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 世紀末期,人類政治史上最特殊的政治現象之一,就是所謂 「第三波」(The Third Wave)民主化的浪潮席捲全球。第三波民主化 自從 1974 年在葡萄牙展開之後,至今已經超過 30 年
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在過去 30 年來,使得新興民主國家急遽增 加,同時也使民主政體成為當前最主流的政治型態。然而 30 年之後, 我們卻也發現第三波民主化逐漸呈現所謂退潮的現象。根據統計,新 興民主國家的擴增似乎已經有緩慢下來的可能。
現在,大 家的目光正集中在眾多的伊斯蘭教阿拉伯國家和廣大的中國大陸是否 可能進行第四波的民主化運動。 - (選舉)民主國家數量上的變化(1974, 1990-2006)
- 杭亭頓的民主化模式理論
- 第三波民主化的六大因素
- 經濟發展與經濟危機
經濟發展使得人民教育水準、收入提升,進而使社會中的中產階 級人數增加。追求自由社會的中產階級也成為民主政權的基礎。根據 杭亭頓的看法,當經濟發展到相當的程度,若配合短期經濟危機或經 濟破產,則威權體制將可轉型為民主政府。 - 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和政績的困局
威權政體統治權威的正當性往往因為政績困局而逐漸遭到人民質疑,且這些政權的合法性又因為後來的軍事挫敗、經濟破產與兩次石 油危機而逐漸消失 - 宗教立場的改變
基於西方基督教強調個人的尊嚴與政教分離的主張,以及許多新 教與天主教教會領袖,在反對政府壓迫運動中,往往扮演主要角色的 現象,杭亭頓合理假設基督教的擴張,會促進民主的發展。 - 外來勢力的新政策
外國政府或機構的行動也許會影響,甚至是決定性地影響到一個 國家的民主化。 - 滾雪球效應
國家成功地進行民主化,將可能會鼓勵其他國家群起效尤。尤其 是那些內部政治發生問題的國家,更可能會希望藉由民主化來解決當 下的政治困境 - 領導人的決策
杭亭頓認為民主制度的出現,並不是經濟發展或其他外在因素的 必要結果,而是國家領袖制定相關決策所致。 - 第三波民主化的三種類型
- 變革(Transf
ormation)
執政菁英帶頭實現民主時,就會出現變革。而變革又可分為下列 五個階段: - 改革派的出現
在威權體制出現一群相信走向民主化的方向是可取且必然的領袖 或潛在領袖,進而成為誘發政治變遷的第一股力量。 - 權力的獲得
改革派必須透過威權領袖死亡、定期更換領袖,或者是驅逐威權 領袖等方式,在既有政權中取得主導地位,如此才能展開民主化的工 程。 - 自由化的失敗
民主化的過程不必然都是一帆風順的,可能也會遭遇到不同團體 提出壓制民主化的要求,甚至遭到反民主勢力的反撲。 - 壓制保守派
獲得權力使得改革派能夠開始民主化,但卻不能消除保守派向改 革派挑戰的能力。因此,改革派領袖的第一要務常常是肅清政府、軍 隊,必要的話也包括黨務官僚機構,再以改革的支持者來取代高級官 員中的保守派 - 與反對派合作
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改革派也需要與其他反對派領袖、社會團體 進行磋商,使變革過程更加順利 - 替換(Replacement)
當反對派團體帶頭實現民主,而且威權政權垮臺或被推翻時,即 出現替換。同樣地,替換也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 為推翻政權而鬥爭
由於政權內部的改革派太弱小,或根本不存在,因此,反對派必 須結合其他反抗既有威權政權的團體組織,形成足以與政府內部之保 守派進行抗衡的一股勢力,以實踐推翻保守派政府的理想。 - 政權的垮臺
當反對派的勢力日漸強大,便可進行推翻威權政府的行動。這些 行動可能是透過軍事政變,或者是透過領導人定期接班或罷黜行動來 實踐。 - 垮臺後的鬥爭
在威權政府垮臺後,改革派必須要盡快做好準備,填補當時出現 的權力真空,並積極尋求其他國家的支持,以建立自己的合法性。然 而,因為改革派內部可能出現角逐合法性的抗爭,自然也需要透過協 商來化解。 - 移轉(Transplacement 或 Ruptforma)
若因為政府與反對派團體採取聯合行動,而造成民主化的實現 時,即出現移轉。在移轉過程中,雖然政府願意就政權的更迭進行磋 商,但是往往是被動地與反對派中支持民主的溫和派產生互動。在此 互動過程中,政府和反對派中的主導團體都承認,沒有任何一方能夠 片面決定國家未來的體制走向,而是需要透過協商的方式來達成移轉 式的民主化 - 臺灣的民主化經驗
- 臺灣啟動民主化的原因
- 經濟發展
