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之評析〉王元綱

  1. 前言
  2. 守勢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與主張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的權力是多多益善,權力越多,就越安全。守勢現實主義則認為國家的權力應適可而止,不要太多,過多的權力反而有害安全
    1. 基本假定
      1. 國家是國際政治的主要行為者
      2. 國際政治是處於無政府狀態(anarchy)
        無政府狀態是國際政治的重要概念﹐它並不是指混亂或雜亂無章﹐而是指在國家之上缺乏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可以維持秩序
      3. 國際體系的結構決定大部分國際政治的結果(outcome)和國家外交政策的行為(behavior),政權型態和個人因素則扮演次要的角色
      4. 國際上的安全相當充足
      5. 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
    2. Waltz的《國際政治理論》一書則是守勢現實主義的代表作。Waltz可說是結構現實主義(或稱新現實主義)的開山鼻祖,認為國家行為主要是受到國際結構的宰制。雖然Waltz強調國際結構的競爭性,也未觸及攻守平衡,但是他的核心思想仍屬於守勢現實主義。
      Waltz認為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結構使國家特別看重安全,而「國家的第一要務不是使其權力最大化,而是保持在體系中的地位」,這項說法正是守勢現實主義的核心主張,即國家的首要之務乃保持現狀,維持既有的權力平衡,而不是無限制地追求權力
      Waltz被批評有一種「現狀的偏見」(status-quo bias),認為在他的理論中,所有國家都是安全的追求者,沒有侵略者,大家都是警察,沒有強盜
    3.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安全困境是指一國為了增進自身安全所採取的措施,會減少別國的安全。之所以如此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意圖不確定」(uncertainty about intentions)的問題
      1. 關於如何舒緩安全困境的方法,首推Robert Jervis於1979年發表的一篇重要文章〈安全困境下的合作〉。Jervis認為,當符合以下兩個條件時,安全困境將可化解:
        1. 防衛性的武器和政策可以與攻擊性的武器和政策區分開來(「攻守區分」 offense-defense differentiation)
        2. 防禦具有優勢是指防衛自己領土比攻占他國容易;反過來,攻擊具有優勢則指攻占他國領土比防衛自己容易。
          當防禦具有優勢的時候(守比攻容易),國家只要用少數的軍事開支便可達到安全的目的,也不用擔心對手發動先發製人的奇襲,因為攻方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以突破守方的防禦,戰爭容易陷入僵局,即使勝利,亦得不償失。在此情況下,國家增進自身安全所採取的措施較不易威脅他國,安全困境將可得到舒緩
    4. 國家意圖(intentions)
      1.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在國際上基於兩個原因國家的意圖是不確定的
        1)國家的真正意圖很難得知
        2)即使知道現在的意圖,也難保未來不會變。
        所以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在國家的意圖不確定的情況下,國家關心的是能力(capability),而非別國是否有不良意圖
      2. 守勢現實主義則認為透過一定程序(如購買防禦性武器),國家的意圖是可知的
      3.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國家關心的是能力,而非意圖;而守勢現實主義則主張國家關心的是意圖,而能力只是影響意圖的因素之一
  3. 良性的國際結構
    1. Stephen Van Evera極力主張國際結構是良性的,他在《戰爭的起因》一書說:「權力結構本身是良性的,導致相當少的戰爭,但是被認知的權力結構經常是惡性的,可以解釋許多的戰爭。」他認為國家侵略很少成功,侵略者經常受到懲罰,要不是被圍堵就是被摧毀,即使成功的侵略也很少帶來好處
    2. 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是指當一國權力過大時,其它國家將採取對應措施加以製衡,這些措施有二: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前者是指國家透過內部的方法增強國力,如發展經濟、加強國防、或是找出明智的戰略。外部平衡指國家可以對外尋求盟邦共同對抗強權,或分化對手的同盟,使其削弱。由於這兩種機制運作的結果,權力平衡在國際上不斷重複地形成
      1. 既然「安全是充足的」,那麼為什麼國際上會有戰爭發生?守勢現實主義認為戰爭的原因不在國際結構內,而需在結構之外尋找,如國內政治或錯誤認知等因素
        1. 強調國內政治是影響國家過度擴張的代表作是Snyder的《帝國迷思》一書。
          Snyder認為國家過度擴張是因為國內少數利益團體(如軍方、外交系統、或大企業)將因擴張而得到很大的利益,而多數人所分擔的成本卻很少。為了私利,這些狹隘的利益團體掌控了政權,散播必須藉由擴張以獲致安全的迷思,更有甚者,這些利益團體透過利益交換(logrolling)的過程,而使對外擴張的行為更嚴重
