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体制与武力威慑论的提出
廣州體制:自 18世纪中叶开始,清廷关闭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成为葡人所占澳门 之外唯一的对外通商海港。在此地形成的一套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一般被称为广州体制,包括将贸易限于广州一口、行商垄断贸易、中外交往由行商居中转达,等等 - 中英冲突背景下武力威慑论的出现
- 1830年 1月,特选委员会的盼师(Wi l l i a m Ba y n e s ) 等人致函英国驻孟加拉大总督本廷克(Wi l l i a m Be n t i c k ) ,请求派海军支援。他们认为 要“将中国人那种逐渐蚕食的特性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需要 “几艘英国战船驻扎在中国( 水 域) ”。
- 曾任职于英商查顿—马地臣行 (J a r d i n e , Ma t h e s o n&Co .) 的美国人威廉·伍德(Wi l l i a mWo o d ) 所发行的《中国信使报》(Ch i n e s eCo u r i e ra n d Ca n t o nGa z e t t e ) 曾发表文章抨击说: “`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的贸易; ———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垄 断贸易的港口; ———行商是地方的垄断者; 通过这种制度,整个外国贸易之流被迫通过一个渠道进 入这个广阔的帝国。”“这是一个对所有外国人的商业利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垄断体制,比东印度 公司对于不列颠民族的破坏性还要大”。
他认为只有废除这一制度,才能实现西人向往的“自由贸 易 - 以反对鸦片贸易著称的美国商人查尔斯·经(Ch a r l e sKi n g ) 也在美国传教士发行的《中国 丛报》(T h eChi ne s eRe p o s i t o r y ) 上发表文章,抨击广州的“排外”政策给外国人造成“痛苦”。
- 1830年 12月, 47名广州英商向英国国会上书,要求后者采取措施,将对华贸易置于“永久的和 有尊严的基础上”。他们认为, “暴力行为往往得到这个( 中国) 政府的友好对待,而对其专制法律 的屈服与顺从只会招致严酷的镇压
- 在两广总督李鸿宾公布管束广州外人的 8项条规后,英商 报纸《广州纪事报》(Th eCa n t o nRe g i s t e r ) 又发表评论说: “坚定、抵抗甚至暴烈的行动,往往会使( 中 国政府) 产生和解的精神,而驯顺的屈服只会导致进一步的压迫
- 不过,对华战争这时尚未成为来华西人的共识
- 英商群体对华武力威慑论的形成
1830年前后,居住于广州的西方人士,相继创办了一些报刊,包括 1827年由查顿—马地臣行出资发行的《广州纪事报》; 由威廉·伍德个人于 1831年创办的《中国信使报》; 由美国传教士裨治 文(B.C. Br i d g ma n ) 于 1832年创刊的《中国丛报》。这些报刊,成为塑造对华强硬舆论的阵地。 - 英商哥达德(J .Go d d a r d) 1833年 12月在《中国丛报》发表一篇题为《对华自由贸易》的长文, 集中阐述了来华西人对中西关系的看法
哥达德主张的是通过武力威慑来达到对华“自由贸易”的目的,而并不主张发动一场战争
哥达德等人的观点代表了当时英国商人中主张对华强硬者的声音。 - 在华英商中,仍有人反对 这种以武力为后盾解决对华关系的主张。有一位英商发表文章,指责哥达德的“理论充斥着血腥 的味道”,认为英国商人应该“对自己的能力采取更为谦虚的立场”。英国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 声音
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这种声音开始显得微弱起来。 - 《中国丛报》与武力威慑论
与《广州纪事报》不同, 《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所办的一份较具学术性的月刊。这份刊物的 观点不像反映英商中特定集团利益的《广州纪事报》那样偏激,因而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但在对 华关系的基本主张方面,该刊与其他西人媒体并无二致。
在华西人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 拒绝屈从广州体制,对华进行武力威慑。按他们的 论述,武力威慑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海军力量的展示,产生使清政府恐惧的效果,从而达到改变中西 关系格局的目的。
