為於日令、律令、特例勅令當中分別規定"依地方慣例及法理"、"依舊慣"、"依習慣",故據以適用於個案者係日令、律令、特例勅令,而非習慣或法理。
      但透過這些制定法的規定,習慣成為法律判斷的基準,故若謂其為間接法源,似尚可接受。
  4. 台灣行政機關之組織與權限
    1. 台灣中央行政官廳:總督府
      1. 軍政時期
        以軍事官衙的組織型態出現,凡台灣地域內一切統治事務,不管是否與軍事有關,皆由台灣總督總攬。但仍須依事務性質,分別接受屬內閣的台灣事務局及屬軍令系統的大本營之指揮。
      2. 民政時期之後
        台灣總督府可概括地統轄台灣地域內一切政務,其權限相當於各省之大臣
        一直到1942年之前,就勅令第729號所列舉之事項,內閣總理大臣及各省大臣對於台灣總督有個別的行政監督權,並得據此為足以拘束總督的指示
    2. 台灣地方行政官廳
      臺灣地方行政制度,與日本內地相較,輕自治而重官治與集權
      1. 1895-1920
        台灣地方行政機構,一直是以官治及中央集權為主。
        台灣總督對縣知事或廳長的命令或處分,得停止或取消之。而縣或廳底下所設置之弁務署、支廳等等,無非是國家行政輔助機關,自應服從其上級官廳之指揮。
        藉此行政體系,台灣的國家官廳權威,可自中央的總督府貫徹到地方各處。
      2. 1920-1935
        參考日本內地制度,以勅令改正"台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及以律令第三、五、六號公布州制、市制、街庄制,重整台灣的地方制度。
        雖已成立地方公共團體(州、市、街庄),但實質上仍是官治行政,而非自治行政。
      3. 1937年以律令公布廳制,使廳成為地方公共團體,但其尚未被賦予法人資格,其團體的代表及執行機關為官派的廳長,僅設置由總督遴選之協議員組成作為諮問機關的廳協議會。
      4. 至於郡,則一直是國家行政官廳的一環,並非地方公共團體,無所謂郡會所言。
      5. 未提供說明。
  5. 台灣司法機關之組織與權限
    1. 獨立於日本內地之外的台灣司法體系
      存在於台灣地域的"台灣總督府法院",除了於軍政時期依日令之規定而成立,自進入民政後,一直是以"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之律令為建構之依據。
      另外,台灣總督府法院,對於在台灣地域內所發生之民刑事訴訟案件,具有完整的司法裁判權,不受日本裁判所之干預。
      且台灣總督府各級法院就個案為裁判時,須受到台灣最終審法院所持法律見解之拘束,一套以台灣最終審法院為頂端的自主司法體系,於焉建立。
    2. 台灣的司法人員
      總督府雖然給予判官兩項身分保障(不得任意免官、轉官),但仍然以"內訓"提示判官如何行使司法權,強調司法官廳與行政官相倚相扶。
      直到1919年司法改革,總督休職權廢止,受內地審判獨立傳統影響的年輕法官漸多,才朝向審判獨立發展。
    3. 台灣的審級制度
      未提供說明。
    4. 行政機關介入司法裁判
      1. 犯罪即決制度
        1. 1896年台灣總督府即以律令第七號發布"該當拘留或科料之刑之犯罪即決例"
        2. 1904年律令第四號發布的"犯罪即決例",擴大行政機關即決刑事犯罪之範圍,成為台灣地域的特有制度
          據此,台灣的行政機關擁有相當大的司法審判權,廳長對於依即決程序宣告為重禁錮者,可即發交監獄執行
        3. 1927年將可代理行使即決權者擴及"州警部補或廳警部補"
      2. 民事爭訟調停制度
        1904年律令第三號發布"廳長處理民事爭訟調停之件",規定澎湖廳、恆春廳、台東廳之廳長得處理民事爭訟調停、公證登記及其他非訴訟事件。
        實質上等於地方行政官代替法院行使司法審判權,人民之訴訟權亦遭限制。
  6. 台、日"一國兩制"的歷史省思
    1. 台灣與日本曾存在的"一國兩制"
    2. 今日與台灣相關之"一國兩制"概念
    3. 既須"兩制"何必"一國"?
