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浅析伊斯兰金融制度的无息现象-刘磊〉筆記


  1. 古蘭經中的摘述
    1. “吃利息的人 ,要象中了魔的人一样 ,疯疯癫癫地站起 来。 这是因为他们说: 买卖恰象利息。 真主准许买卖 ,而禁止利 息。奉到主的教训后 ,就遵守禁令的 ,得已往不咎 ,他的事归真主 判决。 再犯的人 ,是火狱的居民 ,他们将永居其中。 真主剥夺利 息 ,增加赈物。 真主不喜爱一切孤恩的罪人。 ” (第 2章第 275~ 276节 ) 
    2. “信道的人们啊! 如果你们真是信士 ,那么 ,你们当敬畏 真主 ,当放弃赊欠的利息。如果你们不遵从 ,那么 ,你们当知道真 主和使者将对你们宣战。 如果你们悔罪 ,那么 ,你们得收回你们 的资本 ,你们不致亏枉别人 ,你们也不致受亏枉。 如果债务者是 窘迫的 ,那么 ,你们应当待他到宽裕的时候;你们若把他所欠的 债施舍给他 ,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 ,如果你们知道。 ” (第 2章第 278 ~ 280节 ) 
    3. “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不要吃重复加倍的利息 ,你们当敬 畏真主 ,以便你们成功。 ” (第 3章第 130节 ) 
    4. “我禁止犹太教徒享受原来准许他们享受的许多佳美食 物 ,因为他们多行不义 ,常常阻止人遵循主道 ,且违禁而取利息 , 并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钱财 ,我已为他们中不信道的人而预备 痛苦的刑罚。”(第 4章第 160 ~ 161节 ) 
    5. “你们为吃利而放的债 ,欲在他人的财产中增加的 ,在真 主那里 ,不会增加;你们所施的财物 ,欲得真主的喜悦的 ,必得加 倍的报酬。”(第 30章第 39节 ) 
    在中世纪的阿拉伯社会中 ,虽然伊斯兰教对异教徒是宽容 的 ,不加以迫害 ,但异教徒缴纳的税额要比穆斯林重得多 ,禁收 利息也只局限于穆斯林社会 ,对于非穆斯林地区的异教徒还是 可以收取利息的。

    對於里巴 (Riba)的詮釋:
    《圣训》里对“里 巴”的广义解释是: 任何不劳而获的利润或收入 ,比如来自偶然 机会的利润所得; 以及某些物物交换中数量不等或一方延期交 付 ,都认为有利息存在 ,应当在禁止之列。
    也有解释为: 无论通过 贷款还是出售得到的资本的任何不公平的增加 ,更精确地说 ,与 本金的偿还期和数额有关的任何正的、固定的、事先确定的利率 都是被禁止的。 
  1. 基本原則
    1. 禁止利息
      对“里巴”的禁律是伊斯兰金融体系的中心信条。 伊斯兰学 者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即“里巴”不仅是一种高利剥削 ,而且还将 收取“利息”作为广泛的做法
    2. 風險共擔
      伊斯兰鼓励穆斯林投资 ,由于利息被禁止了 ,资金的供应者 由放款人变成了投资者。他在分享企业利润的同时 ,也同企业家 分担企业的风险。
      这与基于利息的非伊斯兰商业银行系统完全 不同 ,在非伊斯兰银行系统中 ,借方负担全部的经营压力 ,无论 事业成功与否 ,他都必须偿还贷款 ,并支付事先规定的利息。 
    3. 禁止投機行為
      在此原则下 ,任何贸易都不得介入到具有不确定性的冒险 和投机中去。 因而 ,土地买卖和期货是非伊斯兰的 ,对外贸易因 为存在利率的变动也被认为是非伊斯兰的。 
    4. 合同具有神聖性
    5. 投資不可用於伊斯蘭所禁止的產業
      例如 ,不能资助酒类贸易、赌博行业等。
      银行也不可借钱给 其他银行而从中牟利。 伊斯兰金融体系不只局限于银行业 ,而且还涵盖了资本形 成、资本市场以及所有类型的金融媒介
    伊斯兰银行业目前是通过“专门的伊斯兰银行”和“伊斯兰 窗口”两个渠道运作的。
    专门的伊斯兰银行是商业和投资银行 , 完全按伊斯兰原则构成 ,只经营伊斯兰金融工具。
    伊斯兰窗口是 由常规银行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 ,以满足穆斯林的需要。

    伊斯兰 国家的西方银行和银行总部都提供伊斯兰窗口。 但在不同的国 家 ,银行业的规定又不尽相同。
    例如 ,伊朗和巴基斯坦宪法要求 银行业不折不扣地遵守伊斯兰教法
    在埃及、印度尼西亚、马来 西亚、苏丹和海湾国家 ,伊斯兰银行业与常规的银行业并存。
  2. 在伊斯蘭市場中流行的幾種主要金融工具
    1. 加價貿易或成本加費用銷售
      投资者以自己的名 义购买买方或卖方所需商品 ,并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将之出卖 给对方 ,合同中关于确定价格的商品 ,双方都明确知道其利润。
      金融企业在这种交易中涉及了真正的购买及出售 ,其利润来源 于它的服务及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因而它是合法的。
      大约 75% 的 伊斯兰金融交易是成本加费用销售交易。 
    2. 租賃
      这是另外一种流行的工具 ,约占伊斯兰金融交易量的 10%。 租赁是为机动车、机械、设备和飞行器融资而设计的。
      允许有不 同的租赁形式 ,包括将一部分分期付款改为最终购买的租赁方 式 (所有权同时转移给承租人 
    3. 利潤分享協議
      投资方将资金委托与另一方经营。 经营方在约定的领域按 约定的方式运营资本。 缔约双方为每一笔投资规定利润分享和 风险分担的条件。这种协议的期限从短期到中期不等 ,更适用于 贸易活动。 
      1. 主要特徵
        1. 利润分成应有一定比例 ,不得将全部利 润分配于一方 ,也不得在合同中有给一方保证一定收入的条款 
        2. 投资方只对其投资负责 ,不对投资外的经营损失负责
        3. 亏损 时应由原来的利润来补偿 ,如果亏损大于利润 ,则亏损从资本中 补贴 ,经营方只损失其劳动力。 
    4. 股本參與
      这种作法类似于传统的合资经营。 企业家和投资者都不同 程度的交纳经营所需的资本 (资产、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营运资 金等 ) ,并同意按事先确定的比例分享收益以及分担风险。
      在這種案例中 ,作为一个投资者的金融企业 ,它除了分享与资金成比 例的项目利润外 ,也可获得部分管理权。 传统上 ,这种交易形式 被用于为固定资产和中长期营运资金融资。 
    5. 債券投資
      投资者 (金融机构 )购买公司债券 ,以分享项目或工程的利 润 ,但也可能获得低利或引起亏损。投资者不参与经营方对项目 的管理。 
    6. 銷售合同
      延期付款销售和延期交货销售合同被用于除现场销售以外 的赊销交易。
      在延期付款销售中 ,产品交货发生在现场而支付则 延迟到一个同意的期限内。 支付可以是一次性 ,也可以分期付 款 ,不必为延期而缴纳额外的费用。
      延期交货合同类似于期货合 同 ,产品是在未来在现货市场交付以换取付款的。
       
    大多数伊斯兰金融企业由专门的教法委员会对新兴的 金融工具进行评估 ,并由其进行年度查帐
    在伊斯兰金融媒介的“两 个窗口”模型下 ,活期存款得到财政收入百分之百的支持 ,而投 资性存款则纯粹是在公平分享的基础上被接纳的。 分析模型表 明 ,这个体系将会是稳定的 ,因为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是通过 利润分享安排使其匀称地匹配的 ,利息成本不是固定地自然增 长 ,不可能通过债务重新募集资金。由于投资可选方案是根据它 们的生产率和预期收益率严格筛选出来的 ,因而资金配置效率 较高。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伊斯蘭金融制度,從原點、原則、應用,做一個整體性的評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雖然應用工具那邊,應該直接用伊斯蘭的詞彙,如Riba、murabaha、ijara、mudaraba、musharaka等,會更好,畢竟我們認識的那些經濟學詞彙是西方的,不應該直接套到伊斯蘭上面。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伊斯蘭金融體系初探-朱钟棣〉筆記


  1. 作为金融业务指 导思想的一些伊斯兰教准则
    1. 禁止收取利息
      伊斯兰教反对利息, 因 为利息是一种事先确定的收益, 贷 款者没有分担风险、 参与经营和创 造财富。在伊斯兰教看来, 更不合 理的情况是:即使使用贷款的实际 经济活动遭到亏损, 贷款者的利息 也能照收不误。由于利息是一种事 先就确定下来的收益, 因此被看成 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净成本, 应 当被禁止。 
    2. 主張風險分擔
      穆斯林认为贷款者和借款者 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分担风险和分享 收益。
    3. 貨幣是一種"潛在"的資本
      穆斯林认为, 实际的资本只 有和其它要素例如土地、 人力和生 产性资源结合在一起, 才能在生产 中发挥作用, 形成生产力。仅仅有 货币, 还不能形成生产力
      穆斯林对货币的时间 价值的看法是, 只有在实际经济活 动中的实际资本才具有时间价值, 货币这种 “潜在” 资本不具有时间 价值。 
    4. 禁止投機行為
      伊斯兰 教反对囤积居奇和一切形式的钱财 物资窖藏, 因为这被看成是一种投 机行为。伊斯兰教也禁止一切具有 高度不确定性、 高风险和高度赌搏 性质的经济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等 同于投机。 
    5. 維護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维护合同规定的权利和 义务。穆斯林认为维护合同规定的 权利和义务是每一个穆斯林的神圣 职责
    6. 投資活動要符合教義
      伊斯兰教认为只有那些符合上述社 会 经 济 文 化 活 动 准 则 体 系(SHARIAH)的投资活动才许可进 行。那些不符合该准则体系的经济 活动, 例如酒类生产或销售、 赌搏 活动或赌场经营方面的投资活动, 应当被禁止。 
  2. 伊斯蘭金融體系當前的業務開展情況
    1. 各種銀行業務有了充分的發展
      银行业务是伊斯兰金融体系中 发展得最充分的部分
      1. 國家與伊斯蘭銀行
        1. 部分穆斯林 国家要求自己的银行业完全符合伊 斯兰教教义,如伊朗、 巴基斯坦
        2. 另外一些国家里伊斯 兰银行体系和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 的普通的银行同时并存, 这些国家 是埃及、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苏丹和位于中东的一些海湾合作国 家。
      2. 伊斯兰银行业务通过专门的伊斯兰银行和普通银行的伊斯兰窗口 进行。
        1. 專門的伊斯蘭銀行
          指完全按照伊斯兰准则 建立起来的银行
        2. 普通銀行的伊斯蘭窗口
          指总部在穆斯林国家的普通银行或西 方国家在那里的分行为愿意接受伊 斯兰银行业务的人提供的服务。
    2. 資本市場發展得不太充分
      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品 种少、 证券化程度低、 证券的流动 性低、 以及这些缺陷必然造成的投 资者人数少。
      伊斯蘭式股权基金在投资过程中有一个 筛选过程, 即仅仅选择那些资本结 构和运作方式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 活动, 它们的举债筹资额不能超过 资本总额的 10%。那些债务比重 高并且长期支付利息的公司就会被 淘汰。这种投资对象的选择是伊斯 兰教基金的运作不同于西方国家基 金的地方。

      基金市场上占大头的是类似西 方国家共同基金的一种股权基金, 其次是商品基金和租赁基金。
      商品基金投资于一些重 要金属的生产企业, 租赁基金则为 汽车、 设备和飞机的租赁发行可转 让的证券。
    3. 各種金融業務普遍帶有伊斯蘭特色
      1. murabaha
        这里 的贷款者不叫贷款者, 叫做投资 者。他们按照事先双方同意的再销 售合同向接受投资者(实际上是接 受贷款者)提供所需买进的特定商 品, 在货物销售给顾客后按加价方 式或成本加成方式取得自己的利 润 。
        伊 斯 兰 金 融 市 场 上 MURABAHA 占了 75%。
      2. ijara
        該業務为租赁汽 车、 机器、 设备和飞机提供的融资 占 了 全 部 金 融 市 场 交 易 额 的 10%
      3. mudaraba-投资基金与企 业的利润分享协议
        不管是短期还是中期 的协议, 如前所说, 基金投资者出资后须按通行的方式与企业共担风 险, 分享利润。
      4. musharaka-投资 者 和 企 业 的 合 资
        双方各自贡献 自己的资产、 技术、 管理经验和资 本, 组成合资企业, 当然, 也分担风 险, 共享收益。这种投资方式适用 于中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运行资 本的注入。
      5. 可以推迟 付款或推迟交货的销售信贷
        虽然 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已经 屡见不鲜, 但双方当事者仍需签订 合同。 
  3. 當前需要克服的不足之處
    1. 需要一個權威的金融立法和規制制定機構來統一處理伊斯蘭金融體系和西方金融體系之間的牴觸和不符
      个别投资国或个别东 道国金融立法机构所制定的规则缺 乏权威性和普遍适应性
      例如 , 1996 年刚在巴林岛开设分行的美 国花旗银行就对此感触颇深。 
    2. 需要處理好新的金融市場發展如何同伊斯蘭教準則相同的問題
      如,银行间的拆借市场几乎不存在, 因为货币市场的利息计算同上述准 则要求的明显违反需要一个逐步协 调的处理过程
    3. 需要加快金融創新和新金融品種出台的步伐
      伊斯兰金融 体系传统的交易品种少,流动性低, 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 要。
    4. 需要一套符合伊斯蘭教義和經濟活動準則要求的會計制度和核算標準
    5. 此外, 伊斯兰教各教派对一些 问题的解释和看法上的不尽一致, 缺乏核心的权威宗教组织来统一制 定各种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准则, 也 在制约着伊斯兰金融体系的进一步 发展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於伊斯蘭金融體系提供一個重點式的概覽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對於之後的報告提供一個簡略但重點的入口,覺得很棒。
但對於金融知識較少的人來說,可能說明少了點。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太平天國史觀的歷史語境解構——兼論國民黨與洪楊、曾胡之間的復雜糾葛-劉浦江〉筆記


  1. 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想像
    像孙中山、黄兴这样的革命家其所处的时代既 与 太平天 国 相去不远 , 其生长的地域又 皆为太平军的 主要活动 地区 , 因 此不难理解 他们 民 族革命思 想 的 最 初来 源当 然就是太平天 国 。

    孙 中 山 领导 的 国 民革命揭橥 民族主义 的大旗 , 并将其思 想渊 源追溯 到太平天 国 及元明 革命 。 但元明 革命过于遥远 , 且除 了 一篇朱元璋的 《 谕中 原檄》 之外 也实 在没有 什么文章好做 而 刚刚过去 的太平天 国 运 动则耳 目 相接 , 并且所针对的革命对象又 同 是满清政权 , 故太平天 国 便理所 当 然地成为 可堪利 用 的最佳历史资 源 。 太平天 国 的 “ 民 族革命 ” 想象 由 此而产生 , 一种 新的太平天 国 史观被成功地塑 造 出来 并伴随着 三 民 主义 的广泛传播而逐渐融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今天看来 无论是太平天 国革命还是元 明革命 都没有太多 的 民族革命 内 涵 它们浓厚的 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由 后人涂抹上去 的 
  2. 20世紀30年代的"曾國藩熱"
    作为太平天 国 革命的 对立面 , 曾 、 胡 、李 、 左等所谓 中 兴名 臣 在清末 民 初受到 人们 的 猛烈抨击 。然从30年代初开始 , 一股 “ 曾 国藩热 ” 在不经意 间 悄 然兴起

    曾 国 藩 的价值之所以 被重新发现和承认 , 主 要是 由 于南京 国 民政府建 立之后 , 国 民 党从革命党 向 执政党 的立场转变造成的 — — 因 为这 一 转型在 意 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 有意识地继承 同治 中 兴的遗产 。 
    1. 新生活運動:重建傳統的努力
      蒋介石 于 年在南 昌 发起的新生活运 动 , 从表面 上看是 一场改 良 国 民 素 质 的社会运动 , 但 它 的 出发点是要重建传统 , 主张 以儒 家文 化的 “ 四 维 八德 ” 来进行价值与 道德 的 重构 故 被 国 民 党 人定位为 “ 文 化复兴运动 ” 。

       新生活运动所代表的文 化保守主义思 潮 , 是 曾 国藩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认识的重要时代背景 在 以前的 “ 破坏时期” (五四運動), 曾 国 藩代表着 民 族革命的镇压 者和旧传统的卫道者 ; 而在如今的 “ 建设时期 ” , 曾 国藩则成为抵御洋教 、捍 卫中 国文化的 一面旗帜
    2. 中西文化論戰:以傳統文化抵禦外來文化的主張
      1935年的 中 西文 化论战是由 王新命 、何炳松 、 陶 希圣等十教授联名 发表 的 《 中 国本位 的文化建 设宣言 》 ( 又称 “ 一 十宣言 ” ) 引 起的 该宣言反复强 调 “ 中 国空 间时 间 的 特殊性 ” 、 “ 中 国 此时 此地的 需要 ”  代表文化保守主义 的立场 , 因 此被全盘西化派譏为 “ 中 体西 用 ” 论的 翻版 。
      尽管本位 文化 派 的政治立场和 文化取向 不尽一 致 , 但谁也不否认 “ 一 十宣 言 ” 具有 明 显 的官方背景 , 而在这场 中 西文化论战 中 , 最能反映 国 民党当 局文化意识形态 的 , 就是 以传统文化抵御外来 文化的 主张 
      1. 國民黨
         国 民党继承 了 曾 国藩 的文化立场 , 主张维护传统文 化 故 只有 三 民 主义才 能救中 国 ; 而共产党则 信奉外来的 主义 , 所 以 不适合 中 国 国情 
      2. 共產黨
         中 国 从来 显 然有 两种 文化传统 思 想 : 一种 是 民众 的 、 革 命的 、 光明 的 ; 一 种是反民众的 、 反革命的 、 黑暗 的 。 近代 中 国 一 开始时候 , 太平天 国 与孙 中 山 就是 代表前者 曾 国藩及现在 中 国 的 一切反共反人 民分子就是代表后者 。
         -1943年7月 , 陈伯达在《评〈中国之命运〉》 所寫
  3. 國民黨與洪楊、曾胡之間的複雜糾葛
    清末民 初 一度被打人另 册的 曾 国藩 在 年代以后得到了 重新承认 由 此引 出 的一 个问题是 , 此事对国 民党传统的 太平天 国史 观究竟造成 了什么影 响 ?
    部分研究试图 以 国 民 党为 曾 国 藩 翻案 的 事实来推导 出 它否定 太平天 国 的结论 , 这个推理有一 个预设前提 , 即 “ 为 曾 国 藩翻 案必然 否定太平天 国 ” 的习 惯性思维 
    1. 國民黨為曾國藩翻案導致了否定太平天國的疑似證據
      1. 關於國民黨當局禁演話劇《李秀成之死》
        對於“ 綦江惨案 ” ,阳 翰笙晚 年在谈到 此事 经过时 称其起因 是忠诚剧 团 的 一些青年与文艺 界的 某些进步人士有接触 , 被怀疑与共产党有 联系 , 却未说此事与 《 李秀成之死》 有何牵连 。