經濟的成長,更帶動 社會階級的變化。臺灣出現越來越多的商人、專業人士、教師、公務 員等中產階級。杭亭頓認為,這些中產階級正是臺灣政治變遷的主要行動者,因為這些中產階級相信自己有能力透過選舉來提高他們的利 益。 也因為如此,臺灣的中產階級在 1980 年代開始要求政府逐步擴 大他們政治參與的空間,進而推動了臺灣的民主化 - 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
在國民黨政府專制統治之下,這些社會菁英不禁對自己 所處的威權環境感到不滿,轉而要求政府進一步加速開放腳步。面對 社會提高政治參與的要求聲浪,雖然國民黨政府透過舉辦地方選舉與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的方式,試圖化解部分改革壓力,但是卻未澆 熄這些社會菁英追求民主的熱情。尤其是 1970 年代以來一連串外交挫 折對國民黨統治正當性的打擊,使得國民黨威權政府的合法性開始產 生動搖。臺灣威權體制真正的消失,可以由兩項民主化的指標來判 定:「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接民選」 - 宗教與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
儘管杭亭頓認為儒家或受儒家影響的社會,一直都不適合民主的 生長。他指出,1990 年之前,東亞地區只有兩個民主國家—菲律賓 與日本,前者完全是一個天主教國家,而後者的儒家價值觀已經被重 新詮釋。此外,基督教長老教會等非政治性的國際社團組織,不僅對臺灣的政治異議份子提供精神與物質雙重的支援,同時也表達了對人 權等議題的關切,某種程度應有助於臺灣的民主開放 - 強權國家政策上的轉變
1986 年 9 月,民主進步黨在戒嚴的情況下成立。美國參、眾議員曾要求蔣經國 儘速「解除戒嚴令、允許創立政黨,並且全面改選國會」,同時還要 求國民黨政府不可打壓民進黨的創立。此外,美國眾議院國際委員會 亞太小組與人權小組也聯手通過「臺灣民主決議案」,要求蔣經國政 權「允許新政黨的創立、保障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實施健全的 議會民主制度。」此外,美國在 1980 年代晚期也開始運用經濟制裁和 軍售等手段,要求國民黨進行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 - 滾雪球效應的影響
1986 年菲律賓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E. Marcos)垮臺與南韓樞機 主教金壽煥(Kim Sou-hwan)追求民主的例子,造成亞洲威權領袖與反對派民主人士的焦慮和鼓舞 - 領導人的決策
當時臺灣最 高權力領導者為了因應外在危機(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和強化 人民對臺灣信心的政治目的,一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與重化工 業的投資,一方面也吸收更多本省籍的臺灣人入黨與參與政治。國民 黨政府也因為經濟發展已經達到要求擴大政治參與的臨界點,而開始 思考如何進行自由民主化。但一直要到 1987 年蔣經國總統宣布戒嚴令 解除後,臺灣才真正開始啟動自由化;爾後經過李登輝總統實行的民 主改造,奠定了一黨統治下的「外來政權」朝向現代自由民主的「主 權在民」國家之根本改變。兩位領導人選擇邁向一個自由、民主臺灣 的決策,自然對臺灣目前的民主成就有莫大的貢獻。 - 小結:
本文認為經濟發展、領導人的決策是臺灣民主化案例 中兩個相當重要的成因。經濟發展建構了臺灣民主化的客觀環境,導 致國民黨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與儒家思想的變遷兩個民主化的助因出 現;而強權國家政策轉變與滾雪球效應則影響政治領導人的決策思 維,在主觀意識上開始包容,甚至啟動臺灣民主化的進程 - 臺灣民主轉型的過程
- 臺灣民主化過程的特色包括:
- 臺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並非再一次的民主化蛻變
- 臺灣民主轉型始於一黨專制,並非由軍事政權過渡到民主體制
- 臺灣民主轉型沒有遭到重大政經危機衝擊,並未伴隨社經改革的 要求
- 臺灣民主轉型乃潛在著族群分裂與衝突,並促使臺灣政 治本土化
- 臺灣民主轉型不僅對合法性提出異議,並對國家正 當性有所質疑
- 在臺灣的民主化變革過程中,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一些因抗爭而引
