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文擬從國際關係大理論 (grand theory):現實主義(realism) 、 新自由主義(liberalism)與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角度去理解與詮釋中共的「十七大」。 - 國際關係理論的基礎論述
本文假定(assumption)中共對台的政策、策略、措施或思維模式, 就國際關係(國關)理論的觀點,是從早期高壓威嚇的現實主義(如血 洗台灣、解放台灣),過渡到交流合作的新自由主義(如倡議三通四流 等等),發展至近來爭取認同與回歸的建構主義(如爭取台灣民心、惠 台十大措施或台商的國民待遇等等) -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擬採「文件意義歸類」並與國關理論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與探討,其特點有: - 廣度性涵括:
本文研究對象是中共十七大的對台論述之部份,雖說對台論述佔該報告 的篇幅不大,但仍有其廣泛性的對台論述意涵,本文擬逐一指明與探 究 - 深度性簡潔:
論文的廣度與深度是具有相互的制約性與替代性, 為求十七大對台之部的整體觀察,本文實無法針對某論點作深入探討, 而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創新效果 - 理論需求性:
國關理論在中國大陸的興起較晚,是以從國關理論檢視中共的對台政策或論述,不論對 中共或台灣而言,都較可能形成理論的創新性與前衛性(edge) - 擬研究中共十七大的國關理論論述:
- 現實主義:
主要由 Hans Morgenthau, Reinhold Niebuhr 和 Herbert Butterfield 所提出。其基礎源自主流的政治思想而帶有霍布斯(Hobbes) 觀點,而認為國際關係的本質是戰爭狀態的預期(prediction)也是權力 與和平的追求。因此,國際系統的權力政治(power politics)本質需要注意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世界政治是高度政治性的(high politics)。現實主義主張軍事能力與安全議題是國際關係的主要面向。 - 新自由主義或自由制度主義:
以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為 代表,他們是轉型論(transformationalist thesis)的倡議者,他們指出 現實主義無法詮釋或關注現時國際政治的重要議題與現象 - 他們贊同國際互依的三個主要特徵:
- 國際社會被多元的溝通管道所聯繫,包括國與國之間(interstate)、跨政府間(transgovernmental)以及跨民族 (transnational)間。事實上,現實主義的架構主要聚焦於跨國關係 (interstate relation)而忽略跨政府與跨民族角色對國內與跨國關係的影 響
- 有關議題的層級性,現實主義假設軍事安全最重要是不正確的, 愈來愈多的對外政策議題使議題的性質趨於模糊化,並混雜運用不同的 政策工具,這使傳統上軍事安全位居議題層級的最高性受到動搖與挑 戰
- 在當今的互依年代,軍事力量變的較不重要。現實主義主張軍 事力量最重要,但 Keohane and Nye 指出,軍事力量是高成本的且與廣 泛的議題領域可能較無相關性。在互依的世界中,國家目標與權力分配 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議題領域而變化。當議題不再有明顯的層級性,則議 題設定(agenda setting)與控制就變的愈來愈重要。塑造議題的能力變 成國家權力再生的一部份,且跨民族與跨政府間的密切交流關係,逐漸 模糊了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分際或範疇。
- 在國際合作中,新自由主義在國際合作的辯論中,贊成絕對利得 (absolute gains)而反對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相對利得指相對於其 他國家的國際地位與力量的彼此對比。絕對利得是本國通過與其他國家 的合作,本國與過去的相比,究竟增進了多少。
- 新自由制度主義並指出,在無政府(anarchy)的國際政治環境中, 確保國家合作的動機與保證是制度(institution)的居中運作,這可使雙 方或多邊降低「交易成本」並增進可預期性與計算性,於是在制度脈絡 中使國家間逐漸增加互信而導致實質利益
-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強調世界的社會本體和國際體系的文化屬性。 強調文化、規範、認同、實踐、主體間性等等社會因素在國際關係的作 用與功能。建構主義的基本概念是國際政治的文化性、國際規範、國際 認同。
其主要建構者 Alexander Wendt 表示,對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 度主義所接受的物質主義(materialism)不表茍同,並認為理念主義 (ideaism)才是理解國際體系的重要方法。建構主義強調國際體系的 結構不只是物質的結構,更主要是觀念的結構
建構主義的國際體系認爲,國際體系既是物質結構又是文化 結構,但後者更具決定性與主導性。不同文化結構構成不同的國際體 系,國際體系存在三種模式即:
