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想像
像孙中山、黄兴这样的革命家其所处的时代既 与 太平天 国 相去不远 , 其生长的地域又 皆为太平军的 主要活动 地区 , 因 此不难理解 他们 民 族革命思 想 的 最 初来 源当 然就是太平天 国 。
孙 中 山 领导 的 国 民革命揭橥 民族主义 的大旗 , 并将其思 想渊 源追溯 到太平天 国 及元明 革命 。 但元明 革命过于遥远 , 且除 了 一篇朱元璋的 《 谕中 原檄》 之外 也实 在没有 什么文章好做 而 刚刚过去 的太平天 国 运 动则耳 目 相接 , 并且所针对的革命对象又 同 是满清政权 , 故太平天 国 便理所 当 然地成为 可堪利 用 的最佳历史资 源 。 太平天 国 的 “ 民 族革命 ” 想象 由 此而产生 , 一种 新的太平天 国 史观被成功地塑 造 出来 并伴随着 三 民 主义 的广泛传播而逐渐融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今天看来 无论是太平天 国革命还是元 明革命 都没有太多 的 民族革命 内 涵 它们浓厚的 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由 后人涂抹上去 的 - 20世紀30年代的"曾國藩熱"
作为太平天 国 革命的 对立面 , 曾 、 胡 、李 、 左等所谓 中 兴名 臣 在清末 民 初受到 人们 的 猛烈抨击 。然从30年代初开始 , 一股 “ 曾 国藩热 ” 在不经意 间 悄 然兴起
曾 国 藩 的价值之所以 被重新发现和承认 , 主 要是 由 于南京 国 民政府建 立之后 , 国 民 党从革命党 向 执政党 的立场转变造成的 — — 因 为这 一 转型在 意 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 有意识地继承 同治 中 兴的遗产 。 - 新生活運動:重建傳統的努力
蒋介石 于 年在南 昌 发起的新生活运 动 , 从表面 上看是 一场改 良 国 民 素 质 的社会运动 , 但 它 的 出发点是要重建传统 , 主张 以儒 家文 化的 “ 四 维 八德 ” 来进行价值与 道德 的 重构 故 被 国 民 党 人定位为 “ 文 化复兴运动 ” 。
新生活运动所代表的文 化保守主义思 潮 , 是 曾 国藩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认识的重要时代背景 在 以前的 “ 破坏时期” (五四運動), 曾 国 藩代表着 民 族革命的镇压 者和旧传统的卫道者 ; 而在如今的 “ 建设时期 ” , 曾 国藩则成为抵御洋教 、捍 卫中 国文化的 一面旗帜 - 中西文化論戰:以傳統文化抵禦外來文化的主張
1935年的 中 西文 化论战是由 王新命 、何炳松 、 陶 希圣等十教授联名 发表 的 《 中 国本位 的文化建 设宣言 》 ( 又称 “ 一 十宣言 ” ) 引 起的 该宣言反复强 调 “ 中 国空 间时 间 的 特殊性 ” 、 “ 中 国 此时 此地的 需要 ” 代表文化保守主义 的立场 , 因 此被全盘西化派譏为 “ 中 体西 用 ” 论的 翻版 。
尽管本位 文化 派 的政治立场和 文化取向 不尽一 致 , 但谁也不否认 “ 一 十宣 言 ” 具有 明 显 的官方背景 , 而在这场 中 西文化论战 中 , 最能反映 国 民党当 局文化意识形态 的 , 就是 以传统文化抵御外来 文化的 主张 - 國民黨
国 民党继承 了 曾 国藩 的文化立场 , 主张维护传统文 化 故 只有 三 民 主义才 能救中 国 ; 而共产党则 信奉外来的 主义 , 所 以 不适合 中 国 国情 - 共產黨
中 国 从来 显 然有 两种 文化传统 思 想 : 一种 是 民众 的 、 革 命的 、 光明 的 ; 一 种是反民众的 、 反革命的 、 黑暗 的 。 近代 中 国 一 开始时候 , 太平天 国 与孙 中 山 就是 代表前者 曾 国藩及现在 中 国 的 一切反共反人 民分子就是代表后者 。
-1943年7月 , 陈伯达在《评〈中国之命运〉》 所寫 - 國民黨與洪楊、曾胡之間的複雜糾葛
清末民 初 一度被打人另 册的 曾 国藩 在 年代以后得到了 重新承认 由 此引 出 的一 个问题是 , 此事对国 民党传统的 太平天 国史 观究竟造成 了什么影 响 ?