        因此 , “ 綦江惨案 ” 的起因 即便 与《 李秀成之死 》 有什么 牵 连 也是计对其 “ 借古讽今 ” 的 问题 ’ 或是被认为借历史剧来 “ 宣传共产 主义 ” , 与 国 民党 当局对 待太平天 国 的 态度毫无关系 。 况且无论是在 “ 綦江惨案 ” 发生之前还是发生之后 《 李 秀成之死》 从 未被禁演过 根本不存在对太平天 国 的 宣传 “ 加 以 限制及禁止” 的事情 。 
      2. 關於葉青攻擊毛澤東主義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再版"
        1. 該說法出自张如心
          张如心1942年4 月19 日 发表在延安《 解放 日 报》 上 的 《 学习 和 掌 握毛泽 东 的理论和策 略》 一 文 , 该文 中有这样 一段话 : “ 中 国 反革命 的 托派 ‘ 理论家 ’ — — 叶青早在专门 破 坏抗战 、 破坏文化的 《 抗战与 文化》 上极力污蔑毛 泽东主义是 ‘ 中 国农 民 主 义 ’ 、 ‘ 太平天国 洪秀全的 再版 ’ ( ? ? ) … … 毛泽东 主义决不是什么农 民主义 、 洪秀全主 义 它是廿世纪的 中 国 无产阶级的 理论 和 策 略 。 ”

          但笔者却未 能查到葉青说过这样的话
        2. 最接近該言論的葉青說法
          1941年 ,他在 《 国 防周报 》 上发表《 与毛泽东论共产主义 》 称 中共 “ 一 点 不像俄国 底布 尔 塞维克 , 却 十分类似 中 国底李 自 成 、 张献忠 只见烧杀抢劫 … … 又有 的人说 , 这简 直连 巴 枯宁主义都配不上 , 只 能说是毛 泽东 主义 。 
        3. 葉青背景說明
          叶青公开投靠 国 民党 已是在40年代 , 他未 曾 担任 国 民 党宣传部长 , 仅在 年短期 出 任过 国 民 党 中 央宣传部副部长 ; 而他撰文攻击 “ 毛泽东 主 义 ” 既不是在 30年代初 国 民 党对 中 央 苏 区发起五 次 “ 围剿 ” 时期 也不是在他正式加人 国 民党阵营 之后 而是30 年代末 、 40年代初的 事情 , 不管他 的政治倾向 如 何 此时他基本上还是 一 个文 化人身 份 不 能代表 国 民 党 的态度 。 
        4. 結論
          作者怀疑或许是张如 心记忆有误 , 由 叶青 的上述言论推衍出 毛泽东主义是 “ 太 平天 国 洪秀全的再版 ” 这样 的说法 以致后人 以讹传讹 
      3. 關於以中共比附"髮匪"的說法
        1. 出處-中國青年黨
          1931年7月 , 《 伊共半 月 刊》 发表明志《 曾 文正公练军剿 匪 格言》 一 文 , 开篇就说 “ 今者赤祸 滔 天 有 比之于发匪者 , 思仿曾 文正公练军剿匪 之成法以 剿赤匪 其意殊可嘉矣 
        2. 中 国 青年党虽 然极端反共 但在 年代 中期 以 前 , 它 与 国 民 党也是水火不相 容的 。
          因 此 , 青年党人 以 中 共 比 附 “ 发匪 ” 的说法 , 自 然 不能代表国 民党对太平天 国 的评价 。 
      4. 總結
        概而言之 , 从以 上三条 “ 疑似 ” 证据中 均不能得出 国 民 党在 年代以 后否定太平天 国 的 结论 : 所谓 国 民 党当 局对太平天 国 的 宣传“ 加 以 限制 及禁止 ” 的说法 实 属 中共 的 一 面之辞 ; 而 叶 青及 国 家主 义派将 中 共与 洪杨相比 附的说法又不能代表国 民 党 的立场 无法据此判 断 国 民 党人的 太平天 国史观 。
    2. 國民黨表達對太平天國肯定的態度
      1930年7月16日 , 曾 编辑过《 太平天 国诗文钞》 的罗 邕致函 国 民党 中 央党部宣传部 , 敦请政府 明 令禁止一 切 污蔑太平天 国 的言论

      种 种迹象表 明 , 从 年代初 直至 整个抗战 时期 , 国 民 党主流意识形态仍然 坚持其传统 的太平 天 国 史观 对于孙 中 山 领导 的 国 民 革命 与 太平天 国 之间 一 脉相 承 的关 系 , 并没 有否认或忌讳的 意 思 
      1. 作者對陶希聖"兩承之"的詮釋
        对于太平天国 , 继承 的是它 的 民 族革命传统 对于曾 国 藩 , 继承的 是他捍卫 中 国 传统文化 以抵御外来文化 的立场 。 在 国 民 党成为执政党之后 一方面 有意识地继承 曾 、 胡 的文化立 场 , 主 张 以传统文 化来抵御英美 自 由主义和 苏俄共产主义 ; 另 一方面仍 以太平天 国 革命事业的继承 者 自 居 , 认同孙 中 山 民族主义 的思 想渊 源 坚持其传统的 太平天 国 史观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一般研究者认为南京政府建立以 后 , 国 民党主流 意识形态对太平天 国 的评价经历了 一 个从肯定到否定 的转变过程 。
 本文 的研究 结果則表 明 , 历史 的真相远 非 如 此简 单 , 国民党对于洪 、 杨与 曾 、 胡 的态度 其实是颇为微妙而暧昧 的 , 其中 还 纠结着 国 共之间 的意识形态冲突 。 至 于 国 民党有 意淡化它 的 民 族革命传统与 太平天 国之 间 的 渊源 关系 , 则 已 是1949 年 以后 的事情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種歷史人物的形象,在不同政權的不同政治目的下,呈現出的不同面貌,這樣的探究是很有趣的。
回到政權的目的,國民黨取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取曾國藩的捍衛名教的傳統代表,這兩者都是為政權的正當性而塑造。另外取太平天國的外教性質來攻擊共產黨。
共產黨則同樣取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為自己取得正當性,另外取曾國藩為滿奴的角色,來攻擊國民黨
兩方在兩個人四個立場各佔據有利的位置,來塑造自己的正當性,也攻擊對方的非法性。
四個立場
                     文化                                                                                       民族
太平天國    國民黨試圖把共產黨的立場拉到這個位置                國民、共產

曾國藩         國民                                                          共產黨試圖把國民黨的立場拉到這個位置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論-王開璽〉筆記


  1. 以商制夷
    西方剛開始進中國之時,常以"封艙"作為主要控制外夷的手段。
    這種藉由商業控制外夷的手段是建立在兩個認知之上:
    1.他們認為,中國地產物博,無須與外國貿易以通有無,"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玩好,可有可無"。況且天朝富有四海,無需"藉該夷區區之稅以資用"。因此,外夷若不遵天朝法度,立即封艙,關閉絕市,於中國毫無關礙
    2.他們認為,外夷所食用的一切,皆須仰賴天朝
  2. 以夷制夷
    在鴉片戰爭前,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林則徐,然卻從未化為政策。
    原因有三:
    1.清統治者"以夷制夷"的思想,不是建立在自身經濟、軍事力量強大和積極展開靈活外交活動基礎之上,而是建立於各夷國不敢斷絕與中國的通商貿易,否則,各夷國不但不能富強,而且有性命優待這一前提之下。他們認為,是否恩准中外貿易,既可作為香餌,又可作為武器,誘迫外夷就我範圍。
    因此展開的任何"以夷制夷"活動,都缺乏必要的基礎和實力
    2.他們恥於,甚至沒有想到要派遣使團赴各國,對各國政府進行有關的宣傳和遊說。只是以半吊子的態度,對來華的個別商人、官員等施加影響,這就決定了他們本來已經很侷限的"以夷制夷"的活動,更為侷限。
    3.清政府官員對外夷的認識有其侷限,只有看到他們相互競爭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他們共同以打開中國市場為目標的一面。
  3. 以民制夷
    1849年,英國慑於廣州人民的強悍,放緩進入廣州的要求,道光指出"該夷既不畏兵而畏民,則收服民心,即可化其驕而制其命",此時,"以民制夷"的思想開始形成
    但要達到真正的官民同心,還有幾個困難:
    1.清政府的"內結民心","以民制夷",更多的只是其主觀願望。清統治階級的階級本質決定了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清政府所要結的主要是地主、仕紳之心,所依靠的制夷力量也主要是地主、仕紳,廣大勞動人民是不具重要地位的。
    2.清政府的"內結民心","以民制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在其目的之下,制夷的人民是必須在官員的控制下進行行動的。
    3.清政府的"內結民心","以民制夷"是有限度的,清政府並不依靠人民能取得真正、最後抵禦外侮的勝利。另外,當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鬥爭取得初步勝利時,清統治者就會開始肅清人民,以免抗爭的矛頭轉為自身。
  4. 以靜制夷
    鴉片戰爭後清統治階級內部出現的"以夷制夷"'方略,是一種以迴避、拖延為主要特徵的,鴕鳥心態的無視嚴酷現實的政策。
    然而,就是這樣的以靜制夷的方針,外夷則不斷升起戰爭的輿論,清政府依然於狀況外,而沒有即時做出回應,最終無法迴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生。
  5. 結論
    以商制夷-反映出清統治者不諳世事的封建愚昧性
    以夷制夷-反映出其主觀空想性,幾乎不存在付諸實現的可能
    以民制夷-又有許多的侷限性,未能發展為全民族抵抗侵略的人民戰爭思想
    以靜制夷-清統治者無視現實,反映出其腐敗無能與缺乏政治應變能力
    這四種制夷方式歸結到清統治對外夷的錯誤想像-認為他們極度仰賴中國的物產,且僅僅想要貿易而已,而沒想到他們其實是想要整個中國的原物料、各種政治、經濟特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清政府在外國侵入之際,發展出的四種制夷思想進行探討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篇似乎勾勒出當時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想像與態度,及應變方式

〈鴉片戰爭時期中西法律觀念比較-喬素玲〉筆記


  1. 主權觀念之比較
    1. 領土主權
      1. 西方
        在西方領土觀念中,領土主權是國家對作為權利客体的領土享有的權利,是對領土的所有權,表現為國家對領土的實際占有和直接管理,領土主權具有完全排他性,一旦受到侵犯,國家有權采取措施排除妨害,任何國家都負有尊重這种權利的義務。領土主權的實現必須以權利主体之間完全平等為前提條件,体現了西方以權利為本位,以公正,平等為价值尺度的法律文化傳統
      2. 中國
        16世紀以前,中國几乎沒有現代 國際法意義上的領土概念,認為中國皇帝 至高無上的權威遍及世界任何地方。
        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後。
        中國人惊覺皇權所及范圍有限,但由于受傳統文化心理的支配,仍將領土視為行使主權的抽象空間。中國的領土主權集中体現為帝王的絕對統治權,只是權力行使的空間范圍,而不是權利客体,其核心問題是國家能否在其領土上行使權力,權力的對象是其臣民而非領土本身。君主的地位和尊嚴全部表現為臣民對他的頂禮膜拜,而非對領土的實際擁有 
    2. 當西方殖民者威脅中國封建統治,王權与國家權利發生沖突時,統治者首先考慮的是王權能否維持,而非主權完整,不惜為維護王權而犧牲國家主權
  2. 國際觀念與外交觀念之比較
    1. 中國
      在"天朝"對外体制下,自然無近代外交可言,清朝眼中的外交就是廣布恩澤,使諸邦臣服天朝秩序。他們以封建宗法制度為處理外交事務的標准,將國際關系納入國內統治等級序列,外國在整個封建等級中處于較低的層次,即使一國之尊的外國君主也必須向中國皇帝納貢稱臣,中國將外交事務統歸理藩院掌管就是有力的說 明。
    2. 西方
      按照西方近代國際法理論,國家無論大小在國際社會中都具有平等的資格,國与國的關系是互不隸屬的平等關系,但与中國人自認文明而將歐美人看作野蠻族群 一樣,歐洲人自認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將清朝的外交看作野蠻行徑而且聲稱要用"文明外交"取代中國的朝貢外交。
      歐洲外交确有許多优點,如重視外交條約的簽訂及遵行,國家關系相對穩定,尊重和保護外交使節,在歐美地區确立了民族自決,互 不干涉內政等外交理念,代表著人類的文 明水准
  3. 民商法觀念之比較
    1. 西方
      西方素有重商傳統,將自由貿易看作天賦的自然權利,認為民商事活動主体地 位平等,保証自由通商是每個國家應盡的 義務,任何以超經濟、人身強制手段限制主体權利能力的行為都有違法律的理性精神,民商活動當事人通過正當交易獲得的財產以及根据自己的意愿進行交易,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國家對民商活動的管理應局限于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以保護為 主而非橫加干預。
      19世紀產業革命后,商 業活動成為西方國民經濟生活的中心,各國千方百計追求自由、開放和平等的商務關系。 
    2. 中國
      秦漢以來,中國統治者以農業為立國之本,將工商業的發展視為對國家經濟的危害,"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朝統治者惟恐中國人与外國人勾結,把對外貿易看作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將通商看作對外國的恩施。

      在抑商思想的指導下,清朝對西方來華貿易采取多种限制措施。外貿壟斷經營。限定通商口岸,先是四口通商,1757年又集中廣州一口通商,同時還建立行商制度,一切貨物的進出口都必須經過行商。行商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既是外商的唯一交易對手,又是政府的代理人,來華外國商人不得直接与中國官員交往,政府与外商之間的一切往來都必須由行商代為轉達。清朝還制訂一系列法律制度,對外國商人和 水手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
  4. 刑罰觀念之比較
    1. 中國
      中國 法令不分,實行無限連帶責任,刑訊逼供盛 行,法律條文与實踐嚴重背离
      中國官員因為受連帶責任制的制約,處理 案件時的首要追求并非公正審判,而是懲 處罪犯,盡快結案,表明自己精心執法
    2. 西方
      按照西方法律理論,法律与命令不同,法律具有穩定性,政府不得通 過命令更改法律,构成新的罪名。
      西方信奉疑罪從無原則,認為法律責任的追 究應當建立在充分証据的基礎上,在犯罪 事實未被确証以前,剝奪有關人員的身体 自由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屬于非法行為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本文主要從主權、國際、民商法律關系以及刑罰等方面對中西法律 觀念進行比較,從法律文化角度揭示鴉片 戰爭的成因及近代中國轉型的必然性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從這一篇可以看到這場戰爭是一場兩個文化的衝突,其起源、過程、結果都不能詮釋為西方優於中國或是中國優於西方,在文化多元論看來,兩者都想在對方頭上蓋上自己的帽子。但現實問題,這種不同文化的衝突最好的處理方式,果然是在不戰爭的前提下,進行某程度的妥協。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從古蘭經看真正的吉哈德-合燦溫、張是東》筆記


  1. 引言
  2. 《古蘭經》中的吉哈德
    吉哈德(Al-Jihad)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其字面意思是:努力、奮鬥、也就是盡心盡力、克服困難、努力做好一件事。
    常用慣用語表示"為主道而奮鬥"(al-jihad fi sabil Allah)

    古蘭經22:78
    你們應當為真主而真誠地奮鬥
    1. 大的吉哈德
      指與自己的私慾做鬥爭
    2. 小的吉哈德
      1. 生命的吉哈德,及武力吉哈德
        1. 古蘭經22:39
          被進攻者,已獲得反抗的許可,因為他們是受壓迫的。真主對於援助他們,確實是萬能的
        2. 古蘭經2:190
          你們應當為主道而戰鬥進攻你們的敵人,你們不要過分,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分者
        3. 武力的吉哈德,其實是在面對敵人的進攻,如不奮起反抗抵禦侵略,生命將受到威脅,伊斯蘭將在遭滅頂之難的危機關頭時才被允許
          本身又細分三階段:
          1. 吉哈德被禁止的階段
          2. 自衛階段
          3. "伊斯蘭之家"對"未獲和平之所"的戰爭三階段
      2. 財產的吉哈德,及資助為主道奮鬥者
      3. 言語的吉哈德,及宣揚伊斯蘭,主持正義,說公正的話
  3. 被極端分子歪曲的"吉哈德"
    1. 極端分子運用的經文
      1. 古蘭經9:36
        以物配主的人群起而進攻你們,你們也就應當群起而抵抗他們。你們應當知道,真主是和自制者在一起的
      2. 古蘭經9:29
        當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的交納丁稅
      3. 古蘭經2:154
        為主道而戕害的人,你們不要說他們是死的;其實,他們是活的
      4. 古蘭經3:169
        他們在真主那裏享受給養
    2. 反駁
      1. 古蘭經8:61
        如果他們傾向和平,你也應當傾向和平,應當信賴真主
      2. 古蘭經2:192
        如果他們停戰,那麼其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
      3. 古蘭經2:193
        你們當反抗他們,直到迫害消除,而宗教專為真主;如果他們停戰,那麼,除不義者外,你們絕不要侵犯任何人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古蘭經來解析出真正的吉哈德,並反駁當代的聖戰詮釋與極端分子的歪解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篇文章特地把古蘭經中關於吉哈德的部分拿出來,以後如果有需要,應該會很方便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動物化的後現代》筆記