以「人人爲戰、弱肉強食」的「霍布斯 式」國際體系、以主權制度相互尊重和武力手段有限性的「洛克式」國 際體系,及不以武力爲解決手段並奉行集體安全的「康德式」國際體系。 基本上,國家行為體間及行為體與體系間的互動過程,分別存在霍布斯 文化、洛克文化與康德文化。
當國際成員能採取較顧及他人與和平共處 的政策,則霍布斯文化將逐漸淡化而代之以洛克文化或康德文化
認同(identity)概念是建構主義的核心,在中文裡 它至少有三方面意思:身份認同、特性認同、認同的同一性。建構主 義把身份認同作爲理解國家行爲的重要概念。國家身份(state identity) 或認同是在國家互動過程所建構與形成的。從國際角度而言,國家身份 可分爲三種:敵人、對手和朋友。不同的角色會賦予國家予不同的利益 觀,而不同利益將規約或模塑國家的行爲。建構主義以為,國際社會在 缺少權威的前提下,法律制度、經濟依存、科技進步以及國際學習與制 度化,可改變原有的國家利益觀。世界不是給定的(given)而是被創 造的,也因此可被重新改造與再建構。畢竟,國家不只是國際社會的構 成者,也是理念與行為的創造者。
建構主義認為,國家角色和身份認同 不是既定與「外生的」,而是在互動的實踐過程,由社會結構或國際結 構所型塑形成的。行動者和結構是相互建構的,而不是一方單向性的決 定另一方 - 中共十七大的對台論述
- 中共十七大綜述
歷來中共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其主要任務有三:一是通過中央 委員會政治報告;二是根據新路線修改黨的組織章程;三是組建新一屆 中央領導班子 - 十七大有三大核心議程:
二○○七年十月,中共十七大,胡錦濤代表黨中央進行 政治報告 - 一是審議與討論胡錦濤的 政治報告,這不僅為過去五年的「胡溫」施政定論,也為中共未來五年 乃至更長時期的路線確定方針或作調整
- 二是修改中共黨章,將中共領 導層的新理論、新主張、新路線、新方針等載入,作為中共的新指導
- 三是更換人事,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十七大會後旋即召開中共「十七 屆一中全會」,選出集體領導的中央政治局和最高領導層的政治局常 委。
- 十七大的對台意圖與政策氛圍
中共十七大對台政策部份,主要以胡錦濤在二○○五年三月提出的 「四點意見」為基礎,並體現「軟中帶硬」的政策風格。依十七大報 告所述,「胡四點」與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江八點」 並列,顯示胡四點已成為指導中共對台政策的綱領 - 胡錦濤的報告可分三部份:
(一) 正面的: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和平發展框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等; (二)負面的:包括反對台獨分裂活動以及提拔對台事務的軍事將領
(三)未知部份:達成和平協定的細節和步驟 - 軟的更軟
胡不僅在報告中未提對台武力或威嚇的慣用語,還五次提到兩岸的和平 發展。胡的報告以「和平統一、和平發展、和平協定」等三個「和平概 念」貫穿報告主軸,沒有提到「使用武力」威脅台灣
首次提議「兩岸和平協定」, 將「和平發展」擺在對台工作首位,這將有利於緩解兩岸緊張與對峙 - 硬的沒有更硬
主要是因為報告內容沒有再提及「反分裂國家法」,也未觸及「入聯公投」或「法理台獨」等敏感問題 - 暗藏後手
- 在協商結束敵對狀態與達成和平協 議則加上「一中前提」,這是二○○五年「國共論壇」,中台雙方達成共識時所沒有的前提與條件
- 將台灣領土與前途的決定權,擴大到由 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這顯然為二○○八年台灣的「入聯公投」或「返 聯公投」設下「安全瓣」或「防火牆」,以避免公投結果若發生意外而 導致擦槍走火的可能。
- 中共十七大的國關理論解讀
- 和平概念與協談論
胡錦濤所提和平協議是要 體現,所謂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況,其目的在凸顯特定歷史階 段的權力分佈,這是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後,所呈現中國政治大小 格局的歷史事實,此和平協議即在「法典化」這事實,即通過法律概念 或協議形式以呈現先前戰爭的贏家與輸家。
十七大的和平概念若相較於現實主義的強制性與「人性本惡論」, 則「和平概念與協談論」更多傾向於合作色彩的自由主義,及以理念和 非強制力為特色的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的國際和平理論主張,和平來自 國際社會各主體間的互信和集體認同。它認爲國際社會中,國家間互動 最終能形成多元的安全共同體,這些國際共同體可對「安全困境」 (security dilemma)和安全政治提出解決方案並産生影響。在共同體 內,各成員國培育和平性情,産生不以戰爭手段解決彼此爭端的互信, 從而造就國際秩序且締建和平變遷的穩固預期,這景象(image)是十 七大政治報告對台之部所欲呈現的願景(vision) - 命運共同體與惠台論
十七大報告提出「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 強調繼續實施與充實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台灣同胞 在中國大陸的正當權益,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 運共同體等論述。事實上,報告中對兩岸人民作出「血脈相連的命運 共同體」之說,大陸朝野都很重視此說法,「兩岸命運共同體」可說是 「一中原則」的另類表現,也是作為「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 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之現狀描述的註解。報告中強調「兩 岸同胞要加強交流,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