        2. 咎於認知錯誤則以Van Evera《戰爭的起因》一書為代表
          極力強調結構是良性的,很少導致戰爭,但是國家卻常常認知錯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戰爭。很多現代戰爭都是「幻覺的戰爭」(wars of illusions),國家自認會打勝,自認先發製人是有利的,自認相對權力在下降中,或是自認征服很容易,因而發動戰爭,殊不知事實並非如此。當這些錯誤認知不存在時,戰爭很少發生
  4. 攻守理論
    攻守理論認為當征服容易時,戰爭較易發生。征服容易是指在攻守平衡中攻擊的一方具有優勢,可以用比防御者較少的成本來達到軍事目標。反之,如果防禦一方具有優勢,戰爭則較不易發生
    守勢現實主義認為在近代史上守方通常佔有優勢,真正的攻方優勢相當罕見,但是決策者卻經常認知錯誤,以為攻方佔有優勢,但事實上守方才佔有優勢。
    1. Charles Glaser指出,當攻擊與防御所需的武力可以相互區別開來的時候,武器管制較易有成效,因為國家可以允許防禦性武器的購置,禁止攻擊性武器,監督核查的工作較易進行,國家較不容易作弊。對國家而言,到底該選擇武器管製或武器競賽,端看攻守能否區分。如果防禦佔優勢,武器管制就沒必要,國家只要選擇購置防禦性武器即可,無須考慮他國。即使國家硬是要部署攻擊性武器,安全競爭也不會太嚴重,因為防禦佔優勢。然而,如果攻擊佔優勢,武器管制就變成重要議題,限制攻擊性武器將有助於國際和平
  5. 守勢現實主義評析
    1. 雖然守勢現實主義對國際政治抱持樂觀的看法,其良性國際結構論述的說服力並不夠。這可從兩方面來看:論述邏輯與經驗證據
      1. 守勢現實主義的論述過於強調製衡的效率。制衡是良性結構的的背後原動力,其先決條件是當一國發動侵略時,其它國家會聯合起來對抗之。但是,這在邏輯上便有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的問題,亦即誰先承擔制衡侵略者的責任?
        這問題在兩極的結構較不明顯,但在多極的國際體系則是個重要問題。在後者,國家就有搭便車(free ride)的誘因,讓別國去對抗侵略者,而不要自己強出頭來承擔制衡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推卸責任(buckpassing)就成為很有吸引力的選項。所以,守勢現實主義誇大了製衡的效率,在推卸責任的誘惑下,權力平衡的機制不見得立即有效
      2. 守勢現實主義的「征服不划算」主張,缺乏經驗證據
        對外擴張有時划算,有時不划算,端看決策者的戰略與外交技巧,並不是如守勢現實主義所言,擴張是自取滅亡的行為。守勢現實主義常把軍事失敗與非理性行為等同視之,這種混淆忽略了實際的決策過程,犯了事後諸葛亮的毛病
    2. 區分攻擊性與防禦性武器是相當困難的工作,這困難連攻守理論的提倡者也承認。Jervis在提出該理論時曾說「既簡單又不模稜兩可的定義是不可能的,而且在許多的個案中無法下判斷」。攻擊性的武器可以作防衛用途,反之亦然,端看如何使用。他又說「武器到底是攻擊性或防禦性經常視特定情況而定──例如,地理環境和武器是如何被使用的」
      攻守平衡的測量都得依賴「作者自行評估」,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如果在實踐層面,我們無法區分攻擊性和防禦性武器的話,攻守理論可能只好豎之象牙塔內了
    3. 守勢現實主義過於依賴認知的作用,甚至給予認知比權力更大的解釋力。當一項該理論無法解釋的個案出現時,守勢現實主義可以很方便地用認知錯誤來解釋掉這些現象。這樣產生了兩個問題:
      1. 守勢現實主義變成無法證明為假(non-falsifiable)的理論,遇到反例則訴諸認知錯誤
      2. 現實主義的中心概念──權力─ ─不復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主觀的認知,權力只扮演次級的角色。如此,現實主義的簡約性(parsimony)和連貫性將受到衝擊,現實主義不再是以權力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理論
  6. 結論
    傳統上,現實主義認為國際結構是霍布斯式的(Hobbesian),各國相互競爭,自力救濟。在這種體系內衝突頻繁,爾虞我詐,為了自保,國家必須累積權力。守勢現實主義修正這種悲觀看法,主張國際結構是良性的,侵略者會受到其它國家的製衡,最後遭致失敗。國家應致力維持現狀,追求過多的權力不見得是好事。由於意圖不確定是安全困境產生的原因,守勢現實主義希望藉由攻守理論來解開此一難題,主張如果防禦和攻擊可以區分開來,而且防禦佔優勢的話,安全困境將可解開。國家可藉由購置防禦性武器,限制攻擊性武器,甚至自我約束,來傳遞和平的良善意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本文將對守勢現實主義的理論脈絡加以闡述,並提出批判。文章將先討論守勢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與主張,指出安全困境和國家意圖在守勢現實主義論述的中心地位。進而論述守勢現實主義的兩個主要論點:良性的國際結構和攻守理論。最後再針對這兩個論點以及認知所扮演的角色提出批判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一個對守勢現實主義簡易的入門

來源:https://www.2002n.com/paper/politics/005/5377.html?fbclid=IwAR2VuLa09UvhzEULxJwyWrIoMZDt7dqVZTFuc3XmdhSX5Sf_u86wpEok2Z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