  1. 御宅族的擬日本
    1. 何謂御宅族系文化
       和漫畫、卡通動畫、電玩遊戲、個人電腦、科幻(SF)、特攝片、公仔模型相互之間有著深刻連結、沉溺在次文化裡的一群人的總稱。
      1. 御宅族系文化的起源與三個世代
        1. 起源於60年代大伴昌司的活動
        2. 以60年代前後出生為中心,十幾歲時觀賞《機動戰士鋼彈》的第一代
        3. 以70年代前後出生為中心,享受上一代已漸趨純熟的御宅族系文化的第二代
        4. 以80年代前後出生,當《新世紀福音戰士》引起風潮時正好是高中生的第三代
          (此世代的男性御宅族是此書的焦點)
    2. 御宅族的擬日本
      1. 對後現代(post modern)的定義,現代之後出現的事物
        因為現代文化無法被定位在過去文化的延長線之上,處於一種斷裂的狀態
        在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的領域上,將這種常識的直覺用"後現代"這個詞彙來稱呼
        作者認為我們可以狹義的定義1970之後的世界為後現代
      2. 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徵及其與日本的連結
        御宅族系的作品以日本主題居多,大量使用日本式的表現,消費者日本
        1. 岡田本夫主張御宅族重視志趣的解讀更甚於作品中的訊息,這種感性與江戶時代的"粹"有直接的關聯
        2. 村上隆認為其重現了佛像雕刻的歷史
        3. 作者主張御宅族系的文化不是日本獨有的現象。
          而是起源於20世紀中期的文化後現代這個洪流當中,在日本的一個支流。
      3. 御宅族系文化的起源
        御宅族系文化事實上都是戰後50-60年代從美國進口而來的次文化。
        所謂御宅族系文化的歷史,則是如何將美國文化"國產化",這個脫胎換骨的歷史。
        作者認為在御宅族系文化的底層,潛藏著一股複雜的慾望,就是利用美國生產的原料,重新塑造戰敗後曾失去的美好日本

        "御宅族"一詞雖是在1989年被認知,但被意識到是一個集體,以及上述那種擬日本的想像力開始受到廣泛支持,則是7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的事。
        這與在日本被稱之為"後現代主義"的思潮開始流行的時期幾乎一致。

        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日本醉心於自身的繁榮,御宅族文化忽略其美國起源的事實,而開始擴張
        作者認為那種虛構的飄浮感,訴諸言語的展現就是後現代主義的流行,表現在次文化上則是御宅族系文化的伸張
        1. 70年代動畫創作者
          1. 表現主義
            以全動畫為志,醉心於動態美學的動畫作者
            這個方向可說是追求著遵循迪士尼與費雪兄弟傳統的正統派動畫
            如宮崎駿
          2. 故事主義
            一邊將有限動畫、循環動畫、bank system的極限當作前提,一邊組織出有別於動態美學的作品魅力
            此變遷在80年代將日本動畫推上了御宅族系文化的核心,同時也遠離了美國創作的動畫,朝向擁有獨特美學的領域成長
            如宇宙戰艦大河號,機動戰士鋼彈
        2. 御宅族系文化的背後
          御宅族系文化存在的背後,是叫做戰敗的心靈外傷,隱藏著日本人決定性地失去了傳統自我認同的殘酷事實
        3. 後現代&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泛指70年代之後的文化世界
          後現代主義:指的是某種特定的思想立場(主義),適用的對象狹窄很多
  2. 資料庫動物
    1. 御宅族與後現代
      1. 御宅族系文化在後現代的特徵
        1. 二次創作
          將原作的動漫、電玩遊戲以性的角度進行閱讀及轉換、再加以製作及販售的同人志或同人遊戲、同人公仔模型等的總稱
          1. 後現代的特質
            布希亞認為後現代的社會,作品與商品、原創與複製之間的區隔將日趨模糊,並預測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型態,亦即是"擬像"將成為主宰

            從御宅族將原著和戲仿視為同等價值進行消費的行為來判斷,的確能導出既非原創也不是複製品的戲仿層次才是主導
          2. 所謂御宅族系的作品,並非由現代創作者獨力完成,而是像上述那樣透過無數模仿與剽竊的連鎖之中產生
        2. 重視虛構的態度
          1. 中島梓認為御宅族們若無法將對於團體歸屬感的幻想帶在身邊,精神上便無法獲得安定。
            而認為"御宅族"這樣的第二人稱,具有對歸屬團體幻想相互認同的功能
            1. 作者認為御宅族捨棄現實社會、選擇虛構的理由,並非因為他們無法區分兩者之間的差異,而是要看社會現實所賦予的價值規範,以及虛擬世界賦予的價值規範當中,哪一邊之於他們的人際關係較為有用
          2. 大澤真辛主張御宅族們在區隔"內在的他者"與"超越的他者"時發生失調,因此才會強烈受到超自然與神秘思想所吸引

            正好當時被傳統支撐的社會已經無從捕捉,才從次文化來填補其空白
            1. "內在的他者"與"超越的他者"
              區分自己周遭他人的世界(經驗的世界),以及超出那些範圍的神的世界(超越的世界)
      2. 以這兩個疑問,進一步探查御宅族系文化凝縮在後現代社會裡的特徵
        1. 後現代當中原創與複製之間的區隔遭到消滅,產生擬像的增值。
          撇開其他不說,這樣的擬像是如何增生的?現代我們稱孕育原創的人為創作者,那麼在後現代裡讓擬像增加的又是誰?
        2. 後現代中大敘事的失調,導致只好從次文化中捏造"神"與"社會"的現象。在這樣的世界裡,人們是如何生存的?現代社會用神與社會對人性做了保證,具體來說就是以宗教與教育機構來實現,當上述兩者失去優越地位時,人性將會變成甚麼樣子?
    2. 故事消費
      1. 大塚英志的"故事消費"
        當我們在購買動漫商品時,消費的是背後的系統,不過因為系統(大敘事)本身不能拿來賣,所以要取其中一個片段的情節,或是一個物品,使消費者願意消費。
        這些以"故事消費"為前提的商品具有極其危險的一面,也就是說,消費者重複消費"小故事"到最後,只要得到"大敘事"等於節目全體,他們便可以靠自己自由創造出小故事。
        1. 小故事
          代表特定作品中某個特定的故事
        2. 大敘事
          意味著支撐這個故事,但不會出現在故事表面的設定或是世界觀
      2. 現代世界與後現代世界
        1. 現代世界
        2. 後現代世界

          在受到故事消費所支配的御宅族系文化裡,作品不再單獨受到評價,而是以其背後資料庫的優劣來判斷。由於這個資料庫會隨著使用者的讀取方式而有不同表現,一但得到了"設定",消費者便可由此創造出無數與原作不同的二創。
    3. 大型非敘事
      大塚英志指出故事消費抬頭的理由,在於現代社會中"異界"與"死亡"的消滅,亦即是說超越性的事物已消滅了
      1. 失落的大敘事與大型非敘事
        其矛盾來自於70年代後,後現代興起,大敘事不再,但當時的人們依然接受50年代的大敘事理論,其中的矛盾促使人們追求捏造的大敘事
        時間來到90年代,御宅族們不再需要大敘事,僅憑部分的片段,就能進行消費,是所謂不需要大敘事的年代。
        作者以"EVA死與新生"來展示該製作公司用這個作品所提供的,絕對不是將電視版的動畫當成大敘事入口,而是讓每位觀眾可以盡情將情感投射其中,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去解讀故事本身,是一個沒有故事的資訊集合體。
    4. 萌的要素
      現今,萌要素的群組覆蓋了現代的整個御宅族系文化。在御宅族系文化裡所流通的角色,與其說是作家的特質所創造出的固有設計,倒不如說是將事先登錄的要素加以組合,依據每個作品的銷售策略所生成的輸出結果。
      這些萌要素如貓耳、呆毛、女僕裝、特定語尾等要素

      萌要素資料庫化在1990年代急速進行。"萌"這個字出現在80年代末期,意指對漫畫、動畫、電玩遊戲等的主角或偶像所產生的虛構慾望。迷戀特定人物的御宅族們集中購買該人物的相關商品,就製作者角度看來,比起靠著作品的質,能不能透過人物的設定或圖像喚起讀者內心的萌慾望,更成為掌握企劃成敗的關鍵。
    5. 資料庫消費
      日本的御宅族們,在70年代失去了大敘事,在80年代迎向了對失去的大敘事進行捏造的階段(故事消費),緊接著在90年代連捏造的必要性都放棄了,迎接著單純渴望資料庫的階段(資料庫消費)
      90年代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徵"人物萌",其實並非御宅族們自身所深信的只是單純感情投入,而是在角色(擬像)和萌要素(資料庫)這雙層構造之間的往返,這樣的一種後現代化消費行動。
      1. 資料庫消費與故事消費
        1. 資料庫消費
        2. 故事消費
      2. 御宅族系的文字化,就全體而言,以人物而非作品為中心的另類理論開始出現。
        御宅族系的小說並不屬於純文學或娛樂文學,應該說是較貼近動畫或是遊戲和圖畫,同時在接近上述這些商品的市場被消費。從自然主義式寫實主義往"動畫.漫畫式的寫實主義"轉移,靠著商業性的市場變化來支撐。
        以清京院流水的作品為例,他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既不是現實(自然主義),也非引領潮流的結構(故事消費),而是將萌要素的資料庫最真實的呈現。
    6. 擬像與資料庫
      御宅族系文化的表層,被擬像(二次創作)所覆蓋。若繼續往下追朔,在其深層的設定或人物的資料庫裡,會發現萌要素資料庫的存在

      在後現代當中,擬像和資料庫的新對立逐漸抬頭,取代了舊有的創作和複製的對立。以往將原作視為創作,二次創作則是複製,作品的優劣只能以此為基準。
      現在新基準則是複製和資料庫的距離而非與原創的距離。
      1. 村上隆的S.M.P.Ko2與DOB
        將御宅族式的設計最激烈且無根據的部份抽出,將之純粹化的作品
        但對御宅族而言,缺少對萌要素資料庫的理解,只是將設計的擬像(非常表層)抽出加以模仿,是個不完全的嘗試
      2. 後現代中的擬像是如何增生
        不是毫無秩序的產生,而是以資料庫為基礎,不斷增生。
        御宅族系文化充滿著二次創作。無論是原創或二次創作,宛如是擁有"同等價值"般的被生產和消費。
        在這些擬像下,有資料庫能選擇好的擬像與壞的擬像,並用於控制二創的流程。
    7. 清高主義與虛構的時代
      1. 科耶夫主張黑格爾歷史的完結之後,人類只剩下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追求美國式的生活,被他稱之為"動物的回歸",另一種是日本的清高主義。
        1. 科耶夫把戰後美國抬頭的消費者之姿,稱之為動物。
          意味著配合著自然生存,戰後的美國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的商品所包圍,或者隨著媒體起舞改變行為模式的消費社會。
        2. 清高主義意味著,即使沒有任何實質理由去否定身處的環境,依舊"按照形式化的價值"這樣的行為模式去否定他。
          自命清高者不會和環境妥協,就算沒有任何否定的契機,自命清高者反而更要否定,創造出一種形式上的對立,且享受並喜愛著對立。
          1. 岡田斗司夫對御宅族感性的說明,正式由實質上的無意義、將形式上的價值、"志趣"抽離而成立
          2. 御宅族的清高主義,除了是江戶文化的形式主義延長線,同時也是世界犬儒主義潮流下的一種呈現。
          3. 按照大澤真幸的看法,戰後日本分為兩個階段,從45-70是理想的時代,70-95是虛構的時代。
            用本書表現來說明,所謂"理想的時代",是大敘事仍能維持機能的時代,而"虛構的時代",則只剩下偽造的大敘事。
            在此框架中御宅族的故事消費(重視虛構),是"徹底的消費社會犬儒主義的型態",從大戰結束到80年代為止都是一貫的潮流。
    8. 解離的人類
      1. 90年代電子遊戲的瘋迷,對於故事性的關心轉強,這一點和他們對貓耳和水手服的關心轉強,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對於遊戲所要求的不是以往所重視的故事張力,也不是世界觀或是寓意,而是能快速令他們感動的方程式。
      2. 電子小說遊戲的特質,讓消費者更容易進行二創
        1. 二創:將原創作的設定還原至資料庫裡,然後從中任意的抽出片段加以組合而成的擬像作品。
      3. 電子小說遊戲的消費者像這樣對於作品的表層(劇情)和深層(系統),擁有完全不同的兩種志向,這是他們最大的特徵。
        就前者而言,他們將萌要素加以組合而實現,期待有效地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相對於前者,後者則是將給予這種滿足的作品進行解體,還原至資料庫,期待創造出全新的擬像增值作品。
        也就是說,在這些消費者之間,將對小故事的欲求以及資料庫的慾望切割,彼此共存。
      4. 作者認為因擬像對小故事產生的需求,以及資料庫對大型非敘事產生的慾望、兩者之間離散的共存,正是存在於後現代社會的主體,最普遍化的結構特徵。
    9. 動物的時代
      作者認為今日資料庫消費的現象,能用"動物化"一詞來解釋。
      1. 科耶夫的解釋
        認為人類和動物之所以不同,在於能夠擁有自我意識、並創造社會關係;正是因為這種間接主體慾望的存在。
        動物的需求沒有他者也能被滿足,人類的慾望本質上卻需要他者。
      2. 作者對御宅族的詮釋
        當御宅族對大敘事的慾望消逝之際,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有效率便能達到情感滿足的萌要素方程式,新的作品相繼被消費或淘汰。
        作品的強度在此氛圍之下,不再取決於作者投注其中的故事(訊息),而是以萌要素的配置是否符合消費者所好來做判斷。

        這樣的御宅族,並非擁有冷靜判斷力的知性人類(有意識),也不是沉溺於癖好的性的主體(無意識),而是更單純且物質、近似藥物中毒者的行動原理。
      3. 現代人類與後現代人類
        1. 現代人類
          現代人類是故事型的動物。他們擁有人類固有對於"生存意義"渴望,同樣也透過人類固有的社交行為得到滿足。
          換句話說,能夠將小故事與大敘事之間的相似連接起來。
        2. 後現代人類
          後現代人類無法經由社交來滿足對於"意義"的渴望,反而因為還原到動物性的需求而充滿孤獨。小故事與大型非敘事之間沒有聯繫,整個世界都是物質的,所有生命都是無意義的漂流。
          意義還原成動物性、人性的無意義化,然後是以擬像為基準的動物性、以及資料庫基準的離散人性並存。
  3. 超平面性與多重人格
    1. 超平面性與過視性
      1. 網路跟印刷品的世界不一樣,不但存在著多個"看得見的事物",連"看不見的是事物"的位置也不安定。導致在此表現者將看不見的事物轉變成看得見的作品,使鑑賞者從看得見的作品反過來追朔看不見的事物。
      2. 後現代與現代的超越性
        1. 現代的超越性
          先有微小看得見的東西,在背後則有巨大看不見的東西存在著。
          從前者往後者回朔,看不見的事物逐漸可以被看見成為世界理解的模式
        2. 後現代的超越性
          在後現代資料庫型態的世界,小故事雖是從讀取部分大型非敘事中誕生的,不過,不過同一個非敘事還會產生無數其他的小故事,且沒有決定哪個比較優秀的審級。
          也就是說,無法從小故事回朔到大型非敘事。在這裡首先會有個微小看得見的東西在眼前,但接下來即使想要由此追朔看不見的背後,就在看見的瞬間立刻又變成小故事,人們為此感到失望因而再度轉向看不見的事物,如此產生了一個沒有邊際的平行移動。
          1. 過視的
            對於超平面的擬像世界,也就是後現代表層的慾望特徵,我們試著用"過世的"一詞來捕捉。這是作者將"過剩"與"可視的"兩種含義融合自創的詞,指的是永不停止嘗試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的這種泥沼的狀態。
    2.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中的替換他者,彼此之間並非像他者那樣完全無關,而是懷抱著同樣記憶與習慣的片段,有時還會對其他人格的行為後果而煩惱,是一種部份的他者。他們的身體和其他人格共有,有時連部分的記憶也彼此共存,卻又強烈主張擁有獨立的自我認同,各自過著不一樣的人生。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太平天國敗亡的戰略原因新解-薛學共〉筆記


  1. 1853的情勢
    太平軍棄武漢而下江陵,建都甫定,兩岸清軍尾追而至,組建江南、江北大營,逼攻金陵,清軍主力兵背護中原,面逼江南,逐漸形成了夾攻天京的態勢
    太平軍採"奇兵北伐、坐制東南、力行西征"同時開闢三大戰場

    太平軍這一階段的失敗,人們常歸咎於"同時開闢三大戰場"戰略決策的錯誤,加之人們把不曾設想"攻取北京、底定中原"名目加在北伐軍身上,對北伐軍的失敗頗多微詞。
    作者認為,如果沒有西部湘軍的出現,那麼太平軍就可能按期結束東西線戰事,回軍掃平東南,揮師北上與北伐先遣部隊匯合,開展新的戰略行動。
    再加上沒有內鬨的產生,那麼儘管初戰失利,太平軍也會頑強經營上游,底定江南,再圖北進。只要不苛求太平軍預計到湘軍的出現和內鬨的發生,那麼就完全能把太平軍所能及的主觀努力和力所不能及的客觀侷限區別開來。
    這樣,就會對這一階段"同時開闢三大戰場"的戰略決策做出不同的評價。
  2. 內鬨之後,太平天國的戰略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江北蘆洲失守,清軍移功桐城;江南、江北大營死灰復燃,重逼金陵;兩湘湖軍首先在江西戰場展開了反攻。
    其時石達開入京總理朝政,一面佈置主力迎接江西新軍,一面派遣陳玉成、李秀成兩將增援江北,同時加強對天京的防務。敵我雙方都把戰略重點放在江西戰場

