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著名智庫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於 2005 年底公布之最新世界各國自由調查報告中,我 們可以看到:全球 192 個國家之中,「選舉式民主國家」(electoral democracy)共有 122 個,其中包括了 89 個「自由民主國家」(liberal democracy),同時也是自由的國家;其餘 33 個國家則被評定為「部分自由」。
其中,台灣與俄羅斯都是在第三波民主 化浪潮時,從威權或極權政體走向民主政體的國家,但是兩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卻有 截然不同的結果。前者雖然荊棘滿佈,卻繼續往民主鞏固的方向發展;後者雖曾曙光 乍現,但卻面臨民主崩潰的挑戰。沊而造成新興民主國家之間民主發展不同的原因,乃 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 民主鞏固的概念意涵
- 民主鞏固的過程其實就是
國家在時間序列上,避免發生民主倒退的現象,進而邁向更穩定之民主制度的過程
Schedler 認為民主鞏固在本質上乃是一種目的論的概念(teleological concepts)。民主鞏固的消極概念是關心民主穩定,並避免倒退;而其積極概念則是關 心民主進展並提昇品質 - 「雙翻轉測驗」(two-turnover test)
Samuel P. Huntington 在第三波一書中提出一個衡量鞏固程度的標準, 那就是「雙翻轉測驗」(two-turnover test)。運用這種測驗,如果在轉型期的初次選舉 中掌權的政黨或團體,在此後的選舉中失利,並把權力移交給選戰中的獲勝者;然 後,如果這些獲勝者又和平地把權力移交給次一屆選舉中的獲勝者,那麼,這樣的民 主政權就可被認為是已經鞏固。 - Dankwart A. Rustow 於 1970 年提出的民主化模式中,早就將民主鞏固階段界定為:民
主根深蒂固於政治文化之中。
而 Georg Sorensen 則進一步指出:鞏固不是純粹的政治 過程,而是也需要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且鞏固的最後階段乃是民主的制度與實際變成 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過程。 - 台灣民主轉型與鞏固
在台灣民主化之前,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形式屬於威權主義政體,或者最多只是準 列寧主義政體。威權主義乃是一種理念或由上而下的政府運作方式,強調政府的權威 應該凌駕於個人之上,而忽視了人民的同意。當時的準列寧主義政體或威權統治模式奠定未來民主鞏固基礎的重要原因乃是:國民黨政府並未以激進手段完全消除市民社 會,實施的大部分是市場經濟制度,且地方層級的選舉從未間斷過。由於在威權統治 時期,政府並未完全去除公共領域與個人領域的分界,因此,在自由化後,市民社會 中原本存在的各種民間團體,例如企業組織、利益團體、俱樂部、家庭等,都進一步 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傾向。 - 整體發展
- 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
- 台灣目前的現況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 政府
現任總統陳水扁的政策理念是以終結國民黨時代的黑金政治與杜絕賄賂為主要目 標。例如針對立法委員和地方自治選舉,法務部起訴了超過一百件的買票事件,並有 許多行政官員與地方首長因貪污而被起訴。
德國國際觀察團指出在 2004 年的年度貪污 調查指標中,台灣在 146 個國家中,排名第 35。 - 司法
臺灣的司法大致上獨立,裁判一般來說也是公正的。首先,依據 2004 年觀察的結 果,司法改革已經降低了貪污及對法院的政治影響力,不若以往是個「嚴重的問題」。 其次,在 8 月,法務部成立一個任務小組去調查司法界的貪污,並有幾名官員接受調 查。接著,9 月,政府重申它打擊組織犯罪、貪污及賄賂的決心,特別是在預定 12 月 舉行的立法委員選舉之前 - 新聞自由
