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3的情勢
太平軍棄武漢而下江陵,建都甫定,兩岸清軍尾追而至,組建江南、江北大營,逼攻金陵,清軍主力兵背護中原,面逼江南,逐漸形成了夾攻天京的態勢
太平軍採"奇兵北伐、坐制東南、力行西征"同時開闢三大戰場
太平軍這一階段的失敗,人們常歸咎於"同時開闢三大戰場"戰略決策的錯誤,加之人們把不曾設想"攻取北京、底定中原"名目加在北伐軍身上,對北伐軍的失敗頗多微詞。
作者認為,如果沒有西部湘軍的出現,那麼太平軍就可能按期結束東西線戰事,回軍掃平東南,揮師北上與北伐先遣部隊匯合,開展新的戰略行動。
再加上沒有內鬨的產生,那麼儘管初戰失利,太平軍也會頑強經營上游,底定江南,再圖北進。只要不苛求太平軍預計到湘軍的出現和內鬨的發生,那麼就完全能把太平軍所能及的主觀努力和力所不能及的客觀侷限區別開來。
這樣,就會對這一階段"同時開闢三大戰場"的戰略決策做出不同的評價。 - 內鬨之後,太平天國的戰略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江北蘆洲失守,清軍移功桐城;江南、江北大營死灰復燃,重逼金陵;兩湘湖軍首先在江西戰場展開了反攻。
其時石達開入京總理朝政,一面佈置主力迎接江西新軍,一面派遣陳玉成、李秀成兩將增援江北,同時加強對天京的防務。敵我雙方都把戰略重點放在江西戰場
太平軍在江西戰場上寸土必爭、一城不讓的全面防禦方針,是江西失利的首要原因。內鬨之後皖北及東面戰場遭到清軍反撲,湘軍全力傾注江西,江西諸城幾乎面臨湘軍的分割包圍。在這種局面下,太平軍不但沒有進行必要的戰略轉移和戰略收縮,反而堅持一城不撤,處處迎敵的方針,使自己陷入防不勝防的境地。
作者認為此時應該主動進行戰略轉移或撤退,較為穩妥的是主動退守皖南、據寧國、徽州為依託,以祈、休、黟等縣為前沿,據嶺而守。 - 值太平軍東下再功兩浦之時,1859年9月曾國藩又奉命佈置湘軍入皖,再次發起皖北的攻勢。
曾國藩方面,表現了集中兵力、功其必救,吸引援軍,圍城打援的思想
太平軍方面,東西補救,天京危及救天京,安慶危及救安慶,西進不能確保皖北無虞,東進不能開闢以天京為中心的後方根據地,不斷持續這種惡性循環
作者認為太平軍如能放下安慶包袱,有進無退,徹底解決江浙問題,就能迫湘軍援東南。這時太平軍就可以集中兵力或攻擊江浙之湘軍,或恢復對上游的攻勢,湘軍分布在東西兩大戰場,防堵無力,戰局就會大為改觀。 - 太平軍與湘軍總結
- 太平軍
湘军的策略 , 特别是 1 85 6 年后 的 策略则主要体现在坚持“ 不轻进不轻退” 的原则上 , 择要而 攻 , 依 次 而进 , 步步严 防后路 , 通过集中兵力 , 围城打援牵制全局 , 而挖壕垒 栅、 久困坚守 又 是逼使太平军“ 反 主为客” 的机括所在 。 其行军不贵 神速 , 用兵不贵奇巧 , 处处体现 了“ 结硬寨 , 打呆战” 的“ 笨拙 ” 作风 , 而正 是这种 “ 笨拙 ” 作风克制了太平军 。 - 湘軍
太平军 自内江以后 , 始终坚持 “ 寸土 不 让” 的指导思想 , 没有 处理好 “ 保地 ” 与“ 保兵” 的关系 , 忽视了一条重要 的军事原则 , 即失 去了有生力量 地就不能复保 , 保存了有生 力量地还可复得 。 因此没 有 量力而 行地进行必 要的 战略转移 和撤退 , 而 是僵 硬地执行全 面 防御的方针 , 致使路 子越走 越窄 , 还手之 力越来越弱 。 大局艰难之 时 , 仍不 思改弦更张 , 只着眼于 临危救急 , 没有仔细区别曾国 藩与向荣、 和春等人 的作战风格 和性格特征 ,地不分东西 , 时不辨先后 , 一律采取“ 围魏救赵 ” 的战术 , 计谋不能出敌之所料 , 执行又不能坚 持到 底 , 以至 无一 处打痛了敌人 , 无一处 被措之 安稳 , 左冲右突 , 不 能摆脱被动局面 , 最后导致军事 上的彻 底失败 。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針對太平天國後期的戰爭進行分析,導出兩者的決勝關鍵與走向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我是覺得有很多地名、人名都不知道,應該要先讀過完整太平天國的歷史再來細細讀這一篇會比較好
不過這種戰爭解析的文章,感覺還不錯
我是覺得有很多地名、人名都不知道,應該要先讀過完整太平天國的歷史再來細細讀這一篇會比較好
不過這種戰爭解析的文章,感覺還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