發的零星衝突事件,但是整體而言,顯得相當平順,幾乎完全符合杭
亭頓強調的第三波民主化特徵之一:低度暴力。
雖然民主化的原因隨 著時空的不同而迥異,理論的多樣性和經驗的不同顯示以下的命題可 能成立:
1.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足以解釋在所有國家,或是在一個國 家中的民主發展。
2.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對所有國家的民主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3.每一個國家的民主化都是各種原因配合的結果 - 中國大陸未來進行民主化的可能
- 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可能原因
- 經濟發展
依循 1980 年代中國大陸新威權主義的邏輯,認為經濟發展必然 需要穩定的政治領導,這也是中國大陸民主條件未成熟之前的必然, 此一說法勉強維繫了中共政權合法性,以及經濟持續發展。
中國大陸藉由改革開放所維持的經濟合法性,雖然可能引導中國大陸 民主化朝溫和的模式發展,但並不能永久維持政權穩定,尤其是中產 階級在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大陸逐漸崛起,增加擴大政治參與的壓 力,加快民主化的到來,資本家入黨便是中共領導階層面對此一現象 的反應。 - 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
當中共領導人在遇到統治權威的衰落時(通常在政權的領導階層 有更迭時發生),除了拒絕承認他們合法性受到削弱外,並對內外採 取殘酷高壓與強制服從手段,以解決日益渙散的威信,力求生存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不穩定問題,尤其是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所導致的社會不穩定,將會嚴重導致中共權威合法性的衰弱,而這種 現象是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所未見的。固然中共領導階層已警覺到社會 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眾多措施欲維持社會穩定 - 宗教與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
在中國大陸方面,強國家、弱社會的架構尚未改變之前,宗教仍難 以與中共政權抗衡。但宗教因素雖然導致中國大陸民主化的機率甚 小,然若一旦宗教事件爆發,其強度將有可能危及中共政權的基礎, 如 1999 年法輪功事件無預警爆發震驚了整個中南海,威權體制的控制 力受到嚴重質疑與挑戰,導致中共對法輪功學員採取更嚴厲鎮壓行動 與反對的態度,有可能讓為數眾多的法輪功學員起而反抗。 - 強權國家政策上的轉變
固然美國採取圍堵或交往的戰略思考,將嚴重影 響美中關係的發展,但整體而言,由於中國大陸和美國在基本觀念上 的巨大差異,以及中共反和平演變理論防堵之下,美國勢力仍難深入 中國大陸內部,影響中共政治運作 - 滾雪球效應的影響
儘管現成的證據很少,但 1986 年菲律賓馬可仕垮臺與南韓金樞機 主教追求民主的例子,對於中國在 1986 年秋天的民主運動有著示範作 用。中國一黨專政的統治方式,和周邊香港的自由及臺灣的民主化形 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而香港、臺灣與其他自由民主國家(如日、韓) 的政治文化對中國的侵襲勢必會造成局部擴散的效應 - 領導人的決策
對於未來的民主國家而言,政治菁英最低限度必須相信民主體制 是最不壞的(The Least Worst)政府型態。而政治領袖之所以造就民 主是因為其相信民主本身是一個目的,並視民主是實現其他目標的手 段或副產品
近年來第四代領導人推動基層選舉,以及黨 內民主、黨內監督、依法治國等政策實行,雖然這些措施的根本立 意,是奠基於務實主義,期望在經濟成果之外,增加政權的合法性基 礎,而非真正開放民主化,但仍讓西方民主化理論在中國大陸實踐的 可能性,露出一絲曙光 - 小結
與臺灣不同的是,中國大陸比較不會受到強權國家政 策上的轉變與滾雪球效應的影響。尤其特殊地是宗教因素的不穩定 性,雖然宗教因素推動民主化的機率較小,但宗教事件一旦爆發,則 可能造成對於中共政權的直接挑戰,法輪功事件即為明證。 - 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可能過程
