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商制夷
西方剛開始進中國之時,常以"封艙"作為主要控制外夷的手段。
這種藉由商業控制外夷的手段是建立在兩個認知之上:
1.他們認為,中國地產物博,無須與外國貿易以通有無,"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玩好,可有可無"。況且天朝富有四海,無需"藉該夷區區之稅以資用"。因此,外夷若不遵天朝法度,立即封艙,關閉絕市,於中國毫無關礙
2.他們認為,外夷所食用的一切,皆須仰賴天朝 - 以夷制夷
在鴉片戰爭前,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林則徐,然卻從未化為政策。
原因有三:
1.清統治者"以夷制夷"的思想,不是建立在自身經濟、軍事力量強大和積極展開靈活外交活動基礎之上,而是建立於各夷國不敢斷絕與中國的通商貿易,否則,各夷國不但不能富強,而且有性命優待這一前提之下。他們認為,是否恩准中外貿易,既可作為香餌,又可作為武器,誘迫外夷就我範圍。
因此展開的任何"以夷制夷"活動,都缺乏必要的基礎和實力
2.他們恥於,甚至沒有想到要派遣使團赴各國,對各國政府進行有關的宣傳和遊說。只是以半吊子的態度,對來華的個別商人、官員等施加影響,這就決定了他們本來已經很侷限的"以夷制夷"的活動,更為侷限。
3.清政府官員對外夷的認識有其侷限,只有看到他們相互競爭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他們共同以打開中國市場為目標的一面。 - 以民制夷
1849年,英國慑於廣州人民的強悍,放緩進入廣州的要求,道光指出"該夷既不畏兵而畏民,則收服民心,即可化其驕而制其命",此時,"以民制夷"的思想開始形成
但要達到真正的官民同心,還有幾個困難:
1.清政府的"內結民心","以民制夷",更多的只是其主觀願望。清統治階級的階級本質決定了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清政府所要結的主要是地主、仕紳之心,所依靠的制夷力量也主要是地主、仕紳,廣大勞動人民是不具重要地位的。
2.清政府的"內結民心","以民制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在其目的之下,制夷的人民是必須在官員的控制下進行行動的。
3.清政府的"內結民心","以民制夷"是有限度的,清政府並不依靠人民能取得真正、最後抵禦外侮的勝利。另外,當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鬥爭取得初步勝利時,清統治者就會開始肅清人民,以免抗爭的矛頭轉為自身。 - 以靜制夷
鴉片戰爭後清統治階級內部出現的"以夷制夷"'方略,是一種以迴避、拖延為主要特徵的,鴕鳥心態的無視嚴酷現實的政策。
然而,就是這樣的以靜制夷的方針,外夷則不斷升起戰爭的輿論,清政府依然於狀況外,而沒有即時做出回應,最終無法迴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生。 - 結論
以商制夷-反映出清統治者不諳世事的封建愚昧性
以夷制夷-反映出其主觀空想性,幾乎不存在付諸實現的可能
以民制夷-又有許多的侷限性,未能發展為全民族抵抗侵略的人民戰爭思想
以靜制夷-清統治者無視現實,反映出其腐敗無能與缺乏政治應變能力
這四種制夷方式歸結到清統治對外夷的錯誤想像-認為他們極度仰賴中國的物產,且僅僅想要貿易而已,而沒想到他們其實是想要整個中國的原物料、各種政治、經濟特權。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對清政府在外國侵入之際,發展出的四種制夷思想進行探討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篇似乎勾勒出當時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想像與態度,及應變方式
我覺得這篇似乎勾勒出當時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想像與態度,及應變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