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曾國藩的歷史地位-張玉法〉之筆記


  1. 前言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革命史觀對曾國藩協助滿人,鎮壓太平天國一事持否定態度。
    另外研究者對他提倡改革的態度持讚賞
    曾國藩除了在討平太平天國戰爭中,使清朝中興、人民減少災難、文化免於淪亡以外,在敦品治學上、開創洋務運動上,也均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2. 敦品:從修身到齊家
    曾國藩是一個儒者,非常重視修身、齊家。且深悟"持盈保泰"的道理,為曾家建立了謙遜自處的家風
  3. 治學:游刃於義理與經世之間
    曾國藩一生治學,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大概來說,在北京任官時期,是以理學為宗;到辦團練、剿太平軍時期,則兼之以經世
    曾國藩的經世綱領,重要的有五項:
    1. 崇尚禮治-其目的在於扶持名教,維持社會秩序
    2. 兼用法治-用法尚頗嚴厲,不拘泥儒家德治之說
    3. 講求吏治-曾國藩認為洪揚之亂與捻亂相繼發生,是由於吏治敗壞
    4. 端正風俗-曾國藩非常注重端正風俗,並希望在上者以身作則
    5. 辦理軍務-曾國藩由儒生便儒將,對帶兵之法、戰陣之術,非常講究
  4. 定亂:從忠君到保教愛民
    1. 蕭一山的看法
      認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目的為
      1. 保天下-維護仁義道德及民族文化
      2. 保中國-怕滿清滅亡,會引起中國長期內亂
      3. 保人民-平亂是以救民為急務
    2.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三方面理解
      1. 忠君
        忠君為傳統中國最大的道德,不能以"漢奸"視曾國藩
      2. 保教
        保仁義道德、保民族文化
        曾國藩不能從民族大義與太平天國抗,只有以文化的民族主義來對抗種族的民族主義
      3. 愛民
        1. 營中有伕役編制,可禁止拉伕
        2. 提高營官待遇,可避免需索
        3. 使用僱傭兵,可減少拉兵
        4. 向商籌餉,不在鄉村勸捐
  5. 洋務:開中體西用的宏規
    清季洋務運動,於1850年代中期由曾國藩創始,到1890年代中期,因中日戰爭失敗而結束,先後四十年。
    曾國藩視洋務運動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許多經辦局廠、製礮造船的洋務人員,曾國藩都精心挑選、破格重用,或言傳身教、或保薦於朝,在短時間內,就出現一大批辦理洋務的人物。
    1. 西用
      1. 藉夷助剿
      2. 購買洋槍洋礮
      3. 製造船礮
      4. 建水師,修礮臺
      5. 翻譯科技書籍
      6. 派留學生學習西洋科技
  6. 結論
    曾國藩以儒家治軍從政辦外交,在這方面為近代中國留下三種重要的遺產
    1. 游刃於義理與經世之間而產生的體用概念,使政治上產生可變、不可變二元論,主政者希望可以將可變者減至最少,而形成保守主義,故激起一連串的革命
    2. 由於內部的動亂或革命比外患更妨害政權的存續,產生了安內時不攘外、安內後亦不攘外的外交政策。
      政府的對外民族主義過於理性,益發使民間的民族主義走向激情,反帝口號比實質改革者更富有動員的力量,使中國的立國態勢流於虛矯
    3. 近代以來中國內亂外串嚴重,國家仰賴軍隊較任何其他更為重要,曾國藩樹立了保政權、得政權從建軍始的範例,始清末民初的政權大都以軍權為基礎,龐大的軍費影響國家建設,而以軍立國忽視了非軍事因素,更影響國家的民主化。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就曾國藩這個人做一個總瀏覽,並針對他的平亂與洋務做一個評價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前面從曾國藩個人講到他的事蹟,但結論的最後一段似乎跟整篇文章有點脫離,忽然跳到軍閥問題跟民族主義,想說前面好像沒提到,不是?
不過這篇用了很多史料,感覺值得再看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