- 中國大陸民主化的變革模式
配合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中共領導人在主觀意志上勢必需要做 出調整,也因此包括基層選舉、法制建設、黨內民主等措施紛紛出 籠,似乎符合民主化的前景。但必須注意的是,直至目前為止,以胡 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中共領導人仍秉持「政治最小化改革論」(Political Minimalism)的原則,避免開放直接民主,或是儘量將影響限制在最小 範圍之內,即使是所謂的黨內民主,仍屬於威權體系制度健全的一 環,實不符合西方民主政治之下政黨競爭的概念 - 中國大陸民主化的替換模式
兩類可能與中共威權政府進行鬥爭、革命的行為者,包括合法統治權 威衰弱因素中沒有享受到經濟改革開放利益的低下階層人民,以及遭 到宗教信仰迫害的宗教人士 - 低下階層人民
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還不足以對推展政治改革 產生很大的作用,他的經濟意義大於政治意義。除了中產階級人數尚未達到足以促使共產威權進行改革的程度外,因為目前所享有之經濟 利益,他們也未必傾向於改變現狀。但另一方面,沒辦法在經濟改革 中獲得利益的低下階層人民,反而會因為經濟上貧富差距的擴大,而 心生不滿。當他們的憤怒與不滿累積到一定的程度,而政府也無法透 過其他方式予以改善時,就有可能發生階級鬥爭的基層革命,透過革命、推翻政府的替換方式,進行初步改革 - 宗教人士
根據「美國之音」的報導,自中國當局從 1999 年7月宣布法輪功為非法組織以來,全國各地的法輪功學員一直受到嚴 厲鎮壓。然而,法輪功的反抗活動卻從未停止過。在過去幾年以來, 法輪功的反抗活動不但變得更加多樣化,同時也走向國際,試圖吸引 更多國際組織、輿論、媒體的注意
除了法輪功學員,其他所謂「異端組織」及非官方宗教團體也成為中共壓制的目標。關於非官方天主 教徒及非官方基督教家庭教會成員被拘捕及拘留的報導有所增加。那 些嘗試記錄這些侵犯人權行為及把消息傳至海外的人士,也有隨時被 捕的危機。另外,中共當局也以「全球反恐戰爭」的理由,把對新疆 的壓制合理化。壓制的結果是非官方清真寺被關閉、回教教長被捕、 並持續有所謂「分離份子、恐怖份子及宗教極端份子」被捕。 - 結論
- 任何模式都無法完全解釋任一國家的民主化。除了前述杭
亭頓提出的各項民主化原因之外,道爾(Robert A. Dahl)在《論民主》
(On Democracy)一書中,也指出:建構民主政治的關鍵性條件之一為
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而林丹(Daniel Lynch)在一篇文章中也特別
指出,臺灣民主化乃是全球文化的社會化過程,數萬名留學生吸收了
全球文化之價值,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
這樣一個民主化成功的解釋因素,是 否能夠適用到中國仍有待觀察。林丹即指出:因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派了數十萬名海外留學生,他們大部分並沒有接納西方的自由民 主制度,甚至於將接受民主化視為屈從於美國的霸權 - 杭亭頓將人類歷史上的民主化進展劃分成: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以英、美為代 表的第一波民主化長波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德、日為代表的第二 次民主化短波
3.以及 1974 年開始發生於葡萄牙政變建立民主政權以 後,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從以上的論述中,吾人 特別要指出:21 世紀如何避免爆發第四次世界大戰以及人類歷史上可 能發生的第四次大革命,無疑地大家目光的焦點必然擺在中國身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杭亭頓解釋台灣的民主化,並預測中國民主化如何可能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整體易懂,但中國與台灣部分都著墨不深
我覺得整體易懂,但中國與台灣部分都著墨不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