台灣媒體記者對於貪污系列的議題都有大量的報導而且都有鮮明的立場。
依據美 國國務院在 2004 年 2 月發佈的人權報告,台灣的平面媒體是完全獨立的,但電子媒體 與廣播電視台仍然容易受到政府的影響。台灣的四大電視公司就分別受到民進黨、國 民黨、軍方及政府本身財務上的資助,第五個才是公共電視。由於法律對於政府或政 黨擁有或是經營媒體組織進行限制,以及絕大多數台灣人能夠接近 100 個有線電視 台,故國家對於媒體的影響整體來說是極輕微的 - 宗教信仰與學術自由
所有的台灣人民都能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仰,其中佛教和道教的追隨者佔了大約 40%的人口。另外,學者與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自由地寫作及演講,顯示學術自由受 到高度保障。矼再者,法律保障宗教自由,而且執政當局實際上付諸實現。宗教組織可 以依法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登記,但登記不是強制的。經過登記的宗教團體享有賦稅 的減免,並且需要每年製作他們財務運作的報告 - 集會與結社自由
台灣人權、社會福利與非政府的環保團體在沒有阻擾的情形下可以活躍的運作, 而且工會是獨立的,大約有 30%的勞工參與工會的組成。不過,老師、公務員和國防 工業工人被禁止集體地參加組織或討價還價。另外,法律在某些情形會限制罷工的權 利,例如:允許主管當局介入勞資糾紛的調解,並在調解期間禁止罷工。 - 原住民
依照美國國務院的報告,台灣 40 萬的原住民在主流社會中受到歧視。不過,不利 於原住民的社會歧視在這幾年已經稍微減輕。大體而言,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參與影響 自身土地、文化與傳統的主要決策。 - 婦女權益
台灣女性近幾年來在職場的工作表現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根據報導指出:她們 在私人部門仍然持續面臨到工作歧視。政府在 2001 年通過了在工作場所中禁止性別歧 視的法律,以保護因年齡、婚姻或懷孕而有時被迫放棄工作的婦女,或比男性工作者 升遷機會少且獲得薪資較低的婦女之權益。儘管政府以計畫保障婦女,強姦及家庭暴 力仍然是嚴重的問題。雖然法律允許司法單位不待被害人提出告訴,便可調查家庭暴 力的緣由以及起訴強姦犯,但文化規範抑制了許多婦女揭發這類型的犯罪 - 俄羅斯民主轉型
依據「自由之家」所發表的年度報告,大體而言,俄羅斯的自由民主從蘇聯解 體、葉里欽執政開始有好轉的跡象,自由程度逐漸提升;但隨著葉里欽下台,他所選 定的繼任者普欽上台後,俄羅斯的自由程度反而開始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普欽在其任 內採取了一連串打壓新聞自由與反對派人士等作為所造成的 - 整體發展
- 任期至 2000 年才結束的葉里欽 在 1999 年 12 月 31 日出其不意的宣布辭職,同時提出聲明表示普欽為其屬意的下一屆 總統接班人,並由當時擔任總理的普欽代理葉里欽總統職務,希望藉此接收葉里欽的 所有政治資源。耵而後 2000 年總統選舉,普欽在第一輪投票就順利以獲得百分之 53 選 票之得票率擊敗久噶諾夫贏得勝利。
- 為了鞏固與集中個人的權力,普欽採 取了下列一連串措施:
- 推動立法將俄羅斯 89 個省長從上議院免職並且賦予總統將違反聯邦法律的省長停職的權力。
- 創造了由克里姆林宮任命的人所領導的 7 個超級區 域,並透過引入安全與軍方代表的方式,藉以改變俄國統治菁英的組成;這些代表分 別擔任部長、副部長、國會議員、省長與超級省長等職務,其佔全體政府職務的比例 已經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 透過一連串的犯罪調查與反貪污運動的法律訴訟去削弱一 些商業鉅子的政治影響力,但這些舉動很快的就被批評為是一種選擇性的政治迫害
- 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