    太平軍在江西戰場上寸土必爭、一城不讓的全面防禦方針,是江西失利的首要原因。內鬨之後皖北及東面戰場遭到清軍反撲,湘軍全力傾注江西,江西諸城幾乎面臨湘軍的分割包圍。在這種局面下,太平軍不但沒有進行必要的戰略轉移和戰略收縮,反而堅持一城不撤,處處迎敵的方針,使自己陷入防不勝防的境地。

    作者認為此時應該主動進行戰略轉移或撤退,較為穩妥的是主動退守皖南、據寧國、徽州為依託,以祈、休、黟等縣為前沿,據嶺而守。
  3. 值太平軍東下再功兩浦之時,1859年9月曾國藩又奉命佈置湘軍入皖,再次發起皖北的攻勢。
    曾國藩方面,表現了集中兵力、功其必救,吸引援軍,圍城打援的思想
    太平軍方面,東西補救,天京危及救天京,安慶危及救安慶,西進不能確保皖北無虞,東進不能開闢以天京為中心的後方根據地,不斷持續這種惡性循環

    作者認為太平軍如能放下安慶包袱,有進無退,徹底解決江浙問題,就能迫湘軍援東南。這時太平軍就可以集中兵力或攻擊江浙之湘軍,或恢復對上游的攻勢,湘軍分布在東西兩大戰場,防堵無力,戰局就會大為改觀。
  4. 太平軍與湘軍總結
    1. 太平軍
      湘军的策略 , 特别是 1 85 6 年后 的 策略则主要体现在坚持“ 不轻进不轻退” 的原则上 , 择要而 攻 , 依 次 而进 , 步步严 防后路 , 通过集中兵力 , 围城打援牵制全局 , 而挖壕垒 栅、 久困坚守 又 是逼使太平军“ 反 主为客” 的机括所在 。 其行军不贵 神速 , 用兵不贵奇巧 , 处处体现 了“ 结硬寨 , 打呆战” 的“ 笨拙 ” 作风 , 而正 是这种 “ 笨拙 ” 作风克制了太平军 。
    2. 湘軍
      太平军 自内江以后 , 始终坚持 “ 寸土 不 让” 的指导思想 , 没有 处理好 “ 保地 ” 与“ 保兵” 的关系 , 忽视了一条重要 的军事原则 , 即失 去了有生力量 地就不能复保 , 保存了有生 力量地还可复得 。 因此没 有 量力而 行地进行必 要的 战略转移 和撤退 , 而 是僵 硬地执行全 面 防御的方针 , 致使路 子越走 越窄 , 还手之 力越来越弱 。 大局艰难之 时 , 仍不 思改弦更张 , 只着眼于 临危救急 , 没有仔细区别曾国 藩与向荣、 和春等人 的作战风格 和性格特征 ,地不分东西 , 时不辨先后 , 一律采取“ 围魏救赵 ” 的战术 , 计谋不能出敌之所料 , 执行又不能坚 持到 底 , 以至 无一 处打痛了敌人 , 无一处 被措之 安稳 , 左冲右突 , 不 能摆脱被动局面 , 最后导致军事 上的彻 底失败 。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針對太平天國後期的戰爭進行分析,導出兩者的決勝關鍵與走向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有很多地名、人名都不知道,應該要先讀過完整太平天國的歷史再來細細讀這一篇會比較好
不過這種戰爭解析的文章,感覺還不錯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曾國藩的歷史地位-張玉法〉之筆記


  1. 前言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革命史觀對曾國藩協助滿人,鎮壓太平天國一事持否定態度。
    另外研究者對他提倡改革的態度持讚賞
    曾國藩除了在討平太平天國戰爭中,使清朝中興、人民減少災難、文化免於淪亡以外,在敦品治學上、開創洋務運動上,也均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2. 敦品:從修身到齊家
    曾國藩是一個儒者,非常重視修身、齊家。且深悟"持盈保泰"的道理,為曾家建立了謙遜自處的家風
  3. 治學:游刃於義理與經世之間
    曾國藩一生治學,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大概來說,在北京任官時期,是以理學為宗;到辦團練、剿太平軍時期,則兼之以經世
    曾國藩的經世綱領,重要的有五項:
    1. 崇尚禮治-其目的在於扶持名教,維持社會秩序
    2. 兼用法治-用法尚頗嚴厲,不拘泥儒家德治之說
    3. 講求吏治-曾國藩認為洪揚之亂與捻亂相繼發生,是由於吏治敗壞
    4. 端正風俗-曾國藩非常注重端正風俗,並希望在上者以身作則
    5. 辦理軍務-曾國藩由儒生便儒將,對帶兵之法、戰陣之術,非常講究
  4. 定亂:從忠君到保教愛民
    1. 蕭一山的看法
      認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目的為
      1. 保天下-維護仁義道德及民族文化
      2. 保中國-怕滿清滅亡,會引起中國長期內亂
      3. 保人民-平亂是以救民為急務
    2.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三方面理解
      1. 忠君
        忠君為傳統中國最大的道德,不能以"漢奸"視曾國藩
      2. 保教
        保仁義道德、保民族文化
        曾國藩不能從民族大義與太平天國抗,只有以文化的民族主義來對抗種族的民族主義
      3. 愛民
        1. 營中有伕役編制,可禁止拉伕
        2. 提高營官待遇,可避免需索
        3. 使用僱傭兵,可減少拉兵
        4. 向商籌餉,不在鄉村勸捐
  5. 洋務:開中體西用的宏規
    清季洋務運動,於1850年代中期由曾國藩創始,到1890年代中期,因中日戰爭失敗而結束,先後四十年。
    曾國藩視洋務運動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許多經辦局廠、製礮造船的洋務人員,曾國藩都精心挑選、破格重用,或言傳身教、或保薦於朝,在短時間內,就出現一大批辦理洋務的人物。
    1. 西用
      1. 藉夷助剿
      2. 購買洋槍洋礮
      3. 製造船礮
      4. 建水師,修礮臺
      5. 翻譯科技書籍
      6. 派留學生學習西洋科技
  6. 結論
    曾國藩以儒家治軍從政辦外交,在這方面為近代中國留下三種重要的遺產
    1. 游刃於義理與經世之間而產生的體用概念,使政治上產生可變、不可變二元論,主政者希望可以將可變者減至最少,而形成保守主義,故激起一連串的革命
    2. 由於內部的動亂或革命比外患更妨害政權的存續,產生了安內時不攘外、安內後亦不攘外的外交政策。
      政府的對外民族主義過於理性,益發使民間的民族主義走向激情,反帝口號比實質改革者更富有動員的力量,使中國的立國態勢流於虛矯
    3. 近代以來中國內亂外串嚴重,國家仰賴軍隊較任何其他更為重要,曾國藩樹立了保政權、得政權從建軍始的範例,始清末民初的政權大都以軍權為基礎,龐大的軍費影響國家建設,而以軍立國忽視了非軍事因素,更影響國家的民主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就曾國藩這個人做一個總瀏覽,並針對他的平亂與洋務做一個評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前面從曾國藩個人講到他的事蹟,但結論的最後一段似乎跟整篇文章有點脫離,忽然跳到軍閥問題跟民族主義,想說前面好像沒提到,不是?
不過這篇用了很多史料,感覺值得再看一看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權力外移”與晚清權力結構的演變_1855-1875-王瑞成〉筆記


  1. 作者認為過往的"權力下移說"偏重於中國內部縱向的上下間權力關係變化,而對同一時期外部勢力衝擊之下產生的體制內外之間橫向權力關係變動缺乏整體性考察。
  2. 自外生成:湘軍與戰時權力結構和權力制衡
    1. 自外生成和制度創新
      湘軍勢力是體制外因應太平天國起義而新生成的軍事政治集團,在制度型態上不是自原有體制分化出來,而是源於制度創新
      湘軍是自外生成,呈現出的不是體制內的權力下移,而是橫向的體制內外關係,也可以看做是"權力外移",即王朝體制受到外力衝擊引發的體制外新生軍政勢力。
      這是晚清中國內部最重要的制度創新和體制突破之一,也是後來權力結構變動的起點之一。
    2. 自上而下的授權和自下而上的進入體制
      湘軍初始感受到與體制的格格不入以及外在的排擠,直到1860太平天國破江南後。清廷通過將湘軍統領納入行政體系來實現對湘軍的收編,以此實現體制外到體制內的轉變。但兵制並無相應變動,湘軍仍懸浮於體制之外。
    3. 三方共存的權力結構和權力制衡
      湘軍是因太平天國而興,湘軍異軍突起,使清王朝與太平天國之間的決鬥,演變成清王朝、湘軍和太平天國三方關係和互動。
      湘軍一方面試圖藉著太平天國,來進入清王朝體制內,一方面也和清王朝共同對抗太平天國

      戰時必有放權,放權的根本原因不是地方與中央爭權,而是太平天國這一敵對力量的衝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一下放的權力不是與中央構成抗衡的地方性權力,而是與太平天國之間構成相對應的王朝權力。
      這一時期只有權力下放,而無權力下移,權力下移要到常規時期才會出現。
  3. 內外結合:王朝中央新的權力中心的形成
    與太平天國並行,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1860年咸豐帝去世,辛酉宮廷政變,朝廷實現代際轉換,同樣是對清王朝權力結構影響深遠的大事件。
    1. 中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形成總理衙門以及相關機構,以便相互聯繫、交涉和交流,而中國方面同時試圖自強,將王朝舊體制中部份權力剝離轉移至新體制,發展成為權力廣泛的政府部門。這一體制是體制外新生的,與外部對峙和並存是長期的。
      從皇權體制看,這裡存在權力下移。下移的權力與外移的權力通過奕訢整合,大有形成一個以總理衙門為中心握有實權的"中國政府"的趨勢。
      這是鴉片戰爭後與湘淮崛起同時出現的另一個重大的制度創設和體制突破,這一權力結構為後來的權力外移提供了前提和指向。
  4. 崛起滬上:李鴻章和淮軍的初步轉型
    淮軍在很大程度是由李鴻章主導下新建的一支軍事力量,並在採用西式裝備和操練後,與湘軍大相逕庭。同時,李鴻章取代上海在中外交涉和聯繫中產生的勢力,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

    李鴻章與淮軍保有自身的勢力範圍,一方面與湘軍、太平天國、清朝有所聯繫,另一方面也是總理衙門有所聯繫,這種權力關係的交會,很大程度影響了未來的淮軍發展。
  5. 戰後復員:曾國藩及其所屬勢力的衰微
    從權力結構分析,在戰時到常規時期轉變過程中,應對太平天國而興的體制外湘軍,必然隨太平天國的敗亡而裁撤。
    曾國藩一直沒能在新的位置上實現權力外移,主要原因:
    1.變動頻繁,位置不確定
    2.對洋務較生疏,觀念較李鴻章落後,而被其取代
    3.曾國藩戰後更多考慮自保,沒有提出應對外部衝擊的主張,無法在新體制形成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6. 權力外移:左宗棠的自覺選擇和被動轉向
    左宗棠在太平天國後,倡議大建海防和海軍,一方面為了抵抗外部威脅,實現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解決太平天國戰爭後的復原問題,主動將復原變成轉業。卻礙於朝廷的任命,而轉向西北平亂。
    從起點到終點,無論是賽防還是海防,左宗棠的變動軌跡基本上還是轉向應對外部侵略引發的危機,並因這一轉向而保持其權力和影響力。只是與李鴻章相比,左宗棠也沒有能夠進入新的洋務體制的核心。
  7. 權力外移:李鴻章和淮軍轉型之困的破解
    太平天國後,朝廷任命淮軍平內部叛亂,李鴻章則以拖待變,直到天津教案出現後,才確認自己與淮軍的新位置。
    李鴻章上任直隸總督之初,三口通商大臣裁撤,洋務海防歸直隸總督統籌辦理,事權歸一。於是,李鴻章和淮軍在離開上海後再次轉入海防和洋務體制,並穩定地居於核心位置。
  8. 權力外移與洋務體制的最終成型
    太平天國過後,奕訢受到慈禧太后打擊,被剝奪對外交涉的權力,而這局面給了李鴻章和淮軍一個機會。
    1. 1875年,為了強化海防,清廷給予李鴻章和沈葆楨廣泛的國防、外交等權力,並要求陸軍配合。
      這標誌著晚清國家戰略的形成,在總理衙門之外,以李鴻章和北洋大臣為中心的新體制,淮軍也伴隨著李鴻章一起被納入國防軍體系。
    2. 鴉片戰爭後,外力衝擊在中國內部影響有限,尤其是內部體制幾乎沒有有效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造成總理衙門這一類機制的產生,但僅僅依靠外部衝擊,難以形成有效的內部機制並發揮作用。
      太平天國戰爭造成中國內部全面的衝擊和震盪,在體制外形成具有遠大抱負和實施能力的湘淮勢力。這一內部生成的力量轉移到應對外部挑戰的領域,並經由內外結合形成具有行動能力的新體制。
      這便是整體視野中的晚清結構變化。
  9. 結語
    從權力外移的角度觀察晚清前期權力結構和體制之變,作者得出幾項重點
    1. 自太平天國戰爭開始的晚清權力關係變動和新的權力結構的形成,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850-1864年間,因太平天國、辛酉政變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三大事件,晚清政治結構出現整體性大變動,並由此產生全新勢力。
      這些新政治勢力和與內外衝擊和制衡力量彼此互動和重新組合,形成戰時三大權力架構形式
      1. 因應太平天國形成的太平天國、湘淮和清王朝之間三角架構
      2. 因為外部衝擊形成的清廷、總理衙門和外人之間的三角架構
      3. 以上海為中心,由李鴻章和淮軍、總理衙門和外人之間形成的三角架構
      中國原有的內部上下權力結構之重要性反而降低
      這三大權力架構的特點是:
      1.所涉及的主要權力主體都是新生的勢力
      2.都是體制外形成的新制度造成的新的權力結構
      3.既有戰時權力構造特徵,又預示戰後權力關係走向-清政府與太平天國的戰爭是暫時的,與外人的競爭和交涉則是長期的
    2.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事權下放和地方自行其是確是普遍現象
      戰後,一方面社會危機並未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地方已經行使的權力與利益盤根錯節,此兩者使得舊制難以恢復。
      朝廷對外控制權逐步喪失,皇帝掌握的外交權力的轉移,國防權力的分授,都是權力外移的現象,而非中央與地方間的權力下移。
    3. 與近代史倡導的反對皇權專制不同,基本上屬於清史研究範疇下的"權力外移"視角,自民國時期軍閥之亂反觀歷史,強調地方專權的危害。在國家統一的訴求之下,實際上隱含對中央集權的認同
    4. 晚清權力關係變化和晚清政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清史研究範疇,而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則屬於近代史研究範疇。
      前者注重王朝內部、後者注重巨觀的時代變動,作者認為晚清史應該彌合兩者。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討論1855-1875之間,晚清權力結構變動的趨向和特點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總理衙門、湘軍之所以沒落,主要也是在初期沒有佔好位置,在後期也沒有搶到位置,所以逐漸失去其重要性。
如果太平天國時期,總理衙門是對外窗口,之後改為李鴻章,那外國人視角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變化或新的觀察。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形象與地位-王政文〉筆記


  1. 前言
    1. 十九世紀來台的基督宗教主要有三個體系:
      1. 1865年起,以臺灣南部為中心的英國長老教會
      2. 1872年起,以台灣北部為中心的加拿大長老教會
      3. 1859年起,在打狗活動的天主教道明會
    2. 19世紀的台灣基督教徒多數來自社會的邊緣,它們大部分是當時社會中經濟狀況、教育程度、文化涵養等均位處於底層的下層階級,信徒的知識水準不高,經濟能力也不強。
      他們是19世紀西方傳教士來台傳教後,從佛教、道教、民間宗教或其他宗教信仰,改宗接受基督宗教的第一代基督教徒
  2. 基督教的形象
    19世紀臺灣與西方接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西方開始探索台灣,同時意味著台灣也正在認識西方
    1. 關於基督教的謠言,是人們對異己的恐懼與對異文化的排斥,更說明了對外來勢力的不安與焦慮
    2. 進一步,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實際利益或既有社會秩序將遭到挑戰時,敵不過洋人的他們,只好轉以負面文宣詆毀基督教、嘲弄基督徒。
      鄉紳捍衛的重心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知識系統,而一般群眾固然也隨著鄉紳捍衛正道,但他們更注重的是保衛鄉土風俗和日常倫理的穩定性。
      教徒不燒香、不拜佛、不祭祖,教堂男女雜處,這對社會群眾而言已經破壞了傳統與人倫秩序。
  3. 基督徒的形象
    1. 對基督徒的謠言分類
      1. 批評改宗的基督徒不遵從傳統人倫價值,不祭拜祖先,這種攻擊出於固有家庭倫理的價值觀,認為改宗信教後基督徒不孝、毀壞了原有的人倫關係與秩序
      2. 鄙視基督徒"靠番仔勢",拿外國人的好處。
        信徒"靠番仔勢"的印象來自於有的基督徒是"靠番仔勢"入教,這些人本來在鄉里中的名聲就不佳,而社會對基督徒的刻板印象,往往由於這些人的改宗,而產生更負面的印象。
      3. 將基督徒視為"邪教徒",因為基督教的宗教儀式與行為舉止怪異
    2. 基督教的出現使原本社會產生分化,民間宗教與政治的緊密關係產生裂痕,鄉紳透過村廟展現權力的結構體制遭到挑戰。教會從醫療、社會服務、教育著手,開始介入群眾生活,原本官、紳、民的隸屬關係產生變化。
      因為教會對這個階層的特權造成嚴重挑戰,而謠言得以迅速傳播,代表謠言的製造者與傳播者之間,充滿了共同的憎恨、懼怕與希望。
      謠言在社會中流傳,煽動群眾情緒,影響群眾心理與生活,當引爆點出現時教案便一觸即發
  4. 社會形象與地位變遷
    基督徒透過教會及教育提升家族的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再以財富支持教會運作,並支助家族成員出任牧師,透過這樣的循環基督徒得以鞏固並提升社會地位。

