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論
Morgan假定人類社會已經經過了一系列進化階段,他稱之為蒙味時代-採集生活、野蠻時代-始於製陶和文明時代-始於文字。
而蒙味時代、野蠻時代其下又各自細分三個低、中、高級階段。
Morgan的進化論被稱為單線進化論,因為他假設所有的社會都會循著同一條路線進化。
其批評者認為其衡量進步的標準,根據其標準,一個擁有酋邦的波利尼西亞因為未發展出製陶業,而被劃分為高級蒙味時代。
根據現有研究,不同社會會基於不同的經濟,進入文明時代。 - 博厄斯學派
- 四分支人類學
Boas認為人類生物性是可塑的,它可以被包括文化力量在內的環境所改變。
四分支人類學最初是圍繞對美洲土著-他們的文化、歷史、語言以及體質特徵-的興趣而形成的。 - 歷史特殊論historical particularism
他們主張同樣的文化結果,如圖騰制度,不可能只有一個解釋,因為到達圖騰制度的路線有多條,使其具有不可比性。
歷史特殊論的學者相信從圖騰制度到氏族的任何文化形式形成的起因可能是各式各樣的,因此反對跨文化比較方法。 - 獨立發明與傳播
進化論強調獨立發明,認為許多地區的人們按照既定的進化路線,最終提出相似的文化解決之道,如農業。
博厄斯學派不否認獨立發明,但同時強調傳播或從其他文化採借的重要性。認為隨著文化特質(如弓、劍)的傳播,在進入和穿越特定社會的過程中,特殊的歷史形成了 - 功能論functionalism
功能論懸置了對起源的探求,轉而關注文化特質和實踐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 - 馬林諾夫斯基
- 根據其民族誌,他相信一社會中的所有習俗和制度是相互關連和一體的,所以其中一項發生了變化,其他也會隨之變化。這種信念的推論就是民族誌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而最終到達文化的其餘部分。
- 需要功能論
認為人類有一系列普遍的生物需要,習俗的形成是用來滿足這些需要的。實踐的功能是其在滿足這些普遍的生物需要,如對食物、性、居所等的需要中所扮演的角色。 - 推測的歷史
Radcliffe-Brown,主張社會人類學應該是一門共時的而非歷時的科學。也就是他研究的是作為當今存在的社會而非跨越時間的社會,並將聚焦在特定的實踐在當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 結構功能主義
根據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習俗(社會實踐)的作用是維持社會結構。
在Radcliffe-Brown看來,任何實踐的功能都是維持其作為一部分的系統。系統有一個結構,系統中的所有部分都維持起整體的功能。
社會系統之習俗、社會角色等,如同生理系統之於器官 - 邦葛羅斯博士與衝突
邦葛羅斯式的功能主義意指這樣一種傾向,即認為事物的功能不僅在於維持系統而且以一種最佳的方式發揮這種功能,所以任何偏離常規都被視為是對系統的破壞。 - 功能論的堅持
兩個繼續存在的觀點: - 即社會和文化體系及其元素或組成部分是功能相關的,因而是共變的:當一個部分變化的時候,其他部分也會變化。
- 有些元素-經常是經濟元素-比其他元素更重要
如婦女就業的增加,造成家庭結構的變化 - 形貌論configurationlism
博厄斯的兩個弟子Benedict和Mead提出此種研究進路
Benedict強調文化特質-實際上是整個文化-的模式化和整合都是獨一無二的
Mead強調人性的可塑性,認為即使是在臨近社會,不同的濡化模式都可能產生差異非常大的人格類型和文化形貌。 - 新進化論
1950年前後,隨著WW2的結束與反殖民浪潮的迭起,人類學家恢復了對文化變遷甚至是進化論的興趣。
White的研究進路被稱為普遍進化,認為隨時間推移和通過考古、歷史以及民族誌紀錄,我們可以將文化的進化視為一個整體。與19世紀單線進化論不同的是,White意識到特定的文化可能不是循著一個方向進化的。
另外,他認為能力獲取是文化進步的主要衡量標準和起因所在:文化的進步是與每年人均利用的能量大小成比例的。
Steward則提出多線進化論,他表明了文化是如何沿著幾條不同的路線進化的,並將文化和環境變量之間的關係納入思考範圍。
另外,他將技術和環境視為環境變遷的主因,用於開發的環境和技術被納入其文化內核的組成部分 - 文化內核
從總體上決定社會秩序和文化形貌的生計方式和經濟活動的結合。 - 文化唯物主義
Harris認為,同Steward的文化內核概念,所有的社會都有一個基礎結構,包含技術、經濟和人口-社會賴以存在的生產和人口再生產體系。
從基礎結構衍生出來的是結構-社會關係、親屬和繼嗣的形式以及分配和消費的模式。
第三個層次是上層建築:宗教、意識形態、戲劇-距離文化基本存在最遠的部分
Harris最主要的信念是:在最終分析中,基礎結構決定結構和上層建築。 - 科學與決定論
Harris、Steward、White都將基礎結構視為決定因素
Mead是另外一種的決定論者,其文化決定論認為人性近乎一張白紙,文化可以在其上任意書寫其經驗。他強調文化在差異中的角色,而非經濟、環境或物質因素的作用。 - 文化與個體
- 文化學
White視人類學為科學,並稱之為文化學。他認為,依托於人類獨有的象徵性思維能力的文化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個體幾乎不能發揮影響力。