建構主義把身份與認同,當作是理解國家行爲的重要概 念。建構主義的命題是:身份認同→決定利益→決定行為。是以,「命 運共同體」之說把兩岸間的集體身份與認同作強力結合,這是把集體身 份綁成命運共同的認同客體。因此,在身份認同、決定利益與行為的連 鎖(chain)下,這是有利於建構和平的兩岸互動架構的,從而在本質上 拆解兩岸的戰爭「引信」或潛在衝突性 - 用武隱誨與反獨論
中共十六大強調「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十七大則隻字未提「用武」論述。學者楊開煌指出,外界不會認為中共 不提武力之說的「和平反獨」就是放棄武力,而應視為對武力運用改採 「備而不說」策略,否則中共就違背「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然而,是 否是「實而虛之」的奇正之術,恐怕也不盡然。因為,如今中共在反制 台獨層面上,已有更多自信與實力。同時,中國現階段的國家發展仍需 和平的周邊環境與國際氛圍(condition),所以任何用武之事都會慎之 又慎。雖然,十七大報告未出現「對台用武」等字眼,但仍出現維護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用詞,這都間接表達「和戰兩手」策略的政策基 調。 - 一個中國論述豐富化
- 一九 九三年「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一中定義」即所謂「一中舊 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代表。
- 一九九五年「江八點」,北京修正上 述定義的第三部份稱「一中」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 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 一九九九年, 汪道涵提出更加彈性的說法:一個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中華 民國,而是台海兩岸人民未來締造統一的中國
- 迄陳水扁上台,北京再修正「一中定義」的第二部份成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
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裂
此即錢其琛於二○○二年 七月提出的「一中新三句」,這已非常接近台灣「國統會」在一九九二 年所界定的「一中」內涵,可見北京希望以更寬鬆的定義來換取台北的 認同與合作 - 十七大的「一中論述豐富 化」,也為兩岸合作的新自由主義奠定基礎。新自由主義的內涵最是符 合當前中共「和平與發展」的國家戰略規劃,也應符合大多數的台灣人 民需求與認同。新自由主義堅信,共同利益和非強制性談判會成爲國際 生活的重要內容。新自由主義者一向反對「零和博弈」,它認為這將只 會導致戰爭與災難。它強調相互受益和爭取雙贏,這可帶來國際合作和 相互依存。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爲合作是普遍的,它強調國際制度是體系 結構的重要部分。正是因為國際制度的存在使國際合作或區域繁榮成爲 可能,這也可視為兩岸簽訂和平協定或其他和平互動架構的制度性理論 基礎。
- 台灣的立場與軟權力主張
在權力政治的國際環 境以及「霸權國」所型塑與主導的國際政經結構,弱小國只有調整自身 的立國精神與態度,方有可能生存並發展於世,才不為國際政治或現實 權力所沒身。是以,台灣應加強「軟式權力」外交,以軟式權力外交 因應中國大陸的對台策略,軟式權力可以是包括科技、人權、民主、和 平、非政府組織、環保、動物保育、人本安全、打擊犯罪和毒品、消除 貧窮、社會關懷、市民社會、社區發展等等,藉此迎戰中共 - 結論
自一九七八年,台灣開放探親後,兩岸互動被認為 是「政冷經熱」格局,兩岸的政治關係就如新自由主義學者 Keohane 所 說是政治市場的失靈(political market failure),這概念指出制度的功能 在於提供資訊、減少誤判、降低互動成本、增加承諾可信度、提升決策 透明度、創造協調焦點、提供爭端解決場所等等,從而在公權力互動中, 增加彼此的可信度與減少不確定性,以促成合作與互惠機制的制度化。 此次十七大的兩岸和平架構提議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的概念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用國關理論來詮釋中共對台政策?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用國關來理解對台政策,似乎有點淺,況且我對國關的理解是長時間兩國權力變動的詮釋,而不是單國對外單一政策的詮釋,至少也要加上台灣如何回應中國的對台宣示
我覺得用國關來理解對台政策,似乎有點淺,況且我對國關的理解是長時間兩國權力變動的詮釋,而不是單國對外單一政策的詮釋,至少也要加上台灣如何回應中國的對台宣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