    漢人改宗信仰基督之後,多在教會組織取得工作,成為本地傳教士,是為第一代傳教士
    他們的子女進入教會學校,成為第二代傳教士,擔任神職成為家庭中重要的任務與工作,進而代代都有成員擔任神職工作,成為著名的"傳道世家"

    193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指出,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比較懂世間事,有新頭腦,不迷信,用藥醫病,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可見基督徒形象與地位的變遷。
  5. 基督徒家族的形成與社會地位
    基督徒家族的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基督徒透過婚姻方式結合。
    基督徒結婚的對象大多是在同信仰的教友內尋求,這不僅確保家族成員的基督信仰不會中斷,更加強信徒之間的血統聯繫關係,鞏固家庭發展。
    出身底層的第一代基督徒,透過信仰傳承、教會教育與相互聯姻等方式,其後代不僅建立起基督化的家庭,更建立起一個彼此之間人際關係綿密的婚姻網路與信仰群體。
    1. 北部的基督徒家族
      著名的基督徒家族如:台北紀發家族、士林郭珠紀家族、林金發家族等
    2. 南部的基督徒家族
      著名的基督徒家族如:台南高長家族、台南劉瑞山家族等
  6. 結論
    當代臺灣對基督教的看法與19世紀時台灣對基督教的看法,已經經歷了相當大的轉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探討19世紀台灣基督徒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變遷,文中所分析的基督徒,以第一代基督新教之基督徒為主,並延伸觀察至第二代教徒,透過清末至日治初期對兩代教徒在職業、教育、經濟狀況的變化,說明教徒社會形象與地位的轉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初始的描述偏重人民與官方的印象,少一點具體的說明,如第一代基督徒的背景之類的,或是他入教得經過等等,轉變後的描述,則偏重家族史的脈絡,少一點人民與官方的印象描述,不過基督教本身內涵的西方思維與醫療背景,搭配逐漸現代化的時代脈絡,信徒可說是搭上了社會地位上升的手扶梯,這樣的理由感覺滿能接受的,不過還是想知道其他的數據,例如整體來說,透過基督教爬上社會地位的人數比例之類的,或是入教人數的增長數據之類的。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 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吴义雄〉筆記


  1. 广州体制与武力威慑论的提出
    廣州體制:自 18世纪中叶开始,清廷关闭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成为葡人所占澳门 之外唯一的对外通商海港。在此地形成的一套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一般被称为广州体制,包括将贸易限于广州一口、行商垄断贸易、中外交往由行商居中转达,等等
    1. 中英冲突背景下武力威慑论的出现
      1. 1830年 1月,特选委员会的盼师(Wi l l i a m Ba y n e s ) 等人致函英国驻孟加拉大总督本廷克(Wi l l i a m Be n t i c k ) ,请求派海军支援。他们认为 要“将中国人那种逐渐蚕食的特性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需要 “几艘英国战船驻扎在中国( 水 域) ”。
      2. 曾任职于英商查顿—马地臣行 (J a r d i n e , Ma t h e s o n&Co .) 的美国人威廉·伍德(Wi l l i a mWo o d ) 所发行的《中国信使报》(Ch i n e s eCo u r i e ra n d Ca n t o nGa z e t t e ) 曾发表文章抨击说: “`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的贸易; ———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垄 断贸易的港口; ———行商是地方的垄断者; 通过这种制度,整个外国贸易之流被迫通过一个渠道进 入这个广阔的帝国。”“这是一个对所有外国人的商业利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垄断体制,比东印度 公司对于不列颠民族的破坏性还要大”。
        他认为只有废除这一制度,才能实现西人向往的“自由贸 易
      3. 以反对鸦片贸易著称的美国商人查尔斯·经(Ch a r l e sKi n g ) 也在美国传教士发行的《中国 丛报》(T h eChi ne s eRe p o s i t o r y ) 上发表文章,抨击广州的“排外”政策给外国人造成“痛苦”。
      4. 1830年 12月, 47名广州英商向英国国会上书,要求后者采取措施,将对华贸易置于“永久的和 有尊严的基础上”。他们认为, “暴力行为往往得到这个( 中国) 政府的友好对待,而对其专制法律 的屈服与顺从只会招致严酷的镇压
      5. 在两广总督李鸿宾公布管束广州外人的 8项条规后,英商 报纸《广州纪事报》(Th eCa n t o nRe g i s t e r ) 又发表评论说: “坚定、抵抗甚至暴烈的行动,往往会使( 中 国政府) 产生和解的精神,而驯顺的屈服只会导致进一步的压迫
      6. 不过,对华战争这时尚未成为来华西人的共识
    2. 英商群体对华武力威慑论的形成
      1830年前后,居住于广州的西方人士,相继创办了一些报刊,包括 1827年由查顿—马地臣行出资发行的《广州纪事报》; 由威廉·伍德个人于 1831年创办的《中国信使报》; 由美国传教士裨治 文(B.C. Br i d g ma n ) 于 1832年创刊的《中国丛报》。这些报刊,成为塑造对华强硬舆论的阵地。
      1. 英商哥达德(J .Go d d a r d) 1833年 12月在《中国丛报》发表一篇题为《对华自由贸易》的长文, 集中阐述了来华西人对中西关系的看法
        哥达德主张的是通过武力威慑来达到对华“自由贸易”的目的,而并不主张发动一场战争

        哥达德等人的观点代表了当时英国商人中主张对华强硬者的声音。
      2. 在华英商中,仍有人反对 这种以武力为后盾解决对华关系的主张。有一位英商发表文章,指责哥达德的“理论充斥着血腥 的味道”,认为英国商人应该“对自己的能力采取更为谦虚的立场”。英国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 声音
        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这种声音开始显得微弱起来。 
    3. 《中国丛报》与武力威慑论
      与《广州纪事报》不同, 《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所办的一份较具学术性的月刊。这份刊物的 观点不像反映英商中特定集团利益的《广州纪事报》那样偏激,因而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但在对 华关系的基本主张方面,该刊与其他西人媒体并无二致。

      在华西人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 拒绝屈从广州体制,对华进行武力威慑。按他们的 论述,武力威慑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海军力量的展示,产生使清政府恐惧的效果,从而达到改变中西 关系格局的目的。
      这种主张,尚非正式发动战争的建议。来华西人特别是英国商人中对华战争的 舆论,是在 1834年律劳卑的使命失败后逐渐出现的。
      1. 《中国丛报》1835年 1月号上专门刊载了一组讨论对华关系的文章。这组文章第 1部分是 4 封很长的读者来信。这 4封信的共同调门,都是主张放弃所谓对华温和政策,采取措施强制清政府 改弦更张
  2.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辩论
    律勞卑事件,是西人从提出武力威慑论到鼓吹对华战争论的催化剂。 
    1. 查顿—马地臣集团与英商 1834年上书
      律劳卑事件的结局,对英商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主张对华强硬的英国商人和其他西方人士 尤为愤懑,他们希望这种结果能够导致英国政府采取激进政策,为其官员及臣民在广州所受的“冤 苦”昭雪,一举实现律劳卑未完成的使命。 
      1. 与这些渴望改变现状的英商的愿望相反,律劳卑的继任者德庇时(J o h n Da v i s ) 却倡导一种 “沉默政策”,即主张在对华官方交往失败的情况下,在华英人应克制自己的行为,在从事贸易时不 必向中方挑战,静候英国政府的进一步决定。 
      2. 1834年 12月 9日,不愿理睬“沉默政策”的查顿—马地臣 集团撇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就对华政策问题直接上书英国国王。这次上书由查顿(Wi l l i a m J a r d i n e ) 和马地臣(J a me sMa t h e s o n ) 发起,共有 84名英国商人和商船船长签名。这次上书的主旨是敦 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尽快采取军事行动

        这份上书中的建议,似乎与上述武力威慑论相似,其核心在于以武力逼签城下之盟。但它提出 在威慑未能奏效之时就采取军事行动,较之哥达德、查尔斯·经等人的主张更进一步。

        这次上书,是以查顿—马地臣集团为核心的在华英商群体,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影响英国对华政 策的一次尝试。此后,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就成为他们在谈论对华关系时的基本论调。虽然这种 舆论遭到了来自英商内部的不少批评,但总体来看,还是渐渐占了上风,并在 1830年代后期逐渐演 变为对华战争的舆论
    2. 对华战争论的发展
      1. 广州西人媒体中最早正式提出对华战争主张的是《中国信使报》。该报在 1831年 9月 8日发 表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对华战争》。
        作者认为,根据“文明国家之间应该相互信守合理交往的普 遍权利”的国际法原则,在必要时应该诉诸武力强制, “以从中国政府那里取得关于对外贸易的安 全承诺或特许权”。
      2. 1835年 2月 25日, 《广州纪事报》发表了标题也是《对华战争》的文章。该文认为,两广总督卢 坤在律劳卑事件期间用停止贸易的手段,迫使律劳卑退出广州的行为是“践踏了自己的法律”; 英 国应该采取行动,将贸易置于“只有通过公开宣战才能使其停止的基础之上”
      3. 巴麦尊与马地臣在 1836年初的“私人会见”似乎并不成功。巴麦尊对于马地臣以及查顿—马 地臣集团的观点、主张,没有表示认可。整个谈话的内容,基本上是巴麦尊对马地臣的观点和要求 进行反驳
    3. 颠地集团与《广州周报》的反战言论
      1. 當時存在一个与其观点相异的商人集团,即以颠地 (L a n c e l o tDe n t ) 为首的集团。与查顿、马地臣一样,颠地也是实力最雄厚的英国散商之一,也同样 是鸦片贩子群体的核心人物。但从 1830年代早期开始,颠地集团就与查顿—马地臣集团结下越来 越深的怨仇。
        颠地集团不仅在商业上是查顿—马地臣集 团的对手,而且很长时间内,在对华关系方面也采取截然相异的立场。他们主张运用较为温和的手段解决中西关系中的矛盾,而反对后者肆无忌惮的战争狂热。 1830年代中期,双方的论战是在《广州纪事报》和《广州周报》之间进行的。 
      2. 到 1837年底,颠地集团围绕兴泰行商欠问题的解决与广东当局产生较大矛盾后,该报有关 对华关系问题的言论开始日渐强硬,有时与《广州纪事报》的舆论倾向渐趋一致,不过与《广州纪事 报》赤裸裸的黩武主张仍然有所区别,在很多问题上一直扮演了《广州纪事报》和查顿集团的批评 者的角色。
  3. 在东西方同时展开的讨论
    1. 几种关于对华关系问题的小册子
      这些小册子分别是:
      戈登(G.J .Go r d o n) 的《就我们与中华帝国的商业关系致大不列颠人 民的信》
      马地臣的《英国对华贸易的现状与未来》
      林赛的《关于英中关系致巴麦尊勋爵的信》
      斯 当东(Ge o r g eT h o ma sS t a u t o n ) 的《论英中关系》
      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的《英人与东亚的交往》。
      广州的 3种英文报刊几乎同时发 表对这些小册子的长篇评论,至少说明这些小册子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并在当时引起人们的 注意。
      1. 戈登长期从事对华鸦片贸易,他的致大不列颠人民的信详细 回顾了中西关系史的所有不愉快方面,使将近 200年的中英关系史看上去就是一部“野蛮”的中国 人欺凌、侮辱和剥夺“文明”的英国人的历史。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傲慢、排外、没有理由的 限制、弊端重重的公行制度、商欠问题的不合理解决、“以命抵命”的“野蛮”法律、对英国使团的侮 辱,等等,构成戈登这篇作品的主要内容。

        戈登建议对中国进行“远征”,并拟订了一份“远征军或 使团之目标”,共分 12大点、48小点,可谓详细备至,几乎罗列了所有可以想得到的对中国的要 求

        例如: 中国“承认英国国王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国家的君主”,等于皇帝; 中国要“平等对待”英 人,不得称之为“夷”; 中国为律劳卑事件道歉,赔偿 1834年停止贸易给英人造成的损失,而且保 证以后不得随意停止贸易; 承认英人在华治外法权; 在税收方面进行有利于英人的改革; 英人可往 中国各港口游历、居住,英船可前往各地港口贸易,等等,囊括了鸦片战争后英人得到的大部分权 益
      2. 马地臣可谓英商中强硬派真正的灵魂人物。
        他关于 对华关系的主张,基本上反映在《广州纪事报》上。他在伦敦进行频繁活动的同时,又于 1836年出 版了小册子《英国对华贸易的现状与未来》,进一步宣扬他的观点。书中对中国的指责与戈登的小 册子所论的内容大致相同。其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部分,是他企图通过“国际法”,论证中国无权 拒绝与外国的商业交往。
      3. 林赛的《致巴麦尊勋爵的信》是这些小册子中篇幅最短的。
        他提出,鉴于中英关系的实际状 况,英国应对中国进行有限的军事攻击,以反抗中国的“野蛮法律”,使英人所受到的屈辱得以“昭雪”; 鉴于中国所执行的“野蛮法律”,她不配享受国际法原则的保护。
        他也列举了对于中国的 6 点“不满”,与以上二人所说基本相同,但重点强调对清政府在税费及贸易限制问题上诸般做法不 可容忍。
      4. 斯当东的《论英中关系》主要是针对林赛信中的战争计划所发的,是这几种小册子中唯一反对 对华战争的作品。斯当东指出,林赛小册子的“直接目的就是使这个国家立即卷入与中国的广泛 的敌对状态”。
        他声明不能接受对华战争的设想,他认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过我们的封锁 与禁运,给其人民带来恐惧和苦难,以一个自由国家的武力来进行勒索,对我来说这是令人憎恶 的”

        斯当东同意林赛的 6点不满的最后一 点,即中国对外人的司法制度,主要是“以命抵命”的命案处理原则,认为这是“不义的”和“不能忍 受的”。故他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在华建立法庭

        斯当东 自己提出的解决对华关系问题的方案,是“派遣第三个使团”( 按: 指在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之 后再派使团赴中国) ,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
    2. 广州西人媒体的舆论动向
      1.  《广州周报》的评论文章主张通过贸易来扩大交往,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种观点可 称为“商业交往论”。 
      2.  《广州纪事报》的论点可概括为 “武力强迫论”。
      3. 《中国丛报》的評論作者認為“我们的愿望是,而且必须是,以基督教世界的道德力量( 基督教国家的政府是,或 者说应该是这种理论的泉源) ,力求改善中国的境况”。这可以说是“宗教改善论”。 
    3. 英商群体舆论的合流
      “商业交往论”和“宗教改善论”都没有成为事实上的解决之道。从 1837年中开始,广州行商 兴泰行的破产以及天宝行的欠债引起的巨额债务问题,成为广州英商关注的中心。总额超过 300 万元的商欠案涉及的债权人主要是英国商人,故商欠问题成为中英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伴隨此問題,颠地集团在对华政策的主张方面正在从“商业交往论”向“武力强制论”过渡。 
      1. 在兴泰行商欠案的赔偿问题久拖不决的情况下,颠地集团逐渐对广东当局失去耐心。 《广州 周报》在 1838年 3月 3日发表了题为《需要英国政府帮助》的文章,提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英国 政府的干预
      2. 1839年 5月 23日,颠地联合数十家英国商行,就他们在广州、 澳门和海上所遭到的以钦差大臣林则徐为首的中国官方的“迫害”,包括迫交鸦片、围困商馆、撤退 仆役、逐出澳门、断绝供应、迫交凶犯( 林维喜案) 、师船攻击,等等,向英国政府控诉。他们的用意 就是要英国政府尽早作出发动对华战争的决策
      3. 巴麦尊力 图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法案,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机构为基础,在华建立具有民事和刑事管 辖权的法庭,对在华英人实施司法管辖。英国驻华首席商务监督义律(Cha r l e sEl l i o t ) 也很积极地 拟订计划,并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行动,包括试图与广东当局恢复接触
      4. 英商反对这样一种以建立在华治外法权为目的的政治安排,原因之一是,这意 味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或英国驻广州领事,以及在他们管理下的英国法庭,将构成英国对华关系的 基本架构,而他们交涉的对象,也只能是广东地方当局。这一格局一旦稳定,英商一直期盼的绕开 广东当局、直接与北京朝廷打交道、取得对华关系的根本突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或者说难以尽快 实现
  4. 余 论
    以上所述表明,在 1830年代,关于对华关系的主张,在来华西人中的不同群体和不同的英文媒 体上,出现过较为明显的意见分歧。但在 1838年后,由于中西之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西人的舆 论,尤其是两份英商报纸的舆论渐趋统一,发动对华战争成为在华西人的普遍主张。
    在华西人的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英国政府构成了影响:
    1. 这种日渐广泛的舆论在英国社会造成了一种进行对华武力强制的舆论氛围。
      从 1830年 代初在广州偶尔出现的武力威慑言论,到 1830年代末在英国、英属印度乃至北美地区流行的关于 对华战争的普遍性讨论,这种日渐高涨的舆论趋向至少为英国政府提供了发动对华战争所需要的 “民意”。 
    2. 广州西人舆论影响英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机构。
      档案资料显示,在义律等人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文件中,经常夹带有上述报刊的剪报 资料
    3. 广州西人的舆论还通过在英国本土和英属印度的各个利益集团,对英国政府的决策造成 影响。
      如所周知,广州西人从事的基本上是代理贸易,与欧美及其殖民地的各种商业机构、各种利 益群体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群体及其组织,以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又在一些重大问题 上经常对英国政府施加压力。
    4. 广州西人及其报刊也多次尝试对英国政府施加直接影响。
      上文提到的马地臣晋见威灵 顿和巴麦尊,斯雷德写信给巴麦尊,颠地在 1839年数次领头向英国政府上书,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5. 虽然来华西人群体和英国国内的商人组织,都无直接影响英国政府决策之能力,但 1830 年代这些商人及其团体长期的舆论攻势,对于英国政府最后的战争决心、行动目标与谈判方略,都 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英国海军舰队到中国海岸执行封锁和禁运,占领厦门、宁波,威胁大运河, 在靠近北京的地方显示武力,由从未涉足过对华贸易的海军将领充当全权谈判代表,都是来华西人 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的对华军事行动纲领。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英美商人在华发行的报刊为中心,考察 1830年代来华西人对华战争舆论形成之过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在民主國家中,不同利益團體的聲音,在以多數決為基準的議會規則中,確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同文中,商人團體所施加的壓力,迫使議會以少數差距通過法案。有時候,可以會以為民主就是道德,不如說就是一種團體決策的方式罷了。
但這種決策方式,在這篇文章可以很清楚看到,團體中的兩派輿論→兩者逐漸辯論→因某件事逐漸產生共識→整體向中央施壓→在國會中和其他不同團體相辯→獲勝或失敗(取決於該團體的影響力與財源),這種輿論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在研究民主國家的時候,感覺是種不錯的進路。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台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 戰」-許雪姬〉筆記


