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第12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第二十五章 文化交流與文化共存
- 涵化
涵化指的是當兩個人群進入持續的直接接觸而產生的變化-其中一個或兩個人群出現的文化模式的變遷
涵化和傳播或者文化借用不同,他們不通過直接接觸也可以出現。
雖然涵化可以應用於很多文化接觸和變遷的案例,但該術語最常用於描述西方擴張帶來的西化影響。
- 接觸與支配
- 發展與環保主義
有效的保護與發展,都應該考量文化適宜的策略。
如果灌輸自己的目標而不考慮受影響的人們的實踐、習俗、規則、法律、信仰、價值觀,那麼是不會成功的。
- 宗教變遷
隨著本土信仰和實踐被西方的信仰和實踐所代替,宗教的變遷可能會引發民族文化滅絕。有時一種宗教及其相關的習俗被與西方文化更一致的意識型態和行為所取代。
- 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指的是一種文化以犧牲其他文化為代價或強加給其他文化的傳播或者擴展,他修改、取代或者破壞其他文化-通常是由於其不同的經濟或政治影響。
- 製造與再造文化
文本:人類學家用文本指代可以被閱讀、闡釋和賦予意義的任何東西。
霸權性解讀:創作者預期的解讀或者意義,又或是菁英認為是預期的或正確的意義
- 流行文化
John Fiske認為每個個體都可以將流行文化的運用做於創作性的行動。如反抗、發表意見等
- 流行文化的本地化
人們賦予接收的文本、信息和產品以自己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意義反映出他們的文化背景和經歷。當來自世界中心的力量進入新的社會時,他們被本地化了-被修正以適合本地文化。
- 圖像的世界體系
如同印刷一般,大眾傳媒可以將不同國家的文化在本國境內傳播,由此提升國家文化認同
另外,大眾傳媒也在保持跨國居民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方面起著作用。
- 跨國的消費文化
當今的全球文化為人員、技術、金融、信息、圖像和意識形態的流動所驅動。商業、技術和媒體增加了全世界對商品和圖像的渴望。
農民和部落民參與現代世界體系不僅因為受制於現金,也因為它的產品和形象被世界資本主義所使用。
- 遷移中的人
後現代性描繪了我們的時代和狀況:當今世界在流動,流動的人們學會了依照不同的地點和背景處理多重身分。
全球化促進了文化間的交流,旅行和移民將不同社會的人引入了直接聯繫。促使彼此間的融合與分裂。
- 土著民族
做為以過去受壓制但現在被合法化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權利調查為基礎的自我認同和政治標籤。
- 土著政治中的認同
認同是流動的和多樣的。
認同必須被視為:潛在多元的、通過特定的過程出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為人或事物知道
- 土著民族與民族誌
傳統民族誌多在地方社會,今日則多在公共場所、政府機構等。
這些機構是土著社區和外部世界的中介,學者可以進行研究而不需侵擾。
此類研究的主題包括部落政治與區域、國家以及全球政治經濟的勾連,土著社區內部的政治分化與合作。
- 文化多樣性的延續
- KW
- 離散群體diaspora
一個地區已經擴散到很多地方的後代。
- 本質論
將認同視為確立的、真實的和僵化的,掩藏了認同形成的歷史進程和政治的一種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