- 俄羅斯目前的現況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在接受共產主義之前,社會上曾經施行過民主,具有民 主的本質與背景,則其再次民主化的結果應是良好的(如波羅的海國家)芧;反之,倘 若社會上並未存在過民主的傳統,則民主化將會傾向於不良的後果。芮由於俄羅斯過去 在接受共產主義之前,並未有過民主的經驗,因此,如何處理共產主義統治時期遺留 下來的政治-文化(political-cultural)後果,是民主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議題 - 選舉
在先前 1999 年下議院的國會選舉中,儘管有一些不正當的行為發生,包括存有偏 見的新聞報導等,一般仍被認為是自由與公平的選舉。但是到了 2003 年的國會選舉, 這些問題卻更加嚴重與氾濫,反對黨批評媒體對於他們競選活動扭曲與不公的新聞報 導,使其無法進行理念的傳達以獲得公平的選舉結果,而這也是媒體被政府控制的結 果。 - 政府
貪污及賄賂問題在政府與企業界是普遍存在的。俄羅斯在 2004 年國際透明組織的 貪污調查指數中,於全球 145 個國家中排名第 90。另外,2003 年尤柯斯能源公司主席 柯多爾科夫斯基以及他的合夥人被逮捕,以及後來媒體老闆被騷擾與起訴都證實了許 多俄羅斯獨立分析家的看法:普欽的反貪污作為,是選擇性適用以及時常針對那些批 評政府與新興的政敵身上 - 司法
俄羅斯的司法體系基本上受到行政部門極大的影響,不但經常發生貪污與收受賄 賂的情形,也缺乏適任人員。司法部門很少違背總統的意志,由於檢察總長是由總統 提名,因此針對反對總統的異議人士的起訴時有所聞,這使司法體系的獨立性受到很 大的質疑。 - 新聞媒體
在言論與媒體自由部分,雖然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但是俄羅斯政府持續地對批評 克里姆林宮的媒體施壓,使言論自由受到相當程度的打壓。俄羅斯政府在 2001 年 4 月 與 2002 年 1 月控制了另外兩個獨立電視網 NTV 與 TV-6,而俄羅斯內部最後一個獨立 的全國性電視網 TVS,也在 2003 年 6 月被政府查封。至此,俄羅斯所有全國性電視 網,不是被政府掌控,就是遭到偏袒政府的企業所操控。另外,政府當局也以媒體未 獲批准逕自報導有關恐怖主義事件為由,而經常地以「關閉該電台」威脅媒體 - 宗教信仰
宗教自由在這個以東正教為主流的國家來說是很少受到尊重的。在 1997 年的宗教 法要求教會在允許獲得註冊之前必須先證明他們已經存在了十五年。地方政府常常騷 擾非傳統的宗教團體,如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就常常成為被騷擾的目標。外國的宗 教工作者常被拒發簽證而無法到俄羅斯。 - 集會結社
大體上,俄羅斯政府尊重集會與結社的自由。但是 2001 年 7 月公布的一項法律限 制了政黨的數量,並要求政黨必須至少有一萬名黨員才可辦理登記,同時在全國 89 個 區域中,每個區域都必須至少有一百位黨員。在 2002 年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賦予政府當 局有權去終止成員中有被控告為極端主義者的政黨與非政府組織。該法被批評為賦予 政府極大的空間去定義極端主義,同時也給政府很大的自由去壓制合法的政治性反對 運動。任何跟政府持不同立場的政黨或組織,很有可能在政府控告其為極端主義者之 下,輕易地遭受解散或壓迫。此種措施對於人民的集會結社權造成很大的傷害。 - 在俄羅斯國家政治、經濟均受到重大衝擊的背景下,普欽可以有效且廣泛 地實施他所謂的「管理式民主」(managed democracy) ,且受到國內人民普遍的支 持。雖然此種民主並非真正的民主,但在俄羅斯人民心中,這種改革形象,卻深受歡 迎。 然而,如果吾人從民主鞏固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從蘇聯解體到目前為止,其民 主運作過程呈現出:在葉里欽時代由威權政體往「選舉的民主」前進,但普欽時期所 採取的一連串危害自由民主的措施,卻使自由程度倒退回威權統治時代的等級
- 台灣與俄羅斯民主發展之比較
- 民主轉型的模型-Sorensen以1970 年 Rustow的基礎上修改
