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政治支持與民主鞏固〉林聰吉

  1. 前言
    本文的目的即是 企圖利用實證資料,驗證民主化相關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以瞭解我國在 民主發展歷程所遭遇問題的本質。
  2. 政治支持與民主化
    1. 民主鞏固的 意涵,Linz 和 Stepan提出三項檢驗的標準:
      1. 在行為層次上,沒有重要的政治行動者投入可觀的資源試圖建立非民主的政權或者推 動分離主義,以實現其目標
      2. 在態度層次上,即使在有重大的經濟 問題出現或對現任領導者積怨甚深時,絕大多數的民眾仍堅信民主的程序 與制度是治理集體生活的最適當方式
      3. 在憲政層次上,無論是政府 或者非政府的力量,都已慣於服從由民主過程所建立的明確法律程序與制 度,以解決彼此的衝突
    2. 延續系統理論的觀點,Easton 認為政治體系中民眾政治支持的對象有三個不同的層次:政治社群( political community)、政體(regime)與權威機關(authority)
      至於政治支持則 分為廣泛的支持(diffuse support)以及特定的支持(specific support)兩種。
      廣泛的支持主要是針對政治社群與政體而來,其與政治體系存續的正當性 有密切相關。廣泛的支持屬於個人的價值信念,往往是由長期的政治社會 化過程所型塑。相對地,特定的支持則視民眾對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威 機關政策產出的表現而定。
      政治支持與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也有密切的正相關。如果權威 機關長期以來對社會大眾的需求皆有適切的回應,政治支持也會隨之提 高,至於民眾對權威機關的政治信任感自然也就維持不墜了。由此可知, 政治支持與政治信任可被視為一體兩面,相互為用(interchangeable)的概 念
    3. 政治社群在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九六○年代,當結構論盛行,主張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 是民主化的基本要件,Rustow (1970) 就指出,民主化的唯一先決條件是國 族的統一(national unity),而非任何經濟或社會條件的發展。詳言之,在 一個可能成為民主的國家(democracy-to-be),其疆域內的大多數人民,必 須對於他們所屬政治社群的範圍毫無疑問。因為民主政治是由臨時性的多 數(temporary majorities)所統治,統治者及政策固然可以自由地改變,但 疆界(boundaries)必須固定,而其中的公民成員(citizenry)也必須具持 續性
  3. 研究問題與概念測量
    研究首先將論證台灣民主化的啟動來自於政治精英對政治 社群的重新界定,並佐以實證資料來觀察大眾民意對精英論述動員的回 應。其次,民眾近年對島上新興民主政體的支持程度為何?將是第二個焦 點。最後,民主化展開至今,社會大眾對各權威機關表現的評價為何?這 些評價是否會進一步左右大眾對民主政體的支持意向?
    1. 首先,就政治社群而言,依據上述 Rustow、Linz 與 Stepan 等人所提出的理論:政治社群疆界以及成員 身分的確認,是觀察此一層次的政治支持是否鞏固的指標。因此,本研究 選擇問卷中的兩道題目分別測量民眾對政治社群疆界與社群成員身分的看 法:
      1. 我們常常說「我們的國家」如何如何,那麼當您說「我們的國家」 時,您所講的,是這圖上的那一種?
        (主要答案選項包括:1大陸 與台灣;2台灣;3大陸) 
      2. 當您說「我國人民」的時候,您所講的是,這個圖上的那一種?
        (主要答案選項包括:1大陸的人民加上台灣的人民;2台灣的人民; 3大陸的人民)
    2. 其次,有關台灣民眾對於政體型式的支持態度,本研究採行國際上所 通用,測量民主政體支持程度的一道題目: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覺得民主比較好,也有人覺得獨裁比較好。在下 面三個說法中,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 
      1. 不管什麼情況,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
      2. 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
      3. 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
    3. 至於權威機關的定義,本文選擇以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門為代表。
      本文擷取了五項測量民眾對權威機關評價的變項:
      1. 一般而言,我們中央政府官員都能按法律規定辦事,不會做違法的 事。
      2. 您認為現在高層政府官員與財團利益掛勾的情況普遍不普遍? 
      3. 大部分立法委員選舉的時候口口聲聲都是為民服務,當選以後都是 為自己利益。
      4. 一般老百姓如果上法院打官司,您認為會不會得到公平的審判? 
      5. 司法機關經常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扣押調查的對象。 
  4. 台灣民主化的基礎:民意共識下的政治社群
    1. 民進黨定義的政治社群
      一九八三年立委選舉,黨外人士所推出「台灣前途應由全 體住民共同決定」的政見,即是首次企圖界定台灣是一個獨立政治社群的 主張。往後幾年,反對派人士又不斷強化其有關政治社群的論述,以加深 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等民主改革訴求的正當性。例如,民進黨於一九 八八年通過的「417 決議文」中主張「台灣國際主權獨立,不屬於以北京為 首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九○年民進黨通過的「1007 決議文」強調 「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我國未來憲政體制及內政、外 交政策,應建立在事實領土範圍之上」。當然,民進黨對於政治社群最鮮 明的訴求則是一九九一年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所通過,「建立主權獨立自 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台獨黨綱。
    2. 國民黨定義的政治社群
      在一九九一年初所公佈的 「國家統一綱領」中,儘管揭示了未來兩岸政策的目標是要「建立民主、 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但綱領中強調「中國的 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值得注意的是,綱領中在規劃統一的近程目標時,強調兩岸應先進行交流互惠,但要求「在 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廣義而言,此一將兩岸視為兩個政治實 體的主張,實際上已把大陸與台灣定義為兩個獨立的政治社群。這和過去 國民黨宣稱中華民國是唯一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將大陸與台灣視為同 一政治社群的傳統立場已大相逕庭。次年八月,國統會發表「關於一個中 國的涵義」之聲明中具體指出,中華民國「目前之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 此一說法,無疑已將本國政治社群的範圍做了更明確的界定
    3. 儘管囿於意識型態的不同,雙方的表述方式也有所差異,國民黨與民進黨 對於國家政治社群疆域與成員的定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已漸趨一致。
    4. 台灣民眾對政治社群的看法(2000年)
  5. 台灣民眾對民主制度的支持
    相較於其他新興民主政體,台灣民主 支持度的比例卻明顯偏低。非但不及一九九○年代初期到中期東歐各國的 數據,也不如民主發展經驗與我國類似的南韓
    1. 台灣民眾對民主制度的支持(1998-2004)

