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亞洲復興之一環的中國崛起
首先開創亞洲復興局面的是在1950‐80 年代迅速發展的日本,然後是自1980 年代至今迅速發展的中國大陸,最後則是擁有比中國大陸更多年輕人口的印度。這三個亞洲重要國家縮小了與歐美先進國家的差距,從而開始扭轉過去西方強權支配世界的局面 - 歐美、中國與印度GDP 占全球總產值百分比
- 日本GDP 趕超法國、英國、蘇聯的過程(1953‐90)
- 第一個邁入快速經濟成長的重要亞洲國家是日本
該國在二十世紀時大致是亞洲首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中與美、英、法、義並列為五強,也是國際聯盟理事會最初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遭到美國毀滅性打擊,並於戰後被美軍佔領。從1953 年日本重新獲得主權起,其GDP 迅速增長,於1959 年趕過法國、1963 年趕過英國、1980年超過英法總和,更在1987 年趕過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到了1990 年,達到巔峰的日本GDP 將近為全球的9.4%,甚至比該年剛統一的德國也多出一倍。 - 中國GDP 趕超德國、日本、美國的過程(1992‐2015)
- 世界五大經濟體占全球GDP 比例(2015)
- 國際關係學界對亞洲復興的回應
- 2001 年,在國關學界更具影響力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Mearsheimer 著書提醒美國注意中國可能之威脅,使國際關係學界對中國的關注逐漸增加。
- 在南加州大學任教的韓裔美籍學者康燦雄,就以與權力轉移論者相似的觀點出發,透過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連續出了兩本關於「中國崛起」以及明清時期東亞的貿易與朝貢情形的書籍,以及一篇在安全研究之重要期刊上以東亞朝貢體系為例,探討國際體系中的層級性與合法性之論文。康氏認為,東亞在中國主導的時期,戰爭發生頻率遠低於同時期的歐洲。依此推測,中國復興後的東亞地區也可維持和平。這樣的論斷其實與權力轉移論者的預測相符
- David Kang,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 Five Centuries of Trade and Tribu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 David Kang, “Hierarchy and 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Systems: The Tribute System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Security Studies, 19:4(2010), pp.591‐622
- 北宋歷史的啟示
在宋太宗與宋真宗時期,宋遼數度交戰後,宋真宗決定改採和平談判,締造雙方的經濟紐帶。此一嘗試被遼國接受,於是兩國達成澶淵之盟,雙方明確劃分邊界,互不侵犯,從而維持了約120 年的和平。可見古代中國的外交思惟與實踐中,除了強調大國權力較量的現實主義成分外,也有透過經貿手段維繫和平的自由主義成分。若能增進對這個部份的理解,對於解釋、預測中國的對外政策,乃至於改進國際關係理論,都可能有很大幫助。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簡單的說明亞洲崛起的概略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就簡單介紹
就簡單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