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王汎森

  1. 史學史的局限
    在近世中國,歷史著作、戲劇、小說、 口傳、閒談、謠言、虛構,以及晚清以來各種傳播媒體,都是形塑 一代歷史意識的重要媒介。史學史中所討論的重要歷史著作與常民 的歷史意識並非全然無關,但是即使有影響,也是透過好幾層的改 寫才發生的
    因為我們考慮的不是歷史著作史,而是常民的歷史知識的歷 史,則傳播管道便有強勢、弱勢之分。通常,強勢管道中所流通的 並不是帶有原創性的歷史研究,而是通俗的歷史著作,晚清以後, 則影響最大的是歷史教科書。至於嚴肅的歷史著作,反而只在特定 階層中傳播
  2.  多層次的歷史知識來源
    1. 近世中國的識字階層在培育過 程中接觸到的歷史著作,便可以發現大致有四個層次的歷史知識。
      1. 影響常民最大的是第一層次,包括口傳、歌謠、戲曲、小說等
      2. 第二層次則是一大批蒙 學讀物,如《三字經》、《幼學瓊林》、《韻史》等,或是一大批 節本、選本、摘抄本、類編本、重撰本。根據近人的研究,著錄在 《四庫全書》中的各種節本、選本、摘抄本等形式的歷史讀物,大 多來自地方,足見其在民間散布之廣 
      3. 第三層次的歷史讀物中,明代影響力最大的是一批以綱目體寫 成的通俗史書,如王鳳洲的《歷朝綱鑑彙纂》,袁了凡的《歷史綱 鑑補》,顧錫疇的《綱鑒正史約》等,他們都不是嚴格的史學家, 其中尤以袁了凡的書最為流行。後人遂以袁書為主,兼採王、顧等 書之內容,合稱《王鳳洲袁了凡合編綱鑑》(《綱鑑合編》),是晚 明以來最流行的一種史書。
      4. 第四個層次的歷史著作:以清代書院中所見之歷史讀物而言, 由於書院有水準高低的層次之分,比較下層的書院以基礎教學為 主,比較高層的以高等教育為主,二者規定閱讀的歷史讀物也有很 大的差別。在比較高等的書院中,則有歷代正史、《國語》、《戰 國策》、《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御批通鑑輯覽》、 《通鑑綱目三編》、《續資治通鑑》、《明史紀事本末》、《三通》 等書。
  3. 歷史教科書的出現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廷受西方的衝擊,開始模仿西方 現代國家的種種舉措,其中設立全國性學校系統,課程一致化,及 編訂教科書都是重要的環節。各級學校有一定的課程(課程標準,課 程大綱)、上課時數、學期、年限,使得學習趨於一致化,而且上課 採用同質化甚強的教科書
    另一方面,在轉向現代國家的過程中,國家的權力也透過一些 機制進入教育的領域,開始要規範(discipline)知識。「審定」教科 書便是國家支配知識的一個介面,國家的意識型態與歷史知識的教 授在此得以連接。
    審定教科書的制度逐步形成於1900年代。在1900年之後,新學 校系統建立了,但是同一學科的教科書五花八門,紊亂不堪。為了 整齊教科書水準,清廷於1903年頒布學制(癸卯學制),並在統一的 學制下,設立編纂教科書的機構,以求教科書統一化、規範化。
    這些改變出現兩個趨勢,第一是由鬆散的、在地的,甚至個人 化的歷史教材,轉向少數幾種教科書之壟斷。第二是隨著政府對意 識型態的關注,教科書中所傳達的歷史意識越來越統一,與官方意 識型態不合者每有遭到淘汰之危險。尤其是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 成功後,以三民主義為教育基礎檢定教科書,是教科書內容一致化 的第一次高峰。  
  4. 幾點觀察
    1. 我群、你群
      在政治變革中,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者通常作些什麼?最重要 的,便是在敘述的過程中選定敘述主詞所代表的人群:「我們」所 代表的是那些人?「你們」是指那些人?也就是「我群」與「你群」 的劃分。這項劃分帶動歷史知識全體內容的改變與評價體系之變 化。
      誰掌握歷史敘事的主權,成為敘事中的「主 詞」,誰便有權力以「我群」的角度敘述、評價歷史。
    2. 歷史教科書與思想啟蒙
      我們在探討晚清以來的所謂啟蒙時,往往忽略了其中的一個重 要來源:世界史教科書。事實上,在一個對世界了解的資源非常有 限的時代,史書所提供的各種知識,為人們開啟了一扇天窗,是人 們模仿、擷取、批評自己的歷史文化最重要的素材。日本人岡本監輔的《萬國史記》、李提摩太口譯的《泰西新史攬要》等書,披露 了一些陌生卻先進的國家的歷史,給人們思索、批判現實時,提供 了最具體的依據。
    3. 各種競爭的歷史記憶資源
      歷史研究與歷史教材之間往往有一段距離。教科書與詞典一 樣,詞典中的定義往往要晚於流行用法,它們通常是當某種用法穩 定下來之後才被收入詞典裡。歷史教科書中的知識,也往往遲於當 世的歷史研究。在專業史學研究圈子中已經非常流行的知識,往往 還不被認為穩定到能寫入歷史教材中
    4. 本書論文所關心的一些主題
      1.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而編的。在課程標準中,往往不 只規定應該寫些什麼歷史,而且有其特定宗旨:在晚清是「忠君」、 「尊孔」、「尚公」、「尚實」;民國初建時規定「凡各種教科書, 務合共和民國宗旨」。
      2. 有關「國史」與「朝代史」的問題。前面已經約略提到, 在傳統史書中,「我國」一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往往與「我朝」 混用。但是,近代西方「國家思想」傳入之後,在滿清政權之下, 「我國」究竟是不是與「我朝」相調和?也就是國史與朝代史之間, 究竟是矛盾不相容,或是在許多時候,它們可以調和在一起,而在 某些時候又逐漸歧出?
      3. 其他收錄於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The Netherlands: Koninklijke Brill NV, 2007),請參考。
  5. 小結
    我們對常民的歷史世界了解還非 常不夠。我們應該從包括歷史教科書在內的各式各樣文類、從民間 文書或是從日常書寫的字裡行間中爬梳其歷史觀、了解史學知識的 現實功能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關於教科書與歷史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那個參考書目應該很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