  6. 台灣民眾對權威機關的評價及其政治影響
    1. 結果
      1. 在四個人口變項中,年齡與教育程度皆呈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相較於年輕的世代,年齡愈長者,愈支持民主制度
      2. 在教育程度方面,相較於國中與高 中(職)的民眾,小學與小學以下程度者,傾向於否定民主是一種最好的 制度。
      3. 相對於泛藍政黨認同者,泛綠政黨認同者較為同意民主是一種最好的制度。
        過 去的許多研究都發現:早期投票給非國民黨籍的選民皆較具民主價值(胡 佛,1998;徐火炎,1992)
      4. 在台灣的案例中,政 治社會化與生活經驗皆應被視為左右社會大眾對民主政體支持的來源。而 後者實為聯結權威機關與政體兩種政治支持的媒介。透過自身的經驗,個 人得以對現有權威機關的表現產生評價;而是項評價則進一步影響了台灣 人民對民主制度的支持意向。
    2. 台灣民眾對權威機關的評價及其政治影響

  7. 結論:不確定的台灣民主 
    第一、民眾認定 以台灣及其島上住民為政治社群的範圍,已獲致高度共識。
    第二、在對民 主制度的支持上,民意走向卻起伏不定;而且相較於其他第三波民主化的 國家,台灣的民主支持度顯然偏低。
    第三、社會大眾普遍對權威機關的表 現抱持負面評價,而此一不滿的態度,已危及台灣民主制度的正當性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Easton的理論搭配台灣民調,來評價當時的台灣民主狀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像這樣用民調搭配理論的方式,感覺滿容易上手的
另外,我覺得當時民主制度的支持反應的是對政黨的支持,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想要的是某政黨支持,而不是民主,這些人跟純粹支持民主的人應該要分開
另外,如果政黨宣稱服從民主,那又會有那些人歸隊,這些大概也要調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