这种主张,尚非正式发动战争的建议。来华西人特别是英国商人中对华战争的 舆论,是在 1834年律劳卑的使命失败后逐渐出现的。 - 《中国丛报》1835年 1月号上专门刊载了一组讨论对华关系的文章。这组文章第 1部分是 4 封很长的读者来信。这 4封信的共同调门,都是主张放弃所谓对华温和政策,采取措施强制清政府 改弦更张
-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辩论
律勞卑事件,是西人从提出武力威慑论到鼓吹对华战争论的催化剂。 - 查顿—马地臣集团与英商 1834年上书
律劳卑事件的结局,对英商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主张对华强硬的英国商人和其他西方人士 尤为愤懑,他们希望这种结果能够导致英国政府采取激进政策,为其官员及臣民在广州所受的“冤 苦”昭雪,一举实现律劳卑未完成的使命。 - 与这些渴望改变现状的英商的愿望相反,律劳卑的继任者德庇时(J o h n Da v i s ) 却倡导一种 “沉默政策”,即主张在对华官方交往失败的情况下,在华英人应克制自己的行为,在从事贸易时不 必向中方挑战,静候英国政府的进一步决定。
- 1834年 12月 9日,不愿理睬“沉默政策”的查顿—马地臣 集团撇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就对华政策问题直接上书英国国王。这次上书由查顿(Wi l l i a m J a r d i n e ) 和马地臣(J a me sMa t h e s o n ) 发起,共有 84名英国商人和商船船长签名。这次上书的主旨是敦 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尽快采取军事行动
这份上书中的建议,似乎与上述武力威慑论相似,其核心在于以武力逼签城下之盟。但它提出 在威慑未能奏效之时就采取军事行动,较之哥达德、查尔斯·经等人的主张更进一步。
这次上书,是以查顿—马地臣集团为核心的在华英商群体,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影响英国对华政 策的一次尝试。此后,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就成为他们在谈论对华关系时的基本论调。虽然这种 舆论遭到了来自英商内部的不少批评,但总体来看,还是渐渐占了上风,并在 1830年代后期逐渐演 变为对华战争的舆论 - 对华战争论的发展
- 广州西人媒体中最早正式提出对华战争主张的是《中国信使报》。该报在 1831年 9月 8日发 表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对华战争》。
作者认为,根据“文明国家之间应该相互信守合理交往的普 遍权利”的国际法原则,在必要时应该诉诸武力强制, “以从中国政府那里取得关于对外贸易的安 全承诺或特许权”。 - 1835年 2月 25日, 《广州纪事报》发表了标题也是《对华战争》的文章。该文认为,两广总督卢 坤在律劳卑事件期间用停止贸易的手段,迫使律劳卑退出广州的行为是“践踏了自己的法律”; 英 国应该采取行动,将贸易置于“只有通过公开宣战才能使其停止的基础之上”
- 巴麦尊与马地臣在 1836年初的“私人会见”似乎并不成功。巴麦尊对于马地臣以及查顿—马 地臣集团的观点、主张,没有表示认可。整个谈话的内容,基本上是巴麦尊对马地臣的观点和要求 进行反驳
- 颠地集团与《广州周报》的反战言论
- 當時存在一个与其观点相异的商人集团,即以颠地 (L a n c e l o tDe n t ) 为首的集团。与查顿、马地臣一样,颠地也是实力最雄厚的英国散商之一,也同样 是鸦片贩子群体的核心人物。但从 1830年代早期开始,颠地集团就与查顿—马地臣集团结下越来 越深的怨仇。
颠地集团不仅在商业上是查顿—马地臣集 团的对手,而且很长时间内,在对华关系方面也采取截然相异的立场。他们主张运用较为温和的手段解决中西关系中的矛盾,而反对后者肆无忌惮的战争狂热。 1830年代中期,双方的论战是在《广州纪事报》和《广州周报》之间进行的。 - 到 1837年底,颠地集团围绕兴泰行商欠问题的解决与广东当局产生较大矛盾后,该报有关 对华关系问题的言论开始日渐强硬,有时与《广州纪事报》的舆论倾向渐趋一致,不过与《广州纪事 报》赤裸裸的黩武主张仍然有所区别,在很多问题上一直扮演了《广州纪事报》和查顿集团的批评 者的角色。
- 在东西方同时展开的讨论
- 几种关于对华关系问题的小册子
这些小册子分别是:
戈登(G.J .Go r d o n) 的《就我们与中华帝国的商业关系致大不列颠人 民的信》
马地臣的《英国对华贸易的现状与未来》
林赛的《关于英中关系致巴麦尊勋爵的信》
斯 当东(Ge o r g eT h o ma sS t a u t o n ) 的《论英中关系》
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的《英人与东亚的交往》。