  7. 結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台灣法律的發展,即其與日本之差異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如果可以把日本的部分說得再清楚,或是獨立一篇也可,感覺不是很懂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第六章 邵友濂與臺灣的自強新政〉


  1. 劉銘傳自強新政的再檢討
    1. 新政的闕失
      1. 南北施政的偏差
        由於湘淮派系之爭,劉銘傳整肅了劉璈,加上土地與釐金的徵收,使南部仕紳對劉銘傳產生敵意,另外也實施新政時,也相對忽視南部的發展。
      2. 清丈的闕失,1886-1892完成領取丈單的手續
        過程中的缺點有:
        1. 不得其人而用
          委員多調派自內地八品以下的低級人員,其多對台灣陌生與素質不佳,常在清丈時發生錯誤
        2. 丈量方法不完備
        3. 為求時效使清賦流於粗疏
          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 對業主的查定不嚴密
          2. 給錯丈單滋生糾紛,直者未能伸冤
          3. 田園的等級劃分不公
          4. 魚鱗圖冊上的登錄發生錯誤
        4. 課徵比原來重的稅
          劉銘傳清賦的目的
          一則為糾正全台賦稅南北不一,名目繁多遠重於內地之弊,以減輕人名的負擔
          二則為清出隱田
          三則為取消大租
          然而清賦後似乎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卻仍未能達成稅賦公平的目的
        5. 清丈並不徹底
          原是為以小租戶為納稅人,但受到大租戶的反對,才妥協得出"減四留六"
      3. 民心不服
        1. 在心理上
          台灣在未展開自強運動以前,貿易已相當暢旺,和海外的關係也極為密切,但人民的心理仍十分保守。
          在外國人眼中的台灣人,不僅保守而且驕傲自尊,對新事物也較難接受。
        2. 在經濟上
          由於劉銘傳的新政,一時百廢俱舉,耗費過鉅,故除清賦、撫墾、抽釐外,還擬收房屋稅,後因人民強烈反對,乃作罷。
          南部地區在經濟上的困苦更甚,一則由於土地稅過高,人民常以廢耕做為消極的抵抗,一則動亂時聞,造成社會上的不安,也減少了內地的移民。
      4. 吏治不良
        劉銘傳治台早期,頗能整飭吏治,然而愈到後期因無適當的人可用,以至於所用非人,用非其人導致吏治不良,而吏治不良,輕則阻礙新政的推展,重則引起人民的反抗。
    2. 何以新政會有闕失
      1. 清廷對台政策之由積極轉為消極
        造成闕失最大的原因,在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尚未能造成有利於自強新政的環境
        1. 對劉銘傳個人的態度
          朝廷前後對劉銘傳態度的轉變(由支持到斥責),則和一向支持的醇親王亦譞於1890年去世及清光緒中葉以後財政困難有關。
        2. 漠視台灣財政支絀的現況
          1890年朝廷不顧台灣極為脆弱的財政需要關稅來補足,反而令自1891年起,每年要籌銀五萬兩供東北築鐵路之用,後又令將洋藥釐金盈餘銀兩湊還閩省洋款,使原本拮据的經濟更為困窘,不僅如此,福建省每年協餉24萬兩也常無法如期交由台灣使用。
          中央對台灣的財政支援均由積極轉為消極,逼得劉銘傳只好掛冠求去。
      2. 劉銘傳個人的因素
        1. 個性偏急
          以致各項新政未能從全盤的經濟效益予以考慮,貿然從事,雖一時百廢俱舉,卻也逐一出問題。
        2. 體弱多病
          為病曾在1891年四度請假,身體虛弱自然無力推新政。
      3. 財政匱乏