該模型從國家統一的背景條件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由非民主統治 轉型到民主階段的過程,但在實際世界中各階段經常重疊。民主轉型的第一階段為準 備階段:是以政治鬥爭導致非民主政權瓦解為特徵;第二個階段是決定階段:民主秩 序的明確要素已經建立;最後一個階段為鞏固階段:新的民主進一步發展,民主習慣 已確立為政治文化的一部份 - 若以 Sorensen 的模型來看,在蘇聯的非民主政體宣告崩潰後,俄羅斯大致已經完 成了準備階段的民主轉型任務。然而,俄羅斯在過去十年來所舉辦的三次總統大選, 卻無法幫助俄羅斯制定真正公平的遊戲規則。換句話說,在決定階段中,俄羅斯仍無 法建立起民主秩序。不管是越來越嚴密的中央集權現象,或者是越來越受束縛的公民 政治權利,都使俄羅斯無法順利跨進民主鞏固的階段,甚至產生退化的現象
- 民主的類型與民主鞏固的模型
- Schedler的「組織民主」(organizing democracy)
在這個階段裡,除了要求 建立比單純制度化民主國家更多的基本規則,(自由的民主)國家還希望在這個階段裡 建立起民主的特殊制度與組織,包括對政黨制度、行政官僚、立法機關、司法機關, 以及各項利益協商的機制等等
換言之,「組織民主」等同於「制度建立」 (institution building),也是 Philippe Schmitter 所說的「部分建制」(partial regimes)。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國家在「組織民主」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建立正確的政治制 度,而走向「先進的民主」;然而,卻也有可能因為採用錯誤的民主制度,而發生民主 倒退的現象,反而回到「選舉的民主」,甚至是「威權政體」的階段 - 「自由之家」的測量
「自由之家」所用的指標,並非完美無缺,民主思想百科全書曾列出以下學者所提出的質疑: - 大多數 民主體制宣稱是自由民主,雖然理論上可能是協和式或參與式民主,但尚沒有任何國家的政府建立在 這些原則之上。不過,若將焦點放在自由民主的內在價值,就必須排除社會與經濟利益,這樣一來可 能被視為有其弱點,尤其是非常貧窮的社會,極端貧窮使得參與民主或甚至於享有自由權利與保護變 得不可能。
- 自由民主的限定太過於狹窄,大致上其焦點包括測量垂直式的負責與形式上的政治權利, 藉由這樣的測量標準,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皆獲得相當高或完美的分數;沒有更敏感的指標,使得第一 世界一再重複接受對於他們政治品質相同頂端與完美的分數。
- 民主的指標實際上不能測量負責性或政 治權利或行政壓迫,單純地因為這些價值存在於抽象概念的水平無法精確量化;例如負責性的測量指 標是是自由與公平的選舉,但“自由”與“公平”的語詞是難以界定的工作。
- 測量民主的指標停留在 國家層次,忽視次國家領域的民主品質,民主品質亦不能考量未成年與殘障者所受到的對待。
- 事實 上,大多數指標建立在狹窄的資料來源上面。例如大多數西方新聞來源為紐約時報;這些資料最完整 也有用,但做為民主的指標則可能產生系統性的偏差。
- 政治偏差的問題可能發生在「自由之家」的指 標,美國國務院與國際特赦組織皆被控訴偏差。「自由之家」對於個別國家,如波蘭或南非顯示特殊 的偏差。
- 用來標示自由、部分自由與不自由的平均分數其評量標準通常留下無法證成的部分。同時, 測量的技術本身可能影響評量的標準
- 小結
- 結 論
- Huntington 提出之政權發展 模式包括輪迴型、二次嘗試型、間斷民主型、直接轉渡型以及非殖民化型 ,而台灣與俄羅斯分別落在「直接轉渡型」以及「二次嘗試型」。
- 直接轉渡型
是指穩定的威權體制透過漸進的演變,或者直接由民主體制取而代之的類型。 - 二次嘗試型
是指實行威權體制的國家向民主體制轉移,但或許會因為國家 缺少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或者是新興民主體制的領袖採取獨斷極端政策,因而造成民主體制宣告失敗,進而引發激烈反彈與社會動盪,最後導致該政權的瓦解 - 台灣與俄羅斯在民主鞏固進程上的差異,尚 且包括如下五點:
- 列寧式與準列寧式政體之差異
國民黨早期雖然曾經以一黨獨大、威權統治、 中央專制的方式來治理台灣,然而,學者普遍認為台灣至多只是一個「準列寧 式」的政體。因此,台灣具有較大的空間能夠從威權政體轉型至民主政體。
然 而,俄羅斯乃是一個標準的列寧式國家,其專制極權程度更高,在面臨民主化各 種運動的時候,過去的思維不免會影響到在處理民主化議題時的行為,自然也會 以更強硬的態度來處理 - 選舉經驗之差異