  1. 前言
    作者亦擬以八月十五日這天的日記為主,兼及八月這個月日記中所透露的戰爭前後的生活,舉凡個人的心情,感知 週遭環境的變化,家族、朋友的互動,甚至閱讀、休閒生活、天氣、物價等。
    本文選擇了八種日記,五種在台灣、三種在島外(二人在平津,一人在西貢)寫成。四種已出版,四種未出版,將就其八月十五日前對戰爭的感知、八月十五日當天的記載,八月十五日以後時局和生活的變化著眼。由於八個人的出身背景各異,可以探討的層面較廣,透過八月整個月的觀察,可以彌補目前 研究台灣戰後史者,在八月十五日到十月二十四日這段期間過於簡化的不足。 
  2. 選擇的日記與記主 
    1. 理由
      1. 為吳新榮、楊基振、楊英風日記都在這一兩年內出版,使用此為研究素材者還少,吳平城則在西貢度過八月十五日,雖早在一九八九年已出版《軍醫日記》一書,但有其稀有性。
        而林獻堂、黃旺成、黃繼 圖、吳鴻麒日記雖未出版,但本人看得到前三者的原本及後者的影印本。 
      2. 八個人中吳鴻麒在台北,黃旺成、黃繼圖父子在新竹,林獻堂在台中,吳新榮在台南,楊基振在唐山、楊英風在北京、吳平城在西貢,大 半在不同的地區,可以觀察不同地區的特色。
      3. 這八種日記的記主的職業在社會上也具有代表性
        1. 林獻堂是台灣第一流的紳士,在戰爭中擔任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參與,他的言動具有代表性
        2. 黃繼圖、吳鴻麒兩人都出身法界,戰爭中雖疎開,仍間歇性執業
        3. 吳新榮、吳平城兩人都出身南部,前者是佳里的開業醫,吳平城則被征調赴西貢為軍醫,遭船難大難不死,而有機會見到在西貢的八月十五日
        4. 楊基振是唐山啟新水泥廠唐山工廠的副廠長,他在唐山的八月十五日是相當不尋常的
        5. 楊英風則在學畫中,先在北戴河寫生不成,返回北京後即面對八月十五日
        6. 黃旺成則 賦閒在家,以他簡潔的文字留下他生命中非常特別的八月天。 
    2. 八部日記簡介
      1. 林獻堂(1881~1956)
        林獻堂開始寫日記之時可能較早,現存者以一九二七年為最早,但並不完整,一直到一九三○年才開始逐日寫日記,日記寫到一九五五年,前後二十九年,缺一九二八年、一九三六年,其中有些年分 缺二到三個月
      2. 黃旺成(1888~1979)
        目前所存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起到一九七九年,自一九一二年一月到一九一五年二月用日文寫,此後全用中文夾雜台式、日式漢文。一九四五年八月的日記全,唯篇幅不多,目前已出版一九一二至一 九一三年日記兩冊,有中文譯文
      3. 黃繼圖(1912~1974)
        為黃旺成長子,京都帝大法律系畢業,為辯 護士。日記始於一九二九年,止於一九七二年,前後共三十九年,其中自一九二九到一九七三年和黃旺成的日記重疊,由父子日記中所記相關的事、不同角度的看法,參照起來頗為有趣。
        八月整月的日記,用日文記載。但戰後在每 日日記空白處,用中文寫下大事記,目前尚無出版的計畫
      4. 吳新榮(1907~1967)
        一九二九年四月十六日日本政府大舉逮捕日本共產黨,史稱「四一六事件」,被拘留二十九天,日記全被沒收,遂中輟,直到一 九三三年才開始寫,一直到一九六七年。
        二○○七年在張良澤總編撰下出版第 一、第二冊,二○○八年全部十一冊出版完畢。
        日記早期用日文寫作,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起,即日本投降第二天即用中文記載,和楊基振、楊英風同
      5. 吳鴻麒(1899~1947)
        其現存日記乃寫在二十八細行筆記本中,由於漢文有造詣,因此日記全用漢文,仍不免夾雜日式漢文。目前所存的日記為一九四五年一月一日至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一日,即他在三月十二日被逮捕的前一天為止。
        八月的日記不全,無八月六日到八月十七日,然其在一九四六年元旦回憶八月十五日當天,及一九四六年八月十五 日他回憶去年此日的情形可補其不足
      6. 楊基振(1911~1990)
        八月十五日人在天津。他的日記自一九四四年至一九九○年,二○○七年出版三冊(只出到一九 五○年),其餘原稿藏於國史館。日記用日文記載,八月十六日改用中文書 寫,八月日記完整
      7. 楊英風(1926~1997)
        其日記自一九四○年十五歲時寫起,到一九四八年止,是為早年日記,一向用日文、摻雜畫作寫 作,八月十六日起用中文寫作。目前已出版為《楊英風全集》第二十一集。 八月全月日記完整。 
      8. 吳平城(1914~?)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他在西貢。這部日記價值相當高,但因有事後添加與補記的情形,使用時不可不查。八月的日記,分成八月上旬、中旬、下旬各一篇,幸好八月中旬中有八月十五日這天自 中午到晚飯後的描述。 
  3. 八月十五日前的生活
    一九四五年中日戰爭已進入第八年(或第十五年),太平洋戰爭也已進行三 年多,眼看日本已有敗象,當時台灣人在戰事最後的十五天,如何過生活: 
    1. 頻遇空襲,與防空壕為伍
      1. 黃繼圖
        八日,黃繼圖的日記也記下了「飛行機來襲」與其父日記共做印證
      2. 吳新榮
        在南部的吳新榮,八月十一日記載當天敵機數次在空中盤旋、通過,到中午 有空襲警報聲,八月十二日,B24 有二十四架分四個編隊通過上空,但都沒有投彈
        七月底八月初,台灣全島下了大雨,吳新榮稱之為「六年來的第一次大水災」,對防空壕造成一定的破壞
      3. 林獻堂
        中部林獻堂為了應付頻繁的空襲,在其大埕新建防空壕,並修繕中庭 的防空壕,以備用
    2. 戰爭中的神明崇拜及心情
      八位記主中,卻只有吳新榮和黃旺成日記中記載敬神之事
      1. 吳新榮
        吳新榮是這些記主中最敬神的。前已說及他在防空壕中供奉千手觀音,八月十四日有「早上起床後,向神佛奉香」的紀錄,日本投降第二天,他在梳洗後 「即獻香祖靈、神佛」
      2. 黃旺成
        黃旺成在八月十四日(農曆七月七日,七夕),他們家還依例拜拜,日記載:「今日舊歷[曆〕七夕,依例拜雙星,併舉行普渡,筆自昨日即做椪仔粿,蔬菜外別無佳肴。」
    3. 缺乏物資、物價波動為戰時的共同現象
      1. 黃旺成
        黃旺成家連七夕拜拜亦無佳餚,只有蔬菜,已如前述,六日的日記還特別記載「前晚亡失蕃鴨母一羽」。在平時,這是一件至極平常的事,原不值得一提,但在戰時,則又另當別論
      2. 吳新榮
        八月二日中午他由附近的酒樓西美樓叫了三道菜請客,但卻因晚上下雨,難以張羅,「除了白飯之外,什麼都沒有 了」,物資亦難免一時之缺。
      3. 楊英風
        由北戴河回北京後,他感受到北京物價快速上漲,和上海幾乎沒有不同。而黃金的價格也呈現不穩定的狀態,黃金一兩原來價格二十多萬,卻在八月九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漲到四十八萬,但到十一日卻又急速下滑到二十五萬,他猜測因街上已謠傳著日本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之故
    4. 戰爭中罹病,可謂雪上加霜:
      1. 林獻堂
        林獻堂自七月三十日因「忙碌而足爪破處頗痛」,隔天化為「足目腫痛」,據疏開在林家的熱帶醫學研究所所員窪田一夫認為足目腫痛是「熱帶皮膚潰瘍之疾,未 易即愈」,令林獻堂十分擔憂。他不只有足疾,還患了瘧疾,不止他患,其弟階堂、助役林士英亦得
      2. 吳新榮
        吳新榮所在的台南,也有不少人得瘧疾,他用「真是可歎」 、「蔓延猖獗」來描述
    5. 戰爭消息的傳佈
      1. 原子彈的消息:
        1. 吳平城
          遠在西貢的吳平城醫生,在八日吃中飯時,才被同僚岡田 告知 B29 帶一個像火柴盒大小的炸彈(原子彈),在廣島上空投彈,又聽說長崎 也被炸,而美國只製了三顆同型炸彈,一顆實驗用,兩顆則用來轟炸日本
        2. 黃繼圖
          黃繼圖在六日的日記說:「廣島市街地區二新型爆彈」、十日:「長崎市二新型爆彈」 
        3. 林獻堂
          林獻堂在日記中補記(由原稿墨水濃淡判別)「原子爆彈廣島」 、 「原子爆彈長崎」。兩處的大轟炸,當時並未廣為所知,亦不知有所謂「原子彈」之名
      2. 蘇聯對日宣戰:
        1. 楊英風
          在北京的楊英風在八月十日記下:「八月九日零時起,蘇聯對日本發動戰爭……。果然,蘇聯終於也宣告加入戰局。……我想戰爭結束的日期不遠了。」
        2. 林獻堂
          這一天林獻堂在日記中有比前述諸人更詳細的記載,雖然這一情報是來自吳天賞的告知:「蘇聯今日零時在滿洲國境砲擊日本軍。在開戰之數時間前,蘇聯外務人民委員長始對佐藤大使提出宣戰之通告。」他感歎「此後滿洲國之解決不知如何也。」
          次日當地巡查國枝,問他蘇聯對日宣戰的影響,他不明確表達,只說蘇聯要取勝不 容易,反倒憂心日本內地遭受空襲,千餘萬的難民如何處置,可謂善於肆應。
      3. 日本投降:
        1. 楊基振
          楊基振在十一日已 聽到重慶廣播說昨日(10 日)日本以維持天皇制為唯一條件無條件投降,但他 無法判明真偽。因此再收聽夏威夷的廣播,懷疑日本投降這新聞帶有很大的宣傳性質。十三日他再度收聽夏威夷廣播,「但越來越讓人覺得宣傳色彩過重, 忍不住迷惘起來」。八月十四日他對日本投降一事仍是半信半疑,直到隔天 才經證實,這時他正好到天津,進入吳三連開設的合豐行。
        2. 楊英風
          楊英風在八月十四日已得知日本天皇在翌日要親自發表詔書廣播,當天北京街上早知道日本已向盟軍投降的消息,但當天晚上收音機的消息卻「極為普通」。直到翌日才由收音機的廣播中得到證實。
        3. 吳平城
          在西貢的吳平城要到十五日中午 才由「玉音放送」中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
        4. 林獻堂
          林獻堂早在德國無條件投降後,對日本未來的命運早已了然於心,只是未知其遲速罷了。他早在七月二十九日日記抄下《台灣新報》上有關盟國勸降日本的條件,但正式知道日本投降是在八月十五日
        5. 吳新榮
          吳新榮在八月十五日以前對 日本投降之事一無所悉
    6. 日人殖民下最後的十四天
      可知八月一日起,這些記主面臨全島大雨,防空壕進水,不能不汲水或另設新壕以為因應的局面;且食糧缺乏,又多人罹患疾病。
      對八月六日、九日原子彈攻擊廣島、長崎,八月八日的蘇聯對日宣戰有所了解。在日本最後十四天的統治中,人民的義務之一就是參加國民義勇隊,吳新榮還在提供換街庄長的人物簡介,林獻堂家更不斷有重要人士到訪,筆者猜測此行似與鼓舞戰時的士氣有關。 
      1. 吳新榮
        吳新榮還在為高柳氏撰寫北門郡六十五人的人物簡介,作為日人全換街庄長的參考;也參加了在佳里公會堂 舉辦的出征軍人家族慰安演劇會
      2. 林獻堂
        林獻堂在這段時間被通知安藤利吉總督要到其家拜訪,但因如前所述八月一日台灣全島下大雨,因此原本預定該日抵達, 卻未果。八月四日安藤於八時四十分到達林家,閒談三、四十分鐘。中午林家備三桌宴客,下午再陪總督到內新觀播稻,三時到台中州廳接受總督召見, 四時開懇談茶話會
        主要談四點:
        1、寒暄,並謝三月時曾向在座諸位徵詢過意 見
        2、日本內地雖遭轟炸,勿因此而生畏懼,需有必勝之信念
        3、生產問題
        4、義勇隊事受到在座的協助,講了四十五分鐘,一直到五時半閉會。 
      3. 黃旺成
        黃旺成在七月五日才載有義勇隊結成之事,而於八月五日參加在樹林頭舉行的義勇隊中隊結成式
      4. 吳新榮
        吳新榮在佳里的義勇隊中被任命為報導班長,統管的 是包括小隊長的十八名班員
      5. 吳鴻麒
        吳鴻麒也參加義勇隊幹部會議,並提供他所種 的花生
  4. 「戰敗」抑「戰勝」?八月十五日當天的記載
    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對當時是日本籍的台人而言,到底是戰敗還是戰勝? 當天的感受如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面向來觀察: 
    1. 展現復歸中華民國國民的感動
      1. 楊英風
        在北京二十歲的楊英風對日本投降,有著無比的激動,認為日本的投降是新時代序幕的開啟,聽到正午的廣播「我的心中充滿著停戰命令發佈時的喜悅,即刻恢復為中華民國國民的感動。拯救我等一家的感謝。我心情非常激動。啊!這不再是夢了。竟然這麼快!!!」「這時的喜悅,是筆墨、言詞所無法形容的」。他也惦記故鄉的親戚:「台灣的親戚們,大家都還健在吧!今天他們大概也很高興吧!日本佔領台灣五十年,宛如作夢般」。他的八月十五日充滿了興奮,他也開始同情戰敗的 大和民族。 
    2. 戰爭結束的喜悅
      1. 吳新榮
        吳新榮在當天沒有特別記載其感觸,但八月十六日和三個朋友,「各脫衣裝,跳下溪中,洗落十年來的戰塵及五十年來的苦汗。起了岸,各人向海面大聲絕叫:自今日起吾人要開新生命 啦!」但心中也夾雜著些許不安
      2. 吳平城
        遠在西貢的吳平城,他與病舍全員三百人一起聽「玉音放送」後,在場沒有人在這場合中痛哭流涕,使他覺得有些意料不到的平靜,他寫道:「我個人是掩不住滿心的歡喜,生命是真正的保全了,只要能早一天回台灣見家人,我什 麼都不想,萬歲!」證諸他在一年前坐船離開台灣時寫道:「我心內向自己說,就是缺手斷腿,我也一定要回來,不可能為了這無意義的什麼聖戰犧牲,太不 值得了!我發誓我一定要回來,否則,不但自己,連家人都未免太可憐了。」到日軍敗象已露的六月,他雖感佩於日軍有為國家盡忠、戰死沙場的心理準備, 但他「還是決心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有朝一日回家鄉去見我的親人。」所以 他在八月十五日對戰爭結束的欣喜,極為自然
      3. 黃旺成
        黃旺成八月十五日人在新埔,他平淡地記下:「正午ラヂオ特別重大放送,天皇煥發ボツタム宣言受諾詔書(御親放送)(為萬古開太平),聞勅之下多有流淚者。」他是晚和朋友喝金鷄酒慶賀,但「各謹慎不嘩」 。
    3. 對日本投降有相當的感慨
      1. 黃繼圖
        黃繼圖在中午聽到天皇的錄音廣播時,對日本的投降感到意外,他和桂芳兩人聽到瞠目結舌,全家自大人到小孩都鬧鬨鬨
      2. 林獻堂
        林獻堂在這天的日記寫著:「天皇十五日十二時親自放送,謂世界平和及日本民族發展之故,受諾ボツタン之宣言,爾臣民其克守朕意。嗚呼!五十年來以武力建致之江山,亦以武力失之也。」他和其弟階堂,兒子攀龍、雲龍、侄培英,共同談論此事,都沒想到日本投降這一天來得這麼快!隔天他精神興奮到過了一點多還睡不著,只好吃安眠藥,翌日仍不能眠,再吃藥。
      3. 吳鴻麒
        和林獻堂一樣睡不著的還有吳鴻麒,他在一九四六年八月十五日的日記載:「本日是日本接收 波斯坦宣言之日,舊年之今日因感激至終夜不能寢。」 
    4. 對日本戰敗寄予同情
      1. 楊英風
        他首先說「我們從日本也得到很多的恩惠, 但是,在大和民族的性格下,我等台灣民族也受到很多虐待」,他在日本教育下,到中國為止都對日本完全忠實地信賴,雖然也聽過台灣民族受虐之事,真正對日本感到不服是他到東京求學後,但他很清楚地分別他所憎惡的是日本政策、大和民族,但絕非憎恨所有的日本人,他崇拜的日本人也非少數。「一想到這次戰敗的大和民族,就覺得他們很可憐。越想越覺得可憐。」那天北京的天氣如颱風肆虐般,烏雲低垂,下著雨。「看着這場大風雨,心中充滿著理解大和民族的悲哀,我紅了眼眶。真令人無法忍受,……」然後他去拜訪他最喜歡的日本老師淺井武,但老師還沒回家,而這之前,其父母也去拜訪舊識的日 本人石垣嬸嬸。
      2. 吳新榮
        吳新榮在跳入溪中洗落戰塵與苦汗的第二天,單獨去見高柳氏,一話私情 以及公事,「但未免感慨無量」
      3. 楊基振
        楊基振也在八月十五日晚上不停安慰濱田隊 長,因為日本的戰敗。 
  5. 戰後的最初十五天
    戰後最重要的改變在文字的書寫上,如上所述楊基振、楊英風、吳新榮在八月十六日起開始用中文記日記
    1. 對治安維持的掛念:
      由林獻堂與總督的會面可知,戰爭中與日人親善之士要在第一時間搭上民國要人的橋,但又想借總督府的名義,以提高其身價,但看在已成戰敗國日方領袖的眼裡,相當難堪,然台灣人若能在日台融和、日華親善下,多幫點忙,亦無可如何。亦即此次士紳的探訪,得到肯定的答案是日本將維持治安到接收前,治安 維持會暫時可以不組
    2. 對未來局勢的不安:
      1. 吳新榮
        對日本戰敗而覺得台灣即將展開新生命的吳新榮,心中仍惴惴不安,十六日記載:「自今日雖說是和平之第一日,但難免一種的不安,無限的動搖。……此數日中要謹慎,而靜觀世界之大勢。」八月十七日雖然感受到平和之日已到,但他和朋友們都覺得:「總是時局未定,個個都感覺不安。」對於戰爭結束,已無空襲警報,卻還未解除燈火管制,夜間仍是黑暗,他認為「此如表現人心一種的憂愁。」
      2. 黃旺成
        黃旺成在日本投降後對時局仍持續關心,記載安藤總督在十六日的廣播,也記載日本東久邇宮內閣成立,以及八月九日到十四日日本緊急的一個星期之 動靜。對時局,他和朋友都覺得「以冷靜不輕言為戒。」十九日許丙、藍國 城來找林獻堂的事,他也略有所聞:「台北辜、獻堂、熊次等與軍參謀等有計劃、肇加(嘉)、三連亦要歸參云。」但他仍認為「處世時須冷靜」 。 
    3. 林獻堂對台灣未來的想法
      林獻堂對台灣的未來、日台關係之理想是:「若能實現台灣亦為聯省之一, 日台協力自治誠為萬幸。」據筆者的看法,林獻堂應已思考自己在中國政府治台後的命運,認為戰後中日關係唯有在親善、提攜的角度下,在日治時期的親日行為才不會被徹底追究,而尋求台灣高度自治的過程中也需要得到中國各 省的協助,因而極力鼓吹日華親善、聯省自治。他對這個看法相當堅持,在一九四六年八月六日參加致敬團前往南京,之前應邀在台中演講時仍強調:「非聯省自治決不能救中國,亦不能救台灣。」但他的看法被中國國民黨省黨部委 員李翼中潑了冷水,終究放棄
    4. 對回歸中國的準備:
      1. 黃旺成
        黃旺成有漢文底子,他對來訪的江尚文(江肖梅),勸其讀《三民 主義》,他也教其子繼文早上讀《三字經》,傍晚學國語注音符號
      2. 吳鴻麒
        吳鴻麒在月底也開始「念官話的書」、及「註音字母」。由於他能官話, 因此九月中旬就被役場請去教官話。就可見戰後初期學國語熱之一斑。 
      3. 吳新榮
        吳新榮常和朋友談時局,也注意時局的進展,在八月二十五日他就聽說陳儀要當省主席,副主席是謝春木,台南又要成為台灣的「主都」,軍司令是蔡某 (又云李某)。八月二十五日的日記:「每致思於國事,難禁熱淚。」可見他想到了未來將會如何,而感嘆不已。八月最後一天,他聽說中國軍隊九月一日要登陸台灣,立刻趕車回佳里,證實是流言。他思慕祖國之深,因此早早就加 入了三民主義青年團
    5. 與日本人的關係
      1. 林獻堂
        至於曾是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參與、貴族院議員的林獻堂,除了會見總督、知事等重要人物外,日本人在戰後更要攏絡他,似乎想利用林獻堂和南京方面接觸以了解國民政府對在台日人如何處置的問題,特別是安藤利吉是否可以留在台灣的問題。
      2. 楊基振
        八月十六日楊基振所在的唐山戒嚴,啟新水泥廠停止對日本陸海軍供給水泥。先是唐山附近已有八路軍的行踪,因此為了維護廠區,仍要求日軍維持治安,之後又聽說八路軍包圍唐山,又不得不去請求高射砲隊長協助,到了八月二十二日,唐山西南已聞到炮聲,是治安軍與八路軍開火,又去請高射砲隊協助。在八路軍接近平津,且派人打探虛實時,日軍表示要保持中立,使唐山治安顯出悲觀,為了保護工廠,又想請先遣軍(國軍)來駐廠,但八路軍已進廠, 這時又派人去請日軍協防,八月的日記中止於此,觀九月的日記,先遣軍先進入唐山。在日本已投降,國軍未見蹤跡之際,唐山的治安還要拜託日軍負 起責任,令人感慨繫之。其實台灣也一樣,只是台灣尚無八路軍進入。 
      3. 楊英風
        在北京的楊英風,則和弟弟英欽協助日本老師將書籍、書架、畫具搬入家 中,到底是送給兩兄弟的還是寄放的,總之楊英風花了好幾天時間整理91,他 們仍和日籍老師保持密切的來往
      4. 吳平城
        在西貢的吳平城,面對的是已失帝國之姿的日本人同事,其司令部的軍醫長山本,還希望已成為中國人的吳平城,能和日本聯合起來打美國,甚至印了「國際俘虜公約」讓日軍閱看,以便向美軍爭取俘虜軍醫的身分。那時也傳來日本的南方軍自越南、馬來亞、蘇門答臘到婆羅乃仍然健在,要為建立第二日本帝國戰鬥到底。看來要在此亂世,如其所願保住一命回台看妻兒的希望, 似乎還很遙遠。 
    6. 戰後十五天的生活:
      戰後十五天,一般生活改變不大,除了不再有空襲,不必再躲防空壕,疎開者也得以歸家,物資亦未欠乏,只是士紳怕政權交接的空窗期治安起問題,想組治安維持會,在總督的保證下乃中止