        儘管劉銘傳已增加出口來增加稅收,也將鹽課留台撥充盤費,仍是每年虧空,到1891年,已不敷47萬餘兩,財政的收支不能平衡,是劉銘傳舉行新政時最大的障礙。
  2. 新政的撤廢
    1. 邵友濂繼任台灣巡撫
      1891年5月9日調任台灣巡撫
      1894年調數湖南巡撫乃釐台
      朝廷派任的三個原因:
      1. 長期辦理外交的背景
        尤其當時劉銘傳因樟腦專賣與釐金問題,與中外商人有些糾紛
      2. 在當時邊疆大吏的口碑不錯
      3. 有援台和理台的經驗
        在中法戰爭曾援助台灣,在1887年擔任第一任台灣布政使
    2. 新政的撤廢
      1. 撫墾制的徒具虛名
        為了節省經費,將既定頭目之口糧銀予以裁減,使業已歸順的原住民復行反叛,頗受非議。
      2. 停修鐵路
        由於經費困難,挪移借墊也無法湊錢,且人工料價在台灣為貴,台灣地形不易修鐵路,耗費工時,乃停止修建鐵路。
      3. 撤廢諸局務
        1. 清理街道局
        2. 煤油局
          產量不多、入不敷出
        3. 伐木局
          1892年裁撤
        4. 煤務局
          將官辦改由私礦來供應官方需要的煤
      4. 裁撤學堂
        1. 西學堂
          1892年裁撤
        2. 番學堂
          1893年第一期生畢業後予以裁撤
        3. 電報學堂
    3. 緊縮財政的原因
      1. 邵友濂性格較保守
        對於劉銘傳不求實際效益、虧損太多的措施,頗覺扞格,故將耗費過多,卻未見速效的新政,盡予撤廢。
      2. 朝廷的消極制度
        繼任臺撫時,也正式閩省每年44萬兩補助款停撥之時,而來台前的兩次召見,也接受到朝廷消極的訊息。
      3. 財政困難
        從每年財政至少不足7、80萬兩,到1892年,台灣財政不足之款僅剩十萬兩
      4. 人民生活困苦
        稅收繁多致使商農困苦、天災
      5. 邵友濂的病情
        不耐台灣夏秋之濕熱,常常患病
  3. 邵友濂的任內治績
    1. 吏治
      在吏治上用人著意外,更重視奏保人才
    2. 建置
      1. 擬設彰化鹿港分防縣丞
        因鹿港為台灣中路最重要的口岸,離彰化縣城二十里,有鞭長莫及之勢,勢必要設官治理,未果。
      2. 設南雅廳同知
        該地在1886年前後已成為茶葉、樟腦的集散地。
        吏部於1894年批准
      3. 遷雲林縣治於斗六
        原縣設置於林杞埔,但該地每到夏季,橫亙於縣南的濁水及清水之溪常氾濫,交通時有斷絕之虞。
    3. 文教
      1892年修的"台灣通志"為任內對台灣文化事業最大的貢獻
      後日軍侵台,修志事業才告終止
    4. 司法
      訂立詞訟章程,以賞罰督責地方官吏,使不致任意積壓案件,有助於獄政之清明
    5. 裕財
      設金沙抽釐局於瑞芳,並在四腳亭、暖暖、五堵、九份山、大粗坑設分局,委上海的張煥綸試辦。
    6. 外交
      1. 與外人的關係
      2. 救護船隻
        訂立救援外國船的"救護章程五條",在沿海地區招貼救護章程
    7. 設防與練兵
      1. 整頓營勇
        據胡傳的見解,台灣防軍有四方面必須加強
        1. 砲台員宜教以測算
        2. 前門舊槍宜時使修換
        3. 後門槍子宜預令儲備
        4. 番勇入伍宜教以禮法
      2. 續辦存餉
        1. 存餉
          營勇每日薪資扣留五日,給假之日將存餉發給,其作用有二
          1. 平日足繫其心不致逃去
          2. 三年仍盡各充盈,不致流為游勇
      3. 以防軍戍台東
      4. 擴大機器局
        有意擴大機器局,因此朝廷雖有停購機器之令,邵友濂仍設法建廠房、製火藥、砲彈,此機器局規模大於國內數一數二的杭州機器局
      5. 對日作戰的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