部分研究试图 以 国 民 党为 曾 国 藩 翻案 的 事实来推导 出 它否定 太平天 国 的结论 , 这个推理有一 个预设前提 , 即 “ 为 曾 国 藩翻 案必然 否定太平天 国 ” 的习 惯性思维 - 國民黨為曾國藩翻案導致了否定太平天國的疑似證據
- 關於國民黨當局禁演話劇《李秀成之死》
對於“ 綦江惨案 ” ,阳 翰笙晚 年在谈到 此事 经过时 称其起因 是忠诚剧 团 的 一些青年与文艺 界的 某些进步人士有接触 , 被怀疑与共产党有 联系 , 却未说此事与 《 李秀成之死》 有何牵连 。
因此 , “ 綦江惨案 ” 的起因 即便 与《 李秀成之死 》 有什么 牵 连 也是计对其 “ 借古讽今 ” 的 问题 ’ 或是被认为借历史剧来 “ 宣传共产 主义 ” , 与 国 民党 当局对 待太平天 国 的 态度毫无关系 。 况且无论是在 “ 綦江惨案 ” 发生之前还是发生之后 《 李 秀成之死》 从 未被禁演过 根本不存在对太平天 国 的 宣传 “ 加 以 限制及禁止” 的事情 。 - 關於葉青攻擊毛澤東主義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再版"
- 該說法出自张如心
张如心1942年4 月19 日 发表在延安《 解放 日 报》 上 的 《 学习 和 掌 握毛泽 东 的理论和策 略》 一 文 , 该文 中有这样 一段话 : “ 中 国 反革命 的 托派 ‘ 理论家 ’ — — 叶青早在专门 破 坏抗战 、 破坏文化的 《 抗战与 文化》 上极力污蔑毛 泽东主义是 ‘ 中 国农 民 主 义 ’ 、 ‘ 太平天国 洪秀全的 再版 ’ ( ? ? ) … … 毛泽东 主义决不是什么农 民主义 、 洪秀全主 义 它是廿世纪的 中 国 无产阶级的 理论 和 策 略 。 ”
但笔者却未 能查到葉青说过这样的话 - 最接近該言論的葉青說法
1941年 ,他在 《 国 防周报 》 上发表《 与毛泽东论共产主义 》 称 中共 “ 一 点 不像俄国 底布 尔 塞维克 , 却 十分类似 中 国底李 自 成 、 张献忠 只见烧杀抢劫 … … 又有 的人说 , 这简 直连 巴 枯宁主义都配不上 , 只 能说是毛 泽东 主义 。 - 葉青背景說明
叶青公开投靠 国 民党 已是在40年代 , 他未 曾 担任 国 民 党宣传部长 , 仅在 年短期 出 任过 国 民 党 中 央宣传部副部长 ; 而他撰文攻击 “ 毛泽东 主 义 ” 既不是在 30年代初 国 民 党对 中 央 苏 区发起五 次 “ 围剿 ” 时期 也不是在他正式加人 国 民党阵营 之后 而是30 年代末 、 40年代初的 事情 , 不管他 的政治倾向 如 何 此时他基本上还是 一 个文 化人身 份 不 能代表 国 民 党 的态度 。 - 結論
作者怀疑或许是张如 心记忆有误 , 由 叶青 的上述言论推衍出 毛泽东主义是 “ 太 平天 国 洪秀全的再版 ” 这样 的说法 以致后人 以讹传讹 - 關於以中共比附"髮匪"的說法
- 出處-中國青年黨
1931年7月 , 《 伊共半 月 刊》 发表明志《 曾 文正公练军剿 匪 格言》 一 文 , 开篇就说 “ 今者赤祸 滔 天 有 比之于发匪者 , 思仿曾 文正公练军剿匪 之成法以 剿赤匪 其意殊可嘉矣 - 中 国 青年党虽 然极端反共 但在 年代 中期 以 前 , 它 与 国 民 党也是水火不相 容的 。
因 此 , 青年党人 以 中 共 比 附 “ 发匪 ” 的说法 , 自 然 不能代表国 民党对太平天 国 的评价 。 - 總結