      大半台人都欣喜於脫離日本的桎梏,亦沒人反對來自中國的統治,一般都是靜觀以待。而後開始學官話、教注音,讀中國書,有人打聽中國何時來接收。而在台日人忐忑不安,很想了解是否能繼續留台,台灣人(尤其是與日人協力的士紳)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亦想及早接觸南京方面的要人,特別是已被任命為行政長官的陳儀,這也就是林獻堂為自己往後命運及日軍未來,而往南京、上海的原因。   
      1. 吳新榮
        吳新榮在八月十七日,記載戰爭結束,空襲也沒有了,但燈火管制仍未解除,所以夜間仍然黑暗,好像表現人心的一種憂愁,八月二十四日燈火管制終於解除,「忽然間街上大燈電燈,一時明朗的空氣大展。
      2. 黃旺成
        在新竹的黃旺成也記載八月二十五日零時,解除燈火管制,「夜大光明」
      3. 林獻堂
        林獻堂則記載說八月二十六日晚餐後失電,只好在黑暗中講話
  6. 結論
    八月這個月在物質生活上的變動不大,但在心理上則起起伏伏,當時台灣人夾在中、日兩國之間,他們如何看這場戰爭,台灣人到底是戰勝還是戰敗?日記中給了部分答案,如果記主認同回歸中國,無疑地是認為戰勝。戰後的這半個月雖然較平穩的過去,但之後社會秩序日趨紊亂,尤其是為了報復日治時期作威作福的日本官員,台灣警、吏,屢有事 件發生。既有報復行動,維持治安的警員紛紛逃離,警力不足,恐嚇、竊案頻傳,使得民間不得不自行維持治安,以每日工資二十円請人組成自衛隊,甚至還得向當局請求給槍,才能遏止亂象,連林獻堂住居地的霧峰尚且如此,亦可推之他處。
    1. 記主的後續遭遇:
      吳鴻麒死於二二八
      黃旺成因在《民報》批評時政,不得不在事變後亡命一年於中國
      黃繼圖也在二二八事件後被控「參加處委會實行叛亂」,亦即事件中擔任部長;吳新榮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二次入獄
      林獻堂也在一 九四九年九月後赴日,不再回台。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從八位記主留下的日記中,重新回溯8/15的局勢,以及當事人的心理狀況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雖然我覺得日記本身作為史料,容易受當事人主觀影響,導致偏頗或是狹隘的結論。
不過該文用了八本的日記,當事人也各處於不同社會地位、地點,也許有了一點點的可靠度,但感覺可以加上不同立場上,如親共、親日、親國等各種意識型態的日記,可能會更有趣一點,我覺得日記有趣的點,或許是不同立場的人看待同一件事產生的不同觀點。

〈Blinding the Enemy: CCP Interference in Taiwan’s Democracy-Gary Schmitt、Michael Mazza〉

譯文: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C8owc-unUA6WX4Zx9oj2S0BMcfgADWB/view?fbclid=IwAR0u_-DfOT1bbDzhd1Lkr6Uq2DQdwXBOnP0QhVh2qHQBmKKg8Vf9mQJeDC0

原文:http://globaltaiwan.org/reports


  1. 前言
    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的跨國民主調查分析指出,台灣與拉脫維亞的境外假資訊的受害程度是世界之冠,顯現中國在以解放軍威嚇的同時,還運用了許多方式影響台灣。
  2.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
    錯誤訊息和假訊息是台灣近年來遭遇到較嚴重的問題,這兩者都在台灣這個政治兩極化與廣泛使用社交軟體的社會中,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
    傳統媒體如旺旺,新媒體如PTT
  3. 傳統影響力:地方派系、黑道、金錢政治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已經成功地發展了與各個地方的領導人(如黨派領袖、有影響力的人物和團體)的聯繫。這樣的關係使中國得以將自己偏愛的論述,傳播至各個地區的社交網路。如白狼、台商
    因為台灣並沒有規範境外的政治獻金行為,因此中共藉著台商,以金錢或是實物捐贈、贈與廣告版面等,來影響台灣的選舉。
  4. 面對問題與解決挑戰
    1. 強化媒體識讀
    2. 提高新聞業標準
    3. 與主要媒體社群合作
    4. 政府有效應對
    5. 強化資訊透明及採取行動防止不實訊息
    6. 投資更多科技解決方案
    7. 公私合作關係
    8. 國際合作
    9. 修正媒體相關法規
    10. 加強打擊不法金援之力道
    11. 改善合法但有問題的競選財務
  5. 結論
    該文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對於美國試著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區域構想,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而美國應該對中共的干預提出解決方案,卻始終忽略此問題。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人類學理論史-Conrad Phillip Kottak》筆記

《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1. 進化論
    Morgan假定人類社會已經經過了一系列進化階段,他稱之為蒙味時代-採集生活、野蠻時代-始於製陶和文明時代-始於文字。
    而蒙味時代、野蠻時代其下又各自細分三個低、中、高級階段。
    Morgan的進化論被稱為單線進化論,因為他假設所有的社會都會循著同一條路線進化。
    其批評者認為其衡量進步的標準,根據其標準,一個擁有酋邦的波利尼西亞因為未發展出製陶業,而被劃分為高級蒙味時代。
    根據現有研究,不同社會會基於不同的經濟,進入文明時代。
  2. 博厄斯學派
    1. 四分支人類學
      Boas認為人類生物性是可塑的,它可以被包括文化力量在內的環境所改變。
      四分支人類學最初是圍繞對美洲土著-他們的文化、歷史、語言以及體質特徵-的興趣而形成的。
    2. 歷史特殊論historical particularism
      他們主張同樣的文化結果,如圖騰制度,不可能只有一個解釋,因為到達圖騰制度的路線有多條,使其具有不可比性。
      歷史特殊論的學者相信從圖騰制度到氏族的任何文化形式形成的起因可能是各式各樣的,因此反對跨文化比較方法。
    3. 獨立發明與傳播
      進化論強調獨立發明,認為許多地區的人們按照既定的進化路線,最終提出相似的文化解決之道,如農業。

      博厄斯學派不否認獨立發明,但同時強調傳播或從其他文化採借的重要性。認為隨著文化特質(如弓、劍)的傳播,在進入和穿越特定社會的過程中,特殊的歷史形成了
  3. 功能論functionalism
    功能論懸置了對起源的探求,轉而關注文化特質和實踐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
    1. 馬林諾夫斯基
      1. 根據其民族誌,他相信一社會中的所有習俗和制度是相互關連和一體的,所以其中一項發生了變化,其他也會隨之變化。這種信念的推論就是民族誌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而最終到達文化的其餘部分。
      2. 需要功能論
        認為人類有一系列普遍的生物需要,習俗的形成是用來滿足這些需要的。實踐的功能是其在滿足這些普遍的生物需要,如對食物、性、居所等的需要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推測的歷史
      Radcliffe-Brown,主張社會人類學應該是一門共時的而非歷時的科學。也就是他研究的是作為當今存在的社會而非跨越時間的社會,並將聚焦在特定的實踐在當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3. 結構功能主義
      根據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習俗(社會實踐)的作用是維持社會結構。
      在Radcliffe-Brown看來,任何實踐的功能都是維持其作為一部分的系統。系統有一個結構,系統中的所有部分都維持起整體的功能。
      社會系統之習俗、社會角色等,如同生理系統之於器官
    4. 邦葛羅斯博士與衝突
      邦葛羅斯式的功能主義意指這樣一種傾向,即認為事物的功能不僅在於維持系統而且以一種最佳的方式發揮這種功能,所以任何偏離常規都被視為是對系統的破壞。
    5. 功能論的堅持
      兩個繼續存在的觀點:
      1. 即社會和文化體系及其元素或組成部分是功能相關的,因而是共變的:當一個部分變化的時候,其他部分也會變化。
      2. 有些元素-經常是經濟元素-比其他元素更重要
        如婦女就業的增加,造成家庭結構的變化
  4. 形貌論configurationlism
    博厄斯的兩個弟子Benedict和Mead提出此種研究進路
    Benedict強調文化特質-實際上是整個文化-的模式化和整合都是獨一無二的
    Mead強調人性的可塑性,認為即使是在臨近社會,不同的濡化模式都可能產生差異非常大的人格類型和文化形貌。
  5. 新進化論
    1950年前後,隨著WW2的結束與反殖民浪潮的迭起,人類學家恢復了對文化變遷甚至是進化論的興趣。
    White的研究進路被稱為普遍進化,認為隨時間推移和通過考古、歷史以及民族誌紀錄,我們可以將文化的進化視為一個整體。與19世紀單線進化論不同的是,White意識到特定的文化可能不是循著一個方向進化的。
    另外,他認為能力獲取是文化進步的主要衡量標準和起因所在:文化的進步是與每年人均利用的能量大小成比例的。

    Steward則提出多線進化論,他表明了文化是如何沿著幾條不同的路線進化的,並將文化和環境變量之間的關係納入思考範圍。
    另外,他將技術和環境視為環境變遷的主因,用於開發的環境和技術被納入其文化內核的組成部分
    1. 文化內核
      從總體上決定社會秩序和文化形貌的生計方式和經濟活動的結合。
  6. 文化唯物主義
    Harris認為,同Steward的文化內核概念,所有的社會都有一個基礎結構,包含技術、經濟和人口-社會賴以存在的生產和人口再生產體系。
    從基礎結構衍生出來的是結構-社會關係、親屬和繼嗣的形式以及分配和消費的模式。
    第三個層次是上層建築:宗教、意識形態、戲劇-距離文化基本存在最遠的部分
    Harris最主要的信念是:在最終分析中,基礎結構決定結構和上層建築。
  7. 科學與決定論
    Harris、Steward、White都將基礎結構視為決定因素
    Mead是另外一種的決定論者,其文化決定論認為人性近乎一張白紙,文化可以在其上任意書寫其經驗。他強調文化在差異中的角色,而非經濟、環境或物質因素的作用。
  8. 文化與個體
    1. 文化學
      White視人類學為科學,並稱之為文化學。他認為,依托於人類獨有的象徵性思維能力的文化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個體幾乎不能發揮影響力。
      並質疑所謂的大人物歷史理論-特定的個體是重大發現和時代變遷的原因,並引同時發現為證據,歷史上人們曾在不同的地方獨立工作而提出同樣的革新理念和成就。
    2. 超有機體論
      Kroeber強調文化的效力,稱之為超有機體,獨立於有機體(生命-沒有他就沒有超有機體)和無機體(化學-有機體的基礎)。
      並認為個體組成的人群無助地被各時期變換的潮流所挾,淹沒在時尚的浪潮中。
    3. 涂爾幹
      涂爾幹指出,心理學家研究個體,人類學家研究做為更多內容的呈現的個體。這些更大的體系,包含社會位置-地位和角色,通過文化濡化世代傳遞而得以永存,他們才是人類學應該研究的。
  9. 象徵人類學與解釋人類學
    1. 象徵人類學
      Turner在"象徵之林"中,考察了象徵和儀式是如何被用於糾正、調節、預測和避免衝突的。他也考察了象徵意義的層次,從社會意義和功能直到其在各體中的內化。
    2. 解釋人類學
      Geertz將文化界訂為基於文化學習和符號的觀念。在文化濡化中,個體將先前已建立的意義和符號體系內化了。他們運用此文化體系去定義他們的世界,表達他們的情感以及做出他們的判斷。