並質疑所謂的大人物歷史理論-特定的個體是重大發現和時代變遷的原因,並引同時發現為證據,歷史上人們曾在不同的地方獨立工作而提出同樣的革新理念和成就。 - 超有機體論
Kroeber強調文化的效力,稱之為超有機體,獨立於有機體(生命-沒有他就沒有超有機體)和無機體(化學-有機體的基礎)。
並認為個體組成的人群無助地被各時期變換的潮流所挾,淹沒在時尚的浪潮中。 - 涂爾幹
涂爾幹指出,心理學家研究個體,人類學家研究做為更多內容的呈現的個體。這些更大的體系,包含社會位置-地位和角色,通過文化濡化世代傳遞而得以永存,他們才是人類學應該研究的。 - 象徵人類學與解釋人類學
- 象徵人類學
Turner在"象徵之林"中,考察了象徵和儀式是如何被用於糾正、調節、預測和避免衝突的。他也考察了象徵意義的層次,從社會意義和功能直到其在各體中的內化。 - 解釋人類學
Geertz將文化界訂為基於文化學習和符號的觀念。在文化濡化中,個體將先前已建立的意義和符號體系內化了。他們運用此文化體系去定義他們的世界,表達他們的情感以及做出他們的判斷。
解釋人類學將文化做為文本,其形式尤其是意義必須置於特定的文化和歷史場景中譯解。
並認為民族誌的首要任務是"抓住當地人的觀點,他與生活的關係,認識他的關於他的世界的願景"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解釋人類學就開始思索描述和解是甚麼是對本地人有意義的這一任務。文化是當地人不斷閱讀而民族誌者必須破譯的文本。 -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依托於Levi-Strauss關於人的思維具有某些普遍性特點的信念,這種特徵源於智人大腦的共同特徵。在這些普遍的思維特徵之中有著對分類的要求:將秩序加於自然的方面,加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加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他將關於分類和二元對立的預設應用到神話和民間故事上。他表明這些敘述有簡單的構造塊-基本結構或說神話素。
通過對不同文化中神話的考察,Levi-Strauss展示了一個故事可以經由一系列簡單的操作轉為另一個故事。如:
1.將一神話中的肯定元素轉化為否定元素
2.顛倒元素的順序
3.用女性主人公取代男性主人公
4.重複或保留某些關鍵元素
經過這種操作,兩個明顯不同的神話可能表現為只是一個共同結構的不同變體,也即是彼此的轉化。 - 過程研究:實踐理論
- 能動性-個體在形成和轉變文化認同中獨自或以群體形式採取的行動
現在,人類學家強調日常的行動、實踐或者抵制可以塑造和重塑文化。 - 實踐理論
實踐理論一方面關注這些有差別的個體-經由他們的行動和實踐-是如何影響和改變他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
一方面認識到了文化與社會體系對於個體的限制,以及其靈活性和可變更性 - 利奇Leach
實踐理論的源頭,有時也被稱為行動理論,可追溯至英國人類學家Edmund Leach,其代表作品是《緬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Leach關注個體如何努力獲得權力以及他們的行動如何改變社會的。 - 世界體系理論和政治經濟學
WW2之後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從設想中在某種程度上隔絕和自在的"原始"社會和非工業社會轉向由殖民主義催生並完全融入現代世界體系的當今社會。
政治經濟學方面的這些著作說明了人類學利用其他學術領域如歷史學和社會學,走向跨學科的變化趨勢。 - 文化、歷史、權力
更晚近的歷史人類學進路在和世界體系理論者一樣保留對權力的興趣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地方的能動性和殖民化社會中個體與群體的變革性行動。
檔案的作用在近來的歷史人類學中得到凸顯,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等地區。這些地區的殖民和後殖民檔案包含了關於殖民背景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關係的有價值的信息。 - 今日人類學
現代人類學的分支逐漸專門化,指導四分支領域的理論也分化了,不像過往四分支共享一個共同的理論預設。
民族誌也專門化了,現代文化人類學家是帶著一個問題進入田野,不像過往撰寫一個整體的民族誌。
現在,許多人類學家追隨人群、信息、金融和媒體的潮流進入多點田野。
今日,Kluckhohn關於人類學的科學客觀的命題依然成立:人類學為應對當今世界的主要困境-外表相異、語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的各民族如何能夠和平共存-提供了科學基礎。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人類學理論史-Conrad Phillip Kottak》筆記
《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