概而言之 , 从以 上三条 “ 疑似 ” 证据中 均不能得出 国 民 党在 年代以 后否定太平天 国 的 结论 : 所谓 国 民 党当 局对太平天 国 的 宣传“ 加 以 限制 及禁止 ” 的说法 实 属 中共 的 一 面之辞 ; 而 叶 青及 国 家主 义派将 中 共与 洪杨相比 附的说法又不能代表国 民 党 的立场 无法据此判 断 国 民 党人的 太平天 国史观 。 - 國民黨表達對太平天國肯定的態度
1930年7月16日 , 曾 编辑过《 太平天 国诗文钞》 的罗 邕致函 国 民党 中 央党部宣传部 , 敦请政府 明 令禁止一 切 污蔑太平天 国 的言论
种 种迹象表 明 , 从 年代初 直至 整个抗战 时期 , 国 民 党主流意识形态仍然 坚持其传统 的太平 天 国 史观 对于孙 中 山 领导 的 国 民 革命 与 太平天 国 之间 一 脉相 承 的关 系 , 并没 有否认或忌讳的 意 思 - 作者對陶希聖"兩承之"的詮釋
对于太平天国 , 继承 的是它 的 民 族革命传统 对于曾 国 藩 , 继承的 是他捍卫 中 国 传统文化 以抵御外来文化 的立场 。 在 国 民 党成为执政党之后 一方面 有意识地继承 曾 、 胡 的文化立 场 , 主 张 以传统文 化来抵御英美 自 由主义和 苏俄共产主义 ; 另 一方面仍 以太平天 国 革命事业的继承 者 自 居 , 认同孙 中 山 民族主义 的思 想渊 源 坚持其传统的 太平天 国 史观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一般研究者认为南京政府建立以 后 , 国 民党主流 意识形态对太平天 国 的评价经历了 一 个从肯定到否定 的转变过程 。
本文 的研究 结果則表 明 , 历史 的真相远 非 如 此简 单 , 国民党对于洪 、 杨与 曾 、 胡 的态度 其实是颇为微妙而暧昧 的 , 其中 还 纠结着 国 共之间 的意识形态冲突 。 至 于 国 民党有 意淡化它 的 民 族革命传统与 太平天 国之 间 的 渊源 关系 , 则 已 是1949 年 以后 的事情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種歷史人物的形象,在不同政權的不同政治目的下,呈現出的不同面貌,這樣的探究是很有趣的。
回到政權的目的,國民黨取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取曾國藩的捍衛名教的傳統代表,這兩者都是為政權的正當性而塑造。另外取太平天國的外教性質來攻擊共產黨。
共產黨則同樣取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為自己取得正當性,另外取曾國藩為滿奴的角色,來攻擊國民黨
兩方在兩個人四個立場各佔據有利的位置,來塑造自己的正當性,也攻擊對方的非法性。
四個立場
文化 民族
太平天國 國民黨試圖把共產黨的立場拉到這個位置 國民、共產
曾國藩 國民 共產黨試圖把國民黨的立場拉到這個位置
我覺得這種歷史人物的形象,在不同政權的不同政治目的下,呈現出的不同面貌,這樣的探究是很有趣的。
回到政權的目的,國民黨取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取曾國藩的捍衛名教的傳統代表,這兩者都是為政權的正當性而塑造。另外取太平天國的外教性質來攻擊共產黨。
共產黨則同樣取太平天國的革命精神為自己取得正當性,另外取曾國藩為滿奴的角色,來攻擊國民黨
兩方在兩個人四個立場各佔據有利的位置,來塑造自己的正當性,也攻擊對方的非法性。
四個立場
文化 民族
太平天國 國民黨試圖把共產黨的立場拉到這個位置 國民、共產
曾國藩 國民 共產黨試圖把國民黨的立場拉到這個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