      解釋人類學將文化做為文本,其形式尤其是意義必須置於特定的文化和歷史場景中譯解。
      並認為民族誌的首要任務是"抓住當地人的觀點,他與生活的關係,認識他的關於他的世界的願景"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解釋人類學就開始思索描述和解是甚麼是對本地人有意義的這一任務。文化是當地人不斷閱讀而民族誌者必須破譯的文本。
  10.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依托於Levi-Strauss關於人的思維具有某些普遍性特點的信念,這種特徵源於智人大腦的共同特徵。在這些普遍的思維特徵之中有著對分類的要求:將秩序加於自然的方面,加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加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他將關於分類和二元對立的預設應用到神話和民間故事上。他表明這些敘述有簡單的構造塊-基本結構或說神話素。
    通過對不同文化中神話的考察,Levi-Strauss展示了一個故事可以經由一系列簡單的操作轉為另一個故事。如:
    1.將一神話中的肯定元素轉化為否定元素
    2.顛倒元素的順序
    3.用女性主人公取代男性主人公
    4.重複或保留某些關鍵元素
    經過這種操作,兩個明顯不同的神話可能表現為只是一個共同結構的不同變體,也即是彼此的轉化。
  11. 過程研究:實踐理論
    1. 能動性-個體在形成和轉變文化認同中獨自或以群體形式採取的行動
      現在,人類學家強調日常的行動、實踐或者抵制可以塑造和重塑文化。
    2. 實踐理論
      實踐理論一方面關注這些有差別的個體-經由他們的行動和實踐-是如何影響和改變他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
      一方面認識到了文化與社會體系對於個體的限制,以及其靈活性和可變更性
    3. 利奇Leach
      實踐理論的源頭,有時也被稱為行動理論,可追溯至英國人類學家Edmund Leach,其代表作品是《緬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Leach關注個體如何努力獲得權力以及他們的行動如何改變社會的。
  12. 世界體系理論和政治經濟學
    WW2之後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從設想中在某種程度上隔絕和自在的"原始"社會和非工業社會轉向由殖民主義催生並完全融入現代世界體系的當今社會。
    政治經濟學方面的這些著作說明了人類學利用其他學術領域如歷史學和社會學,走向跨學科的變化趨勢。
  13. 文化、歷史、權力
    更晚近的歷史人類學進路在和世界體系理論者一樣保留對權力的興趣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地方的能動性和殖民化社會中個體與群體的變革性行動。
    檔案的作用在近來的歷史人類學中得到凸顯,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等地區。這些地區的殖民和後殖民檔案包含了關於殖民背景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關係的有價值的信息。
  14. 今日人類學
    現代人類學的分支逐漸專門化,指導四分支領域的理論也分化了,不像過往四分支共享一個共同的理論預設。
    民族誌也專門化了,現代文化人類學家是帶著一個問題進入田野,不像過往撰寫一個整體的民族誌。
    現在,許多人類學家追隨人群、信息、金融和媒體的潮流進入多點田野。
    今日,Kluckhohn關於人類學的科學客觀的命題依然成立:人類學為應對當今世界的主要困境-外表相異、語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的各民族如何能夠和平共存-提供了科學基礎。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依附抑合作? 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 (1860-1895)-李佩蓁〉筆記

  1. 前言
    1. 臺灣買辦主要負責為洋行經手,各類輸出入貨品,即屬於一般商人買辦。外商聘用的華人,除買辦外,還有銀師 (shroff),負責協助買辦、管理銀庫收支、鑑定白銀成色等工作。在規模編制較 小的洋行,買辦、銀師常為同一人
    2. 林滿紅
      認為「買辦、豪紳的崛起」是開港後臺灣社會結構變動的顯著現象
      1. 買辦崛起的主因
        主張「依附論」,即買辦因與外商接觸而熟悉市場行情,才能由受僱於外商轉為自己經營而致富,成為社會新貴
      2. 傳統郊商和買辦地位的消長
        提出「取代論」,強調開港前郊商在臺灣的社會地位高,開港後因 排斥外商,導致其對外貿易發展無法與買辦競爭,買辦乃取而代之
      3. 作者評論
        認為林滿紅在 1994 年發表〈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一文中,主張十九世紀下半葉世界性的經濟景氣,加上開港通商的刺激,使郊商勢力持續擴張,既未被外商擊垮,也無衰微 跡象。若是如此,買辦如何「取代」郊商?她並未明確分析論證
    3. 林玉茹&黃修文
      主張,除了討論外商和郊商的競爭關係,尚應注意其合作關係
      並以日治初期的〈本島糖業調查書〉為例,發現在臺灣南部有不少郊商成為外商的代理店,代為蒐購土產,證明外商和郊商不全然是競爭,也有合作,為開港後的華洋商人群體關係提供新的視角。

      黃修文〈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也注意到,南臺灣的買辦與外商的關係較為平等,買辦扮演中間商的角色,並將資金投入洋行
    4. 郝延平
      他指出,買辦名義上與外商訂立契約,接受洋行支付薪資,看似洋行僱用人員,但也以自己的商號營業,如同傳統中國商人一樣,從事多元化的經營,可能同時擁有好幾個商號做不同的買賣兼放貸,因此 可說是自營商人
    5. 高家龍
      從商業網絡的角度呈現買辦的主導性。他以英 美菸草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plc.)為研究個案,發現該公司為讓產品順利打入地方市場,其採行的策略之一便是聘用當地已具有相當規模和零售網絡的 華商為買辦,與其訂定契約代銷該公司產品
  2. 小洋行:臺灣南部洋行的規模與營運

    從這些洋行更迭的現象中可發現,有大洋行或海關的外籍職員來到臺灣,後又獨立開設行號的情況,也不乏來此投機冒險的外國人。
    一名獨立創業的外國人,或一位洋行職員自立門戶後,能夠掌握或調度的資金額度,應相當有限。在資金和人力並不豐沛的情況下,他們要在通商口岸站穩腳步的最好策略,便是找到一位合適能幹的買辦。這對大洋行同樣重要,可是就小洋行而言,一位好買辦更可使其「借助很少的外國職員做成很大的生意」

    而臺灣南部的小洋行,僅有小額資金、人力有限,營運上無法與大洋行比擬,故其經營勢必更加依賴買辦,由買辦主導商品的購銷和資金流動。該文認為洋行的規模對其與買辦之間的關係有直接影響,小洋行的買辦對洋行業務 有更多控制權。 
  3. 大買辦:買辦商人的出身背景和職責
    擔任買辦的華商,多有豐富商業經驗,從事兩岸貿易,熟悉地方市場的買賣習慣,是南部重要的郊商,也是臺南三郊的領導者,具有社會地位、人脈關係,掌握商業網絡,更擁有資金。
    買辦名義上雖是洋行「雇員」,但就雙方簽訂的契約內容而言,其擁有的權利和負擔的工作、風險,已不僅僅是雇員,更 可說是本地分行的實際經營者

    臺灣南部最大宗的出口貨為砂糖,因此買辦的主要工作便是蒐購糖貨
    為確保貨源,買辦運用多種管道購集糖貨:
    1. 買辦會委託更多商號代採,日治初 期〈本島糖業調查書〉記錄的 30 家「諸洋行代理店」,應為買辦委託的代理店
    2. 砂糖產季開始前,買辦也會與產區的糖行預先訂立採購契約。他們通常同時向多個糖行進行大批收購
      因此,洋行須在砂糖集貨地設立分棧,以便 蒐購並儲存糖貨
      調查報告指出,這些以洋行名義設立的分棧,其資金有不少是由買辦投入。
    3. 買辦試圖取得產地的土 地和糖廍權利,從生產和製造端來確保糖貨的供應
    當買辦寡佔砂糖市場,而外商需仰賴買辦供貨,使得買辦對外商的地位相行提高
  4. 高獲益:買辦商人的利益和財富累積
    買辦原已擁有資產和商業網絡,並進行多角化的經營,也藉由擔任外商買辦,取得洋行代理人的身分,並試圖向官方強調自己隸屬於外商的角色,因而在司法、稅率方面獲得和外商同樣的優待,才能累積可觀的財富。買辦兼具華、外商的雙重身分,常視現實情況所 需轉變角色,以求得最大利益。 
    1. 經手洋行業務的獲益
      1. 薪金
        臺灣買辦的年薪不算高。且買辦契約中規定,買辦聘用雇員之經費必須自理前述提及怡記(Bain & Co.)、德記買辦行就僱用了十數人,可見買辦負擔的人事費用頗高,相較之下,薪金相 當微薄,絕非買辦主要著眼的獲益來源。
      2. 仲銀-買辦為外商購銷貨物所收取的佣金
        據《臺灣私法》的調查指出,臺灣南部的委託販賣佣金,依所賣物品而有不同,通常分為二分、三分、五 分等,稱為九八仲、九七仲、九五仲,即是指抽取佣金數約從 2%-5%不等。165 相 較之下,為外商兌賣的佣金僅 1%,則相對低廉。
        因此,不宜高估買辦的佣金獲益
      3. 大量現款
        擔任買辦的獲益不一定來自薪金、佣金等帳面上的收入,由於洋行委託代採糖貨,必須先預付資金,交付糖貨通常又需一段時日,買辦等於手頭有相當現款 可運用
        但買辦和洋行的合作關係仍以穩定經營為前提,不應過分強 調買辦因經營失利或不法情事而侵吞資金的層面。 
      4. 國際貿易前景
        卡爾.克勞認為,通商口岸儘管是在不平等條約的強制下開放,但是外商並非唯一的受益者,通商口岸也讓華商看到「出售外國商品或者採購中國物產用於出口的新機會」 。
        這些來到南臺灣的小洋行為一些能夠順應局勢的華商打開新市場。臺灣砂糖曾銷往歐美、紐澳,這仍需要外商的媒介。看見國際貿易前景的華商,因而樂意與外商合作
      5. 外商的名義
        買辦得以利用外商的名義,在司法、稅率等方面,取得比一般華商更為有利的地位,使自身可以「得到外人的保護,免得當地的官吏對他們的財富有所覬覦。
        1. 司法
          當地方官府即使欲「自辦本國奸民」,但清朝中央基於外交考量,在地方商務糾紛處理中,不願節外生枝,寧多寬待外商,連帶與外商有關的買辦也可因此受益

          另一項司法方面的優勢,來自買辦可利用領事裁判權,委託外商稟請該國領事向臺灣地方官提出商務訴訟。
          前述臺灣多起商務欠銀案,這些案件看似洋行向華商追討欠款,但多數欠銀案並非外商與華商直接交易產生,而是由買辦經手的交易
          早先臺灣地方官在商務欠銀案件的審理上,常以「錢債細故,置之不理」 ,認為非公堂審理之重要案件。
          但買辦只要委請外商出面追討欠項,由外商稟請該國領事向清政府提出照會,演變成外交問題,地方官便不得不確實審理。
        2. 稅收
          一般而言,進行內 地交易時,外商須納子口半稅,華商則向沿途釐卡納釐金。擔任買辦的華商卻可利用雙重身分得利,有時藉外商之名只繳子口半稅,或聲稱外商已繳子口半 稅而拒繳釐金
    2. 買辦自身經營的獲益
  5. 結論
    郊商和買辦實為一體,若要論其消長,則「兼併」一詞更為精確。
    在臺灣南部,擔任買辦的郊商與外商合作後,得以擴張對外貿易,在南臺灣的地方市場上不斷「兼併」,形成寡占市場,如陳福謙家族、張仰清家族。

    買辦和外商之間是一種互惠關係,絕非單純的僱傭關係。
    外商因聘用具有優勢商業背景的華商為中介者,得以順利滲入本地的購銷結構。另一方面,具有相當實力的華商擔任外商買辦,也非著眼於其支付的薪金和佣金,主要目的乃希冀利用外商名義,在外國勢力的保護傘下享有稅率的優惠和司法的優勢。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該文希望藉由釐清買辦的角色,更加貼近華洋商人互動的實況。
首先應注意在臺活動的外商之營運規模和需求,以了解其聘用買辦時的考量。
其次,檢視各買辦的出身背景和職責,呈現其在貿易環節的重要性,及與外商的互動關係。
最後經由觀察買辦 商人以雙重角色進行的多元商業經營,指出其獲益的來源和財富累積的狀況。
以臺灣南部口岸的買辦商人為例,能夠突顯臺灣商人掌握在地網絡的優 勢。
時間斷限上,以 1860 年臺灣正式開港為起點,以 1895 年為下限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篇似乎強調了買辦在外商與當地市場的影響力,那不知道有沒有小買辦被外商壓制住的那種情況呢?畢竟外商應該也會想找聽話的買辦?買辦真的都能賺大錢,外商不會想剝削買辦?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人類學 第二十五章-Conrad Phillip Kottak》筆記

《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二十五章 文化交流與文化共存

    1. 涵化
      涵化指的是當兩個人群進入持續的直接接觸而產生的變化-其中一個或兩個人群出現的文化模式的變遷
      涵化和傳播或者文化借用不同,他們不通過直接接觸也可以出現。
      雖然涵化可以應用於很多文化接觸和變遷的案例,但該術語最常用於描述西方擴張帶來的西化影響。
    2. 接觸與支配
      1. 發展與環保主義
        有效的保護與發展,都應該考量文化適宜的策略。
        如果灌輸自己的目標而不考慮受影響的人們的實踐、習俗、規則、法律、信仰、價值觀,那麼是不會成功的。
      2. 宗教變遷
        隨著本土信仰和實踐被西方的信仰和實踐所代替,宗教的變遷可能會引發民族文化滅絕。有時一種宗教及其相關的習俗被與西方文化更一致的意識型態和行為所取代。
      3. 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指的是一種文化以犧牲其他文化為代價或強加給其他文化的傳播或者擴展,他修改、取代或者破壞其他文化-通常是由於其不同的經濟或政治影響。
    3. 製造與再造文化
      文本:人類學家用文本指代可以被閱讀、闡釋和賦予意義的任何東西。
      霸權性解讀:創作者預期的解讀或者意義,又或是菁英認為是預期的或正確的意義
      1. 流行文化
        John Fiske認為每個個體都可以將流行文化的運用做於創作性的行動。如反抗、發表意見等
      2. 流行文化的本地化
        人們賦予接收的文本、信息和產品以自己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意義反映出他們的文化背景和經歷。當來自世界中心的力量進入新的社會時,他們被本地化了-被修正以適合本地文化。
      3. 圖像的世界體系
        如同印刷一般,大眾傳媒可以將不同國家的文化在本國境內傳播,由此提升國家文化認同
        另外,大眾傳媒也在保持跨國居民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方面起著作用。
      4. 跨國的消費文化
        當今的全球文化為人員、技術、金融、信息、圖像和意識形態的流動所驅動。商業、技術和媒體增加了全世界對商品和圖像的渴望。
        農民和部落民參與現代世界體系不僅因為受制於現金,也因為它的產品和形象被世界資本主義所使用。
    4. 遷移中的人
      後現代性描繪了我們的時代和狀況:當今世界在流動,流動的人們學會了依照不同的地點和背景處理多重身分。
      全球化促進了文化間的交流,旅行和移民將不同社會的人引入了直接聯繫。促使彼此間的融合與分裂。
    5. 土著民族
      做為以過去受壓制但現在被合法化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權利調查為基礎的自我認同和政治標籤。
      1. 土著政治中的認同
        認同是流動的和多樣的。
        認同必須被視為:潛在多元的、通過特定的過程出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為人或事物知道
      2. 土著民族與民族誌
        傳統民族誌多在地方社會,今日則多在公共場所、政府機構等。
        這些機構是土著社區和外部世界的中介,學者可以進行研究而不需侵擾。
        此類研究的主題包括部落政治與區域、國家以及全球政治經濟的勾連,土著社區內部的政治分化與合作。
    6. 文化多樣性的延續
    7. KW
      1. 離散群體diaspora
        一個地區已經擴散到很多地方的後代。
      2. 本質論
        將認同視為確立的、真實的和僵化的,掩藏了認同形成的歷史進程和政治的一種進行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陶文钊〉筆記


    1. 開啟一代新風的大師
      1. 其論著種類
        1. 學術著作
          《中 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 (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 1854 )
        2. 为学生和从事东亚研 究的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国研究的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
          他与刘广京合编的 《近代中国: 1898年至 1937年中国著述指南》 ( Modern China: A Bibliography Guide to Chinese Works, 1898— 1937 )
        3. 为教育广大公众写作的关于中国及中美关系的著作
           《美国与中国》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4. 直接论述中美关系、 提出政策建议的文章。这些文章与一般的时评文章不同。
          他总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来阐述问题 , 论述当前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 , 而 不是就事论事
          《中国: 人民的中央王国和美 国》 (China: The People 's Middle Kingdom and the U. S. A )
          《认识中国: 中美关 系中的形象与政策》 (China Perceived: Images and Policies in 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2. 兩個明顯特徵
        1. 他相信 , “研究应当具有实际的效用” , “学者的责任 不仅在于增加知识 , 而且在于教育公众 , 在于影响政策”。他在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中 始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 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2. 使用中国的档案、 中国的原始资料研究中国历史
    2. 卓有成效的學術企業家
      从 1936 年到退休的 1977年间 , 他推动了数以百计的与中国问题有关的学术研究项目 , 对促使 美国的中国研究成为一个系统的、 影响深远和成果丰硕的学科起了比美国任何学者都 更大的作用。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的 “创建之父” 乃是美国中国学界的一个共识

      费正清不仅关注美国的中国学 , 他的目光注视着世界各地。这有两个原因。第一 , 他认为中国研究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 , 美国要了解中国 , 别的国家也应了解中国; 第 二 , 可以把别国的中国学家的看法与美国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 , 看看美国人是否缺乏 远见④。
    3. 誨人不倦的導師
      他相信 , 中美这两个国家及其代表的文化是能够共存的 , 关键在于相互了 解。 他毕生的事业 , 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他的一个始终不 渝的信念是 , 如果美国人需要一个更安全的未来 , 那么就要使他们了解中国 , 并且用 这种知识来认识中美关系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為費正清如何在美國推廣與建立系統化的中國研究進行概述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就是一篇介紹費正清在美國開辦中國研究過程,反正就是知道費正清很有影響力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