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形象與地位-王政文〉筆記


  1. 前言
    1. 十九世紀來台的基督宗教主要有三個體系:
      1. 1865年起,以臺灣南部為中心的英國長老教會
      2. 1872年起,以台灣北部為中心的加拿大長老教會
      3. 1859年起,在打狗活動的天主教道明會
    2. 19世紀的台灣基督教徒多數來自社會的邊緣,它們大部分是當時社會中經濟狀況、教育程度、文化涵養等均位處於底層的下層階級,信徒的知識水準不高,經濟能力也不強。
      他們是19世紀西方傳教士來台傳教後,從佛教、道教、民間宗教或其他宗教信仰,改宗接受基督宗教的第一代基督教徒
  2. 基督教的形象
    19世紀臺灣與西方接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西方開始探索台灣,同時意味著台灣也正在認識西方
    1. 關於基督教的謠言,是人們對異己的恐懼與對異文化的排斥,更說明了對外來勢力的不安與焦慮
    2. 進一步,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實際利益或既有社會秩序將遭到挑戰時,敵不過洋人的他們,只好轉以負面文宣詆毀基督教、嘲弄基督徒。
      鄉紳捍衛的重心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知識系統,而一般群眾固然也隨著鄉紳捍衛正道,但他們更注重的是保衛鄉土風俗和日常倫理的穩定性。
      教徒不燒香、不拜佛、不祭祖,教堂男女雜處,這對社會群眾而言已經破壞了傳統與人倫秩序。
  3. 基督徒的形象
    1. 對基督徒的謠言分類
      1. 批評改宗的基督徒不遵從傳統人倫價值,不祭拜祖先,這種攻擊出於固有家庭倫理的價值觀,認為改宗信教後基督徒不孝、毀壞了原有的人倫關係與秩序
      2. 鄙視基督徒"靠番仔勢",拿外國人的好處。
        信徒"靠番仔勢"的印象來自於有的基督徒是"靠番仔勢"入教,這些人本來在鄉里中的名聲就不佳,而社會對基督徒的刻板印象,往往由於這些人的改宗,而產生更負面的印象。
      3. 將基督徒視為"邪教徒",因為基督教的宗教儀式與行為舉止怪異
    2. 基督教的出現使原本社會產生分化,民間宗教與政治的緊密關係產生裂痕,鄉紳透過村廟展現權力的結構體制遭到挑戰。教會從醫療、社會服務、教育著手,開始介入群眾生活,原本官、紳、民的隸屬關係產生變化。
      因為教會對這個階層的特權造成嚴重挑戰,而謠言得以迅速傳播,代表謠言的製造者與傳播者之間,充滿了共同的憎恨、懼怕與希望。
      謠言在社會中流傳,煽動群眾情緒,影響群眾心理與生活,當引爆點出現時教案便一觸即發
  4. 社會形象與地位變遷
    基督徒透過教會及教育提升家族的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再以財富支持教會運作,並支助家族成員出任牧師,透過這樣的循環基督徒得以鞏固並提升社會地位。

    漢人改宗信仰基督之後,多在教會組織取得工作,成為本地傳教士,是為第一代傳教士
    他們的子女進入教會學校,成為第二代傳教士,擔任神職成為家庭中重要的任務與工作,進而代代都有成員擔任神職工作,成為著名的"傳道世家"

    193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指出,一般人認為基督徒"比較懂世間事,有新頭腦,不迷信,用藥醫病,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可見基督徒形象與地位的變遷。
  5. 基督徒家族的形成與社會地位
    基督徒家族的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基督徒透過婚姻方式結合。
    基督徒結婚的對象大多是在同信仰的教友內尋求,這不僅確保家族成員的基督信仰不會中斷,更加強信徒之間的血統聯繫關係,鞏固家庭發展。
    出身底層的第一代基督徒,透過信仰傳承、教會教育與相互聯姻等方式,其後代不僅建立起基督化的家庭,更建立起一個彼此之間人際關係綿密的婚姻網路與信仰群體。
    1. 北部的基督徒家族
      著名的基督徒家族如:台北紀發家族、士林郭珠紀家族、林金發家族等
    2. 南部的基督徒家族
      著名的基督徒家族如:台南高長家族、台南劉瑞山家族等
  6. 結論
    當代臺灣對基督教的看法與19世紀時台灣對基督教的看法,已經經歷了相當大的轉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探討19世紀台灣基督徒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變遷,文中所分析的基督徒,以第一代基督新教之基督徒為主,並延伸觀察至第二代教徒,透過清末至日治初期對兩代教徒在職業、教育、經濟狀況的變化,說明教徒社會形象與地位的轉變。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初始的描述偏重人民與官方的印象,少一點具體的說明,如第一代基督徒的背景之類的,或是他入教得經過等等,轉變後的描述,則偏重家族史的脈絡,少一點人民與官方的印象描述,不過基督教本身內涵的西方思維與醫療背景,搭配逐漸現代化的時代脈絡,信徒可說是搭上了社會地位上升的手扶梯,這樣的理由感覺滿能接受的,不過還是想知道其他的數據,例如整體來說,透過基督教爬上社會地位的人數比例之類的,或是入教人數的增長數據之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