广州的 3种英文报刊几乎同时发 表对这些小册子的长篇评论,至少说明这些小册子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并在当时引起人们的 注意。 - 戈登长期从事对华鸦片贸易,他的致大不列颠人民的信详细 回顾了中西关系史的所有不愉快方面,使将近 200年的中英关系史看上去就是一部“野蛮”的中国 人欺凌、侮辱和剥夺“文明”的英国人的历史。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傲慢、排外、没有理由的 限制、弊端重重的公行制度、商欠问题的不合理解决、“以命抵命”的“野蛮”法律、对英国使团的侮 辱,等等,构成戈登这篇作品的主要内容。
戈登建议对中国进行“远征”,并拟订了一份“远征军或 使团之目标”,共分 12大点、48小点,可谓详细备至,几乎罗列了所有可以想得到的对中国的要 求
例如: 中国“承认英国国王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国家的君主”,等于皇帝; 中国要“平等对待”英 人,不得称之为“夷”; 中国为律劳卑事件道歉,赔偿 1834年停止贸易给英人造成的损失,而且保 证以后不得随意停止贸易; 承认英人在华治外法权; 在税收方面进行有利于英人的改革; 英人可往 中国各港口游历、居住,英船可前往各地港口贸易,等等,囊括了鸦片战争后英人得到的大部分权 益 - 马地臣可谓英商中强硬派真正的灵魂人物。
他关于 对华关系的主张,基本上反映在《广州纪事报》上。他在伦敦进行频繁活动的同时,又于 1836年出 版了小册子《英国对华贸易的现状与未来》,进一步宣扬他的观点。书中对中国的指责与戈登的小 册子所论的内容大致相同。其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部分,是他企图通过“国际法”,论证中国无权 拒绝与外国的商业交往。 - 林赛的《致巴麦尊勋爵的信》是这些小册子中篇幅最短的。
他提出,鉴于中英关系的实际状 况,英国应对中国进行有限的军事攻击,以反抗中国的“野蛮法律”,使英人所受到的屈辱得以“昭雪”; 鉴于中国所执行的“野蛮法律”,她不配享受国际法原则的保护。
他也列举了对于中国的 6 点“不满”,与以上二人所说基本相同,但重点强调对清政府在税费及贸易限制问题上诸般做法不 可容忍。 - 斯当东的《论英中关系》主要是针对林赛信中的战争计划所发的,是这几种小册子中唯一反对 对华战争的作品。斯当东指出,林赛小册子的“直接目的就是使这个国家立即卷入与中国的广泛 的敌对状态”。
他声明不能接受对华战争的设想,他认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过我们的封锁 与禁运,给其人民带来恐惧和苦难,以一个自由国家的武力来进行勒索,对我来说这是令人憎恶 的”
斯当东同意林赛的 6点不满的最后一 点,即中国对外人的司法制度,主要是“以命抵命”的命案处理原则,认为这是“不义的”和“不能忍 受的”。故他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在华建立法庭
斯当东 自己提出的解决对华关系问题的方案,是“派遣第三个使团”( 按: 指在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之 后再派使团赴中国) ,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 - 广州西人媒体的舆论动向
- 《广州周报》的评论文章主张通过贸易来扩大交往,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种观点可 称为“商业交往论”。
- 《广州纪事报》的论点可概括为 “武力强迫论”。
- 《中国丛报》的評論作者認為“我们的愿望是,而且必须是,以基督教世界的道德力量( 基督教国家的政府是,或 者说应该是这种理论的泉源) ,力求改善中国的境况”。这可以说是“宗教改善论”。
- 英商群体舆论的合流
“商业交往论”和“宗教改善论”都没有成为事实上的解决之道。从 1837年中开始,广州行商 兴泰行的破产以及天宝行的欠债引起的巨额债务问题,成为广州英商关注的中心。总额超过 300 万元的商欠案涉及的债权人主要是英国商人,故商欠问题成为中英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伴隨此問題,颠地集团在对华政策的主张方面正在从“商业交往论”向“武力强制论”过渡。 - 在兴泰行商欠案的赔偿问题久拖不决的情况下,颠地集团逐渐对广东当局失去耐心。 《广州 周报》在 1838年 3月 3日发表了题为《需要英国政府帮助》的文章,提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英国 政府的干预
- 1839年 5月 23日,颠地联合数十家英国商行,就他们在广州、 澳门和海上所遭到的以钦差大臣林则徐为首的中国官方的“迫害”,包括迫交鸦片、围困商馆、撤退 仆役、逐出澳门、断绝供应、迫交凶犯( 林维喜案) 、师船攻击,等等,向英国政府控诉。他们的用意 就是要英国政府尽早作出发动对华战争的决策
- 巴麦尊力 图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法案,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机构为基础,在华建立具有民事和刑事管 辖权的法庭,对在华英人实施司法管辖。英国驻华首席商务监督义律(Cha r l e sEl l i o t ) 也很积极地 拟订计划,并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行动,包括试图与广东当局恢复接触