台灣從 1950 年開始舉辦地方選舉,全面落實地方自治。在這 段期間,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開放省、縣(市)議員和縣(市)長、鄉(鎮)長等 多項地方公職選舉。到了 1969 年,台灣開始進行包括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 在內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到了 1996 年,台灣更舉辦了首次總統直接選 舉,並於 2000 年與 2004 年再次舉辦總統大選。換言之,台灣民眾的選舉經驗至 今已經超過 50 年。
相較之下,俄羅斯民眾的選舉經驗雖然也有 10 餘年的經驗 (1991~2005 年) ,但俄羅斯的選舉實際上卻操控在中央政府的手中
(?解嚴前的台灣選舉或多或少也操控在中央手中?) - 有無中產階級
- 台灣
中產階級向來都是一個國家民主化的主要動力來源。根據統 計,台灣的中產階級人數在 1970 年代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至二。但是到了 2003 年,中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的人數,已經達到約百分之八十
中產階級一方面促使台灣的經濟起飛,成就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另一方面,中產階級也 發揮影響力,使台灣逐步進行民主改革,邁向民主化。 - 俄羅斯
然而,自從 1991 年蘇聯 解體之後,俄羅斯的中產階級失去了原有的工作,生活水準也直線下滑,甚至有 些原本的富人還淪為貧民或乞丐。 根據統計,目前俄羅斯的中產階級數目約有 一千萬人以上,但只佔全國人數的百分之八,明顯偏低。 當俄羅斯人連個人經 濟生存都無法滿足時,自然也無力追求進一步的民主 - 對於媒體之掌控與應付群眾運動之模式
- 台灣
台灣從 1987 年解除報禁以來,各種 平面媒體爭相設立,而 1993 年開放廣播、電視頻道之後,更擴大台灣媒體參與 社會活動的機會。到了 2003 年,立法院又通過廣電三法,以法律明文規定政黨 與政務人員退出電子媒體,並且禁止黨工與公職人員主持新聞評論節目,使台灣 的媒體能夠更超然地扮演監督政府運作的角色 - 俄羅斯
普欽於 2000 年上任之 後,不但逐步控制俄羅斯內部的各大獨立媒體、電視網,甚至還禁止記者報導各 種不利於政府的新聞訊息。除此之外,普欽也透過立法,以嚴苛的條件限制國內 政黨的成立,賦予政府更大的權限以壓制各種合法的群眾抗議行為,工會與勞工 的罷工權也受到許多限制 - 有無健全發展的政黨體系
許多民主國家未能鞏固的原因,問題不在於政黨數 目的多寡,而是政黨制度化的程度。 - Mainwaring 提出有關政黨制度化的四個條件是:
- 制度化的政黨具有穩定性,而且政黨間的競爭有規則可循
- 制度化的政黨植基於社會中,政黨與公民間的聯結是穩定的
- 政治行動者賦予政黨正當 性,並將它視為民主政治的必需品
- 政黨組織係獨立的,不屈服於少數野心勃 勃的領導者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台灣與俄羅斯之民主化做比較,解釋為何台灣能鞏固,而俄羅斯則崩潰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其實從文中給予的內容,很難知道俄羅斯從民主回到威權的原因,很多的篇幅在描述普丁中央集權,卻很少說明他為何這樣做,我倒是認為在國內、邊界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貿然民主化,反而容易造成周邊不穩定份子的衝突,而且相較於台灣,並沒有先自由化再民主化的歷程,普丁這樣的作為,看似損害了民主,或許實在鞏固俄羅斯的體制制度,但評價的部分,就要等到他結束任期了八
其實從文中給予的內容,很難知道俄羅斯從民主回到威權的原因,很多的篇幅在描述普丁中央集權,卻很少說明他為何這樣做,我倒是認為在國內、邊界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貿然民主化,反而容易造成周邊不穩定份子的衝突,而且相較於台灣,並沒有先自由化再民主化的歷程,普丁這樣的作為,看似損害了民主,或許實在鞏固俄羅斯的體制制度,但評價的部分,就要等到他結束任期了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