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十年來半總統制在台灣的運作〉施正鋒

  1. 半總統制的特色
    1. 總統制、內閣制、半總統制

    2. 雙首長制之下的總統權力

    3. Shugart與Carey(1992) 根據憲法賦予總統權力,尤其是人事權的多寡,也就是總統任命總理的權力、以 及是否有權要求總理下台(免職權),可以將半總統制區再細分為「總統式議會 制」(presidential-parliamentarism)、以及「總理式總統制」(primer-presidentialism)。
    4. Skach(2005)把威瑪共和國(1919-33)、以及法國第五共和國 (1958-2002)的半總統制經驗,依據朝野政黨在國會的席次分布,概略分為無任何政黨過半(divided minority)、在野黨過半(divided majority)、以及執政黨 過半(consolidated majority)三大類,來考察半總統制的穩定、或是治理。最壞 的情況是沒有政黨掌控國會的過半席次,結合總統制朝小野大、以及內閣制少數 政府的窘狀,總統往往會跳過國會、直接面對選民,結果是國會僵局、政府不穩、 以及內閣頻繁改組 
  2. 『中華民國憲法』的文本與增修條文
    1. 李登輝在 1988 年接任總統,開始以增修條文的方式進行一系列的修憲工 程。原本的著眼點,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政權的正當性,包括國會面全面改選 (第一次,1991)、以及總統直選(第二次,1992);接著,漸次將重點放在有關憲政運作的調整,包括取消憲法第 37 條行政院長對於總統人事令的副署權(第 三次,1994)、以及第 55 條立法院對於總統任命閣揆的同意權(第四次,1997)。 其中,又以第四次增修條文影響憲政關係最為深遠,堪稱為「九七修憲體制」
  3. 朝小野大下的陳水扁政府
    陳水扁在 2000 年以相對多數(39.11%)贏得總統大選,馬上面對如何把選 舉聯盟轉換為執政聯盟的現實,包括內閣的行政聯盟、以及國會的立法聯盟,尤 其是三黨不過半的政治生態。另外,行政部門的整合,包括總統府、行政院、以 及部會,也是必須從頭學習的課題。最後,如何協調府(總統府)、院(立法院 黨團)、以及黨(黨中央)的政策,更是首度執政後不能避免的難題
    1. 三黨不過半下的立法結盟
      由於國民黨在先前的第四屆立委選舉(1998)掌有國會過半席次,連戰主張 依據雙首長制的自動換軌精神,要求民進黨讓出組閣權,也就是所謂的「虛尊元首」、或是「藍綠共治」。從陳水扁總統的立場來看,目前的九七體制已經相 當擺脫內閣制的掣肘,如果交給國民黨組閣,豈不重回修憲前的老路子?迨民進黨在第五屆立委選舉(2001),因為親民黨成立, 漁翁得利,一躍成為國會的最大黨,國民黨才不再提主導組閣一事
      在民進黨執政八年間,陳水扁總統總共經歷了三屆立委選舉:在第五屆立委 選舉(2001),民進黨在國會的席次雖然並未過半,卻是超越國民黨、首度成為 最大黨;同樣地,在第六屆立委選舉(2004),民進黨還是國會的最大黨。一直要到第七屆立委選舉(2008),在國會減半、以及新選制之下,民進黨的席次 大為縮減:不過,陳水扁政府此時已經進入看守階段,國會的席次多寡已經無傷大雅
    2. 行政部門的整合
      在陳水扁總統任內,總共換了六任(五人)行政院長,包括唐飛、張俊雄 (2000-2002、2007-2008)、游錫堃(2002-2005)、謝長廷(2005-2006)、以及蘇 貞昌(2006-2007)
      民進黨執政的八年當中,由於朝小野大,陳水扁總統只能透過不斷更換閣揆 主將與之周旋,始終無力在國會形成立法的最小獲勝聯盟。一切為了連任,總統 負責統籌競選機器的運轉,而部會張羅挹注黨籍地方首長的活動經費。另外,在 恐怖平衡的盤算下,唯恐旁人坐大,陳水扁讓同儕輪流擔任閣揆;假設院長把部 會當作競選總統的銀庫,自然要找自己的人馬來坐鎮,管他是強制換頭、還是就 地收編。不管是幕僚長、還是執行長,閣揆與總統看法相左,當然要悻悻然下台
    3. 府院黨的協調
      1. 政黨與政府的關係

      2. 整體來看,陳水扁的作法大致依違於「黨政分離」、以及「以政領黨」之間。 就體質而言,民進黨比較像是反國民黨勢力的聯合陣線,而派系共治是最大的特 色;只要兩大派系結盟成功,就可以掌控黨的機器、以及政策走向。而中常會就是黨內政治生態的縮影,重大決策必須由派系的合縱連橫來定奪,黨主席並不一 定保證能一言九鼎;儘管如此,由於攸關立委等選舉的提名,每逢黨主席改選, 還是派系之間兵家必爭。對於贏得總統的陳水扁來說,如果不能掌控黨主席, 可能 的林義雄順利當選主席(1998-2000),才 讓參 疑,因此,比較保險的作法,是 由自 的政策研究中心,這種權責不符的夾心餅, 豈是 無法確保獲得連任的提名,因此,至少也要找一個親信來看守。
  4. 掌有國會絕對優勢的馬英九政府
    1. 馬英九一上任總統就公開表示,在雙首長制之下,他會退居第二線、 將第一線交給閣揆劉兆玄,由後者來對立法院負責。詳細看他的說明,就是由閣 揆負責政策的規劃、以及執行,至於決策,當然是留給自己。說穿了,行政院長 不只是總統的幕僚長、或是執行長,更是箭靶。這或許可以說明馬英九為何滿足 現有的憲政體制,也就是出了是有人擔責任。
    2. 另外一種解釋是總統負責「兩岸、國防、以及外交」事務,內政交給閣揆。 問題是,有些國家大事並非可以明確歸類為內政、或是涉外事務。以去年八八水 災是否接受美國援助、以及今年的美牛事件來看,不僅鬧得國內沸沸揚揚,連友 邦美國也啼笑皆非,最後,終於以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下台交代,除了顯露出行政 部門本位主義、以及缺乏水平聯繫的窘態,最大的盲點,是到底誰才是老闆、誰 可以出面擺平的問題。
  5. 結語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十年來半總統制在陳、馬來總統下的運作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不過因為馬只有兩年,所以大部分聚焦在阿扁的運作上,比起憲政的理論,更多的是人事的安排、選舉的計算等實際面上進行討論,更能貼近阿扁那八年的政府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