- 英商反对这样一种以建立在华治外法权为目的的政治安排,原因之一是,这意 味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或英国驻广州领事,以及在他们管理下的英国法庭,将构成英国对华关系的 基本架构,而他们交涉的对象,也只能是广东地方当局。这一格局一旦稳定,英商一直期盼的绕开 广东当局、直接与北京朝廷打交道、取得对华关系的根本突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或者说难以尽快 实现
- 余 论
以上所述表明,在 1830年代,关于对华关系的主张,在来华西人中的不同群体和不同的英文媒 体上,出现过较为明显的意见分歧。但在 1838年后,由于中西之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西人的舆 论,尤其是两份英商报纸的舆论渐趋统一,发动对华战争成为在华西人的普遍主张。
在华西人的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英国政府构成了影响: - 这种日渐广泛的舆论在英国社会造成了一种进行对华武力强制的舆论氛围。
从 1830年 代初在广州偶尔出现的武力威慑言论,到 1830年代末在英国、英属印度乃至北美地区流行的关于 对华战争的普遍性讨论,这种日渐高涨的舆论趋向至少为英国政府提供了发动对华战争所需要的 “民意”。 - 广州西人舆论影响英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机构。
档案资料显示,在义律等人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文件中,经常夹带有上述报刊的剪报 资料 - 广州西人的舆论还通过在英国本土和英属印度的各个利益集团,对英国政府的决策造成 影响。
如所周知,广州西人从事的基本上是代理贸易,与欧美及其殖民地的各种商业机构、各种利 益群体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群体及其组织,以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又在一些重大问题 上经常对英国政府施加压力。 - 广州西人及其报刊也多次尝试对英国政府施加直接影响。
上文提到的马地臣晋见威灵 顿和巴麦尊,斯雷德写信给巴麦尊,颠地在 1839年数次领头向英国政府上书,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 虽然来华西人群体和英国国内的商人组织,都无直接影响英国政府决策之能力,但 1830 年代这些商人及其团体长期的舆论攻势,对于英国政府最后的战争决心、行动目标与谈判方略,都 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英国海军舰队到中国海岸执行封锁和禁运,占领厦门、宁波,威胁大运河, 在靠近北京的地方显示武力,由从未涉足过对华贸易的海军将领充当全权谈判代表,都是来华西人 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的对华军事行动纲领。
覺得這篇文章想要討論什麼?
以英美商人在华发行的报刊为中心,考察 1830年代来华西人对华战争舆论形成之过程。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哪些重點?或是我的心得?
在民主國家中,不同利益團體的聲音,在以多數決為基準的議會規則中,確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同文中,商人團體所施加的壓力,迫使議會以少數差距通過法案。有時候,可以會以為民主就是道德,不如說就是一種團體決策的方式罷了。
但這種決策方式,在這篇文章可以很清楚看到,團體中的兩派輿論→兩者逐漸辯論→因某件事逐漸產生共識→整體向中央施壓→在國會中和其他不同團體相辯→獲勝或失敗(取決於該團體的影響力與財源),這種輿論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在研究民主國家的時候,感覺是種不錯的進路。
在民主國家中,不同利益團體的聲音,在以多數決為基準的議會規則中,確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同文中,商人團體所施加的壓力,迫使議會以少數差距通過法案。有時候,可以會以為民主就是道德,不如說就是一種團體決策的方式罷了。
但這種決策方式,在這篇文章可以很清楚看到,團體中的兩派輿論→兩者逐漸辯論→因某件事逐漸產生共識→整體向中央施壓→在國會中和其他不同團體相辯→獲勝或失敗(取決於該團體的影響力與財源),這種輿論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在研究民主國家的時候,感覺是種不錯的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